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力量 #我去劍橋找一顆石頭?🤣🤣
雖然我是讀文學的,但卻很少跟大家分享文學作品,因為畢業後才發現原來文學是離一般人的生活很遙遠
然而,文學卻是我每天的糧食。
在我小時候還不知道什麼是文學,就愛上了它。
十幾歲時,常常放著學校課本不看,竟讀一些對考試不加分的課外書:三毛女士筆下的沙漠愛情故事,白先勇先生的台北人,徐志摩在劍橋散文集(後來有機會到劍橋大學,還去找刻著他的《再別康橋》的那顆大石頭😆😆), 席慕容老師的書......
我研究所會去唸英美文學也是因為太愛在文字堆裡醉生夢死😅
美國文學比較好讀,因為美國建國不就是1-2百年間,從18-19世紀讀到20世紀就結束
英國文學就很艱難苦澀,最早可以追溯到8世紀,當英語這個語言開始文字化漸漸成為主流的古英語時期的史詩,經歷過詩詞,小說,戲劇....等,一直讀到20世紀。
全部念完一輪後,我發現我最喜歡的文學類別是戲劇
我好愛看劇。 說到劇,一定少不了大文豪莎士比亞,與他的四大悲劇四大喜劇。 我最愛悲劇是 《哈姆雷特》Halmet, 最愛喜劇是 《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 .
莎翁當時把他的作品搬上當時不入流市民小卒娛樂觀看的舞台,然而因為他的劇寫的實在太好,連當時英國女皇都偽裝到民間來看劇,戲劇才從此發揚光大。
在英國唸書時,因為太喜歡莎士比亞,我跑到他的故鄉,參觀他小時候居住的房子,他出生的房間,他結婚後的住所,他寫作的地方....
他到倫敦時表演的劇院,雖然這個歌劇院已經約有3-4百年的歷史,中間經過世界大戰的摧殘,但修建之後仍保留莎翁時期的樣貌,現在仍然演出著莎翁的作品。
我記得窮學生的我,買了搖滾區的票(就是最便宜最前面的票),很克難地跟櫃檯借了坐墊與毛毯,在寒冷的冬天縮著軀體,坐在露天的歌劇院裡看了3小時的劇,幻想著自己在16世紀跟著莎翁一起觀賞他的巨作。
回台灣開始工作後我就很少看過舞台劇了。朋友知道我很愛看劇,邀請我參加在 #歌劇院 舉辦的 #2021台灣國家藝術節 的 #記者會 。
坐在歌劇院的小劇場廳裡,舞台上表演者賣力地演出,但我眼前彷彿出現十多年前那個很愛藏在被窩裏裡,開著夜燈咬著文字的小女孩
#2D的文字讀到心裡就是3D的意識流
#文字是有溫度的力量
#MartinLutherKing 他的I have a dream 開啟了美國的平等自由與和平
#莉雅老師 #廚房裡的法式優雅 #氣質網美主廚 #巴黎藍帶主廚 #世界冠軍 #暢銷作家 #電視台知名廚藝老師 #英美文學碩士 #美學食光 #歌劇院 #戲劇 #文學 #翻轉烘焙教室 #一鍋烘焙玩到底
每個發文都像是在寫散文,因為我是文學魂🤣。但說文學很無聊對吧?下次還是來說美食好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王炳忠,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昨天 (1016 )播出的東南衛視《台灣新聞臉》中一段我的發言,正好回應這幾天兩岸網友對我的一些指教。 主要是關於我周日睡前一篇憑弔陽明書屋的散文,這篇文章,引發我臉書、微博兩邊網友不同的反應。臉書支持我的朋友,普遍頗有感觸,感嘆時移世易,惆悵不已。微博則有關注我很久的粉絲,認為我難捨民國情結,充...
席 慕容 散文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8/9 星期五 絕對音樂】
「生命無需增加時間,只需讓有限的時間,充滿生命~~」
我喜歡自己,和這個世界,
於是,每天做一件讓自己想起來都會嘴角上揚的小事,
把灰灰的一天,都變成很不錯的一天!
你/妳也一起吧~~~~
下午4:00-5:00
「絕對音樂」~~ON AIR)))))),
就在KISS RADIO FM99.7
把耳朵借給我,芳翎和你/妳分享~~
線上收聽快點這裡:
http:// http://www.kiss.com.tw/radio_hq.php?radio_id=238
***************************
《方文山:閱讀幫我一圓人生夢…》
方文山的詞,古典雅緻,在流行樂壇獨樹一格,並成為兩岸考試題材。 高職畢業,不曾受過任何正規的修辭訓練,如何超越自我,發現自己的最愛?
「說起來,我應該算是一個很好的勵志範本,」知名華語流行歌曲歌詞創作人方文山笑說。
他出身藍領家庭,私立高職畢業,但這個不怎麼漂亮的學歷,已經是方家的最高學歷。他小時候從未上過一天補習班或才藝班;他的「零用錢」從來不是父母給的,而是利用暑假去工地撿拾廢鐵絲或鋁罐變賣,或者到工廠做廉價勞工賺來的。
當兵前,方文山做過廣告派報、高球桿弟、服務生、作業員;退伍後,他送過報紙、當過紡織廠機械維修員、百貨業的物流司機、防盜器維修員……他引用論語「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為自己的成長歷程做了註腳。
曾經「多能鄙事」的這個男人,如今搖身成為名滿華人圈的歌詞創作人。在精華地段的玻璃帷幕商業大樓,擁有自己的辦公室,是音樂圈敬稱的「方老師」,由他填詞的作品,被千千萬萬的人傳唱……
解釋自己戲劇化的人生轉折,方文山說,「說來有點老套,但真的就是這樣,需要一些機運,一些天分,以及很多的努力。」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炊煙裊裊升起,隔江千萬里,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就當我為遇見妳伏筆……」
這是方文山為周杰倫《青花瓷》填寫的歌詞,有種含蓄溫柔的古典韻緻,畫面感強烈,詞風在華語流行樂壇獨樹一格。方文山從未受過任何正規的修辭訓練,他創作的養分,並不是來自體制內的教育,而是來自於「閱讀」。
方文山國中時,在住家附近的小書店,找到了一個綺麗而遼闊的世界。他在那裡,邂逅了李清照、李後主、夏宇與席慕容。這些古今詞人美麗的文字深深震撼了少年方文山,並且對他後來的創作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方文山自稱是「雜食性閱讀」,涉獵範圍相當廣,最愛詩詞歌賦,也閱讀散文、遊記、時評、文物誌、文化論述等。除了紙本的書籍,他也深愛「影像的閱讀」──電影。他認為,閱讀(無論是書籍或電影)是一個「凝聚觀點」的過程。閱讀的種類愈多元,在創作時就愈能信手拈來,同時也比較不易陷入偏頗的危險。
在漫長的閱讀過程中,他明白自己真正嚮往的工作,其實是「說故事」,特別是用電影來說故事。為了圓這個夢,他辭去防盜器維修員的工作,報名參加編導班。結業之後雖順利拿到編導證,但是,台灣當時的電影環境相當低迷。他又沒沒無名,「誰要讓你拍電影?」
方文山不放棄。他轉了個彎,把他寫的一百多首歌詞作品集結成冊,投稿到各大唱片公司,希望有機會進入演藝圈;至少,可以離他的電影夢近一點。「我本來就很喜愛文字,說穿了,寫歌詞其實也是另一種『說故事』的方式。」
機會終於來了。當時正在組唱片公司的吳宗憲回了他電話,雖然是唯一的一通回電,卻徹底改變了方文山的命運。他與當時尚未走紅的周杰倫成為好友兼合作拍檔,後來周杰倫大紅大紫,在幕後操刀寫詞的方文山,才華也因此被世人看見。
有人說他運氣很好,剛好搭上了巨星周杰倫的順風車。方文山也不否認,他的確碰上了極好的「機遇」;但若不是他多年來大量閱讀的積累,以及持續不輟的創作,就算遇上多麼千載難逢的機會,也是枉然。
摸索出挹注熱情的領域
方文山日前在對岸出了一本勵志散文集《親愛的,這是一個最好的年代》。他想對年輕的孩子說:你們真的很幸運,能夠生於一個價值多元的年代,不愁沒有舞台可以發揮。
「你想想,在一、兩百年前,就算你擅長做家具,或很會吹笛子,那又怎樣?只要你不會寫八股文參加科舉,你就什麼都不是!充其量不過是個身分卑微的工匠或伶人;但現在不同了,你很有機會變成人人尊敬的工業設計師或音樂家。」
方文山表示,若沒有「熱情」支撐,或完全不知為何而戰(學),學習就會變成一件很痛苦的事。但讓他遺憾的是,即使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是有不少家長抱持封建的想法,認為孩子一定要進名校、讀熱門科系,「做士大夫」才算有出息。
「但對某些孩子來說,『求取功名』也許不是最理想的路。」他建議,家長與其盲目要孩子追求高分,不如幫助他們摸索能夠挹注熱情的領域。
要怎麼做,才能找到鍾情的領域呢?方文山認為,「閱讀」是最好的途徑。「閱讀是一種很濃縮的學習,」方文山說,透過閱讀,你可以迅速了解這個世界、知道自己有哪些選擇,再從中篩選自己有強烈動機想要研究的領域。
除了閱讀,他還提供了一個敦促自己努力不懈的方法:儘可能成為自己羨慕的人。
他一直很欣賞知名導演李安,「他很專注,而且很『帶種』。」方文山說,李安非常勇於創新。作品題材多元廣泛,有碰觸東西方文化差異議題的《喜宴》、《推手》;也有縱情江湖想像的《臥虎藏龍》、反思英雄宿命的《綠巨人浩克》,以及細膩古典的《理性與感性》,「他從來不會因為怕『沒安全感』,而死守在固定領域。」
因為李安這個心目中的標竿人物,雖然方文山在歌詞創作方面已經非常成功,但他從未忘情電影,一直尋求編導電影作品的可能性。而他也真的做到了,他喜孜孜的分享自己最近正在著手籌拍一部以南北朝為背景的愛情故事,「我想我很難做得跟李安一樣好,但至少,我認真實現了我的夢想。」
他認為,找一個自己羨慕的標竿人物,就等於設定一個具體的學習目標。在模仿標竿人物的過程中,一定會遭遇很多挫折,甚至可能最後發現自己根本不適合走這一條路,「但至少你一定能超越現在的自己,而且一定可以學到更多功課,就算試錯了,也必然有收穫。」
方文山學習心法
1. 透過閱讀:閱讀是一種很濃縮的學習,可以迅速了解世界、知道有哪些選擇。
2. 成為自己羨慕的人:模仿標竿人物的過程,必能超越自我,學到更多功課。
(文章來源: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19999-方文山:閱讀幫我一圓人生夢/)
***************************
席 慕容 散文 在 顏艾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湾女诗人的现代禅诗简析
碧青
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版图上,台湾女诗人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和滋养的女诗人,自然不会拒绝融合了中国儒道释精华的禅,她们所创作的诗歌,亦有或隐或显的禅趣、禅意和禅境。因我的阅读视野有限,很难全面而深刻地去解读台湾女诗人的创作,所以,只能选择有代表性的几位女诗人如蓉子、詹虹、席慕蓉、颜艾琳等人的作品,对台湾女诗人的创作所呈现的禅意现象,做初步的窥探和简析。
一、古典的诗韵里自然透露着禅意
台湾,很少有像诗人洛夫那样明确提出现代禅诗创作主张的女诗人。但尊重自我主体的生命感受,信仰心灵法则,使她们的诗歌创作,在某种程度上自然呈现出生命的悟境或禅意,亦有佳作问世。
蓉子的诗,就表现出古典诗韵里自然透露出的禅意之美。
蓉子,本名王蓉芷,1928年出生于江苏涟水县。1948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创作。1955年,蓉子与罗门结婚后,获得“伉俪诗人”的美誉。在出席第一届世界诗人大会时,蓉子并与罗门获“大会杰出文学伉俪奖”,并接受了菲律宾总统授予的勋章。因创作成就突出,蓉子曾获“国家文艺奖”、1995年国际妇女年国际妇女文学奖和青协第一届文学成就金钥奖。1965年,蓉子曾以诗人身份同小说家谢冰莹、散文家潘琦君组成女作家三人代表团赴韩国访问。曾担任1989年亚洲华文女作家文艺大会主席。1992年和罗门同获“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室荣誉研究员”称号。2009年荣获瑞典“国际莎士比亚终身文学奖”。已经出版《七月的南方》、《青鸟集》、《一朵青莲》等十几部诗集和散文集,在当代诗坛享有盛名。蓉子的诗歌之魂,是心灵的爱和美。她的诗歌创作融合了古典和现代诗美,风格清丽、轻灵、隽永、优雅,禅意自现。例如《一朵青莲》:
有一种低低的回响也成过往 仰瞻
只有沉寒的星光 照亮天边
有一朵青莲 在水之田
在星月之下独自思吟
可观赏的是本体
可传诵的是芳馨 一朵青莲
有一种月色的朦胧 有一种星沉荷池的古典
越过这儿那儿的潮湿和泥泞而如此馨美
幽思辽阔 面纱面纱
陌生而不能相望
影中有形 水中有影
一朵静观天宇而不事响嚷的莲
紫色向晚 向夕阳的长窗
尽管荷盖上承满了水珠 但你从不哭泣
仍有蓊郁的青翠 仍旧有妍婉的红焰
从澹澹的寒波 擎起
这首诗,呈现的是心灵体悟之美。诗人正是从本体开始观悟,围绕着一朵青莲出现的天空、沉寒的星光、水田、月、夕阳、长窗等意象,共同组成了幽思而辽阔的世界,“一朵静观天宇而不事响嚷的莲”,才愈显其静美。这首诗,以拟人化的表现手法,通过一朵青莲的意象,呈现了生命的本真之美。淡定、超然、古雅,又有几分空灵。
有学者认为,蓉子及其诗歌作品代表了当代华语女诗人的艺术水准,具有穿越地域和时空的价值与影响。
二、直接抒写禅思之境
当代诗坛,特别是最近几年,注重汲取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营养,但并不专门研读佛经或打坐参禅,而在创作现代诗的过程中,在直接关注和体悟自身生命的同时,逐渐悟解心灵的奥秘,诗歌作品自然或深或浅出现禅意或禅境者,已经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诗歌创作现象。台湾女诗人的诗歌作品出现禅意和禅趣,亦体现其创作坚守传统文化和心灵回归生命本身的一种必然趋势。而在创作中直接抒写禅思理趣、表现出浓郁的禅意,女诗人詹虹的诗,更具有代表性。
詹虹是与蓉子、林泠等人齐名的著名台湾女诗人。她的诗,善于通过现代诗歌形式的构筑,体现内在的韵律之美;通过心灵感悟的意象,来表现抽象的思想情感或哲理性的思考,体现出浓重的中国禅文化韵味。例如《说法二帖》:
1
水在森森的烟波说法
说你心里也有水的寂静
也有水的忘情
也有水的映月
也有水的空影
梦在深浅难测的国度说法
说你心里也有远远的笑声
也要霎时的惊疑
也有不入世间的妄言
也有飞越,超过束缚的一切
2
这是万物在说法
这是万法的本性
秋天的风在高空呼啸
雏鸟在呢喃
田园的种植。萌茁和收获
婴儿之哭之小之成长
即使是所有的枯萎,凋谢,辞世,败坏
也是万法之必然
眼泪在哽咽的心头问你
是在为无常哭泣吗?
你说:呵,不。我是为爱哭泣
爱是至情,爱是自然
——自然,在哽咽的心头
用眼泪说法
诗的题目就叫《说法二帖》,很显然,女诗人已经直接告知读者,诗里每一行每一字所表达的都是“说法”。第一帖,首句便是“水在森森的烟波说法”,这既是水在说法,亦是它对着世界在说法。这样的时刻,“你”就听到了,水说着法,“你”的心里也有水的寂静、水的忘情、水的映月,还有水的空影。
“梦在深浅难测的国度说法”,令人恍如梦醒,有形的水和无形的梦所说的法,其本质竟然是一样的,水梦如一,水梦人如一,万法如一。
所以,第二帖的开篇,是万物在说法,说着万物的本性。婴儿降临人世的哭声,在成长过程的欢愉以及万物的盛开、枯萎、凋谢和败坏,一切生灭,都是法的必然。而只有自性用慈悲的眼泪说法,让我们明白:爱和自然是一体的。眼泪在哽咽的心头,若一体同观,这时候的一问一答,亦表明了眼睛、心和“你”,有着同一的清醒和欢愉。这是喜极而泣,这是生命本真心灵的醒悟而化涌的慈悲的泪水,是爱,是自然。
自然万物的必然结果,是人无法左右或把控的。而爱和自然的本性,又是生命永恒的存在。
《坛经》云:“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推及万物,亦如是。我们从自然万物,亦无一法可得。只有本身的自在妙性,带给我们生命永恒的美妙和价值。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内在的韵律和谐又空灵,有一种直接渗入读者心灵的温暖和清美。
三、在对生命的关注和体悟中呈现禅意
对生命的关注和体悟,是当代中国诗歌回归生命本体的重要标志。60年代末期出生的女诗人颜艾琳,虽然并不致力于现代禅诗的写作,但对生命本身的思考,对人的终极意义层面生死的思考,亦使她的诗生发了禅意,呈现了禅境。
例如《不知时》:
没有一点必要
那朵花就开了
而且人们不知她的名字
但花还是凋落了
为了什么必须死呢
从头到尾
无名也无姓的时间
被一朵花占用了
我说春天时
其实已是初冬
又为什么土地要怀孕种子呢
白骨精问的
颜艾琳,1968年出生。著有《已经》《抽象的地图》《点万物之名》等十多部诗集。2012两岸诗会桂冠诗人奖得主。她博览群书,古典的、现代的、西方的、日本的以及五四时期的文学著作,都对她的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女性意识初醒之时,她开始关注表现女性主义的作品。从这一点来说,她从创作的初期,就已思考女性生命本身。在后来的写作中,又注重构建比现实的我更能体现自我的“另一个我”。女诗人把另一个我存在的世界,命名为“远方”或另一个“我”所在的“她方”。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曾写出大量带有“情色”意味诗歌的颜艾琳,亦写出了《不知时》这样带有禅意的诗。
这首《不知时》,表现了对大自然神秘流变的深刻体悟,亦有着心灵对生死的真切追问。自然的花开花落,占用了无名无姓的时间,恰好说明了时间属于宇宙里存在的一切生命。《坛经》里有一句禅者耳熟能详的话,“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女诗人颜艾琳的深度体验之诗意,正是一念顿悟的某种意境。
悟之道,是人类心灵成长、强大和还原本身的惟一通途。心灵的悟之道,亦应该是现代诗歌进入大美的不二法门。
《金刚金》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诗人通过一句“我说春天时/其实已是初冬”,表现了时光的迅疾流变、世界表象以及自身心念的无常变化。
四、终必归空的爱情空幻之美
佛家认为宇宙万象,都是佛性的显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人,当然更具有佛性。爱,是人性最本质的表现。而爱情,虽只多了一个“情”字,却时刻浸入着人世间的万般滋味和境况。这种人类的重要情感,刻骨铭心亦如梦如幻。所以,只有用禅超越的思维去观照爱情,把爱情提升到生命本体和诗歌的审美高度来表现,才可呈现爱情那美丽的空幻之美。
禅意爱情诗,是女诗人张黎几年前提出来的诗歌概念。做为一名现代禅诗探索者,我赞同所有以生命本体为中心的大胆探索。禅意爱情诗的概念,亦很值得关注和探讨。
表现出禅意的爱情诗,古已有之。被称为满清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被评家称为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直指本心。”而在台湾为数并不太多的呈现禅意的创作者中,女诗人席慕容的爱情诗,最引人关注。
席慕蓉本名穆伦•席连勃,1943年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外婆是王族公主。1949年,少年的席慕容随家人移居香港,后迁入台湾。她本是一名职业画家,业余时间写作的诗歌,却使她闻名于世。几十年来,她出版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著作。南北主编的《世界现代禅诗选》选入了席慕蓉的《无怨的青春》《莲的心事》等四首诗。
女诗人张黎曾撰文评价席慕容的爱情诗:“席慕容诗歌的高致来自禅。把事物放入到整个宇宙时空中去观照,是禅者观照世界特有的方式,当然也是禅者观照爱情的方式。席慕容的爱情诗不仅全部都具有一种强劲的时空感,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还有许多细化了的禅家理念,比如万物有灵、物我一体、生命轮回等等。《一棵开花的树》说,用五百年的时间,人可以求佛把自己化成一棵树,但这棵树呢,要完成的却是人的心愿——‘在我最美丽的时刻’,‘让你遇见我’,但是,爱情落空,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时,这个即人即树的‘我’,落了一地的花瓣,那即是树凋零的花瓣,同时也是‘我’忧伤的人心。在这首诗里,时空感、万物有灵、物我一体、生命轮回、对美的追求、对爱情的执著等等完全融为一体了(张黎《当爱遇上禅,生命中就有最美的光出现》)。”
佛家所言的诸行无常,就包含着爱别离。这亦是人生的苦境之一。而席慕容却把人生的爱离别表现得无怨无悔。哪怕短暂的拥有,只要是真爱,就是一生。其爱情诗里的月、花等美丽的意象,愈显爱之灵魂的纯净和绝美。“在爱情世界里,席慕容所塑造的是理想的、真实的、零距离的心灵接触。席慕容笔下的爱情是与众不同的。她的新颖在于爱情上追求至高的美学境界,探索爱情的神秘色彩,表现爱情的空灵韵味(曾苗《试论席慕容爱情诗中的爱的禅意》)。”例如《无怨的青春》:
在年轻的时候
如果你爱上了一个人
请你一定要温柔地对待他
不管你们相爱的时间有多长或多短
若你们能始终温柔地相待 那么
所有的时刻都将是一种无瑕的美丽
若不得不分离
也要好好地说声再见
也要在心里存着感谢
感谢她给了你一份记忆
长大了以后 你才会知道
在蓦然回首的一刹那
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
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晚月
几年前,我在《席慕蓉:让悲伤永远闪耀爱的美》一文中,曾写过这样的话:“诗人用诗塑造的美丽而具有奇特心性的女主人公,具有独特的文学意义。她让人想到天光、圣洁、拯救、永恒等许多可以保持心灵平衡的伟大词汇所饱含的意义。”是的,席慕蓉的爱情诗,像清水融入万物般流布着一种宽容无怨的智慧。这是走过青春或者了悟爱之本意的智者,才具有的宽容和无怨。所以,读着《无怨的青春》,自然读出一种透明而圆满的心智:
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
如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晚月
那是一轮从情爱的怨恨里解脱回归自我的晚月,那是一轮照彻黑夜的晚月,那是一轮至善的晚月,那是一轮圆满的晚月。这里的一个“晚”字,亦韵味悠长。它涵盖了时间、历程、醒悟、爱、沉静等蕴含的深邃美好。
她的《莲的心事》一诗,亦值得仔细研读。表面看来,诗人是在感叹无缘的爱情。无缘的“你”,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像被重门深锁,没人知晓莲的心事。实际上,女诗人在诗中看到的,则是自我本心,“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 不忧 也不惧”。这一朵夏荷般无忧也无惧的心灵,该是怎样的清寂安宁呢?
其实,诗人深知世间“诸行无常”,所有的事,最后都将变化为空。席慕蓉的《送别》一诗,就有着这样的睿智。今朝,诗人仍然要重复那相同的离别。或许,这份真实的情执,正是“无怨”的前奏,没有心灵真实的爱,亦没有生命真正的“无怨”和内心的“有容乃大”之境界。或许,用爱包裹或者说融入爱的离别,就淡化了离别的苦。
席慕蓉的《送别》一诗,其内核是一种爱的智慧:
今朝 仍要重复那相同的别离
余生将成陌路
一去千里
在暮霭里
向你深深地俯首
请为我珍重
尽管他们说 世间种种
最后终必 终必成空
在暮霭里这样的俯首,虔诚的心灵,已不再执著,而是深深的感谢和祝福,内心充满着博大而透明的爱。这时的诗人,早已经读懂了“空”。这时的爱,亦完成了自身的升华。
空,成了终极的归宿。
席慕蓉曾经在《一条河流的梦》里吐露心曲:“我一直相信,世间应该有这样的一种爱情:绝对的宽容、绝对的真挚、绝对的无怨、和绝对的美丽。假如我能享有这样的爱,那么,就让我的诗来作它的证明。假如在世间实在无法找到这样的爱,那么,就让它永远地存在我的诗里,我的心中。” 是的,她的诗呈现给世人的,就是一种真挚、宽容而绝美的爱。“如山岗上那静静的晚月”,朗照生命的乾坤,并会永远在无垠的“空”中存在。
以上,可以看出,台湾女诗人的现代诗歌创作,已经从不同的层面契合了禅思和禅意,并且成为一种值得关注和探究的当代诗歌现象。
席 慕容 散文 在 王炳忠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昨天 (1016 )播出的東南衛視《台灣新聞臉》中一段我的發言,正好回應這幾天兩岸網友對我的一些指教。
主要是關於我周日睡前一篇憑弔陽明書屋的散文,這篇文章,引發我臉書、微博兩邊網友不同的反應。臉書支持我的朋友,普遍頗有感觸,感嘆時移世易,惆悵不已。微博則有關注我很久的粉絲,認為我難捨民國情結,充滿孤臣孽子之情,對我有些失望。
不可否認,我對「中華民國」當然有感情,她也曾是台灣島上、乃至海內外不少中華兒女的精神依歸。國中的我,在學校門口看到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被吹倒,會急忙上前將國旗扶正,深怕這面旗幟遭受一絲塵土或摧折。年少的時光裡,每年十月一到,便會引頸期盼雙十節到來,還記得有回眼鏡斷了,深怕來不及在十月十日前修好,錯過總統府前的國慶轉播,心急如焚!
然而,當我看見陳水扁主持下的國慶大會,沒有「中華」,沒有那些緬懷先烈的愛國歌曲,取而代之的是「愛台灣」、「台灣加入聯合國」等口號,我知道這已不再是我熱愛的「中華民國」。馬英九代表國民黨重返執政後,任內遇上2011年中華民國百年國慶,但相關的慶典、晚會、影片及文告,卻都避談中華民國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及擔當。那年以後,我就已經看清,中華民國國魂離散,名存實亡;就算魂歸來兮,這具軀殼也已經腐爛,惟有投胎轉世,「中華民國」或可另獲新生。
對我而言,中華民國代表的是百年前先烈先賢對「新中國」的期望,是鴉片戰爭以來仁人志士振興中華的理想,其實也就是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夢」。在我心裡,中華民國從來不等於國民黨。至少從我懂事以來的國民黨,就從來不曾喚起我的熱情,更沒有資格代表中華民國。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我參政以後,我開始理解很多人仍然非常看重國民黨,或對仍具龐大組織的國民黨懷抱幻想,或依戀國民黨表面的圖騰,乃至不談實質的路線,只沉迷於「黨國」的符號。
對新黨郁慕明主席和國民黨洪秀柱前主席而言,他們代表了至今仍堅持原來國民黨精神的前輩,期盼中華民國肩負起振興中華的責任。但時不我與,一個不談辛亥、不談抗戰的「中華民國」,實際上只是一個割據台灣的小朝廷,甚至幫助美日阻礙中華民族的崛起,徹底淪為台獨「借殼」的遮羞布。郁主席因此感嘆:「中華民國亡國了!」許多老一輩的深藍同志聽了,哭著說難以接受,郁主席安慰他們:「那就讓我們我們努力接回蔣經國留下的中華民國,走完蔣經國開放大陸探親後未竟的志業,和大陸和平談判,共謀統一。」
坦率地說,在我出生四個月後,經國先生便撒手人寰。我對蔣經國時代的「中華民國」沒有半點印象,卻見證了兩岸交流三十年的成果,而我也同時滿三十歲。相反地,洪秀柱出生的1948年,則是國共內戰、兩岸分治的開始。我至今仍記得,她在今年海峽論壇上,想起自己為黨國奉獻大半生,為了幫台灣謀出路而提出「一中同表」,卻受盡黨內同志嘲諷,乃引用「寧為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的南宋詩句自況。對我而言,我沒有黨國情結,甚至也已放下「中華民國」情結,因為我們是兩岸交流的新世代,我們不必為黨國「抱香死」,我們該擁抱的是美好的未來。
重遊陽明書屋,回憶九年前初遊時的情景,當時馬英九當選後的蓬勃氣象,原來只是迴光返照。追憶「故國」,同時也坦然面對那已成過去,因為朝代興替只是過客,人民才是歷史的主人。天下大勢分久必合,誰也擋不住時代的潮流,但願有識之士鑑往知來,莫再重蹈黨國墮落的覆轍!
我仍尊重那些對故國難捨情懷的老同志,更要向那些放不下故國的年輕同志喊話,與你們互勉!大家稱自己是孤臣孽子,孟子則以「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來形容孤臣孽子的特質。我們身在此一時代的台灣,難免有孤臣孽子的憂患之情,但一旦通達事理,必能再上一層,超脫中華民國的孤臣孽子,成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忠臣。今天我們身處台島,正如「冬來嶺上一枝梅」,葉落枯枝,孤獨地吐露幽香,卻始終傲立風雪,一旦陽春消息近,猶然還我作花魁!
===========
(分享一段臉書網友楊雅晴的留言,講得很好!)
逝者已矣,朝代的興亡本是常態,在歲月的河流理更是微不足道。只是活在當下的我們,不免有惘然的感觸。
期許「中華民族」派越來越多……
●2017/10/16東南衛視《台灣新聞臉》全集─新黨青年軍的故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p9XGJvRpWY
●雙十前夕重訪陽明書屋 憑弔故國、故人、故事:https://www.facebook.com/bingzhong.wang/posts/1948469638710250
===========
王炳忠認證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ingzhong.wang/
王炳忠微博:http://weibo.com/1611864142/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3P8SoGuI2I/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