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讀書 #死亡與生命手記
#悲傷 #是我們為敢愛所付出的代價
.
歐文‧亞隆是台灣少數心理圈中人人耳熟能詳的西方心理學者。除了提出存在取向的治療取向之外(知名教科書《#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短期團體心理治療》、《#存在心理治療》相信也陪伴了許多心理人的求學時光),他也因創作了許多著名的「心理小說」而著名,像是《#叔本華的眼淚》、《#愛情劊子手》等。
.
這回,這位曾經陪伴過許多人走過失親之痛、哀傷歷程的專家,也遇上了也許是人生這輩子最沈重的一次失去,與他的摯愛、妻子瑪莉蓮‧亞隆,告別。
.
作者簡歷裡寫道「瑪莉蓮‧亞隆,二○一九年年初檢查出罹患多發性骨髓瘤,歷經化療、免疫球蛋白療法皆無效後,於二○一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在家人陪伴下於加州家中去世,享年87歲。病逝前與丈夫歐文合著《死亡與生命手記》。」
.
簡短幾句話,在《死亡與生命手記》一書裡,像是擰乾的毛巾被丟到悲傷之河中,慢慢地展開,呈現出許多哀悼的細節。之於我,這些看似破碎、未必連貫,時而振奮、時而沈痛的書寫,唯有「真實」二字可形容。
.
在這本書裡,亞隆接受了將不久於人世的太太的提議,一來一往,寫下在兩人共同面對「說再見」這個課題時,內心的狀態。雖然書寫主要是以時間為軸線,但亞隆與妻子都在這段書寫中,不斷地進行時空旅行。
.
在面對死亡帶來的恐懼與不安時,活在此刻確實沈重地讓人難以忍受。 也許是想起過去的回憶、猜臆未來事情的發展,又或者像亞隆重新拿起了自己以前寫過的書,我們試著用那些曾經存在的、可能未來存在的什麼,不斷地安撫自己因為知悉死亡之必然而感受到的痛。
.
讀者不會在這本書裡看到什麼走過悲傷的方法或秘訣,但透過亞隆夫妻如此坦承的書寫,我們被提醒的是,在死亡面前,我們都是一樣的。我們都需要時間,去消化這樣的歷程。時而釋然、時而混亂,原來這都是正常的過程。
.
在我的書櫃中,關於死亡、哀悼、悲傷的書,一直是我捨不得轉送出去的。我們都知道,在未來的某天,也許我們都要面對這樣的課題。謝謝亞隆夫妻的勇敢,讓身為讀者的我們,彷彿參與了這樣的一段過程。
.
真的能緩衝死亡焦慮的,是意義。
而總是在身邊陪伴我們創造意義的家人、親人與愛人,
則總是用他們的愛,給予我們滿滿的意義。
.
另亦推薦幾本我自己很喜歡的相關書籍:《意義的追尋:轉化哀慟的最終關鍵》,以及我之前分享過的《面對失去,好好悲傷》、《當摯愛遠逝》。此外,還有非常多出色的繪本作品,可以參考下面的整理。
;
--
📖《意義的追尋》 https://reurl.cc/5o0G9M
📖《面對失去,好好悲傷》 https://reurl.cc/2b5Dqv
📖《當摯愛遠逝》 https://reurl.cc/E2Opdk
📖《死亡與生命手記》 https://reurl.cc/5o0GYq
--
以上好書由 時報出版 / 心靈工坊文化 / 如果出版 發行
--
🖍️ 悲傷輔導有關的繪本 https://reurl.cc/3Ndj20
💻 網誌好讀版:https://reurl.cc/nnWEg1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在還能愛的時候:癌症病房心理師的32則人生啟發」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江珈瑋心理師 內容簡介: 「告別」是人生最重要、也最難的課題 無論你是病患還是家屬,心境是不捨還是遺憾 只要你願意,這裡有一個人願意傾聽,陪你哭泣,陪你想念 在專業的臨床經驗,看到一則則真實的人生故事...
存在心理治療死亡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在還能愛的時候:癌症病房心理師的32則人生啟發」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江珈瑋心理師
內容簡介:
「告別」是人生最重要、也最難的課題
無論你是病患還是家屬,心境是不捨還是遺憾
只要你願意,這裡有一個人願意傾聽,陪你哭泣,陪你想念
在專業的臨床經驗,看到一則則真實的人生故事。也許那個人是你,雖然你還年輕;也許是你最愛的家人;有些人面對「生死」淡然面對,有些人找不到心情與情緒的出口。
──這裡的故事總是充滿淚水,但重要的是,我們還有能力把記憶化成力量──
■與爸爸的秘密通道 ─雖然愛的人不在了,但還是可以用你的方式與他們聯繫
身為地表最強的母親,最困難的不是丈夫離世後的單親生活,而是要如何回應雙眼閃著淚光的孩子問,「爸爸怎麼還不回來?爸爸是不是不要我了?」
【心理師筆記】不同年齡層的兒童的死亡認知
■在媽咪的耳邊說再見 ─除了傷痛之外,在親人臨終前還有更重要的事──好好道別
「我想跟媽咪好好地說再見,想在媽咪的耳邊跟她說,我們都很愛她,希望她不要痛了。」於是,我陪著這兩兄弟,引導他們把愛說出來。
【心理師筆記】如何陪伴兒童度過悲傷
■親愛的奶奶,妳在天上我會想妳的─不是不能接受妳病後狀態,而是怕忍不住淚崩
想念情緒,對成人、兒童都是一樣的,我們都希望那個被想念的人,知道我們永遠、永遠不會忘記他。
【心理師筆記】󠄿兒童的悲傷
■被無法停止的想念吞沒─認識三十年、結縭二十年,叫我如何用一年的時間忘了妳
「他們說她都離開了,叫我不要再想了,但我真的很愛她,怎麼可能不去想?當了二十年的夫妻……」面對愛人的離去,怎麼可能不想念?
【心理師筆記】關於失落悲傷
■我甘願照顧你但也需要喘息─我答應過會陪你走到最後,我就會做到,只是我也會累……
若非身在其中,外人難以理解身為照顧者會多麼疲憊,即使甘願,但身心壓力卻龐大無比,所以我建議:讓主要照顧者適當休息,才能有最佳照顧品質。
【心理師筆記】照顧者疲憊
■想幫孩子梳頭髮到長大的母親─持續每日早晨幫妳梳頭的日常,是我最後的心願
「一想到女兒才十二歲,不知道可以幫她梳頭髮到什麼時候,心裡就會抽痛、難過。」這是身為一位母親最大的心願,然而,她卻不得不做最壞的打算。
【心理師筆記】最佳陪伴態度
■優雅地活著,好好地告別─雖然很不捨,但仍想要好好地告別,因為家人是我一直守護著的
當看見一連串的失落,就會明白生命難以完美。在這樣生命本質的缺憾中,唯有「關係中的愛」讓我們覺得有存在意義。
【心理師筆記】關於好好的告別
■現在悔改,來得及嗎?─請不要把他人的付出和照顧,視為理所當然!
在醫院臨床工作裡若遇見「做自己」的家庭成員罹癌,會看見在這份任性後,其它家庭成員的照顧工作備感艱,用身心俱疲來形容也不為過。
【心理師筆記】患者與主要照顧者的充分溝通
■貓的溫柔陪伴─當我心累了,其實不需要太多鼓勵和幫助,只要最單純的陪伴就好
「陪伴是保持靜止,而非急著向前行,是發現沉默的奧妙,而非用言語填滿每一個痛苦的片刻;是用心傾聽,而非用腦分析。」
【心理師筆記】如同貓咪的同理心(empathy)
作者簡介:江珈瑋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畢,考取中華民國高考心理諮商師證照、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心理專家認證資格,至今從事心理臨床工作邁向第八年,現任童綜合醫院癌症中心、恩寧病房心理師,也不斷將心理學自我照顧的知識與習慣透過演講、工作坊推廣心理衛生。
在的臨床工作經驗中,她接觸許多悲傷失落、複雜心理議題的個案,跟著個案一起學習,也因此在專業中不斷精進,目前為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會員、台灣藝術治療協會會員,也在國際研討會IPOS、TPOS發表國際論文。興趣為心理腫瘤學(Psycho-oncology)、榮格分析心理學、時尚心理學、催眠心理治療等。
八年來她累積350場以上演講分享專業知識;這次她以文字方式,希望可以協助更多需要的人,期待每個心靈都不再受困。

存在心理治療死亡 在 這份對死亡的恐懼,才能讓生命變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最近在看存在心理治療大師亞隆的書「凝視太陽 」。 封面寫著,死亡跟烈日一樣讓人無法直視,但是只有理解,看透心底這份對死亡的恐懼,才能讓生命變得深刻、珍貴、 ... ... <看更多>
存在心理治療死亡 在 生命的終極命題:死亡、自由、孤獨與無意義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這次我們給大家介紹一本在哲學與心理學領域的經典作品——斯坦福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隆教授的《 存在 主義 心理治療 》。 存在 主義心理學認為,人類所有的心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