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你的為什麼》
這本書是由著名的激勵演說家賽門.西奈克所寫的. 之前在網路上我已經看過很多次他的演講, 覺得深有共鳴但是卻沒有太大的感動… 一直到我看了這本書之後, 在從頭到尾把他所有的演講在看了一遍, 感受真的完全不同
其實閱讀順序是應該先看他的前一本書 “先問為什麼?” 接下來再看這一本書. “先問為什麼” 這一本書闡明了賽門所提出的”黃金圈” 理論, 而這一本書則是教我們由內而外, 如何來建造自己的黃金圈
什麼是黃金圈 (Golden Circle)? 由內而外應該是 為什麼 (WHY)- 如何做 (HOW)- 做什麼 (WHAT)
我們應該要先清楚自己的動機/價值觀為何, 接下來再明確目的是什麼, 最後則是思考具體手段有哪一些. 但是目前絕大多數的商業行為則是反過來: 我告訴你我是幹嘛的? 我有哪些優勢?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以我們這個產業舉個例子: 我是一名教練, 我有數張專業的證照/比賽經驗, 可以讓你有效的減脂/增肌/變強壯, 麻煩現在請付錢謝謝… 這也是大多數單位公司宣傳的方式. 感覺都是千篇一律, 就算你把自己形容得再厲害, 也很難打動人心. 因為消費者到處都看到到這種宣傳內容. 但是如果利用黃金圈的方式, 有內而外, 先說明我們的信念, 再延伸我們的方向, 最後再導入到我們的產品, 感覺會很不一樣. 例如: 我希望能夠提升全民的生活品質 (WHY), 所以會透過提供正確的運動概念以提升健康的意識(HOW), 這是我身為教練最主要的工作(WHAT). 聽起來就會非常不一樣
因為”為什麼” 是我們的中心價值, 是驅動我們一切行為背後的原因, 是有溫度與情感的.. 而”做什麼” 則是最後的結果, 是有架構, 有系統的. 在”誰會說故事, 誰就是贏家”這一本書裡面, 作者也提出了一模一樣的主張: 絕大多數公司官網上”關於我們” 的介紹中, 都在介紹自己公司的歷史, 服務章程與產品特色, 同時認為以這些資訊就足以讓客戶對於公司有足夠的了解.. 但是要能夠真正讓一位陌生人在短時間產生認同, 最有力道的方式就是說說創立這間公司的緣起, 也就是啟發了創始人/團隊產生行動背後的故事. 大家都愛聽故事, 因為故事有情感, 故事也可以具體說明這個團隊的”為什麼”
而”黃金圈” 理論也與我們人類大腦的構造相似. 在”是我把你蠢哭了嗎” 一書裡面就有提到, 由於人類的爬蟲腦, 哺乳腦, 以及靈長腦的功能不一樣, 因此在不同的狀況下也會以不同的方式影響人類的行為. 黃金圈最內層的”WHY”對應到的是我們的”邊緣腦”, 也就是以海馬迴與杏仁核為主的部分, 主導情緒, 記憶, 信任與忠誠, 沒有語言的空間, 這一個區域連結到”為什麼” 與”如何做” ; 而最外層的”新皮質” 則是負責理性分析, 決策, 組織, 思考, 以及語言, 也就是”做什麼”
有的時候, 我們會說”我感覺不對勁” “就是少了些什麼” 甚至是“一見鐘情”. 這些都是邊緣腦活躍的回饋, 在我們還沒意識到什麼之前, 身體本能地會產生反應. 一般來說, 這都是最真實而直接的. 而我們在成長, 求學, 甚至是工作的過程中常常會因為各種外來的因素, 讓我們漸漸地遺忘了內心真正的熱情, 甚至有人有可能一輩子都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
“是什麼讓你每一天睜開眼起床以後, 迫不及待地願意投入一天的工作呢?” 賽門問. 賺錢是一個結果, 是”做什麼”, 而不是”為什麼”. “為什麼” 是出自內心的, 是一種信仰, 是利他的, 是成就這個世界的. 人類是群居的動物, 在四萬年前尼安德塔人滅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習性是單打獨鬥, 因而被我們的老祖宗智人所滅. 而由於幾萬年的群居的生活方式, 人們開始學習互相合作, 成就彼此, 進而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這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原因
然而進入了工商社會以後, 反而變成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就算我掛了也要拖你當墊背的思維, 彼此攻擊反而拖慢了社會永續發展的淺力.. 這一點在作者另一本書”無限賽局” 中有說明, 之後我會再跟大家分享這一本書 (老高梗)
這一本書就是教導大家如何找到自己的為什麼, 是一本非常實用的工具書
首先, 你需要找到一位願意聽你說話的夥伴 (教練Coach), 他可以提出開放式的問題, 探索你的價值觀, 回應你的內容, 聽出你自己沒有察覺到的意象 (所以探索”為什麼” 需要第三者, 有很多思維自我是無法察覺到的), 並忠實將你訴說的重點記錄下來, 同時與你一起探索. 與此同時, 你需要配合搭檔的引導, 講述一生之中對你印象最深刻的故事, 並且盡可能地描述細節
那要如何確定越來越接近 “為什麼” 的核心了呢? 就是雙方發現, 在對談當中, 描繪實際情景的細節越來越少, 而敘述情感的細節越來越多!
最後, 要整理出一句話:我想________, 這樣會____________ . 而這句話就是我們在黃金圈最內層的”為什麼”. 例如賽門本人的為什麼就是: 我想我想激勵別人去作感召他們的事, 這樣一來所有人就可以一起改變這個社會!
同樣的技巧, 可以運用在打造企業文化上, 主持人利用小團體活動, 帶領員工思索組織的中心思想與服務方向, 藉以提升整體向心力. 唯有整個公司擁有一樣的中心信念, 才可以勇往直前! 在賽門的一次演講裡, 他提到他曾同時受邀到微軟與蘋果兩家公司演講, 深深感受到了兩間公司氛圍的不同: 微軟每天想的都是如何研發出更好的產品打爆對手 (做什麼), 而蘋果則是不斷思考如何提升用戶的使用體驗 (為什麼). 有一次, 賽門剛結束微軟的演講, 接下來到蘋果演講的路上, 他故意跟來接他的蘋果主管說:誒, 微軟新出品的一款平板在功能上比你們的IPAD酷多了! 蘋果主管說: 嗯, 我同意 . 賽門認為, 這就是兩間公司的差別, 堅持 “為什麼” 而努力的公司不會在意他的競爭對手做了些什麼, 只是執行他們的理念, 反而不知不覺地拉開了彼此的距離
“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they buy how you do it”: 人們不會購買你的商品, 他們購買的是你的信念- by 賽門斯奈克, 這句話就跟我之前在好幾位健身大咖的課程中聽到的一句話含意一模一樣 “People don’t care how much you know until they know how much you care” : 直到人們感受到你有多在意他們之後, 他們才會在意你有多專業!
這些年我的體悟就是: 當你自己沒有一些想法的時候, 只好等著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如此反反覆覆的, 很容易迷失了方向, 遺忘了對於生活的熱情. 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就可以真的體會到人家說的一句話: 每一天叫醒我的不是鬧鐘, 是理想!!!
非常好的一本書, 與大家分享, Find your WHY!
如何提升員工對公司的向心力 在 財經主播/主持人 朱楚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採訪筆記 #文末贈獎 #喜舖Light爸爸包
■【蘋果庫克要求員工一周三天回公司,居家辦公的好處與為難?】
📍好讀網誌版:https://reurl.cc/ZG19GM
不久前,蘋果執行長庫克做了一件讓大家跌破眼鏡的事情:發信要求員工九月初開始,必須一周三天進公司上班!
為了讓員工能接受這樣的呼籲,庫克還在信中寫了一段看起挺感性的話,提到雖然 #遠距辦公 還是能達成不少工作成就,卻缺少一樣基本的東西:彼此。
他還說,影片電話會議雖然縮小了我們之間的距離,但有些東西是根本無法複製。
庫克這封感性的發言,在科技圏掀起一陣熱烈的討論,畢竟疫情期間,各家廠商都是在加速數位轉型,趕上數位變化都來不及,結果身為科技先驅者的蘋果,居然要逆勢操作,走復古style!?
想當然爾,蘋果員工反彈聲浪不小,試想,不少員工可能因為居家辦公,已經重新建立工作步調,甚至可能搬到郊區買了一個大一點的房子,讓家人能有更充裕的空間,沒想到,錢都花下去、逐漸習慣了,老大居然要我們回公司上班?!😮
身為一個資深的居家工作者,從畢業開始當網路財經媒體記者,就是採取平日不用進公司,只要回去開例會,每天早上八點跟主管線上打卡,一直到後來輾轉離開電視台,又開始幾乎與合作夥伴都是遠距開會的工作型態,
我必須要說,其實遠距工作確實如果自我管理恰當,是一個很有效率的方式,省掉了通勤與繁瑣的辦公室政治,能完成的工作事項甚至可能更多。前提是,#你不能懶惰。
然而,如果是一個組織,全部的員工都是遠距工作,確實會面臨一個問題:「#很難凝聚向心力」。
俗諺說:「見面三分情」,這是真實的,久沒見面要能夠保有人與人的溫度,特別是長久溝通可能都缺乏肢體語言互動的元素,對於雙方關係建立其實不利。
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其實也不難理解庫克為何突然復古起來,如果想要建立堅固的企業組織文化,「一起見面辦公」或許仍是必要的。
不過對於新型態的一人公司,或是現在越來越夯的斜槓專業工作者來說,透過網路合縱連橫,不隸屬於任何組織的工作型態,#WFH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居家辦公有什麼小秘訣,可以提升工作效率?
上週科技領航家節目專訪了線上學習平台sofasoda
產品負責人王崢Jason,和Swipe共同創辦人暨XChange互聯網大學負責人,也是sofasoda講師曹凱閔,兩位都是很有經驗的居家工作者,他們分享提升居家辦公小秘訣除了:
🔹 營造儀式感:可以透過換上工作服、放一首專屬辦公的音樂。
🔹 明確劃分休息區與辦公區。
🔹 寫下每日待辦事項,並給予彈性時間應變。
🔹 建立小聊天室群組,加強同事間互動,減少孤獨感等等之外…
我覺得非常有趣的是,他們提到如果有長期居家辦公的打算,你得懂得培養自己的「#成長心態」和「#寫作能力」!
為何呢?
成長心態可能比較好懂,因為居家辦公沒有主管盯你(或說,緊迫性降低),因此自己驅動自己成長變得格外重要,如同《原子習慣》這本書所提,每天每天都進步1%,一年後,你會進步37倍;每天都退步1%,一年後,你會弱化到趨近於0!
🖋至於寫作能力方面,可說是重要中的重要。因為居家辦公會使得信件與文字溝通往來比以往更多,而少掉了肢體語言等溝通元素,你能夠與對方拉近距離或是說服對方的方式,文字成為非常關鍵的部分,
因此快快練習自己的寫作能力吧,懂得如何寫出好故事,或是把複雜的事情淺顯易懂、簡單扼要的用文字說出來,將會是後疫情時代職場競爭力的關鍵!
📢更多內容歡迎收聽這集節目:https://user72908.psee.io/3gv28l
-----⚡️贈獎活動⚡️-----
你喜歡居家辦公嗎?已經習慣WFH的節奏了嗎?這篇貼文特別要回饋和鼓勵楚文粉絲版友們,與 #CiPU喜舖 合作要送給楚文粉絲朋友超帥氣的爸爸包(照片可見留言與照片區)🎒
🎁只要6/21中午12:00前:
1.公開分享貼文
2.留言分享自己WFH的心得
就有機會可以抽中Light爸爸包(XL黑迷彩)(價值:4280元),共有一個名額!
感謝包包提供:CiPU 喜舖
——
🎧 楚文的廣播Podcast節目|#科技領航家
✨ 聚焦科技趨勢話題 科技人懂理財 科技人職場衝
IC 之音 FM97.5
首播 每周二18:30-19:00、重播 每周三 08:15-08:45
如何提升員工對公司的向心力 在 健身教官-應充明Jimm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誰會說故事, 誰就是贏家》
在每一個產業, 要吸引客戶的最好方式就是利用高效的廣告宣傳來捕捉消費者的眼球, 進而促使他們產生消費行動. 而這也是最困難的地方, 我們每天在各種傳媒上會看到無數則影片, 文案, 標語或是Logo, 為什麼有些可以在我們腦海裡揮之不去, 而有些則是過目就忘呢?
所有吸引人的廣告, 並不是不斷只強調他們的商品有多優質, 與眾不同; 或是提供什麼了不起的服務, 而是在訴說故事. 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可以觸動人心, 引發共鳴, 甚至是放大好奇心, 驅使客戶想要進一步了解這款商品. 而最重要的是, 身為消費者, 我們自己有多少耐心放在一個廣告上? 像youtube, 網頁的跳出視窗, 甚至是電影開頭的廣告, 有幾個可以讓我們慢慢看完? 絕大多數可以跳過就跳過, 假如不能跳過就會開始看手機, 等到廣告結束. 會讓我們駐足觀賞的廣告幾乎都是在短短的幾秒鐘之內就告訴你一個完整的故事
為什麼是”故事”? 因為故事有溫度!!!
當廠商不停強調他們的產品時, 這僅僅是一個死板的宣傳, 對於沒有接觸過的消費者而言, 太過空洞, 無法引起共感. 而由於故事有情節, 有敘事, 會讓人自而而然隨之起舞, 敞徉其中
在所有的會議, 論壇, 或是培訓課程中, 最好的破冰方式也就是講故事. 因為它不一定是正式內容, 所以可以令人放鬆, 甚至穿插的笑話可以立刻拉近主講者與台下聽眾的距離. 我在培訓課程中也常常穿插很多故事
本書作者Kindra Hall本身是史黛拉顧問公司的創始人, 他的公司名稱 ”Steller”就是Story Teller 兩個字的結合. 她目前主要的工作就是幫助各大公司如何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在打行銷宣傳戰上可以更有優勢
在書中, 作者首先說明了說故事的目的:
1. 引發注意力: 正如前述,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世界, 要先能夠成功引起客戶的注意力, 才有可能觸動商品的消費. 可是長期下來, 我們已經對各種灑狗血的宣傳內容漸漸無感… 哪一家廠商不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告訴你, 他們有多厲害, 商品的品質有多好, 有什麼特色, 或是性價比多高… 就像抖音, IG或是平常網路上看到的網紅, 或是一些教練們, 每一個都是露胸露腿露腰, 或是發一些女權主義的雞湯文, 但是你好像覺得她們似乎長得都差不多, 也不會對哪一個有特別的印象… 而要真正捕捉內心, 就必須要靠一個可以讓人細細品味的故事
2. 發揮影響力: 說故事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透過敘述完了故事以後, 聽眾/觀眾可以被其中的某一些重要情節觸動, 而產生了改變. 因此在最初, 說故事者準備每一個故事之前, 就必須要仔細思考, 這個故事最終的影響力為何? 我為什麼冼澤這個故事? 我應該要聚焦在哪一些方面之上?
3. 引發長期改變: 當故事結束以後, 影響力必須是長期而具體. 在商業行為中, 就是促使客戶消費, 並且成為品牌的死忠粉絲. 或是這故事本身有發人深省的寓意, 可以建立人們長期的行為轉變
那麼, 一段出色的故事必須具備哪一些條件呢?
a. 鮮明的角色: 而這一位主角是必須在最短時間之內可以望我們將情感做投射與轉移的, 他必須就像是我們之間的任何一個人, 或是與我們擁有共同的經驗
b. 真實的情感: 故事要能在最短時間打動人心, 就是情感必須要真實. 這也是為什麼有很多廣告選擇素人, 而不是使用專業演員. 過度完美的演出會使人產生很強烈的不悅感. 情感越真實, 所激發的同理心就會更加強烈
c. 特定時刻: 整段故事的發生需要有一個完整的時間 (甚至是空間), 在這個時刻中, 主角會有一些困難, 掙扎, 或是煩惱. 而也是這一些特定時刻可以引發觀眾/聽眾共鳴 (求職, 表白, 節日等等…)
d. 具體細節: 為了讓故事真實, 細節就必須要完整而具體, 最短的時間之內就可以把聽故事的人拉近故事之中. 而細節也必須要可以跟這一段故事相互呼應
所以具備了以上四個要件, 一段故事的流程就會是: 常態-爆炸性發展- 新常態
故事的主角一開始的生活是如何 (常態), 突然使用了某產品/學習了某觀念/嘗試了某行為 (爆炸性發展), 之後生活變得如何 (新常態)
那麼, 故事有哪一些種類呢?
1. 價值故事 (對顧客): 這是我們最常見的故事型態, 我們是對客戶訴說商品的特點, 如何通過我們的服務而提升了你原來的生活, 換句話說, 我們是你原來特定困擾的最佳解決方案. 要真的可以讓消費者中標, 你必須要花時間了解他們真正的需求, 而不能只靠猜測 , 要不然一切就只是淪於空談 . 這在 “身體學習比大腦學習更有效”一書裡面有明確提到
2. 創辦人故事 (對任何人): 代表了這一個品牌的初衷與理念. 在絕大多數的網頁, 或是宣傳單上, 每一間公司在 ”關於我們” 這一欄無不都把自己的使命, 願景與初衷寫的洋洋灑灑… 但是對我們而言, 其實就跟那些每天曬照片的網紅一樣, 不是都長得差不多嗎… 但是故事就不一樣了, 你是在訴說一個有血有肉的 ”人”, 而不是一些教條, 反而會有更加強烈的效果. 而且創辦人故事, 全公司的員工都可以說, 不是一定只能有創辦人來表達, 這樣不但對內可以凝聚向心力, 對外也能夠有一個口徑一致的砲口, 建立顧客信心
3. 使命故事 (對內部員工): 如何可以在公司與員工之間建立一個強力的羈絆? 就是靠使命故事. 與其每天呼口號, 不如利用故事來感動他們. 透過使命故事可以讓所有員工更加的有責任感, 也會更加的透入他們的工作
4. 顧客故事 (對顧客 ): 相較於價值故事是由公司角度來訴說的, 顧客故事是由消費者來現身說法, 分享自身經驗, 這種故事會比價值故事更加的有說服力, 重點就是在於它的真實度!
會說故事對於教練來說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 過度吹捧自己的專業反而會讓人覺得反感, 但是假如可以透過一些故事的表達, 反而能夠幫我們延展我們的觸角. 在經營個人網頁, 部落格, podcast, 或是粉絲專頁時, 故事是一個很好的自我營銷策略. 但是, 回歸到最基礎的一面: 要真實, 真心, 與真誠! 很多人的故事一看就知道是瞎編的, 過度矯情不自然, 或是為賦新辭強說愁..
所以, 收集故事的素材很重要! 每當我們經歷了一些非常有感觸的事件之後, 把它記錄下來, 之後就可以在自己的故事庫裡, 針對適當的場合找出適當的故事. 接下來, 就是怎麼樣如何表述. 假如你試圖想要把一篇感動人心的故事寫出來, 或是說出來, 但是本身的言語組織能力不足, 或是應用詞彙不夠, 也會限制了說故事的高度. 所以, 我們還是必須要透過不斷閱讀, 聽別人的故事 (如TED) 來提升自己自己的專業素養. 有了好故事, 我們還要有足夠的能力來駕馭他們
So, what’s your story today?
如何提升員工對公司的向心力 在 企業主計畫- 【凝聚團隊向心力?有一個超簡單又實際的方法!】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最高層級的管理人員對公司目前的問題、成果以及整體營運狀態握有完整的資訊;而較低級別的職員由於只與直屬主管溝通,所以就無法在「遊戲」內了! 員工士氣和向心力開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