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Jivan和Mira都有很大的進步!來德國一年了,這才有「駛入正軌」的感覺。
Mira每天呈現「催促」我快帶她去托嬰中心的狀態,大聲說早安,自己跑跳進去,總是說上學很開心,老師是她的好朋友。Jivan呢,週五我去接他,還沒到大門,只是經過室外遊戲區,我隔著圍欄看到他,喊著:「寶貝,回家嘍!」他竟然哭喪著臉說:「妳怎麼這麼早來,我還不想回家。」於是我隔了一個小時才去接他,他表示:「我想要最後一個走。」我問:「不會太想我嗎?」「不會!」⋯⋯
所以很明顯,#居家防疫幼稚園 很難營運下去XD 什麼原因?孩子需要玩伴、需要刺激、需要盡情跑跳的場域。特別是換到了大學附幼後,孩子的世界一下全打開了,Jivan回家說著黑人同學會跟他說英文,說著有講捲舌中文的弟弟一直跟著他,說著坐著輪椅的那個女生發生什麼事了,整個氛圍變得很活潑與包容。一切盡可能「正常」運作後,很感恩兩個孩子都能順利融入德國教育體系。
總要出去闖的,選好學校後,相信孩子,做他們堅強的後盾。
_
一直在想怎麼回答有個媽媽問我的問題:#支不支持提早教孩子?聽起來很弔詭,我每週的生活紀錄,都配上手作給孩子的教材和在家的玩中學系列,但我個人是偏向「不需要」提早教的。這個課題我和接受華德福教育六年、荷蘭菁英中學六年的Ra聊過無數次,我們一致的看法都贊成「不刻意早教」。
不過,界定教什麼「內容」,其實才是談論最主要的癥結。所有孩子入學後會碰觸到的「學科」教育,我認為就交給專業的教育者,課程的設計絕對是經過評估和反覆操作,適合該年紀的孩子能理解的範圍才納入教科書的。
當前,我除了確認Jivan能持續發展中文的聽說讀能力,就是培養孩子樂於發問、發現、發掘,摸索孩子未來能發光的位置。
其實,也沒那麼偉大啦,就是Jivan想知道的,我用我還算擅長的方式,變出「玩」的教育模式;他今天問怎麼會下雨,我們就認識水循環,他今天問火山怎麼會爆發,我們就來動手找書和做模型,他老是亂拿衣服穿,我們就來討論天氣。#孩子是我的教案指引,我腦袋常會少根筋,是孩子的這些「為什麼」,讓我每天都有想不完的教學活動設計。因為我不想回答「不知道」,也不想直接「餵」答案,#我們怎麼回應提問_會影響孩子建立日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媽媽來教,就怕期待太高,適得其反,「我是為你好耶」卻變成孩子覺得家裡沒溫暖,父母沒說出口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能會成為壓倒或推遠孩子的阻力。學習本來就不是輕鬆的事,#與其逼著孩子坐下學,#不如先養成孩子樂於學。我們現在放學後每天都會玩的,就是 #感官發展遊戲了!它的好處是多面向的,同時也不會消耗親子關係。這些日子下來,Jivan很讓我和Ra誇目相看,因為他投入在感官遊戲時,一小時反覆操作著同一種素材和動作,那樣的心無旁騖會讓我們看見孩子的無限可能。
有研究指出,孩子的腦袋過早地學,但連握筆都沒辦法正確使力,反而造成更多的挫折,現今教育提早出發,但人類發展的成熟進程仍然與一百年前一樣,就衍伸出更多的現代壓力。五歲時提早認字的孩子,與七歲才開始認字(研究顯示最適合開始認讀的年紀是七歲)的孩子,他們之後在學習上的表現並沒有差距。
所以結論是:Earlier isn’t necessarily better, more isn’t better if it’s too much. (提早學不一定比較好;如果太多了,那多就不代表越好。有點像「少即是多」的概念,譬如孩子課本內容全都會,學習成效會比做了一堆自修和習題但課本內容只掌握八成的孩子好)。研究見書“The Self-Driven Child: The Science and Sense of Giving Your Child More Control Over Their Lives”.
寫了這些,只是提供一些方向與見解,我會直接說:**母親的位置,是在幫助孩子「建構」良好的學習習慣,並關心生活周遭的知識。**
那,孩子先會了,日後上學老師在教時會不會無聊?我無法保證,看人吧!孩子提前想知道,陪他找答案也無妨,重點是過程。如果是我,會因為自己稍微會一點而多些自信,如果是Ra,他曾經就痛哭過在學校學不到新知識;我問了Jivan,他的回答是:只要是跟他喜歡的好朋友一起學,再一次也沒關係。
至於我有沒有這個孩子先學未來會無聊的疑慮,老實說:不太有。因為經驗告訴我,四歲的他很快就會忘記⋯⋯(聽起來有點悲傷哈哈哈哈)而且如果用中文以外的語言再學一次,根本是新的東西啊!然後,我很避免制式化、很固定的操作,一定都有「遊戲」做為包裝。同齡的孩子會百位數加減法,我可以等到Jivan八歲再會就好,#強灌溉的稻苗只會淹枯,很多都只是「比較的心態」在作祟,我要著力的不是孩子「不會什麼」,而是孩子「擅長什麼」,哪個方面能帶給他信心。
在家,還是先營造愛的環境是首要嘍!不管要不要帶孩子一起學習,愛,才真正是成長的養分。
#開始調整成每天放學後一起操作感官發展活動
#Jivan_4Y8M
#Mira_1Y10M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燕秋老師教學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當進行遠距課程,想要執行教學活動時,除了分組討論之外,還有一個新選擇—白板分組共筆,可以知道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進行互動問答等等,是一個簡易操作又有效果的教學活動設計,燕秋老師帶領其教學團隊,利用Google Class為LMS教學平台,加上遠距視訊工具Google Meet,示範如何在課堂中進行白板...
教學活動設計 在 夏美媽咪日文親子故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孩子們~你們會用日文問候了嗎?早安/午安/晚安~還有敬語的表達方式!除了這些之外~我們認識更多的小動物,你們記得了嗎?還有別忘了圓形的日文唷!感謝媽咪帶你們來參加~相簿裡面還有更多的照片與影片喔!謝謝
https://natsumi1981.pixnet.net/album/set/16662940…
教學活動設計 在 歐陽立中 「演說課x桌遊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講座報名]即課吸睛的教學活動設計(莊越翔老師)6/11下午13:30—16:30 中和高中
你知道我的新書中,
讀者最喜歡哪一篇文章嗎?
答案是:
「跟孩子談習慣,只要一瓶水!」
張忘形用忘形流簡報呈現過;
昌諭老師用來跟孩子談作弊;
佳慧老師用來教孩子改掉缺點⋯⋯
讓我懷疑,我的新書,
是不是應該改名叫
《拒絕平庸,就靠一瓶水》!?
沒有什麼比
用圖釘刺寶特瓶更療癒的,
也沒有什麼比
拔出圖釘看水柱噴射更刺激的。
我想,
這就是這篇文章,
大受好評的原因:
用簡單的活動,
取代嚴肅的說教。
不過,我在文章寫到,
這個點子不是我想的,
而是我跟活動設計專家越翔學的。
兩年前,
我的一篇文章,
「為什麼要學習?人生起跑遊戲」爆紅!
我很開心,
但也很擔心教學沒哏,
想不出更驚豔的教學活動。
就在那時候,
我在臉書上看到一門課程:
「即課吸睛教學活動工作坊」
我二話不說,
立馬報名參加,
我知道這門課,
是靈感的救命仙丹。
也就是在那門課,
我認識了培祐和越翔,
他們是工作坊的講師。
一天下來,
我不斷被他們驚奇爆擊。
越翔用「反思球」,
頻頻拋向我們,
讓我們快問快答,沒有睡點。
接著,
他又用「撲克牌」,
帶我們進行4F思考術。
最後,
他讓我們畫「ICON圖」,
回顧一整天下來的收穫。
你看,兩年過去了,
可是在他課堂上學到的活動,
我卻歷歷在目,完全忘不掉。
這就是越翔的厲害之處,
他是多啦A夢,
任何普通的道具,
只要到他手上,
就會創造出驚奇的體驗。
關於國文,
我們會的太多,
但學生來不及會就忘了。
我們想告訴
學生的也太多,
多到他們左耳進右耳出。
如果你用一個活動,
就能讓學生,
對你的課程刻骨銘心,
你願意嗎?
我想沒人會不願意,
只是擔心:
我就沒有活動靈感啊!
放心,這一點,
貼心的「新北課發中心」,
已經為你安排好了。
本學期最後一場講座,
嘉芸為你邀請到這位,
傳說中的
活動設計高手越翔老師
為你帶來三小時的
教學活動設計講座喔!
先說,
當時這些絕活,
我可是花了三千多才學到啊!
然後一直用到現在。
但是你,
只要花一個下午,
就能把這些精華帶走。
還不用錢⋯⋯
當然,
你唯一要擔心的事,
當你看到這篇文章時,
名額就已經快速消失中了。
40個名額,搶完就沒了!
願機會對你永遠有利。
#歡迎分享講座資訊
#好期待越翔的分享啊
#報名方式在第一則留言
教學活動設計 在 燕秋老師教學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當進行遠距課程,想要執行教學活動時,除了分組討論之外,還有一個新選擇—白板分組共筆,可以知道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進行互動問答等等,是一個簡易操作又有效果的教學活動設計,燕秋老師帶領其教學團隊,利用Google Class為LMS教學平台,加上遠距視訊工具Google Meet,示範如何在課堂中進行白板共筆教學活動,有興趣的同學快來觀看哦!
#燕秋老師教學頻道
教學活動設計 在 喚醒你的專題探究課程設計魂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活動資訊】喚醒你的設計魂-專題探究課程主題:CTPS學習評量與課程學習檔案設計 ... 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的卯靜儒老師團隊舉辦的「專題探究課程學習評量與課程 ... ... <看更多>
教學活動設計 在 英語教學活動設計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