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想】「你們」一定要在「我們」的車站開趴嗎? | 李長潔
.
昨天台鐵說,可能想讓「#大廳禁止席地而坐」常態化。這牽扯到接下來盛大的開齋節活動,此活動吸引眾多印尼移工參與,將因應疫情而安排到空曠戶外舉行。先不說有沒有歧視,這可以見到「疫情」的例外狀態,的確讓治理的權力得以更方便、忽略細節、忽視差異地延伸到生活空間中(雖然我覺得大部分的情況我們都做得很好了)。
.
相關的討論,從昨晚又再一次的開始,這幾乎是月經文了。網路上正反意見爭論著。有民眾提出負面的看法,「一定要在車站辦嗎,這是交通樞紐,很擠ㄟ」、「一堆人在車站大吃大喝」、「有點像難民收容所」、「這是我們的地方,請以我們為主」,「你們」一定要在「我們」的車站開趴嗎?簡單地回應一下這些負面意見。
.
■ #從移工的移動軌跡思考
.
近幾年移工在車站開趴是合法的,勞工局合法地借用了台北車站當作活動舉辦的地點,是一個有公告的合法集會。如果台鐵要藉由疫情進行延續性的取消開放,那真的要認真的考量一下,這是難得的活動欸。
.
接著是比較重要的,「#可以選擇其他更大的場所阿」,如果你這樣想,那就忽略了移工的文化脈絡。由於移工們分散於全台各個家庭、工廠進行勞動,當周末放假時,大家為了見朋友、交朋友(情感需求),總是要找一個集合點,各地車站便是最理想的地方。朋友們從不同地方在車站集合,在車站分離,幾乎是移工們在台灣生活的重要軌跡,台北車站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是外籍勞工的社交空間。
.
台北車站也有移工文化上的象徵意義,好幾次的外勞族群爭議(空間使用權的爭取)都是以車站作為舞台。所以說,台北車站對於東南亞外籍移工而言,是饒富意義的,就像你過年要去迪化街擠一下一樣,是具有歷史與文化脈絡的空間。
.
■ #當成自己家有礙觀瞻?
.
一大堆人當作自己家一樣吃吃喝喝,這樣對嗎?沒錯!說對了,就是當作自己家一樣吃吃喝喝,有問題嗎?外籍移工在台灣勞動的一個生活上的特徵就是,「#公私翻轉」,尤其像看護這種深入雇主家庭空間的勞動,跟著雇主家庭「#食衣住行」,表面上好像是居家日常生活,但對家務勞工而言,她們無時無刻是在勞動。
.
要符合雇主家庭的「習慣」,吃台灣菜、穿台灣衣服、不能打扮太過分、不能噴自己喜歡的香水味道,所以,當她們放假到公共空間(如車站)時,才能做自己(像在自己家一樣)。在路邊吃自己的食物,是一種文化擠壓下的日常實踐,如果我們的城市有提供夠多的多元文化空間,這個擠壓就會漸漸疏通。
.
■ #期待有更完整的開放空間規劃
.
其這些思考不只是針對移工,也包含了每一個可能有休憩、停留需求的我們。我們會有各種差異的脈絡,參與到公共空間中,不是一句「因為不好看」就可以抹去這個需求,更何況這情景明明就蠻美好的啊。期待有更完善的開放空間規劃。
|
#林佳龍說會規劃逐步開放保持公共性但下面留言好可怕:https://www.facebook.com/153819538009272/posts/3140047886053074/
Search
從移工的移動軌跡思考 在 繼光工務所- 移動A to Z _ 都市研究的跨界觀點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放到台灣經驗來看,從戰後都市化起,安居驅使移動(城鄉移民);及至房產資本化,移動換得安居(地租負擔),甚至是移動(再開發)定義安居。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