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毒農捐贈 20 萬跟 10 台電腦給因疫情造成捐款銳減的育幼院
我是無毒農的逸峰,
無毒農等家寶寶團隊稍早,透過「防疫物資募集專區」使育幼院的物資需求得以趨緩後,接下來還有一個更大、更困難的任務──協助育幼院曝光捐款需求。因為疫情期間有很大部分的人,可能因為工作、收入受到影響而中止了原本的捐款習慣。捐款收入減少就算了,原本白天會到學校上學的孩子,現在一天24小時都待在育幼院裡面,除了伙食費大增之外,突然之間,照顧人力的成本也增加了!造成育幼院的經營出現了巨大危機。
.
另外因防疫需求,各級學校停止學生到校上課,並展開一場「遠距教學之亂」後,使得各界開始注意到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學校要求遠距教學,電腦卻不夠用…不僅是偏鄉地區,育幼院也因為 #硬體設施不足(沒有足夠的電腦、耳機,甚至是網路頻寬問題…等等)讓照顧老師們煩惱不已,甚至得要「徵召」育幼院內工作人員們的手機,才能讓孩子勉強跟上課程,孩子盯著小小的螢幕,認真學習的模樣,讓人感到格外心疼。
.
同時也想傳遞另外一個訊息,#少量且穩定 的提供幫助,比一次提供大量的資源好。例如食材院方擔心訊息一出,大量的食材湧入家園,現在天氣又熱、育幼院儲存食物的空間也很有限,所以最好的捐贈方式是「#少量多次且穩定」。
.
所以當社會上的大眾優先把資源提供給醫護的同時,無毒農則優先選擇捐贈資源給也深受疫情影響的弱勢族群等家寶寶的家,所以我們先捐贈 20 萬給十間不同的育幼院,雖然不多但希望可以帶起起頭的角色,讓更多人知道,目前有一群孩子正等在大家的幫助,無毒農 Can Help ,同時也希望各位 Help。此外我們也在上一週提供了10台NB給育幼院,加上這次 20 萬的捐款,無毒農已經在過去一個月,捐贈了超過 30 萬的資源給孩子們。
.
補充:第一批次等家寶寶為育幼院募集到 #22台筆記型電腦&#20台平板電腦,並且已經在第一時間送到孩子們手上囉!
//////////////////////////////////////
特別感謝 #微星科技 捐贈 5台筆電、17台平板電腦;
#舒果農企業有限公司 與六位愛心贊助人(張綺恩、徐潔鈴、林茵薇、柯心蘋、彭佩玲、魏廷伃)共同捐贈15台全新筆電、3台平板電腦;
#巨鑽蓮霧 農友捐贈2台全新筆電
//////////////////////////////////////
然而距離目前全台育幼院的 #電腦缺口尚高達130台,我們希望能號召更多人挹注電腦資源,由等家寶寶團隊協助來大家來媒合這些電腦給需要的育幼院!
為了幫助育幼院孩子有良好的遠距學習環境,若是您手邊有閒置的電腦或平板,或是有認識的電腦/筆電/平板廠商,請在 #留言 或 #私訊 告訴我們!不論是透過Line或是FB臉書,都可以找到我們喔~
參考資料
💻讓孩子學習零距離:https://go.greenbox.tw/35CxnkG
/// 捐款減少卻照顧成本增加怎麼 https://go.greenbox.tw/3zWoBfs
------
#等家寶寶的安心水果 #愛心碼5288
#一起幫助等家寶寶:go.greenbox.tw/2Qb6meS
------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的網紅高閔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議會】第2屆第1次定期大會市長施政報告質詢 針對(03/31)市長施政報告,閔琳提出以下三大重點的質詢: 一、高雄不只宜居,更要「安全」 從氣爆事件看見高雄市民如何飽受喪失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認為「中央卸責地方」,主管機關經濟部並未善盡管理之責、違反《都市計畫法施行細則》第15條之土地使用分...
「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推薦目錄:
- 關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在 無毒農-友善環境的安心水果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在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在 高閔琳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在 蕭美琴立委辦公室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在 Re: [新聞] 資源分配不均貧生難翻身- 看板Education 的評價
- 關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在 資源分配不均? 台灣學生學習落差世界第一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在 Re: [新聞] 資源分配不均貧生難翻身- 看板Education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在 教育資源不均令地區差距拉大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在 國立台東高中110 學年度上學期第一次段考高三公民與社會 ... 的評價
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在 Initium Media 端傳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雙北全面停課兩周,#台灣 準備好面對疫情下的 #網課學習 了嗎?】
近日,台灣新型肺炎疫情升溫,新確診病例數已連續四日破百。兩北宣布,公私立高中以下從5月18日至28日停課,採取遠距教學、線上自主學習等教學方式。
回顧 #中國 多省自去年2月起開始推行的「停課不停學」政策,「被網課逼瘋了」、「網課尷尬瞬間」等話題在 #微博 上一時全民熱議:學生們每天盯著屏幕十幾個小時昏昏欲睡,「眼神都不知道怎麼聚焦」;老師們和技術故障鬥智鬥勇,與學生的距離異常遙遠,「這並不是教育」……
浩大的網課實驗下,疫情中的學習生活究竟是怎樣的體驗?技術真的能提高教育的效率、能抹平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帶來的差距嗎?一起來回顧這篇文章:https://bit.ly/3byWiJn
用你選擇的媒體,決定你看見的世界
#加入會員:http://bit.ly/2wVfM6g
#學生方案:https://bit.ly/3bUODnu
#端傳媒 #教育 #網課 #2019冠狀病毒 #COVID19
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鬼島」這個名詞,常在親朋好友間飯後閒聊之餘被提起。不外乎抱怨台灣薪資沒成長、就業環境差、政黨惡鬥文化、能出國發展就不要留在台灣。
🗺️雖然我踏足許多國家的經驗卻告訴我,台灣沒有這麼糟,甚至仍是我心中最適合居住的國家。
✍️閱讀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lowest-hanging-fruit/
【這本書在說什麼】
作者顏擇雅寫《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的初衷:「就是受不了大家在唱衰台灣。台灣問題就是最低的水果摘完了,如今應該趕緊打造工具去摘更高的水果。」作者認為台灣的許多問題,都是能夠突破以及解決的。
作者描述台灣當前困境用的譬喻「最低的水果摘完」,指的是八○年代台灣經濟起飛的時候,成為產業中的「追隨者」,只要透過代工、製造和出口,就能用較低的門檻取得大量報酬。
然而時至今日,台灣面臨中國大陸的崛起,以及世界競爭加劇,台灣已經「摘完某一高度水果」,接下來面臨的是「知識」和「取捨」問題。我們必須發揮智慧和創意去搭建更強而有力的工具,摘取果樹上更高的水果。
這本書透過分析和論述,回擊那些喜歡唱衰台灣的人。書中從年輕人開始分析,談到台灣與中國的比較,對教育制度的觀察,最後評論企業家應有的風範和態度。
【我從這本書學到什麼】
自己亦有感於「鬼島」這個名詞,常在親朋好友間飯後閒聊之餘被提起。不外乎抱怨台灣薪資沒成長、就業環境差、政黨惡鬥文化、能出國發展就不要留在台灣。
雖然我踏足許多國家的經驗卻告訴我,台灣沒有這麼糟,甚至仍是我心中最適合居住的國家。但愧於對台灣的認識和國際觀察還不夠深入,以前對這種話題較常保持緘默的態度。
閱讀《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彷彿開啟一扇「視野之窗」,從作者的視角切入,剖析近年來媒體如何「評論台灣」的相關話題。
我從這本書學到的,不是如何逞口舌之快去反擊爭辯,而是大幅拓展了我的認知和理解,也開啟了我對諸多議題的興趣。
自從2019年初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延伸閱讀了許多相關議題的書目。以下是6個議題在書中的重點彙整,以及我透過延伸閱讀所學到的事情。
1.小確幸的詮釋
村上春樹在《尋找漩渦貓的方法》稱「耐著性子激烈運動後,來杯冰涼啤酒的感覺」就是所謂的「小確幸」。他天天秉持長跑、寫作、聽音樂、閱讀的規律生活。作者說這種小確幸與自律是互為表裡,藉由自律的生活達成高產出。
然而媒體扭曲了大眾最這個名詞的認知,變成「不敢奢求大夢想,只能追求小確幸。成了買不起房、工作缺乏成就感的刻意追求」。自此,無論自己是否自律,只要能追求短暫的歡樂和消遣,就成了小確幸的代名詞。
我回顧《活出意義來》學到的詮釋「追求生命意義的人,會在給予他人時享受到愉悅」。以及從《跑出全世界的人》讀到Nike創辦人堅信「跑步」這件小事會讓世界更好的念頭,持續堅持而且從不退卻,打造出世上最大的運動用品企業。
2.喝咖啡可以投資自己?
許多年輕人困於低技能、低工資、沒前景的工作,其部分肇因來自於九○年代後的服務業的大舉擴張。「投資自己」成了媒體愛用的口號,許多企業家也常以此為題發表論述。
王品董座戴勝益在2013年中興大學畢業演講,勸年輕人如果1個月薪資只有3萬元,「你要寫信或打電話回家,跟你的爸媽要2萬元」。這個主張擔心年輕人沒錢和同事喝咖啡,以至於沒辦法「投資自己」的人脈和視野。
作者提醒這種喝咖啡累積人脈存摺的方式,有三個問題要注意:
浪費時間:社群媒體發達,過度在意同儕眼光,想做到人人喜歡。
搞錯對象:對象不該是同樣缺乏經驗和視野的同梯,而是上司或者資深前輩。
閱歷不深:需分辨出對方和你喝咖啡,是看中你的能力還是你所代表的公司。
跟同事喝咖啡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喝出什麼。是忙著抱怨老闆豬頭,還是視野上的切磋琢磨?
3.創業腦的好處
作者提到我們必須具備「創業腦」,隨時保有危機意識:「當所有雇主看不到你的價值時,你有辦法為自己創造價值嗎?」此外也要學會謙虛:「到底是你需要公司,還是公司需要你?」創業腦額外的好處還有擴大視野以及正向思考。
工作心態上的轉換,可以從「假如我來當老闆」的思考模式出發。如果我是老闆,我會怎麼做決定?如果我是老闆,就可以防範未然嗎?
我對此題的延伸閱讀是《獲利時代》和《一個人的獲利模式》兩本書,進一步理解如何拆解商業模式,以及如何創造自己和團隊的價值。我從這兩本書裡也學到一個重要觀念「夢幻工作是創造出來、而不是找到的。要有這樣的創造,需要很深入的自我認識」。詳細心得寫在另一篇〈商業模式圖:用一張圖「翻轉」人生和職場的標準答案〉。
4.公投、國族、民粹
書中引述柴契爾夫人「公投是煽動家與獨裁者的工具」,以及美國第四任總統麥迪遜「直接名主一定會戕害少數權益,造成社會撕裂」,對應到台灣2018公民投票的結果,真是讓人心有戚戚焉。作者提倡代議制度,好處還能節省時間和金錢,值得深思。
作者也提到人民選擇認同國族的原因,是因為自由、平等、民主這些普世價值,無法憑個人實現,只能加入集體追求。但國族主義訴求的血統論述很難追本溯源,因此往往需要神話來撐腰,中國清末突然冒出「炎黃子孫」就是一例。
身邊亦有長輩對於炎黃子孫抱持強烈的認同情感。從延伸閱讀《人類大歷史》和《槍炮、病菌與鋼鐵》看來,這恰好是對於「神話故事」和「真實現況」理解的差異,也讓我認識到,為何人們有自我認知是「中國人」和「台灣人」兩種傾向的差異存在。
對於民粹,作者給出一個有趣的定義:「有什麼老百姓支持的政策,是菁英不喜歡的,菁英就說是民粹」。批評者往往不解是對方到底是哪裡不理性。人民應該要求這種批評者講出理由,否則就只是「我是菁英,我不喜歡」而已。
作者評論政治的這篇文章〈質疑韓粉的素質,其實忽略了民主真諦〉,讓我反省自己對於時事的評判態度,這篇文也值得不同陣營支持者細細閱讀。
延伸閱讀了《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理解為何「比起灰色地帶,人們傾向非黑即白,總是用過度自信去支持過度簡化的信念」,並學習運用邏輯去濾除雜訊和避開偏誤陷阱。
5.談教育與線上課程
作者批評教育部長吳思華的謬論「再怎麼先進,也只能六成人口唸大學」,這種對教育的說法不是指辦學水準,而是用人類平均智力水平來定義。這完全是搞錯教育水平的因果關係,一國所需的教育水平並不是看人民會念書的程度,而是經濟複雜程度。
另外對於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批評矛頭指向台大寡佔太多資源。作者提到教育券的想法:學生人人一張,選哪個校系,經費就去哪裡。刺激院校無論公私立,都更重視學生權利。
課程線上化帶來的好處是,讓高等教育突破生產力瓶頸,解除時間、地點、服務人次的限制。大學很難靠「教學品質」招徠學生,最大原因是教學品質很難評比,但線上課程會改變這一切。
舉桑德爾在哈佛大學開設的〈正義〉線上課程為例,課程跟哈佛簽約,保證給的成績經得起檢核。此課程熱門的程度,也奠定了哈佛大學在線上課程的權威地位。目前台灣主事者大多煩惱少子化的招生危機,壓縮教育大海嘯(線上課程)來襲的黃金應變期。
我延伸閱讀《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學習如何將正義與平等的議題,回歸到自我的道德省思。我也理解到從「福祉、自由、美德」不同角度出發,對於同一個政策或議題會得到不同的結論,也因此接受「正義不是絕對」的多元概念。
6.為什麼要學歷史?
學歷史目的無非是希望能「鑑往知來」,知名創投家彼得·提爾說:「我最愛讀古人寫的有關歷史的書」。他尤其喜歡古人預測錯誤的歷史書籍,藉由如何預測錯誤,精進自己預測的能力。做出準確的創投判斷需要歷史知識,複雜思考,不停發問。
書中提到很有趣的一點,英文「History」語源「historein」在希臘文的本意就是發問。西方歷史之父希羅多德將作品取為《發問》,此字才轉借為歷史之義。歷史的原意是一門探問推理之學。
歷史之於投資理財的應用,我很喜歡《投資人宣言》這句「唯有了解過去,才能坦然面對市場中令人難受的低靡熊市,以及在萬里無雲的高漲牛市中還能保持冷靜」。
歷史雖然不見得可以預測未來,但是它所訓練的複雜思考,卻有助於想像未來的各種可能變局。只要有興趣探索未來,歷史就是一門值得終身學習的學問。
延伸閱讀彼得·提爾的《從0到1》學到「失敗的公司是因為無法跳脫競爭:沒做出差異化」。也從《未來地圖》體認到「不懂歷史的人,無法解析現況,更無法預測未來」。
【後記:關於作者】
稍微研究作者 顏擇雅,她創立雅言文化這間一人出版公司,每年只出版一本她精挑細選的英文讀物。我印象深刻的《世界是平的》這本書竟是她出版的,以前倒沒特別注意過。
我折服於她流暢的文字、引經據典且論述有條,加上她對於時事的洞察有自己的一套見解,因此也追蹤了她的Facebook頁面,從此被圈粉。
她不時會在頁面上評論時事,以及推薦經典讀物,更有趣的是她會張貼「異溫層」的資訊來源,推薦讀者主動去閱讀並接受刺激。這就是《知識的假象》中提到「 懂得剖析不同觀點之後,挑出不同立場的解析和評論來避免身陷同溫層的狀況」的實際典範。
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在 高閔琳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議會】第2屆第1次定期大會市長施政報告質詢
針對(03/31)市長施政報告,閔琳提出以下三大重點的質詢:
一、高雄不只宜居,更要「安全」
從氣爆事件看見高雄市民如何飽受喪失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認為「中央卸責地方」,主管機關經濟部並未善盡管理之責、違反《都市計畫法施行細則》第15條之土地使用分區管制(液化石油氣不得經過住宅區),看見「財政收支劃分法」之南北統籌分配不公。
因此,閔琳全力支持市府提交議會審議的「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自治條例」,要求業者總公司設籍高雄,以便就近管理,並落實財政正義。
二、橫向溝通要更好
市長曾於八一氣爆時坦言「橫向聯繫不佳」,閔琳也再次要求市府各局處應具體改進,應強化橫向溝通,減少有限資源的浪費,有效執行業務、落實政策宣導。
三、「高高平」,城鄉發展要均衡
陳菊市長在第一屆縣市合併的競選期間、直至連任第二屆,一直以高雄縣市「高高平」為最大的政策目標。
閔琳以「模範生提報」與「高中體育班師資」為例,指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縣市落差極大,影響學生受教權,要求教育局及各局處遵循市長「高高平」的施政目標,落實教育資源的均等化,讓城鄉沒有落差、城鄉均衡並進。
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在 蕭美琴立委辦公室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偏鄉地區教育資源不足 蕭美琴要求教育部改善]
針對花蓮縣偏鄉地區教育資源不足問題,民進黨立委蕭美琴(09/24)日於教育文化委員會質詢教育部長蔣偉寧,她指出目前偏鄉地區的公立幼兒園數量嚴重不足,而私立幼兒園很多是仰賴私人捐資或由教會等宗教團體籌辦,卻在政府政策調整的過程中,缺乏充足的資源與時間,同時面臨許多限制與困境。以天主教會幼兒園為例,早期傳教士來時,根本沒有建築法規,但現階段因為消防法令規定,必須調整建材、窗戶或屋頂等建物設施,亟需投入更多資源。蕭美琴認為,消防安檢標準嚴格認定有其必要,但在資源匱乏的偏鄉地區,政府資源的投入及必要的協助,更為重要。對此,蔣為寧部長承諾將實際走訪偏鄉地區個案,就實際問題協助解決。
蕭美琴也以花蓮縣秀林鄉安德幼稚園為例,她說該園主要由天主教會成立,老師都是修女,所收的幾乎都是原住民幼童,且大部分家長繳不出學費;但園方為了繼續經營,非常辛苦,只能募款,甚至都不支薪來支撐。遺憾的是,政府長期以來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教育體系也對私立幼兒園存有敵意,認為就是要賺錢;但她認為偏鄉地區許多幼稚園的經營者,都是犧牲奉獻的,政府有責任予以協助,偏鄉地區的弱勢幼童也應該享有國家資源投入。
另針對目前新制幼兒園教保員資格認定問題,蕭美琴說,她已第二次質詢這個問題,並重申資格認定標準立意良善,但問題在於目前東部地區大專院校設置幼教科系的不多,且只招收日間部學生,未提供在職進修課程與學歷;以國立東華大學為例,每年只有五、六十個名額,但學生畢業後卻都到其他縣市繼續就學或就業,真正留在花蓮服務的很少,顯見學校培育出來的師資不足。而欲求職的花蓮社會人士卻又不具相關學歷或專業證照,不得已只能用違法方式買證照投入教保工作。
對此,蕭美琴再度要求教育部應全面檢視並實際解決東部地區幼教師資人力來源問題,如東華大學等國立大專院校應該盡快設立在職進修班,提供東部地區有意投入教保工作的民眾在職進修機會,讓在職人士取得學位,投入教保服務。對此,教育部長蔣偉寧回應,將會要求東部地區大專院校設立相關在職專班,讓師資培訓盡快到位,教育部也會針對全國各地教保師資人力需求,研議開設相關班別。
此外,針對花蓮縣偏鄉地區學生搭乘公車的票價問題,蕭美琴說偏鄉學生搭公車的票價比都市學生還貴,舉例來說,在一個鄉鎮內搭乘,一趟就要23元,一天可能就要花費將近50元,一個月交通費就要上千元,甚至一年扣除寒暑假後,交通費竟然高達上萬元,負擔非常大,根本不公平也不合理。蕭美琴指出,都市地區學生搭乘公車票價只要12元,偏鄉地區已經相當弱勢,有時候還要走很遠的路才到公車站,交通環境相當不便,學生搭車一趟卻要23元,許多偏遠鄉鎮土地面積遼闊,人口並未集中,很多地區是走路無法到的,因此學生每天都必須搭乘公車。對此,蔣為寧部長也承諾將實際了解後,提供必要協助。
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在 資源分配不均? 台灣學生學習落差世界第一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的危機,不少家長寧願跨區就讀,為孩子爭取更好的教育環境,只是即使如此,今年會考先比量尺再比積點的制度,即使同分名次也可能落差 ... ... <看更多>
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在 Re: [新聞] 資源分配不均貧生難翻身- 看板Education - PTT網頁版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教育的機會,希望可以「脫貧」。但政府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導致社經地位弱: 勢的小孩沒有優秀的表現,是不爭的事實。 : 台大經濟系教授駱明慶在九十一年的進行的《誰是 ... ... <看更多>
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在 Re: [新聞] 資源分配不均貧生難翻身- 看板Education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引述《h90257 (替天行道)》之銘言:
: ※ 引述《handsomecat3 ()》之銘言:
: : 這裡有些基本問題要釐清:
: : 1. 到學校教育的目的僅是為了「脫貧」嗎? 如果是的話,那如果有其他的不用靠
: : 受很多學校教育就能賺錢的更快的方式,那就用這個方式就好了啊,何必去學校學
: : 一些自己不想學的東西呢? 現在工作又難找,讀了很多書又不一定能「脫貧」,
: : 這麼一來,受學校教育現在連「脫貧」這個目的性可能都不成立了, 說不定還會被
: : 「反智主義」所嘲弄:"哀,書得那嚜多,賺的還不是沒我多,你以前讀書的時間我都
: : 拿去吃美食,把妹妹,到處吃喝玩樂" 反智主義就是說認為智性或知識對於人生
: : 有害而無益,對於知識分子的懷疑和鄙視。中國文革期間的讀書無用論不就是如此嗎?
: 單就脫離貧困這點來說 學校教育是比較簡單的管道
: 學校可以學到知識和技術 現在社會的環境 要找到工作 不可缺乏的就是知識和技術
: 所以學校教育對幫助脫貧是有用的
二十年前的確如此 如果能擠進高教窄門
等於在高等教育這方面有能力可以進入社會競爭 取得好職業
學校教育對幫助脫貧有用的觀念 對基礎教育(國小國中)來說是沒有太多的疑問的
但在台灣現今的高等教育(大學 研究所) 反而有很多陷阱
很多家長反而是陷入這種陷阱中 結果子女反而更陷入貧窮陷阱......
: 讀了很多書不一定能脫貧 那反過來問 有一定能脫貧的方式嗎
: 認為讀很多書但賺錢賺得少 所以讀書沒用 是把讀書跟賺錢放在一起的邏輯
: 但受教育的功用就只是吸收知識和資訊 要怎麼用這些知識就要看個人
: 可以用來賺錢 用來研究 或只是用來打發時間
: 所以受教育不只是跟賺錢扣在一起
學習不等於讀書 讀書只是學習的方法之一 這點如果大家分不清楚
那麼就容易落入陷阱........
有很多一技之長不是光靠讀書可以學得的 但很多家長一直以為讀書是成功的秘訣...
(因為這些家長只能以簡單推論方式得到這種觀念 但這樣的推論往往錯誤一堆...)
很多學生其實是有意願學習他們想學的一技之長
但是家長卻要他們繼續讀「有前途」的書 反而扼殺了學生學習的機會與動力
台灣實在太強調「讀書」這件事 卻忽略了其他的「學習」方式
大學也不完全是讓你「讀書」的
大學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要學習
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自我學習能力 自我負責的能力 人際關係等等
: : 2.如果到學校受教育不是僅為了脫貧,那教育的目的有哪些呢? 這個修過教育概論
: : 的人可能都能洋洋灑灑講出很多,不過我想提出的是: 這些目的難道一定就得透過學
: : 校才能達成嗎(實務上能否達成,也是個問題)? 如果能透過其他方式(如在家自學)達
: : 成,那也就不需要學校教育了啊! 學校教育能否提出某些不可取代性、必要性的功能?
: 現代學校教育本質上是因應工業社會而出現的
: 讓國民有一定的素質可以到工廠上班
: 並且透過安置的功用讓父母可以安心上班 增加生產效率
: 最重要的 讓學生社會化 產生共同的意識形態
: 上面三種目的 都是很難被取代的
對 這些就是基礎教育的目的 也是為何基礎教育應該講求學習機會的公平
但到了較高等的教育 應該走向專業多元分化
可是因為多數家長並不了解這層面的意義 反而以為只要學歷高就會有工作
以為只要多讀書就有工作 這些迷思也造成現在高等教育一堆的問題
: : 3.一些人反對複製階級的不平等,還是落入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
: : 窠臼上,為什麼不想想偏鄉地區有什麼自己的優勢之處? 通俗點說,就是你玩你的
: : ,我玩我的,你高雅打橋牌,我俗點鬥地主;你高端下圍棋,我上聯眾專攻五子棋
: : ,大家自娛自樂,互不影響,在各自的地盤裡作各自的主。
: 此外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 是有它的道理
: 受教程度越高 能選擇的就越多
: 博士生 可以往下做小學生程度的工作 但反過來 小學程度的人能做博士生的工作嗎
再一次強調 受教不代表就是讀書....
提早進入職場也是種受教 向師父拜師學藝也是種受教
不同的地方 只要肯學習 努力學 都能有所成就 而非一味讀書
因為讀書並非是每個人的專長和興趣
如果的的專長或興趣都不在讀書上 又要和一堆人競爭 根本無法脫貧....
還不如早點培養一技之長進入職場競爭
------
如今大學教育的門檻大幅降低 便是害死一堆人的陷阱...
如果不是因為興趣或能力而就讀大學的學生
(富裕家庭除外 反正不愁吃穿 子女的未來早已有了基礎保障 但窮人往往看不出這點...)
進入大學後 如果不認清事實和未來方向努力學習
這四年反而是蹉跎光陰 還要背負龐大學貸債務
出了社會 技不如人 學識也沒特別突出 容易會面臨重大的現實打擊
如果四年前認命(不是讀書料 但總能找到其他專長)出社會累積經驗
這四年的經驗 加上收入的儲蓄 不是反而好很多嗎....
而且並非出了社會就再也無法返回學校
有了社會經驗反而會讓很多人知道學習的可貴
如果有機會再返回學校讀書 往往能更加把握機會與掌握學習方向
(這也是為何北歐許多大學會保留1/3以上的名額給有社會經驗的人就讀)
----
因為把學習窄化為讀書 所以台灣的技職教育已經被扭曲
原本應該是將更多的教育資源投入技職教育 以提高其品質
但結果作法卻是廣設大學.... 錯置了寶貴的資源 也讓人才的配置出現嚴重問題
如果家庭富裕 這些問題可以靠家長的資源彌補和解決
(另外不可否認 不少社會成就較高的家長早就看破這點 沒落入陷阱)
但如果家庭不富裕 卻以為這樣就可脫貧 反而是落入了更大的陷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1.169.12.21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