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話◎楊牧
這件事發生在普林士頓
春雨似乎是停了又髣髴
還細微飄飄而淡淡的烟
浮遠浮近在林木的末梢
我正坐在窗口等候張望
不知道你在學校裏怎樣
紅頸子的小鳥在草地上
踏過一叢叢的新蔥覓食
院子裏很靜而我在窗口
喝茶吸烟讀涉江的屈原
不斷擡頭看窗外而你在
學校喝咖啡且英文會話
網球場上有老人在溜狗
春雨似乎已經停了否則
你沒帶傘下課怎麼樣走
英文會話能應付就行了
我把書推開張望你的車
只要你平安回家就行了
--
詩人曾琮琇賞析:
一九七九年,楊牧帶著戀人回到位於紐約南方的普林士頓,楊牧講學、學術研究的客座之地。對詩人而言,是日常的歸返,對詩中的「你」來說,卻充滿挑戰——去國千里,除了地理空間的置換,還要面對陌生的異地語言與文化。而詩中的「我們」,也才正要開始經驗共同的生活與生命。
楊牧在《海岸七疊》(1980)後記寫道:「盈盈在普林士頓學網球和英語會話⋯⋯。一個春天真的就這樣過去了,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那麼健康開朗過,因為盈盈總是那麼健康開朗愛笑。盈盈哭過,當她想家的時候。」戀人開車到學校,在英語會話課練習用陌生的語言交談,這是「會話」的字面意涵。不同於楊牧詩往往給人艱深,繁複的印象,〈會話〉一詩可以「秒懂」,大致上有兩個因素。一是遣詞,二是文法句構。前者如「英語會話」、「開車」、「平安回家」等日常用語,以及口語如重複兩次的「就行了」、「沒帶傘下課怎麼樣走」;後者如「紅頸子的小鳥在草地上/踏過一叢叢的新蔥覓食」、「你在/學校喝咖啡且英文會話」、「網球場上有老人在溜狗」。我們試圖「翻譯」成下面的句子:
Red-necked birds on the grass step across clumps of scallions for food.
You drink coffee and have a conversation in English at school.
An old man walks his dog on the tennis court.
這裏的文法(如動詞現在式、介系詞片語等)幾乎是我們一開始學習英文口說的常用文法。即便如此,「口說體」因為與「格律體」相互碰撞,產生強烈的圖畫性與節奏感。
這裏,格律作為一種形式,六行為一段,每行十個字,如第一段「我正坐在窗口等候張望/不知道你在學校裏怎樣」,構成「你—我」、「外—內」、「說—讀」的張力結構,且首段最後兩行韻腳「不經意」地收束在「ㄤ」韻。勻整形式下,復使用大量迴行,使詩的聲響、意義參差變化,不致單調。好比「不斷擡頭看窗外而你在」,有一種「擡頭看見你在窗外」(但其實不在)的錯位效果,行斷而情意未斷;接著另起一行「學校喝咖啡且英文會話」,才構成節奏與意義俱足的詩句。進一步說,〈會話〉直拙易懂,非但不是隨意寫就,而是刻意以接近「會話」腔調來說話的結果。這樣的「接近」,一方面扣緊「會話」旨意,字面底下,則連結了說話者我之於受話者你綿密湧動的情意。
另外,「會話」一詞,多指用不同語言交談對話。楊牧的〈會話〉中,文化符碼之為詩歌的元素,一方面再現真實生活世界的物件,如春雨與淡烟、小鳥覓食、網球場遛狗等;另一方面,是情意表達的重要工具。透過看似平凡的文化符碼,反映迥異的文化模式:
受話者你—說—英語會話—喝咖啡
言說者我—讀—讀屈原涉江—喝茶
咖啡在西方文化的重要性,一如茶之於東方。受話者你在英語社交場合喝咖啡聊天,言說者我則喝茶讀書。對立的結構,隱隱然透露受話者你跨越文化差異的決心,以及言說者我之於你的牽牽掛掛。
此詩動用到的典故,只有屈原的《楚辭・九章・涉江》。〈涉江〉本事為屈原因襄王聽信讒言,失望之餘離開楚國的作品。「喝茶吸烟讀涉江的屈原」,短短一句,把言說者我的「靜」(讀),與屈原的「動」(涉水)連接起來。這一悖論結構反映「我」是那麼不安於室,那麼急切地想「涉渡」到對方身邊。「涉江」這一文化符碼再放到「會話」的脈絡,則「會話」作為溝通的載體,更包含思維模式、生活方式、文化底蘊等。由此看來,戀人遠渡的不是江,而是一整個太平洋,迥異的語言文化,以及共同生活的跋涉。
楊牧談鄭愁予時曾表示,詩有兩種,一種是困難的詩,一種是不困難的詩,「但不困難的詩並不一定是容易的詩」。在楊牧的詩裡,〈會話〉相對平易,但它直面生活與愛情的多重指涉,一定不是一首容易的詩。
後記:好多年前,新竹中學的林柏宜老師組「如花沙龍」,邀集喜愛楊牧的朋友一起讀楊牧,〈會話〉是共讀的其中之一。有陳柏伶、黃大展、林銘亮、王萬儀、陳玲華、邱詩華等。謝謝楊牧讓我們聚在一起。一起「會話」。
----
美編:花椰菜菜子
https://www.instagram.com/brocccoliiiii/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楊牧 #會話 #臺灣大學楊牧詩文研讀課程 #曾琮琇
屈原的 異 想 世界 在 厭世哲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想必各位高中都有學過一篇課文,〈漁父〉。這篇文章應該不是屈原本人所作(因為文風、用韻及形式都與屈原作品有很大的差異),而是後人為了懷念屈原而寫的一篇紀念短賦,這篇文章中非常形象化、戲劇化地呈現屈原的人格。
按理推想,「漁父」應該不是鄉間的尋常漁夫,而是一位賣包包的銷售員(喂),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隱者。他問屈原,既然身在亂世,為什麼不要同流合污?為什麼要如此潔身自愛,以致不為世所容?
漁父就像是我們的長輩一樣,處處叮嚀我們在社會上要懂得看人臉色,虛與委蛇,不要惹禍上身,安靜做自己的事情就好。雖然這樣不能成就什麼大事業,但至少可以避禍全生吧。
——但世界上就是有人做不到。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喜歡屈原?並不是因為屈原很忠貞、很愛國,相反,很多人認為他是愚忠。那麼,是因為屈原死諫殉國嗎?也不是,因為死亡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甚至有人諷刺後代的讀書人是「平日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對國家根本沒什麼實質幫助。
我想,我們喜歡屈原的原因是,他很純粹,他有一顆很純粹的心。
白的就是白的,黑的就是黑的,為什麼世人可以黑白不分?屈原的一生都在困惑這個問題。一定有很多人告訴他,是非黑白不要分這麼清楚,要懂得觀察人情世故,也要學會保護自己,不要那麼堅持所謂的道義,否則最後一定會受傷的。
你可以說屈原太傻,太笨,太理想化了,但恰恰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會喜歡他。因為我們太容易跟世俗妥協,太容易違背道義,太容易放棄心中的理想。
我們根本沒辦法像屈原一樣純粹,如此堅持心中的信念。我們的一生就是在妥協,在委屈求全,在苟且度日。
我們不但沒有引以為恥,反而還自鳴得意,認為自己的處世能力很強,反過來嘲笑屈原是想不開、是愚笨?
屈原會說,我就是不想變成像你這樣的人。
「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我曾經聽說,剛洗完澡的人,一定會戴上乾淨的帽子,穿上乾淨的衣服。怎麼能夠讓清白的身體,沾染外物的污濁?我寧可投入湘水中,讓水洗淨我的身體,然後葬身於江魚之腹中,也不願讓自己清白的人格,蒙上世俗的塵埃。
---
〈懷沙〉,是屈原的作品,歷來公認為是屈原的絕筆之作。他在這篇文章中最後一次痛苦地自我陳述,他說,他並不是沒有努力過,他不是沒有嘗試過讓自己變得圓滑,只是他真的就是做不到。
「刓方以為圜兮,常度未替。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章畫志墨兮,前圖未改。
內厚質正兮,大人所盛。」
「我曾經試著把直的東西削成彎的,
但正直的道理卻是無法因此改變的。
改變初心,恰恰是君子所鄙視的。
何況我的初心就像圓規與繩墨一樣,
不可能扭曲自己來適應世俗。
敦厚的內在,正直的本性,
這才是一個成熟的人所追求的價值。」
---
屈原在澄清自己不可能違背心中的正道之後,便開始說明,為什麼他仍會感到如此痛苦:正是因為他無法展現自己內在的正直,所以沒有人了解他,導致他只能被困在世俗的泥淖之中,無法展翅翱翔。
「巧倕不斲兮,孰察其撥正。
玄文處幽兮,矇瞍謂之不章;
離婁微睇兮,瞽以為無明。
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
鳳皇在笯兮,雞鶩翔舞。」
「一個最厲害的工匠,
如果沒辦法砍削木頭,
誰又會了解他的高超技術?
一塊最優美的黑色布料,
被放在陰暗的角落,
看到的人會說這是一塊破布。
千里眼如果閉上眼睛,
旁人就會以為他是瞎子。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
把白色的當成是黑色的,
把該在上面的壓在下面。
鳳凰被關在雞籠,
雞鴨鵝卻在外面飛翔。」
---
最後,屈原抬頭看向遠方。
路太長了,終點太遠了,完全看不到盡頭。
「浩浩沅湘,分流汨兮。
脩路幽蔽,道遠忽兮。」
「沅水與湘水不斷奔騰,不知流向何方。
我看了前方的道路,充滿障礙物,終點究竟在何處?」
人生好難。
---
尾聲。
「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
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我突然發現,人生是終究會有一死的,
如果死亡終究無法避免,為何還要吝惜生命?
現在我明白的告訴你,
我將成為一個值得後人效法的對象了。」
屈原的 異 想 世界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盧斯達:約伯——Anneliese Michel——Requiem(2006)】
電影史上的驅魔片,已經有三十年歷史。從好撚恐怖的《驅魔人》(Exorcist)計起,這個題材到今天仍然歷久不衰。今年九月,霍士電視台尚且上演《驅魔人》的電視劇版本。
這些影視作品,多多少少受到一些「真人真事」啟發。其中一個比較知名的故事,是來自七十年代的德國巴伐利亞,少女Anneliese Michel報稱被六個魔鬼上身,起先被判定為癲癇和精神病,群醫束手無策後,羅馬教廷少有地批准當地神父進行驅魔儀式。驅魔最後失敗,少女因為營養不良、各種癲癇而引發的身體問題死亡。兩個神父和少女的家人被告上法庭,謂其疏忽殺人,事情鬧得很大,傳世至今。
今日在Youtube上仍可以找到據稱是神父驅魔時的錄音聲帶,重點當然是過程中少女的超自然變聲。
2005年的《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則是通過一場法庭戲的回帶處理,去講述以Anneliese Michel為原型的故事。這套戲的格局雖然是法庭戲,講精神病學和神學角度的針鋒相對,但仍然是一套平常的恐怖片。即使沒有蜘蛛式爬樓梯、綠色嘔吐物,但仍有一些「基本」套路的驚嚇效果。
德國人自己亦拍了一套關於Anneliese Michel的戲——《Requiem》(2006)。這是一套奇片,鏡頭十分冷靜但充滿野心。雖然它仍然是講Anneliese Michel的故事,但拍法卻叛離了恐怖片或驅魔片的類型(genre),基本上沒有任何恐怖和超自然的情節,而是鉅細無遺地描述一個少女的家庭關係、大學生活和內心世界。
十分離奇的觀影經驗:我們知道,根據歷史,少女會鬼上身,神父會出來上演正邪大戰,然後少女會死。但《Requiem》將這件事的戲劇性幾乎減到零,將Anneliese Michel還原成一個凡人,重點處理一個青春期少女對家庭和世界的疏離感。電影用了很多篇幅去交代Anneliese Michel的家庭狀況:一家虔誠的天主教徒,母親總是對她表露出某種厭惡——因為她是一個癲癇/精神病隨時病發的計時炸彈?《衛報》一篇影評則認為,這種厭惡是出於一種普世的、老年人對少年人的恐懼和厭惡:自己的嬰兒、壁畫中的天使,越長越大,慢慢變成一種陌生的存在。
不論是今天還是三十年前,患上精神病都是一個污名。Anneliese Michel為了做一個老師,只好隱瞞著自己的「病」離家入讀大學。陌生的校園、局促困迫的氣氛,隨時爆發的癲癇,形成一種搖搖欲墜的生命狀態。於是《Requiem》還是不是一部驅魔片呢?其實它是一套陰沉的青春片。癲癇或附魔,象徵青年對社會、對成長不適應的暴烈情緒;當然,片中的女主角有隱晦地講過,她聽到奇怪的聲音,但魔鬼不曾顯形。
整部電影,記錄Anneliese Michel穿梭於兩個地方:理智而凡俗的大學校園,以及她充滿宗教迷信的家鄉,不變的主題是生命給人的沮喪——Anneliese Michel的問題由高中已經開始,亦導致她停過一年的學;她每天食藥和定期覆診,並沒有令事情好轉,這是一個不治之症。因此去到後期,她感到厭倦和憤怒。醫生無用,則上帝又如何?後來她相信自己的問題可能是鬼附,但她質問過神父:為甚麼是我?
於是這個詰問,使這部戲昇華到討論宗教問題——這是約伯的問題。做盡好人好事、榮神益人的義人約伯,僅僅因為上帝和魔鬼一場賭約,就受到無盡的折磨。本來富足的約伯,被掠去家財;一場風暴擊殺他所有妻兒子女;最後他全身腐爛,發出惡臭,但上帝吊著他的命,不讓他死,任由他活活受折磨。於是《約伯記》就講述約伯、約伯的朋友、上帝、魔鬼之間的一些辯論。
Anneliese Michel的問題也是拋向無解虛空——為甚麼是我?我做了甚麼錯事?所有人到了絕境,都會這樣問。張國榮的遺書是這樣寫的:我一生沒做壞事,為何如此?《史記》寫屈原的時候說:「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發現自己患了絕症,我們就問,為甚麼是我?但沒人能夠回答。問的人若放不下這問題,最後都會發癲。
如果我們相信精神世界有自我修復或處理問題的機制,Anneliese Michel最後相信自己受苦乃是為了一個更大的、宗教式的目標。《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去解釋這個轉折,則是荷里活式的表述:上帝透過魔鬼的顯形,來昭示自己的存在。而我則抱著存在主義的聯想:苦難有時不是最可怕,最可怕的是苦難背後一點意義都沒有。
如果苦難已經駕臨,我們會寧願這是某個偉大計劃中的一部份,我們的痛苦會顯得有意義一點。如果生命或者苦難是沒意義的,那我們就主動創造它,真和假並不是最重要。
這便是Anneliese Michel研判自己的問題時,為何有戲劇性改變的心理因素——有意義的受難,總好過無意義。
這部戲結尾的處理非常精彩——故事只講到Anneliese Michel和大學宿友在山丘上散步。宿友儼然是世俗世界的代表,認為這些驅魔、上帝的講法,根本是痴撚線。她想帶Anneliese Michel回大學。好像回到正常的世界,這一切就會好轉。但Anneliese Michel已經鐵了心,她道:「帶我回家。」
最後一幕是不中斷的一鏡:車中的Anneliese Michel望著外面,臉帶著詭異的決心和釋然。好像決定了回去受死。耶穌去刑場之前,神情大概也是如此。
故事將最後一次驅魔和戲劇性的死亡省略,它更像是一部現代的《約伯記》,關於生命那種存在主義式的無答案、恐怖、陰鬱、無助,以及「人類為自己創造所相信的事物」這個心理機制。
之後的驅魔如何恐怖,是否真的有六個魔鬼,已經無關宏旨。
------------------------------------
出版物:https://goo.gl/S27VV8
節目:http://myradio.hk/podcast/?cat=73
屈原的 異 想 世界 在 雯雯老師的閱讀異想世界| 比屈原偉大的人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我和同事場佈時,還一度擔心椅子不夠,我們幾乎把教室內的所有椅子都用上了,可見阿亮老師魅力驚人啊! 阿亮老師不僅是國內經典名著改寫的知名作家,更是在教育界獲獎無數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