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假想 ◎崔舜華
三月時,鶯不飛
淋雨的草露仰起了項頸
我們牽手爬上傍晚的屋頂
在市區的半空
假想櫻桃熟落的一聲啁啾
假想大隱隱於巷的好天氣
關於末日的消息四方流竄
人們吞嚥著苦難
又反哺而言愛
假想自己說喜歡你
開口前先抱住你寡言的腰
午春三月
花蔓嬌弱的尾音攀上你的脊梁
一方玲瓏風景
供我寧靜滋養
--
◎作者簡介
崔舜華,政大中文所畢業,仰賴瑣碎文字,勉以度日維生。著有個人詩集《波麗露》、《你是我背上最明亮的廢墟》及攝影詩集《婀薄神》;與蔡琳森合譯艾倫‧金斯堡詩集《嚎叫》(Howl and Other Poems)。
個人網址:《稠人。》
--
◎小編邱伊辰賞析
關於末日的假想,人類社會從來不乏說法。
我們跨越了千囍年、走過二零一二,到了現在,日子並沒有因此變得更加踏實,我們仍舊揣著對未知的恐懼與想像,走進每一個全新的一天。
〈三月假想〉中所書寫的末日,便是這樣一種想像的末日。詩人將末日與感情中對於未知的不確定性連結,「關於末日的消息四方流竄/人們吞嚥著苦難/又反哺而言愛」,末日所象徵的是還未來到的可能的結束。而現實是苦難的,當人們意識到這樣的可能時,反而選擇在一片痛苦中走向愛,不禁令人聯想到張愛玲〈傾城之戀〉中白流蘇與范柳原在絕境中被成全的愛情。
〈三月假想〉全詩共三段,透過現實與想像的交錯,將三月的春景與詩人的心情相連結。
詩人以「三月時,鶯不飛/淋雨的草露仰起了項頸」之自然景色作為開場,對比「鶯飛草長」的春光明媚,反相描繪城市中下雨的春景,同時為此詩帶來了一種不慍不火的情調。
與愛人牽手俯瞰市區的吵嚷,詩人所敘寫的景色,是來自身旁的人所給予自己的春景,如同「櫻桃熟落的啁啾」與「大隱隱於巷的好天氣」,透過想像,詩人描繪了心中此刻的春景,同時也是對詩人對未來寧靜美好的想像。
在詩的最後亦回歸自然景色的書寫,三月的花象徵著詩人小心翼翼保護著的真心,面對可能的末日,詩人選擇在「開口前先抱住你寡言的腰」,無論外在世界如何傾頹、衰敗,在愛情中的戀人們,只要牽著彼此的手,便能夠感受永恆,最終收束在「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恬靜美好中。
--
美術設計:靖涵/Instagram:c__nh_n
#三月假想 #崔舜華 #三月 #稠人 #末日 #邱伊辰 #七年級詩人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9/03/20190322.html
張愛玲傾城之戀賞析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愛情 ◎#郭品潔
才到了眼前
又成了過去
黃皮封面的異鄉人咳嗽
外帶的晚餐擱在茶几
兩個靈魂召喚一具身體
愛情使人腰痠背痛
--
◎作者介紹
郭品潔
台灣屏東人。著有詩集《讓我們一起軟弱》(大田,2003),《我相信許美靜》(蜃樓,2010),《未果的差事》。
--
美術設計:朵花
攝影來源:朵花
--
◎冬眠與阿米巴的南北來信
北大冬眠(朵花):
在我的愛情觀裡,好像還停留在張愛玲《傾城之戀》裡范白兩人。小情小愛,帶著自私的慾望。疼愛,一直是由疼與愛組成。缺一不可,那種在心上刺麻、又搔不上癢處的感覺,令人又愛又恨。
「才到了眼前/又成了過去」然而愛與不愛都會累積,若一見鍾情即永生、一言不合則決裂。比起愛的起源和結果,中間的過程顯得更加綿長。
《異鄉人》裡莫梭推開所有人生中的所有事件,把突如其來的愛情就這樣強硬安插在規劃好的人生路上。倒也不像亂了步伐,則是讓愛慢慢滲透進生命中。
「黃皮封面的異鄉人咳嗽」這樣的句子帶著調侃的語調。愛情是突然,不論發生或結束。重重的一咳,最後化為輕輕一點殘存的餘韻,吐露在天地之間。
「外帶的晚餐擱在茶几/兩個靈魂召喚一具身體/愛情使人腰痠背痛」靈魂的纏綿、交融,交織成「愛」。食與性之下,興許寧願是餓著生理,也要滿足心理。短暫地,在明知道身心靈將因此而消耗殆盡的情況下,願飛蛾撲火,在所不惜。
高醫阿米巴(容瑛):
〈愛情〉這首短詩讀來平順,卻給人不同面向的切入方式來思考愛情,荒謬的倏忽及逝以及一再撲火的腰痠背痛。
前二句「才到了眼前/又成了過去」,冬眠賞析裡提到比起愛的起源和結果,中間的過程顯得更加綿長,我倒覺得這種倏忽即逝之感慨帶有股荒謬感,把愛情裡的易逝寫成了眼前與過去的對比,彷彿來到了跟前的星光,卻發現其實是千萬年前已死的光束、億年前殞落的星雲。
還蠻認同冬眠的賞析裡提及「黃皮封面的異鄉人咳嗽」這句子帶著調侃的語調,暫且撇開《異鄉人》不談,我覺得光「咳嗽」二字便具畫龍點睛效果,嘲諷愛情不過咳個嗽就物換星移的黃痰,也呼應了前段寫的眼前與過去。
個人特愛最後一句「愛情使人腰痠背痛」,冬眠的賞析裡提到是種接近飛蛾撲火的精神,我認為這句話更帶有獨特的俏皮,腰痠背痛通常肇因於姿勢不良,愛情裡的彼此傷害與骨頭間的彼此磨耗,被這意象串連了起來,那些愛情裡無法閉合的卡楯,使人腰酸背痛,卻仍舊奮不顧身。
--
◎臺北大學冬眠詩文學社
成員悉數活著,無所事事著。習於群聚飲水(呈動物星球頻道之斑馬或羚羊狀),寫作治療。偶爾以文涉事,向春天靠攏。
◎高雄醫學大學阿米巴詩社
「如果因為你是一位阿米巴社員,有感於四遭的排擠和辱罵而有所畏懼和退縮,則你只是一隻柔軟的懦夫。如果因為你是一位阿米巴社員,無視於四遭的建議和批評而獨步於天地之間,則你只是一隻麻木的勇夫。唯有無視於四遭的排擠和辱罵,唯有正視四遭的建議和批評, 你才配和他們去度那阿米巴的生活;阿米巴的生活是原始的、生命的、赤裸的。阿米巴詩社是選擇挑戰的路線,昨日是篳路藍縷,今日四面楚歌,明日是荊棘坎坷。我們需要的不是懦夫,也不是勇夫,我們需要懂得哭、懂得笑、懂得跨開步子去尋找生活的智者。這個世界少有人煙,已是一樁由來已久的事實。如果你徒是悲憤的在阿米巴詩社裡搖旗吶喊,對不起,請站開去!我們有權利去保護自己的鼓膜使免於震裂。而阿米巴的社員有其艱鉅的歷史使命:鑄造自己確實的人格,進而參與這一項「造人」的過程。」
──1972 4月28日《阿米巴詩社》創刊號
這是45年前老阿米巴所描繪的輪廓,而今阿米巴依舊不斷在變形著,穿梭於社會、文字、詩與光影之間,期許沒有違背初衷。
-
張愛玲傾城之戀賞析 在 [心得] 【比較】傾城之戀小說及電影- 看板ChangAiLin - 批踢踢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前言:
很多影評人覺得這部片並沒有很適切的把張愛玲的味道表現出來,但我並不這麼認為。導
演其實很忠實的表達了很多對話情境,只是電影只能傳達男女主角的動作及面部表情,無
法像小說一樣把內心的世界呈現出來,所以我覺得這算是最大的遺憾吧。但我忽然有個想
法,為什麼拍不出非常非常忠於原著那樣精采的電影呢?或許是因為大家腦中都有屬於他
們自己的傾城之戀畫面吧。至於電影跟小說部分有什麼差別呢?底下我一一略述。
比較:
(1)情節橋段→這部電影我從頭看到尾,似乎看不太到原著裡男女主角勾心鬥角的感覺,
反而覺得有點像羅曼史。或許是因為男女主角的眼神動作吧,不可否認的是,周潤發演得
確實入木三分,把范柳原的放浪性格及對女人花言巧語的態度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他一出
現就讓人有「賭神」的刻板印象。雖然對於演員來說,觀眾對於他非常的認識,也代表他
知名度很高,但對於演戲上卻不太好,會讓人認為他怎麼會來演這樣的角色。幸好他很成
功地詮釋了張愛玲筆下的男主角,算是打破了觀眾們對他的刻板印象呢!
至於女主角,我便覺得有些不足。小說裡的白流蘇是有些心機的,她雖然喜歡柳原,但她
也很明白地知道他並不想要婚姻的束縛,只想要嘗嘗情愛的歡娛,而且她也很清楚自己要
的是婚姻,好向家裡人證明她也是有能力栓住像柳原這種金龜婿的。但電影裡呈現出來的
感覺,似乎她是被他牽著走的,在一些細部的動作眼神上並沒有令我覺得他們彼此是在互
相猜忌的,而是有點順著男主角的方式在進行,或許導演是想表達出像張愛玲所說的,白
流蘇其實是個可憐的女生這種情境吧。
另外導演有個相當俏皮的安排,就是在於金枝金蟬上。文中並沒有描述到她們兩姊妹的長
相,只有淺淺帶過,因為人數過多才慘遭淘汰。但導演卻安排了兩個又胖又醜的女子來詮
釋這兩角,似乎很明白的告訴觀眾,她們會被淘汰不只是因為座位坐不下了,還有更重要
的因素呢!這片段表現出小說裡所沒有的笑點,或許是因為怕觀眾覺得張愛玲寫的氣氛太
過低沉所以才臨時加上的吧。
還有在剛粉刷過的牆上印上她的手印。在影片中感覺女主角是有點生自己氣的把手印在牆
上,似乎在氣自己怎麼會這麼傻,竟然會聽從對方的使喚跟家庭的壓力就來了。但文中卻
是因為她認為這是自己的家,要怎樣就怎樣,於是便索性在牆上貼上手印,似乎表示這是
我地盤的意思,這是我感覺上的不同。
(2)戰爭描寫→電影裡花了很多時間在戰爭的片段上,但小說中卻是主要以女主角的心境됊
描寫為重,這是兩者相當大的不同。就如同上述所說,電影無法把內心世界表達出來,只
能藉由動作眼神來窺見猜測人物心中的想法,所以導演才藉由戰爭的慘烈狀況來突顯兩人
從原先有所顧忌的情況,轉而互相依靠的模式。
文中還有提到徐太太對於他們倆在戰爭期的漠不關心,令他們覺得有些不快,但還是在後
來補請婚禮上對他們微笑以對。這些都沒有在電影裡出現,還有在卡車上那段,電影給我
的感覺似乎是流蘇因為這次戰爭的緣故而真正地臣服了,但小說似乎還帶有伏筆,兩人渾
身打顫好像代表著雙方似乎都因為這次的改變而感到不可思議,但仍存有一絲的懷疑。
(3)結局→最後小說裡有提到他們到報館登報結婚啟事,回到上海還宴請了客人,還提到ꐊ
了柳原對於她婚後的態度。她雖然得到了她所想要的,但仍感到悵惘,似乎男主角還是如
同以前一般的花天酒地,一點沒有因為結婚的緣故而比較收斂。電影則是結束在兩人送薩
黑夷妮,柳原告訴流蘇要到報館登報結婚事宜,畫下了一個完美的句點,表示兩人就會像
王子與公主那般,以後結婚了會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但事實真是如此?小說最終雖然是
個好的結局,但隱約透露出了兩個人未來的婚姻生活會是怎樣,兩人真的會如影片中的那
般美好嗎?在我看來,有一句小說寫的話最能夠描寫此種狀態:「結了婚的對象並不一定
是真正愛的人。」
結語:
雖然張愛玲寫的是那時代的故事,但在現今我仍舊看到許多女人的悲哀,例如仍有嫁入豪
門的迷思,認為女人不管她的能力有多好,總還是得靠著婚姻的關係來使她的身分象徵提
升,像冠上某董事長第二代夫人之類的名稱,但這真的能代表幸福嗎?
就像小說結局所說的,柳元對於流蘇不再對她甜言蜜語,而是轉而對其他外面的女人,這
令我想到許多的豪門小開不都是如此?把家裡的老婆擺著到外面花天酒地,老婆孤單地在
家獨守空閨,還要守一大堆規矩,縱然擁有數不盡的金錢可花用,但物質真能夠滿足心靈
上的空虛嗎?我想幾乎是不可能吧。
這篇小說的結局確實有令人省思的地方,但電影卻把最後拍成唯美的喜劇,這是我覺得最
美中不足的地方。或許小說結局還需要花一些片段來解釋,可能導演認為,不要把張愛玲
所要表達的憂鬱氣氛帶入觀眾的心裡,畢竟這是她少數以喜劇來做為結局的小說,所以就
在這最美的時刻停止才會讓觀眾回味無窮吧,這也算是一種逼不得已的商業電影行銷手法
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4.27.25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