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連假都在做什麼呢?
來分享一下最新一期經濟學人所報導的最新研究:女性地位和國家治理的關係,相當有趣,值得一讀喔😄
----
#壓迫女性會造成國家不穩定和貧窮?!
#分享外國學者研究
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有兩篇相似的文章,一篇的標題為 #為什麼讓女性失望的國家會失敗,另一篇為 #壓迫女性的代價。
兩篇都是在談「父系社會」壓迫女性,對於國家整體不利,主要是對「減少社會衝突」、「維持政治穩定度」有不利影響。
他們引用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Hudson、楊百翰大學Bowen與Nielse三位學者的研究指出,壓迫女性傷害的不會只有女性,男性也會受到波及。
三位學者提出了 #父系社會症候群(patrilinealsyndrome)的概念,症狀包含:
在財產權及家庭法中對女性的不公平待遇、女性過於早婚(童婚)、女性婚後與男方家族同住、一夫多妻制、結婚的聘禮制度、重男輕女、對女性的暴力,以及社會對這種暴力的態度。
這研究將176個國家以症狀的嚴重程度,打0-16分的分數。0代表無症狀,16代表病入膏肓。
例如:
澳洲、瑞士、瑞典皆為0分;
伊拉克、奈及利亞、葉門和塔利班奪權之前的阿富汗被評為15分;
南蘇丹則獲得最糟的16分。
他們估計,約有120個國家還是受到父系社會症候群不同程度的影響。
#父系社會症候群與脆弱國家指數
接著,學者們借用智庫和平基金會Fund For Peace所做的2021年 #脆弱國家指數 (註)的數據,來探討該國家父系社會症候群的程度,和脆弱國家指數之間的關聯性。
統計分析的結果顯示:
父系社會症候群和一個國家的劇烈動盪高度相關(比「收入」、「都市化程度」甚至是「世界銀行用來衡量良好政府治理的標準」都更相關)!
例如,脆弱國家指數中前20名最動盪的國家,#都有實行一夫多妻制。
這可能是因為重男輕女、實施一夫多妻制的國家,容易造成大量適婚年齡男性找不到配偶,進而導致社會問題。
研究證據也指出,家父長制和貧困息息相關。
因為傳統父系社會常為了聘金把年輕女孩「嫁掉」。
少女早婚極有可能造成學業中斷;假如她面對的是一個惡質的丈夫,也較難起身抵抗。
這些年輕女孩們,在艱困的情境下,也較難養育出健康、受到良好教育的下一代。
台灣女性結婚平均年齡達30歲,我們恐怕很難想像,這世界上仍有五分之一的年輕女性,未滿18歲即步入婚姻;有二十分之一的少女,結婚年齡更是不到15歲。
#父系社會文化在全球衰退中
#性平上的進步仍需小心呵護
經濟學人文章指出,若從全球整體趨勢來看,父系社會文化正在式微中。
針對女嬰的選擇性墮胎已經大幅減少。過去性別比高度不均的國家,如南韓、喬治亞、突尼西亞,都已回復到正常水平。中國和印度的失衡情形也在趨緩中。
童婚的問題也受到正視。2000年以來,有超過50個國家將法定結婚年齡提高到18歲。
即使如此,近期 #塔利班在阿富汗、#美國德州心跳法案 的例子,也提醒我們,女性權益上的進步並非不會倒退。
值得注意的是,政治相對穩定但父系社會症候群嚴重的國家,也可能存在較高的社會動盪風險。
——-
#台灣的父系社會文化也在衰退中
#我們還可以做更多
讀完後,回想台灣,台灣在各種國際性別平等指數上,一直名列前矛。
「父系社會症候群」的童婚、一夫多妻制等「症狀」已經很少見,民法對女性的不公平也大幅改善,雖然還是有結婚聘禮習俗、婚後夫家期待,以及性別暴力等問題。
做為立委,我在立法院已提出《跟蹤騷擾防治法》、《性別工作平等法》、性私密影像條例、刑法權勢性侵相關條文、行政院組織法內閣三分之一性別比例原則等法律提案。
上會期處理到一半的《跟蹤騷擾防治法》非常迫切,本會期ㄧ定要三讀通過💪,補上台灣性別暴力防治法治的重要一塊拼圖。
當然,法律是社會的共同道德底線,落實性別平等的文化,還是需要我們大家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共同反思與努力😄
-----------------
註:脆弱國家指數由美國《外交政策》等每年根據政府的控制能力、人權、治安、經濟等12項指標,評估各國的不穩定程度。指數愈高,意味該國家的不穩定程度愈高
「成大都計分數」的推薦目錄:
成大都計分數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 intern 時,跟了一個教授等級的老師:「這個案例不錯,你下週整理一下,在 meeting 中報告,然後整理成 case report 拿去投稿。」
被餵了一個寫 case report 的機會,對我這個從來沒有寫作經驗,也沒在學生時期跟過實驗室的小 intern 來說,內心澎湃之感不可言喻。
卯起來就開始整理 case presentation、著手查詢相關 paper,用最土法煉鋼的方式(參考別人寫的 case report),寫一個「我自以為的」case report 樣貌。
等到寫出來要投稿才發現,原來很多教授希望我投的期刊,不收 case report 了!
在面臨龐大的挫折感之下,這個 case report 也就這樣被擱著,沒有後續好一陣子,直到進入專科才發覺,原來不管是住院醫師或主治醫師,都會被論文追殺,沒有 paper 就沒有未來。
課程中對於寫作的種種技巧,以及菜鳥易犯的錯誤,一字一句都打入我心坎,原來我的寫作順序根本完全相反,核心理念也完全不正確。
課中詳細講解文章架構、用字、邏輯、及排版,雖然上課主要以 original article 為例,但對於其他文體也是非常有幫助,回家馬上抄個十遍,把重點印入腦海裡。
🔔 近期校友傑出榮耀 #每天都有學員發表
[快訊] 張譽耀醫師團隊,以糞便測試預測潰瘍性大腸炎黏膜癒合狀況之研究,獲 PeerJ 刊登!
[快訊] 陳建翰醫師團隊,關於減重手術後,以評分系統預測半年後體重下降幅度之研究,獲 Scientific Reports 刊登!
[快訊] 梁宗榮醫師團隊,關於胃造口管在更換時錯位之個案報告,獲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刊登!
[快訊] 劉文智醫師團隊,報告兩例嚴重膝蓋外傷併發感染並重建成功之個案,獲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Hong Kong) 刊登!
[快訊] 李紹榕醫師團隊,關於混合式手術醫師作為微創時代的心臟手術主力之致編者信,獲 The 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 刊登!
2019 年新思惟研究課程之友,共 517 篇論文發表!
#論文破蛋80人
#38位為住院醫師或實見習醫師
🔔 2020 / 10 / 17(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立即報名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前前後後跟著老師寫論文、跑統計、投稿,但有種不踏實的感覺嗎?
覺得實際上缺乏扎實的寫作方法論嗎?
對於投稿策略也沒有想太多,投稿常常被拒絕,寫論文越來越失去熱情,但又想成為一位獨立研究者,到底該怎麼做比較有效率?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有。
✓ 入門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有。
✓ 投稿期刊選擇策略。多元文體與學術參與,有。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有!
內科 #陳一銘醫師,復健科 #吳爵宏醫師,放射科 #蔡依橙醫師,與你一樣的世代,超過 200 篇 SCI 發表經驗,給你最實用的建議。
🗣 課後學員傑出榮耀
.2020 年 7 月 PubMed(SCI),共有 62 篇!
.2020 年 6 月 PubMed(SCI),共有 61 篇!
.2019 年新思惟之友 SCI 論文發表,共 517 篇!
🗣 課後學員分享
跑出統計圖表,資深長輩也能充滿鬥志及成就感!
(長庚大學 王穎筠 研究生)
七年醫學訓練沒搞懂的事,新思惟一天傳授。
(台中榮民總醫院 教學部 紀柏亦 醫師)
論文就是與世界的學者深度對話
(基隆長庚 心臟科 陳韋翔 醫師)
PGY 就來參加,超前部署寫作能力。
(成大醫院 不分科 黃品宜 醫師)
讓學術上的進度,不再原地踏步。
(亞東醫院 陳柏安 醫師)
新思惟最受歡迎研究入門課程,論文苦手必上。
立即報名 ☛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成大都計分數 在 Z9 的看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即便長庚嘉義分院是虧損
但是體系中其他醫院的盈餘早已遠遠超過這個缺口
全長庚體系的結餘佔2018全國醫療院所總結餘43%以上!!
再回頭看看醫務結餘
長庚體系多是虧損
代表他們的非醫務收入真的非常非常非常強大!!
地下街、停車場、商店街、接駁運輸、附帶組織機構真的完整健全到不行
不愧是當初單槍匹馬把林口帶起來的企業
2018全國醫院財報統計分析討論(下)
上一集分析全國醫療院所病床數、醫師數、與門診住院業績排行
這集要分享的就是真正的結餘
請大家繼續看下去
四、 醫務結餘(億元):
【這個就是醫院的醫務收入,就是單純醫療,不包含停車場、美食街、商店等的收入。217間醫院裡有近九成(192間)醫務收入介於+2與-2億元之間,而且前幾名跟前面排行有顯著的不同,另外有7間醫務結餘低於-2億元,其中竟然有令人意外的答案!?】
全國前20名如下:
1. 中國附醫 17.96 (首度登頂!台中之光!)
2. 台大醫院 15.23 (三連亞,爪爪!)
3. 高雄醫學大 8.52 (母校首入前三!高醫人,齊奮起!)
4. 台北醫大 5.81 (進步神速的北醫!)
5. 臺北市聯醫 5.75
6. 新竹馬偕 4.45 (新進榜!新竹第一)
7. 大同醫院 4.28 (新進榜!高雄第二)
8. 雙和醫院 4.24
9. 陽明醫院 4.16 (新進榜!)
10. 臺大新竹 3.25 (新進榜!新竹第二)
11. 小港醫院 3.11 (新進榜!高雄第三)
12. 桃園長庚 2.89 (新進榜!桃園第一)
13. 臺北榮總 2.71
14. 南市立醫院 2.46 (新進榜!台南第一)
15. 奇美柳營 2.42 (新進榜!台南第二)
16. 聯新國際醫 2.39 (新進榜!桃園第二)
17. 部桃園 2.11 (新進榜!桃園第三)
18. 桃園新屋 2.11 (新進榜!桃園第四)
19. 中山附醫 1.93 (新進榜!)
20. 國泰新竹 1.84 (新進榜!新竹第三)
看完這排名
我覺得竹科工程師(新竹、桃園)跟南科工程師(台南、高雄)可能真的消費力很高、自費能力很強,但又常常過勞需要看病(誤)
另外這次也分享最後7名醫務結餘低於-2億元的醫院
1. 輔大附醫 -5.75
2. 長庚嘉義 -4.88
3. 長庚基隆 -4.56
4. 林口長庚 -3.91 (!!昔日的王者,你怎麼了!!)
5. 慈濟醫院 -2.52
6. 大林慈濟醫 -2.38
7. 台中慈濟 -2.24
除了輔大是剛成立幾年尚在成長中的醫院之外
其他6間剛好長庚體系跟慈濟體系各3間
所以其實長庚與慈濟也都相當佛心
為了治療病患也是常常入不敷出做功德
五、 整體結餘(億元):
【這個才是醫院「真正的盈餘」,包含所有附帶收入,如停車場、美食街、商店等等。217間醫院裡有近八成(169間)整體結餘介於+1跟-1億元之間,最後三名則低於-1億元。】
全國前20名如下:
1. 林口長庚 78.41 (王者回歸!!靠著超過80億元的非醫務收入鹹魚翻身!!)
2. 高雄長庚 59.14 (高雄第一,長庚第二)
3. 台大醫院 24.23 (所有排名都在前五,但是沒有一項第一)
4. 中國附醫 21.90 (台中王者)
5. 臺北榮總 19.65
6. 桃園長庚 19.36 (桃園第一,長庚第三)
7. 長庚基隆 19.33 (基隆第一,長庚第四,都給你們長庚玩就好了啊!)
8. 台中榮總 7.65
9. 台北醫大 7.53
10. 高雄醫學大 7.41
11. 臺北市聯醫 7.29
12. 雙和醫院 5.72
13. 臺大新竹 4.49 (新竹第一)
14. 新光醫院 4.34 (東家第三次上榜)
15. 陽明醫院 4.22
16. 門諾醫院 3.80 (新進榜!花蓮王者)
17. 大同醫院 3.77
18. 彰基 3.68 (彰化第一)
19. 高雄榮總 3.56
20. 成大醫院 3.50 (台南第一)
補充全國營收最後一名
長庚嘉義 -7.13
即便長庚嘉義分院是虧損
但是體系中其他醫院的盈餘早已遠遠超過這個缺口
全長庚體系的結餘佔2018全國醫療院所總結餘43%以上!!
再回頭看看醫務結餘
長庚體系多是虧損
代表他們的非醫務收入真的非常非常非常強大!!
地下街、停車場、商店街、接駁運輸、附帶組織機構真的完整健全到不行
不愧是當初單槍匹馬把林口帶起來的企業
以上都是政府公開的資訊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網站下載喔!!
成大都計分數 在 成大都計分數分享串- 大學新生季板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希望有申請都計的同學們,可以提供成績讓大家都能心裡有個底,感謝你們我的成績88.62 - 成大,新生,面試,學測. ... <看更多>
成大都計分數 在 成大都市計畫分數 :: 全台大學開課課程資訊網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全台大學開課課程資訊網,成大都市計畫出路,成大都市計畫ptt,成大都市計畫dcard,都市計畫系排名,成大都市計畫分科,成大都市計畫課程,成大都市計畫面試,成大土木分數. ... <看更多>
成大都計分數 在 [心得] 臺大城鄉所甲組/成大都計所/北大都研心得- 看板graduat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一、背景
本人就讀國立臺北大學的相關科系及群組,個人在系上的成績非常差,大約是90%左右,
大約直到大三、大四才稍微變得正常,這造成我基本上沒有申請甄試的可能。除了成績
的因素外,我也沒有特別突出的校外活動或社團經歷,綜合以上兩個因素是比起甄試入
學,我會優先選擇一般考試入學的主要原因。
個人直到大三的實習課程後才對都市規劃產生興趣,在考慮規劃領域未來就業的環境以
及敝系(大學部)對於規劃相關的課程不夠多、不夠深入的情況下,在大三決定要報考
都市計畫相關的研究所。
我發文的目的除了抒發上榜的心情外,也希望拋磚引玉,鼓勵對規劃有興趣的朋友能一
起加入規劃的領域。如果覺得大學時期的課程領域很廣泛,認為自己樣樣通卻樣樣鬆,
希望在未來有一個專精的領域,或是單純對於規劃感興趣,想要更加認識規劃,都可以
參考這篇文章的內容,希望能幫助到在正準備考試的各位。
二、考試成績
臺大城鄉所甲組
英文:72(36)
環境規劃與設計理論:69(69)
專業科目三A:78(78)
都市及區域計劃實習:60(60)
口試:85.67
總分:271.42(正取二)
最低錄取:255.75
成大都計所
都市計劃概論:58(17.4)
規劃分析方法:82(24.6)
口試:80.40(32.16)
總分:74.16(正取三)
最低正取分數:61.64
北大都研所甲組
都市及區域規劃概論:92(46)
統計學(選考):80(40)
總分:86(正取一)
最低正取分數:70
三、報考系所
我一共報考了臺大城鄉所甲組、成大都計所、北大都研所,而這三個研究所在課程安排
、研究方向、考試科目上都有滿大的差別,在報考規劃相關的研究所時記得要好好分析
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研究方向、或是希望能被哪位教授指導,來決定要報考哪一所。像
我自己就是沒有考慮太多所以三所都報了,最後還需要花很多時間及心思來來考慮要唸
哪一所。
四、考試準備及應考
因為都市計畫這個學門本身領域就很廣,加上這三所的考試科目命題範圍的差距,即使
有些科目的名稱很類似,考試的內容或方向可能有很大的差別(例如城鄉的都區實習和
成大及北大的都計概論);反過來說,雖然有些科目的名稱不同,考題也可能很類似(
例如近年城鄉所的設計理論和北大的都區概論都有考氣候變遷相關的題目),所以如果
準備要走規劃的領域要做好廣泛閱讀的準備(而且學科間的差距往往有點大,非常考驗
整合性的思考)。
以下我分別就參考書目還有各所的各科分別簡單說明應試的準備心態及命題的方向。
(一)教科書
《都市及區域計劃》(辛晚教)
這本書是一本總論類型的書,內容相當完整,但內容很多是比較老的,而且這幾年有關
高齡少子化、韌性、防災的概念幾乎沒有提到,所以得靠其他的地方來補。這本書有助
於建立都計很多的基本觀念,除此之外,書中也有很多分析模型可以參考。
《都市土地使用規劃》(薩之平 譯)
這本書非常重要,可以幫助建立很多實際操作規劃觀念,也有點到很多新的規劃思潮(
例如智慧成長、新都市主義、TOD、協作式規劃)。這本書是所有書中最重要的書之一,
我覺得比較重要的章節有第一、二、三、七、九、十章,如果不想花太多時間可以只挑
這幾章看。
《生態土地使用規劃》(黃書禮)
這本書對於建立規劃中自然環境的觀念非常有用,像是容受力、適宜性分析、成長管理
、環境敏感地、永續發展、生態都市這些,也可以建立一些關於災害管理的一些觀念,
如果要考北大這本算是非常重要(畢竟作者是都研的教授)。
《災害管理上課簡報》(系上老師講義)
這是我們系上老師災害管理的簡報,裡面有滿多關於災害管理結合空間規劃的案例,如
果用來建立氣候變遷、都市災害的觀念也非常有用(像是調適、減緩、韌性、災害風險
、都市防災這些),而現在國土計畫在談得很多內容都需要這些觀念才比較好理解,對
於考試的幫助也滿大的。
《政大開放式課程:都市計劃法規》(戴秀雄)
這個開放課程是從計畫法制、區域計畫、國土計畫、都市計畫、市地重劃講到都市更新
,雖然很多是針對計畫法在公法上的討論,對於規劃本身的討論不多(也是有,只是比
起法律層面的探討來的少),但是對於建立計畫法(尤其是區計法、國土法)本身的觀
念是非常有用的。
《都市規劃》(施鴻志)
這本書也是總論性質的書,內容跟辛晚教的書比較接近(一些內容比較完整,例如永續
發展、規劃思潮演變)。總體上,這兩本書各有優缺,如果有辛晚教的書,這本書我覺
得就沒有哪麼重要。
《規劃理論》(戴伯芬 譯)
這本書到內容跟上面的書非常不一樣,是從哲學、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切入規劃理論(例
如程序論、新馬、後現代、倡導式、協作式),就更加全面瞭解規劃是很有用的書,但
是對於考這兩所來說直接的用處較低,但是對有意報考城鄉所的人,這本算是相對重要
(即使不直接考書中的內容,也可以作為入學前的先修讀本,先習慣城鄉所中的理論訓
練)。
《交大開放式課程:統計學(一)、統計學(二)》(唐麗英)
如果覺得要聽老師講課才好吸收,非常建議看這個開放課程。我個人是在暑假期間就將
上下兩學期的課程聽完,越到後面越疲憊,建議可以較分散的方式吸收,壓力不會哪麼
大。
《都市及區域分析方法》(馮正民、林楨家)
要考成大的話,這本非常重要,受益無窮。如果要考城鄉所,準備專業科目時也可以參
考這本書,尤其是土地使用、公共設施、交通運輸的部分。
《規劃分析方法講義》(在網路上找到的)
我去年在網路上找到的講義,內容也滿完整的,而且滿多範例的,有些內容上面那本還
沒有,裡面有些內容成大也有考過。
《國土計畫法》、《都市計畫法》、《都市計畫定期通盤檢討實施辦法》及相關法條
成大、北大都曾經直接考法條的默寫、解析這種類型的題目,像是主要計畫或細部計畫
的法定內容、應該擬定細部計畫的地區、都市設計或生態都市應辦理的內容等。這類的
題目一翻兩瞪眼,也很難硬掰,但如果不會寫挺可惜的,所以無聊都可以拿法條來背一
背。
(二)課外書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珍雅各)
這本書是提供一個非規劃專業者對於現代都市規劃的批判觀點,不一定要看完,但還是
需要瞭解珍雅各提出的一些觀念,這對於考試也滿有用的(或是看書看累了也可以看這
本),尤其是要分析、比較不同規劃思潮的時候。
《城市的意象》(凱文林區)
這是講都市設計一本很經典的書,對於考北大、成大沒有直接幫助,但是如果志在城鄉
所,這本我認為是必讀。
《明日城市》(Peter Hall)
這本是在回顧工業革命後都市規劃思潮的變遷,再版後加入了全球化都市的篇章。作者
在自序中就說這本書不是教科書,我覺得當故事書或歷史書來看是滿不錯的。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Peter Hall)
考完試才開始看的一本書,網路上有免費的pdf可以下載。這本書類似上一本,一樣是講
規劃自工業革命後的變遷,但是注重規劃本身的概念以及各個國家規劃制度的建立(最
後一章有簡單帶到規劃的程序)。作者同樣說這本書不是教科書,所以一樣當課外書看
吧。
(三)各科準備心得
1.臺大城鄉所甲組
城鄉所說實在是我備考時針對性最不足的一所,因為即便是甲組(都計、地政),它考
的內容也和傳統都計有滿大的差距,而且專業科目是以四個科目各出兩題的方式出題(
都市史、土地使用與公共設施、交通運輸、區域發展),造成考試的準備方式可以非常
多元,以下簡單說明我的準備心得及方式。
‧ 英文:我個人是靠高中的老本去考,如果沒把握可以考慮做做看歷屆試題。
‧ 環境規劃與設計理論:四個組的共通科目,我認為最難準備的一科,命題範圍非常
,從都市規劃、都市設計、建築設計到城鄉所注重的許多空間學說或理論、女性主義都
是命題範圍,而這些題目其實對於只接觸傳統都市規劃的人來說有些難準備,個人建議
從《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城市的意象》、《規劃理論》等書來入門,當然也可
以直接去看那些理論的著作(例如《建築模式語言》)。
‧專業科目三A:命題方向有都市史、土地使用與公共設施、交通運輸、區域發展
試方式是四個領域各出兩題,要從八題中選擇四題作答。因為命題範圍很大,這也是相
對難準備的一科,建議準備初期就先決定要選哪些領域的題目。我準備的方向是偏重土
地使用與公共設施、交通運輸、區域發展(因為這些題目比較有標準答案,而且可以同
時準備成大的考試科目)。
‧都市及區域計劃實習:這科的考試方式相當特別,考試時間是240分鐘(非常久)。
以今年的考題是提出一個規劃的情境(宜居城市),叫你提出擬定計畫的程序、應該具
備的內容、計畫應考慮的重要事項、評估計畫時質化及量化的指標、可能面對的課題、
解決的對策等。是非常偏重實際操作的科目,我認為因為作答的時間很多,所以應盡量
展現自己作為規劃者時的邏輯、思考模式(這也是實務操作時的重點)。考題的類型很
廣泛,農村規劃、氣候變遷或宜居城市都可能是出題範圍,所以準備方式應該是盡量瞭
解各個空間範圍在規劃時的注意事項,並且掌握各個規劃程序應包含的內容(例如分析
項目、參與程序)。此外,這科的試卷還有一張全開的白紙,也許可以利用準備的閒暇
之餘練習將繁瑣的文字敘述轉換成各種的圖示、表格,在圖紙上呈現(我看到白紙的當
場嚇呆了,最後也只有使用普通的答案卷作答)。
最後我實習的分數只有60分,大概是老師不太認同我的思考方式或是我的邏輯有什麼不
完整或是衝突的地方吧。
2.成大都計所
‧都市計劃概論:這科的考法通常比較偏重都市規劃的基本觀念,具體的命題方向可
參考都計系官網的五大研究領域(同時分析近幾年的出題方向)。依據我在考試之前的
分析,考題大多都是基本的名詞解釋(例如計畫人口、容受力、經濟基礎分析法)、規
劃理念的運用、產業發展、都市再生、高齡少子化等主題。說實話,我認為成大往年的
考題都比較死板(就是有標準答案,難硬掰),出題方式也比較直來直往,只是他今年
就換了一種考法(至少對我來說),雖然還有是死背的題目,但都不是我有特別準備的
方向,結果就是只有58分,在考試的當下我已經覺得沒有機會進面試了,還好最後來是
進了。
‧規劃分析方法:這科是在考都市規劃的量化分析方式的模式、理論、應用。主要項
有人口、產業、土地使用、交通運輸、土地使用與交通運輸、公共設施、計畫評估(財
務、多準則評估)、迴歸分析這些。唸這一科要有先有一些基本數學的觀念(主要是統
計跟函數的觀念,微積分我基本忽略)比較好唸。今年考的相當簡單,也沒有繁瑣的計
算,第一題是運用logit模式導出兩種運具的旅次數還有使用模式時要注意的地方,第二
題是經濟基礎分析法,第三題是IRR怎麼判讀以及使用時應該注意的地方。
3.北大都研所
‧都市及區域計劃概論:北大在這科的命題方向偏向都計與環境規劃、氣候變遷議題
韌性理論的結合,所以像是適宜性分析、氣候變遷、容受力、環境敏感地、災害管理這
些幾乎都是必備的觀念,在這方面,《生態土地使用規劃》是非常適合入門的一本書。
此外,高齡少子化、TOD、都市區域經濟學也經常是命題的方向。我有時也會找一些期刊
論文、碩博士論文來參考,激發一些寫題目的新想法。
‧統計學:近幾年的考法是50題全英文選擇題,命題範圍大約是敘述統計、機率論(
簡單的)、抽樣分佈、區間估計、假設檢定、迴歸分析、相關分析、ANOVA、無母數檢定。
北大比較常考觀念題,各種推論統計的統計假設這種,或是給案例,問要用什麼檢定;
因為這樣,幾乎不會考困難的計算。
以上打了哪麼多,我還是想強調一定要自己先分析命題方向,並試著抓關鍵詞,並且謹
記都計的出題非常活:不論是各個理論間的比較、理論怎麼結合規劃實務、怎麼調整分
析方法因應外在變化、近期時事或案例的評析、理論可以調整的方向,或是單純問分析
方法的基本列式、理論的基本內涵、背出法條的內容,從淺到深、從窄到廣、到簡單到
困難,都可能是出題的方式,所以最好的準備辦法就是瞭解各種學說及思潮的內容及發
展脈絡,並且盡量試著推導各種統計還有分析的公式,加深記憶,盡量避免用死記的方
式(尤其是簡單的公式)。
五、書面審查
臺大及成大都需要第二階段的書審,書審的目的大概是為了讓面試時教授有東西問(例
如大學時期參與過的活動、過去做過的報告、未來的研究方向、畢業後的計畫等)以及
展現出自己對於那個系所理解的程度。
我從來沒有準備書面備審資料的經驗,所以我是在參考系上學長姐的書審內容以及徵詢
朋友及同學的意見製作出我的書面備審資料,我個人認為參考價值沒有特別高,但還是
提供一個簡單的架構供參考:
‧基本資料(系所、語言能力、軟體操作能力、作品集等)
‧自傳(個性、大學以前、大學時期等)
‧報考動機(學習的歷程、希望獲得的能力等)
‧學習計畫(入學之前、就讀期間、畢業之後)
我覺得書審的重點是要和之後面試的內容結合,並展現出對於那個系所及教授的瞭解(
這個時候有相關的人脈詢問起來會方便許多)。因此我認為一定要非常熟悉自己自傳的
內容,包含:自己預計研究的內容、希望被哪位教授指導、列出自己預計修習的課程等
。
六、口試
就像前面提到的,我個人沒有面試的經驗,我主要的準備的方式就是延續書審的內容,
我個人也不是面試的高手,但是有些基本題一定要思考過要怎麼回答,然後盡量展現出
沉穩的態度,不要展現出被教授的提問嚇到的樣子(不過我也沒有遇到扮黑臉的老師)
。
面試的內容我是盡量不去擬稿,避免自己去背稿顯得不自然,然後在回答時我也會盡量
加入手勢,兩眼看著提問的教授、面帶微笑(雖然面試時帶著口罩)展出現出回答時誠
懇的態度。
下面我分別列出有口試的系所當時教授的提問、我的應答還有心得:
(一)臺大城鄉所
在臺大簽到之後會拿到一張小卡,上面有寫說等一下口試的基本題,包含:自我介紹、
報考動機、對城鄉所的批評指教、其他你要補充的(以上要在三分鐘內講完)。
甲組面試的老師是賴仕堯、黃舒楣與陳良治教授,我當時帶著三分的備審資料、成績單
還有教授的推薦函交給教授。三位教授都有提問,主要提問的老師是陳良治教授。他們
的提問包含:為什麼要選擇城鄉所,明明還有其他類似的研究所、大一大二期間的成績
是發生了什麼事、對我來說批判性的思考能力是什麼、我所認識的全球化都市競爭是什
麼。
(二)成大都計所
成大的面試相對之下就比較嚴肅一些了,五位教授坐在了一排,而考生則在間隔一段距
離的課桌椅接受口試(課桌椅連在一起很難坐進去),教授後方還有幾位應該是負責記
錄和計時的學生。
負責口試的老師分別是鄭皓騰、黃偉茹、閻永祺、林漢良及石豐宇教授,主要提問的是
黃偉茹、閻永祺、石豐宇教授。成大和臺大相同,也是先進行簡短的自我介紹(兩分鐘
)後進入面試的提問階段。教授們的提問包含:看到你曾經做過傳染病災害管理的報告
,對於現在新冠肺炎有什麼看法(具體問題我當下沒聽很清楚)、未來入學後想要研究
的方向、希望被哪一位教授指導、為甚麼想要研究這個內容、能夠將這項研究跟哪一個
過去做過的報告結合嗎、進行這項研究需要哪些研究方法等。
成大的教授們非常注重考生有沒有確定未來想要研究的方向,而且成大的教授非常喜歡
持續追問,持續將問題延伸、加深,所以要非常瞭解自己究竟在講什麼,以免被追問後
什麼都說不出來。
七、放榜後心得
即便考都計相關研究所的人很少,準備考試本身還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尤其是在看到
很多人可以出去玩的時候),每天都是吃差不多的食物、差不多的外出時間,把自己埋
在書裡面,每日每夜地看書。用一句話總結都計這個科目就是:什麼都需要懂一些(難聽點
準備考試時候的心態可能是最難調整的,畢竟如果每天只能和自己講話、和書本相處的話,心態真的滿容易崩的,所以我覺得早早找好志同道合、能夠一同討論的朋友一起準備考試會是比較健康的考試準備方式。最後,如果你也想要報考都市計劃的研究所,而對於準備考試上的方式有其他的疑問,也歡迎站內。
※ 編輯: Hollowcrown (114.137.168.77 臺灣), 04/04/2020 18:40:58
※ 編輯: Hollowcrown (114.137.168.77 臺灣), 04/04/2020 18:51:0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