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係香港2021秋季號 #現已出版
#中環街市PopUpStore率先上架
#歡迎大家過來先睹為快!
搶先試閱:012.beinghongkong.com
這個秋天,疫情仍未完全遠離,我們要學習和病毒共存;除了行山,也不妨重拾在市區行街的滋味,重新體驗香港城市文化的複雜多元及趣味。Let's rediscover together,香港街道。
#REclaim REmap RElive// 香港街道演義
過去百多年來一步步生成的香港街道,像是一道道仍然未被完全馴化的城市空間,總有那麼一點一滴的故事或痕迹,令人意料之外或者喜出望外。當一條街道有了自己的名字,蓋了一些樓房,住上一些人,有些人又開了一些店,或成為街坊,就像一個生命有了期許,並隨著年月長成、積聚、沉澱。如是,每條街都有了自己的故事,並成為人們腦內心中重要的身份及集體記憶印記。
#REvisit// 180年來,攝影師鏡頭下的香港街道
十九世紀時最先前來遠東地區進行影像記錄的John Thomson、曾效力Magnum圖片社的 Ed Van der Elsken、1970年代起在香港留影逾50年的Keith MacGregor;三位不同年代和風格的外籍攝影家鏡頭下的香港街道,展示城市一路以來的轉變。還有攝影大師何藩在五十年代留下來的經典畫面,景觀以外更記下了香港人堅忍的面貌。
#REdiscover// 德輔道中,時空徒步旅行
由十九世紀一路走到現在,由銀行街走到南北行,由西方殖民走入華人社區,由古典建築走到唐樓和現代商廈。德輔道中,從來都不止是一條商業街或電車路。而路上的環球大廈除了是香港「小馬尼拉」,八十年代時因為興建地鐵中環站而開車站上蓋發展物業先河,成就李超人傳奇之外,在這個異度空間內,也藏著三個鮮為人知的創業故事⋯⋯
#REgion// 九龍塘、大角咀、新蒲崗,有街就有區
充滿英倫味道的九龍塘、以樹木命名街道的大角咀、用數字去為工業區帶來好兆頭的新蒲崗,擁有完全不同的街區氣息。林建才、UUendy Lau和Pen So三位不同風格的香港創作人,因應這三個擁有不同歷史背景及氛圍的街區,演繹他們對街區的思考和感受。
其他精彩內容:
#REplant// 香港時菜Season Hong Kong
隨著八十年代末本地農業式微,農夫棄耕,技術未能承傳,不少名物已絕跡於香港。川龍西洋菜及鶴藪白菜卻是難得分別能傳宗接代及「復育」的香港名物。從一棵白菜或西洋菜,不但透視出本地菜的盛與衰,還有香港城鄉在過去數十年的變化。
#REcord// 鬧市街頭,每當變幻時
城市規劃師Peter Cookson Smith(施培德)在千禧年後十多年間,不斷前往香港多處舊區進行街道觀察,並以素描仔細繪下香港街頭多元混雜的生命力;設計學者郭斯恆以本地霓虹招牌、字型和花園街為研究對象,建構出香港街道文化的重要元素。
#REmap// 是誰建構了中環山城
曾花長時間研究深水埗「棚仔」生態的民間自發組織「知築常落」和「草民軼誌」,嘗試帶我們走入中環山城,走入城市第二層面貌,看看除了規劃師和建築師外,是誰塑造了中環山城?
#RElive// 摩羅街,不止是遊客的
摩羅街其實不止有遊客,也是一個有歷史的生活社區,內裡有著各式各樣的人,以及多種一直被遺忘的本地工藝。在疫情後遊客絕迹的摩羅街,能否以另一種方式重生?
歡迎訂閱 https://bit.ly/3Ew9eN1
#2021就係香港秋季號 #香港街道 #BeingHongKong #HKStreetIssue #精彩內容sneakpeek
同時也有2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Topaau土炮,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農曆新年將至,講求大吉大利,不少人買年桔應節。除了少部分有機農夫栽種有機四季桔外,市面上大部份四季桔、朱砂桔、柑桔等,都早已移師在內地種植。「現在本地栽種年桔的,只有三四個農夫。我是其中最大型,也是種得最多的一位,在本地我只種龍膽桔。」強記花園老闆李永強自信地說。 強哥可說是本地農業的奇葩。八十年代...
本地農業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就係香港2021秋季號 #現正接受預訂
率先試閱:012.beinghongkong.com
這個秋天,疫情仍未完全遠離,我們要學習和病毒共存;除了行山,也不妨重拾在市區行街的滋味,重新體驗香港城市文化的複雜多元及趣味。Let's rediscover together,香港街道。
#REclaim REmap RElive// 香港街道演義
過去百多年來一步步生成的香港街道,像是一道道仍然未被完全馴化的城市空間,總有那麼一點一滴的故事或痕迹,令人意料之外或者喜出望外。當一條街道有了自己的名字,蓋了一些樓房,住上一些人,有些人又開了一些店,或成為街坊,就像一個生命有了期許,並隨著年月長成、積聚、沉澱。如是,每條街都有了自己的故事,並成為人們腦內心中重要的身份及集體記憶印記。
#REvisit// 180年來,攝影師鏡頭下的香港街道
十九世紀時最先前來遠東地區進行影像記錄的John Thomson、曾效力Magnum圖片社的 Ed Van der Elsken、1970年代起在香港留影逾50年的Keith MacGregor;三位不同年代和風格的外籍攝影家鏡頭下的香港街道,展示城市一路以來的轉變。還有攝影大師何藩在五十年代留下來的經典畫面,景觀以外更記下了香港人堅忍的面貌。
#REdiscover// 德輔道中,時空徒步旅行
由十九世紀一路走到現在,由銀行街走到南北行,由西方殖民走入華人社區,由古典建築走到唐樓和現代商廈。德輔道中,從來都不止是一條商業街或電車路。而路上的環球大廈除了是香港「小馬尼拉」,八十年代時因為興建地鐵中環站而開車站上蓋發展物業先河,成就李超人傳奇之外,在這個異度空間內,也藏著三個鮮為人知的創業故事⋯⋯
#REgion// 九龍塘、大角咀、新蒲崗,有街就有區
充滿英倫味道的九龍塘、以樹木命名街道的大角咀、用數字去為工業區帶來好兆頭的新蒲崗,擁有完全不同的街區氣息。林建才、UUendy Lau和Pen So三位不同風格的香港創作人,因應這三個擁有不同歷史背景及氛圍的街區,演繹他們對街區的思考和感受。
其他精彩內容:
#REplant// 香港時菜Season Hong Kong
隨著八十年代末本地農業式微,農夫棄耕,技術未能承傳,不少名物已絕跡於香港。川龍西洋菜及鶴藪白菜卻是難得分別能傳宗接代及「復育」的香港名物。從一棵白菜或西洋菜,不但透視出本地菜的盛與衰,還有香港城鄉在過去數十年的變化。
#REcord// 鬧市街頭,每當變幻時
城市規劃師Peter Cookson Smith(施培德)在千禧年後十多年間,不斷前往香港多處舊區進行街道觀察,並以素描仔細繪下香港街頭多元混雜的生命力;設計學者郭斯恆以本地霓虹招牌、字型和花園街為研究對象,建構出香港街道文化的重要元素。
#REmap// 是誰建構了中環山城
曾花長時間研究深水埗「棚仔」生態的民間自發組織「知築常落」和「草民軼誌」,嘗試帶我們走入中環山城,走入城市第二層面貌,看看除了規劃師和建築師外,是誰塑造了中環山城?
#RElive// 摩羅街,不止是遊客的
摩羅街其實不止有遊客,也是一個有歷史的生活社區,內裡有著各式各樣的人,以及多種一直被遺忘的本地工藝。在疫情後遊客絕迹的摩羅街,能否以另一種方式重生?
#2021就係香港秋季號 #香港街道 #BeingHongKong #HKStreetIssue
本地農業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支持本地農業可持續發展,實踐生活新態度!
https://www.instagram.com/p/CR6UtXQA51G/?utm_source=ig_web_copy_link
本地農業 在 Topaau土炮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農曆新年將至,講求大吉大利,不少人買年桔應節。除了少部分有機農夫栽種有機四季桔外,市面上大部份四季桔、朱砂桔、柑桔等,都早已移師在內地種植。「現在本地栽種年桔的,只有三四個農夫。我是其中最大型,也是種得最多的一位,在本地我只種龍膽桔。」強記花園老闆李永強自信地說。
強哥可說是本地農業的奇葩。八十年代初,當許多本地農夫陸續退休或北上耕作時,仍是中學生的他已決定投身農業。「明知自己不是讀書材料,倒不如看清自己的興趣。我小學已喜歡種花,加上八十年代鮮花很吃香;香港政府發展農地,本地年花年桔一定有市場。」目標明確,就勇往直前。租農地種年花,又着手研究年桔的品種和方法。
「年桔以四季桔產量最多和大眾化,但它需要人手去扎實,有些生意人不喜歡綁手綁腳。相對來說,龍膽桔比較珍貴,一盆10吋的四季桔三百多元有交易,同樣大小的龍膽桔就要八百多元。」強哥解釋,所以他寧可專注於龍膽桔,要栽種龍膽桔,有特定的方法,動輒用上三年。第一年需要栽種檸檬樹,一年後待它長大,就取龍膽桔的枝做嫁接,待它開花結果又一年,所以有收成是第三年的事。
強哥也不例外,1983年第一次栽種龍膽桔,1985年正待收成時,「豈料就遇上重大挫折。」強哥回憶道。「當年正好碰上厄爾尼諾年,農曆年12月連續下了兩星期雨,桔怕雨水,連續下三天雨就像笑口棗爆開。」當時他種了二三百盆十吋大的,「以當年的技術,每盆可種出五十顆。眼看它們一顆顆爛掉,我沒有灰心,不停去上海街找防水膠紙,但當時最闊的都只得兩咪(英里)。」買回來後,他就冒雨做出雨傘來為龍膽桔擋雨。結果,當其他人的龍膽桔被雨水催殘到每棵只剩三四顆時,他每盆仍有十來個倖存。「很幸運,全數都以正價給掃光。」
自此他在業界漸露頭角,奠定了事業的基礎。或許因此,強哥對龍膽桔投入百分之二百的心血。「第一年出品就給我遇上惡劣的天氣,反而啟發了我,如果要在這行業發展,就要想辦法防範雨水侵害。」經幾努力,他發現原來以色列廠商會製作大型的防水膠布,當中可加入拉力料。他聯想到強韌的米袋,就以此再三與廠商商討,度身訂造。發展至今,再利用水喉通、槽鐵來去固定膠紙。
除了防患未然,平日照料亦無微不至。「作為一個農夫,開工不見太陽,收工時見月亮。」強哥笑說。單是淋水,所用的水,淋水次數和方法亦有講究。「這兒用全天然的大帽山水,大帽山正正有花崗岩石,令水流含有大量微量元素,得天獨厚。」日常除了澆水灌溉泥土和根部外,在盛夏亦要在晚上為葉面保濕。「因為用了膠膜作雨水棚,晚上的霧氣下不來,日落後就要再向葉子和果實澆水。」原理就跟女士敷sleeping mask一樣。灌溉時,用感覺用眼睛控制水量,「適當時候就要立即收手,所以必須用人手灌溉,以這兒3,000盆桔計,大約花近一小時。」
至於所用的農藥和肥料,因應十多年前出現的紅火蟻事件而作出改變。「五分一的客人都問我,強哥,你這些年桔可以食用嗎?令我反思是否應該作出改變。」自此他用有機肥料,農藥方面盡量用植物農藥。「植物農藥即是可以用於人身上的藥物,我可以在你面前摘一個來吃。」他在家亦醃好龍膽桔,下麥芽糖沖泡來喝。「我以良心做事,不需要欺瞞。」
做好農夫,除了平日作出努力,面對颱風時,更要一夫當關守護龍膽桔。「以颱風山竹為例,在林村這兒形成像鑊形單車場般的旋風。」強哥難忘當年嚴陣以待,為防觸電或給雜物擊倒,半夜穿雨衣、水靴、頭盔不停去巡視。「要搬好年桔,倒地的要迅速扶起,因為一倒地15分鐘內那盆桔就會受細菌感染。」結果他足足走了12小時共四萬步,兩隻腳趾公都脫甲。「以前曾有同行給一些鋅鐵斬中額頭,縫了二十多針。這警惕了我,要對家庭負責任,不要令他們擔心,所以必須做足安全措施,才去拯救我的心血。」
環顧桔場,五萬多呎的地方內,是三千多盆茁壯成長的龍膽桔。這些都是強哥的心血,出身優秀。「要看一棵龍膽桔好不好,有數點要留意。」強哥教路:
1、 有新的枝葉長出,如果本身不強壯,就長不出來。
2、 最好帶青色,代表它年輕力壯,仍未達最成熟的時候,待買回去在室內才漸轉金黃。
3、 葉子呈輕微的弧度,少於10度;如果葉子向上捲起的幅度大,就代表缺水或不健康。
4、 輕力握一下,桔子宜硬實硬手;如果按下去腍巴巴而無回彈,即欠缺生命力。
回顧過去,強哥種桔種出自己一片天,秘訣只得一個,「做甚麼也好,最重要是專注。」強哥看着飽滿的龍膽桔堅定地說。
強記花園
地址:大埔林村麻布尾村村口
電話:9386 5946
營業時間:6am-12mn
採訪:關廣恩 攝影:陳木
#本地農夫 #賀年 #新年 #年桔 #有機
更多土炮好片:
柴灣40年古法叉燒 新桂香燒臘
https://youtu.be/zx_wqdZJEbQ
旺角中式老餅家 鎮店之寶雞仔餅
https://youtu.be/dIxQeKU_ROw
水滾茶靚 港式點心 歎一盅兩件
https://youtu.be/eK8bjW4RIvE
==============================
土炮好片,馬上訂閱YouTube: http://bit.ly/2H7BpYW
==============================
如有各區好人好事、小店情味故事、本地攝影作品、社區有趣大小事等等,歡迎Inbox土炮報料,有機會在專頁上刊登!
本地農業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秋風起,除了可以食臘味,還可吃花生。長於泥土中的花生,特別適合在乾燥的環境生長,故秋天收成的花生最為當造。花生原產於南美東部,現時已被世界各地的人栽培出超過五百款品種。相傳於香港,以務農為生的客家人最善於種花生,潮州人則最愛食花生,酬神、打冷都不乏花生的蹤影。其實現時仍有不少人種花生,更有手作人以本地花生製手工花生醬,身體力行支持本地農業。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相關影片:
【假如沒有天價租】「福食」三老 唔靠綜援靠自己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aUE2oQIDoV0)
【尋找以色列 - 足本版】日日炮彈聲送飯 港夫婦耶路撒冷開麵店女兒當兵「呢度係全世界最安全地方!」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cyfMJ1OOPKY)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癌妻疑腫瘤增大再入院】林子博心力交瘁 感激汪阿姐報紙包錢相贈渡難關(壹週刊 Next)(https://youtu.be/gk83T58fTIs)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街市尋寶】慈雲山街市 二百幾萬機器鮮製$24午餐肉 肉彈味濃無添加日賣500份 (飲食男女 Appledaily) (https://youtu.be/rTrYPzECHI0)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頭條動新聞】孕婦被拉跌 社會關注度不及細So與美斯《頭條動新聞》Ep.6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4MaqWS-XFEc)
#本土手工花生醬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本地農業 在 Cup 媒體 Cup Media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為何林錦公路會有個「嘉道理農場」,裡面卻幾乎沒有農田,而是以生態保育與環境教育為主?事實上,農場的前身為「嘉道理農業輔助會」,乃嘉道理兄弟為二戰後的貧困移民成立,希望貫徹助人自助的精神,提升他們的農業技術。後來本地農業息微,農場方聚焦環境保育工作。
猶太裔的嘉道理家族世居巴格達,自 19 世紀末來到香港經商並落地生根,經營電力、酒店等生意,是香港最富有的外國家族。扎根過百年,嘉道理家族的三代人見證香港變遷,數度在非常時刻,向弱勢伸出援手。
收聽更多:
【*CUPodcast】#30 二次大戰初,英國曾發生一場「寵物大屠殺」?
https://youtu.be/xjBI-FWgCSg
【*CUPodcast】#29 「歡樂頌」:最政治化的古典音樂?
https://youtu.be/pfJzXcXrh5k
【*CUPodcast】#28 只溶於手,不溶於口:M&M 在二戰時曾是美軍軍糧?
https://youtu.be/_tOOd9FTXNg
*CUP Media Podcast 可於 Spotify、SoundCloud 及 iTunes Podcast 收聽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show/00zq9LpH4Lw4WCvhR22ZLe?si=JuCfsNstTa6ka-7yuvHVGw
SoundCloud: https://soundcloud.com/cupmediahk/
iTunes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hk/podcast/cup-media-podcast/id1493758335?l=en&i=1000478002964
Google Podcast: https://shorturl.at/ahEGH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goo.gl/4ZetJ5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t.me/cupmedia
? WhatsApp ? bit.ly/2XdWXqz
本地農業 在 香港農業3.0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香港農業3.0—蔬菜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計劃隨著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逐漸在民間紮根,近年社會對本地農業的需求越來越高,但香港農友仍面對農地質量下降的問題, ... ... <看更多>
本地農業 在 香港本地農業發展關注組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香港本地農業發展關注組. 3019 個讚好. 關注香港本地農業發展.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