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靜靜地看著你 🇬🇧
「都下台那麼久了,為什麼妳還在?」2019年英國即將迎來五年內的第三場國會大選,雖然自2016年脫歐公投後,陷入長期分裂的英國政壇,每一次選舉都像是「賭上國運」,各種極度戲劇化的政治陰謀與黨派鬥爭,更讓「脫歐紙牌屋」、「他們在脫歐前一天爆炸」,成為國際社會穩定「追劇」的政治大戲。然而本回選舉中,仍有一些不那麼激烈的微妙發展。其中之一,就是苦戰脫歐三年、但仍在黨內暗算中淚眼落台的前英國首相——梅伊(Theresa May)——失勢的她仍繼續參選、續戰政壇!
由於昔日內閣下屬強生(Boris Johnson)的煽動與策反,始終困於「脫歐」問題無法前進的梅伊,終於在眾叛親離的逼宮圍剿下,於今年夏季辭去保守黨領袖與首相之職——照理來說,在這樣的糟糕政績與尷尬逼宮下,梅伊的政治生涯應該也走到了盡頭,因此不少人也以為「梅伊會像布萊爾(Tony Blair)、布朗(Gordon Brown)以及卡麥隆(David Cameron)一樣.....自此退出政壇,並進入倚賴基金會、演講與出版回憶錄為生的養老生涯。」
但令人意外的是,離開唐寧街10號後的梅伊,除了在夏天休了一個漫長的暑假(看了幾場板球賽,並與丈夫一同回到保守黨高層最愛的義大利北部山區休假),梅伊很快回到國會報到,甚至果斷宣布:將在2019年冬季的國會大選中,繼續參選連任!
自1997年當選以來,梅伊就一直是倫敦西部、柏克郡梅登黑德(Maidenhead)的選區議員。儘管梅伊登上大位後,國內民望一直非常慘烈,政壇形象也都以僵硬、固執、跳針、鬼打牆、不接地氣聞名;但在梅登黑德選民心中,梅伊確一直是非常親切、有力的模範民代。哪怕首相大任國事纏身,但據當地支持者的說法,梅伊仍堅持一到兩周返回選區服務處「與民訪談」一次,甚至時常敲門拜訪,直接與鄉親父老聊聊生活近況。
事實上,在現代英國政壇中,大部分的首相在「失勢落台」後,都會選擇退出第一線——像是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布萊爾、布朗與卡麥隆,在辭去首相後不久都選擇退出政壇;而在97年大選慘敗的梅傑(John Major),也僅是堅持作完任期後就退休。極少有像梅伊這樣「特例」,會在失勢後,還要繼續選舉爭取國會連任。
「如果德蕾莎這個人有什麼中心骨的話,那上頭一定寫著『保守黨』三個字。」一名資深的保守黨黨工,對《金融時報》表示:「對於我們這些基層黨員來說,就算遭遇了那麼多事,她從來沒有背棄黨、也沒有背棄我們。」
保守黨基層大多認為,自15歲就開始支持保守黨的梅伊,超過48年的黨員生涯「是真的對黨有感情」。在英國正因脫歐而進入歷史時刻的當下,她才會要繼續留在政壇,為自己的政治職涯盡一份力。因此在本回的選戰中,梅伊除了繼續鞏固自己鐵定當選的選區鐵票外,她對外更積極奔走、全力替後進的保守黨議員造勢拉票。
但梅伊的「老兵不死」,在反對派的眼裡中卻是其中必有詐——一方面是因為下台後的梅伊,幾乎全然放棄了「當首相時的脫歐政見」,並對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的各種「脫歐怪招」,採取無條件支持、「全心服從黨中央指示」的順從態度。前後矛盾,且缺乏政治原則的轉變,也讓不少昔日反對派對其傻眼。
另一方面,眾人也不太明白梅伊為何選擇要自降身價地留在國會,一部分的意見甚至懷疑:這可能是梅伊為了伺機報復強生的「預留後路」。透過選戰她能留在國會殿堂、重整自己的黨派羽翼;對外又能與昔日親信——像是因為反強生而暫時退出政壇、休養生息的前就業及退休保障大臣魯德(Amber Rudd)——串通一氣,「畢竟在政治的世界裡,很多事情都是在謀一個『說不定』。」
「謝謝大家的支持,我還沒有要退休、我的政治生涯還沒結束。」在選區造勢活動上,梅伊燦笑地向鄉親表示。但熱情支持下,大家還看不透的是,這名「過氣政客」要怎麼扭轉自己搞砸的歷史定位?接下來還能如何東山再起?
Photo Credit:
(1)Reuters:今年11月陣亡將士紀念日,梅伊以「前首相」的身分出席倫敦和平紀念碑的致意觀禮,並表情微妙地看著把自己轟下台的「現任首相」強生。
(2)AP:今年5月,遭脫歐鷹派策畫逼宮後,於首相官邸前宣布辭職並忍不住哽咽的梅伊。
(3)Reuters:但基本上,梅伊卸任首相後,在政壇過得其實悠哉愜意。
(4)Theresa May:只是為什麼不順勢退出政壇,還逆向繼續連任選舉?這也引發輿論的好奇與揣測。
#不死老梅 #他們在脫歐的前一天爆炸 #IamWatchingYou #權力的凝視 #靠太近了 #背後靈 #脫歐 #選舉 #凍蒜 #英國 #倫敦 #Brexit #UK #UnitedKingodm #TheresaMay #DowningStreet10 #London #Maidenhead #vote #國際新聞 #udnglobal #轉角國際 @ Maidenhead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攝影技術史、殖民歷史的觀看關係、現代化進程等角度,探討20世紀中期以前台灣攝影史脈絡。 以鏡子為隱喻,其概念取材自曾到台灣攝影行旅的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在1875年出版的旅記《十載遊記:麻六甲海峽、中南半島與中國》...
權力的凝視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攝影技術史、殖民歷史的觀看關係、現代化進程等角度,探討20世紀中期以前台灣攝影史脈絡。
以鏡子為隱喻,其概念取材自曾到台灣攝影行旅的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在1875年出版的旅記《十載遊記:麻六甲海峽、中南半島與中國》,書中他寫道:「我一直努力跟讀者分享我所經驗的奇遇,但同時我一直小心翼翼的把鏡子舉起,迎上『他』的凝視⋯⋯」。這裡的「鏡子」,隱喻的是攝影,而「他」指的是在西方的讀者們。換言之,湯姆生的「鏡子」呼應了攝影技術本身的移動性、知識/科學生產,以及殖民的視覺控制技術。從19世紀的台灣影像到日治時期當權者對攝影技術的控制,皆回應了湯姆生在自述裡透露的視覺慾望與殖民性的觀看關係。
此次展覽一共展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的1869~1949年間600多幀早期珍貴的台灣影像,也委託了9位當代藝術家以不同的「藝術研究」計畫介入,回應台灣早期攝影史的脈絡並作為展覽語意脈絡的補充,聯繫不可窮盡的多元歷史書寫的可能。在展示方面,本展以蒙太奇的並置呈現台灣攝影百年間高密度壓縮、共時歷史的狀態。這種展示方式也是一種攝影史書寫策略,包含對於知識系統的反觀、技術的個人化、以及對於權力主體的質疑與抗議。此展嘗試重新檢視全球性的攝影技術與藝術所開展的政治、文化與社會的歷史成因,具體呈現出往返於鏡內、鏡外的「全像」與「潛像」,並迎向主體凝視之間所瞥見的「台灣」攝影。
攝影/余志偉
剪輯/余志偉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1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權力的凝視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生長於馬來西亞的華人導演廖克發,而後來台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學習電影製作。第一部紀錄片是尋找曾為馬共、身影曖昧模糊的祖父的《不即不離》,原為劇情片《菠蘿蜜》做電影背景,是以對馬共議題進行田調。但隨著他浸淫日深,素材累積的份量足夠,也就自成一部紀錄片。
馬共至今於馬來西亞仍是禁忌話題,廖克發採訪的對象大多不在馬來西亞,散居於泰國、中國與香港,過著不斷轉換身份的生活,隱藏著身世與革命的故事。 單純想要理解祖父為何加入馬共的廖克發,在《不即不離》完成的過程裡,持續發現當年左派運動是年輕人為了生命的迫切所需,對抗日本以及英國的殖民,想要更有尊嚴與自由,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很自然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選擇。
廖克發認為,對政治事務的冷漠冷感,其來有自,並非所謂個人的選擇或立場,而是有一個久遠的脈絡發展──當推進、創造理想社會的人們沒有受到重視,其犧牲完全被扔擲於國家與歷史的敘事以外,未曾轉換為正義時,後來的人也就在長期的審查與壓抑中,被訓練、教導成無法信仰正義,難以想像更好也更平等的可能。 從回溯自身家庭到發掘整代馬共人淹沒歷史的《不即不離》,也就開啟了廖克發的第二部紀錄片《還有一些樹》,由馬來西亞1969年後見於郵件的戳章,進行對種族議題的深刻探討。
馬來西亞社會大致可分為馬來人、華人、印度人與原住民等。馬來西亞在脫離英國殖民獨立建國時,簽署了馬來人享有經濟與教育等的優惠特權,華人與印度人則是能享有公民權的協定。 而華人與馬來人種族衝突的513事件,肇因於反對黨在1969年全國選舉頭一回超越執政黨政府得票率,大肆慶祝遊行,引發馬來人的反感,也上街示威,最後演變成戒嚴,與及大規模屠殺事件。該戳章所註明的禁止散播謠言,即是不允許討論、質疑該事件,乃至馬來人在馬來西亞的特權。《還有一些樹》透過訪談與歷史資料,耙梳了513事件的始末,同時也凝視種族政策最底層受害者原住民的困境。
廖克發發覺,在華人被馬來人以及政府軍警慘烈殺害時,也知曉華人內部的自相殘殺,甚至及於華人對更少數,尤其是原住民族的剝削與壓迫。他乃對自己提問,會不會他也同樣是一名種族主義者?主要是他警省到,自身總是從華人是種族主義受害者的角度去思維,而罔顧其他被華人既得利益下的邊緣民族。而如此疑惑更拉高視野地思維著樹(自然環境)與人類的關係,特別是為了經濟開發,對原住民棲息地、森林的砍伐,透過樹的靜默與見證與原民祖先的洞穴探勘,也就隱隱有人類對自然的態度不也是種族主義作為的體會。 廖克發從幼年熱愛看牛仔電影說起,其時他對正義的想像,就是那些槍殺印第安人的西部牛仔皆是英雄。直至成人看了《與狼共舞》方才瞭解,印第安人是被壓迫的對象。
換言之,影像所造成的偏見遠大過於關於正義的探索。 廖克發強調,任何太方便、簡化的敘事跟立場,都是危險的。拍紀錄片必須有疑惑,明白沒有一種面向可以是全面性、全客觀的紀錄。活在複雜的世界,必須有多重、多部的聲音。單一故事永遠不夠,需要有很多故事與作品,討論同一個事情。說故事的權力掌握在誰身上這件事情,得保持懷疑。紀錄片工作者不能牢牢握住這種權力不放,要能時時刻刻反省自身的意圖與認知。這也是為何廖克發會謹慎對待受訪者,要重複確認他們是不是願意將受訪內容公諸於世。
小檔案
廖克發,1979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怡保,實佻遠(Sitiawan)。就讀於國立新加坡大學商業學系,卻熱衷於文學創作以及出國遊學,曾獲大專文學獎。畢業後任教於新加坡小學四年後,來台學習電影製作,2011年畢業於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兩部作品曾獲得台灣金穗獎最佳學生影片,曾獲最佳導演,並在2015年釜山國際影展獲得超廣角亞洲最佳短片。編劇作品長片劇本《菠蘿蜜漫長的飄香等待》,根據祖父二戰時參戰的生命故事改編,獲優等劇本獎;被選為2015法國南特影展,台北劇本工作坊。成立蜂鳥影像有限公司,製作劇情與紀錄影片。參與2013年的侯孝賢導演執導的金馬學院。曾任臺灣國家地理頻道攝影師。
拍攝的電影多與東南亞華人有關,其中紀錄片《不即不離》因涉及有關馬來亞共產黨的敏感歷史,在馬來西亞被全面禁演。2019年以劇情片《菠蘿蜜》入圍第56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同年紀錄片《還有一些樹》也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創辦人:馬立群 監製:王姿佩 採訪:沈眠 攝影/後製:馬立群 作品提供:廖克發 場地提供:倆人攝影棚
權力的凝視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你路見不平,拔刀就砍;但你是否曾懷疑,自己是不是有時候過度投射了自己的不滿或傷痛?或者有時候,只是為了發洩了自己的憤怒與嗜血呢?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破案神探 #網路霸凌 #正義魔人
─────────
☞〈深淵也凝視著你〉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1/11/%E6%B7%B1%E6%B7%B5%E4%B9%9F%E5%87%9D%E8%A6%96%E8%91%97%E4%BD%A0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上一集我們談到美國影集《破案神探》,Mindhunter。主角霍頓‧福特訪查全美入獄服刑的連環殺人犯,從他們的口述生平,解析心理動機和行為模式。然而在一次面對韋德校長的疑案中,福特探員懷疑韋德校長對孩童搔癢的行為,顯然有孌童癖的嫌疑,堅持舉發校長。而這項指控導致了韋德校長的清譽與人生毀於一旦。
伊格言說,《破案神探》為我們具體展示了福特探員的聰敏、果決與粗暴──同時亦是知識的粗暴與人的粗暴。因為,某些時刻,當確認犯罪與否(或犯罪的「潛在可能性」)高度依賴於一個人的內心動機之時,你怎麼,就能那麼有把握呢?你是不是,總把人想得太邪惡了呢?你是不是,在與「人性惡」的深淵的拉扯對視中,不知不覺,自己也變成了深淵、變邪惡了呢?
你是不是對自己下判斷的能力,太有把握了呢?
伊格言舉了一則大家都聽過的禪宗故事作例子:老和尚與小和尚在河邊巧遇一個正待渡河的美貌女子,老和尚二話不說,背起女子渡河;隨後兩造道別,繼續趕路。但小和尚卻一路心神不寧,質問老和尚此舉是否犯戒。道行高深的老和尚倒是輕描淡寫:哦,你說她嗎?我都已經把她放下了,你還背著嗎?
年輕的福特探員是不是有些類似這位年輕小和尚呢?堂皇以正義之名,斷定他人的善惡。他的判斷當然也很可能是對的,但問題是,他也並不一定百分之百是對的。弔詭的是,古老的禪宗故事,卻令我們想起當下的自媒體與社群時代──鍵盤柯南,網路公審,斷章取義,每個不相干的凡人如你我,忽然都擁有了參與審判的權力。你路見不平,拔刀就砍;但你是否曾懷疑,自己是不是有時候過度投射了自己的不滿或傷痛?或者有時候,只是為了發洩了自己的憤怒與嗜血呢?
法國小說家米榭‧韋勒貝克(Michel Houllebecq)在小說《一座島嶼的可能性》中,把藝術家分成兩類:革命派和裝飾派。故事中,性情溫柔的藝術家文森沮喪地說:
革命派是那些能夠承受世界之粗暴的人,並能以一種更激烈的粗暴來對抗它。我根本就沒有這樣的一種膽量。……我完全意識到我作品倒退的一面;……在來自造形藝術評議會的一位女孩的目光中,我讀到了輕蔑……我馬上明白到,她把我當成了一個有殘疾的、有病的小孩子。她沒錯,我確實是一個有殘疾的、有病的小小孩,不能夠活在世界上。我無法承受世界之粗暴;我根本就做不到這一點。
文森是天生的裝飾派,他當不成革命派。但究竟革命是什麼呢?我們或許很難回答,但我們可以很確定革命「不是」什麼。毛澤東的名言說:「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對,革命是會流血的、是打砸搶、是毫不手軟的、是殘忍無比的。此時你可能殺紅了眼,不分青紅皂白;或者,更趨向於惡的是,殺戮的目的已不在於打擊敵人,而是為了刷自身的存在感,或發洩自己的嗜血與破壞慾。看似高舉正義之大纛時,我們也變成了深淵本身......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香港文匯報專訪: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權力的凝視 在 GOT權力遊戲網路版凝視篇10秒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Comments · Drop Dead Diva · Little Rascals Shorts · 人類為何重返金星? · 神秘的西夏王朝,為何至今都是解不開的迷? · 夏天就该看这样的电影,几乎每一帧 ... ... <看更多>
權力的凝視 在 父權凝視下的男體:權力.階級.情感.親密關係演示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Nätverkande evenemang i Taipei, Taiwan av 女書店den lördag, april 24 202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