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法停止壓力,但可以控制壓力對我們的影響。
活用FREEDOM模型與SOS法則。以科學的方式管理壓力,改變大腦對壓力的反應方式,讓保護生命的「生存腦」與理性思考的「學習腦」成功合作,與壓力共生,完成想追求的目標。
❇️SOS技巧
是藉由專注自身最重視的事來管理壓力,有點類似於你努力專心一致把某件事情做好。在專注的過程中,一定需要選擇一件事來集中注意力,同時避免自己分心。運用SOS進入專注狀態的特殊之處在於,你選擇關注的單一目標必須是此時此刻在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專注於自己目前最重視的事物,能夠有效緩和壓力反應。當我們認為或覺得自己必須解決問題,就會產生壓力。執行SOS,等於向大腦警鈴確保你有能力清晰思考、專心執行手中的任務,並且準備好面對任何挑戰。
1️⃣步驟一:跳脫現狀(Step back)
跳脫現狀指的是重新投入當下,也就是關注周遭環境以及大腦與身體的情況。跳脫現狀的第一步,是要重新連結大腦思考中樞與大腦警鈴之間的溝通管道。
以下這些常見方法有助於跳脫現狀:
·清空大腦中的一切想法(就像把黑板擦乾淨一樣)
‧放慢心理和生理活動的步調
‧閉上雙眼,專心聆聽
‧欣賞美的事物
‧從一數到十
‧刻意深呼吸三次
2️⃣步驟二:重新定位(Orient)
重新定位指的是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單一想法上。這個想法可以是影像、感官體驗、情緒、價值觀或目標,只要是此刻在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即可。專注於單一想法可以啟動思考中樞,也就是大腦的額葉,進而緩和大腦警鈴。
重新定位的常見範例包括:
‧ 家長享受地看著孩子玩耍
‧ 畫家專注於畫筆的觸感
‧ 高爾夫球選手一心想著下一次揮桿
‧ 領導者暫停手邊的工作,感謝自己的團隊
‧ 教師重新閱讀學生充滿說服力的作文
‧ 用餐的人仔細品嚐美味食物
‧ 歌手專心感受唱歌時的喜悅
‧ 機長在降落時想像安全落地的畫面
‧ 你想著最喜歡的地點或對象
你為自己重新定位的目標必須非常明確,而且必須和你人生中美好且安全的事物有關。在重新定位的過程中,你並沒有要試圖修正或解決任何問題,只是單純欣賞你人生中擁有的美好,並且從中感受到意義和自信。
3️⃣步驟三:自我檢查(Self-check)
自我檢查指的是用一到十來衡量你目前的壓力和自我控制指數。
你可以運用以下兩種簡單而實用的量表:
✅壓力指數(1-10分):
1-4分為處於毫無壓力的最佳狀態;5-7分為確實有壓力但可控制;8-10分為最難以承受的壓力。
壓力沒有好壞之分,單純只是身體和大腦為了協助你維持安全而產生的生理反應。就算「十」是你有史以來感受過最高的壓力,偏高的壓力指數也不是什麼你無法應付的危機,只是大腦認知到你正面臨嚴峻的處境。你只需要做足準備來應對挑戰就行了。
若你的壓力指數落在「一」或「二」,就像經過一夜好眠、充分休息後醒來的狀態,你會感覺到心平氣和、愉悅活力、煥然一新。
✅自我控制指數(1-10分):
1-4分為控制程度偏低、未經思考就反應;5-7分為部分程度的自我控制、嘗試先思考再反應;8-10分為高度自我控制、非常清晰地思考。
自我控制就是清晰思考的能力,高達「九」或「十」的自我控制表示思緒極為清晰,沒有因為任何源自大腦警鈴的擔憂、憤怒、恐懼或懷疑情緒而分心。「一」則表示你感到困惑,感受到壓力,或發現自己在面臨壓力時會不經思考就做出反應。
評估自己的壓力和自我控制指數,有助於啟動大腦的思考和記憶中樞,而不只是依照警鈴的指揮產生反應。如果「跳脫現狀」和「重新定位」仍無法緩解壓力,檢查自己的壓力和自我控制指數可以喚醒大腦的思考和記憶中樞,接著啟動清晰思考的流程。
-------
🤓真正有效的壓力管理不只是放鬆,而是明確感受到自己握有掌控權。
疫情期間難免有壓力,在家工作和學習需要發展出新的適應模式,上述方法說明頗為簡單易用,摘文和大家分享。
以上文字摘錄自《壓力管理大腦使用手冊:科學鍛鍊大腦最佳狀態,高壓下保持清晰思維》
作者: 朱利安.福特, 喬恩.沃特曼
了解更多👉🏻https://bit.ly/2TuzyEc
#哇賽心理學 和 日出出版 Sunrise Press 合作舉辦留言抽電子書活動。請在貼文下方分享你覺得有自我控制感的時刻,或是「 #壓力管理大腦使用手冊」,我們將在6/4抽出幸運粉絲獲得讀墨電子書,並在限動中公告喔。
我想改變的一件事作文範例 在 活水來冊房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九月初秋,又是各縣市開始舉辦語文競賽的時候。臺語界最近也開始在檢討:臺語的演講、朗讀比賽,一定要這麼做作嗎?
其實這種討論,屬於讓我覺得「本來想講些什麼,想想還是算了」的話題。因為能檢討的,早在幾十年前還僅僅有「國語演講」、「國語朗讀」的時代就開始了,能改的早就改了,能廢的話早就廢了。不過在語文競賽圈也打滾這麼長的時間,我也思考了很久,還是可以談談。
當我還在讀國小的時候,每次都要代表學校參加全鄉、全縣的演講比賽。因為我所屬國小是全鄉的鄉會所在,說是鄉內小學第一學府也不為過,但是講成這樣其實也就是全校只有五百人的草地學校而已,每個學生包括我在內都是土包子。在鄉內競賽我還勉強能脫穎而出,縣內賽的時候,遇到那種從鎮上來的選手,我就相形見絀了。
有一次,縣賽的場地在我爸工場附近,他偷溜出來看我比賽。他怕影響我比賽心情,從頭到尾沒讓我發現;直到下班回家吃晚飯時,才跟我說他跑去聽了,而且,「在你前面一號的女生怪腔怪調有夠恐怖,裝那個聲音,『小心呀~小心~~』,讓人起雞母皮!」其實人家的演講稿是在歌頌「小溪呀小溪」,但逼尖了童音之後,家父一直聽成「小心呀小心」,一直不解她在提醒大家小心什麼。
直到今天家父偶爾還會提起數十年前他偷聽到的「小心呀~小心~~」,引為笑談。但是我們都知道,那次比賽那個「小心呀小心」的女生一定有得名,至少名次一定在我這種穿著土氣、發音不準、聲調平板,只能靠俊俏眉目奪分的膚淺顏值型選手還高。
直到我自己也成為語文競賽的一員,語文競賽也多了好幾種語言的比賽項目,我小時候聽見的「怪腔怪調」依然在各種比賽中存在,而且依舊是得名的經常條件。
有些事情,唯有自己參賽過才知道;參賽過還不知道的,唯有自己培訓過選手才知道;培訓過選手還不知道的,唯有自己當過評審才知道。
為什麼臺語演講、朗讀比賽,非得這樣「怪腔怪調」不可?其實這就是比賽已經比到了極端的結果。學生組的比賽,是事先給予三個演講題目,暑假期間先寫稿(內容也可能是老師直接編寫的,並非學生真實經歷)、訓練,比賽時當場三篇抽一篇上台演講。朗讀稿也是暑假前夕公佈數篇朗讀稿(例如國小學生組是八篇),選手就趕緊用暑假加緊練習,比賽時當場抽籤決定念哪一篇。
在內容其實已經限定、也至少有一兩個月時間可以準備的情況下,「原本就熟稔臺語」的先備條件其實是貶值的——老師不見得會挑臺語課發音標準的學生,反而可能挑選面容姣好、台風穩健、平時不說臺語沒關係只要你「g」、「ng」的聲母和入聲字發得出來就可以的選手,在兩三個月內進行魔鬼訓練,熟背已經固定、有範圍限制的內容,贏面通常比本來就會講臺語,但動作僵硬、形貌畏縮的選手大。
其實這沒有不公平,這是「演」加「講」的比賽,不是講話比賽,甚至不是即席演講。更精確地說,這是一齣舞台劇比賽,諸君看過舞台劇嗎?舞台劇表演的風格,比電視電影誇張多了。
不是選手或培訓老師故意要怪腔怪調。假設,今天每個選手上台,人人都如同講話一般把演講內容聊完,評審反而就頭大了——演講稿因為有老師操刀,大致高下不會差太多,發音大致也不會差多少(校內的比賽,才比較會參差不齊,甚至連參差不齊也不可得,而是一樣爛;但是已經到鄉鎮市區賽的等級,大致不會差太多),而大家今天又不靠表情、聲情、動作取勝的話,真的像是跟朋友聊天一樣把事情聊完,得分也只會在軒輊之間。既然以上條件大家都差不多,評審只能靠面貌和衣著來評分了。看到沒有,如果演講朗讀比賽的講話聲調要「正常化」,勢必讓整個比賽更不正常。
所以,稿子大家都寫到燒腦,發音也調到燒聲了,衣服也特別請家長燒錢了,長相很可惜我無法幫你整容就先放下,大家唯一能壓倒對方的,只有「演」。用誇張的表情語氣,去壓倒對方,去讓評審知道,我是有練過的,我跟沒練過的聊天不一樣,我練得比其他選手還久、還多!
有人會說,真正偉大的演講家,沒有人這麼誇張的,你看TED演講,誰像比賽那樣!
這樣認為的人,真的跑錯棚了。這是語文競賽,不是TED演講,兩者演講的對象與目的完全不一樣......我再說一次,大眾以為的演講比賽,是講話;實際上的演講比賽,是舞台劇,更壓抑的是,演講比賽還是不能走動的舞台劇!壓抑加三級的是,朗讀比賽更是不能走動、不能做動作,只能靠嗓音和五官表演的舞台劇!這就是為什麼演講比賽要那麼誇張的原因,朗讀尤甚。
用相聲瓦舍的段子來比喻:「同樣是唱歌,如果用鄧麗君的角度來看,帕華洛帝那個叫『拚命喊』;用帕華洛帝的標準來看,鄧麗君那個叫『嘆口氣』。」同樣的,如果用平時聊天、TED演講、造勢晚會演講的標準來看語文競賽的朗讀,一定覺得「誰平時這樣講話」;但,誰平時哼歌、唱KTV又會用聲樂來唱?難道我們就因此覺得聲樂表演沒價值嗎?
青菜蘿蔔,各人所愛,有人愛清淡些,有人愛濃郁些。今天在YouTube上,已經可以找到很多得獎範例,其實,近年來也已經不那麼流行誇張的形式了,大家可以上網搜尋,但我知道,一般人仍然覺得「做作」。總而言之,一般人認為比賽過於做作,亦其來有自,並非一句「演講就是應該像講話」就能解決的。其背後有比賽規則、內容、訓練時間、評分標準等重重限制。不喜歡,可以不比;然而每個選手上台表演的背後,都是數個月到數年的心血,不宜抹煞。
那麼,有沒有辦法做些改變呢?其實是有的。例如教師組或社會組的演講,被大眾視為「怪腔怪調」的「戲劇感」就輕得多,原因很簡單,成人組的演講是即席抽題演講,沒有事先數個月寫稿、練習的時間,所以「實力」的比重相較學生組較高,就不必過於刻意鑽研要怎麼做外顯表演的部份。諸君會說,那把學生組的臺語演講朗讀也都改成事先不公開題目,即席抽題準備就好啦;講這種話的人真是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以為臺語到現在還是臺灣主流語言是吧,門檻這麼高會有小朋友敢報名嗎?
幸好,今年的全國語文競賽多了一個「情境演講」的項目,也就是看圖說故事,事先不公開題目,學生比賽前抽題一張沒有文字的四格漫畫,準備半小時後上台講述漫畫裡的內容,並由評審老師在其講述內容裡發問一題口考。這完全是比實力,也就是現今教育強調的「素養」導向。很可惜有些縣市為了節省人力或經費,並沒有在區賽、市賽落實辦理,但我希望未來這能成為一種常態的競賽,選拔出真的有臺語素養、真正從臺語環境成長的年輕選手。
語文競賽執行數十年,比到極致,形成必要之惡但也沒有更好辦法的痼疾不少,書法作文字音字型都有自己改不了的毛病,為了不跨界結怨就不談了XD。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要參加田徑比賽,就只好乖乖照規定聽槍聲才起跑、跑在自己的跑道上;覺得這樣跑步沒有輕鬆自在的fu,那就不適合參加比賽,各自在大自然曠野間,愛跑就跑,愛停就停,大也可以。
(本圖主角不是我,感謝老朋友士彰老師提供)
我想改變的一件事作文範例 在 Pazu 薯伯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零基資安訓練營(四):一分鐘改變寫作風格,抹去語言指紋
文:薯伯伯
// 為了提醒大家資訊安全的事項,我會選擇一些相對容易做到,用較易入口的方式去講解一下。選擇的項目不會太複雜,目標讀者是對資訊安全零基礎, 這個系列的名字,就叫做「零基資安」。//
以上這段文字,算不算是有些我的個人寫作風格呢?我傾向用句較短,又愛插入對話,標點符號通常是全形,還有些細微之處,即使我沒有注意,但讀者可能會有些察覺,這就是行文風格。在外國有一種職業,叫「語言法醫學」(forensic linguistics),就是憑著這些蜘絲馬跡,來找出行文者的真實身份。
在 2013 年英國有個「新進」作家 Robert Galbraith 推出了《布穀鳥的呼喚》( The Cuckoo’s Calling),但杜肯大學的語言專家用他花了十多年時間改良的軟件來分析小說文本,檢查相鄰單詞的序列,最常見的單詞,以及作者對長短詞的偏好,最終判定該書的真實作者,是《哈里波特》的作者 JK 羅琳。
我先用文首的文字做示範,改變其行文風格,第一段是原文,第二、三段是改變行文風格後的結果。
(代號 ORIGINAL)// 為了提醒大家資訊安全的事項,我會選擇一些相對容易做到,用較易入口的方式去講解一下。選擇的項目不會太複雜,目標讀者是對資訊安全零基礎, 這個系列的名字,就叫做「零基資安」。//
改變行文風格及抹除語文指紋,範例一:
(代號 CEC)//為了提醒大家信息安全,我將選擇一些相對容易實現的方法,並以相對簡單的方式對其進行說明。 所選項目不太複雜。 目標讀者是信息安全的零基礎。 該系列的名稱稱為“基於零的安全性”。 //
改變行文風格及抹除語文指紋,範例二:
(代號 CETTC)//我將選擇一個更容易向所有人解釋信息安全的方法,並使其更容易解釋。 選擇的項目不是很複雜。 目標讀者是信息安全的零基礎。 該系列稱為“基於零的安全性”。 //
這三段文字,雖然有點 lost in translation,內容大體上相同,但用字風格,句子長度都有分別,到底是如何做到呢?就是用 Google Translate,範例一是把文字從中文轉英文再轉回中文。範例二則是從中文轉英文轉土耳其語轉土庫曼語再轉回中文。
大家不妨把自己寫過的文字,用這個方式轉換,肯定連自己也看不出是自己寫的文字。好了,這篇文章只是探討如何改變寫作風格及抹去語言指紋。但為甚麼要這麼做呢?原因很多啊,例如你想以匿名方式去論壇貼文,又或是想用一些較不像自己行文風格的文字寫回覆。
如果你根本沒有這個需要,或者不認為這是「資安」小技巧,那麼就當作文字遊戲吧。
*———*
請訂閱 Patreon 頻道,支持不受干預的獨立分析及評論。
http://patreon.com/paz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