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生氣時總是打人
#可以生氣但不能傷害自己和別人
#生氣沒關係學習適當情緒宣洩方式
我還記得有一次,我跟蜜亞醬要出門,因為我比較快穿好鞋子,就走到門口等蜜亞醬,她看到我好像要先走,就突然生氣的說「媽咪,你不等我,我就要打!...」,當下我立刻「哎,可以生氣,但生氣時可以打人嗎?」,蜜亞醬就突然改口說「我說,我要打電話給阿嬤(寧寧老師的媽媽)」,然後我們就笑了...在長期的同理、溫柔引導之下,蜜亞醬有情緒時,也可偶爾幽默幽默,而後我們就笑了,一起開心出門~
近來好幾位家長,捎來了類似的問題,寶寶生氣時總是愛動手動腳,該怎麼引導?
「現在1歲5個月的寶寶很愛生氣,動不動就會想打人,睡前在歡的時候,還會一直亂踢,媽媽已被踢到瘀青.現在讓出一個空間,讓寶寶自己在那空踢發洩,但他會想盡辦法轉到可以踢到人的角度,當有生理需求的時候,反應就會更大,一直狂踢狂踹⋯目前只有一直重複的跟寶寶說,不能亂打人。你可以摸摸,但不可以打打。」
大家有沒有印象,或者觀察過 #小寶寶生氣的模樣? 除了哭之外,寶寶還會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情緒,像是透過表情、音調、哭的聲音,以及肢體動作。我對蜜亞醬寶寶時期,生氣時的模樣很印象深刻,哭聲震耳欲聾之餘,拳打腳踢也不在話下,寶寶其實最擅長用肢體還表達情緒。
如今想起來,覺得寶寶時期的生氣,實在可愛極了~
幼兒有各種生氣的模樣,越小的幼兒及寶寶,越容易用肢體動作來表達情緒。尤其1歲多的幼兒,還在一個學習說話卻又說不清楚的階段中,加上自我控制及自我調節能力尚在發展,我們也會常常會看到,孩子會用打人的方式來表達情緒,而且很愛打那個讓他生氣的人,通常都是媽媽或爸爸。
當我們觀察到孩生氣時會打人時,寧寧老師建議,除了先了解是否生活中有讓孩子「觀察學習」到生氣可以打人、如果生氣我就打人的經驗之外,也務必要制止孩子的打人行為,並引導孩子以適當的情緒宣洩行為,取代不適當的打人宣洩行為。孩子會透過環境互動觀察,學習到如何情緒表達,如果孩子都是處在「打人=表達情緒」的環境中,孩子會學到「我生氣時可以打人、踢人」。多數的孩子,生氣時打人,觀察學習的可能性非常大,可能是從看到真實的人互動或者電視、電影等影像而學習來。我也有遇過家長說,都沒有啊,完全沒有讓孩子接觸過打人、暴力方面的刺激,這種情況可能就是孩子的本能了,因為憤怒情緒累積在心中、身體中、腦袋中需要宣洩,就自然本能的反應出來。
但如果孩子的環境是,在每次生氣時,都有機會被示範或者教導「生氣時好好說、適度宣洩,找大人抱抱等等」,孩子就能逐漸學會以適當方式來表達及宣洩情緒,寧寧老師在蜜亞醬2-3歲的時候,也經歷過她生氣會打人的情況,而家裡也只有我跟她,我就變成了現成出氣包,每一次我都會引導她,之後生氣的時候,就再也沒有打過我。如今,她生氣的話,就會告訴我「我生氣了,因為媽媽你誤會我」,她知道自己有情緒生氣沒關係,也能夠表達自己的情緒,並告知大人自己的感受和生氣的原因。
我鼓勵家長,在看到孩子生氣時打人,可以開始先練習溫柔以「制止、同理、引導」三步驟來引導幼兒
第一、當孩子帶著情緒,開始踢、打人時,不要只是用念的、罵的,務必先行動,在不傷害孩子的原則下,制止孩子。我們要注意,不要讓孩子踢、打到人。如果今天是孩子打其他小孩,務必先制止,打大人的話,大人自己也要先閃。亦可以透過大人輕輕抓住孩子的手制止孩子打人,若孩子動作太大,可以從後方緊緊擁抱孩子,透過撫觸幫助孩子的肢體冷靜。我常常看到大人遇到孩子生氣打人,很常都是自己也跟著生氣罵孩子,或是以暴制制暴,用打來制止孩子,如此負面教導,幫助是不大的。蜜亞醬2、3歲的時候,起初生氣時會打我,我就會輕輕抓住她的手,先制止她,接著就是第二步驟要跟大家分享的,同理+溫和告知。
第二、「同理+溫和告知」,我輕柔地制止孩子之後,我會認真但溫和地看著孩子,告訴他:「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但是不可以打媽咪」。同理孩子時,接住孩子當下的情緒,是每一次孩子有情緒時,大人一定要做到的第一件事情,孩子的情緒被同理與接納了,大腦會傳遞冷靜的訊息,讓孩子可以逐漸從情緒中恢復過來。當我們溫和與孩子眼對眼,溫和的眼神也不會嚇到孩子,孩子會知道我們是認真的,他比較能夠接收與聽到我們要傳達的訊息。在溫和而堅定的引導下,孩子會逐漸明白,生氣時不可以打人。但情緒是需要適度宣洩的,既然不能打人,又需要好好地釋放及宣洩,那可以怎麼引導孩子呢?第三點來跟大家分享~
第三,通常年幼的孩子,生氣時,我們會看到倒在地上、大哭大鬧、或者跑來跑去,盡他們所能來宣洩情緒,其實當我們看到孩子如果是在安全的原則下,大哭大鬧、在地上滾,我們在旁邊陪伴他們就可以了,大人必須要給孩子一個「我現在做得到的情緒釋放能力,以及空間」,讓孩子得以抒發讓他們感到不舒服的情緒,有宣洩,才能冷靜,冷靜之後,在跟孩子討論,然後幫孩子找到其他「正確適度的肢體宣洩」或情緒抒發方式,譬如,不可以伸手打人,但可以拍大腿、或者打枕頭、丟水球...等。
家長提出的問題「孩子生氣時亂踢」,寧寧老師覺得沒有不行,但要注意不要踢到人,如果孩子此時需要宣洩情緒是「踢」,那就在安全的地方踢,不踢人也不踢到自己~同時,我會同理孩子:「你現在是不是需要踢一踢,才會比較舒服?」「好生氣,想踢踢,可以踢,但不可以踢媽咪唷」「等你踢完,想找媽咪,可以來找媽咪抱抱」,讓孩子知道,可以生氣可以安全地踢,等冷靜了,再來好好抱抱。我也遇過蜜亞醬在地上滾,當時我就允許她在地上滾(頑皮的媽媽還會把蜜亞醬生氣模樣錄下來),她滾完之後就找我抱抱,同時跟她溝通與分享,「剛剛媽媽看你好生氣,生氣沒關係,但要記得不可以打人喔~,好生氣要在地上滾也沒關係,但要注意不要受傷唷」~
有些家長也會問,孩子會故意要到踢人,怎麼辦?如果我們看到孩子是故意的,可以試著先換位思考,為什麼?了解孩子的情緒背後要表達的是什麼?例如「我好像要讓你知道我有多難過」。而多數時候,孩子是故意的,也代表著孩子真的很生氣,我們除了同理孩子,讓他更了解自己之外,也記得為孩子騰出更多時間與空間,多點耐心等待孩子,讓孩子好好地情緒疏通。
當發現孩子已經學起生氣就打人,此時,更需要穩定自己,溫和而堅定地以「適當的方式」慢慢取代孩子「生氣就打人」的行為。
寧寧老師其他文章
✅幼兒生氣時會丟東西、尖叫、打人怎麼辦?
https://www.facebook.com/301641166910569/posts/1043462186061793/?d=n
圖片來源/網路「Pixabay」
同時也有1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Henry 羅寶鴻老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教養界的郭富城 羅寶鴻老師 來了‼ ☀這個史上最長的暑假,爸爸媽媽過的還好嗎?你是否也有堆積如山的教養問題需要解決呢? 再過1天就要開學了,你和孩子都收心準備好了嗎? 開學前夕,就讓 #羅寶鴻老師 與 #小天下總編輯李黨,一起和大家聊聊教養孩子的問題吧! ✨本次直播重點✨ 🔹養不易、教更難!...
同理與接納 在 從小天下看大未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謝謝 繪本,生活練習 亞菲老師的溫暖分享!
「讀過《神奇行李箱》,腦海裡出現難民、移工、移民者、遷居者、留學生,以及轉學生這般可大可小的身影投射,而他們共同需要的,是落地的人際網絡與真摯的情誼互動。」
#用繪本學會同理與接納每個人˙
同理與接納 在 我們不只是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育兒筆記】198:陪孩子走過分離焦慮的風暴(下) (芳瑜)
上篇提到開學第二週,Aaron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慮風暴,透過不斷重複話語,來對抗內在的焦慮情緒。
(詳見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400028838206063/)
連續好幾天被這樣的行為和情緒轟炸,雖然我自覺沒有因此煩躁,但除了心疼之外,不免也開始產生很多疑問:為什麼他得到回覆的下一秒還要再次確認?為什麼他不相信我們會準時去接?
禮拜三下課時,我決定向老師提及他的行為,也順便瞭解在學情形。
老師聽了感到很意外,說:「他會這樣嗎?在學校不會這樣耶!」還說他漸入佳境,越來越適應,即使他嘴裡也會唸著想媽媽,但已經沒那麼頻繁了。
老實說,這句話實在太耳熟了,因為我也曾對家長講過。聽了這一句,我大概心裡有了底:真正要改變的,是家庭教育。
接著,老師建議我們可以對他說:「好,我聽到了。你講一次就好,我就知道了。」雖然我認為這樣不見得就能停止他的焦慮,但老師的最後一句話彷彿醍醐灌頂:「我們要幫助他。」
是的,當孩子面對想像的恐懼而陷入無法克服的焦慮時,我們除了傾聽、同理、接納與陪伴,更重要的是,#身為大人的我們要幫助他。
因此,我決定「化被動為主動」,別讓自己不自覺地和孩子一同陷入焦慮的漩渦。
─────
一、 #確認孩子的情緒與需求
因為我對孩子的理解夠充分,所以能確定他正處在極度的焦慮之中,彷彿身陷情緒風暴裡而無法獨自邁步走出。
而此時他的需求,其實並不是我隨著他無止盡的重複語句而給予無止盡的重複回應。在看不見盡頭的一來一往之間,他顯然沒有因此而緩解焦慮、變得安心,反而更加深他內心對於想像的恐懼。
他真正需要的是,大人以穩定的力量,溫和堅定地帶領他走出分離焦慮的風暴。
二、 #帶領孩子走出焦慮風暴
在同理與接納的前提之下,為了帶領他走出風暴,我的首要任務就是避免他不斷陷入情緒漩渦,甚至越陷越深。換句話說,盡量讓他與焦慮維持適當的安全距離,進而引起他的覺知。
我目前運用的方式有三:不追問學校生活、拉開焦慮的間距、以擁抱取代言語。
#不追問學校生活
上學第一週,孩子們會主動提起學校的生活,我們也很樂見他們的分享,於是一起聊了許多。但第二週開始,仔細一想,似乎只有Evonne比較願意講,而我們在聊的過程中,Aaron不太參與,只是不斷重複他想講的那幾句話。
因此,我們決定下課後就讓「他的焦慮也下課」。除非他主動提起,不然我們就盡量不多聊。即使Evonne有提到學校生活,我們在適當回應之後也暫時不再追問。
如此一來,下課的他就無須不斷回想學校的一切,彷彿再度置身於分離的情境中,因而無法緩解他的焦慮。
#拉開焦慮的間距
當他開口說:「去幼兒園的時候,我會很想你,我怕你不見。」我照樣回應:「你很想我是因為你愛我,謝謝你這麼愛我。我也很想你,因為我也很愛你唷!」將他的思念與恐懼一步步與「愛」連結。
當他開口說:「我睡完覺、吃完點心、玩玩具之後,你要快快來接我喔!」我照樣回應:「請你相信我,我一定會準時去接你。幼兒園裡還有其他小朋友的時候,我就會去接你。」向他確保不會被單獨留下,爸媽一定會出現。
但是在他隨即重複之後,我會看著他的眼睛再補上一句:「好,我知道了。你還想講的話,可以等到OO的時候再跟我說一次嗎?」他會稍微緩緩,雖然之後可能再度提起,而我會提醒他:「你記得嗎?你可以等到OO的時候再跟我說一次喔!」
藉由漸漸拉開他重複行為的間距,也同時拉開他陷入焦慮的間距,進而引起他的覺知,並重新掌控自己的行為。
#以擁抱取代言語
如果,他仍然無法掌控自己的行為,任由漫無邊際的焦慮控制他的言語,我不再隨之起舞,而是輕輕的告訴他:「我聽到了,你已經講了很多次了。你的嘴巴會累,我的耳朵也會累,所以先不講了,我們來抱抱,好嗎?」
然後他就會鑽到我懷裡,得到他所需要的安全感。擁抱,比不斷以言語回應更能有效地緩解他的焦慮。
─────
禮拜四、五,Aaron重複話語的頻率降低許多,大概從每天100次減少成50次😂至少,他開始能接受自己少講幾遍,而且也比較能夠轉移注意力了。
甚至,禮拜五有了重大突破!
那一天到校較晚,而暘斌還要趕著去上課,於是就由我獨自帶他們前往教室。雖然下車前Aaron又開始哭了,但我等他稍微穩定之後告訴他們:「媽媽沒辦法抱抱,我們要牽手一起走過去喔!(擔心兩隻都崩潰要我追著、抱著)」
路程不算遠,但要是他像前幾天一樣哭著不肯走,肯定很煎熬。所幸,這件事完全沒有發生。雖然感覺他的腳步不算從容,但還是牢牢牽著我的手,跟著我的步伐前進。
走到一半,我突然想試著收手,藉此喚起他們內在的前進力量,雖然很有可能不如預期,但不妨一試。
我說:「你們好像已經熟悉這個地方了,不用我牽手了耶?」看他們沒太大反應,便請他們手牽手走一段路(同時幫他們拍照,製造歡樂感😆)。接著,再請他們繼續牽手走上樓,並數一數有幾個階梯。不知不覺,就越來越接近教室了。
到了教室前,我照例抱抱他們、說些話。眼看情緒仍算穩定,我加碼問:「今天,你們要老師來抱你,還是自己走進去呢?」Evonne只有上學前三天有大哭,後來幾乎都是自己進去的,而Aaron就不一樣了。
沒想到,今天Aaron開口說:「我要自己走進去。」這個回答完全出乎我的預料。甚至在我還沒回神時,他竟然就火速進門、換穿鞋子,還在我的提醒之下才跟我說掰掰,然後很快地消失在我的眼前。此時,Evonne才開始要脫鞋子⋯⋯
你問,那個將他困了許久的分離焦慮呢?
我想,不是突然消失不見了,而是他的內在漸漸長出了自信與勇氣,試著去面對並轉化自己的焦慮。
昨晚睡前,他告訴我:「媽媽,你知道嗎?雖然我去幼兒園的時候會想妳,但是我還是願意去幼兒園。」
孩子,媽媽很感動。我看見了你的努力,也看見了你日漸茁壯的心。
─────
#家有雙胞胎的番外篇
看似情緒穩定、適應不錯的Evonne,其實也有她的焦慮行為。
從即將開學到現在,將近一個月來,每當她在家情緒激動,就往往忍不住尿在地上。在學校時,反而都沒這個問題,因為她是一個對外很ㄍㄧㄥ的孩子。
我直覺與分離焦慮也有關係,因此盡量溫和的處理這件事。我們屢次陪著她洗內褲、擦地板,不多說道理。
而昨晚,這份直覺終於從她的嘴裡得到了證實:
「我尿尿是因為我怕怕,我怕妳不見。」
「我去上學的時候,我想說為什麼要跟妳掰掰?為什麼妳要去工作?」
「妳離開的時候,我很難過,也很失望。」
如我所料,儘管她在校表現良好,老師也誇獎,但我明白她的內心仍有無法承擔的情緒與壓力。上學第二週,偶爾我會淡淡的問她:「妳會想我嗎?跟媽媽分開的時候會難過嗎?(對Aaron就避免這樣問)」她竟然連忙搖手否認。
那些她原本不想面對,試圖否認、壓抑的情緒,回家後就表現在失控的行為上。
她不自覺的透過這個行為,讓爸媽必須立刻放下手邊的事,專心地陪著她處理滿地的尿。簡言之,這是一種「過度尋求關注」的表現。
這一晚,趁著她坦承地面對自己的情緒,我除了告訴她,想尿尿的時候可以隨時找我,帶妳去廁所,也告訴她:
「我知道妳會怕、會難過、會失望, #妳可以有這些感受。而且,我希望妳知道,不論妳有什麼感受,不論妳會不會又尿在地板, #我都一樣愛妳。」
對於一個外在看似穩定,而內在充滿焦慮的孩子,她不需要說理,更不需要懲罰,或許她需要的,只是我引領著她看見自己的情緒,並且始終如一的愛她。
我期待那一天,她有勇氣接納自己,並在接納中清楚的看見愛。
#明天是我最後一次接送🥲
#往後三年有勞爸爸了
#不懲罰不獎勵的陪上學之路
#歡迎分享
#3y0m11d
─────
🔸延伸閱讀🔸
📌194:上學,分離與獨立的開始(上) (芳瑜)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395538651988415/
📌195:上學,分離與獨立的開始(下) (芳瑜)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396226851919595/
同理與接納 在 Henry 羅寶鴻老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教養界的郭富城 羅寶鴻老師 來了‼
☀這個史上最長的暑假,爸爸媽媽過的還好嗎?你是否也有堆積如山的教養問題需要解決呢?
再過1天就要開學了,你和孩子都收心準備好了嗎?
開學前夕,就讓 #羅寶鴻老師 與 #小天下總編輯李黨,一起和大家聊聊教養孩子的問題吧!
✨本次直播重點✨
🔹養不易、教更難!父母常遇到的教養問題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如何安定孩子的心?
🔹如何透過繪本故事給孩子最安定的教養
🔹教養QA時間
同理與接納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我們的孩子在呼救:一個兒少精神科醫師,與傷痕累累的孩子們」介紹
訪問作者:謝依婷 醫師
內容簡介:
「我都有在關心,這孩子什麼都不說啊!」
其實孩子什麼都說了,
透過笑或不笑、哭或不哭,沉默、憤怒或自傷……
▌在孩子的失序、難解背後,是那顆很想被看見、被好好愛著的心。▌
‧「沒有人看見一個少年正在被強暴。」──一直說頭痛而拒學的少年,以自己的血,寫下祕密日記。
‧「這樣他就會死掉了!」──四歲女童拿玩具刀瘋狂剁碎黏土人。她被娃娃車司機性侵了。
‧「有時候我真的好討厭自己。」──少女纖細手臂上的自殘傷痕,就像媽媽的情人一樣數不清。
‧「如果我馬上送她去醫院,說不定她就不會死了。」──最好的朋友驟逝,女孩一滴眼淚都沒有掉。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兩年來從未開口的少女,最後寫下了這句話。
任何表面狀況都不僅是表面。最需要去聽見的,往往是沒有說出口的。
身為兒少精神專科醫師,謝依婷深知對於身心尚在發展、尋找自我定位的兒童和青少年來說,大人眼中「沒什麼」的小事,卻可能造成令他們窒息的壓力和影響。大人不解的情緒起落、行為變化,事實上,正是孩子在釋放線索,用力呼救:「請你多注意我!請你真的瞭解我!」
謝醫師溫柔同理,帶我們一同牽著孩子,和他們站在一起,看入受創的心,理解傷的源頭,因為當孩子被理解、被接納了,他們也更能有力量,好好長大。
孩子真正渴望的,往往說不出口。那麼,我們就先對他們說吧:
{孩子別怕,我會陪著你,我會接住你。
無論你是什麼樣子,我都愛你不變。}
作者簡介:謝依婷 醫師(成大醫院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
「人與人相遇是一種機緣巧合,能夠傾聽和幫助孩子,是身為兒心科醫師的使命和幸運,雖然不一定能幫上每一個孩子,但總是要盡力去做。」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行為醫學研究所進修中。
曾任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精神科系住院醫師、總醫師,兒童心智科代訓醫師。亦曾擔任衛福部心智障礙者精神醫療服務品質改善計畫雲嘉南區執行醫師,現為成大醫院精神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
兒少精神科也稱為兒童心智科,主要是看十八歲以下的對象,這個領域的專科醫師在全台灣只有兩百多位。
兒心科醫師在看診時,必須扮演多重角色,懂得許多不同面相的事物,比如:與兩歲小小孩牙牙學語地對話,和憂鬱高中少女聊偶像,與過動國中少年討論手遊,而面對拒學的國中少女,談的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使用病人的語言,才有辦法與病人溝通。
碩士論文還沒寫完,先出了這本書。
私心希望自己是業餘醫師;旅行、寫作、運動、和潛意識工作以及好好生活,可以是主業。
(本書所舉之診間故事皆經改寫,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同理與接納 在 謝稀如 Michelle Tse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靜心導引文字版本:
大家好,我是Michelle 謝稀如,現在會為大家帶來一段療癒內在小孩的靜心導引,現在你可以讓自己找個地方坐下來或躺下來,舒服就可以,現在合上你的雙眼做幾個深呼吸,隨着每個呼吸讓自己越來越放鬆,將所有緊張、壓力通通都呼出來。
等一會,你將會進入一個神聖的療癒花園,現在先讓自己踏上一條花園小徑,發揮你的想像力,讓自己想像這裡兩旁的大樹、地上的花花草草,甚至聽到鳥兒的叫聲音、流水的聲音、風吹過樹的聲音,感覺到自己一步步走到神聖的療癒花園。
這個花園是一個很舒服很安全的地方,讓你可探索自己,跟自己的內在智慧自衛連結,現在讓自己慢慢走進這個神聖的療癒花園,這裡好像世外桃源一樣,很舒服很安全,讓自己看到這裡的大樹,地上你想開着很美麗的花朵,花香撲鼻,很清新,很舒服。你可以繼續向前探索,慢慢你會看到有些動物很好奇地望着你,想知你在幹什麼,這裡的動物也非常神聖,你可繼續向前走,然後你會發現前面有一塊很大的草地。
草地的遠處,你發現有一個小朋友,現在讓自己慢慢走過去,原來那就是小時候的自己,小時候有開心的時候,也有不開心的時候,現在讓我們看見那個曾經受傷害的內在小孩,現在讓自己慢慢走到這個小朋友那裡,你看到他很不開心,你知道他一定受了不少傷害。小時候不懂去表達自己的感受,或者沒有人去傾聽他,現在你可走過去聆聽你的內在小孩,了解他內心的感受和需要。
你現在看着他,並嘗試聆聽他,如果他不懂說,你嘗試代他說出口。回想一下小時候的自己,因為種種原因,我們都可能有不同的感受,現在你試試去感受一下內在小孩是否會有以下的感受:我覺得很孤單,沒有人陪伴;我覺得很無助,沒有人能幫助我;我覺得沒有人愛錫我,沒有人愛我,或愛都是有條件的;我不可以犯錯,我要做得最好,我覺得很累;有時我做了些很棒的事情是時,很想獲得別人稱讚,但我身邊的大人也不會稱讚我,只會挑剔我的錯處;有時候父母沒空陪伴,讓我覺得被遺棄,我不是被愛的;又或者我小時候想要任何東西的時候,父母都不會給我,我有種深深被剝奪的感受,當父母或長輩告訴我其他人做得比我好的時候,我覺得很自卑,為什麼我總是做得不夠好?為什麼在他們眼中,其他人總是比我好?因為這些比較,試感受一下內在小孩是選擇了放棄自己,還是對自己有超高的標準,要做得最好。另外,我們的家人會否遵守他們的承諾,如果他們不會遵守承諾的話,可能也會讓我們很難信任其他人;也或許見到父母親互相欺騙,也會讓我們不相信人性、不相信親密關係、不相信男人或者女人。然後再感受一下有沒有任何情況,讓我們的內在小孩會感到脆弱不安,經常處於恐懼當中。
現在作為成年的你,試一下去感受內在小孩的感受,了解他的需要,聆聽他,帶着理解去對待他。現在,你可想像這個小孩在你面前哭,你嘗試想像自己會成為自己最慈悲最有愛的父母,走過去安慰他,你第一件會做的事就是過去抱着他,然後溫柔地告訴他「對不起,我這麼遲才探你,你一定受了很多苦,你已經很努力,由今天開始我會在你身邊陪伴着你,任何你需要的時候我都會在你身邊聆聽你,你不會再孤單一個,你也要記着,無論你做得好或做得不好,我也一樣愛你,我會無條件地愛你。由今天開始,你可以容許自己犯錯,可以做回真正的自己,不再需要符合父母或其他人的眼光,可以做回真正的自己。」
現在你試看一下你的內在小孩在你的懷抱中,聽到你這番說話後,他開心地笑了。你試感受一下,你的內在小孩現在安心了,因為他知道以後無論發生什麼事,也會有人陪伴着他,會在身邊聆聽他,幫助他,還有內在小孩知道無論他做成怎樣,好的壞的,你也一樣會愛他,他亦可以容許自己犯錯,他覺得很輕鬆。
你現在可以想像這個小朋友現在笑了,一個小朋友開心的時候當然想去玩,現在這個小朋友從你的懷中跑進了這個花園,到處跑來跑去,在這裡找一隻蜜蜂,在那裡去排一棵樹,這個小朋友帶着深深的安全感去探索這個世界,你看到他在這個花園到處跑跑跳跳,找不同的動物玩,現在這個小朋友很開心,因為他現在知道自己是被容許犯錯,所以他見到泥濘也敢踏進去,玩得很開心,甚至弄到滿身泥濘,現在他也知道他將會被接納、被愛,你會無條件地愛他。
現在這個小朋友找回他的童真,他望過來你這邊,向你揮揮手,叫你跟他一起玩,他甚至跑過來你那邊,拉着你出去,在這個花園裡跑跑跳跳,你也可跟他一起找回這份童真,容許自己可以犯錯、容許自己可以不完美,也可以容許自己在這個花園探索,甚至弄髒自己,也是可以的,感受一下這種不需要原因的快樂,純粹的存在就已經是快樂。
慢慢地,你會發現我們是需要一個理由去煩惱,而我們並不需要任何理由而快樂。因此,在我煩惱的時候,必然是因為我相信了一件所謂不好的事發生了,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故事」,其實它並不是真的。任何時間,放下頭腦,回到當下,你會發現一切的煩惱根本不存在。現在,在這花園裡,你可找回你的初心,這份最快樂最原本的初心。
你跟這個童年的自己在花園裡玩得很開心,現在我讓自己看到這個小朋友慢慢成長,同時他跟從前的自己不一樣,因為他現在帶着一份無條件的愛,他知道自己可以犯錯,他不再要求自己完美,甚至可以不再符合父母或社會的標準,而去做回真正的自己。
現在,你看到這個小朋友帶著這份無條份的愛,被陪伴,被接納,被聆聽的感覺慢慢成長,他慢慢成長到你那麼大,他現在成長為一個跟你一樣年紀的成年人站在你面前,眼前的自己,就是最好版本的自己,他帶着無條件的愛,被接納、安全地被聆聽、被陪伴去成長,你看到眼前這個最好版本的自己發光發亮,充滿着魅力,你現在試試感受一下,這個帶着愛成長的自己跟你有什麼不一樣,他可能會更加自信,因為他知道他可以安全地去探索這個世界,而不會受到批判,亦知道自己可以犯錯,所以容許自己去嘗試,然後從每個錯誤中學習、成長。對他來說並沒有失敗這回事,所有所謂的失敗都只是另一次新的嘗試,當他接納自己的時候,他亦都一樣地接納其他人可以犯錯,所以其他人也很喜歡他,跟他一起的時候,會感受到無條件地被接納,和被愛。他的心靈很自由,因為他做自己的時候,亦容許其他人做自己,從來不會認為其他人應該或不應該怎樣做,因為他知道他必須先賦予其他人自由,他才可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因為當他不停去管別人應該或不應該怎樣做的時候,其實自己必然會痛苦,所以他很有智慧,容許其他人做自己,自己亦都做自己,這樣才是真正的自愛而不是自私。這個最好版本的自己笑容非常燦爛,充滿着自信自愛,他現在帶着親切的笑容慢慢走到你身邊,然後他伸出雙手緊握你的雙手,告訴你「你也可以成為我,其實我就是你,我跟你之間看似有的距離,就是你的靈性道路,最終你也會成為我。就好像一顆種子會成為一棵大樹,一顆蝌蚪會成為一隻青蛙,一條毛蟲會成為蝴蝶一樣,其實這些程式一早已經寫好了,在你內在,最好版本的你、最神聖的你,這個程式亦也已經寫好了,現在你只要活出來。
現在的你可嘗試去聽聽這個神聖版本的你有什麼建議給你,你試一下用你的心去聆聽,究竟他會給你什麼建議?可能他會跟你說「不需要想太多,回到當下此時此處,其實一切問題都不存在,你不再需要成為somebody、成為某人——那個並不是我的人,我們只需要做回自己,去做一些令你開心的事,令你會笑會快樂的事。過去你已經很努力,你已經做得很好,可以放過自己,讓自己輕鬆一下,不再需要要求自己成為任何人,這個所謂不完美的你其實就是最完美的你,你只需要學習接納你自己。」
現在你可以試一下好好去感受,這個最神聖版本的自己告訴你的這番說話,你亦可給自己靜下來,去感受一下他還有沒有其他東西想跟你說。慢慢去聆聽他給你的智慧,將所有的領悟和平安都收在你的心裡面,慢慢地你可想像這個最神聖版本的自己,他現在會越縮越小,縮到你心口那般小,現在你可將它收進你的心,他隨時隨地也會在你的內心深處,當你人生有任何困惑的時候,你也可以找他聊天,這個內在智慧就是你生命裡最好的導師,讓他現在進駐你的內心,也可想像你的內在小孩亦在你的心裡,你隨時也可以回去探訪他、陪伴他、聆聽他、滋養他。
經過剛剛的療癒,你現在變得更成熟,最後你可想像父母的內在小孩就在你眼前,在過去的時候,可能我們有些事還未寬恕父母,現在讓我們一起去療癒這個部份,父母為何會變成現在的父母?他們的成長是怎樣的?你有沒有聆聽他們的內心?跟你聆聽自己的內在小孩一樣,試一下去聆聽父母的內在小孩,父母小時候可能也沒有收到足夠的愛,那麼他們在成長的過程又怎會懂得去愛人或愛自己?你慢慢會注意到我們有一些部份跟父母很相似,無論好的壞的部份也都會有。所謂的遺傳,其實只是承傳了家族的課題,就算是一個遺傳病,只是代表同一個家族要承擔同一個課題,所以你的角色非常重要,因為父母未必有機會去聆聽這些教導,現在你有機會去療癒你自己,甚至將這個療癒擴散開去,療癒你的父母、療癒你的整個家族,讓家族的鎖鏈斷開,不用在承傳到下一代。看着眼前父母的內在小孩,你現在開始明白為什麼他們會有看似不好的特質,其實也只是一些他們未被療癒的傷口,現在你可帶着更多的同理心和慈悲心去對待父母,亦都帶着更多的同理心和慈悲心去對待自己。記着我們先由自己出發,先療癒自己,然後才可能療癒身邊的人。如果你願意,你可以過去安慰一下這兩個小朋友(你的父母),告訴他們你會陪伴他們,陪在他們身邊,你會無條件地愛他們。如果慢慢深觀下去,我們就會覺察到父母未療癒自己的部份,在我裡面也有,所以直至我們能夠無條件地去愛我們父母,我們才有可能真正地愛自己。
施與受是同一回事,當你施出愛的時候,內心自然會感受到愛,相反地,施出憤怒,我們自己立刻先受害,自己先感到不開心不舒服,所以記得寬恕不是為了對方而做,而是為了自己而做。我們由今天開始可以慢慢去學習寬恕自己、寬恕父母、寬恕所有人。
最後,可以讓你自己看到你自己跟父母的內在小孩,三個人一起玩得很開心,看到他們和平共處、互相相伴,讓這種愛與平安的感覺留在你的心裡,現在我們慢慢會離開這個神聖的療癒花園,同時請記着在任何有需要的時間,你也可以回來這裡探訪你的內在小孩和最神聖的自己。慢慢帶着所有的領悟,帶着一份平安喜悅的心,現在回到剛剛進來的那條花園小徑,慢慢走出去,慢慢讓自己注意到房間的燈光、溫度,一步步慢慢離開這個神聖的療癒花園,帶着一種平安喜悅的心離開,讓自己移動一下你的手腳,然後慢慢張開你的雙眼,把所有的領悟和平安帶回來。
#請分享 #內在小孩 #靜心導引
活動詳情:http://www.hypnohealinghk.com/rebirth0
Facebook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nowmichelle
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michellet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