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不能小看台灣~當我們一直張望未來,未來卻在我們身後的來時路】
社群媒體與電視媒體讓人焦慮或沮喪,不少人覺得在看戲,以為台灣糟了、糗了,但也有更多人埋首努力,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付出。
但有更多守在家裡、保持社交距離的人,看到那種自家人嘲諷自家人的情緒性字眼,也會陷入沮喪與失望的感受。
唉,大家都是戲中人,都在台灣這座舞台上演出自己的人生。台灣讓我們可以大鳴大放、抒發情緒,但是抽掉情緒性字眼之後,有更多理性溝通的空間被壓縮。
先暫時放掉疫苗論戰,「台灣」本身就夠矛盾了。這個小小空間壓縮了太多時間脈絡、恩怨情仇,導致於一有縫隙,各種情結糾葛就以各種面貌出現。
這就是台灣,負載著太多情緒情懷。但是最讓人失望的,是少數台灣人小看了台灣。
我寫《風土創業學》,有一大部分是在思索與尋找出路。大部分的章節都很理性,不太談個人感受,只有前言與結語會談自己的感想。
這本書的前言,一開頭就是講出台灣的矛盾。不少國人既然小看自己,又怎麼能讓外人另眼相看?
但我思考的是,該如何往正向前進的方法與態度。疫情與世界經濟的變動,讓未來更加不確定。當我們一直張望未來,未來卻在我們身後的來時路。這是我們賴以安身立命的風土特質,也是迎向未來的基礎。
也許可以傳達我對台灣未來的熱望。
================
我們經常小看這座島嶼。
因為疫情的關係,喜愛出國的台灣人無法出國了。為了延續出國的感受,突然出現各種奇特的國內旅遊名詞,例如「偽出國」,或是十大像國外風景的圖片與祕境。許多人也從社群媒體看到知名品味達人的分享,發現台灣風景很美,透過露營所看到的清晨美景,比出國花大錢住頂級Villa還划算。
總要跟國外比較,台灣人似乎才刷得到「有品味」的存在感。
其實不只是住在大都市的居民,不少文化與風格品味的菁英,對台灣的認識也很有限,即使到台北以外的地方,也是集體去一樣的餐廳或地點,參與類似的活動,才能突顯共同的品味。甚至有些原本從事國外旅遊的旅行社業者,現在得開發國內旅遊,卻直言台灣沒有太多特色,缺乏異國情調,很難包裝成獨特行程。
就連許多在地人、業者也很難清楚描述自己的家鄉特色。我去各地訪談、開工作坊時,大家的共同問題,都是不知道要如何對旅人介紹自己的家鄉特色,或是哪裡好玩。
也許距離太近了、太熟悉與理所當然,反而忽視台灣的存在。
然而,台灣可不能被小看。這座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島嶼,能從海平面快速爬升到三千公尺的高山,展現地形的劇烈起伏與氣候瞬間變化,加上兩百多座三千公尺的高山縱橫,南北走向的中央山脈挺立,在東北季風、西南氣流的交替影響下,以及北回歸線的橫貫,區隔出台灣七個氣候區(植物地理學者蘇鴻傑根據溫度、雨量變化與季節分布規劃出七個氣候區)。在複雜地形與微型氣候交織下,呈現多樣化的地貌、生態與人文風景。
台灣也是一個人文與生態的交會點。各種族群在此安身立命,融合出相異又相同的內涵,從語言、飲食、風俗、技藝與生活方式,都有獨特風格。台灣本身也是東亞島弧(包括千島群島、日本群島、琉球群島、菲律賓群島)南北高山植物傳播的中繼驛站,數百萬年來,這些植物南來北往、遷移扎根在台灣這座島嶼上,發展獨特的演化之路,成為台灣特有種。
日本博物學家鹿野忠雄在他一九四一年的著作《山、雲與蕃人:臺灣高山紀行》寫著:「實際上是一個高山島的台灣,可以說是喜馬拉雅的雛形。我不禁感嘆,造化之神竟然在南海之上,創造了一座喜馬拉雅山的縮影。」
台灣,這座海上的喜馬拉雅山,藉由古老森林的涵養,由南向北湧動不息的黑潮洋流,九降風的定期降臨,加上西南氣流的濕潤水氣,大自然始終滋養著這座島嶼。
何其有幸。台灣很小,卻小得夠深、夠寬闊,即使是一花一葉,背後都有風土、文化與歷史的潤澤,就算用盡我們每個人的青春,都走不完、看不盡。
但有這些獨特性又如何?不少國人既然小看自己,又怎麼能讓外人另眼相看?
我們需要以創新能力與創業精神,活用台灣多樣化的風土資源、風味製作技術與生活品味能力,設計好產品、好內容,對本土市場進行溝通與推廣,對內重新定義自己的風土、風味與風格,對外才可能打出自己的品牌特色。
因此,我們需要練習換個角度看待自己的家鄉,把台灣當成住家與工作場域之外的第三地,用陌生人的客觀視角,重新探索台灣,在這裡可以療癒、紓壓、充電、探索、感受、學習,創作,甚至是創業。只要透過創新與創業的力量,深入萃取地方知識,塑造風土美學,激發感官情感,展現台灣的豐美生活,就有機會創造更多影響力。
摘自《風土創業學:地方創生的25堂商業模式課》前言
https://reurl.cc/GdM0Ey
現在有電子書版本:
https://readmoo.com/book/210182219000101
森林療癒 活動設計規劃 在 農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想被療育嗎?里山社區8項森林療育活動等你來】
2016-2018年間,林試所曾以蓮華池研究中心為基地,透過文獻搜尋與歷史資源整理,並藉由訪談與調查,建立基礎資料,協助里山社區發展森林療癒。依序進行資源盤點、執行指引、輔導諮詢,以達到社區規劃與居民賦權的最終目標。希望能系統性協助社區認知自身所擁有的資源,進而規劃林園療癒活動及發展永續社區。
🔹【同場加映】
【森林療癒了誰?】與土地共鳴 務農是療育病痛最好的的處方籤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57022
「森林療癒師」認證首度上線 4月底前線上課程享6折優惠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57035
-
🤜看更多農報導:https://agriharvest.tw/
#蓮華池 #森林療癒 #里山地區
森林療癒 活動設計規劃 在 小人小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去年夏天,小佳老師憑著一股熱情開車帶孩子上東眼山參加「#回森林家」,這是一場規劃良好、氣氛很棒的活動,至今仍讓我念念不忘。
想發文回顧的原因是,今年確定10/16-10/18又要準備回森林家囉(等超久了)!
-
#東眼山森林遊樂區 位在桃園復興鄉,中高海拔的東眼山,聳立著柳杉林木,也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與化石地景,加上鋪上木棧道好走的步道,是相當適合親子進行生態旅遊的絕佳地點!
回森林家是一場辦在森林裡的市集活動,由 #種籽設計 設計規劃,活動的主軸很簡單卻很吸引人——「回森林家,當一枚里山的小孩」,當初就是因為這句話,讓不愛開車上山的我出發(笑)。
-
市集繞著主要步道延伸,內容有書籍、音樂、手作、木工與食物,加上各種工作坊,讓孩子可以在自然的環境中,好好體驗森林一整天。
(以下是2019年的活動回顧)
📍進入市集前,可以拿到一張「草葉之子葉收集」的地圖紙,基本上是一個闖關設計,但是藉由收集在山裡落地的樹葉、果實等,讓孩子在過程中,也完成一張自己的自然創作。
📍市集裡不只單純販賣東西,部分攤位會將自己的作品與地景融合,成為最棒的展示與裝置藝術,讓逛市集也像在藝術空間一樣的有氣質。
📍現場安排有董運昌與劉桓吟的吉他演出,在森林裡吃甜點、聽蟲鳴,搭配充滿韻味的吉他聲響,是大人小孩都會感到療癒的瞬間。
📍與孩子探險的角落,都可以看見各種互動裝置,是山林間的藝術、也是讓孩子可以嬉遊的場域,這點對親子而言非常可愛親切。
📍還是得提醒一下,去年山上賣的以甜食居多,所以今年上山如果沒有預約到森林餐桌,要自己帶鹹食上山吃喔~
-
因為太喜歡了!今年已約好朋友、準備帶好孩子,上山當里山的小孩!大家也快把時間空出,一起回森林家。
//
補充說明:
今年的活動主題是「環境博物館」,細節還沒有公布喔!大家可以追蹤他們的粉絲團,掌握最新活動進度。
//
最後小小叮嚀,記得自備環保餐具、杯子,垃圾自行裝好帶下山丟,共同讓這麼美的山林,繼續維持它最獨到的美麗。
#成群筆直的柳杉林木美到覺得自己在仙境
#有吃有玩還有各種藝術欣賞如此高CP的活動哪裡找
#闖關完換的蘑菇小餅乾三秒被吞掉
#小佳老師推薦親子哪裡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