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展覽了嗎 #數位轉譯 #施登騰
本篇是與世新大學 #曾鈺涓 教授,同題分述的新合作嘗試。即使討論ppt被po上網是否就是「#線上展覽」議題,我仍是從「#展件」、「#參與」、「#轉譯」等三方面應用,試圖去完備它的「#虛擬展示」的實用價值。在數位形式上,我個人常特別檢視是否善用「#數位視野」(微觀、主觀、多螢等)功能與「#數位典藏資料」(特別是深度資訊的擴增性)提供更多服務。從深度知識與理解的需求,個人很不愛數位硬還原的3D全景虛擬展區,而偏好與推廣像「#封閉世界的設定集」這類已完備「線上展」本身,也整合了「主題研究→內容規劃→展示設計」的線上展之「質→形」,且是名符其實的線上展。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數位典藏定義」的推薦目錄:
- 關於數位典藏定義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數位典藏定義 在 火星童書地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數位典藏定義 在 鋼琴家顏華容 Artemis Yen - Pianist/Author/Dreame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數位典藏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數位典藏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數位典藏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數位典藏定義 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 的評價
- 關於數位典藏定義 在 Mobile01: 首頁 的評價
數位典藏定義 在 火星童書地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聞】國家圖書館南部分館終於動起來!延宕多年原因曝光
開頭來談點別的,今年以來,CCC創作集的風波鬧得沸沸揚揚,前幾天CCC編輯部突然在粉絲頁上宣布解散,讓還以為有轉寰餘地的眾人錯愕不已。但文策院還是依然說會繼續簽約執行,讓人霧裡看花。
CCC是一項開始於中研院的台灣史料數位化計劃,用漫畫來轉譯呈現臺灣的史料,之後由文化部補助,蓋亞文化出版。在文策院成立之後,本來以為業務會移轉到文策院下,但卻突然傳出不續約的消息,引起漫畫界一陣嘩然。
譯者吳家恆 #ChiahengWu 評論:「文策院的貼文是說,他們要續約,遺憾的是CCC選擇不續約,這是屁話;然後說雖然分手,但是會持續祝福,這是空話。然後花了不少文字說之後的宏圖大計,意思是CCC這件事對文策院不影響,然後言必稱「產業」,這是鬼話。貪嗔癡是人心三毒,#屁空鬼則是官僚三毒。機構一旦染上官僚三毒,就難以根除,機構也將元氣漸失,如行屍走肉,冗贅多餘如癌細胞,除了攫取養分預算之外,用處不大。」
我覺得貼切極了。四年前得知韓國有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超級羨慕。得知我們要成立文策院的時候也很開心,以為臺灣終於要追上了,沒想到才剛成立就發生這種事,看到文策院的發言更讓人覺得,被戲稱為影視院不是沒有原因的。並不是沒有經費,而只是把經費花在哪裡的問題而已。面對一個國家重點長期培育計畫,只能找各種計畫的經費來填充,難怪虎頭蛇尾,不能長期實施。
終於要進入重點。當年日本政府立「兒童閱讀推進法」時,遭遇到很多反對,反對者認為,閱讀是很個人的行為,為什麼要立法來推廣?其實我一開始也是這麼認為,幹麻要逼小孩閱讀?更何況每個人心目中的閱讀定義都不同。老師回我一句:「有法律才會有預算,有預算才會確保政策執行。」真是當頭棒喝。
回想到我們在國中小推行圖書教師,當年98-101年試辦,說以後要推行至全國,結果過了10年還是300人,每年還要申請,這屆有錢下屆不見得有,原來國家覺得推動閱讀是該這個樣子。
再說回一開始的新聞標題:國圖南館。追蹤這裡很久的人都知道,我從很久以前就一直ㄎㄅ臺灣沒有國家級兒童圖書館,相對於漫畫有CCC,有漫畫基地還有漫畫博物館,繪本界根本就是在旁邊玩沙的小可憐。好不容易聽說國圖南館會集中收童書了,就一直期盼南館盡快開幕,雖然遠在台南根本沒辦法利用,但至少有典藏有保佑。
本來預定的計畫是今年落成,結果前幾天看到新聞才終於招標成功,預計2024年完工....(遠目)也只能繼續等待了。順便期待我們也有國家繪本博物館,有很多珍貴的原畫要收藏阿!!!
👉國家圖書館南部分館終於動起來!延宕多年原因曝光 https://pse.is/3db3tf
👉CCC事件懶人包
https://pse.is/3e3udm
👉譯者吳家恆Chiaheng Wu評論
https://pse.is/3f2sa8
數位典藏定義 在 鋼琴家顏華容 Artemis Yen - Pianist/Author/Dreamer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個週末 11/15(日)下午,在 藝集生活 以貝多芬五首鋼琴協奏曲為主軸,遍歷「鋼琴家貝多芬」與「交響樂作曲家貝多芬」的靈感交會之旅,就要來到第四號G大調鋼琴協奏曲。
這首真是所有「G調」—G大調或G小調—鋼琴協奏曲的巔峰!
在我心目中,這首鋼琴協奏曲是綠色的,深深淺淺的綠;鋼琴的G大調破題就像樹梢在料峭春寒中冒出的新芽,而樂團在B大調的回答就像綻融雪地裡迅速挺起的雪鈴花那般,大膽的調性對話跳脫了習以為常的溫良恭儉讓、也不是非黑即白的對比,而是對於「新」的嚮往與好奇⋯⋯
不過,1808年在寒冷的十二月中躬逢其盛,在長達四個半小時的貝多芬專場音樂會中聆聽公開首演的維也納人們怎麼看待這個顯然打算「另類定義」鋼琴獨奏與樂團關係的協奏曲呢?
令後代作曲家、鋼琴家們紛紛貢獻自己的巧思打造裝飾奏(cadenza)到了這眾多的「裝飾奏們」可以被集結成一本譜的協奏曲——連Medtner都加入這個行列,為第一與第三樂章都寫了cadenza!
這首協奏曲的第二樂章被稱為貝多芬的「地獄中的奧菲斯」("Orpheus in Hades"),
這首鋼琴協奏曲以及相關的鋼琴奏鳴曲們,又如何預告了足以影響整個十九世紀鋼琴音樂方向的貝多芬音樂思維、鋼琴聲響遠見與創新呢?
在走向「浪漫」的築夢踏實路途中,貝多芬給獨奏與樂團、給調性給和聲、給樂器音色與個性、給⋯⋯各種新意—貝多芬的「第四號G大調」以娓娓道來啟幕,卻預示了貝多芬「晚期」的不平凡身影!
圖一:1804-1805年左右的貝多芬肖像(感覺是很有個性的網美照)來源:網路圖片
圖二:以承繼貝多芬火炬為榮的李斯特為第四號鋼琴協奏曲改寫的雙鋼琴版手稿。來源:圖書館數位典藏
2020藝集講堂 I 顏華容: 燃起鋼琴熊熊火炬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與協奏曲
數位典藏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數位典藏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數位典藏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數位典藏定義 在 Mobile01: 首頁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消費型數位相機 ... 典藏腕時計. 腕錶綜合討論 · Audemars Piguet ... HOKA CLIFTON 9 評測報告|重新定義全能、自由無拘束的暢跑體驗 · adidas Harden Vol. ... <看更多>
數位典藏定義 在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English follows)【傅斯年圖書館數位典藏計畫網站改版上線!打開歷史珍藏的數位寶庫】...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