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跟周平的對話。
有興趣的人、建議可以先看看周平以下的「反思文」、
再回頭來看我的「回覆」、這樣會比較有感覺。
.
#有人可以做深度對話、是很幸福的事呦。
.
(對話開始)
#周平:
「我發現自己只要有空擋,我就會去關注有沒有人來按讚,有沒有人加我好友。然後我會一直去想:我的故事有沒有吸引到人,感動到人?」
.
我:
「很棒的覺察。
偷偷告訴你,我也會。尤其在以前,雖然現在好多了。
我也是透過覺察,發現當我關注在我有多少個讚時,
這會讓我分心、產生得失心,我不喜歡這種感覺,
然後當我回到我分享文章的「初心」時,
我知道、其實我只是「單純」想分享而已,
沒有特別期待、希望別人喜歡或不喜歡。」
--------------
#周平:
「自己意識到、當我沉戀在那個被關注時,似乎失去了對自己的覺察,而當我能夠持續保持覺察自己的內在時,我就有了更多對當下的決定跟方向。
.
我:
「確實如此,我也有同樣的經驗。」
-----------------
周平:
「我並沒有想要成為一個被關注的對象,沒有想要當網紅,年紀也不小了。」
.
我:
「哈,我也是。我也沒有想要當網紅,而且我年紀比你更大。」
--------------
#周平:
「目前的快遞人生、講師、過去的老闆、業務、都只是一件件的戲服,演過了就脱、經驗過就好、經驗的本身就有趣,就是一個體驗。」
.
我:
「同意。在每天的生活裡、我們都會創造不一樣的經驗,
每個經驗都是有意義的、當經驗被說出來時、就是『故事』,
經驗的本身就很有趣,它都會成為我們生命中的養分。
只是,這些經驗,是為我自己發生的、我不想『演』給別人看。
我才是『主體』、我為自己而活。
不管任何經驗,開心不開心、都是我的事、與他人無關。
你喜歡也罷、不喜歡也罷,都不關我的事。我是這樣看待我的經驗的。
這意思是:我只是單純分享我的故事,有沒有按讚、或按幾個讚,都與我無關。」
----------------
#周平:
「我也沒有希望透過這個經驗能夠教會他人什麼?因為每個人有自己的人生,而我只是在經驗我的人生。」
.
我:
「非常的同意。
不用刻意去教別人什麼,刻意的東西、反而沒有影響力。
「只有生命可以影響生命」、這是我的相信。
我只要好好活著,不用刻意做什麼、這樣就夠了。
就像一朵花開、不是為了別人、是為自己而開。
不管你喜不喜歡它、它都無所謂。
花一樣照開、照謝,全然依照自己的節奏。
有時候我們說故事、分享故事,目的是在「自我整理、自我看見」。
故事的分享、它創造一種「連結」,如果我們的故事可以打動人、吸引人,
那必定是有人在我們身上、看見他自己的渴望、情緒、經驗與想望,如此而已。
請您繼續說故事、寫故事。為自己說故事、為自己寫,不是為了感動人。
別人有沒有感動、要不要感動,那都與你無關。」
-----------------
#周平:
「我希望能放下,『自己想要感動別人的慾望』,好好專注在每一個過程中、認真的去經驗,去感覺這個經驗,有沒有感動到自己。」
.
我:
「太好了。佩服你的覺知。
當你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時,你就有力量。
先感動到自己比較重要。
往往你自己有感動了、自然就可能感動到別人。
至於能感動到幾個人?不用管,都無所謂,也都與你無關。
因為、那是靈魂的召喚。」
----------------------
#周平:
「當我發現我能寫,我就跟信仰祈願自己能夠持續的寫,希望透過文字與人連結,我祈願我的所思、所想,不管是透過語言或文字,都能傳遞我的善意跟真實,那也是我對自己的期許。我想是菩薩聽見我的祈願…」
.
我:
「是的,你做到了。
你寫的東西、有反思性、有深度、有吸引到我,這是事實,我不需要拍你馬屁。
在你的文字裡、傳達了你個人「獨特經驗」外、還有你的善意與真實。我都看到了。
是的,我想是菩薩聽見了你的祈願,讓我「看見」你。
而我、做為一個敘事治療師,看到別人「有」什麼、剛好是我的專長。
如此而已。」
-------------------
#周平:
「這段時間因為偶然,我成了志健老師一個故事其中的一個主角,這個經驗很美好,是我快遞人生『快意人生』的插曲,是遊戲中的寶物,也是附帶的紅利,但經驗過就好。而體驗後的獲得才是我生命存款中的本金與資產。」
我:
「是的,同意,經驗過就好。不必耽溺在這個經驗的美好。
經驗是流動的。這個經驗會帶出「下一個經驗」、等待你去「看見」。
就像你這篇故事裡,你看見自己『沉戀在那個被關注時,似乎失去了對自己的覺察』,這個看見、又是一個『美好的經驗』,不是嗎?
我們在每一個經驗裡,覺察、看見自己,故事就是這樣產生的。
沒有覺察、沒有反思的故事,不會動人的。
你的故事之所以會動人、是因為、裡面有你深刻的反思與看見。
所以、你根本不必刻意想感動人,
你只要在你的日常生活裡、深刻覺察自己、然後說故事、表達出來,
這樣做本身、就很感動人了。
我們要練習的是:「誰會看到我的故事?誰會感動?這都與我們無關了。」
我是這樣告訴自己的。
-----------------------
#周平:
「我也會想要隱藏一些自己的過失或不足之處,就如今天在工作室,接近中午時我準備出去買吃的,外面下著很大的雨,在我們教室樓下的騎樓,有一個看似流浪漢的朋友,我看他正倒出一包泡麵,準備要泡開,我快速看了一下,不確定他身邊有沒熱水,但我也很心虛的就走過,內心一直想要問他有沒有需要熱水,然而行動像是龜縮般的停滯。」
.
我:
「當你給出這個故事的同時,你已經如實地在面對「脆弱不足」的自己了,
這就是真實、反思,這樣就夠了。
至少、你敢寫出來。表示你有在反思,這就夠了。
就像我今天在臉書上,分享我冰箱過期食物,冷凍庫裡放了三年的雞肉,你看,我如實表達、不遮掩,這就是說故事。
因為我的如實,在臉書社團裡、竟然有人留言說:
「老師~原來您也會這樣啊!看了您這文,我覺得自己有被療癒到。」
哈,看到了沒,自暴其短不但不丟臉,這樣還可以療癒到他人耶。(驚喜)
其實我想說的是:
「專純」的分享故事、說故事,這樣就好。
至於別人喜歡不喜歡、有沒有被療癒、被我影響到,通通與我無關。
如果有,我當然高興。如果沒有,那就沒有。但我還是會繼續說故事的。
我說故事、是為自己,不是為了療癒他人,或為了得到他人按讚,我很清楚。
----------------
#周平:
「我不希望被美好或避免被他人看見不足所綁架,我希望自己能真正超越這一切的觀點成為自由的自己,那才真是『快意人生』。」
.
我:「恭喜你,自由了。一旦有覺知、有覺察,你就不會被慾望「綁架」。
你有沒有發現,
透過這個書寫、你不斷的看見自己、也在『疏通』自己,
書寫本身就是一種療癒,這就是我鼓勵你書寫的原因。
至於你書寫的故事、被看見、被按讚、得到肯定,這些都是附帶價值。
也請不要輕忽這個「肯定」。
我想、沒有人是絕對的自信到說,『我都不需要別人的肯定』的,我相信。
承認,自己也需要被肯定,被肯定會開心,這反而「很真實」。
其實我一點都不擔心你,
因為你是一個會時時反思自己的人,
所以你不可能一直耽溺在掌聲裡、被掌聲綁架的。
就如同你寫的這篇反思文一樣。不是嗎?
-----------------------
最後,感謝你的反思與看見、
這就是我前幾日LINE你、想問你、我直播後、你的感受如何的原因。
我知道,
人一旦成為故事裡的「主角」,通常會很不自在、感到奇怪,
會懷疑說:「那是我嗎?」
不用懷疑、那就是「你」,但不是「全部的你」。
.
很高興跟你的對話,我也很受益。
敘事治療 書寫 在 于玥心理師的心靈命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關於放下』
昨天在占星課程中,談論到關於死亡與失落的議題。
突然想起過去在還沒接觸心理諮商的我,也常常跟來諮詢的朋友說:要放下。
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學習來的。
以前的長輩不理解什麼是情緒的時候,也沒有什麼機會去接觸到自己的情緒的時候,就只好說:要放下。
是在說給自己聽?說給孩子聽?還是都有呢?
但其實說要放下,就表示在心中一直提著,如何能放下呢?
#敘事治療 #心理諮商
曾經在敘事治療的訓練中,聽過一句讓我印象很深刻的話:
#一直不斷被訴說的故事是因為從沒好好被聽見
過去的人們是如何對待自己的情緒與故事,就會怎麼樣去教導自己的下一代。這不是一種錯誤,而是一種不理解,畢竟在過去人們要追求生存、經歷戰爭與政治迫害等等的年代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怎麼能夠靜下心來細細品味自己內在真實的需求與情感?
回到心理諮商,在這年代,我們還算幸運,能夠透過資訊的交流理解到,原來,情緒不去理會它、面對它、談論它,那麼就會像是幽靈一樣一直在我們心房中飄蕩著。
等待我們脆弱的時候,再悄悄地佔據我們的潛意識,做出讓我們自己都感到很驚訝的事情。
#星象提醒 #火星巨蟹
火星巨蟹即將入相位海王星雙魚,雖然是水象星座三分相,但兩者的結合將會帶來一種迷惘、不知所措的動力,為了守護家園或情感關係,我們會下意識找戰犯,又或是因大環境的騷動不安引發內在的焦慮或過往的創傷,在行動方面總隱約展現出被動式攻擊。
這時候書寫、藝術創作又或是到戶外走走(記得戴上口罩)都可以協助自己覺察情緒的狀態。
倘若真有什麼情緒浮現,不妨把它當作是好朋友想跟你談談天、喝個下午茶,靜靜地聆聽情緒想跟你說什麼,不帶批判地、不說“放下”,而是說:我試著理解你、我在這裡、謝謝你讓我聽見你。
然後,再給自己一些時間停下來,檢視看看這個情緒帶你走去哪裡,或許你會驚喜地發現更不一樣的自己。
在疫情嚴峻、待在家的期間,正是時候學習跟自己相處。
願我們接下來一切安好 #同島一命
敘事治療 書寫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家有青少年爸媽看過來!【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給您深層理解的方向
#文末有抽書辦法共送出3本
#好書當然要來試試手氣
#請讀到文末喔
我自己的《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是以父母的角度來觀察與書寫;這本【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是在校園擔任心理師的【陳雪如Ashley】長期觀察集結的教戰守則。
雪如心理師認為青少年的「暴走」,其實跟嬰兒的「哭鬧」是一樣的,都是在傳達訊息:
「我不舒服了,可是我不知道該怎麼表達、怎麼做,請幫幫我。」但他們不知道他們的方式傷了人七分,更會自傷三分。
所以大部分青少年暴走後多半懊悔自己搞砸了一切。
我的書是以「媽媽的角度」書寫,當然會花一些篇幅站在父母的委屈點上,
但是和青少年長期交手的雪如老師,則是更客觀地帶著讀者去透析青少年暴走與偏差行為背後的訊息,深刻看到他們自己處理不好或處理不來的隱隱傷痛。
現代的父母都樂於學習,知識水平也高過我們父母那一輩,所以雪如老師在本書裡傳授了不少心理學專業的方式,也非常鼓勵父母們都要懂一些心理學的基本概念,
比如說「敘事治療」,光是能讓孩子放心自在的在我們面前暢談他們的內心、自己描述事件的來龍去脈、面臨的問題,就具有非常好的治療效果。
透過一些好奇地探問與發自肺腑、具同理心的「探問」,就能讓防衛的青少年拆掉面具、軟化下來,自在從容的相信爸媽能夠接納他們的負面情緒。
雪如老師反而要提醒爸媽,如果孩子從未在我們面前表現過負面的情緒,那麼,很可能孩子已經決定將一切深埋在自己的內心深處,不太願意或是已經不敢把爸媽當成他們信任的依靠。
我自己三個青少年,我非常清楚這種感覺。
青春期是壓力爆棚的成長階段,課業、升學、複雜度升高的人際關係、身心劇烈變化,事實上,他們大多數都沒辦法將自己所有的壓力妥當處理好。
所以,我也在我的書裡曾不斷同理爸媽被青少年當成「人肉沙包」的種種委屈,真的是人生一大折磨,此時期,不少爸媽都會想,為什麼要生個報仇的來折磨自己。
但是,就像雪如老師在本書所言,青少年在一起(特別是男孩)打打鬧鬧、嘻嘻哈哈,但遇到事情卻不見得能夠真正深入的談心,也不見得能從朋友處得到幫助。
我家大男孩每一個都在他們無助的時候,大深夜來敲我的房門,然後在我兩眼矇矓時,無助地在我面前痛哭流涕,
我也曾問過他們,有沒有跟知心朋友說一說呢?他們會說,男生在一起通常不大聊心事。
所以我會在他們低落的時候張開臂彎,讓他們好好地、放鬆地在我懷裡抒發負面情緒,
然而,等他們心情調適好的時候,卻一樣頂嘴,依然忘了要時時溫柔對待親愛的爸媽。
為什麼?因為,就如同我在我的書裡所說的「游泳池理論」,爸媽就是他們奮勇游出去之前一定要踢蹬的那面牆。
我們是他們認為永遠堅韌不變、也不會倒下的那面牆啊。
所以雪如老師在書裡強調,其實,青少年很多時候是喜歡和爸媽相處的,而且比起上一代的父母,現在的青少年更願意和父母談心。
只是,爸媽要懂得避開青少年的雷,特別雪如老師提到,要掌握有效溝通的八大祕訣:
•避免指責
•避免貼標籤
•罵人不要超過十個字(這一點太高難度了,我有跟雪如老師哀求過了,我說我的版本是「三分鐘」,這樣可不可以,她說OK啦)
•適時停頓給孩子思考
•詢問孩子的意見
•孩子求助時再給建議
•摘要孩子說的話(確認孩子表達的,和爸媽接收到的是否一致)
•區分主觀評論和客觀的觀察
雪如老師這本書多以心理學為論述架構,其中,我比較想提出來的是她不斷提到「包溫」理論:「情緒系統」這個部分。
也就是不少青少年的問題不見得在孩子本身,追根究柢下去,才發現問題在於整個家。
父母多半會認為孩子有問題,認為孩子需要改變、調教,錯都在對方,甚或夫妻的問題也是如此,因此交相攻擊,全家人甚至因此陷入混亂的防衛攻擊戰爭裡,不斷消耗家庭能量。
因此需要做的,不是先去糾正、改變我們認為有問題的那個成員,因為問題很可能盤根錯節,到底那位成員的偏差行為是因還是果,不見得釐得清楚。
最好的做法是,家中某位成員的情緒功能率先改變,就有能量、有機會去影響其他人、帶動整個家。尤其是父母,是最有能力、有見識、可能率先去改變的那個角色。
這一點非常能呼應我自己的書,讀者若讀過《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應該記得有一篇我寫到我生氣時就會出去走一走,然後自己激勵自己要展開自我覺知、自我探究,
深切想清楚該怎麼做,才能帶動偏差的孩子自然而然的跟著改變,甚至牽動全家人的互動模式。
雪如老師也在本書《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裡提到網路世代面臨幾個問題,其中讓我最憂心也最有感的就是:
這一代青少年面臨嚴重的心理健康危機、憂鬱不安、自殺比例陡增、人際疏離、寂寞孤獨感嚴重。
她觀察到,現在大學裡,熱中參加社團活動的學生愈來愈少,更多人是自顧自的生活。
因為大家都活在手機世界裡,所以大多數時間都是獨來獨往,不少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都覺得自己是邊緣人,沒有歸屬感,
但也愈來愈多人習慣了這種「邊緣化」的感覺,然而,在網路世界裡活絡,卻不代表心裡就有充分被滿足的歸屬感。
現在的多數孩子從小都被呵護長大,因此普遍有延遲成年、延遲擔負自己人生責任的新現象,因此也普遍脆弱。
因此,雪如這本書我最推薦的一部份是她有一大篇幅在討論「青少年的心理疾患問題」,包括面對想要自殺的孩子,我們能提供的協助是什麼?
怎麼樣偵測到孩子有憂鬱傾向、甚至已達到憂鬱症的程度?
目前出現思覺失調症狀的孩子也不少,他們會表現出如何的行為模式?
當孩子必須服用精神藥物時,會出現如何的副作用,又該如何和精神科醫生討論?
另外,當然也談及網路成癮、網路霸凌、情感教育等相關議題。
陳雪如心理師的這本書以「心理學」為基底,加上多年的諮商實戰經驗,算是青少年問題談得廣也切得深的一本好書,菊仙推薦給家有青少年的父母或是老師們一起閱讀。
💖抽書辦法超簡單:
• 即刻起至5/17(一)24:00時起,在【本文】按讚並在底下留言:
「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
•【連同本文】公開分享至自己的臉書,
• 5/18(二)公布得獎名單並以私訊通知。
💖【書訊: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4880?sloc=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