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的對話練習
事件一:「唯可的比較多!」
早上打了孩子們最愛的酪梨牛奶搭配地瓜當早餐,
兩個孩子喝完後嚷著還要,
我就將剩下的平均分配給孩子們,
結果喬伊嘟著嘴說:「為什麼唯可的比較多!」
(媽媽心理OS:明明感覺就一樣多啊,難不成我要拿磅秤出來)
將OS往肚子裡吞,用積極聆聽和孩子對話。
「你覺得唯可的比較多是嗎?」(確認加積極聆聽)
「對阿,唯可好多,我的好少」喬伊繼續嘟著嘴,皺眉頭。
「你想喝很多是嗎?」(推論期待)
「對!」喬伊點點頭。
「你很喜歡喝酪梨牛奶。」(推論想法)
「嗯!酪梨牛奶最好喝了!」喬伊雀躍地提高分貝。
「感覺的出來你真的很喜歡。」(積極聆聽)
孩子心情很好(可能覺得被媽媽理解),
結果又跟我聊別的事,忘了到底誰多誰少的事。
事件二:「唯可讓我很生氣!」
喬伊氣噗噗的走過來。
「剛剛唯可讓我很生氣!」
「喔?怎麼了?發生什麼事?」我好奇地問。
「他想拿我手中的熊!我不想給他,就對他大叫!」他振振有詞的說著。
「他要拿你手中的熊,你很生氣是嗎?」(確認加推論情緒)
「對阿,我不想給他。」
「你很喜歡那隻熊。」(推論想法)
「不是啦!因為那是哆啦(喬伊的朋友)的熊,昨天掉在我的袋子裡忘了帶回去,我要保護好下次還給他!」(原來如此!)
「我明白了,你很在乎哆啦,所以想幫她保管好是嗎?」(推論想法)
「嗯!哆啦是我的好朋友,如果唯可拿到他會吃,那小熊會髒掉,哆啦會很難過。」
「我感受到你很在乎朋友的心,也覺得你很有責任感。」(積極聆聽加鼓勵)
喬伊對我笑了笑,又去做別的事。
練習用積極聆聽與封閉式提問去解碼孩子所傳遞出來的訊息,
也更加了解對方。
如果我用直覺的反應,或者加入個人的主觀判斷,
這溝通的大門可能會就此關上,
更不可能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
#關注人而不是關注問題
#從小練習與孩子好好說話
#青春期才不會不願意對話
#從現在開始練習用你為句首與他人對話吧
如何對話與提問相關文章請參考》https://reurl.cc/xD1XME
「從現在開始練習用你為句首與他人對話吧」的推薦目錄:
從現在開始練習用你為句首與他人對話吧 在 口羊太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正向教養|啟發式提問使用技巧
#以自立為目標的教養方式
在前兩篇文章中,
我們明白指示的方法無法養成孩子自立的性格》https://reurl.cc/lLeNed
也明白在與孩子(或者任何人)對話前需要先安定自己的心》https://reurl.cc/EKRgrv
當心安定了,也準備好與孩子對話了,
要如何開始?
首先有幾點很重要的:
1. 在解決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關心孩子
當一個人感受到你是真心愛他、關心他時,對方才會打開心跟你說話、聽你說話。
在薩提爾的對話練習與父母效能訓練裡都有提到類似的觀點:「不解決問題,不加入自己的意見、想法與價值判斷,單單專注在對人的關注上」
在乎對方的感受與想法更甚於事件的本質,
我們有沒有對人好奇,或者說,
我們有沒有對孩子好奇。
在薩提爾的冰山理論中,好奇是開展對話的根源。
他是怎麼想的?
他的感受如何?
以及他的話語和行為背後所要傳遞什麼樣的訊息?
2. 會聽比會說更重要
在親情救贖一書中提到,光是傾聽就能達到療癒的效果。
作者在後記寫到「諮商不是解決煩惱,而是要確認自我存在,穩定內心,諮商純粹就是傾聽的工作。」
而在父母效能訓練則是以積極聆聽作為工具,孩子的行為和話語提供了一個訊息,或者說是密碼,積極聆聽可以幫助我們成功解碼。
「不是在乎表面的不當行為和言語,而是覺察孩子深層的需要。」
但通常我們都是說比聽還多,並且被表面的行為和言語困擾(或者激怒),而產生一些會將溝通之門關上的回應。
以下為父母效能訓練中提到,十二個溝通的絆腳石:「命令、 恐嚇、教訓、建議、曉以大義、責備評論、讚美認同、嘲笑、分析診斷、安慰、詢問、轉移。」
而適當的做法則是利用「敲門磚」及「邀請孩子多說一些」:「我瞭解、原來如此、真的、很有意思、告訴我吧、再多說一點、我對你的看法很感興趣、我們談談這件事好嗎、告訴我事情的經過、我想聽你說。」
對於較小的孩子、或是剛開始練習的家庭,可以使用「封閉式提問」。
透過觀察去推論孩子的情緒、觀點與期待,封閉式提問也有助於引導孩子統整思緒,並進入對話,也可以做為再次確認孩子的意思而沒有被錯誤解碼。
以下為封閉式提問句型:
「你感覺是這樣嗎?」
「你認為事情是這樣對嗎?」
「你期望事情要這樣發展是嗎?」
如果推論正確,孩子會感受到「父母是我的夥伴」,
進而勇氣大增。
即使推論不正確,也可以透過積極聆聽,
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加深親子間的理解。
以下為我和孩子早上的對話練習:
喬伊:「媽媽陪我上廁所!」
媽媽:「你不想一個人上廁所是嗎?」(推論觀點)
喬伊:「恩。」
媽媽:「你一個人會害怕是嗎?」(推論感受)
喬伊:「對,而且我會有點孤單。」(更多表達自己的感受)
媽媽:「你不喜歡孤單一人的感覺。」(積極聆聽)
喬伊:「對,我孤單時嘴巴會這樣(嘴形成下弦月狀)」
媽媽:「我明白了,我陪你去吧!」(積極聆聽)
以上我都用「你」作為句首,單純以「關心和了解孩子的想法與感受」,當中沒有加入任何個人意見和價值判斷,這是很好的一個練習(我也還在練習)。
#從現在開始練習用你為句首與他人對話吧
那如果我用錯誤的回應會發生什麼事?
「長這麼大了要自己去上廁所啊!」
「有什麼好害怕的!不要這麼膽小。」
「你老是這樣什麼都要我陪,能不能獨立一點。」
孩子可能會產生「媽媽不了解我」、「我不好」、「你不關心我」等感受,
久而久之,我們在孩子眼中也被定型了。
我們的每句話都在表達我們對孩子的看法,同時也描繪我們在孩子眼中的模樣。
錯誤的回應會將溝通之門關上,
正確的解碼與積極聆聽則會將之開啟,
並且增強連結,拉近距離。
3. 傳遞出接納性語言與非語言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我們是否接納我們的孩子。
在父母效能訓練中提到「一個人如果發自內心接納他人,他就擁有幫助他人成長的能力。」
接納也是一種無條件的愛,當人感受到被愛被接納時,他們會感受到安心、自在,並且能欣賞自己、肯定自己。
而父母接納孩子的程度,跟本身的個性、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孩子不同的性格、家庭現階段狀態都有其關聯。
上面提到的積極聆聽就是一種接納性語言,
而我們的表情、肢體與姿態也會傳遞出我們是否接納。
孩子都是敏銳的觀察者,卻是差勁的解讀者。
當你說著接納性話語,但肢體與神情卻傳遞出不接納的訊息,孩子也會感到矛盾與困惑。
在薩提爾中有提到「一致性」的應對姿態,
意思就是內外一致,內在感受與外在言行是一致的。
當我們覺察無法接納孩子的某個行為或言語,
我們不用強迫自己假裝接納(或稱為虛假的接納),
區分出這是誰的課題?並使用有效的溝通,例如我訊息、家庭會議等工具(之後再來分享)。
同時,不干涉與不說話(消極聆聽)也代表著非語言性接納。
#因著理解而能接納
坦白說,我不是一個天生母愛爆棚的媽媽。
在有孩子前,我完全不知道怎麼跟孩子相處,
又或者說,我不喜歡和孩子相處。
我討厭吵雜、討厭混亂、討厭髒亂又高度敏感,
對於孩子的接納與忍受程度很低,
許多人覺得我很有愛心與耐心,
真的都是學習與練習來的。
去了解孩子的人格特質,
去理解孩子在每個發展階段的敏感期與行為,
透過閱讀、上課等方式,
因著理解而打開接納的舒適圈,
我不是天生就很會當媽媽,
是因著學習與練習才慢慢勝認這個角色。
我也還在學習與練習的路上,
邀請你們與我一同走這條路。
#不只孩子成人也適用
#以瞭解為出發點 #不只為了解決問題
#親子關係 #同理與接納 #接納孩子也接納自己
#阿德勒正向教養 #PET父母效能訓練 #薩提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