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她們》是個很有趣的故事,如果仔細計算,這是個總共包裹四層的故事,由真人真事到虛擬故事、由虛擬故事再到真實故事,再由真實故事跨到改編故事。或許你會覺得上述有點難懂,讓我們來看看這四層真實與虛擬交雜的故事,是怎麼一回事。
.
2.
首先,最內層的故事原型,其實是真人真事。在19世紀的美國科康特,有一群當時的文藝名人,都住在這個小鎮。這是個沒有電視與廣播節目為娛樂的時代,所以那些能夠寫小說、寫詩、寫劇本的作家們,就如同現在的名人明星一樣,都是能夠影響一般世人的重要人物。其中有位女性,名叫露意莎·奧爾柯特(1832-88),她的父親是位教改名人,她的鄰居有好幾位文藝名人,在政治、思想、哲學等等各種領域,都能提出前衛的意見。
露意莎這個小女生,不管是串門子還是在家裡,都是聽到整個時代最前衛的思想,然後她也滿腦子創作點子,於是就開始寫個「屬於自己」的小說。
之後,雖然出版社跟她說這種小說不好賣,實際上卻意外寫進當時開始接受教育的女孩子們的心坎裡,於是小說大賣。露意莎就跟自己的爸爸、還有鄰居的大哥哥、叔叔、伯伯們一樣,也都變成著名作家。那些兄長叔伯們,就是當時著名的美國浪漫時期的超驗主義作家。
露意莎寫的那本暢銷小說,叫做《小婦人》,裡面就是關於她在康科特的生活點滴,還有跟隔壁那為她崇拜的伯伯的曖昧情愫。
.
3.
導演和編劇葛莉塔·潔薇,要將《小婦人》搬上大銀幕,不過她不希望裡面的故事太傳統、太迎合19世紀的世俗眼光與出版商偏見,於是將那位住在康科特的露意莎,設定為《小婦人》裡的喬,讓喬在導演改編的故事中,扮演成「寫小說的喬」,以及「被寫在小說裡的喬」。
.
4.
那個寫小說的喬,我們可以假設就是露意莎,那個原本的小說家,她在寫小說時,根本不在乎婚姻,也不想寫出完美結局,於是寫了個放棄隔壁有錢男子求婚,決定當一位追求自我的時代新女性。這是《她們》故事的第二層。
.
5.
但是這個想以寫故事維生的喬,在面對利益為前提的出版商(你可以把出版商當成今日的電影片商),決定調整自己的小說內容,一方面要迎合當時的社會觀感與世俗期待,另一方面也是為自己爭取金錢獨立的機會,於是,她將小說結尾改編為——喬終於與心喜的教師結婚、創辦學校、並且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人生。這是第三層故事。
.
6.
第四層故事,當然就是當代的電影導演潔薇的版本,也就是我們看到的電影。
.
7.
於是,康科特這個小鎮,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住了哪些重要人物?如何雕塑一位時代的女性,讓她成為影響後世女性的女作家?然後,為何經過兩百多年,會有一位女導演,這麼想要重新編寫這個故事,搬上大銀幕?她想跟我們說的重點是什麼呢?不如,就點入下面這篇文章,讀個究竟吧。:)
.
.
#愛與城市光影之旅
#她們
#The_Little_Women
#康科特
#物超所值真心推薦
.
.
🎬10/22(五)前購買早鳥優惠旅程方案,即可以優惠價格 $300 (原價 $350)一次購足電影之旅,享永久閱讀權限
.
【#立即訂閱|愛與城市光影之旅】
https://vocus.cc/citymovie/home
每月更新 2-3 篇付費會員限定文章,透過25部電影,展開一場豐富的城市與愛的光影走訪。不管是溫暖的愛情、悲傷的背叛、成長的迷惘、歷史的軌跡、文學的起源…與你再一同探索疫情生活下,依舊迷人和獨特的城市時空。
https://vocus.cc/citymovie/613ec451fd8978000145ac62
浪漫主義 哲學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建築史 #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 #李承寬
建築評論人 #阮慶岳 敘述在李承寬身上可以看到18世紀後期的浪漫主義影子,這是繼承理性啟蒙的遺緒,將自由與解放的樂觀價值推到高峰,同時在美學與哲學上,則出現歌頌自然宇宙的寬廣意義。此外,李承寬尤其尊崇循環、自然法則與變動,可以看出與道家哲學以及中國園林的承傳呼應。
浪漫主義 哲學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有些人告訴我,很羨慕我跟某人的婚姻,覺得是一個理想型。前幾天更有一個問題問我:「為何從來不見你跟某人的合照呢?是他排斥嘛?」他從來沒有排斥跟我合照,私下我們也經常合照。只不過在社群上我刻意降低曝光他的機率,因為他也有自己的生活,我也有自己的,不需要過度消費。他曾跟我說:「如果必須提及我,請叫我某人,不要叫名字或稱謂。」
.
我聽完覺得:「哇塞,太棒了,若你問我為何不像別人稱呼你老公,我才會很為難。」於是,某人就叫做「某人」了(我個人很老派,對外都說某人是我先生,不說老公這個詞,但他對外稱呼我老婆的話,我無所謂)。
.
有人說看完上一篇關於原生家庭的文章被某人圈粉了,有人說很羨慕他能夠遇到”能承接住這樣的他”的我。很多留言都讓我發現自己的特派員們很浪漫,字裡行間無不透露出希望生活中也能遇見”對的人”。
.
「對的人」這三字讓我想起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是英國作家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寫的,曾經在2016年刊登在《紐約時報》的專欄。這篇《為什麼我們總是和錯的人結婚》從心理學與哲學的角度分析了人們的選擇,很多時候,這件事被歸咎為:運氣不好、吸渣體質、不合適,但也許最大的原因是:在我們結婚時,我們其實對婚姻一無所知。
.
有人問艾倫‧狄波頓:「到底有沒有對的人?」他說:「浪漫主義讓人相信自己命定會有一位Mr/Mrs.Right。只要找到他,一切問題都會隨之解決。他會滿足你所有情感需求,填補你所有的情感空洞。有了他,你永不孤單。而實際情況是,我們每個人都被生活傷得體無完膚,並且每天還要收拾起心情迎接新的傷感。沒有人生來是為了安慰、理解、填補其他人而存在。」
.
顯然他的答案是否定的,根本就沒有什麼對的人,而且覺得浪漫主義導向的愛情觀,常常是搞砸婚姻的關鍵。
.
如果你拿「對目前的婚姻生活失望嗎?」這個問題來問身邊的男性和女性朋友,即使是同一對夫妻,得到的結果也不盡相同。男性大部份在婚前對婚姻就很平常心,他們求的是婚姻生活安定,KPI達標。但女性不一樣,她們希望在婚姻裡得到”更多”。正因女性對婚姻是抱有期待的,所以她的需求就會是全方位的滿足,會希望另一半既是談心的對象,又是可靠的大丈夫,甚至,更多。因此,才經常感到失望。
.
睡前,通常我跟某人會跟貓玩以及聊聊一整天的感觸。那晚他問我:「你現在還有聊得來的男性朋友嗎?」我回:「有啊,就像你有聊得來的女性朋友一樣。」我們各自都認同這個說法,但也十分肯定,聊得來與什麼都跟他說還是有很大的區別,婚姻不該是你與異性朋友從此陌路的開始,丈夫和妻子也不該是彼此唯一的異性朋友。那是什麼讓我們感到自己與別人不同,自己是特別的呢?也許就是脆弱不堪的那一面,我們僅僅會在彼此面前釋放。
.
可以說,我們以擁有彼此最不想讓他人知道的黑暗面而感到安全。
.
因此我經常感慨,也許”對的人”並非就是完美的人,在你需要他的時候扮演各種角色撫慰、幫助你,什麼都跟你分享的那種人,而是最糟糕的狀態讓他知道也沒有關係的那個人,你們彼此以缺陷相擁。
.
#katesmurmur
浪漫主義 哲學 在 社科|《浪漫主義的根源》:人的自由爲何高於一切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浪漫主義 思潮的興起與發展,人的自由爲何高於一切。聽書筆記 《 浪漫主義 的根源》的作者是英國著名的思想家 哲學 家以賽亞·伯林。 浪漫主義 三階段:1、 ... ... <看更多>
浪漫主義 哲學 在 【書評】波特萊爾與浪漫主義——《巴黎的憂鬱》導讀// 在...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書評】波特萊爾與浪漫主義——《巴黎的憂鬱》導讀// 在#浪漫主義早期的思潮中,藝術家的「異化」即被凸顯出來。 ... 哲學新媒體Philosophy Medium, profile pictur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