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蝴蝶 ◎洪素麗
周身汗水的驚悸
彷彿醒自一場悠悠長夢
那時島嶼甫從海上浮出
泡沫迸現海岸線長長沙灘上
生命開始出現奇蹟
倒數了幾萬光年啊
抽捲起來的島嶼生命史
有光,有霧,以及閃閃爍爍的迷圖
終於蝴蝶出現了
昆蟲紀元的開始
寒澀的舞姿,粉翅顫顫
燐粉沾著初夏露珠,掠飛青桿
島嶼的生命群落煥發如熱帶暴雨
雨後綠色燦爛如金,碧空明亮如鏡
乘風破浪登陸來一批一批拓荒客
福爾摩沙底豐實與飢渴
戰爭的血腥不放過任何一處人居的地方
島嶼先放逐再踐踏復割讓後殖民
竹竿套菜刀的抗議未已
田犁搗汗淚的勤勞禾穀雙手俸儀
統治島嶼者又換了另一批
苛歛照舊,血腥依常
島嶼蝴蝶循環再生,蛻變繼續
對於宿命冤仇,不曾深加追究
親潮帶大批烏魚下來
黑潮推湧鯖魚上溯
季風雨潮水纏繞島嶼海岸線
給予工作與溫飽的要求
船舶拍浪低禱的咒語
輾轉反側被歧視被扭曲的面目失格
木麻黃吹過枯幹彎腰底呻吟
島嶼成了季候鳥最繁忙的驛站
連根倒拔著生產果實
遺棄荼毒的土地充溢四洩惡水
島嶼在大洋中帶著惡夢醒覺
滿身瘡孔的軀身難以翻動
決策者還未放棄島嶼作一枚籌碼
因此土地的毒癑潰瘡還被適度掩蓋
出了問題就依個案處理
地上汙染工廠轉到地下
垃圾山只要掃出視線外
就算解決啦
飲水弄髒再加氯氣
就是甲級水了,不必顧慮水源地維護
公害問題正如炒地皮
炒得鬧轟轟的,五顏六色
大家反而忘了地皮原本只是單純土色
島嶼如果只是一隻無怨的蝴蝶
讓牠在蛻變中自然死去
死了再變另一隻蝴蝶鬼魂回來尋訪花朵
那就更妙了
寫成詩可以得一個大獎
島嶼於今面臨命運的分叉點
生存與淪亡決於一念之間
鐵刀木倖存於僅餘的闊葉林帶
淡黃紋蝶淡淡飄零於河岸芒草間
假想的寧靜還有片時的真實
無望的悲戚以特異的喧嘩取代
四周濁浪凶狠咆哮
核電廠悄悄洩露放射微粒
含鎘的稻米,變綠的牡蠣
石綿瓦纖維混入大氣
釋放甲醛的透明塑膠袋
盛裝滾燙熱豆漿流體
保麗龍便當盒用過又回收出籠免洗
被棄絕的明天
沒有管制的今日
島嶼什麼時候形成了這樣的面目?
在海岸地帶漫步
潮霧黑色,魚腥味濃鹹
海潮遺落空空貝殼上
可以聆聽遙遠深洋的呼喚
忠實的島嶼蝴蝶
停棲沙岸
回憶久遠島嶼初生時的慰安
──1986.10.31《流亡》
--
◎作者簡介
洪素麗,1947年生,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後赴美國紐約國家藝術學院習畫,擅長木刻及版畫。1972年回臺後,又從江兆申、喻仲林習國畫,曾開過幾次畫展,目前旅居紐約,專事文學及美術創作。
楊照曾說:「以出道遲早及寫作年資為標準來排台灣「自然寫作」的系譜的話,洪素麗應該算是這個重要領域裡的前輩。」約自1979年,洪素麗開始關心自然生態,也以版畫及油畫描繪野生動植物,並將木刻作品與散文搭配出版,有《十年散記》、《浮草》、《昔人的臉》、《港都夜雨》、《芳草天涯》、《黑髮城市》…等,除了實地寫作自然主以文學之外,洪素麗也翻譯一些大自然動、植物生態的文章,並出版專門描寫生態的木刻、素描、散文合集《海岸線》、《海‧風‧雨》、《旅愁大地》等,1991年為玉山國家公園寫一本《綠色本命山》的書,並附玉山風景的油畫作品。
另外,洪素麗自20歲開始寫詩,但較少投稿,目前只集結出版《詩》、《十年詩草》、《盛夏的南台灣》、《流亡》、《惜草》五本,陳芳明稱她為「富有歷史意識的詩人」,認為她的詩作整體性地表達台灣歷史、人民、土地的流亡,這種因苦悶而激發出來的精神上的流亡,是台灣文學裡最珍貴也最重要的氣質。
--
◎小編 #哲佑 賞析
雖然已經少有人提及,但台灣曾經是世界知名的「蝴蝶王國」,由於地形與氣候特殊,台灣有超過四百種蝴蝶,其中特有種約佔十分之一左右。而在二戰過後,台灣的蝴蝶加工業大為興盛,包含標本和貼畫的外銷等等,讓蝴蝶產業曾經是台灣中部農村的經濟命脈之一,也讓許多國家認識台灣豐富的物種資源,以及「台灣」這個名字。
以「蝴蝶」做為台灣的象徵,是非常貼切的:我們的身份證上,其實就隱藏了一隻台灣特有亞種的黃鳳蝶。而洪素麗這首詩,顯然就是以蝴蝶為端點,把台灣的歷史濃縮在裡面。前兩段書寫島嶼生命浮出的悸動,第三、第四段開始讓人類介入,成為全詩的第一個轉折,無論是放逐踐踏或者割讓殖民,這裡對立的不只是「自然」與「人」,更是「統治者」與「人民」;因此詩裡的關懷不只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甚至蝴蝶「對於宿命冤仇,不曾深加追究」。
這表示,這首詩並不反對人類生活所造成的環境變遷--儘管如此可能才是對自然最有利的恢復,但所謂環保,絕非要人類放棄文化,回歸野地,甚而滅絕。相反的,一切以環境關懷為目的的行為,不也都是出自人類的心靈,成全人類的未來嗎?
於是可以理解,環境污染帶來的破敗毀滅,根源是來自人類的無窮貪念慾望;而自然與環保,彷彿是透過島嶼蝴蝶這個意象,照亮人類心中既有的寧靜平安。詩作底下鋪排了第二個轉折,即污染帶來的種種觸目驚心的場景,這自然也映照人心的糾結甚至醜陋。最後收束在蝴蝶回憶海洋,生命的初衷,扣回第一段的海與夢,令人反思海洋、島嶼與生命的關係。或許所謂的生態詩,正是不斷地提醒著生之姿態;我們曾看過,也曾經身在其中,就在一隻翩翩的蝴蝶停下來的時候。
*參考資料:
反芻燃燒的靈魂,生命猶如被撞了一下(宜蘭高中國文科)
https://www.ylsh.ilc.edu.tw/ischool/publish_page/27/?cid=1155
--
美編:泱泱
--
#生態詩 #洪素麗 #萬鴉飛過廢田 #蝴蝶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6/20210611.html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National Palace Museum國立故宮博物院,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為109年6月9日起在故宮南院推出的常設展,約每3個月換檔一次。109年9月26至110年1月3日檔期的書法策展人陳建志(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助理研究員)精選〈北魏溫泉頌碑墨拓本〉、〈明唐寅書七言律詩〉、〈民國江兆申行書七言聯〉〈元管道昇致親家太夫人尺牘〉四件展品進行深度導...
江兆申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聯經出版 《#筆花盛開:#詩酒書畫的年華》分享※
侯吉諒〈文人愛吃〉(節錄)
要論近現代最有名的美食家,大概還是非張大千莫屬。張大千能吃、能動手,家裡往來無白丁而多豪貴,沒有「特殊講究」不足以服人,光是看他留下來的那些請客食單,大概就沒人比得上他。其實像張大千寫的那些食單,溥心畬等老一輩都寫過,但就是沒張大千講究。似乎張大千光是寫食單都是以寫成作品的心態寫的,或者說,那就是張大千食單的規格,卑下不得。
像張大千這樣豪氣的書畫大師在生活上的氣派後來應該少有人能及了,家裡不但有專業的裱褙師傅隨侍作業,廚子、園丁一應俱全,光是打張大千的名號就可以獨立開店成業內大腕了。
沒能像張大千那樣有專屬的廚子,一般的文藝創作者還是有講究之道,臺北幾家老字號的餐廳像銀翼之類,就頗多書畫家文人光顧。
網路時代以後流行拍照打卡,以前的書畫家其實早就擅長如此—以前的很多餐廳都掛名家字畫,書畫家留下作品幫餐廳作廣告也為自己打知名度,餐廳的老闆雖然不懂書畫,卻懂得名家就是招牌的道理。現在臺北的餐廳敢用名家字畫真跡裝飾的不多了,大概就只剩下鼎泰豐的楊紀華有這樣的眼光和胸襟,他餐廳裡面的字畫都是真跡,光是江兆申、周澄、李義弘的就好多。有一年他在朋友家裡見到我榜書大字「處厚」,竟然要求朋友借他拿去店裡掛,這位朋友豪氣,再跟我訂了一件送他,就掛在鼎泰豐信義路本店二樓。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侯吉諒 創作
#綠喵 手寫,Instagram:snowring68
#林蘅 選篇
※〈#文人愛吃〉全文收錄於侯吉諒散文集《筆花盛開:詩酒書畫的年華》(#聯經出版,2020年9月24日)。
※侯吉諒(1958-)
臺灣當代詩人、書畫與篆刻家。
出生嘉義,早年師承文人畫大師 #江兆申 先生。數度榮獲「#時報文學獎」及 #年度詩人獎、書法獎等多種獎項;已在臺灣、日本、美國舉辦數十次個展,是首位獲邀至美國國務院演講的華人藝術家。
創作兼擅現代文學、書畫篆刻,並長期致力筆墨、紙張等材料研究,以及書法教學。已出版詩集《#交響詩》等七本,散文集《#紙上太極》等十八本,書畫作品集《#筆墨新天》等九本;為推廣書法而出版的《#如何寫書法》、《#侯吉諒書法講堂》廣獲好評,著作並曾獲金鼎獎入圍肯定。(引自本書折口)
江兆申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聯經出版 《#筆花盛開:#詩酒書畫的年華》分享※
侯吉諒〈文人與美食〉(節錄)
商禽他們那一代的詩人,很多是當年隨軍來臺的流浪學生,都過過長途跋涉、饑寒交迫的苦日子,所以對食物非常珍惜,從來不浪費。對他們來說,任何可以吃的東西,就是美食。
瘂弦也是典型的例子。我到聯副工作以後,很快發現瘂弦有一個特色──不管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你問他要不要吃這個吃那個,他一定說要,伸手接了立刻吃。
即使剛剛飯局才結束回到辦公室,拿零食給他,他還是照吃不誤。
過了一陣子,我終於忍不住好奇問他,瘂公,你為什麼這麼能吃?
他說了一個故事。
他說,剛剛到臺灣的時候,他們這些流亡學生是以部隊編制管理的,一起上課、出操、吃住,當時沒有宿舍,所以借住岡山的廟裡。因為是部隊編制,按規定要站衛兵。
有一天半夜他站衛兵肚子餓,餓得慌,到處找東西吃,當時條件差,不可能有零食可吃。後來,他看到供桌上面有供品,是積滿厚灰的紅龜粿,不知道放了多少年了,已經硬得鐵板一樣。他偷偷把紅龜粿拿下來,咬不動,所以找了沒人角落,用槍托敲了幾下成碎片,含在嘴裡慢慢融化,就這樣度過了好幾個飢餓的夜晚。
瘂弦說:年輕的時候吃得少餓得快,那種餓啊,都要把胃燒起來了。
和瘂弦有同樣經驗的是小說家韓秀。民國八十三、八十四年韓秀的先生Jeff是美國在臺協會高雄辦事處處長,先生公務繁忙,韓秀更是沒日沒夜的在高雄掀起一場又一場的文藝熱潮。出書、演講、做廣播節目、辦展覽、文藝活動,成天帶領一堆官夫人們推廣文藝,那應該是高雄文藝風氣最盛的兩年。
◆◆
問她怎麼這麼會吃,她說,文革的時候到新疆「支邊」,餓到了。小時候的餓,到現在還記得。
◆◆
韓秀不但能吃,更是烹調美食的高手,因為她是外交官夫人,經常要辦很多宴會,所以就學會料理各國美食,還在臺灣出版好幾本銷售不錯的烹飪的書,比許多後來以美食出名的作家早了好多年。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侯吉諒 創作
#王嘉堃 手寫(圖一、二),粉專 CK Studio 嘉堃 工作室
#陳建霖 手寫(圖三),Instagram:pig_is_writing
#鍾小魚 手寫(圖四),Instagram:lonelyfish28
#林蘅 選篇、心得
※〈#文人與美食〉全文收錄於侯吉諒散文集《筆花盛開:詩酒書畫的年華》(#聯經出版,2020年9月24日)。
※小編 林蘅 心得
侯吉諒在《筆花盛開》裡除了寫一代文人的書寫故事,也寫一代文人的生活物語。比如他在〈文人與美食〉一文裡便寫自己從一代文人們(商禽、瘂弦、韓秀)身上所眼見耳聞的美食際遇。然而,他看似是寫文人的美食故事,實則是藉以寫人們所共有的飲食觀感──食物的味美與否,從來就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而若說「飢餓」是評判的準則,則「貧困」便是準則的核心。越饞越沒得選擇就勢必越美味。於是,從侯的記寫裡,既可得見商禽(1930-2010)、瘂弦(1932-)因當年隨軍流浪來台的饑寒經驗而始終對食物抱有的低標準、高需求,也可得見韓秀(1946-)因在文革期間到新疆「支邊」時的飢餓體驗而對料理持有的高品味、高需求。
另外,還可和書中的〈文人愛吃〉、〈吃飯有學問〉二文對照著讀。藉由參照,可進一步視見文人與美食之間的「美麗與哀愁」──要不因曾經的匱乏而對飲食極度隨意,要不因當下的豐饒而對飲食的文化及禮節,極度講究。
※侯吉諒(1958-)
臺灣當代詩人、書畫與篆刻家。
出生嘉義,早年師承文人畫大師 #江兆申 先生。數度榮獲「#時報文學獎」及 #年度詩人獎、書法獎等多種獎項;已在臺灣、日本、美國舉辦數十次個展,是首位獲邀至美國國務院演講的華人藝術家。
創作兼擅現代文學、書畫篆刻,並長期致力筆墨、紙張等材料研究,以及書法教學。已出版詩集《#交響詩》等七本,散文集《#紙上太極》等十八本,書畫作品集《#筆墨新天》等九本;為推廣書法而出版的《#如何寫書法》、《#侯吉諒書法講堂》廣獲好評,著作並曾獲金鼎獎入圍肯定。(引自本書折口)
江兆申 在 National Palace Museum國立故宮博物院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為109年6月9日起在故宮南院推出的常設展,約每3個月換檔一次。109年9月26至110年1月3日檔期的書法策展人陳建志(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助理研究員)精選〈北魏溫泉頌碑墨拓本〉、〈明唐寅書七言律詩〉、〈民國江兆申行書七言聯〉〈元管道昇致親家太夫人尺牘〉四件展品進行深度導覽。
江兆申 在 National Palace Museum國立故宮博物院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影片為策展人解說『江兆申風櫃斗』。
江兆申 在 歷年典藏|傳燈系列展|江兆申的創作與傳承 - 中華文化總會 的相關結果
江兆申 先生1925年生於安徽歙縣,幼承庭訓,身受傳統書畫詩文薰陶,曾被溥心畬先生錄為詩文弟子,更被溥先生讚譽:「觀君文藻翰墨,求之今世,真如星鳳」。1965年於臺北 ... ... <看更多>
江兆申 在 景薰樓國際藝術拍賣 的相關結果
江兆申 先生多方面的藝文成就,植基於深邃的中國人文傳統,作品清雅靈奇,秀逸溫潤,自豐厚的傳統中,創造出「新」境,於兩岸書畫界引領「新文人」畫風。一生曾出版書畫篆刻 ... ... <看更多>
江兆申 在 江兆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的相關結果
江兆申 (1925年10月26日-1996年5月12日),字茮原,齋名靈漚館,生於安徽歙縣巖寺鎮豐溪水畔,臺灣書法家、畫家、篆刻家,臺灣書畫研究學者,曾任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