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法想像
如果我的孩子發生任何事情
我會怎麼做
因為太可怕了完全無法想像
希望大家都可以重視這次的事情以外
也希望減少惡意的攻擊
鞭刑、燙死他、以牙還牙
這些事情不能喚回什麼
只是讓暴力語言蔓延成長
殺人刑法高、還是有人會做
甚至國外有人虐待動物
po網享受大家抓不到他的犯罪感
多希望不是在事後才能處理這些事情
希望能在事情發生前
給予多一些的幫助
我自己真的很支持「明志貓貓俱樂部」
他是一個高中的社團
老師帶領學生照顧需要幫助的貓咪
透過照顧、關心、了解
我想會減少更多無法挽回的悲劇
也不要再因為孕期決定把寵物送走
他們也是孩子
別說寵物髒、
寵物不能這樣、不能那樣
就像在決定寵物比人類低等
我相信有些人根本不是故意說出這些話
但是語言就是有力量
而今天不管政府要不要處理這件事
我們都可以從自己做起
由小積大、改變社會風氣、
希望影天能影響教育、法律
讓孩子、朋友、長輩知道
我們可以自己決定喜惡
可以說出想法
但不過度指責、不張揚傷害
之前曾經看過一張圖讓我記憶深刻
就是從小被家暴的孩子
長大以後也會循環成為
這樣對自己孩子的人
我以為不該是這樣
因為曾經被這樣對待
又怎麼會這樣對別人
長大發現
那是因為這樣的小孩
可能誤把暴力當一種解決方式跟權威
現在網路盛行
讓我們都更有理性去處理情緒
願我們都往更好的地方前進
也希望不再有孩子受到傷害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羅火花,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https://reurl.cc/bzYaDX 按讚我的粉絲專頁:https://reurl.cc/WENMDe 聽聽我們的Podcasth:https://reurl.cc/g86pDL 歡迎大專院校公司行號邀約道安講座 贊助我們一起為交通努力: https:...
殺人刑法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吸毒有罪 殺人有罪 吸毒殺人卻無罪?
翁玉榮/台灣高等法院刑庭前庭長、警察大學法律系所前主任(台北市)
桃園中壢梁姓男子(右)弒母案被高院判無罪。圖/資料照片
四月間嘉義地院對火車上殺警案宣判無罪,前幾天台高院就弒母案合議庭也宣判凶嫌無罪。兩個案同樣的是爭論適用刑法第十九條的問題,不同的是殺警案凶嫌原已得病,法庭適用第一項不罰判無罪後又裁處強制就醫(監護)五年。而後案法庭以凶嫌原未得病,因吸毒無辨識能力不罰無罪後,無病可醫,也就沒強制監護,更引起一般民眾驚慌!
於是有民眾謂:吸毒有罪,殺人有罪;吸毒到無辦識能力,殺人就可以無罪。引起法務部長也應記者詢問回應不可誤解法律,可是誤解如何,未詳細問答,一般人還是無法分辨!
事實上,我刑法第十九條在民國九十四年二月二日修正時列有第三項:「前二項(指無辨識能力的無罪及辨識能力顯低的減輕其刑)規定,於因故意或過失自行招致者,不適用之。」換言之,「自行招致」者不能無罪也不能減刑。但是「自行招致者」有廣義及狹義的解釋,如採廣義,吸毒是故意或過失,因吸毒而殺人者無罪或減刑的規定都不適用,按一般殺人(刑法二七一條)或傷害致死(刑法二七六條)科刑。如採狹義說,在吸毒之前要有殺人之故意或過失,然後吸毒,最後再殺人,才可適用不罰或減刑之規定。台高院合議庭顯然採狹義說。一般百姓則採廣義說。
在一般國民法律感情上,酗酒、吸毒或其他使自己身陷無辨識能力或顯低辨識能力之行為,泰半皆屬非法無保護之必要,殺人或傷害致死依情節適用刑法論罪科刑即可,否則吸食毒品殺人反而無罪,社會豈不大亂。
當然也可仿德國之例,另立無殺人之故意或過失,因吸毒亂性殺人另立一罪介乎一般殺人(或致死)及無罪(減刑)之間。或者最高法院刑事庭會議決議採廣義說,一解爭議,二杜投機殺人。不亦可乎!
還有一個根本問題,辨識能力要「無」到什麼程度才算無辨識能力,要完全絕對的「零」才算「無」嗎?還是「顯低於一般人」就算?由於還有第二項「得減輕」是指「顯低」的情形,所以第一項之不罰不包括「顯低」。換言之,固然不必完全絕對的零辨識能力,至少要接近全無的程度才屬於「無辨識能力」;而「顯低」的辨識能力不包括在「無辨識能力」。一般實務上只要「稍有」辨識能力就不能適用第一項之「無辨識能力」,而應歸屬第二項之「顯低」。本案被告事後不久據聞在警詢中言及他母親對他如何不好,這就讓人懷疑他行凶時是否接近全無的程度。第一審就是適用第二項「顯低」予以減刑。
至於辨識能力之高低如何適用刑法第十九條,實務法院允宜集思廣益議定一客觀標準,不宜全留裁判者一己之「主觀」認定,否則「裁刑者」責任太重,不肖之歹徒群起效尤,社會治安將永無寧日。
殺人刑法 在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殉情?幫助自殺?還是殺人?】
四年前的一場噩耗,讓一對憤怒難過的父母,直到現在都還認為女兒是遭到男友殺害,只是被偽裝成是燒炭自殺、一起殉情的樣子。(詳細事實證據請見判決書)
男友被以 #殺人罪 起訴,他則主張是 #殉情,但一審法院最後卻是判男友 #幫助自殺罪。
上個禮拜的這篇【提告但檢察官不起訴就沒轍了嗎?】我們講了這個案子可能牽涉的程序上問題,應大家要求,這個禮拜我們來談談實體問題。(推眼鏡)
到底殉情、幫助自殺跟殺人在法律上有什麼不同呢?
▌幫助自殺 vs 殺人
刑法第 275 條第 2 項:「教唆或幫助他人使之自殺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幫助自殺跟殺人的不同在於 #被害人有沒有想要死,人家不想死你還把他弄死就是殺人。另外幫助自殺必須在別人 #起意自殺後 再給予助力,促成他的自殺才算,例如幫忙買木炭。
因此,如果欺騙、汙辱在先而造成別人想自殺,但之後並沒有給予助力,只是單純不阻止他自殺也不會成立 #幫助自殺,例如你騙網婆說自己長得像玄彬,但後來人家發現你只是玄關,悲憤過度而自殺,這樣不會成立幫助自殺罪啦,免驚。
▌幫助自殺 vs 殉情
刑法第 275 條第 4 項說:「謀為同死而犯前三項之罪者,得免除其刑。」
殉情但一人獨活就屬於這種情形,如果原本想一起死但沒死成,針對當時幫助另一人自殺的行為(例如買木炭)而把獨活的人丟進牢裡,其實沒什麼道理,所以規定 #雖然有罪但不會被判刑。
另外新聞上看到父母帶小孩一起死,但最後父母獨活的情況,是不是也可以適用這個規定免刑呢呢?最高法院的判決認為不行。因為年齡還小的小朋友根本不懂死亡的意思,又怎麼能說他有自殺的意願呢?
▌殉情?幫助自殺?還是殺人?
回到本案,一審法院認為,雖然被告主張兩人是燒炭服藥後躺在床上殉情,但被告的體內並沒有驗出助眠藥物,吸入的一氧化碳也比被害人少很多,推測被告應沒有謀為同死的意思。
然而,我們並不能因為被告預見被害人會因燒炭而死,而其死亡不違反被告的意思就說被告殺人。畢竟從割腕、遺書來看被害人是真的有自殺念頭,就算被告騙被害人說願意一起死,某程度堅定了被告自殺的意願,但被害人最終還是自己下決定的,不能因為「被告騙說想一起死」就認為他有殺人的故意。
不過,被告陪被害人一起去買木炭、燒炭的行為的確是在被害人起意自殺後給予助力,因此成立幫助自殺罪。
▌周末不外出,文章帶著走
《死亡自決權》書摘:英國人如何討論安樂死這件事
https://buff.ly/2x4Hocp
除了死亡不能解決問題以外,我們是不是可以想得更多?淺談言論自由與匿名言論
https://buff.ly/2GOjPHg
回顧一下上一篇【提告但檢察官不起訴就沒轍了嗎?】
https://buff.ly/2WyfSPn
附上截圖新聞網址:https://buff.ly/2Q94RQh
一審判決字號:臺灣士林地方法院 106 年訴字第 98 號刑事判決
殺人刑法 在 羅火花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https://reurl.cc/bzYaDX
按讚我的粉絲專頁:https://reurl.cc/WENMDe
聽聽我們的Podcasth:https://reurl.cc/g86pDL
歡迎大專院校公司行號邀約道安講座
贊助我們一起為交通努力:
https://pay.firstory.me/user/corgimoto
買一張貼紙代表你與我們站在一起 :
https://shopee.tw/rso3na
==================Podcast==================
火花羅的podcast『公路漂流』開張啦!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g86pDL
Spotify:https://reurl.cc/R6eEqg
KKBOX:https://reurl.cc/DvlLjj
Google Podcast:https://reurl.cc/ZQVqea
SoundOn:https://reurl.cc/a5d8L3
極限專賣優惠連結:https://lihi1.com/cMz7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