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聽。
去廣播試著講一些和中國有關的歷史,但設定為新的視角。口感還在練習中,贅詞比較多。不過慢慢練吧!希望多指正。
這次主題是花木蘭。毫無疑問花木蘭是一頭鹿,而且是雄鹿。而鹿和麒麟在遊牧社會裡是同一種動物。明朝一位皇帝看到鄭和從非洲帶回的長頸鹿,高興的以為他看到了神話中的麒麟。
木蘭辭被視為中國文學的最早的敘事長詩,但它最初應該是突厥語,隨著鮮卑人入主中國而進入漢語圈。因為旋律太好聽、統治階層太喜歡,然後就被中國人用漢語翻唱,結果最初的突厥語反而遺失了。於是中國人就視木蘭辭為中國歌曲,當然歌詞裡面破綻百出。
和木蘭辭同時被視為中國早期敘事詩的《孔雀東南飛》,則無論內容,還是性別觀念,抑或家庭中的婆媳關係,都是非常中國的。我常常說,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辭,就好像金瓶梅和紅樓夢,一個是本土文化結的果子,一個是異族文化在中國文化圈裡嫁接而長出的果子。
木蘭 詩 練習 在 阿鴻投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社友分享
-------
201901 閱讀分享 #超牢記憶法
▌順藤摸瓜,從大師👨🏫的書櫃上找書看
閱讀 #下重注的本事 時,作者帕波萊講到關於記憶時提及了這本書,台灣在幾年前出版,因此想了解大師推崇的書籍內容是否也能開腦洞。這本書主要談「如何長效學習」然而有效這件事,需要有個時間定義,如果追求一天內有效,那就是集中學習;但若要追求終身、長期的深度學習,那那就必須有另外一套的學習方式。
假設回到中學時的教室裡,老師上完課後宣佈下週要考試,期間你不複習也不再翻課本,你還能記下多少,書中告訴我們 #百分之二十八(我想我更低),但如果加上一個小技巧,即便一週內不再複習,也能把記住的比例提升到 #百分之三十九,就是在老師教完之後,立刻來一場讓人討厭的小考。
▌填鴨式🐣學習,短期效率最高,長期效益最低
多數教育場景採用的學習方法都是俗稱填鴨法的集中學習,比方: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這我畢業二十幾年了還記得…,謝謝填鴨教育XD。但我們得用好幾天的時間反覆念誦,這篇詩詞相對好記還是因為「故事」性很強,如果今天要背誦的是100個英文單字這種毫無連續性的內容,那就需要更久的時間。通常老師只會說,下次抽背,然後就把「怎麼背」交給我們去煩惱了。
書中講述,記憶是學習知識與技能,必然需要的工具,透過三個方式來強化記憶,#費力提取、 #重複提取、 #提取練習 ,能夠協助我們減少遺忘曲線帶來的損失。
▋混合練習,長期最有效🎖的記憶與學習方式
先問例子:下個月孩子要參加學校園遊會,其中有個競賽項目是「套圈圈」,目標的距離是2公尺,如果你是老師,你會怎樣安排練習呢?
1.讓學生站在2公尺外重複拋擲,讓肌肉產生記憶效應
2.但除了2公尺以外,還加入1公尺、3公尺的目標
3.不練2公尺的距離,只練習1公尺與3公尺的距離
比賽的結果是:#從未練習拋擲2公尺的學生贏了比賽
書中提到一個關鍵「#當練習像比賽,#比賽就會像練習」
#幾種混合練習的方式如下
▋第一、⏳間隔練習
書中舉例,某個醫師進修的課程,總課程節數為4堂課,分作兩組實驗。第一組在一天內將4堂課全部上完;第二組則是一週上1堂課,分4次學習完成。而最後評測的結果是,當日上全部課程的醫師,明顯比隔週上課的組別,「來得差」
因為記憶需要產生連結,在稍微遺忘之後再提取(回想)而產生的記憶痕跡較為明顯,因此相對能留在大腦之中。重要的學習需要時間的固化,相較集中學習,「間隔學習」#像是水泥凝固的過程 – 需要時間讓他黏著。
▋第二、🎲交錯練習
書中舉例,讓學生計算四個幾何體體積,包括:橢圓體、球錐體、半圓錐體、禊形體。總共20道問題,第一組學生,按照四種類型分成了四組來練習;第二組學生則不依類型,混合進行20個練習題。結果發現,第一組學生平均答對89%,而第二組學生只答對60%。 #填鴨法獲勝
但一個禮拜之後進行正式考試,第一組學生平均的答對比率僅有20%,而第二組學生的平均正確率來到了63%,整整是2.5倍。 #哇好驚人的對比
多數的學習過程,都會有那種 #討厭的不熟悉感,甚至在你根本不懂時,還換了一個新的主軸,然而實驗卻告訴我們,這種 #交錯練習 的方式,能讓我們擁有概念性的知識,勝過集中學習產生的事實性知識。
▋第三、🔄變換練習
...
完整版在社團
入社辦法
https://goo.gl/jRqeb6
木蘭 詩 練習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9/27 星期三 絕對音樂】
「這世上有一種愛,一定得吵過之後才嚐得出味道,
它喜歡躲在婚姻裡,藏在親情中,
等到你跌進去後,才能體會出它的意義,
也才明白到:生澀的戀曲,原來不過是種材料,
吵過的愛情,才會是熟成的佳餚…。」
下午4:00-5:00
「絕對音樂」~~ON AIR)))))),
就在KISS RADIO FM99.7
把耳朵借給我,芳翎和你/妳分享~~
線上收聽快點這裡:
http:// http://www.kiss.com.tw/radio_hq.php?radio_id=238
*************************
《四種方法,征服軟弱的自己…》
還記得去年迪士尼所推出的動畫電影《動物方城市》嗎?劇中溫柔又可愛的兔子茱蒂,一直夢想成為守護動物城市的警察。一開始大家把她的夢想當笑話,到最後茱蒂達成使命,相信振奮、也再度提醒了很多人:重新找回那不怕丟臉、失敗,永保好奇,大膽嘗試的精神。 不跨出第一步,夢想永遠是夢想。
只要找出軟弱的癥結點,並根據以下4點積極調整,就能克服瞻前顧後的習性,讓膽識和勇氣升級。
1.拋開完美
日本作家櫻木健古在著作《超越恐懼,培養膽識88法則》中提到,有位守備優異的日本職棒球員,長久以來打擊始終低迷不振,不管他多努力想突破瓶頸,總無法提升打擊率。追根究柢,問題不在能力不夠,反而是他過分完美主義的性格。即使擊出安打,如果對他來說「不是無懈可擊」,他會認為那不是真正的安打而不斷鑽牛角尖,掉進情緒低潮而無法自拔。
一般球員只要安打上壘,心中都會充滿「我擊中球了」的快樂。因為安打就是安打,每一支安打都能提升打擊率。若過於苛求每次安打的姿勢、擊球角度,反而會因為條件未臻完美而畏於出棒,自然無法有效提升打擊率。
完美主義不全然是壞事,但如果堅持要設想到極致周全才肯行動,結果往往機關算盡、錯失良機。
2016年完成3,000支安打歷史紀錄,目前效力美國職棒大聯盟邁阿密馬林魚隊的球星鈴木一朗,數十年如一日地以過人毅力持續練習那些極度乏味卻非常重要的基本功,然而只要一站上打擊區,他就變得極具企圖心,「不是不打壞球,而是看到好球就要打,」鈴木一朗說。
即使鈴木一朗在2001年的大聯盟新人球季打擊率高達3成5,也一樣意味著沒能擊出安打的比率有6成5。在失敗率如此高的運動中,如果不能擁抱挫折,就不能轉化成孕育成功的養分。
世上沒有百分之百完美,也沒有百分之百有把握的事,事前做再好的準備,終需接受實戰的考驗,與其死抱「不能出錯」的恐懼,不如放膽拋開,奮力一搏。
2.重新跟「我」對話
現實中,多數人忙於每天生活,對於心之嚮往總選擇無限遞延,結果就像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所說「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床走原路」,醒來後一切照舊。
曾經拿下兩座金曲獎、一座金馬獎的音樂家李欣芸,從小學習古典音樂,國二開始參加音樂比賽。帶點叛逆性格的她,最後卻翻過高牆成為古典、流行雙修的音樂人,初試啼聲就受到當時歌壇大哥陳昇的青睞,邀請她為主打歌編曲,接著又幫陳綺貞、蘇慧倫、梁詠琪、許茹芸等知名歌手創作,一時間聲名大噪。
看似美好的前景,卻因網路崛起,流行音樂市場快速萎縮,遭到巨大衝擊。看著大學同學多半從事收入穩定的教職工作,李欣芸不是沒有動搖過,也一度懷疑自己從古典音樂叛逃到流行樂界的選擇,究竟是否明智?
信心動搖時,美國詩人福洛斯特(Robert Frost)在〈無人走過的路〉(The Road Not Taken)中所寫「黃樹林中有兩條岔路,我選擇人跡稀少的路,這讓一切如此不同」,成為她勉勵自己勿忘初衷,持續創作的動力來源,最後她以《托斯卡尼我想起你》奪下2008年金曲獎演奏類最佳專輯獎。 如果在最艱困時,沒有誠實傾聽內心的鼓聲,堅持下去,相信李欣芸也會是位優秀的音樂老師,但從此台灣樂壇就少了一顆閃亮光芒的星星。
3.強迫自己跨出第一步
舒適圈不只是地理的疆界,也是心理的界線,因為維持現狀最讓人舒服。
舒適圈就像放滿溫水的鍋子,一直躲在裡面的自己,則像被溫水慢慢煮熟的青蛙。一旦意識到背後隱藏的風險,那就要改變,然而,改變不是光靠「想」,更要靠行動去執行。
以中華女子足球隊隊長余秀菁為例,她從17歲就入選中華女子足球隊,也曾連續兩年獲得台灣女足賽木蘭聯賽的金靴獎,但台灣女足選手不多,競爭不夠激烈,想不斷精進的動力,驅動她和老隊友王湘惠一起參加中國女子足球超級聯賽北京控股鳳凰隊的選拔。最後,她以百萬年薪正式加盟鳳凰隊。除了薪資之外,更重要的是,她給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再一次拼搏的機會,也成為破冰先鋒,為台灣女足後輩的旅外生涯開路。
經濟學家梭羅(Lester Thurow)曾說:「有膽識的冒險,雖然有可能會失敗,但沒有冒險的膽識,則注定會失敗。」沒有人天生勇敢,都是強迫自己先踏出第一步,才有接下來學習、改變及成長茁壯的機會。
4.用小成功累積大成功
改變是好事,但如果設定過於遠大的目標,不僅達成時間長,也容易因為看不到成果而放棄。
企業講師謝文憲認為,當你開始想要改變,「攀岩理論」是個適合所有人的好方法。他解釋,攀岩者在陡峭的山壁上攀爬,每次手腳的移動距離都不遠,但即使要多分幾個步驟才能完成一次移動,只要持之以恆,再高的山壁也能克服。
謝文憲舉例,他有位學生就非常善用攀岩理論,在每個職涯階段不斷為自己設定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接著要求自己一定要在某個期限內達成,這樣,每個目標都不會遙不可及。果然,她在很短時間內就爬到店長和區主管的職位。不久後,一家日本生活百貨進駐台灣,她藉機跳槽,在新公司繼續善用攀岩理論,不過30幾歲,已扛下區經理的重要職務。
如果發現自己屬於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有持久力改變的人,其實別難過,因為多數人都是如此,並不奇怪。
日本千葉大學名譽教授及心理學家多湖輝認為,如果一個人憑三分鐘熱度做了30次改變,即使每次只有3天,也等於持續了3個月之久。假設你買了一本習字本練字,卻只寫了3天就放棄,這當然不值得讚美。不過,如果你幾天後又開始練習,就這樣斷斷續續,每次都練習3天就停下來,就算原本一個月就能寫完的習字本,花了半年才寫完,以結果論來看,還是達到持續努力的成果。
所以,多湖輝認為,反覆成為「只有三分鐘熱度」的人也無妨,只要能再次改變,並讓小改變持續累積,不要一停下來就永遠中斷。畢竟,凡努力必留下痕跡,點點滴滴的投入,最後總會得到回報。
(文章來源: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82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