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
「新制度主義」圖解版
📍傳送門📍 https://ppt.cc/fyNM9x
#子雲老師 #政治學 #國家研究途徑 #新制度主義
#理性抉擇制度主義 #社會學制度主義 #歷史制度主義
新制度主義 在 子雲老師的導師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政治學]
「新制度主義」整理
一、新制度主義的起源
「國家途徑研究」的興起,「制度」成為研究焦點。
二、新制度主義的核心概念
對行為主義的反動,企圖結合舊制度主義(總體觀點)與行為主義(個體觀點)的取向,主張研究焦點回歸「制度」中心的「中層觀點」。簡言之,新制度主義吸收舊制度主義在結構因素、歷史因素的制度分析優點,修正舊制度主義過於整體、靜態的研究取向,以及在理論建構的弱點;再從行為主義動態的科學方法與理論建構的優點中,得到新的研究方向與啟發。
三、新制度主義的主要流派:
(一)理性抉擇制度主義:算計途徑(個體影響制度形成)
個體的理性計算與偏好,乃是產生政治結果的最大因素,制度的產生是基於行動者的自主選擇與創設,制度的作用在於約制行動者的策略互動、並解決個體為追求利益的極大化所形成的集體困境,屬功能主義的取向。
(二)社會學制度主義:結構途徑(文化即制度,並塑造個體的認知與偏好)
文化是人類制度化行為的驅動力,也就是將文化視同制度,制度成為自變項,不僅塑造個體的認知結構與偏好,制度的存在作用並非追求效率,而是使組織與個人適應社會生活,得到社會的正當性。
(三)歷史制度主義:折衷途徑
1.歷史脈絡
歷史脈絡(context)對各國政治制度、權力結構的形塑、以及政治結果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樣的事件,在各國產生不同的效應,主要取決於該事件在歷史事件序列中出現的時機。
2.路徑依賴
歷史脈絡直接影響特定政治事件的發生,其發生時間與順序至為重要。起點條件相同,可能因歷史中微小或偶發事件發生時間與順序的差異,導致結果大有不同;先前不同時間點的政治選擇,一旦被引進,後續發展的路徑幾乎不可能被扭轉,不僅限制未來政治選擇的可能方向,甚至影響到後續階段出現一系列事件的可能結果。
3.斷續均衡
制度與歷史發展過程是持續性穩定與突發性斷裂的交錯;重大危機事件導致歷史與制度的斷裂,因而產生「突然的、根本的」制度結構變遷。
————————————————
💡子雲老師提醒💡
歷史制度主義是三等政治學的主要考點之一,但是概念卻不是很好懂,上述歷史脈絡、路徑依賴、斷續均衡,我們嘗試用一個簡單例子來說明:
大家在升高二時都會選擇類組,一樣選擇類組,每個人會因為家庭背景、個人興趣等而有不同選擇,這就是不同的「歷史脈絡」;選擇類組當下,就是一個求學過程中的「重大事件」;會根本性的影響你日後的人生方向,這就是「斷續均衡」;選擇類組之後,未來就很難再扭轉回來,並且可能限制你未來的出路,例如你選擇了社會組,未來就不太可能當外科醫生,這就是「路徑依賴」的概念。
這樣有沒有比較好懂?
#子雲老師 #政治學 #國家研究途徑 #新制度主義
#理性抉擇制度主義 #社會學制度主義 #歷史制度主義
新制度主義 在 賴祥蔚 言論自由捍衛者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凶殘殺人卻沒有獲得應有的刑罰,從新制度主義的角度來說,這就是在鼓勵犯罪行為,等於是在教育、鼓勵更多現在正站在殺人等重大犯罪邊緣的人:「去吧,別怕,不會怎樣的,最多就無期徒刑而已。」
https://www.nownews.com/news/20180704/2782637
新制度主義 在 子雲老師的導師室- [政治學] 「新制度主義」整理一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簡言之,新制度主義吸收舊制度主義在結構因素、歷史因素的制度分析優點,修正舊制度主義過於整體、靜態的研究取向,以及在理論建構的弱點;再從行為主義動態的科學方法與 ... ... <看更多>
新制度主義 在 閱讀文章- 精華區Examination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最近在整理一些筆記類的資料,正好看到這個大學時期滿困惑自己的主題,
正好先前有同學問我相關的問題,因此小弟野人獻曝,
嘗試對標題的三個主題用比較淺白的話去解釋。
也請版上各位前輩不吝指正。
(一)何謂新舊制度論與其歷史
政治學的歷史,或者我們稱為「研究方法論」好了,簡單來說就是政治學這門學派是用
「什麼樣的角度研究『何謂政治』」。
早期的制度論可以分兩個時間點談(最早期是談國家體制,例如內閣制、總統制的研究)
,(然後再來是例如政黨制度研究,如兩黨制、多黨制等),這些都被稱為制度論、或稱
傳統制度論,舊制度論。
(二)行為主義的發韌
然而在1930~1950年代行為主義(Behavioralism)興起,沒錯!這個主義就跟你在行政學念
的霍桑實驗(Hawthrone Experiment)、前人群關係學派(Human Relation School)是同樣
的研究。
行為學派不抽象,他就是「觀察人的行為」,就這樣!因為他把人的行為研究用科學的方
式作研究,而他的假定就是人的行為是透過外在刺激得到的反應。透過這種研究、觀察,
我們便可以預測人的行為,並加以解釋為何人的行為會是這個樣子。甚至我們可以期待透
過外在控制,使人達到我們所欲的行為。(可以用行政學霍桑實驗或者OD學過的內容去作
理解)
那為什麼行為主意會興起呢?其實道理很簡單,我們先認識一個學者-「馬瑞安」
(Merrian),他是行為主義發端的學者之一。
行為主義興起其實就是對舊制度論的批判(請記得,後續新制度論的興起
就是對行為主義的批判。一個學派(或者研究方法)的興起也就是對前面的研究途徑作
批判或修正!這種概念也可以用行政學中孔恩(T. Kuhn)典範(Paradigm)的概念理解)。
因為舊制度論只談論國家制度,國家制度的運作等等,太抽象了!而且太「宏觀」了,為
什麼呢?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法國跟我國都是採取雙首長制,那為何法國可以有換
軌制,我國卻沒有呢?(順便補強政治學吧!換軌簡單來說就是總統和立法院多數不同黨
,行政院長的任命會怎樣。假設總統是KMT的,立院多數屬於DPP,在法國的話行政院
長會是由DPP人馬出任,可是在我國卻是由KMT出任)。發現了嗎?舊制度論研究制度,卻
無法解釋這些現象。
打到這邊我想到一個行政學例子,還記得生態理論集大成者雷格斯嗎(F. Riggs),二戰後
許多殖民地國採取和美國相同的總統制?那為何美國能運作順暢,而這些中南美、非洲國
家卻形成獨裁。這些都是舊制度論無法解釋的。
另外,舊制度論最大的缺點就是都只談「制度」,卻對運作這些制度的「人」隻字未提,
因此行為主義的研究乃逐漸受到重視。
(三)行為主義的優缺點
然而行為主義在運作上有很多好處。社會科學家透過「科學」的研究,可以對人的行為作
觀察、解釋、預測、控制(雖然目前我們也許只做到了觀察),但行為主義的研究至少可
以使政治學邁入「社會科學」的領域,而不是空泛的談論一些理想或思想(我打這句話可
能會被我思想史老師當掉XD但先打這樣會讓我解釋比較方便一點)。舉個例子來說好了,
當我們研究何謂「正義」、何謂「公平」很多人有不同的解釋,但我們卻沒辦法得出結論
。然而行為主義者卻期待能夠扮演一個客觀分析者的角色,例如我們可以告訴你透過民意
調查(記得!這就是對人的「投票行為」作研究),得知馬的滿意度、蔡的支持度等等。
因此能夠準確預測出選舉結果。這不就是行為主義作的事嗎?
再舉個比方,我們繼續用總統支持度來作例子,例如我們可以觀察到本省、外省、年齡層
、性別、政黨支持偏好、職業、收入,交叉分析,得出什麼樣職業、年齡、性別、收入的
人會支持怎樣的候選人的結論。
你看!這樣夠客觀吧!這也就是行為主義興起的重要原因。
然後我們常提到的伊斯頓(D. Easton)的某些研究常被大家誤解,Easton是行為主義論者,
也是後行為主義論者,他所提的政治體系論(就是系統論啦!就是那個輸入-轉化-輸出-反
餽 環境 持續),和社會學者帕森斯(T. Parsons)的結構功能論(這個你也學過,就是那個
金字塔切三層:三結構:技術、協調、決策;四功能:模式維持、適應、整合、目標達成)
並稱行為主義的兩大模型。
為什麼呢?首先我們要注意,「行為主義不談國家」!!!!!!
這點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因為行為主義批判舊制度論(都在談國家),而行為主義因
此都在談人的行為!在行為主義研究中看不到國家的影子。我們舉Easton你只會看到輸入
項(需求、支持)、輸出項(政策、行動)、轉換項、反餽等,任何需求經過輸入、轉換
的過程得出輸出的政策。任何國家都是如此,還記得行政學第二篇談系統理論有個特性叫
「若....即....」的解釋嗎?若輸入A行為得到B政策,若輸入C行為得到D政策,以此類推
。
發現了嗎?這不就是行為科學所欲的解釋、預測甚至控制嗎!
(四)後行為主義與新制度論
好,我們來談後行為主義和新制度論。這兩個名詞請暫時當作同義詞。學習起來會比較輕
鬆。
前面提到,後行為主義就是在批判行為主義。那我們前面提到行為主義那麼好?為什麼要
批判呢?我簡單列幾點。
1.行為主義無法解釋動盪的環境。再把Easton這位大師拿來偷鞭一下好了,行為主義下人
的行為是穩定持續的,系統可以透過反餽進行調適。但是我們可以發現,系統論可以解釋
穩定的政治環境,卻無法解釋如暗殺、暴動等等的行為,例如我們沒辦法用系統論解釋泰
國黃衫軍政變。
2.承接第一點,行為主義的研究不談論國家,終究會招致批判,畢竟國家制度的運作還是
相當重要的,制度是人建立的,研究人與制度的互動過程才是較好的研究方式(這也就是
後行為主義、新制度論興起原因)。
3.行為主義認為自己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期待自己如科學家般價值中立。然而社會科
學卻很難做到,畢竟我們知道社會科學的研究不能不涉入主觀的價值判斷。因此價值中立
(value free)並不可行。爰此,行為科學的研究不涉入價值的論徵招致很大的批評,因為
他限制了政治學或行政學的研究範疇。
這邊我們可以想想行政學中NPA的興起,不是有寫到黑人、越戰、民權、貧富不均等問題
,行政學者在象牙塔中研究等等的。也是在批評行為科學的研究對當時美國國內的問題並
無幫助。
但我們要知道!政治學和行政學等社會科學研究的目的最終都是期待能夠解決社會問題!
4.行為科學希望控制人的行為,但研究人不像研究蘋果會受到地心引力必然下墜,人的行
為往往是測不準的,就像我們看民意、民調是常變動的一樣。
因此後行為主義希望結合制度論與行為主義的優點,既重視制度也重視人。
那你會問,怎麼做到呢?我這邊舉個簡單的例子,新制度論研究文化,文化是一種「非正
式制度」,但他亦是制度,人的集合、交流能形成文化,文化能造成制度運作的良窳。
所以簡單理解,新制度論重視「人」與「制度」的結合,但是較偏重「制度」的研究,而
研究領域從傳統的正式制度甚至擴及到非正式制度。
而新制度論的三大支派,考試不用深度理解,只要記得是新制度論中三種研究的方法。理
性選擇其實就是用經濟學的研究方式(人是利益極大化作假設來研究)、社會學(就是我
前面的用文化、非正式制度方式研究)、歷史學(人上一刻的行為、會造成一刻的制度的
結果),不過這邊支派部分不用深入研究,只有稍微記得這三大支派就好。(其實還有很
多種研究途徑)
那至於新國家主義,先這麼說好了,我希望你能理解新制度論不是單一理論,新制度論其
實是很多社會科學領域的結合,或者我們可以簡單說:只要針對行為學派進行批判,在研
究中同時重視人與制度的互動,都可以稱作新制度論。
準此,你才會看到新制度論下面有很多學派。
那新國家主義,我覺得目前學政治學的進度,把他跟新制度論劃上等號,或者新國家主義
是新制度論的特徵之一會比較恰當。
為什麼呢?我們前面不是談到行為主義不談國家,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對國家研究的消失
」,而只重個人行為,那新制度論(新國家論)認為這樣不好,我們應該重視國家(制度
),因此在1970~80的研究又重新回到制度論而非行為論。較著名的學者首推史卡波(T.
Skocpol)的名言,把國家找回來「Bring the State back in」,即在描述此一研究風潮
。
然而新制度論不能像舊制度論單純只研究國家靜態制度(不然又會被行為主義批評- - )
,而是要將研究領域從靜態轉為正式、非正式制度與人的互動,社會交互行為、文化、社
會化等研究。
最後補充一點,新制度論常被稱為中層理論(Meso Theory),因為他介於國家(巨觀研究
Macro Theory)與人(微觀研究Micro Theory)中間,而企圖整合兩者,因此又被稱為中
層理論。
抱持著這樣的觀念,這幾個名詞在理解上應該就能夠迎刃而解:)
--
以上 還請各位前輩們多多指教 謝謝
※ 編輯: GTOnizuka 來自: 140.119.105.37 (02/17 16:3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