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士豪(台灣出生,13歲赴美,曾在Stanford、MIT、Harvard求學),小米最早的二位投資人之一,其他投資案例包含小紅書、GrubMarket、Wish、FlightCar、Musical.ly、Curse、Misfit、
More Tech ,擔任小米董事期間,一起投資了智米、紫米、加一聯創等,在美國,童士豪連續3年(2013,2014,2015)入選Forbes Midas List全球最佳創投人榜。在中國,被《創業家》和《第一財經》雜誌評選為中國十大最受創業者尊敬的風險投資人之一。
————————————————————————
投錯了不要緊,關鍵是投對了的項目賺足了錢
Q:能投出14家獨角獸,關鍵是什麼?
童士豪:
第一,時間好。05年入行,剛好是中國和美國第一個冬天過了以後該覺醒的時候,經歷了PC互聯網更加普及,第二波移動互聯網上半場和下半場各個階段。這個時間點為我們這代VC人造就了很好的土壤。
第二,趨勢抓得准。對於行業變化趨勢的判斷,我比一般投資人稍微快一些。最早選擇在中國發展,布局移動互聯網,之后把家又搬回到矽谷,布局全球化,這些時間點,都踩得比較准。
第三,廣結人緣。和創業者相處得不錯,不僅是合作伙伴,很多還成為不錯的朋友。
Q:除了判斷力,還有哪些能力、素質和個性會影響投資人的投資成績?
童士豪: #做決定不糾結很重要。很多比我聰明的人,做一個投資決策,反復地想,決策時間超級長﹔而一旦判斷失誤,會失去信心,極度自責,壓力大到難以入睡。
我做投資近二十年,沒有一個晚上失眠,哪怕天塌下來了,也不要緊,明天早上起來,吃點好的,再想解決方法。說起來容易,但很多人做不到。
Q:你會如何看待自己miss掉或失敗的投資項目?
童士豪: 一個好的投資者,十個項目有三個項目做成,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失敗不要緊,重點是成功的項目能否賺足錢,比如小米,第一筆投資的回報就超過了800倍,做了這種項目,其他項目失敗,也不是問題了。
所以重點並不是不能失敗,而是以平常心對待失敗,能抓到下一波機會。中國互聯網這15、20年來,已經有四五次迭代發生,這一波你miss掉了沒問題,兩年、三年后,還會有新的一波出來。
Q:投資做了這麼多年,有什麼你自己深信不疑、但其他人都保持懷疑的事情嗎?
童士豪: 很多人會質疑何必要把戰線拉到印度、非洲或拉丁美洲,把中國和東南亞做好就足夠了。對我來說,觸角鋪得足夠廣會降低投入的風險。中美兩個市場對全球的影響毋庸置疑是巨大的,奔跑的速度也很快,在其他市場追上來的過程中,是需要借鑒中美經驗的。
一般人不易發現,因為他需要去熟悉很多新的國家,犯錯的可能性會增大,但對我來說,分散風險反而是更好的做法。
Q:投資做了這麼多年,對這個世界有什麼更深刻的理解嗎?
童士豪: 今年2月,在聖保羅看一家做物流配送的公司,工廠基本都是自動化。我很好奇機器是從哪來的,問了下來自印度,現在還有一些德國的自動儀器,但創始人最想引進的是一家來自於中國北京的公司的機器。
當時就很有感觸,在北京的另一面,地球的另一端,亞馬遜森林旁不遠的地方,居然有幾個來自法國、在巴西生活了十年的創業者,對中國的機器那麼理解,甚至是以崇拜的心態,在了解北京這家公司。
所以當時的會一結束,我馬上跟北京、上海的同事聯系,不管用什麼代價,一定要成為這家公司的股東,因為這個業務絕對是全球化的 。后來我們也如願投資了這家叫Geek+極智嘉的公司。
這絕不是個例。全球電商的發展速度是追著中國的滲透率在成長,中國的產品最開始只能賣給中國的用戶,但今天其實已經是全球市場。所以,全世界其實是非常平坦而緊密的,這一點,只在北京或矽谷生活,是永遠感受不到的。
我覺得很多地方,相同之處比人們想像的要多得多。
我講這個故事,是想表達, #你去的地點越多,#你對投資就會越有把握。
——————————————————————
看過這麼多創業者,優秀的CEO有哪些相似之處?
童士豪: 優秀的CEO太多了!比如小米雷軍、美團王興、大眾點評張濤、頭條張一鳴、Musically陽陸育、朱俊等等。
相似之處在於:拿雷軍、毛文超、張一鳴舉例,
第一,學習能力非常強,腦筋轉得特別快,對於新事物有充分的好奇心﹔
第二,領導力、影響力很強,能吸引一幫兄弟姐妹一起干﹔
第三,對於用戶的理解很深,了解用戶需求,才能把產品做到極致。
那些失敗的CEO們,又做錯了什麼?
童士豪: 第一,情勢好的時候,頭腦容易發熱,該調整、該變化,都沒跟上,要不就是選的時間點不對,太早或太晚。
再有,沒有選對適合自己的事情。舉一個正面例子,小紅書的毛文超(創始人、CEO)從武漢去上海讀大學時第一次坐飛機﹔但在未來十年中,大學四年、工作四年、去斯坦福兩年,這期間去了一百多個國家,完全從一個土鱉轉變成一個海歸,這個轉變歷程,恰好是小紅書的用戶也會經歷的,所以他會非常理解用戶的需求和心理,做出來的產品特別的接地氣。
很多創業者,早期都靠在模糊方向中試錯前進,然后不斷調整道路。如何判斷自己當下嘗試的道路是對是錯,你從投資人角度,能給一些建議嗎?
童士豪: 小步快跑,在失敗結果能承受的情況下,不斷嘗試各種A/B Test,會更有機會找到答案。
大家聰明程度和勤奮程度都差不多,如果都要犯十個或五個錯才能找到答案,那麼誰越快犯錯,且犯錯成本控制得極低,誰的成功幾率就越高。
再次強調,不要怕犯錯,要勇於承擔,繼續往前走。一個常做決定的人,雖然很容易犯錯,但隻要每次都不是致命錯誤,練久了,他的反應和感覺,一定會比那個還隻犯過三次錯的人要強得多。
沒失敗過的人,我們也不想投。我們喜歡的創業者的背景,首先,在大公司待過,知道公司成功長什麼樣子﹔第二,自己創業過,失敗了不要緊,還願意再干,他經歷過高和低的不同階段,更能以平常心把公司越做越好。
——————————————————————
Q:著眼全球,有沒有好的創新案例與我們分享?
童士豪: 紐約有一家公司叫Peloton,做運動硬件器材,上面放一個類似ipad的屏幕,輸送各種運動課程給用戶。所有用戶彼此能看到上同一個課程的表現,可以促進大家互相比較,鼓勵更多運動﹔課程內容也很豐富,有不同的音樂,也有非常漂亮、健康的導師在一旁鼓勵你,所以整個過程變得很有趣。
我們和CEO聊天,發現他是想推動一個宗教,而非僅僅一個產品。他認為在美國和歐洲很多國家都需要宗教的動力,用戶都需要一個心靈寄托,他的產品提供的是讓用戶重新找到對美好身材、美好生活的自信。在課程中,用戶可以跟其他用戶一起連接、交流,彼此心靈的寄托和升華,就像傳教一樣。
他們在產品包裝、品牌塑造上,也都做得很極致,讓用戶覺得這是一件非常酷的事情,都很樂意分享和查看。
創始人是哈佛商學院畢業,超級聰明,講話特別有感染力,也知道自己的弱點,選好CEO來搭配自己,內部管理也做得很好。
他一開始靠硬件起家,一路走來,很多人覺得它就是一個硬件,價值不大,所以前面三輪融資都非常痛苦,但后面的成長極快。我們投它的時候,估值才不到10億美元,短短兩年,現在在二級市場市值已經是70到100億美元了。成長速度非常之快,打破了所有人對它的財務預測。
—————————————————————
Q:中國的流量紅利已見頂,很多企業都在出海,尋找新的增長點,但成功案例不多,難點在哪?
童士豪: 首先,我並不認為流量紅利已見頂,5G時代一到,新的流量紅利會到來,所以不見得非要往外走。另外,中國三四五線城市也是充滿機會的,拼多多和快手都是很好的例子。
回到出海話題。我認為難點在於如何用文化軟實力得到全球范圍內的認可。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華為和小米,華為布局時間久,小米的印度負責人馬努Manu Kumar Jain會在各大社交平台做活動推廣,讓用戶感知小米,做到這點,非常不容易。
TikTok(抖音海外版)已經做得不錯了,但如何讓國外用戶對產品建立一種更清晰的印象,是中國團隊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Q:作為一位電商領域的知名投資人,你認為電商成功的關鍵邏輯在哪?
童士豪: 第一,獲取用戶的成本足夠低。現在做廣告的成本太高了,所以有一定社交效應或口碑效應,能讓用戶自然分享,是非常重要的。像小米發燒友的口碑營銷,不花錢,讓用戶有參與感﹔再比如Wish(全球跨境移動電商平台),靠的是產品本身的趣味性連接。
第二,轉化率足夠高。你推薦的產品是否深受用戶喜愛,你的產品推薦算法是否足夠好,這些都影響用戶下單的可能性。
第三,客單價足夠高,能支撐配送成本。
第四,客服服務足夠好,用戶退換貨很方便。這個閉環能做到的話,更多供應商願意跟你一起玩,成功的幾率自然更大。
———————————————————
Q:比投資一家百億美金的創業公司,更能讓你感到成就感的事,到底有哪些?
童士豪: 登山,爬爬喜馬拉雅聖母峰,或者看火山的爆發,去非洲、去北極……是否很美好?完全同意,這都是非常美好的感覺,這些也會讓我興奮。但是,看到我們投資的公司,做出的產品能夠改變人生活的方式,那種使命感,跟自己去享受大自然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原文如下:https://mp.weixin.qq.com/s/BoR00YZPAJa1ZewJuPHAMw
滲透率土壤 在 看中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為了應對全球日益嚴峻的土壤和環境污染問題,植物工廠技術在日本、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得到了大力的扶持和快速的發展。在中國,植物工廠技術剛剛起步,由於 LED光源和場地、設備的高成本,使得這項技術滲透率和普及率較低,產業競爭也比較小。那麼,植物工廠究竟是不是一門好生意呢?
#看財經
滲透率土壤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灣區新建設追蹤系列 3
#被中油陰了的郵輪新碼頭
週六又到了我們在市區裡面晃晃的時間,最近新灣區又有一棟引人注目的圓筒鋼骨結構越長越高了,這是什麼呢?
高雄今年將有88艘次郵輪靠港,但目前停靠的香蕉碼頭,完全不像國際大港的郵輪碼頭,服務設施也嚴重缺乏。因而,十多年前便開始規劃,在19至20號碼頭進行「高雄港客運專區建設計畫」。成果也就是大家看到施工中的這座建築。
港埠旅運中心經過國際競圖,2010年12月10日,由美國reiser+umemoto事務所團隊得標(也是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的設計團隊)。經細部設計後,於2013年開工,本來應該早就要啟用了,但為什麼蓋了這麼久還在蓋呢?
原來在開挖不久後,就發現基地內部有過去中油油槽造成的土壤污染,只好停工除污。郵輪產業本來是海港城市發展觀光和MICE產業的重要拼圖,也是高雄產業轉型的一環,諷刺的是,過去的重工業設施撤離後,不忘「臨去秋波」倒打一把。這些污染的外部成本不但沒有充分被始作俑者吸收,反而成為了高雄在後工業產業轉型中的阻礙!
直到去年,土壤除污終於完成(離開工已經3年!)因而時程經數次更改,目前預定在2019年12月完工。
港埠旅運中心大樓預算45億,為地下2層、地上15層,高度79m,總樓地板面積約2萬4000坪。這座自由曲面造型建築物,像是一隻銀色鯨魚跳上岸邊。魚頭的塔樓部分將作為港務公司總部辦公室,而魚身與魚尾則是旅客入出境大廳、聯合服務櫃台、登船廊道及商場等空間,3樓有1500坪海岸觀景平台,24小時開放民眾登台眺望。
完成後,可同時停泊2艘國際級觀光郵輪,屆時尖峰小時可服務通關郵輪旅客逾2500人。且長度575公尺、水深10.5公尺的碼頭,可滿足船長361公尺、船寬66公尺及滿載吃水深9.15公尺的22.5萬噸大型郵輪,足以讓世界最大型郵輪停靠。而這類郵輪載客5400名、船員2400名,單一服務窗口,提供完整港務客運服務,尖峰小時可服務旅客人數提升至2500人,未來將是台灣最大的郵輪碼頭,也讓高雄的郵輪服務能力,逐漸追上橫濱、釜山、香港等周邊港口。
郵輪產業在亞太地區是後起但潛力十足的新星。2012-2016年成長超過一倍,且滲透率(遊客/總人口)比例只有美國25分之一,也就是天花板應該還很高。2016年,基隆港可以排上亞洲第五大郵輪港,而台灣則是亞洲第二大郵輪旅客市場,還勝過日、韓,可見郵輪旅遊頗為國人接受。
但除了自己人捧場,我們還需要開發更多國際觀光客,包含深度觀光與獎勵旅遊等商機,並且從掛靠港轉型為郵輪母港,帶動後勤產業發展。雖然基隆港目前旅客數在高港7-8倍以上,但觀光景點大多位於台北,產值並未留在港區。高雄港是國內各郵輪港中,腹地最大,市區型景點最多,距離軌道運輸車站、會展中心、國際機場最近,具有「一站型」發展潛能的港口。
高雄發展觀光產業,競爭對手應放眼國際,要玩就要認真玩大的。未來好過日也將派出特派員考察周邊國家郵輪碼頭建設,並持續追蹤旅運中心工程進度,周邊18-21號碼頭配套發展,以及高雄港的郵輪產業。希望大家也能一起踴躍提出你的看法~
#高雄 #亞洲新灣區 #港務公司 #郵輪 #港埠旅運中心
滲透率土壤 在 土壤力學108-實驗室如何測定滲透係數k值?(105高考土力#2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說明欄下方有本頻道所有科目連結,歡迎參考) 最新紙本講義下訂處: https://shope.ee/9UU5rMRfkG --- [頻道服務] 會員 ... ... <看更多>
滲透率土壤 在 Join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土壤 保濕劑因為保水性好、滲透率高,所以也很適合當土壤灌根用的展著劑,因為肥水也是水,如同鎖住水份一樣,所以也能提高吸收與效果。 四、 搭配抗蒸散劑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