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聽】如何閱讀一本書 | 閱讀教練教你「#閱讀力」 | 細讀與李維斯學派 // 李長潔 feat. R星球頻道 的Ryan 📒
.
從小到大都一直被推薦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由Adler與Van Doren在1940年出版,然後不斷再版到現在。今天就與「櫞椛文庫」的負責人Ryan,還有他的節目「R星球頻道」,一起連結,聊聊「閱讀」這件事。聽說Ryan的新業務是「#閱讀教練」,到底甚麼是「閱讀教練」?閱讀可以有那些技巧?你的閱讀姿態又是甚麼呢?甚至在當代,這個「不太看文字」的新媒介時代,閱讀力為何必須要培養?進來聽就對了~
.
📌 #今天的內容有
.
▶我們的書爆炸多,我們都看哪些書呢
▶抓起你手邊的一本書
▶用最喜歡的閱讀姿態看書
▶書作為一種文明的傳播與積累
▶文化研究中的李維斯學派
▶如何閱讀一本書
▶細讀的理論意義與技巧
▶做一位閱讀教練
▶鍛鍊你的閱讀力
▶規畫你的知識領域與自我成長
▶數位時代的閱讀素養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riojdlu6cym08502wbnk637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GocHVpv-Xvn8KSHZMm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0h5wo08gWvxnDDt4O0LgsZ?si=uwL423O2Seam7nM8NWXPSg&utm_source=copy-link&dl_branch=1
.
📣#apple 聽這裡: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p-51-%E5%A6%82%E4%BD%95%E9%96%B1%E8%AE%80%E4%B8%80%E6%9C%AC%E6%9B%B8-%E9%96%B1%E8%AE%80%E6%95%99%E7%B7%B4%E6%95%99%E4%BD%A0-%E9%96%B1%E8%AE%80%E5%8A%9B-%E7%B4%B0%E8%AE%80%E8%88%87%E6%9D%8E%E7%B6%AD%E6%96%AF%E5%AD%B8%E6%B4%BE-%E6%9D%8E%E9%95%B7%E6%BD%94-feat-r%E6%98%9F%E7%90%83%E9%A0%BB%E9%81%93-%E7%9A%84ryan/id1516956557?i=1000529932445
.
📲#facebook 完整論述: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815731235281160/
|
能夠好好地閱讀一本書,在當代流行文化中,似乎已經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能力」,甚至是「休閒活動」。如果說書本,是一種知識傳播、儲存的載體,那麼閱讀就是這些知識的再生產實踐。也就是說,我們的文明與文化之根本,在很大一部分的時候,是倚賴「書本」來做為基礎。無怪乎,在文化研究中,就有「文化與文明」傳統,更有強調高級文化保存的「#李維斯學派」。
.
▓ #文化與文明傳統
.
李維斯(F. R. Leavis)承接阿諾德(Matthew Arnold)的「文化與文明」觀點,認為文化是一種「有教養的閒散」(cultivated inaction),一種對內在的耕耘(cultiver)。而當時(1990年代前後),大量印刷的書籍可以被認為是最有效的傳播管道,當然,能夠有良好的閱讀能力自然就成為通往「文化」的技巧。而李維斯在他的著作《#大眾文明與少數文化》、《#小說及閱讀大眾》、《#文化與環境》中,奠定了他對大眾通俗文化與30年代文化危機的觀點。
.
▓ #鼓勵閱讀的李維斯學派
.
他認為「文化向來靠少數人來保存」,這種文化精英論顯示,隨著民主精神的到來,通俗文化的席捲,傳統知識權威深感威脅,擔心某種無政府的失序。李維斯批評電影、電視、廣播、廣告等大眾傳播媒體,這些內容降低了語言文字,貶抑了情感生活,破壞了生活品質。他們嚮往一種神秘的純樸過往,未受商業污染的文化協調性(充滿秩序與分際)。所以他們鼓勵文學閱讀,甚至是一種「細讀」(close reading),以恢復高級文化的涵養。
.
艾德勒(Adler)與范多倫(Van Doren)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也是在40年代的這個文化氛圍中誕生。強調培養一種「主動的閱讀」,希望讀者可以在接下來的時代中,促進「理解」,習得「知識」,持續「文化與文明」。書本就是一種溝通(傳播),是可以也應該增進的能力。想到大學時上林春明的課程,他很浪漫的說,書就是跟過去的哲學家對話,當初覺得僅是幽默,現在想來貼切,閱讀是一種超越時空條件限制的交流。
.
他們幫書做了分類,一種是「實用性的書」(如果我們想做什麼,我們該怎麼做)、「理論性的書」(知道這是怎樣回事),前者是「教導性」的,後者是「規範性」的。例如,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就是這麼回事。
.
▓ #閱讀的四個層次
.
然後,閱讀可以有四個層次,包含:
.
「#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談論書本最基礎的語句理解,也就是「這些句子在說寫甚麼」。
.
「#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就是在一定的時間內,抓出一本書的重點,了解「書本包含了哪些內容」,例如看封面、封底、目錄、文獻、序文等,很有系統的略讀過一本書。接著可以進行較為粗淺的閱讀,先不管那些你不明白(沒有背景知識)的地方,直接看過去。
.
「#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分析閱讀就是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在這個層次的閱讀,讀者會緊抓著一本書,一直讀到這本書成為他自己為止。在這個階段中,我們會試圖找出書本(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表達的論點、甚至是展現的技巧,並且,身為讀者,我們開始進行詮釋,透過自己的分析架構,解構與再建構作者的「理解」世界。最後,對這本書進行「批判」,證明作者的論證、知識、技巧、邏輯有哪些優質與不足之處。
.
「#主題閱讀」(synoptical reading),是所有閱讀中最複雜,同時也是最系統化的閱讀。在做主題閱讀時,我們會將多本書籍文件並置,並列舉出這些資料之間的關係,提出一個所有資料都談到的主題,並且形成論述。我們會在不同的陳述間,建立起一個論證的網絡,釐清問題,定義問題,解決問題,討論反思。例如在韋伯、桑德爾、韓炳哲、葉啟政、馬斯洛之間,找到西方社會對自我實現的社會學想像。艾德勒與范多倫,對閱讀與理解提出的四個層次,蠻受用的,十分適合檢視或歸納自己的閱讀動機。
.
▓ #如何閱讀社會科學的書
.
艾德勒與范多倫將所有的書籍分類為不同的讀法,包含「實用型」、「想像文學」、「故事、戲劇與詩」、「歷史書」、「科學與數學」、「哲學」、「社會科學」。社會科學被放在最後一個,是因為對於社科的閱讀,包含了前面所有的閱讀。社科閱讀的簡易之處,在於其關於我們的每日生活。
.
社科作品閱讀的困難之處。首先在於讀者的立場是否願意同意作者,這關乎你的閱讀體驗。其次,作品中雜用的專有名詞,與各種來自多方領域的概念,你可能會看到一堆關鍵字,但隨便卡在個詞的脈絡中,你便不理解作者想要表達或批評的意思了。最後,社會科學的作品,通常脈絡相當的廣泛,可能需要同時閱讀多本書,才能明白某個作品的內涵,這必須要進入到第三、第四層次的閱讀。
.
▓ #細讀的理論意義與技巧
.
其實上述艾德勒與范多倫的閱讀法,就是一種李維斯學派想強調「細讀」。當然在年代上,它們可以呈現為同一個學術路徑。算是文學領域中40年代「新批評」的一種模樣。在李維斯學派中,他們認為,閱讀應該是字句斟酌,研讀文本中的細膩結構,像是用詞、文法、修辭、篇章結構、敘事、內容邏輯等,找出作者的深意,隱藏的結構,與多元性的觀點。這樣的試讀素養培養,在文學、外國文學的教育體制中,直到現在都是重要的核心能力。也是40-60年代,全球教育體制都很渴望提升的「#素養」(literacy),識讀能力。
.
▓ #數位時代的閱讀力
.
這個識讀能力,在文化研究的文化與文明傳統中,被認定為維繫文化發展的重要基礎。正如李維斯學派的知識份子們所擔心的,我們終究是在100年的發展中,受到「通俗的」媒體文化來襲,素養能力也就在不同時期呈現為「讀寫素養」(1930)、「媒體素養」(1960)、「媒體批評素養」(1980)、「多元文化素養」(1990)、「數位素養」(2000),甚至到今日的「運算數養」。
.
最近,秦琍琍、胡全威、李佩霖、沈孟湄、費翠與我將出版一本新書《#數位語藝》,裡面就呼應了這種數位時代的各種素養。我們要知道當代的數位文本具有「更加對稱的互動與傳播」、「又產又用的「產用者」(produser)」、「文本的不穩定性」,如John Harrley(2009)高呼的「全民書寫運動」,一個數位時代的文化能力全面啟動。
.
我們必須要同時兼顧「細讀」與「遠讀」,細讀就是鑽研到文本的結構當中,如今天所談的內容。而「遠讀」(distant reading)則是要從一個更加鉅觀的角度,去拆解文本,包含「技術」(techno)、「使用者/使用」(user/usage)、「內容」(content)、「所有權」(ownership)、「治理」(governance)、「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s)等構面,甚至用「文字探勘」等數位工具,去理解文本。將「細讀」與「遠讀」並置,才能夠掌握數位時代的文本本質。
|
🌐 R星球頻道:https://www.facebook.com/readingplanet
📚 櫞花文庫:https://www.facebook.com/enkalibrary
|
今天的聊天夥伴:林廷璋。私人圖書館「櫞椛文庫」館長|文藝誌《圈外》總編|「R 星球頻道」 Podcaster|日本文化觀察、文學評論等文章,散見於各藝文雜誌及媒體平台。熱愛各種形式的閱讀,相信文字的力量,同時也懷疑所有的真理與事實。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萬的網紅超級歪 Super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立刻加入頻道會員,實際行動支持超級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AM7yIYvZGYLJR6z6RqLlNw/join https://www.facebook.com/Mr.SuperY/posts/1434575460029451 📣留言加分享本影片,...
康德先驗哲學 在 超級歪 Super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超級歪哲學導讀專文
做哲學相關影片5年了,時常被問入門哲學的書單,我一律都先推薦威爾杜蘭的《哲學的故事》。這次有幸受到 Readmoo讀墨電子書與 引書店邀請參與「數位閱讀推廣計畫」,讓我有機會再次翻閱本書,並撰寫一篇入門推薦文。《哲學的故事》出版於1926年,距今已經將近一個世紀,但是經典經得起時間考驗,讀者翻閱此書必然會感到書中的思想依然十分啟發人心。同時,《哲學的故事》也可以說是跟上了20世紀「知識普及熱」的潮流之一,英國作家H. G. Wells 在1920年出了《世界史綱》,而大眾史學作家房龍在1921年出了《人類的故事》開啟歷史普及的先鋒,從此以後,歷史學家寫書都必須寫的跟他們一樣有趣才行。同樣的,《哲學的故事》於1926年出版後與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於1945年出版後, 哲學史都必須寫的跟他們一樣有趣才能抓住讀者目光!
這本書的優點是寫作佈局上面面俱到,在介紹每一位哲學家時,都會介紹時代背景、生平經歷、重要思想、最後給予作者自己的批評,讓讀者不是盡信一家之言,而能夠保持批判的心態公允對待每個思想家。由於當今市面上的哲普書籍已經琳瑯滿目,這篇文章希望能夠做出差異,引入一些當代時事或是台灣社會脈絡來做導讀、刺激思考,希望讀者能進一步閱讀文章裡的書單。 還有,本書裡談到的20世紀哲學家,其實有些已經很少被當今的哲學界研究,而更多是在其他領域大放異彩,如杜威對教育學界更重要, 克羅齊對歷史學界更重要,威廉·詹姆士對心理學界更重要。因此,考量到篇幅關係,我只挑選五位我認為非常值得認識的哲學家做介紹,分別是柏拉圖、 斯賓諾莎、康德、叔本華、尼采。
✏️完整文章:
https://readmoo.com/campaign/2021/6/inevitable/05
🎉活動:在 6/30前只要註冊且登入,就能拿到一組領書序號,從六本書免費領一本:
《台灣擴充:吳叡人談自由民主》
《台灣擴充:吳啓禎談經濟轉型》
《台灣擴充:鄭麗君談文化治理》
《經典解析:唐鳳談數位公民》
《主題薦書:楊斯棓談未來閱讀》
《主題薦書:超級歪談哲學之旅》
康德先驗哲學 在 法鼓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人格在寂寞中昇華
一個寂寞的人,雖能引起他人的同情;但人之對於寂寞的境遇,總是容易引起哀傷的情緒。所以寂寞的境遇,總是不受一般人所歡迎的。
但是,人而真正能夠忍受寂寞,安於寂寞,樂於寂寞,並且願以寂寞為其終身之良友者,他將必然通過寂寞之路,透出於寂寞的氛圍之外。他將會在寂寞之中,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世間,認識世間的一切有情與無情;他將會發覺自己的缺陷,他人的缺陷,世間的缺陷,乃至一切有情與無情的缺陷;缺陷之中,產生憂患,憂患則與痛苦俱來;自己有痛苦,他人有痛苦,一切的有情眾生皆有痛苦;因為自己有痛苦,自己是人,凡是人,必皆有痛苦;又人是有情的眾生,凡是有情的眾生,亦當皆有痛苦。自求解脫痛苦,故亦必能逐漸而發為救人救世的大悲精神。到此境界,吾人的人性,已從孤單與寂寞之中,昇華而至於廣大無際的無盡藏中,自己深入於民胞物與的無盡之藏,自己的心胸,亦將充塞於無盡之藏,並進而彌蓋涵容了無盡之藏,此真所謂廣大如虛空了。但是,虛空雖然容受萬物,且以撫育萬物為職志,虛空的本身,卻是寂寂寞寞,無色無臭的。
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古來聖哲之士,不論出世的抑或入世的,他們皆從寂寞中來,那是毫無疑問的。雖由各人對於寂寞的運用有廣有狹,對於寂寞的體認有深有淺,而致聖格與聖階的範圍等次,各有差別,然其認定寂寞之可貴,乃是一樁事實,即使他們未嘗用過寂寞一詞的字樣。
人類思想的凝聚,必須有其冷靜的機會;人格的昇華,必先假以沈澱的時日。一缸混水,澄清之後,始能明淨如鏡而徹上徹下,但如不讓其有休息的機會,時時均以器物攪之拌之,那是不會澄清下來的。
世間固有不假造作的天才人物,一出世來,即能顯赫一時,但那總是浮淺的,好像肥皂的泡泡一樣,也能吹得很大,也能在陽光之下發出絢麗的色彩,也能使人對之欣然而笑,然其彩色的生命是有限的,其為人們所留下的印象與影響也是有限的。
世上一般的所謂凡夫,總是不甘寂寞的,總是想盡方法,要使自己比他人好,要使自己站在他人的面前與上面,要使自己讓他人看到,要使他人知道自己是比他人為好為高。所以一般的政客,口頭上喊著為民服務,事實上卻在踏著人民的背脊,登上自我高大的寶座,政客之所以不能成為偉大的政治家,端在他們的不甘寂寞,他們是為成全自我而利用他人;政治家之所以能夠萬民愛戴,留芳千古,原因是在他們的動機為救國家為救人民,能置個人的成敗毀譽乃至生死於度外,他們為了達到自救救人的目的,可以接受天下人的反對,即使在天下人的一致反對之下,他們仍能我行我素。所以歷史上的孔孟諸子,他們各有其政治理想的政治計畫,但他們卻未有一人是能即身而將自己的政治抱負全部實施的,甚至永遠未能付諸實施的,可是,他們那種獨立特行、獨往獨來而甘於寂寞的精神,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魄力,實在值得吾人深心嚮往。
吾人在寂寞的時候,不能不感到無聊,這是因為沒有寂寞的習慣,未能將寂寞的境遇,看作知己的朋友,所以大家喜歡往熱鬧的場所跑,希望能有一些可以交談的朋友,可以共同玩樂的朋友。但是人從熱鬧的場合中走回家裡時,或當朋友們各自分散時,卻會感到加倍的寂寞,好像自己是生活在古墓之中的木乃伊,孤孤零零,悽悽切切,冷冷清清,像一個無依的幽靈,像一隻失群的小鳥。於是產生反常的心理︰越感寂寞之惱人,越向熱鬧的場合裡鑽,越鑽越感寂寞,越感寂寞越要找刺激。最後,心靈混沌了,肉體麻痺了,精神墮落了,整個的人生,也就毀滅了!
當然,凡是尚有一些自制能力的人,那是不會一直走下去的。普通的人,無聊的時候,可以看看書,寫寫字,聽聽音樂,時間也就打發過去了。但是,假如我像魯濱遜一樣,生活在一個無人的荒島上,那裡沒有文明,沒有文化,也沒有任何的書籍,那時候,我是自殺呢?還是繼續活下去?如果我是一個聖者,這倒正是我所求之不得的環境了,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他要單獨跑到雪山去枯坐六年,耶穌成道之前要到西奈山去獨住四十晝夜,他們何嘗是從書本中找智慧呢?所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是中國儒家的主張。書本之中,固可找到知識,真正的智慧,則非書本之中可以找到。所以佛教的禪宗,主張不立文字,主張直下悟入,明心見性。中國儒家,雖有悟的境界,但在宋明之前,殊少直接點出悟之重要者,到了宋明之後,因受禪宗的影響而標明了悟的觀念,陽明的龍場悟道,便是一例。雖然佛教的悟道與儒家的悟道,在層次與成色上有其差別,但其悟的方法是一樣的。如何才能悟道?首要在於知止,以不變而應萬變,心不變動就是定境,心如止水,自可內外明澈,而能自悟悟他了。唯此知止不變的工夫,若非甘於寂寞的人,那是用不上力的。
人之自高自大者,正因他是無知;人之能夠敬上而謙下者,正因他能知道自己之無知;人之無知而能自知為無知者,他已不是等閒的人物了。所以蘇格拉底自謂他之過於人者,只是自知其無知而已!但要發覺自己的無知者,非要有寂寞的經驗不可,一個不甘寂寞的人,他是不能自知其無知的,一個不能領會寂寞的人(像無有思想可用的動物一樣),更是無法自知其無知的。故如莊子所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警覺心,在一般人來說,那是談不上的。
可是,我們不妨從現在開始,找一個寂寞的機會,或在深夜的床上,或在傍晚的天井裡,或到空曠的原野,或到汪洋的海邊,或坐林間的樹下,或宿深山的梵剎,先讓自己寂寞下來,然後再向自己發問︰
我是什麼?我從何處來?又將往何處去?
我認識自己嗎?認識些什麼?認識了多少?
我為何生在天地之間,如何生在天地之間,天地之間如何使我生存?
我對我的周遭事物,理解了多少?理解些什麼?
我是人?人應如何?我已如何?
我覺得人生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痛苦何處來,快樂何處去?自知有苦樂,也能知道他人有苦樂嗎?
我生於天地之間,對天地之間的一切萬有,理解了多少?理解了些什麼?
像這些問題,任便舉出一個,必將無以回答,即使勉強回答,此一答案的分數,必也少得可憐!即使是集古來的大宗教家、大哲學家、大科學家,數千年研竟。此一本末究竟或事物終始,仍須吾人從寂寞之中去開悟出來。
偉大的人物,都是從寂寞中來的,也唯有從寂寞中來的人,更能值得人們的尊敬。像西洋的哲學家中,斯賓諾莎甘於磨鏡的寂寞,尼采甘於病痛的寂寞,其餘如霍布士、笛卡兒、洛克、萊布尼茲、休謨、康德、叔本華等,皆甘於獨身的寂寞。中國自顏回以下,賢哲之中,甘於陋巷布衣的寂寞者更多。縱使學優而仕,身居顯要,但他們總是耿介質直,不阿不求,從政是為兼善天下而已,正是學以致用的表現。唯於偉人之中,寂寞一生者之精神作用,遠較及身聞達之流,更能使人崇敬與嚮往,卻是一個事實。這在宗教的行誼之中,尤其明顯,一個高僧,只要能有徹底放下的決心,他們對於寂寞的生活,必能甘之如飴,世人視之為枯槁,他們住之如春風。因為一個真正的宗教家,特別是一個佛教的僧人,他們雖以出世為宗旨,卻以入世為手段,他們的徹底放下,為的是要絕對的承當,若不先做去人欲而存「天理」的工夫在前,自也無法擔起自救救人救眾生的重任在後。即使一個高僧,未嘗真的在其一生之中,度盡一切眾生,但卻願於生生世世,盡未來際,直到度盡眾生為止,正因有其弘願之所在,他們雖然枯坐於水邊林下,亦同於心包太虛而與一切眾生談天說地了。近代的佛教界中,有一位弘一大師,他於出家之後,總是隱藏,總是甘於過他寂寞的生活,他在生前,著作無多,化眾甚少,但其若有所言,必是悲憫懇切之詞,必能語語感人,故到目前為止,不論僧俗,凡是知之者,談起弘一大師,總會肅然起敬,這就是受他那種卓拔的人格所感。那種卓拔的人格,卻是從寂寞的生活中,貞凝而成的。
一個甘於寂寞的人,根本不會想到寂寞的問題。人在單獨的時候,會覺得寂寞,有了一個朋友交談,便不寂寞了;一個甘心與寂寞為友的人,卻將一切寂寞中的人當作自己的朋友,他將全部的心力,放在寂寞的朋友身上,為之發掘問題,並為想出解除問題的方法,以期拯救,以期安頓。因為凡人皆在寂寞之中而又不忍甘於寂寞,不甘寂寞的人是愚癡的,也是痛苦的,所以凡人皆在他的拯救之列,凡人皆是他所關心的朋友。那麼試問:能以一切人乃至一切眾生為朋友的人,他會感到寂寞嗎?當然是不會的。
若想甘於寂寞,確非輕易之舉,如果以甘於寂寞作為來日的晉升之資,期以十年寒窗,換取來日的衣錦榮貴,那是流俗的,那不叫作甘於寂寞,而是做的投資生意。離俗而處者,固為甘於寂寞的人,一個真能甘於寂寞的人,卻並不一定要離群獨居,像美國的林肯,像印度的甘地,都是寂寞的人。寂寞者不會考慮到自己的問題,他只希望同情一切人,瞭解一切人,並願為一切人乃至一切眾生承擔問題而解除問題,他是忘我的,即使一切人乃至一切眾生都把他當作敵人來攻擊,他也必能在所不計,人皆以他為敵人,他卻仍以朋友乃至慈母的心懷來愛之護之。所以佛教主張學佛者,應先空去一個我的觀念,然後才能進入佛法的聖階,因為人欲皆由我的觀念而來,有我就有人欲,有人欲便不能甘於寂寞。
寂寞是可貴的,願將此一短文,獻給正在寂寞中的人。
(一九六二年十一月於美濃,刊於香港《人生》雜誌二九○期)
--本文摘自《神通與人通》
延伸閱讀 👉喧嘩與寂寞的調適
https://youtu.be/HNn5mQAFpDo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人格在寂寞中昇華
#神通與人通
#喧嘩與寂寞的調適
康德先驗哲學 在 超級歪 SuperY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立刻加入頻道會員,實際行動支持超級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AM7yIYvZGYLJR6z6RqLlNw/join
https://www.facebook.com/Mr.SuperY/posts/1434575460029451
📣留言加分享本影片,就有機會抽《差異與重複》一本呦。
參加抽獎活動時間為期一週:2019.10.3 - 2019.10.7
👏感謝 野人出版 的熱情贈書
-
第12集:虛擬實境的科幻哲學:虛擬與德勒茲 / 柏拉圖、康德、弗蘭斯·德瓦爾
-
超級歪:「德勒茲到底嗑了什麼,我也想來一點!」
-
本集關鍵字:
#高雄電影節 #電子世界爭霸戰 #神經漫遊者 #虛擬實境 #節奏光劍 #黑鏡 #潘達斯奈基 #尼爾·蓋曼 #牆壁裡的狼 #ReggieWatts #一級玩家 #AlanCraig #攻殼機動隊 #寶可夢 #詹姆斯·卡麥隆 #21世紀的前一天 #JanKounen #迷幻死藤水 #FransdeWaal #同理心 #敘利亞難民 #記憶之鑰 #大衛·柯能堡 #JakWilmot #柏拉圖 #洞穴寓言 #AustinStewart #與夏娃共舞 #康德 #駭客任務 #穆荷蘭大道 #貝克街的亡靈 #盜夢偵探
————————高雄電影節 XR無限幻境————————————
全台最大沈浸藝術體驗、指標性VR影展
形式涵蓋人機互動、動態捕捉、360度沉浸式觀影
VR、AR、MR、聲音、舞蹈、實驗藝術、高雄原創VR等33部年度熱門科技大作
10/10-10/20 駁二 P3倉庫
10/10-10/27 駁二 VR體感劇院
高雄電影節自2017年起連續三年策畫VR影展節目,是全台最大的VR影展,今年獻上33部國內外年度精選佳片,
並以「XR無限幻境」的各類體感實境科技為今年策展主題,蒐羅《誰先愛上他的》導演許智彥首部VR〈舊家〉、
《范保德》導演蕭雅全的〈那年夏天,我被FIRED五次〉、《幸福城市》導演何蔚庭的〈看著我〉等國內作品,
國外更有「VR界阿凡達」美譽的〈樹靈之歌〉、威尼斯影展大獎得主〈記憶之鑰〉、〈愛情非線性〉等重量級AR、VR作品參展。
————————————————————————————————————
參考資料:
柏拉圖
2014,《理想國》,聯經出版
康德
2019,《純粹理性批判》,五南
楊凱麟
2003,〈德勒茲「思想- 影像」或「思想= 影像」之條件及問題性〉
Constantin V. Boundas
2006,What Difference does Deleuze's Difference make?
Frans de Waal
《猿形畢露:從猩猩看人類的權力、暴力、愛與性》第五章,2007,麥田
Gilles Deleuze
1983,Plato and the Simulacrum
2019,《差異與重複》,野人出版
Jaron Lanier
2017, Dawn of the New Everything: Encounters with Reality and Virtual Reality
Kelly Weinersmith, Zach Weinersmith
2018,《拯救或毀滅世界的十種新創科技》,天下文化
參考影片
Moral behavior in animals - Frans de Waal
Plato’s Allegory of the Cave - Alex Gendler
I spent a week in a VR headset, here's what happened
Immersive Journalism Putting the audience in the story Nonny de la Peña TEDxOlympicBlvdWomen
————————————————————————————————————
我們將虛擬(le virtuel)與真實(le réel)對立;目前必須糾正此術語,此術語仍然不準確。虛擬並非與真實對立,而是與現實(l’actuel)對立。虛擬是潛在的,虛擬是完全真實的。
We opposed the virtual and the real: al though it could not have been more precise before now, this terminology must be corrected. The virtual is opposed not to the real but to the actual. The virtual is fully real in so far as it is virtual.
—法國哲學家Gilles Deleuze《差異與重複》(1968)
康德先驗哲學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3 康德的範疇論與佛教的「八不中道」的會通
康德的知性範疇是人類認識外世界的法則性概念,這些範疇是先驗的,很難把握;而佛教般若學的「八不中道」亦非常詭秘,般若智下,一切法是: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出。這是違反我們的常識。
講者: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
謎米新聞:news.memehk.com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康德先驗哲學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134 主體為自然立法—客觀世界的陷落
近代西方哲由追問外在的實體(Reality),逐漸轉向認知主體的發掘,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是里程碑,康德更提出主體為自然立法,透過分析先驗的認知條件:感性(Sensibility)的接受性,與知性(Understanding)的法則性範疇,主動地給予世界秩序、法則,最後形成概念性知識。這種新的知識視點,稱為「哥白尼式的扭轉」。
講者: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李康廷(中文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康德先驗哲學 在 [問題] 康德的先驗哲學- 精華區W-Philosoph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問題一:關於『超驗』與『先驗』這兩個概念,有人說是康德最先加以區分,
也有人說其實兩個概念同一,只是翻譯康德著作的人翻譯用語不同,
那麼哪一個才是正確的?
如果是前者,根據康德的說法,這兩個概念有什麼不同?
問題二:柏拉圖主張的『絕對善』,如果根據康德的說法,
是一種『超驗』還是『先驗』概念?
※ 編輯: BlueGarfield 來自: 218.169.83.65 (10/24 17:02)
> -------------------------------------------------------------------------- <
作者: qtaro (行屍走肉) 看板: W-Philosophy
標題: Re: [問題] 康德的先驗哲學
時間: Sat Oct 25 00:39:33 2003
※ 引述《BlueGarfield (蘭貞の心)》之銘言:
: 問題一:關於『超驗』與『先驗』這兩個概念,有人說是康德最先加以區分,
: 也有人說其實兩個概念同一,只是翻譯康德著作的人翻譯用語不同,
: 那麼哪一個才是正確的?
: 如果是前者,根據康德的說法,這兩個概念有什麼不同?
查一下書吧。
純粹理性批判 A11/B25:「先驗」的意思;
A295-296/B352-353:「先驗」和「超驗」的區別。
我不敢強作解人,你自己可以找書來讀讀這幾段
或者若是有其他高手願意幫忙,那也不錯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6.29.169
> -------------------------------------------------------------------------- <
作者: JudasB (猶大) 看板: W-Philosophy
標題: Re: [問題] 康德的先驗哲學
時間: Sat Oct 25 00:41:27 2003
※ 引述《BlueGarfield (蘭貞の心)》之銘言:
: 問題一:關於『超驗』與『先驗』這兩個概念,有人說是康德最先加以區分,
: 也有人說其實兩個概念同一,只是翻譯康德著作的人翻譯用語不同,
: 那麼哪一個才是正確的?
: 如果是前者,根據康德的說法,這兩個概念有什麼不同?
: 問題二:柏拉圖主張的『絕對善』,如果根據康德的說法,
: 是一種『超驗』還是『先驗』概念?
如果可以..能不能先介紹一下何謂『超驗』『先驗』『絕對善』呀?
--
養人真不如養羊呵,羊毛可以賣錢,羊糞可以肥田,羊肉還可以吃。
養著一個人那就倒楣透了,要毛沒毛,吃他的肉我又不敢,坐了大牢誰來救我。
~孫廣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3.120.243
> -------------------------------------------------------------------------- <
作者: fatfatman (starbucks) 看板: W-Philosophy
標題: Re: [問題] 康德的先驗哲學
時間: Sat Oct 25 00:53:12 2003
: 如果可以..能不能先介紹一下何謂『超驗』『先驗』『絕對善』呀?
其實康德只是整理了前人的觀念
並且加上綜合先驗語句
先驗就是不是經過感官經驗得到的知識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39.5
> -------------------------------------------------------------------------- <
作者: popandy (pop) 看板: W-Philosophy
標題: Re: [問題] 康德的先驗哲學
時間: Sat Oct 25 09:45:01 2003
先驗從字面上來看就是先於經驗,
其意大概是不必仰賴經驗、不必經由經驗所得的。
或者說有別於經驗,獨立於經驗之外的。
先驗多半跟著知識這個字眼一起出現,
哲學文章裡常有先驗知識這個詞彙。
其意套用上述說法就是不必經由經驗而得的知識。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48.231
> -------------------------------------------------------------------------- <
作者: JudasB (猶大) 看板: W-Philosophy
標題: Re: [問題] 康德的先驗哲學
時間: Sat Oct 25 20:05:38 2003
※ 引述《popandy (pop)》之銘言:
: 先驗從字面上來看就是先於經驗,
: 其意大概是不必仰賴經驗、不必經由經驗所得的。
: 或者說有別於經驗,獨立於經驗之外的。
: 先驗多半跟著知識這個字眼一起出現,
: 哲學文章裡常有先驗知識這個詞彙。
: 其意套用上述說法就是不必經由經驗而得的知識。
可否舉幾個有關先驗與先驗知識的例子?
先驗知識是像生物本能 刻蝕於遺傳因子之內的知識?
亦或是
只是本體不參涉其中 獨立於體驗過程之外, 由另一個體(口耳相傳)或其他管道(閱讀?)
轉述獲得的知識?
或是更形而上的
從與神共通的無意識之海所獲得的理型知識?
--
養人真不如養羊呵,羊毛可以賣錢,羊糞可以肥田,羊肉還可以吃。
養著一個人那就倒楣透了,要毛沒毛,吃他的肉我又不敢,坐了大牢誰來救我。
~孫廣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3.120.243
> -------------------------------------------------------------------------- <
作者: qtaro (行屍走肉) 看板: W-Philosophy
標題: Re: [問題] 康德的先驗哲學
時間: Sat Oct 25 23:53:13 2003
※ 引述《popandy (pop)》之銘言:
: 先驗從字面上來看就是先於經驗,
: 其意大概是不必仰賴經驗、不必經由經驗所得的。
: 或者說有別於經驗,獨立於經驗之外的。
: 先驗多半跟著知識這個字眼一起出現,
: 哲學文章裡常有先驗知識這個詞彙。
: 其意套用上述說法就是不必經由經驗而得的知識。
這樣說有些含糊。「先於」經驗只是邏輯上的「先」,但時間上則
不一定,你沒講清楚,會讓不懂的人搞混;「不必經由經驗所得」
,這不必然如此 (先天綜合知識就是必須透過經驗卻無待乎經驗的
知識) 。
我想我不用多說,康德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可參考:
(1) 純粹理性批判 B1-2
(2)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p.386-7
(3) 文德爾班《哲學史教本》p.458 註,p.463 註
(這裡的頁數是指中譯本中標示的原書邊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6.29.169
> -------------------------------------------------------------------------- <
作者: qtaro (行屍走肉) 看板: W-Philosophy
標題: Re: [問題] 康德的先驗哲學
時間: Sun Oct 26 12:27:10 2003
※ 引述《ivanos (Chantilly)》之銘言:
: ※ 引述《qtaro (行屍走肉)》之銘言:
: : 這樣說有些含糊。「先於」經驗只是邏輯上的「先」,但時間上則
: : 不一定,你沒講清楚,會讓不懂的人搞混;「不必經由經驗所得」
: : ,這不必然如此 (先天綜合知識就是必須透過經驗卻無待乎經驗的
: : 知識) 。
: 關於這段我有點疑問。
: 「不必經由經驗所得」我個人的瞭解就是先驗的意思,
: 也就是Kant提到的「絕對離開一切經驗而獨立自存之知識」。
: Kant關於「先天綜合知識」部份我覺得不是很明確,
: 我的理解是綜合知識和先天綜合知識有些許差別,
: 綜合知識包含經驗,先天的綜合知識是一種連結的先天概念,
: 而不包含經驗。
: Kant在一開始講到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時,
: 在「先天的綜合判斷」部份也提到「經驗以上的普遍性」、
: 「絕無經驗之後援」。
: 這是我的理解。
首先,去看書吧。你讓我覺得你要麼沒看,要麼看了沒
搞懂。我刻意少寫一點,因為書上說得很清楚了。在哲
學思索中,學著自己去找答案也是很重要的。 (岔個題
,綜合 [知識] 跟「包不包含經驗」沒有關係。是否依
於經驗,是「先天--後天」的區別,「分析--綜合」是
一個語意分類:只要能從主語本身的定義中看出述語附
加的性質,這個命題就是「分析命題」,若述語附加的
性質是主語本無的,則是「綜合命題」。是故,「先天
綜合知識」的意思應翻譯如下:述語給主語附加了主語
本無之性質,而這樣一種附加是不依於經驗的 [即,必
然且普遍])
再來,再重複一次,先驗知識是在邏輯上獨立於經驗,
而絕不是「絕對離開一切經驗」。我們不是一出生就知
道 1+1=2。1+1=2 雖然獨立於經驗,無待於經驗也能成
立,我們還是要學習才能認知它----即,從經驗中得到
它。這一點不是康德的創見。柏拉圖跟洛克也表達過類
似的觀點。 (有趣的是,我們思想 1+1=2 的時候,很少
想到羅素和懷德海那種「完全脫離經驗、絕對離開一切
經驗」的證明;我們想到的往往是某種 imag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6.29.169
> -------------------------------------------------------------------------- <
作者: popandy (pop) 看板: W-Philosophy
標題: Re: [問題] 康德的先驗哲學
時間: Sun Oct 26 15:59:57 2003
我回應的的確有誤,
我所說的先驗大致是在理性論的脈絡之下。
有些理性論者認為有的知識可以是天生的,生來就有的,
不必透過學習,即可擁有這些知識,
想當然爾,這些知識無關於經驗也獨立於經驗之外。
例如1+1=2,有些極端的理性論者主張我們天生就知道,
而不是透過經驗來學習的。
※ 引述《qtaro (行屍走肉)》之銘言:
: ※ 引述《popandy (pop)》之銘言:
: : 先驗從字面上來看就是先於經驗,
: : 其意大概是不必仰賴經驗、不必經由經驗所得的。
: : 或者說有別於經驗,獨立於經驗之外的。
: : 先驗多半跟著知識這個字眼一起出現,
: : 哲學文章裡常有先驗知識這個詞彙。
: : 其意套用上述說法就是不必經由經驗而得的知識。
: 這樣說有些含糊。「先於」經驗只是邏輯上的「先」,但時間上則
: 不一定,你沒講清楚,會讓不懂的人搞混;「不必經由經驗所得」
: ,這不必然如此 (先天綜合知識就是必須透過經驗卻無待乎經驗的
: 知識) 。
: 我想我不用多說,康德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可參考:
: (1) 純粹理性批判 B1-2
: (2)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p.386-7
: (3) 文德爾班《哲學史教本》p.458 註,p.463 註
: (這裡的頁數是指中譯本中標示的原書邊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48.231
> -------------------------------------------------------------------------- <
作者: popandy (pop) 看板: W-Philosophy
標題: Re: [問題] 康德的先驗哲學
時間: Sun Oct 26 16:13:48 2003
※ 引述《qtaro (行屍走肉)》之銘言:
: ※ 引述《ivanos (Chantilly)》之銘言:
: : 關於這段我有點疑問。
: : 「不必經由經驗所得」我個人的瞭解就是先驗的意思,
: : 也就是Kant提到的「絕對離開一切經驗而獨立自存之知識」。
: : Kant關於「先天綜合知識」部份我覺得不是很明確,
: : 我的理解是綜合知識和先天綜合知識有些許差別,
: : 綜合知識包含經驗,先天的綜合知識是一種連結的先天概念,
: : 而不包含經驗。
: : Kant在一開始講到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時,
: : 在「先天的綜合判斷」部份也提到「經驗以上的普遍性」、
: : 「絕無經驗之後援」。
: : 這是我的理解。
: 首先,去看書吧。你讓我覺得你要麼沒看,要麼看了沒
: 搞懂。我刻意少寫一點,因為書上說得很清楚了。在哲
: 學思索中,學著自己去找答案也是很重要的。 (岔個題
: ,綜合 [知識] 跟「包不包含經驗」沒有關係。是否依
: 於經驗,是「先天--後天」的區別,「分析--綜合」是
: 一個語意分類:只要能從主語本身的定義中看出述語附
: 加的性質,這個命題就是「分析命題」,若述語附加的
: 性質是主語本無的,則是「綜合命題」。是故,「先天
: 綜合知識」的意思應翻譯如下:述語給主語附加了主語
: 本無之性質,而這樣一種附加是不依於經驗的 [即,必
: 然且普遍])
: 再來,再重複一次,先驗知識是在邏輯上獨立於經驗,
: 而絕不是「絕對離開一切經驗」。我們不是一出生就知
: 道 1+1=2。1+1=2 雖然獨立於經驗,無待於經驗也能成
: 立,我們還是要學習才能認知它----即,從經驗中得到
: 它。這一點不是康德的創見。柏拉圖跟洛克也表達過類
: 似的觀點。 (有趣的是,我們思想 1+1=2 的時候,很少
: 想到羅素和懷德海那種「完全脫離經驗、絕對離開一切
: 經驗」的證明;我們想到的往往是某種 image……)
這裡似乎有點問題。
先驗知識在康德的系統裡的確不是絕對離開一切經驗,
但在別人的體系裡未必如此。
另外,柏拉圖跟洛克談知識的立場應該差很多吧!
柏拉圖要算是理性論的祖師爺了,
洛克卻全然否認先驗、或天生的知識,
因為他認為知識來自於觀念(idea),而觀念只有經驗性的而沒有先驗的。
(請見傅偉勳 西洋哲學史P.332-34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48.231
> -------------------------------------------------------------------------- <
作者: Redfield (擁抱懷疑精神) 看板: W-Philosophy
標題: Re: [問題] 康德的先驗哲學
時間: Mon Oct 27 00:51:33 2003
我想借問一下
區塊宇宙模型是跟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哪裡的觀點類似?
(能有頁數供查詢更好)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106.93
> -------------------------------------------------------------------------- <
作者: aletheia (HERESY) 看板: W-Philosophy
標題: Re: [問題] 康德的先驗哲學
時間: Tue Nov 4 00:44:12 2003
※ 引述《popandy (pop)》之銘言:
: 我回應的的確有誤,
: 我所說的先驗大致是在理性論的脈絡之下。
: 有些理性論者認為有的知識可以是天生的,生來就有的,
: 不必透過學習,即可擁有這些知識,
: 想當然爾,這些知識無關於經驗也獨立於經驗之外。
: 例如1+1=2,有些極端的理性論者主張我們天生就知道,
: 而不是透過經驗來學習的。
岔個話,能不能借問一下是哪些理性論者主張先驗知識不必經由經驗學習的?
: ※ 引述《qtaro (行屍走肉)》之銘言:
: : 這樣說有些含糊。「先於」經驗只是邏輯上的「先」,但時間上則
: : 不一定,你沒講清楚,會讓不懂的人搞混;「不必經由經驗所得」
: : ,這不必然如此 (先天綜合知識就是必須透過經驗卻無待乎經驗的
: : 知識) 。
: : 我想我不用多說,康德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可參考:
: : (1) 純粹理性批判 B1-2
: : (2) 傅偉勳《西洋哲學史》p.386-7
: : (3) 文德爾班《哲學史教本》p.458 註,p.463 註
: : (這裡的頁數是指中譯本中標示的原書邊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85.6.135
> -------------------------------------------------------------------------- <
作者: qtaro (行屍走肉) 看板: W-Philosophy
標題: Re: [問題] 康德的先驗哲學
時間: Tue Nov 4 23:40:48 2003
※ 引述《qtaro (行屍走肉)》之銘言:
: → popandy:建議另起一個標題,因為這跟康德有點距離 推140.112.248.231 11/04
歹勢,我實在滿懶散的,一來,在 bbs 回文回到離題似乎很正常;
另一方面,我也想不到有什麼好的標題可以用……>_<
要不要提供一些改標題的建議啊?:PP
--
"I used to be indecisive but
now I'm not so sur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6.29.22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