「法律是不完善的正義,但當你教導法律的時候,法律就必須完善,而當你學習的時候法律就必須是正義的,因為不公正的法律是最慘忍的暴力。」
⠀⠀⠀⠀
《Law School》拉抬了韓國律政劇的新高度,一開始以為走錯棚來到了《謀殺入門課》的場次,然而雖然《Law School》用了與《謀殺入門課》類似的炫技手法,他的內在卻是飽滿厚實的,那些插敘倒敘與誘導拍攝手法只是在本就扎實的劇本上增添了一些可有可無的裝飾,讓人看得胃口大開,咬下去才發現裡面是料多實在。
⠀⠀⠀⠀
劇情從一個發生在法學院的殺人案開始,隨著法學教授與學生們的追查下,漸漸的拉出一堆藏於幕後的人與事。這部的支線雖然意於襯托主線,卻沒有任何廉價感,精彩程度隱隱壓過主線一頭。
⠀⠀⠀⠀
⠀⠀⠀⠀
#無罪推定原則的意義
不管是公民課還是許多法律劇,「無罪推定」都是大家時常接觸的一個部份,而在《Law School》不斷的提醒了無罪推定有多麼重要,不管是楊教授被指控殺人,還是在未審先判的輿論風向下,大眾的怒火就像貼下無法撕下的標籤一樣,凌駕於法律之上,我們常常因為自身經歷或是大眾風向而把尚未定罪的人推入罪惡深淵,可想而知「無罪推定」僅僅是法律條文並沒有深植到每個人心中,對於一般人雖說是人之常情,但對法學院的那些準法律人來說,這就像拿著法典煽了自己一巴掌一樣,很痛但你也無法還手,看著他們載浮載沉於這些心裡和現實中的權衡博奕令人動容。
⠀⠀⠀⠀
「身為刑法教授的我,從未教導過學生法律是正義的,讓法律正義的是,法官基於無罪推定主意以及證據裁判主意,所做出的公正權衡,希望法庭可以讓這些準法律人,清楚明白什麼事根據公正的天枰所做出的判決」
⠀⠀⠀⠀
⠀⠀⠀⠀
#隱射現實的支線
在追查殺人案這條主線時,拉扯出許多旁枝,不管是類似韓國現實世界的「素媛案」還是「約會暴力」案件亦或是「偵查不公開」和「不支付贍養費問題」引出的輿論壓力,一場又一場透過楊教授與學生的努力而實現的正義,一幕幕法庭上的攻防對亦具備了高度可觀賞性和充實度。
⠀⠀⠀⠀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全藝瑟的「約會暴力案件」
整個過程你不得不讚嘆全藝瑟這角色的轉變,演員高允貞在這段案件的過程中有大量的特寫鏡頭,可以看得出來她把該詮釋的部份都發揮到了定位,一開始的隱滿到中間的猶豫到最後的堅韌,眼神上的轉變到肢體上的步步爬起,全藝瑟的經歷觀眾都知道,那份加油掛在口中,想要喊出卻知道一切皆是沒用,好在她的同學們,那些準法律人的努力,讓如此艱難的情況得以化解。
⠀⠀⠀⠀
受到約會暴力之下,大部分的被害者都難以報案,一來是因為心中存在一絲憐憫與猶豫,曾經與另一伴的美好過往這時候都會像枷鎖一樣令被害者寸步難行,二來則是如同楊教授提到的,在約會暴力的審問過程中會不斷問出:「你確定要告你的情人嗎?」「你真的有遭受暴力嗎?」等等會觸發二次傷害的言論,這些隱藏在背後的因素是法律看不到的一面。
⠀⠀⠀⠀
這段約會暴力的法庭戲令人眼前為之一亮,因為有陪審團參與,楊教授一改以往的犀利作風,改用類似教導學生的方式一步步解釋那些艱澀的法律條文,我想不僅僅是陪審員們,就我的感覺,透過那些比喻方式解釋的法律條文確實有助於沒學過法律的人更簡單明瞭的理解那些法條。
⠀⠀⠀⠀
⠀⠀⠀⠀
#拼圖與大象
全劇時不時可以看到楊教授在擺弄他的拼圖,而完成那塊大型拼圖後呈現的是一個大象,後來才發現這個隱喻非常契合整個故事。
⠀⠀⠀⠀
「當拼圖完成的那一刻,將會排除合理的疑心,並顯現出實際的真相」當看完全劇後回頭看到第一集楊教授的獨白,才知道他這句話早已貫穿整個故事。
⠀⠀⠀⠀
一塊塊的拼圖象徵著一個個證據,而在拼圖過程中產生的思考與猜測都成為了合理懷疑,最後拼湊出的大象則代表著真相。在拼湊的過程中一步一步的排除合理懷疑又或者是加深那些合理懷疑,直到最後大象出現才代表著真相大白。
⠀⠀⠀⠀
要拼出大象需要非常多拼圖,代表著楊教授的這段路有多麼困難,同時大象也意指「房間裡的大象」的寓意,隱射有些東西明明就像是房間裡的大象一樣顯眼,明明誰都有發覺這件顯而易見的事情,卻因為某些原因之下被忽視了。這邊的某些原因可以是輿論也或者是一些背景龐大的人物施加的壓力,導致法律的規範被藐視甚至於被正面打破。
⠀⠀⠀⠀
看得出來不管是楊教授還是檢察官又或是那些學生們,努力著收集所有拼圖想要看到最終面貌,然而在看到完整當下的那一刻才知道藐視大象的並不是人,而是那些不完整乃至於被人所利用的法律。
⠀⠀⠀⠀
⠀⠀⠀⠀
《Law School》在大量的法律術語轟炸之下,不斷的開庭出庭,卻仍然僅守著最基礎的法條,他的核心始終扣在第一集的那段獨白,自始自終毫無偏移,炫技式的拍攝手法增加了更多可看性,結合社會議題的各種分枝襯托了主線的完整度與規模,楊教授與準法律人的互動,與其實說是老師與學生不如說是在背後溫暖守護的父親,那份厚實的嗓音與挺拔的背影是學生的一個避風港。
⠀⠀⠀⠀
不管是通過二輪司法考試的韓俊輝還是同名同性的姜率,又或者是那些法律學校的同學們,他們的互動建立在一起奮戰的刻苦與汗水茁壯的友情,日日夜夜埋首於判例上的時光,練習開庭的模擬,種種的互動無疑於給人一種青春熱血的氛圍。
⠀⠀⠀⠀
楊教授打破了許多律政劇的通病,也就是利用輿論打破常規的過時手法,他是真正的利用法律將了對手一軍,他相信唯有法律才能實現正義,而當你在學習法律時必須要是正義的,同時你在使用法律時也必須要是正義的。
⠀⠀⠀⠀
扎實的劇情、立體的人物、對於社會議題的關注、揭露法律的另一面,種種的元素之下,《Law School》算是樹立了韓國律政劇的一個新的天花板。
⠀⠀⠀⠀
#lawschool
#法律學校
無罪推定演員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花漾女子》:我被侵犯,為什麼沒人願意相信我】
前幾天看了一部片,很有感,直接推薦大家可以去看看。
近年 #MeToo 運動延燒全球、名人性騷擾層出不窮,讓我們清楚見到性別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身為一名「女性」在日常必須面對的萬般難堪處境,以及必須強逼自己照單全收的窘迫。
一旦發生和名人政要有關的性騷事件,爬梳網友留言,我就已經見到不少光怪陸離的現象。
我見到有人以一種諄諄教誨姿態,希望後輩們將他人對自己的身體、語言冒犯全部視為「成長養分」,盡量用虛與委蛇的文弱姿態取代出聲反擊和用力抗爭。
我見到有人則聲稱,一個女人如果穿著性感、平常都在大方談性,那麼就別怪被侵犯的時候不被外界相信。
我還見到有女性不當一回事地笑說,好險好險,這種事情沒有發生在我身上,我長這樣誰要騷擾我?我在想,能說出這種話的女人們或許從未思考,此般論調帶有默許「長得比較性感(漂亮)就可以被騷擾」的價值觀。
見到這些人大書特書如此不合時宜的論點,恍惚以為自己穿越回到女德班。
/
無獨有偶,好萊塢最近一部電影《#花漾女子》就是在探討類似概念,同樣是關於「被害者聲稱自己遭遇騷擾,卻不被外界接住」的故事,然而戲如人生,電影劇情和 #MeToo 風暴一樣,殘酷且血淋淋。
電影《花漾女子》入圍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劇本等四項大獎,即將在 3 月 5 日上映。
- 以下將涉及劇情討論,在乎被暴雷就看到這邊吧 -
《花漾女子》開宗明義就是一個復仇故事。
女主角「凱西」從小到大一起玩樂的閨密「妮娜」,某次因喝醉酒遭到學校男同學侵犯,事後妮娜斷片不記得、無法即時蒐集到證據,但她依舊選擇勇敢抗爭。
只不過,妮娜的經歷非但沒有被外界接住,反被同學訕笑、校方揣測、律師威脅,最終不堪屈辱自殺。為幫好友妮娜報仇,女主角凱西遂展開她的復仇大計,初衷即是希望該起事件的「每個加害者們」都能清楚意識到他們的錯誤。
觀眾將從女主角凱西的視角出發,步步揭開一名女性遭受性暴力時會面臨到的各種壓力,舉凡男方加害者逃避面對、找一堆藉口就是不道歉,陌生人隨意檢討被害者的風氣,還有最根本的「好女孩與壞女孩」二元對立,層層堆疊出父權社會的完整樣貌。
我喜歡電影透過凱西的復仇路線,讓我們有機會看到每個加害者的「解釋」。
沒有同理心的高中校花,直言妮娜自己選擇在派對上喝醉,就不要怪別的男人把她「撿屍」。
女校長為了學校名譽選擇不聲張,用一句「無罪推定」要求妮娜息事寧人,反指妮娜方「隨意指控男同學,男生的前程就被毀了」,絲毫沒想過身心受創的妮娜,難道她的人生就沒有「被毀」嗎?
另外,加害者律師為營造妮娜的「壞女孩」形象,拚命搜集女方平常穿很辣、喜歡喝酒的種種訊息和照片,竭盡所能向法官洗腦妮娜「疑似行為不檢」,以理性姿態污衊妮娜和男同學僅是兩情相悅,讓妮娜受到二次傷害。
/
從每個「隱形加害者」的立場裡,觀眾會清楚發現許多父權遺毒早已經深深刻進每個人的腦海,連他們都沒有意識到盲點:一個女性喝醉酒、穿著很辣、性格反叛,並不代表她的身體就可以肆意被他人侵犯。
瀏覽國外影評,很多影評人對於《花漾女子》的結局感到驚呆,認為這種結局超乎預期、令人不可思議。
可事實上,拉到現實生活來看,這種結局很常見的,光看 #MeToo 運動中受害女性們所遭受到的對待就可略知一二。
當然我很渴望藉由《花漾少女》的上映,讓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這種「荒唐結局」應該被打破,不然接下來遭遇到這種事情的,很可能就是你的女兒,你的兒子,或者是你自己。
有些人就是不明白,現在是 2021 年水瓶時代,與其教導女性要懂得一笑而過、做個縱容加害者的大器之人,我們反而更需要推廣的是:如何讓其他人懂得尊重另外一個人的身體自主權,做一個不輕易冒犯別人、尊重他人個體界線的現代智人。
一昧要求受害者將「被侵犯」視為成長養分,這種天寶年間的陳舊觀念應該被打倒,現今重點應該要「顛倒」過來:
真正需要「成長」的從來就不是受害者,而是毫無病識感的加害者,他們的大腦應該汰舊換新,徹底明白何謂「尊重」二字。
當一個人明顯感到到自己身體、心靈被冒犯時,選擇勇敢說出他的經驗和感受,其他人本來就是要抱持理解態度去接收;另一位被指控的人,他也必須明白自己沒有拿捏好對方界線這件事,大方向當事者坦然道歉即可。
畢竟不分男女,我們一定都有過不曉得朋友底線的時候,無論身體還是心理。
/
我曾經和一位男生好友含蓄提過,為什麼他老是對我講黃色笑話?
該名男生好友立刻反應過來,當場向我道歉,表示自己是開玩笑,他對每個要好的朋友都是這樣,如果我真心感到不舒服,他向我誠摯地說對不起。
正因感受到朋友的誠懇與歉意,我和他至今仍是好友。
我想說的是:撇開性暴力來論,關於界線上的冒犯,有時候一句道歉,不代表非得與「犯罪」畫上等號,而是你清楚知道「對方的界線」在哪裡。
回到《花漾女子》的女主角凱西,觀眾看到後來就會發覺,她最渴望的從來就不是法律制裁,而是每個加害者能夠找回病識感、願意對已逝閨密妮娜發自內心地說一句「對不起」。
飾演女主角的演員凱莉墨里根受訪時說,《花漾女子》的主題就是討論現實環境對於女性種種不合理的期待與規範。
舊時代可以拿女性身體當作嘲弄話題,不代表新時代就可以;舊時代可以不經過他人同意就隨意觸碰女性,不代表新時代就應該。
當你沒有尊重對方的界線,難道不該和對方說一句道歉嗎?
Universal Pictures
無罪推定演員 在 男孩媽媽的育兒手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香港電台檢討報告沒有告訴你的十件事 區家麟
(原文刊於立場新聞 20/02/2021)
政府清算香港電台的檢討報告,開宗明義抽擊「管理缺失」,有十件事沒有告訴你:
1. 在這種「缺失」下,香港電台在傳媒公信力民意調查中排第二,全港傳媒中僅次 Now TV。(見中大新傳學院做了十多年的公信力調查。)
2. 在這種「缺失」下,香港電台節目獲國際獎項無數,冠絕其他電子傳媒。即是說,香港電台的成績,市民認可、國際上、專業上亦得到認可,獨是政府看不順眼。
3. 報告要求日後港台節目要「清楚界定」兼「妥為記錄」編輯流程,報告沒有告訴你,新聞工作爭分奪秒,變化萬千,不可能每個決定每個字眼都能白紙黑字解釋兼記錄,若要如此運作,等同叫港台不要做新聞,而這種做法亦不見於其他傳媒。其他染紅傳媒反而因為處理新聞時有太多不能公然談論的政治操作,任何編輯方針倒是不敢留下具體記錄與決策過程。
4. 報告批評總編輯(即廣播處長)在編輯決定中「一直處於被動位置」,報告沒有告訴你,公共廣播的宗旨有四個很重要的字叫「編輯自主」,編輯自主不是「總編輯自主」,不是由一個總編輯話事,更不是有總編輯之上的太上皇宰制。至於商經局局長邱騰華所講,香港電台有編輯自主,但並非不受制約,實屬阿媽係女人。香港電台本來已經受《香港電台約章》、《製作人員守則》、《廣播業務守則》及通訊事務管理局調查的眾多制約。條文行之已久,規範一向存在,不需要更多來自行政部門的制約。
5. 報名批評香港電台從沒有「主動」向顧問委員會徵求意見,似乎這變成一個罪名,但報告沒有告訴你,其實《香港電台約章》從來只是說廣播處長「可」向顧委會徵求意見,沒有規定要「主動」求意見。
6. 報告三番四次要求港台向英國、澳洲、加拿大等公共廣播機構借鏡,學習其處理投訴機制及運作流程。報告沒有告訴你,那些國家的公共廣播機構的董事會人選,都由一個民主開放、受市民選票監督的政府所主導;報告也沒有告訴你,英國 BBC 的運作資金直接由電視用戶收取,製作節目不需要看政府面色。
7. 報告指香港電台聘請大量兼職、合約、特約員工,情況「泛濫」。報告沒有告訴你,做成此現象,乃因為香港電台由於要營運新電視頻道,節目量大增,但政府長年採取「陰乾」政策,人手增長緩慢,只能聘請外援。報告倒果為因。
8. 報告有一處大家甚少談論,指香港電台資訊科技管理差、安排零散、還在用很多紙張檔案。報告沒有告訴你,本來多年前規劃的香港電台新大樓,就連同更新電腦系統、統合及電子化影視檔案資料庫的大計,但隨着建制派阻止撥款,那就一拍兩散。昨日的因,今日的果,這也是政府刻意陰乾的後果,商經局為什麼又不談一談?
9. 高官們又暗指香港電台有節目臨時聘用演員王宗堯,未有考慮他有案在身,是忽略「風險管理」。報告沒有告訴你,香港實行「無罪推定」;未審又何來有罪,尊貴的鄭若驊司長剛剛才強調了一遍,「無罪推定」原則從來沒有變。
10. 清算報告發表同日,原廣播處長梁家榮提早解約,換上一位全無傳媒經驗的政務官接手。報告當然沒有告訴你,這個人事安排,正是以業餘凌駕專業、以政治主宰新聞、以行政手段扼殺香港電台的先聲。報告更沒有告訴你,這個人事任免充分反映時代精神:只要求你緊跟權貴所訂的規矩辦事、最怕你有堅持有抱負;不怕你績效差,只怕你有理想有底線;不怕你不專業,只怕你太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