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主持又是收穫滿滿!
感謝許多夥伴們的參與
讓大家在教養的路上不孤單、彼此打氣!
以下是今日的筆記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目:孩子能自律,父母不焦慮 (啟發孩子的內在動機)
主題:
1孩子的壓力。
2.課題分離。
3.自然結果與邏輯結果。
4.如何啟發孩子的內在動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讀版:
https://pse.is/3hlkvk
我們要練習自我察覺 ,那你是否有忽略孩子感受?
你有察覺到孩子的壓力嗎?
孩子是否有因無法符合媽媽的期待而感到氣餒?
三寶媽問:孩子之間有相處之間的壓力?
老師:當孩子在引起你注意的時候,你的內在感受?
三寶媽:無奈~
老師:可讓孩子輪流說,並讓彼此討論。
討論完後,在跟媽媽說怎麼處理
「手足競爭是歷程,但我們要教導的是如何合作」
導向彼此合作,將孩子們看成為一體
孩子的壓力有三種:
一、正向壓力:感受到壓力
例: 考試 比賽
二、可容忍的壓力:挫折 責備
例:處罰 被罵 父母吵架
用「傾聽」的方式跟孩子說:你會不會覺得難過?生氣?
去陪伴孩子的壓力
讓孩子感受與理解我們的關心,避免說教
青少年的孩子,會不喜歡我們說教,我們就避免
只要陪伴他就好
若孩子願意跟我們講,切記,不要教他
只要同理他就好
例:喔~原來是這樣子,還有嗎?
▷孩子說得越多,越能把壓力卸下來
青少年,會受同儕影響,若願意跟我們說,與我們分享同儕問題,我們該開心,不要加入我們太多的想法
聽聽他的想法,問問他的感受
詢問如果是他,他覺得如何?會如何處理?
三、毒性壓力:
例:每天在學校被老師罵、 爸爸媽媽每天吵架、 每天被同學欺負|霸凌
▷避免孩子有毒性壓力
壓力的解藥:
一、掌控感:
讓孩子從心裡認為事情是自己要做的
讓孩子自己決定
二、能力提升
不是教他,而是給他勇氣
例:「我們」來試看看
讓孩子覺得媽媽跟我是站在一起的
很難?「我們」來試試
三、運動:
有規律的運動
「察覺自己與孩子的情緒
先處理自己煩躁的情緒」
忍耐不要去涉入「孩子的掌控感」
是什麼樣的原因,孩子沒有想要把成績弄好?
☞聚焦在孩子這個「人」而不是聚焦在問題
例:你滿意嗎?你會想把成績考好嗎?(關心的傾聽與詢問)
若孩子年紀較小掌控力較弱?而老師給壓力?
☆注意:當孩子覺得他很好,他會做的更好
例:寫字_容易引起孩子的挫折
大人容易用大人的標準來要求
要記得,學習是歷程,不是結果
在過程中,找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例:
「哇~你這幾個字好漂亮呢!媽媽覺得寫得很好」
「你覺得寫不好唷?那要怎麼寫得好呢?」
✖︎注意:不要去擦孩子寫的字,要擦讓孩子自己去擦
訓練都是技巧與歷程
不要讓他覺得很挫折,而是要讓他覺得很有能力的
☞記得在過程中找出孩子做的好的地方來鼓勵
課題分離:
你的孩子目前讓你感到困擾的行為是?
二歲,一直挑戰?
二歲,正在探索,一直嘗試可摸得到看得到的,敏銳性強
越能引起我們注意的事情,越想要做
☞少說不可以,而帶著他們,我們可以來做什麼
例:
「不可以丟人」,不可以被忽略了,而只聽到丟人
議題:誰該為上課遲到負責任?
是孩子,不是家長
不是我們幫他處理事情,應是如何給孩子勇氣讓他能夠自律
跟孩子一起訂立規則,訂立你同意他也同意的
討論他可以決定與解決的方式
(可透過家庭會議的方式)
若隔天,他失敗了,要不要責備?
不要責備,事情失敗與人失敗分開,
做不到我們明天再繼續就好
例:哇~我們今天沒有達成任務,我們明天再來!我們再挑戰!
若孩子不能吃冰,可以吃什麼?
找一個取代的東西
我們跟孩子一樣會有挫折感,
孩子腦神經還在發育對挫折感反應很敏感、很直接
不要教他怎麼做,而是同理並讓他思考
不要加重挫折感那嚴重的事情
讓他覺得沒關係,我們在努力就好
耐挫力與韌性會越來越好
👉🏻耐挫力與韌性能力的培養,重點在於他能夠感受到父母親對他的支持
你不要孩子做「某件事情」
例:你不要他看電視!那他不要看電視他能做什麼?
當孩子做錯事,與另一伴觀點不同
不要去講道理、說教,也不要拿出教養書說的知識
會將另一伴對教養會越推越遠
☞去理解當下他看到事情的感受
例:你看到這樣你好像很生氣,你覺得很不應該?
先用傾聽,同理他的感受
先處理孩子還是另一伴?
☞情緒穩定後再說再溝通。
盡量彼此同理
老么通常會用更激烈的方式來處理事情,因他有競爭性(本能)
課題分離
不要處理太多孩子的事情,孩子會覺得氣餒
來自於,媽媽好像不相信我有能力處理自己的事情
孩子會沒有勇氣處理自己的事情與失敗
☞家長應陪在他旁邊給予勇氣,面對失敗
例:孩子在學校遇到問題
問:那你可以怎麼辦?
可以怎麼說?
不會說?「我們一起來練習」
不用太注重技巧,技巧可以一直變動
自然結果&邏輯結果
自然結果:
孩子要自己面對結果
例如下雨沒帶傘,他就要自己淋雨
當孩子越來越大,趨向使用自然結果
千萬不要說!「我不是跟你說過了媽?」
而是要表達同理與傾聽,感受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同理,孩子舊能產生勇氣
邏輯結果:
與孩子一起訂出一個規則
例:孩子拿牛奶翻倒
✖︎:叫孩子去罰站是處罰
○:讓孩子自己處理翻倒的東西,而這樣是有因果關係的
☞以「溫和且堅定」的方式來處理
點數制度是否合適?
可以用,但不要一直用
可當啟動,但後面要做轉化
*解釋:孩子還小,不懂內在動機時,可用點數當啟動,引導孩子做事情
而當孩子漸漸長大,該轉換成孩子的內在動機,少用點數與獎勵
為何正向教養不建議點數與獎勵?
因會把它把事件與點數、獎勵連結,就像是為了獎勵而做
容易模糊焦點
如,將客廳掃一掃,應是為家裡環境好
將成績考好,是為自己負責
☞點數與獎勵會沖淡它的正向價值
☞點數、獎勵,容易變成操控孩子的手段
獎勵與懲罰,短期有效,但長期失效
懲罰會讓孩子內心反抗、認為不公平
獎勵可以帶來成效,短期可以立即驅動孩子做我們期待的事情。
懲罰會讓孩子因為害怕,而照我們的意思去做什麼或不做什麼。
父母的想法是要改正孩子的錯,但孩子的想法是什麼?不公平?
☞不要去打孩子!
忍不住,先轉換情緒,先冷靜下來
案例:有一個常被打的孩子
老師問孩子,當孩子被打的時候心裡在想什麼
孩子的想法是「好了沒?」
逞罰與打孩子沒有辦法達到教育的目的
問:那如果已經體罰孩子了呢?如何挽救?
答:事情已過,不要自責
當父母在打孩子時,透露二個訊息
一 你做這事讓我很生氣
二 生氣可以打人
反而變成以身作則,以暴制暴?
事情已過,現在開始我們努力就好!
☞當孩子做不好時,我們可以接住他的情緒
不用教他、不用指導、不用罵
接近他就好
自我價值
孩子如何看待他自己?
我們要看到孩子進步的地方
▷當孩子倍受鼓勵,就會覺得有價值
▷當他有能力可做到許多事、可幫助人,就會覺得有價值
來賓問題:為什麼不要用獎勵?
因獎勵是上對下的縱向關係
犒賞,可以用慶祝的方式來呈現
我們太強調結果,孩子會很害怕失敗
我們要看見中間的努力,鼓勵他做好的地方
來賓問題:無慮 他律 自律
我們父母扮演的角色是在旁鼓勵
給孩子勇氣,讓他自己做得到
他律:
我跟孩子一起訂出日常規範
不是媽媽叫他這樣做,而是孩子自己可以做
討論:孩子想要做什麼,帶他去做
盡量不要引導作業寫完可以看電視
寫字
剛開始不要寫太多,只要願意寫都給予鼓勵
不用規定量,他有寫都很棒!
可說:媽媽覺得你這幾個字寫得很認真、這幾個字很好看呢
情感連結是最重要的!
讓他連結,寫作業很好呀~我可以跟媽媽一起完成什麼事情
(讓孩子覺得跟父母完成事情是有趣的、有動力的!)
孩子容易覺得達不到父母的標準 孩子容易落入氣餒、放棄
所以當孩子一表現好,帶著孩子去看見他做好的地方
☞沒有一個孩子要讓自己不好
現在不好應該是內心感到氣餒
孩子現在不好,不是永遠都不好
他只是還沒學會
我們要要培養孩子的是持續的動力
來賓問題:零用錢議題
不要把零用錢當作是一種獎勵的方式,會扭曲價值觀
如何學會慾望與控制?
孩子有想買的東西?
跟孩子討論一星期要多少?
不要將獎勵金錢與事件綁在一起,也不要扣孩子錢
媽媽給的零用錢,跟表現沒關係
帶著孩子去做現金流量表
重點,不管他買什麼都不能反對!
我們可以用好奇與探索去問他
不然之後會隱匿,
不管他寫什麼我們都不反對,我們可以不認同,但不反對、不出意見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脫宅 #救腦霧 #社交攻略 🤯🤯腦霧怎麼辦?緊密的社交互動,竟然是消除腦霧和預防失智的重要關鍵,今天分享我自己活化腦細胞及充實社交關係的攻略!也歡迎大家分享你們的社交撇步吧!!🔜🔜 #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知道 #腦霧小測驗在下方連結 -------------------------------- ...
手足關係量表 在 木的諮商_Mood Radi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木的DJtime #高敏感有哪些特徵 #木的談高敏感
會不會有許多時候,外界的訊息總是特別容易影響你的心情,常常有著「他的眼神是不是在說我做得不好?」、「他流眼淚了我也覺得好難過」等心中的聲音,而別人的情緒反應也常常影響了你的心情,然而這些種種明明與你無關...
Elaine N. Aron博士在他的研究中指出高敏感族群(Highly Sensitive Person , HSP)包含以下面向
📍D: Depth of processing: 深入地處理資訊
📍O: Easily Overstimulated:容易被刺激
📍E: Greater Emotional reactivity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and Empathy:情緒容易被激發、富有同理心
📍S:More aware of Subtle stimuli 注意許多細微的刺激
💡木的參考了資料後將高敏感融入不同情境,提供更多的介紹方便讀者閱讀,如下~
📍人際互動:對於他人的情緒反應特別敏感
在我們進入一個空間時,高敏者能夠開啟所有的感官,看見空間內大部分人的臉部表情,嗅到團體內的氛圍。富有同理心的高敏者容易將他人的情緒視作為自己的心情,即使腦袋清楚明明不是自己的事,也因為這樣,常常會有情緒調節的困擾產生。
📍工作情境:接收到大量的工作訊息時會手足無措,無法忽略細節
雖然說大量的工作訊息任何人都會感到疲憊煩躁,高敏者在接收後的情緒歷程傾向花更長的時間來消化,更進一步地可能難以從龐雜的事物中規劃出工作秩序,最後被時間壓力追著跑。
除此之外,高敏感者多半是非常謹慎的,終極目標是為了「不要出錯」、「成為最好」。
📍自我獨處:需要非常大量的獨處時間來消化感官刺激
可能是搭捷運,可能是逛百貨公司,可能是走在夜市裡,更可能是繞進市場裡買菜,這些情境中包含了大量的資訊,從價格到人聲,再到購買的判斷。大量的刺激對高敏者而言會花費非常多的能量,也因此,需要一段長長的獨處時間,或許不做些什麼,而是靜靜地與自己相處。
📍認知思考:在思考事情時非常深入
高敏者的感官處理系統(sensory-processing)(註:人體中處理認知情緒功能的神經系統)傾向深入且仔細的思考事情的每個環節,沒有漏掉任何一個面向的重複釐清,也因此,研究指出在思考時容易悲觀地看待事情發展。
📍親密關係:面對親密關係中的衝突情境
衝突對高敏感者而言是非常消耗精神的,也因此,在面對關係中的衝突時,常傾向以逃避的方式面對,更多時候可能轉而以討好對方的方式來互動,目的就是為了「避免衝突」,因為衝突實在太累了。
☀️如果你發現自己身上有上面一些影子,這僅僅是提供你對自己有更多認識的指標,不是要去斷定好壞對錯唷!
「這些都是自然而然,沒有對錯。」
每個人身來有不同的樣貌,有些人感官系統較敏感,有些人較能調整感官,找到屬於自己舒服自在的自處方式最重要!
「細節讓你與眾不同」
因著高敏感的感官功能,你能看見更多的細節,也因此,在團隊中有你的存在正是再好不過!
‼️‼️‼️
無論東西方文化,似乎常鼓吹「大方、自信、外向」,在新環境中越能表現自己似乎能夠快速建立關係,得到好人緣,連帶增加了人脈。也因此,高敏者在這樣的文化結構下或許備感壓力,常被貼上「害羞、內向」等標籤,然而高敏感其實並非害羞唷!
從上面的敘述可以歸納出,高敏感是個人感官功能的差異,因著這些差異對情緒、認知、行為而有不同的影響,需要更多時間來慢慢地消化與表達,也就是說,當有足夠的時間,我們便能慢慢聽見那些想被說出來的話語、被表達的情緒。
如果你對高敏感族群的測量有興趣,在這裡分享壹些資源提供大家認識自己~
🌹高敏感族自我檢測量表 https://reurl.cc/Oq36g9
由丹麥心理治療師Ilse Sand編制而成,經中文翻譯而來的量表
若對高敏感族群想進一步了解,三采文化 @readsuncolor 出版的書籍#高敏感是種天賦 內有詳細說明
‼️另一份量表
🌹Elaine N. Aron的研究中也編制了高敏感族的測量,網頁上提供的是英文版,提供有需要的讀者參考!
連結傳送門:https://reurl.cc/m95pQG
參考文獻:
Aron, E. N. (1996). 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ow to Thrive When the World Overwhelms You. Secaucus.
Tag那個你覺得需要看看這篇文章的好友吧!
#木的DJtime #highlysensitiveperson #高敏感#敏感#內向#外向#害羞#文化#人際關係#工作#獨處#自我照顧#標籤#細節#情緒#療癒#自我探索#自我了解#郭玟秀諮商心理師#黃旻諮商心理師
手足關係量表 在 志蘋的麥克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好文分享] 好的觀念都有點長 PART1
新的養老觀,你有幾個「老伴」?
如果你單身、失婚或者老年喪偶,沒有老伴,該怎麼辦?別擔心,老伴不是指婚姻關係裡的配偶,而是泛指「老來一起作伴」的親朋好友。假設你的答案是「只有1個」,很抱歉,顯示你的支持網絡薄弱,你的生活十分退縮封閉;10個,不錯,相當充實;20個,恭喜你,保證生活非常多采多姿。
一般人常指望夫妻的功能之一,就是老了一起作伴。但根據社會心理分析,這個迷思與事實相去甚遠,配偶不見得是最好的人生伴侶 (The people play Ma-Chiang together),如果一廂情願把配偶當成理想的老伴,恐怕會失望,很多性格不相投的夫妻,愈老愈不肯妥協,貌合神離,相敬如冰,退休後分床、分房、分居、分手的例子,比比皆是。
「寄望婚姻(配偶)能解除寂寞,基本上是神話,」資深兩性專欄作家薇薇夫人毫不隱諱指出,現實中看到很多夫妻「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幾乎沒有任何交集,她的一些朋友有時不能把心事告訴配偶,卻能對好朋友暢所欲言。
屏東科技大學社工系講師廖紀華也主張,老伴不是只有「另外一半」,一旦把全部的指望都放在配偶身上,期待對方陪伴度過晚年生活,這是把生命狹窄化,而且對彼此的壓力都太沈重。
萬一有一半先走了,另一半則是難以承受之痛「夫妻關係太黏膩、太依賴,對生死就不容易看得透。」她善意提醒。經常受邀參與社區老人議題講座的廖紀華觀察,在絕大多數社福團體、醫療機構服務的志工,80%都是女性,年長男性反而不願意走出來,「家庭角色互換,女性退休後跑出來,男性則大多窩在家裡,只會打電話問老婆『什麼時候回家煮飯』。多交幾個個朋友,提高幸福指數。
美國密西根大學心理系曾追蹤100名退休族4年後的生活狀況,其中對生活最感滿意的退休族,平均有16名可以依賴的朋友或熟人;不滿意退休生活的,則只有不到10個朋友。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教授傅利曼(Howard S.Friedman)在《他們為什麼活到99》書中指出,擁有滿意的社會關係與豐富的社交生活比較快樂。他並且提出一個自我檢測量表,列舉10個評估項目,譬如是否常和朋友一起做什麼事、每個月見幾次面、熱心助人等等。 老年最害怕自己一無所有,會恐慌、沒有安全感,愈早計劃,就能愈早瞭解還有哪些不足、哪些已經很豐富。
「老伴」不會自動掉下來
「老伴」絕不會從天上自動掉下來,而是用心經營的結果,更不能一廂情願以為船到橋頭自然直,一定要提早開始「收編」,中年就要考慮累積下一階段的人際資源。
廖紀華常聽到很多人開口閉口說「隨緣」,在她看來則是「偷懶」的藉口,朋友之間一定要花時間維繫,否則關係就會疏遠,「不要以前忙著工作,忘了交好朋友,等到老了再交,別人也會挑(剔)你。」
正如同年輕的時候會為「往上爬」做準備,過了中年以後,不管40歲、50歲,就要開始為「往下走」做計劃,一定要知道如何下山,才能順利地從山頂回到出發的原點。
廖紀華建議,不妨列出一張「「老伴」清單」,把生命重新做整理,就可以很清楚掌握自己的位置:
1.健康要顧好。 膝蓋沒力就得連滾帶爬地下山。
2.財富規劃要做好。 但也不必焦慮過度,而是把物質慾望降低,夠用就好。廖紀華認識一些長輩,一個月9000元就過得很不錯,純粹只是生活必須開支,反正東西都買得差不多了,房貸也大多付清了,不必買新衣服,而且坐公車免費,到老人大學就讀學費非常便宜,一年繳幾百塊錢,活動內容又充實。
3.一定要有醫療保險。突然生病住院,才不必擔心醫療費用沒著落。
4.評估個人社會資源。有哪些可運用?這些資源累積起來是衝突線多,還是和平線、冷漠線居多?譬如泡澡、唱歌、旅行,是否都有伴可同行?再根據這份評估下手收集「老伴」,手足、親戚、同學、同事、鄰居、宗教信仰、公益組織、才藝社團、寵物等,都是適當的管道。
待續..
手足關係量表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脫宅 #救腦霧 #社交攻略 🤯🤯腦霧怎麼辦?緊密的社交互動,竟然是消除腦霧和預防失智的重要關鍵,今天分享我自己活化腦細胞及充實社交關係的攻略!也歡迎大家分享你們的社交撇步吧!!🔜🔜 #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知道 #腦霧小測驗在下方連結
--------------------------------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 伴侶增溫的小技巧?!
🔸 社交互動如何強化腦力?
🔸 腦霧和人際互動的關係!
🔸 我自己活化社交的核心技巧有哪些!
--------------------------------
#腦霧量表小測驗 http://bit.ly/2xhju9Q
🔸總分數在0至30分,分數越高表示腦霧越嚴重
--------------------------------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YouTube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
👇👇有三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SoundCloud 音頻 ▶ https://goo.gl/8Tigkr
🎧 喜馬拉雅FM音頻 ▶ https://goo.gl/uAf3ab
🎧 Apple Podcast音頻 ▶ https://goo.gl/sGiwZN
.
#脫宅 #社交技巧 #你腦霧了嗎 #神經很有事 #健忘失神 #腦當機 #鄭淳予醫師 #健忘 #失神 #腦霧 #brainfog
--------------------------------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8bdOZoWio4/hqdefault.jpg)
手足關係量表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腦霧 「鄭醫師!我的腦袋總是混混沌沌、暈暈重重的,明明一覺起來還是覺得累,大腦好不清爽,總是無法集中精神,我是不是失智了?」
.
「鄭醫師!如果有天我罹患失智,大腦開始萎縮,這個病目前無法逆轉,我該怎麼做,才能在還沒失智前,就開始做好大腦保護工作?」
.
「#失智」這個疾病在全球發生率節節攀升,但因為多半發生時,大腦已經產生病變,所以這幾乎是令人聞之色變的議題。
.
在我臨床執業生涯中,每每被病人問及這些問題,我就在思索:站在預防醫學的角度,我們是不是可以再試著往前一些,在青、壯、中年時,就將大腦重度使用的生活,做更好的日常調校;更早開始,就幫助大家理解「#大腦三原力 — #專注、#記憶、#思考理解力」的重要性,和腦原力失調後會產生的「#腦霧現象」(Brain Fog);並從最基本的日常做起,讓大腦三原力及時覺醒!
.
透過消除腦霧,提升工作、生活、人際關係的品質,也同時預防未來發生失智的可能!一舉數得!
--------------------------------
#腦霧量表小測驗 http://bit.ly/2xhju9Q
.
1.平時拿手熟練的事,需要花更多時間去完成,還不見得做的好。
2.覺得靜不下來或煩躁不安,無法集中精神做該做的事。
3.別人交代的事,轉頭就忘,或是,有件事要告訴某人,可是一看見他,就全忘了。
4.常常找不到經常需要使用的東西(手機、錢包、鑰匙…)。
5.和別人溝通時,無法精準表達意思,搞不清楚自己想說些什麼,也無法順利理解他人的意思。
6.生活或工作上,需要動腦思考時,想不出好點子,思緒緩慢、混沌,要做決定時,覺得困難。
7.覺得身體疲勞,怎麼睡都睡不飽,頭腦暈暈重重,很不清爽。
8.日常生活變得提不起勁,興致缺缺,要打起精神做該做的事,感覺很辛苦。
9.覺得身體不舒服,包含任何一項:頭痛、頭暈、視力模糊、耳鳴、腦鳴、頭脹,或頭重腳輕。
10.因為上述所提到的問題,已經造成您在工作上,或日常生活中,或和他人相處時的困擾。
.
🔸每題答案都有四等級,0:幾乎沒有, 1:有時候, 2:經常, 3:總是
🔸總分數在0至30分,分數越高表示腦霧越嚴重
--------------------------------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YouTube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
👇👇有三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SoundCloud 音頻 ▶ https://goo.gl/8Tigkr
🎧 喜馬拉雅FM音頻 ▶ https://goo.gl/uAf3ab
🎧 Apple Podcast音頻 ▶ https://goo.gl/sGiwZN
--------------------------------
**追蹤「神經很有事團隊」
🔹鄭淳予醫師:https://goo.gl/NSdFdL
🔹汪雅惠護理長:https://goo.gl/TkbTXg
🔹謝劭玟物理治療師:https://goo.gl/mzmcoe
🔹賴宜婷護理師:https://goo.gl/RM7gg9
🔹楊筱薇護理師:https://goo.gl/25KxZ9
🔹汪俐彣事務長:https://goo.gl/d22Aat
🔹賴通䇇視覺工程師:https://goo.gl/rXxuYe
.
#你腦霧了嗎 #神經很有事 #健忘失神 #腦當機 #鄭淳予醫師 #健忘 #失神
--------------------------------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S8yoLt1AYU/hqdefault.jpg)
手足關係量表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腦霧 #腦霧量表 #brainfog 🤯🤯【腦霧】是形容大腦的專注、記憶和思考力,三大腦原力衰退的現象,造成 #健忘 #失神、遲鈍的狀態,手機、錢包、鑰匙常常忘了帶,三件事轉頭立馬忘了一件。一起來看看你腦霧了嗎?!🔜🔜 #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知道 #腦霧小測驗在下方連結
--------------------------------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 腦霧是什麼?
🔸 腦霧和失智、腦力的關係!
🔸 腦霧的核心症狀到底有點哪些!
🔸 哪些人會產生腦霧現象?!
--------------------------------
#腦霧量表小測驗 http://bit.ly/2xhju9Q
.
1.平時拿手熟練的事,需要花更多時間去完成,還不見得做的好。
2.覺得靜不下來或煩躁不安,無法集中精神做該做的事。
3.別人交代的事,轉頭就忘,或是,有件事要告訴某人,可是一看見他,就全忘了。
4.常常找不到經常需要使用的東西(手機、錢包、鑰匙…)。
5.和別人溝通時,無法精準表達意思,搞不清楚自己想說些什麼,也無法順利理解他人的意思。
6.生活或工作上,需要動腦思考時,想不出好點子,思緒緩慢、混沌,要做決定時,覺得困難。
7.覺得身體疲勞,怎麼睡都睡不飽,頭腦暈暈重重,很不清爽。
8.日常生活變得提不起勁,興致缺缺,要打起精神做該做的事,感覺很辛苦。
9.覺得身體不舒服,包含任何一項:頭痛、頭暈、視力模糊、耳鳴、腦鳴、頭脹,或頭重腳輕。
10.因為上述所提到的問題,已經造成您在工作上,或日常生活中,或和他人相處時的困擾。
.
🔸每題答案都有四等級,0:幾乎沒有, 1:有時候, 2:經常, 3:總是
🔸總分數在0至30分,分數越高表示腦霧越嚴重
--------------------------------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YouTube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
👇👇有三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SoundCloud 音頻 ▶ https://goo.gl/8Tigkr
🎧 喜馬拉雅FM音頻 ▶ https://goo.gl/uAf3ab
🎧 Apple Podcast音頻 ▶ https://goo.gl/sGiwZN
.
#你腦霧了嗎 #神經很有事 #健忘失神 #腦當機 #鄭淳予醫師 #健忘 #失神
--------------------------------
**追蹤「神經很有事團隊」
🔹鄭淳予醫師:https://goo.gl/NSdFdL
🔹汪雅惠護理長:https://goo.gl/TkbTXg
🔹謝劭玟物理治療師:https://goo.gl/mzmcoe
🔹賴宜婷護理師:https://goo.gl/RM7gg9
🔹楊筱薇護理師:https://goo.gl/25KxZ9
🔹汪俐彣事務長:https://goo.gl/d22Aat
🔹賴通䇇視覺工程師:https://goo.gl/rXxuYe
.
#神經很有事 #鄭淳予醫師 #經前症候群 #失智
--------------------------------
💚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的YouTube頻道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
有三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
🎧 SoundCloud 音頻 ▶ https://goo.gl/8Tigkr
🎧 喜馬拉雅FM音頻 ▶ https://goo.gl/uAf3ab
🎧 Apple Podcast音頻 ▶ https://goo.gl/sGiwZN
--------------------------------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7lrfvEephPU/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