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節慶 ~ 聖週(Semana Santa)】
聖週是天主教大齋期的最後一週,從聖枝主日開始直到復活節前夕,重要的日子有:
✝️ 聖枝主日 (西班牙語稱為 Domingo de Ramos,英語稱為 Palm Sunday):是民眾手持著棕櫚樹枝、熱烈歡迎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這一天,是聖週的第一天,今年是四月 14 日。
✝️ 聖週星期一 (西班牙語稱為 Lunes Santo,英語稱為 Holy Monday),今年是四月 15 日。
✝️ 聖週星期二 (西班牙語稱為 Martes Santo,英語稱為 Holy Tuesday ),今年是四月 16 日。
✝️ 聖週星期三 (西班牙語稱為 Miércoles Santo,英語稱為 Holy Wednesday),今年是四月 17 日。
✝️ 聖週星期四 (西班牙語稱為 Jueves Santo,英語稱為 Holy Thursday),又稱濯足節:主的晚餐紀念日 (大齋期最後一日 ,復活節三日慶典的第一天),今年是四月 18 日。
✝️ 聖週星期五,又名主受難日 (西班牙語稱為 Viernes Santo,英語稱為 Good Friday):主受難紀念日,今年是四月 19 日。
✝️ 聖週星期六 (西班牙語稱為 Sábado Santo,英語稱為 Holy Saturday):是耶穌受難日的隔天,復活節的前一天,聖週的最後一天,天主教會在當天不會舉行彌撒聖祭。最初幾個世紀,教徒在這一天嚴格地守齋禁食,準備復活節的慶典。今年是四月 20 日。
✝️ 復活節 (西班牙語稱為 Domingo de Pascua,又稱 Domingo de Resurrección,英語稱為 Easter):是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古代的時候,復活節慶典在復活前夕守夜禮中舉行,在天明前以彌撒做結束。此彌撒即為復活主日的彌撒。今年是四月 21 日。
✝️ 復活節星期一(西班牙語稱為 Lunes de Pascua,英語:Easter Monday)是復活節後的第一天,在西班牙某些地區,這一天也是假日。今年是四月 22 日。
聖週其間的餐廳基本上都會開門,至於商店,則要看你在西班牙哪裡,只要是當地假日,也會關門:
⚠️聖週星期五 4/19 是全國統一的國定假日,商店關門。
⚠️另外,西班牙大部分地區在聖週星期四 4/18 是地方假日,商店也關門。
⚠️可是,有些地區沒有放聖週星期四 4/18,而是放復活節星期一 4/22。
⚠️也有些地方 4/18 跟 4/22 都是假日。
而在聖週這段期間,西班牙最有名的節慶活動就是各式遊行了。在 Sevilla、Málaga、Granada、Córdoba、Toledo、Mérida、Badajoz、Cáceres、Salamanca、Ávila、Burgos、Valladolid、Zamora、León、Valencia、Logroño、Cuenca、Zaragoza、Teruel、Palencia、Alcalá de Henares、Murcia、Cartagena 等城市都有聖週遊行,在此跟大家分享幾個關於聖週的西班牙文單字。
✝️ Semana Santa:聖週
✝️ Paso 或是 Procesión:聖週遊行
✝️ Nazareno(複數:Nazarenos):參與遊行、屬於宗教社團、團體的人。
✝️ Costalero(複數:Costaleros):扛耶穌像或是聖母像的「轎子」遊行的「扛夫」。
✝️ Capirote 或是 Capuchón:圓錐帽,罩住面貌的服飾起源于宗教審判。以前,在審判異教徒時,受審的異教徒必須穿一件蓋住胸背的衣物,頭上必須蓋上圓錐帽,以表示和好聖事(西文 Penitencia,英文 Sacrament of Penance),後來的教徒就在聖週遊行時以圓錐帽罩住面貌,代表懺悔、贖罪。這跟美國的三K黨不同,而且西班牙的宗教審判是從十三世紀開始,而信徒從中世紀開始在聖週遊行時戴圓錐帽,美國的三K黨是十九世紀的,誰先誰後,誰抄襲誰的服飾大家應該都很清楚。
Nazareno 的服飾因不同的宗教社團、團體而異,連顏色也不一樣,而且,有的是戴圓錐帽的宗教社團、團體,有的不戴圓錐帽,不過,大致上有個規矩可循,請看附圖。
誰看過西班牙的聖週遊行?有人要分享照片嗎?
#西班牙 #節慶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聖德肋撒堂(英語:St. Teresa's Church)是一座天主教教堂,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塘太子道258號,於1932年12月18日舉行祝聖典禮。依照香港政府的規定,聖德肋撒堂是獲准舉行婚配聖事的天主教聖堂之一。九龍區第二大教堂聖德肋撒天主堂是教香港教區在,亦是全港最多人舉行婚禮的教堂。聖德肋撒堂...
彌撒聖祭 在 認識西班牙 ~ 跟著官方導遊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西班牙節慶 ~ 聖週(Semana Santa)】
聖週是天主教大齋期的最後一週,從聖枝主日開始直到復活節前夕,重要的日子有:
✝️ 聖枝主日 (西班牙語稱為 Domingo de Ramos,英語稱為 Palm Sunday):是民眾手持著棕櫚樹枝、熱烈歡迎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這一天,是聖週的第一天,今年是四月 14 日。
✝️ 聖週星期一 (西班牙語稱為 Lunes Santo,英語稱為 Holy Monday),今年是四月 15 日。
✝️ 聖週星期二 (西班牙語稱為 Martes Santo,英語稱為 Holy Tuesday ),今年是四月 16 日。
✝️ 聖週星期三 (西班牙語稱為 Miércoles Santo,英語稱為 Holy Wednesday),今年是四月 17 日。
✝️ 聖週星期四 (西班牙語稱為 Jueves Santo,英語稱為 Holy Thursday),又稱濯足節:主的晚餐紀念日 (大齋期最後一日 ,復活節三日慶典的第一天),今年是四月 18 日。
✝️ 聖週星期五,又名主受難日 (西班牙語稱為 Viernes Santo,英語稱為 Good Friday):主受難紀念日,今年是四月 19 日。
✝️ 聖週星期六 (西班牙語稱為 Sábado Santo,英語稱為 Holy Saturday):是耶穌受難日的隔天,復活節的前一天,聖週的最後一天,天主教會在當天不會舉行彌撒聖祭。最初幾個世紀,教徒在這一天嚴格地守齋禁食,準備復活節的慶典。今年是四月 20 日。
✝️ 復活節 (西班牙語稱為 Domingo de Pascua,又稱 Domingo de Resurrección,英語稱為 Easter):是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古代的時候,復活節慶典在復活前夕守夜禮中舉行,在天明前以彌撒做結束。此彌撒即為復活主日的彌撒。今年是四月 21 日。
✝️ 復活節星期一(西班牙語稱為 Lunes de Pascua,英語:Easter Monday)是復活節後的第一天,在西班牙某些地區,這一天也是假日。今年是四月 22 日。
聖週其間的餐廳基本上都會開門,至於商店,則要看你在西班牙哪裡,只要是當地假日,也會關門:
⚠️聖週星期五 4/19 是全國統一的國定假日,商店關門。
⚠️另外,西班牙大部分地區在聖週星期四 4/18 是地方假日,商店也關門。
⚠️可是,有些地區沒有放聖週星期四 4/18,而是放復活節星期一 4/22。
⚠️也有些地方 4/18 跟 4/22 都是假日。
而在聖週這段期間,西班牙最有名的節慶活動就是各式遊行了。在 Sevilla、Málaga、Granada、Córdoba、Toledo、Mérida、Badajoz、Cáceres、Salamanca、Ávila、Burgos、Valladolid、Zamora、León、Valencia、Logroño、Cuenca、Zaragoza、Teruel、Palencia、Alcalá de Henares、Murcia、Cartagena 等城市都有聖週遊行,在此跟大家分享幾個關於聖週的西班牙文單字。
✝️ Semana Santa:聖週
✝️ Paso 或是 Procesión:聖週遊行
✝️ Nazareno(複數:Nazarenos):參與遊行、屬於宗教社團、團體的人。
✝️ Costalero(複數:Costaleros):扛耶穌像或是聖母像的「轎子」遊行的「扛夫」。
✝️ Capirote 或是 Capuchón:圓錐帽,罩住面貌的服飾起源于宗教審判。以前,在審判異教徒時,受審的異教徒必須穿一件蓋住胸背的衣物,頭上必須蓋上圓錐帽,以表示和好聖事(西文 Penitencia,英文 Sacrament of Penance),後來的教徒就在聖週遊行時以圓錐帽罩住面貌,代表懺悔、贖罪。這跟美國的三K黨不同,而且西班牙的宗教審判是從十三世紀開始,而信徒從中世紀開始在聖週遊行時戴圓錐帽,美國的三K黨是十九世紀的,誰先誰後,誰抄襲誰的服飾大家應該都很清楚。
Nazareno 的服飾因不同的宗教社團、團體而異,連顏色也不一樣,而且,有的是戴圓錐帽的宗教社團、團體,有的不戴圓錐帽,不過,大致上有個規矩可循,請看附圖。
誰看過西班牙的聖週遊行?有人要分享照片嗎?
#西班牙 #節慶
彌撒聖祭 在 認識西班牙 ~ 跟著官方導遊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西班牙節慶 ~ 聖週(Semana Santa)】
聖週是天主教大齋期的最後一週,從聖枝主日開始直到復活節前夕,重要的日子有:
* 聖枝主日 (西班牙語稱為 Domingo de Ramos,英語稱為 Palm Sunday):是民眾手持著棕櫚樹枝、熱烈歡迎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這一天,是聖週的第一天,今年是三月 25 日。
* 聖週星期一 (西班牙語稱為 Lunes Santo,英語稱為 Holy Monday),今年是三月 26 日。
* 聖週星期二 (西班牙語稱為 Martes Santo,英語稱為 Holy Tuesday ),今年是三月 27 日。
* 聖週星期三 (西班牙語稱為 Miércoles Santo,英語稱為 Holy Wednesday),今年是三月 28 日。
* 聖週星期四 (西班牙語稱為 Jueves Santo,英語稱為 Holy Thursday),又稱濯足節:主的晚餐紀念日 (大齋期最後一日 ,復活節三日慶典的第一天),今年是三月 29 日。
* 聖週星期五,又名主受難日 (西班牙語稱為 Viernes Santo,英語稱為 Good Friday):主受難紀念日,今年是三月 30 日。
* 聖週星期六 (西班牙語稱為 Sábado Santo,英語稱為 Holy Saturday):是耶穌受難日的隔天,復活節的前一天,聖週的最後一天,天主教會在當天不會舉行彌撒聖祭。最初幾個世紀,教徒在這一天嚴格地守齋禁食,準備復活節的慶典。今年是三月 31 日。
* 復活節 (西班牙語稱為 Domingo de Pascua,又稱 Domingo de Resurrección,英語稱為 Easter):是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古代的時候,復活節慶典在復活前夕守夜禮中舉行,在天明前以彌撒做結束。此彌撒即為復活主日的彌撒。今年是四月 1 日。
* 復活節星期一(西班牙語稱為 Lunes de Pascua,英語:Easter Monday)是復活節後的第一天,在西班牙某些地區,這一天也是假日。今年是四月 2 日。
而在這段期間,西班牙最有名的節慶活動就是各式遊行了。
在 Sevilla、Málaga、Granada、Córdoba、Toledo、Mérida、Badajoz、Cáceres、Salamanca、Ávila、Burgos、Valladolid、Zamora、León、Valencia、Logroño、Cuenca、Zaragoza、Teruel、Palencia、Alcalá de Henares、Murcia、Cartagena 等城市都有聖週遊行,遊行隊伍由近數十多個教會團體組成,大家肩上扛著華麗神轎沿著廣場及重要大街遊行,還有穿著各色長袍頭戴尖長帽的信眾參與,不但是西班牙特別的習俗,還成為一種觀光號召喔!
誰看過西班牙的聖週遊行?
#西班牙 #節慶
彌撒聖祭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聖德肋撒堂(英語:St. Teresa's Church)是一座天主教教堂,位於香港九龍九龍塘太子道258號,於1932年12月18日舉行祝聖典禮。依照香港政府的規定,聖德肋撒堂是獲准舉行婚配聖事的天主教聖堂之一。九龍區第二大教堂聖德肋撒天主堂是教香港教區在,亦是全港最多人舉行婚禮的教堂。聖德肋撒堂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聖德肋撒堂區今時服務範圍包括何文田和太子道西等地區。為方便教友參與宗教活動,除了聖德肋撒堂外,堂區更包括以下的教堂和中心:1.教區傷殘人士牧民中心(英語:Diocesan Pastoral Centre For the Disabled),位於九龍何文田公主道81號。中心於2003年建立。2..聖依納爵小堂(英語:St. Ignatius Chapel),位於九龍窩打老道516號(九龍華仁書院)。於1959年建立,1964年至1988年屬聖德肋撒堂區,1989年至1990年屬黃大仙聖雲先堂區,1991年屬聖德肋撒堂區。3.聖若瑟小堂(英語:St. Joseph’s Chapel),位於九龍九龍塘義本道8至10號涵碧別墅二座。於1992年屬聖德肋撒堂區。在聖德肋撒堂建成之前,九龍塘區的信徒要參與彌撒就需要前往尖沙咀的玫瑰堂或者牛池灣聖若瑟安老院內的聖堂。而兩處的彌撒禮儀都是由玫瑰堂的神父主持。在1923年時,由於九龍的人口增長,天主教會開始尋找地點去興建一座新的聖堂。在1924年2月11日,一群有影響力的天主教徒寫信予當時的宗座代牧師多敏主教,表示願為新聖堂籌募經費,並促請成立籌備委員會。但不巧的是,師主教卻在數天後,即同年2月20日去世。在師主教於2月24日的追悼會上,布力架先生(Mr. J.P. Braga)重新提出建新堂的計劃。當時的天主教會在柯士甸道已購了一塊土地,但實在太近已有的玫瑰堂了。而同時計劃在深水埗興建的寶血女修會總會院又會附設小堂方便教友,所以,教會的考慮便放了在正發展龐大的屋宇計劃的九龍塘,其時有不少的葡籍家庭被其吸引。1928年11月13日,位於太子道與窩打老道交界,而積76,500平方呎的第二號土地以底價港幣38,250元出售,為期75年,年租則為港幣526元。結果,師多敏主教的繼任人恩理覺主教的代理人在沒有競爭者的情況下以底價投得該地。在確定投得該片土地後,恩主教找來自荷蘭的本篤會士格寧神父(Adalbert Gresnigt O.S.B.)籌劃建築事宜。格寧神父的作品除了在美國和巴西等地外,北京的輔仁大學的中國式校舍以及香港黃竹坑的華南總修院的四合院建築也是出自他的設計。恩主教去信當時身在北京的格寧神父,希望他能建一座紀念聖女小德蘭(聖德肋撒)的中國式聖堂。但另一方面,恩主教也在信中表示中國式的設計在香港未必會為人所接受。在1928年11月22日舉行的傳教區議會會議上,決定了聖堂會在1929年1月發動了公開贊助時才動工,並正式選定聖女小德蘭為聖堂主保。在1929年1月25日,格寧神父在不知土地確實面積的情況下寄來了堂區辦事處和神父宿舍的初步圖樣。籌款委員會則在同年6月24日發起了募捐,同時,恩主教起先主張的中國式建築如他所料地不太受歡迎,格寧神父於是揉合了其他兩位建築師(A.H. Basto 和 M. Van Wylick)的心思,將聖德肋撒建成一座有圓頂和尖塔的拜占庭式教堂。其實在1930年代,香港天主教教會的經濟經營艱苦,但由於有德若翰神父(Rev. Spada, Giovanni M. PIME)的積極經營,教會方面終於在1931年9月21日與美安建築公司簽約,並隨即開始工程。1932年4月23日,恩主教到臨聖德肋撒堂主持奠基典儀式,並在聖堂中已完成的主要建築內舉行了第一台彌撒。而於在同年12月18日,恩主教到臨主持了祝聖典禮。在聖誕前夕,艾國安神父(Fr. U. Galbiati)主持了子夜彌撒後,聖德肋撒堂再度封閉以作最後階段的裝修。其後,聖堂正式開幕,第一任主任司鐸為顏思回神父(Rev. GRANELLI, Andrew PIME),為九龍塘區的天主教徒提供彌撒的地點。其後,聖德肋撒堂在1934年升格為準堂區,並於1949年正式升格為堂區。多年來,聖德肋撒堂在崇拜、教育、醫療和社會服務都扮演了相當的角色,以致在和靈導神父(Rev. ORLANDO, Carmelo PIME)以及黃德祥神父(Rev. WONG, Tak-Cheung Francis)服務該堂期間,在神職人員間常笑指聖德肋撒堂的主任司鐸為「九龍區主教」。聖德肋撒堂於2007年 慶祝建堂75週年,維修工作主要集中在下列三方面:聖體祭台的全面改建、約12隻玻璃窗重新彩色設計以及主祭台雲石的維修。此外,聖德肋撒堂購入了新製的洗禮池,並於2007年的復活彌撒首次使用。由於聖堂要預留地方以便內部的維修,故於2007年1月至8月暫停開放給舉行婚禮之用。由格寧神父設計的聖德肋撒堂是一座帶有圓頂和尖塔的拜占庭式教堂。它的形狀成一拉丁十字架,並採用了羅馬式圓勻意念的設計,側廊採用了圓拱為主題。堂內的石柱則是採用科林斯式。頂樑的材料為三合土和鋼筋,但仍採用了中國宮廷建築的方式建成。聖德肋撒堂的鐘樓可說是聖德肋撒堂的標記,但當中的銅鐘在大戰期間被賣掉。不過根據教友的憶述,教堂的鐘聲在1960年代時仍有依時鳴響。聖德肋撒堂共有三塊具有歷史價值的石碑,第一塊位於聖堂右方鐘樓底部,是立於1932年的奠基紀念碑;另一塊石碑則是在祭衣房洗滌聖物去水盆的上方,立於1950年,為了紀念祭衣房的重建,以及紀念聖母升天於同年被宣布為信理。最後的一塊石碑在教堂大門入口的右側,列有捐款建堂的施主,但奇怪的是在石碑的最後一行刻了墨索里尼的名字——這名字與碑上其他施主的名字的字體和嵌鑿方式都不一樣,似是後期加上。對香港教區歷史素有研究的夏其龍神父亦未能找出此名字出現在碑上的因由。聖德肋撒堂除了在祭壇右方供有聖女小德肋撒的聖像外,在祭壇左方亦供有花地瑪聖母的聖像。這聖像是在花地瑪聖母於1917年相傳在花地瑪顯現後第一批從葡萄牙運來的。在聖堂的祭壇之後,聖體櫃之上另有一組雲石製聖像是法國里修加爾默羅修會聖堂中的聖像的複製品,由聖瑪利書院的學生捐贈。聖女小德肋撒呈跪下的姿態,在她的面前是抱著嬰兒耶穌的聖母。在背後的十字架亦有三位小天使向小德肋撒灑下玫瑰花,象徵上主的恩寵。聖堂中亦有耶穌聖心、聖方濟各•沙勿略、聖安多尼、聖猶達、聖大若瑟等的聖像。在聖堂正門的左角圍牆邊亦供有交通的主保聖人——聖基多福(St. Christopher)的聖像而對著太子道。以前在每年的7月25日舉行汽車祝聖儀式。有些信徒甚至帶了自己的單車來參與。在聖德肋撒堂的外部建有一小屋,是九龍第13旅的童軍所使用的童軍室。在教堂的後方建有九龍聖德肋撒英文學校的三層高校舍。此外,在聖德肋撒堂的西面建有九龍明愛中心,於1967年建成。
彌撒聖祭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漁民一般都是居無定所,以海為家。荃灣一帶的漁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未填海發展前,都驟居於今天近仁濟醫院,即昔日關門口村對出河邊及葵涌。另外亦有漁船集中於青衣門仔塘,即牙鷹洲與青衣東北的小港灣及今天青衣城的位置。這裡多是廢船,殘破不堪,白天如同廢墟,晚上漆黑一片。由於水淺,佈滿船民所丟垃圾及附近的工廠船塢廢水。青衣另一個艇戶聚居地方是青衣灣避風塘,即今天的青怡花園位置,在1958年動工,1961年落成,收容大量本來停泊在荃灣漁船。青衣塘大約有500-600間木屋,居民約有2500人,他們的房舍全部建在岸邊,用一些殘舊的木條支撐著。因為沒有清潔服務,居民都將垃圾倒在屋腳下,臭氣沖天。全區只有三條街喉。政府為了改善環境及方便居民,在區內設立臨時廁所,又在青衣塘設供水管道。政府又透過消防局訓練青年居民成立志願消防員。理民府曾協助青衣塘居民成立居民互助會。七十年代在附近設立新消防局。上世紀六十年代,青衣的漁民漸改在青衣大街對出的海灣設置魚排,養殖海魚。由於當時漁農處只批准漁民在「合適地方」註冊養魚,青衣並未列入合適地方,所以法例上屬於「無證養魚」。1980年由於政府利用魚排位罝作航道讓駁船運從青衣運載填海物料到荃灣,而且青衣亦填海在即,故當局決定清拆青衣灣魚排,漁民需將魚排搬往其他合法養漁區。由於青衣魚排屬無證養魚,政府不打算發放遷徙補貼,漁民則拒絕退讓。最後荃灣理民官許舒作中間人,一方面請求輔政司署向漁民發放補貼,另一方面遊說漁民接受補償安排,最後達成協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不少漁民由內地來港。教會為了幫助窮人,向漁民派發麵粉和米糧。在1960年代,天主教的「美國經援協會」體恤青衣漁民困境,斥資26萬多元,取得青衣塘未端的官地(即青衣公園的小山上),為漁民建屋,約400平方呎,稱為漁民村,今天名為青衣漁民新村 (Tsing Yi Fishermen’s New Village)。後來美國經援協會撤出香港,改由漁農處轄下的魚類統營處管理,以短期租約方式給予合作社使用。1966年政府設立魚類統營處青衣小學,為漁民及艇戶子女提供教育。但隨著青衣塘清拆,這所學校亦被淘汰。美國經援協會撤出香港後由天主教香港明愛跟進青衣艇戶的徒遷問題,1973年在漁民村旁興建聖保祿村,約300平方呎,容納27戶水上人居住,村內曾有4家士多店舖。初由明愛管理,後來亦由漁農處轄下的魚類統營處管理,讓村民自行組成合作社管理,以政府土地牌照方式給予合作社使用,改名為青衣聖保祿村改善生活有限責任合作社(The Tsing Yi St. Paul Village Better Living Co-operative Society, Limited)。青衣大街是八十年代前青衣舊墟的主要商業街,居民衣食住行所需品都是主要在這裡所得。青衣公小原校也是在青衣大街中的一段。照地理位置,青衣大街應該是位於現時青衣邨與偉景花園的一段位置。踏入七十年代末期,青衣島已進入全面發展,龐大的開山闢地放渠工程趕緊展開,島上的上下涌美村、大王下村、老屋、鹽田角、藍田、新屋村落原有舊村落,經已夷為平地,面目全非。舊墟一向是青衣島居民最重要的集散墟,其後更成為居民的購物中心。設有多種不同行業的商店,如電器、酒家、什貨店、餅家、冰室、藥房等。一九八六年,政府進行搬村收地計劃,將商戶及居民遷移,位置為現時青衣診所與青衣邨宜偉樓之間。原址90年代初興建青衣公園足球場及網球場。大街清拆後鄰近新建屋邨命名為「青衣邨」,以紀念昔日青衣大街及市集,而市中心路牌至今也是指向青衣邨及青怡花園一帶。當年在第一段棚屋的馬路對面,是一個果樹園,地方不算很大,園內主要是石榴樹。果園隔鄰是牛皮廠,每天,一塊塊染成藍色的牛皮掛在對開空地上,地下滿是細碎的「廢料」,廠內可見巨大的木輪在轉動,發出「隆隆」的聲響,也發出陣陣的惡臭。再隔鄰是一間灰窰廠,每天都冒出濃濃的白煙,沒有風的日子,這一帶都給濃「霧」瀰漫著,夾雜著濃濃的氣味。「黑橋」是當時的地標,也是在未興建馬路前,是當時南北的主要通道。每當颱風過後,潮退的時候,海水由港灣流出大海,橋底的水流很急,細心觀看,原來海面有很多細小的蟹隨水流飄出大海,「黑橋」上便站滿棚屋的居民,利用長長的抄網捕捉水面的小蟹,熱鬧非常。
(註:幾十年前青衣天后誕時是可以找到狗肉吃的,亦有賭檔,最刺激當然各堂口搶花炮,過程激烈,常起爭執。)
彌撒聖祭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那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是義大利羅馬的一個廣場。此處原是公元1世紀古羅馬圖密善競技場,15世紀末闢為市場。那沃納廣場以巴洛克藝術著稱。濟安•貝尼尼設計了廣場中間著名的四河噴泉(1651年);伯羅米尼和拉依納爾迪設計了聖依搦斯蒙難堂(Sant'Agnese in Agone)Fountain de Moro摩爾人噴泉在廣場的南端。它描繪一個摩爾人或非洲人,站在海螺殼中, 與一隻海豚摔跤,周圍是四個海神。它被放置在一個玫瑰色大理石噴泉池中。四河噴泉(Fountain of the Four Rivers)座落於廣場中心。由濟安•貝尼尼設計,建於1651年,是巴洛克藝術高峰期的代表作。四泉聖嘉祿堂或稱四噴泉聖卡羅教堂(San Carlino)由建築師博羅米尼設計,修建於1638年至1641年。
巴貝里尼廣場(Piazza Barberini)是羅馬市中心的一個大型廣場,始建於16世紀。1625年以附近的巴貝里尼命名。廣場上有著名的海神噴泉。西班牙階梯是位於義大利羅馬的一座戶外階梯,與西班牙廣場相聯接,而山上天主聖三教堂(Trinità dei Monti,由法國波旁王朝的國王所資助建造)就位在西班牙階梯的頂端。西班牙階梯無疑是全歐洲最長與最寬的階梯,總共有135階,是法國的波旁王朝使用法國外交官(Étienne Gueffier)的遺產(20,000斯庫多)資助梵蒂岡資金,在1723年-1725年間建造完成的。破船噴泉(Fontana della Barcaccia)是一個巴洛克式淡水噴泉,位於西班牙階梯下面的西班牙廣場。教宗巴貝尼尼烏巴諾八世在1598年台伯河洪水後下令建造,彼得•貝尼尼和濟安•貝尼尼父子最終在1627年將其完成。
萬神廟(Pantheon)又譯萬神殿, 義大利古羅馬時期的宗教建築,後改建成一座教堂,是古羅馬時期重要的建築成就之一。公元609年拜占廷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文藝復興時期該建築物成為了義大利建築師們殷切學習的對象;1435年,羅馬元老院宣布對該建築進行保護。對萬神廟真正的破壞是在16世紀中葉,當教廷準備重建聖彼得大教堂時,教皇烏爾班八世將門廊天花板上的鍍金青銅板拆下來熔化,用來建造聖彼得大教堂主祭壇上的天蓋,以及聖天使城堡的80門大炮。萬神廟今天仍是義大利的一個教堂,這裡定期舉行彌撒以及婚禮慶典,但同時它又是世界各國遊客們競相參觀的對象,以及建築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特萊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是一座位於義大利羅馬的噴泉,也是羅馬最大的巴洛克風格噴泉,高25.9公尺,寬19.8公尺。特萊維噴泉也是羅馬市著名的景點,遊客通常會在此地許願。
拉特朗聖若望大殿(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是天主教羅馬總教區的主教座堂,羅馬總主教(教宗)的正式駐地(教座),也是羅馬四座特級宗座聖殿:拉特朗聖若望大殿、聖伯多祿大殿、聖母大殿和城外聖保祿大殿中最古老、排名第一的一座,享有全世界天主教會母堂的稱號。聖階(Scala Sancta)根據中世紀基督教傳說,這是通往耶路撒冷本丟•彼拉多總督衙門的台階,耶穌由此通過受審,又稱「彼拉多台階」。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聖海倫納在326年從耶路撒冷帶到羅馬。千百年來,聖階吸引了許多信徒來此朝聖。聖階包括28級白色大理石台階,僅供信徒跪行。兩側的四個台階則供普通遊客行走。聖階位於拉特朗聖若望大殿斜對面,一座包括部分老拉特朗宮的建築物中。聖階通往至聖小堂(Sancta Sanctorum),早期教宗在拉特朗宮的私人小堂,名為聖老楞佐堂。在天主教內,用膝蓋爬上聖階可得到全大赦。
彌撒聖祭 在 【一讀就懂的彌撒聖祭】 "In the... - Holy Cross Evangelization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耶穌在祝聖餅酒時所說的話,包含「犧牲」、「為你們和眾人傾流,以赦免罪惡」等祭獻的關鍵字。就是這樣,耶穌藉著建立彌撒聖祭,為祂在十字架上的捨身,決定性地賦予祭獻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