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跳高的袋鼠】
#一個關於習得性無助的實驗
前幾天拜訪宜蘭的一間牧場
意外的發現,裡面竟然有袋鼠!
連在動物園都不曾看過的袋鼠這裡竟然看的到
孩子們自然很興奮地搶著餵食
「他會跳很高嗎?」唯可問
「袋鼠應該會跳很高吧」我不確定的回答
「他可以跳像牆那麼高喔!」
一旁的工作人員指著旁邊的一道牆熱心地回應
那牆將近一層樓的高度
「哇! 可以跳這麼高呀!」我驚呼
「對呀! 不過他們現在不會跳這麼高了」
「為什麼?」
「因為在他們小的時候,飼養空間的天花板比較低,他們跳起來時就會撞到天花板,幾次之後他們就不會再跳了」
我聽完之後理解了
同時也覺得心情好複雜
還有一種似曾相似的感覺
「我們是不是也都跟袋鼠一樣
被無形的天花板侷限了自己的能力?」
明明可以做得到,但卻不相信自己做得到
過往的經驗彷彿無形的天花板
就算活在沒有天花板的天空底下
內心的恐懼也讓我們不敢嘗試再往上跳
這讓我想起一個殘忍的實驗...
#習得性無助的實驗
五十年前塞利格曼(M. Seligman)和梅爾(S. Maier)做了一個經典的「習得無助」實驗。他們讓兩組狗兒不定時接受完全相同的電擊,但第一組狗有控制權,被電擊時只要壓一個板子就可以逃避電擊;第二組狗則完全被決定,不管牠們做什麼,都與是否被電擊無關。
實驗第二天,兩組狗都接受另一個逃避電擊的實驗,籠子中間有道隔板,狗被電擊時,只要跳過隔板就可以逃避電擊。
結果,第一組狗一被電,就會趕緊跳到隔板以逃避電擊。但第二組狗,就是昨天「被決定」的狗兒,放棄了努力,躺下來被動的接受電擊。牠們哀哭,大小便失禁,但就是不再嘗試跳過隔板。結論是:第二組的狗學會一種「做什麼都沒用」的想法,牠們「習得無助」了。
(以上內容取自曾世杰院長)
在正向教養中孩子負向行為中的最後一項
就是無能放棄
當孩子試過各種努力都無法滿足內在深層的渴望時
孩子就會開始自暴自棄,同時也產生無助與絕望
「沒有用的,放棄吧! 我做不好,我沒有能力也沒有價值,我也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不要對我抱以任何期待與希望,一切都只是徒勞,因為我做不到。」
在這階段的孩子會變得非常的退縮、消極與逃避
對於成人的任何作為都毫無回應也毫無改進
進而也讓成人感到挫敗、無助與無能無力
要不是完全放棄孩子,就是過度的幫助與保護
如同被眷養的袋鼠
失去天生就有的跳躍能力與自信
只能活在人類所期待,那小小的園區當中
#實驗過後三十年發現名為希望的迴路
2016年7月,兩位心理學家共同發布了一篇新的研究文章。
通過腦神經研究,實驗顯示當年「習得性無助」的現象,「被決定」的狗兒並非「學會了」無助;而是,因為前一晚不斷受到電擊,產生強烈的焦慮感和壓力,出現哺乳動物的自然反應—就是抑制了反應(inhibit control)。
原來,腦部的原廠設定是認為,凡是我們感到壓力的東西,都是無法控制的,因此自然反應是「沒反應」。
而有控制權的狗兒,因為在前一晚練習了用壓板子來控制情況,牠們學會了「控制」,因此超越「沒反應」,而做出正常的躲避。
塞利格曼和梅爾稱之為「希望的迴路(hope circuit)」,通過日常的「控制訓練」,建立抗壓性(resillience)。從學會控制當下發生的事做起,開始對未來可能發生的負面事件感到有掌控權。
(以上內容取自女人迷womany)
這也和正向教養在面對無能放棄的孩子
所採取的相應作法不謀而合
#建立孩子希望的迴路
面對無能放棄的孩子
所能做的就是鼓勵、鼓勵、再鼓勵
並停止所有負面的評論與責備
陪伴孩子從小事情開始練習
一步一步透過簡單任務的成功建立自信
只要孩子有顯現積極與努力的部分
那怕再微小,也都要給予鼓勵和肯定
讓孩子慢慢找回可控感
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價值,且值得被愛
✏️本日金句:
「不放棄每一個孩子」
願我們與孩子
都能重拾在天空下跳躍的勇氣
#正念育兒 #正向教養 #意識父母
/
補充: 感謝 糖果家好好睡 的提醒
關於袋鼠因為天花板擋住而「受限」
以及狗兒遭受電擊而「受創」的差異
(話說習得無助這個實驗網路上找到的版本都不太一樣,但主要傳遞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受創相較於受限所產生的壓力多的更多
不過在我看來兩個最終都會導致受創的結果
差別在於主動跟被動,以及形成壓力的速度
這篇主要想傳遞的意思是
無助會成為一種慣性反應
而要打破這種慣性,需要因著鼓勵與小成功而來的勇氣
一步一步的調整淺意識中的信念
不管孩子亦或成人都是,與你們分享
(我自己過去也曾經是個無助的成人,所以特別有感)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
建立孩子希望的迴路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 10/26 開班!]《CIA通達力》初階班~全方位溝通表達訓練(第二十八期)
讓原本的你成為自己的力量與資源,帶你前往想去的地方。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3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pse.ee/5TB7F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我們來破解一個迷思,那就是「這世界上,到底有沒有『命運』的存在?」聽到這樣的破題,會讓你想到什麼?
是不是像是「為什麼我老是遇到爛情人?」或者是「為什麼我總是懷才不遇?」,再不然就是「錢為什麼都留不住?」。
甚至於是「為什麼我一直跟爸媽吵架,難道命中注定相剋嗎?」這些是不是都比較偏向「宿命論」,而且這有可能都是你的疑問。
相信我問到這裡,你可能會有很多往事、歷歷在目,想要跟我分享。但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個很務實導向的心理學家。
因此喔,我能給你最誠懇的建議,就是請你把心力收回來,不要浪費在那些「過去」,否則啊你永遠會「過不去」。
我很喜歡的一個心理學家榮格,他曾經說過一句話,他說喔:「當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缺乏自覺的認識的時候,它就會轉化成為命運。」
榮格所說的「缺乏自覺的認知」,其實就是我們東方人,常說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也就是那些「積習難改」的事。
那什麼叫做「積習難改」的事呢?我來舉一個例子,你馬上就會明白。
這就像是一個放學準備要回家的孩子,因為同學的邀請,請他到同學家玩,結果玩到忘記時間了,匆匆忙忙的趕回家。
一打開門,看到媽媽生氣的臉,就會覺得自己很愧疚;才想要道歉,但是他還沒有開口,媽媽就已經開罵了,完全不聽他解釋。
他感覺到很刺耳、而且不被理解,所以呢,就生起了不耐煩的情緒,用力的把房間的門關上,並且藉著載上耳機打電動,來平復自己被媽媽責備的氣憤心情。
而媽媽呢,也因為被甩門,她更生氣,就更罵孩子罵得更用力;而孩子繼續把音樂開得更大聲,更不理會媽媽的怒罵。
這樣子是不是讓媽媽覺得,孩子更自我中心,完全聽不進去別人的關心,而且呢,孩子被誤會得就會更深、更不想解釋、更不想回家;下課就更容易的跑去同學家。
於是你聽到這裡,大聲斥責和我行我素,是不是就成了他們親子之間,完全沒有辦法擺脫的命運了,它根本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所以聽到這喔,你是不是也很熟悉這樣的母子互動的一個相處模式呢?沒有錯!這樣的熟悉感,其實就是大多數人很少覺察到的「習慣」。
然而如果我們回到最原初的動機,不管是媽媽的出發點,還是孩子的出發點;其實他們都不想要這樣的結果啊!
其實啊,最近的神經心理學家的研究,都己經證實;我們的大腦裡面有很多神經元,彼此之間的激發或者是抑制,透過很多重複的行為,就會讓神經區域之間的連結,發展成固定的神經迴路。
白話文就是「習慣的養成」。
那更簡單的說呢,這個世界上,並沒有所謂「命運」的存在。你現在覺得的很多像「輪迴」一樣的重複,說穿了就只是因為你沒有意識到它,而一再的放任它重複不斷的「神經迴路」,如此而已。
就拿剛剛的例子來說,覺得被誤解的孩子,和生氣罵人的母親之間,只要有一個人,先有意識的打破罵人和冷戰的行為,去改變這兩個人之間,對於「放學出去玩」這件事的反應,而建立新的互動習慣,所有的「輪迴」它其實就可以打破,親子關係就會變得有解。
所以,如果你想要打破生命裡面的輪迴,建立新的習慣,你就一定要先幫自己大腦,輸入三個觀念。
第一個觀念是,叫做「正確歸因自己的行為。」
先搞清楚哪些是環境,或者是先天的因素,而哪些是自己可以改變、可以控制的?
這樣子你就能夠更客觀的,看待事情的因果關係,而不是一昧的去迷信「命運」這種絕對值信念。
也就是說喔,面對孩子溜出去玩的母親,可以先認清「玩」這件事,它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我們根本不可能壓抑,和完全消除「孩子想要出去玩」。
母親得花一點時間好好的覺察,真正引起她憤怒的事情,是孩子太愛玩?還是孩子沒有先告訴媽媽,要出去玩呢?
因為孩子沒有先告知這件事情,讓身為母親的自己,感覺到擔心跟害怕?所以一個媽媽,她憤怒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如果是後者,那其實只要好好告訴孩子:「我生氣的原因,是因為關心你,只要你能夠事先徵求我的同意,並且準時回家,這樣子我就不會罵人。」
如果能這樣子說清楚,孩子是不是就比較容易懂得母親的在乎,用媽媽可以接受的方法,去滿足自己的需要,自然也不會讓媽媽老是在罵人;而身為孩子的自己,也就不必甩門、冷戰,自然能夠化解母子之間的衝突。
但是如果是前者呢,媽媽這時候就可以繼續去思考,「愛玩」那會發生什麼事?你對孩子有什麼期待?
而這個期待,真的跟孩子本來的樣子有呼應嗎?還是只是我們個人的投射,硬是要把孩子變成另一個樣子,或者是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在我們面對「習慣」的時候,你一定要先搞清楚,哪些是可以調整的,而哪些是很根本的需求?我們只能接受,你壓抑它是沒有用的。
就像是一個左撇子的孩子,你硬要他用右手拿筷子、用右手寫字,他就會變得很奇怪。
但如果你跟他說,為了不要跟旁邊的人打架,吃飯的時候去磕磕碰碰,那在吃飯的時候,如果可以選擇,自己的左邊盡量不要坐人,是不是也是個解決方案啊?
就像如果我們唸書不行,仍然可以找到自己優勢,好好的發揮,一樣可以出人頭地。
我知道像這樣子理智的「自我歸因」,好好的去釐清,自己在意的是什麼;如果沒有經過刻意的練習,其實並不容易做到。
但是就像「麥克.阿瑟」的祈禱文裡面說的:「神阿,請賜給我寧靜,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請賜給我勇氣,讓我去改變那些能改變的,並且賜予我智慧,去區分這兩個的不同。」
唯有你努力的去嘗試,才能夠一次一次的,去靠近寧靜跟勇氣,還有智慧,進而才能夠有機會,去翻轉自己的命運。
再來,第二個能協助你,建立新觀念的習慣,就是「具體的經驗,會大過抽象的理解」。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喔「做到」會比「知道」來得更為有效。
美國的教育學家,他也是一個哲學家,叫「杜威」;他所倡導的「生活就是教育」、「做中學」這些教學理念。它不只是受到全球教育界的肯定,更受到神經心理學領域的推祟。
因此呢,現今的心理治療,不僅限於在治療室裡面坐下來聊一聊,教育也不只是在教室裡上課,有很多的科學證據都顯示,多層面的實做技術的擴充,更有助於學習。
就像是剛剛那個媽媽,如果對自己的孩子,沒有辦法好好的說話,他也可以請朋友幫忙;請朋友扮演他的兒子,練習怎麼樣好好說話,該用什麼樣的語氣和用詞。不要小看這個模擬喔,我們的大腦,對於曾經說過的話,下一次要再說出來,就容易多了。
透過這些實做的方法,讓人重複並累積正向的經驗,這樣子就會直接產生「做到」的效果。
這是因為喔「知道」只是觀念的累積,而「做到」卻是讓我們的身體,擁有身體的記憶。深刻的程度,一定會大於「知道」這件事情,而且只要做到過一次,就更容易的讓人保持這樣的新習慣。
最後呢,第三個觀念,是「內在語言會影響心情感受」。
更直接的說,就是你怎麼詮釋這個世界,你就會有什麼樣的感覺。
打個比方喔,就是兩個人如果同時都踩到大便,但A呢,會覺得太幸運了,所以趕快跑去買彩券,而他就會有快樂的感覺。
但是另外一個B呢,他會覺得唉呀!觸霉頭、真得很倒霉,老是擔心因為踩到了一次大便,而後面會有壞事情發生,於是呢一整天悶悶不樂。
像這樣子遇到同樣的事情,但是卻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它的重點就在於「你怎麼看待你正在經歷的?」改變看待的方式,就能夠左右自己的情緒,並且決定我們接下來的行動。
就像剛剛的媽媽,她如果詮釋兒子的愛玩是「調皮」啊、「不好學」啊、「偷懶」啊;那麼她自然就會擔心孩子的未來,覺得兒子會跟不上人家,一輩子「撿角」。
可是如果她的詮釋是「喔~我的兒子很有活力」、「充滿創意」、而且「很會交朋友」,他根本是個「孩子王」、「很有領導能力」。
她就會看到孩子的競爭力,而知道這些特質,在現在的社群時代,是很吃得開的;而因此更加肯定自己的孩子、喜歡自己的孩子。親子關係在這裡,就會自然而然的變好,變正向的轉圜。
而更有趣的就是,許多內在的語言的這些實驗裡面,它的結論都告訴我們,唯有好的情緒,才能夠引發好事不斷的發生。
所以我邀請你想一想,假如你一直不意識自己的內在語言,是怎麼樣跟自己對話的,那麼你真的認為有一個叫「命運」的東西在折磨你;或者是,你根本就是在自己折磨自己呢?
說到這裡喔,我們總結一下,我想強調的其實就是「積習可改,命運可變」。
只要你能夠開始懂得「正確歸因自己的行為」、「做到會比知道更有效」還有「我們內在語言會影響心情感受」這三個重要的觀念。
你就能夠打破舊的習慣,還有舊的反應連結,並且有意識的擁有好心情,幫自己建立新的習慣。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對你產生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就如同在內容當中舉到的例子,媽媽跟孩子。
我想我們生活當中有很多情境,可能是我們需要跟他達成共識、我們需要好好跟他相處,但是可能有一些基本的立場、有一些衝撞、有一些辛苦的對話。
當我們面對到這樣的情境的時候,怎麼樣能夠真正的看懂、聽懂,對方的言下之意,並且透過好的問句,引導出必要的共識。
如果你想要在這方面學習、前進的話,我很鼓勵你,可以好好的把握,我在10月15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課程。
這一門課程,是我在2019年,最後一期的【高難度對話】課程,希望你能夠一起進教室,我們一起前進。
如果你錯過這一次的機會,下一次的【高難度對話】課程,就要等到明年三、四月之後了。
我常常會有一個感覺,我們都不想要對命運低頭,但是常常會有一種「半點不由人」的感受。然而要突破這樣的困境,就如同你花時間看這一段影片到了現在,其實你是願意學習的。
如果你已經有這個意願,何不給自己一個決定,再跨出那重要的一步。希望我能夠在10月15號的教室裡見到你。
詳細的課程資訊跟連結,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建立孩子希望的迴路 在 佛光山惠中寺- 洪蘭:心的意念.影響大腦的認知2019/7/2人間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對青少年來說,要在同儕中獲得肯定,展現自信,和人際關係的建立,就必須看得起和尊敬自己,別人才會同樣的尊重你。洪蘭希望家有青少年的父母,鼓勵孩子去擔任義工,從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