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非常感謝上榜粉絲們願意分享考取的心得👏
今天是一位剛上榜地特人事行政三等的粉絲💖,她的分數蠻高的耶~ 最後的建議也很棒,請各位享用😊
<<107地特三等人事行政考取心得>>
前言
接觸國考前做過代課教師及公務機關的職務代理人,職代約滿後從此全職踏上國考這條路。
Q1 : 從開始準備國考到考上,花了多久的時間呢? 歷程?(選考科、考試等級、補習與否等等)
準備考試從接觸到考上大約2年半。
因為有做過職務代理人,對於人事室的業務內容非常感興趣,所以一開始準備國考就非常清楚我一定要考人事行政,參考ptt國考板人事行政的前輩們分享建議以高考為目標,就選擇了高考等級去準備,而對於非相關科系畢業又是國考菜鳥的我,在長輩及朋友的建議下選擇去補習請專業的老師帶。老實說,在領教材的時候我真的腿軟嚇傻了.....每本書都厚的跟大磚塊一樣,又這~麼多本,我真的念得完嗎?我真的可以考上嗎?是不是要備考個7年才考得上?各種自我懷疑頓時湧現。
Q2 : 請問你的讀書方法(申論題、選擇題)?
一﹑國文(66分):選擇題我用林嵩老師的國文測驗課本,每天看一點(尤其是重要字音字形彙編部分),以培養語感;作文在第一年時從考前四個月有一週寫一篇給老師改過,我不擅長寫作,所以都是用老師教的寫作技巧去發揮運用;公文一樣考前四個月每週寫兩份給老師改,基本格式絕對要記熟且非常熟練。
二﹑法英(54分):英文沒救直接一條龍;英文因為放棄所以法緒相對更重要,整體分數不能過低,準備法緒方式除了上課外有每天做一點法緒的題庫,法緒因佔總體成績不多,不想花太多時間,所以做題目我都是每題直接記正確的答案,例如問下列何者正確?我只會記下正確的那個答案,錯誤的不去看以免干擾記憶;相反的題目問下列何者錯誤?我只會記正確的三個選項,錯誤的不去看。(這部分有些人的做法是錯誤的選項都要檢討訂正正確答案,要自己斟酌)
三﹑行政法選擇(46分):因為喜歡用紙本所以我是買林清老師的《行政法測驗題型百分百》來做,整本多做幾遍加深印象,做錯的題目就不能像法緒只看正確答案,一定要著實檢討錯誤選項錯在哪裡?魔鬼藏在細節裡,大而化之是很容易失分的。地特結束放榜前有另外買林葉老師的《3Q行政法(測驗題)解題書》做題目,也很推薦。
四﹑行政法申論(32分):準備前期偶爾寫題目給老師改,後期都是以擬大綱的方式把寫作架構大小標及三段論法練好,各個章節的申論考點及相對應的法條濃縮寫在A4紙上以方便考試當天快速複習,在考場上能複習的時間很短暫,所以考試當天專用的筆記紙張越少越好,降低複習不完的焦慮感。另有買林清師的《行政法申論題型百分百》、獨享出版的《這是一本高考行政法解題書》
五﹑現行考銓制度(53分):有買良文、育成的《這是一本現行考銓制度與公務員法解題書》來參考如何審題、鋪陳、下筆。這本在各個章節都有提供架構圖及相對印的法條,在考場上我都用這個架構圖快速複習,非常好用。除此之外,我會用考銓正規班課本後面附的各章節歷屆試題來練習擬大綱,寫好答題方向及相關法條,寫好就換下一題不會完整寫出來,因為我認為要做到的是題目做的夠廣(當然內容也要正確),在考場上遇到題目時才不會被嚇到。另外,退撫法的部分一定要整理自己看得懂的表格,認真地背下來(用瑣碎時間背一定可以背下來),提早幾個月背才不會月到考試日期整個恐慌焦慮囫圇吞棗。
六﹑行政學選擇(46分):有買陳真老師的《行政學百分百》、程明師及宋文師的合著《文明行政學測驗題型精解》來做題目,至少要做個四遍做到"精熟"的程度(看完題目1~3秒要選出答案),其實就是心理學所說的自動化、專家的程度。
七﹑行政學申論(34分):申論認為以接觸多一點教材資料越好,同一道題目不同老師有不同的觀點解法,自己有用的申論教材為陳真師及程明師的正規班課本以及程明師的《葵花寶典行政學》與獨享出版社出版的《這是一本行政學解題書》(這本較白話滿容易理解的,推薦)。此外,因行政學內容龐大,會再另外把老師編的或自己編的口訣寫在A4紙上,考試當天只看口訣A4紙快速複習。
八﹑各國人事制度(超級大魔王)(30分):有上過白琳師及王濬師的課,平日複習及在考場上都是用白琳師的板書快速複習,寫各國不用讀得太細,反而是較重視前言結語還有各個國家之間的比較連結、各個國家與我國制度之間的比較借鏡,這科26分到70分都拿過,很謎的是去年高考拿到70分,一樣的寫作方式去年地特卻只有30分,分數差距甚大!但無論如何,不會的千萬不要空白,把有相關的東西都寫上去就算寫錯方向,可能還會有些筆墨(同情)分數。
九﹑民法總則(民刑總共59分):除了上正規班幕劍平師的課還有自己另外買林政豪律師的《這是一本民法總則解題書》來做題目,民總建議還是要自己動手完整寫出來給老師改,請老師點出可以再修正的地方,高考民總當時只有拿到1分及12分很挫敗,索性每週寫大量的題目交給老師改順便培養手感。筆記的部分,法典就是我的筆記,法條一定要記熟,內容不用全對意思對就好,考場上就是狂看法條要件。
十﹑刑法總則:只有上過正規班李允呈師的課,有另外再買同位老師的《與刑法有約解題趣總則篇》,但會另外把解題書的重點內容濃縮在A4紙上,考場上只看那幾張A4紙,降低複習不完的焦慮感。
十一﹑心理學(超級大魔王)(59分):上的是正規班蔡一琳師的課,一開始會很不習慣,但後來發現老師上課的板書很有組織性、系統性,我會將板書跟課本做結合,在考場上就是狂背板書筆記,拿的分數也是歷史新高。另外有購買陳克強師的《國考心理學歷屆試題詳解聖經版》,這本書是看106年警特三等榜首有買所以也跟著買來參考。
Q3 : 其他考試相關,想分享的(例如時間分配、有沒有打工、有沒有補習等等)
時間分配:我將專業科目分三天來讀,週一、週四讀民總、心理學、各國;週二、週五讀考銓、行政學選擇及申論;週三、週六讀行政法選擇及申論、刑總;週日加強弱科(通常是心理學及民總);中午休息時間及其他瑣碎時間做法緒、憲法、國文選擇題(及其他共同科目)。自己是法科學科交錯著讀才不會煩躁疲乏,早上較有精神讀法科,下午再做比較不用動腦的選擇題及申論或學科;較不愛用一天要讀XX頁來規定自己,免得做不到自我否定,心理容易有習得無助感、無望感,較喜歡將時間分為早中晚來讀,一天最少讀12小時到最多14小時。保持著對每一科都喜歡的心情去讀就會比較讀得下去。
有沒有打工:沒有打工,非常感謝家人全力支持讓我不用為錢財煩惱全心全意地拚考試。
有沒有補習:有補習,補志光的面授班。
Q4 :準備國考過程中壓力最大的來源是?
最大的壓力來源是不知何時會上岸的不確定感,雖然家裡面沒有逼我,但是隨著年齡越來越大,沉澱成本越來越高,面對親戚們看待自己的眼光,每次落榜家人長輩失望的臉,及對於脫離社會越久而心理壓力越大。
Q5 : 怎麼看到我的頻道?
無聊時在YOUTUBE上搜尋國考相關關鍵字找到的,發現居然有人特別拍攝高普考相關心得影片,很欣喜!看到開心公主的頻道所說的對於國考的各種心得,這真的是只有走過這條路的人才能體會瞭解的各種辛酸、焦慮、孤獨、無望……等等的,那種被了解的感覺也讓我成為了準時報到收看的觀眾,在漫長國考日子裡增添了樂趣,影片中訪問的心得,不管是讀書方法、心態想法等都很值得參考!
Q6 : 對未來的工作有什麼期待呢?
希望未來能的自己對於業務能盡快上手並積極任事,盡力的把每件事都做好,和長官、同事相處融洽。
Q7 : 你想對目前還在準備考試的國考生說什麼話呢?
讀累了不要勉強繼續硬啃,一定要讓自己休息放鬆,路才走的久。
考試期間盡量避免長時間使用社交軟體(FB等等)。
如果是準備第一年的考生,一定要把握此時讀書的強烈衝勁,用力努力的念書一次就考上;如果是備考第二年、第三年以上的考生,務必檢視自己歷屆成績有無"大幅度"的進步?有的話只需要繼續保持更努力的讀書,強科要穩定,弱科不管如何一定要想盡辦法救起來,不要放棄(往往是上榜與否的關鍵)。相反的,如果成績沒有"大幅度"的進步,務必檢討讀書方法、讀書策略,請教老師或同學甚至是考上的人,切記勿閉門造車。以全職來說,必須思考一樣的教材一樣的老師為何有人可以一年考上,而有人考了六、七年遲遲未上榜,讀書方法可能需要再調整,檢視中間的每個環節,找出癥結點並改進,下個金榜題名的一定是你!
放榜後並”非”落榜頭的千萬不要放棄,差分多不代表下次一定考不上,只要更認真更努力,運用行政學中系統性思考及雙圈學習,檢討過去錯誤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迎接明日挑戰終究會榜上有名的!!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5萬的網紅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簡單的幾句話、一些關注、一段陪伴👩❤️👩 對身邊心情低落的人都可以是種支持 甚至拉回一顆沮喪的心❤️ 我想知道 #看聽轉牽走 https://www.facebook.com/ntpchealth/ 新北衛什麼粉絲團 https://ntpc.elearn.hrd.gov.tw/learn/...
「國文字音字形怎麼讀」的推薦目錄:
- 關於國文字音字形怎麼讀 在 開心公主的日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國文字音字形怎麼讀 在 Dung Kai-cheung 董啟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國文字音字形怎麼讀 在 編笑編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國文字音字形怎麼讀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國文字音字形怎麼讀 在 [問題] 關於國文字音字形字義怎麼讀- 看板SENIORHIGH 的評價
- 關於國文字音字形怎麼讀 在 #重考國文怎麼讀 - B39 留言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國文字音字形怎麼讀 在 鄒老師的十分鐘國文輕鬆讀- Posts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國文字音字形怎麼讀 在 Re: 國文怎麼唸- study | PTT職涯區 的評價
- 關於國文字音字形怎麼讀 在 [問卦] 以前的父母會叫小孩吸鴉片?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國文字音字形怎麼讀 在 Dung Kai-cheung 董啟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種華文:各表、同表、共生
中國現代文學學會「跨越1949:文學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閉幕演講,臺北2016年
2005年時我曾語帶調侃的寫了一篇文章叫「兩岸三地一中文」,談我個人在三地的閱讀和寫作的經驗和體會,並談到方言寫作與香港的書面語,開始了我對相關議題的更大興趣。
過去三年,我在香港浸會大學和嶺南大學講過「一種華文,各自表述」,這時候「中文」已經改成「華文」,更提到要以華文(sinoscript)代替華語語系(sinophone)書寫的想法。聽眾似對各自表述方面很感興趣,而往往忽略了我的前題是華文一種。
今天的題目是「一種華文:各表、同表、共生」,不止談各表,還強調共生;不止談體驗談現象,還談點理論。在粵語裏這叫「撈過界」,唯此必須請各位專家學者指正。
我會說到:
1,標準書面語的變化不止來自方言。三地華文字詞書寫的演變都應該叫三及第化,而不是語音為主的克里奧爾化。
2,華文從來不是我手寫我口。書面語也是約定俗成的,不等於白話或北方口語。
3,書寫對言語的影響。
4,文與言要分開而論。華文以文為主,不是語音中心的:以語為前、文為後,語為第一性、文為第二性,是一種顛倒的思維。我會帶到德里達的華文非邏各斯中心之議,以及柄谷行人對其一連串的思考,並考慮柄谷對日文的論述是否足以形容華文之文的獨立性和華文的「文言二途」的特殊性。
5,這次會議的主題是「跨越1949」,我認為華文在三地的各自表述是與49年前後的政治變局分不開的,49年後華文的加速變化,是與政治分斷與政權建設相關的。
不過華文的共同幽靈有強大黏性,而華文的非字母拼音的形聲圖像字體特性,保障了華文是一體共生的一種書寫文字,各地的華文的表述可以不一樣,但依然是同一種華文的寫作。而且我們不能說都是49年惹的禍,因為就後果而言現在我們看到的可能是華文的新契機、新盛世。
演講分為六節,即:為什麼用「華」字、為什麼叫華文書寫不叫華語書寫、為什麼說華文是一種、如何各表、何謂同表、為何必需共生。
1, 為什麼用「華」字?
華文,人們經常與中文、漢語、漢字甚至華語交替使用,很少細究。從小我們香港人就一直叫華文為中文,很順口順耳。
1.1 事緣有一年我和一位大陸作家一起同台,在倫敦用普通話演講,同場有普譯英的翻譯。那位大陸作家介紹自己是中國作家,然後轉過來面對我,他停了一下,然後說我是…國際作家。我感覺他是很善意的,本來大概想說我是香港作家,但猶豫了一下在這樣場合說我是香港作家而他自己是中國作家是否有歧義,才突然轉出一個國際作家的說法。我很不認同國際作家的說法,當時想回應一下,但一時想不到聰明的說法。事後我想到當時我可以說,不不不,我們都是中文作家。不過,如果當時我回應說我們都是中文作家,只會製造更多誤解,因為我們的翻譯會把中國作家譯成Chinese writer, 也把中文作家譯作Chinese writer, 英譯上是一樣的,台下聽眾會以為我也在爭做中國作家。
如果當時我說我們都是華文作家或華語作家,自己補上一個英文單詞sinophone,或許可以解窘。
中國人、中國的、中文,在英文裏都是Chinese,有時候是會有點含糊,為此,有文學研究者提出書寫上的華語語系sinophone一說。
但我這裏主張以華文代中文,主要不只是因為翻釋上容易有混淆,還有別的原因。
1.2,中文的言語不叫中語,叫漢語、華語,然後漢語、華語又被等同於國語普通話(一種北方地區語被選為一國之通用語) 。大陸在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為避免民族之間的敏感,決定不把屬於漢語的北方官話叫做國語,而叫普通話。普通話即通用語、橋樑語(lingua franca)。中文則如當年歐洲共通的拉丁文。
中文自漢代開始,就為鄰族所學用,但當時沒有中文之說。現在中文是中國的官方文字,不過大陸地區除漢族外,還有23個有文字的民族。為了避免大漢族主義與帝國意味,「國」語已改稱普通話,文字方面是不是也應有比中文兩字稍好的說法呢?譬如說,不叫中文叫華文?
1.3,大陸有很普遍的「漢語」說法,例如詞典叫漢語詞典,另外字叫漢字,地方叫漢地,學術叫漢學。日本有和制漢字之說。
1.4,但華比漢更早。我常以「華漢」代替「華夏」,因為夏的政體信史不可考,但華作為華族是實證存在的。華族文字出現在甲骨文之前或至少同期,周有周文周語,但當時的文字大概還有不同版本,秦滅六國後書同文才奠基為一種,可見華文、周文、秦文,都早於漢文。
廣東人叫海外華人為唐人,講唐話食唐餐聚唐人街,但唐就更晚了。現在海外華人一般稱華僑華裔,殖民地香港稱華人為華民或華人。南洋也多用華文一詞代替中文。華和漢都是普及用法,只是華在先,漢在後。
1.5, 就語言而論,華語、漢語我都認為沒有問題。從文字書寫來看,華文比漢文更普及。但華文的字,若叫華字,就很生僻,遠不如漢字通行,所以也有華不如漢之處。
1.6, 我覺得大家可繼續言語叫漢語或華語,文書叫中文或華文。我只是認為細究起來,「華」比「中」、「漢」更恰當。為方便討論起見,我希望讀者同意我試用「華」字貫徹這次演講的文與語,以華文暫代替中文,以華語代替漢語。其實這裏我要真正強調的還不是一個「華」字,而是「文」字。即:華文以文為主,是文字中心主義的。若以文字中心主義代替語音中心主義的進路的話,漢語詞典應改叫漢文詞典或華文詞典。
2, 就書寫而言,為什麼要用「華文」而不該用「華語」?近年有以英文書寫的國際漢學界帶頭,區分sinophone 與chinese, 寫作分華語語系寫作與中文(中國)寫作,文學分華語語系文學與中國文學。前者將包括台灣在內的書寫都叫做sinophone華語語系寫作而不是chinese中文(中國)寫作。由離散到移居地新本土身份,華僑變華裔,僑民變定居者,鄉愁花果飄零改為此時此地靈根自植,這一切確甚有49年政治分斷的意味,甚至有內部殖民主義的指控:有論者強調,華語語系寫作,不包括中國大陸的華語使用者,但卻包括使用華語的中國大陸地區少數民族。
在中國以外漢學界普遍接受華語語系寫作一說之前,我想不合時宜地再做一次友善的勸阻:華語語系書寫的概念是不成立的、不自洽的。其實現成已經有一個很好、很準確的說法「華文」。我認為包括大陸、台灣、各民族,全世界所有的漢字書寫,都應叫華文書寫。我主張以華文書寫來糾正華語語系書寫之說,解決後者解決不了的理論難題,把顛倒的理念再顛倒過來。
2.1,華語sinophone,是語音中心主義的概念,華文sinoscript,是文字中心主義的,而華文書寫的重點在文字,不在語音。重點是文,如果仿傚英語學界以語為重,借用柄谷行人的說法,那是一種顛倒。
2.2, 華語或漢語常被誤以為等同官話、國語、普通話。外國人說學漢語華語,其實是學國語普通話。更常出現文、言混淆,譬如說,有人會問外國人,你會說中文嗎?
其實華語不是用來日常溝通言說的。華語只是一般人不理解的語言學的超大分類(sinitic語,出自sinitic-tibetan語類),是包括現存所有華漢方言地區語即各種華漢地方住民的母語,加上後天的官話國語普通話的抽象總稱。這是一個語言學的分類。我們甚至可以說,沒有人會說抽象的華語 (只說方言母語和普通話) ,更沒有人是用華語語系來寫作的,有的只是用華文的寫作。
2.3, 你可能會說,等一等,國際學界只能理解sinophone,因為有anglophone, francophone, lusophone等說法在先,沒有西方人會懂sinoscript的意思。但這可正是我要矯正、要強調的重點,也是問題所在。漢學界用了西方的語音中心思維,機械地以字母拼音書寫為模型,以「後拉丁文」歐洲較受俗語拼音影響而演變出各民族國家新語文的觀念,錯套在兩千多年書同文、文字中心的華文世界。漢學界和華文學界似應該先不要管外國人懂不懂,首先要實事求是的擺正自己的道理。
漢字華文是全世界華文寫作者共用的,已經有了通用的、準確的、政治上中性的華文書寫一說,為什麼要有引進華語語系書寫之一舉?華文的書寫,根本不是建基在語音之上的字母拼音書寫,故此西方的英語語系、法語語系的理念,不適合用在書同文的華文書寫上。
且不說後置詞 -phone與近代殖民主義歷史分不開,各種 -phone是指被殖民地區的住民,學了殖民宗主國的語言。但至少對境外華文寫作者來說,殖民與離散有別,她不是被殖民者,只是移居者,並不是在用殖民者的語言,她是在別種主流語種的地區,使用在當地屬於少數人的一種文字的寫作者,她的寫作只能稱為華文寫作,而不是sinophone寫作。
2.4, 語音中心主義主要以alphabet字母拼音的母音全音素文字如歐洲的英文、法文等作考慮,旁及輔音音素文字Abjad如閃米特語 (就是同一種書寫文字可以有不同的地方發音,如阿拉伯語和希伯來語在拼寫時都不標母音,讓讀者根據各自地區的語音來誦讀) ,但基本上不適用於完全不同性質的表意成聲morphological-syllabic形音圖像文字如古埃及聖書體、漢字華文。
2.5, 華漢形音圖像合體字文化,加上秦的書同文以降,是一種文字中心的書寫文化,至今仍是文字高度同源一體。歐洲是拼音字語音中心文化,拉丁文之後,歐洲民族國家都分別建構了自己的語文,雖大致同源但不再一體同解,分成多種語文。
2.6, 言語方面,華語有很多地方語系和方言,很多是相互聽不懂的,但沒有發展出互不相通的文字,正因為華文並非語音中心的字母拼音字。用語音中心的進路,地區語沒發展成不同的文字是不可解的。日本在漢字書寫時期也有文言二途之說,華文的文與言不是完全二途卻也是文言有別,言不那麼決定文,文不那麼跟隨言,華文非字母拼音文字的特殊性,是語音中心的進路所無法解說的。
2.7, 文字中心的文化,與語音中心的文化可能有差別。這是德里達一個出名的命題。從歐洲語音中心主義的語文,他推至歐洲文化形而上邏各斯中心主義。不過,他也補充指出過,非語音中心主義地區,就不見得有形而上的邏各斯中心主義。柄谷行人1992年的文章《書寫語言與民族主義》裏,曾論及德里達、索緒爾與班尼迪.安德森的國族想像共同體,說德里達弄錯索緒爾的一套語音中心論,把語音中心主義推前到上古西方形而上的核心,而日本在「文言二途」的實況下,在前近代時期也有本土語音中心主義衝動,以俗語語音文字反漢字書寫,建構現代國家。不過柄谷也強調漢字和假名混合文字書寫對現代日本國語有決定性影響,文字書寫擴大了言語所能談論的領域。文字書寫影響言語。
2.8, 我大致同意柄谷所說,與日本狀況相同的是,華文不單主導華漢文化的書寫,更大範圍影響華族的各種言語(地方語、方言與官方通語),更是華漢文化一體性以及現代主權國家建構的重要環節。華文混用假名借音字或拼音字程度遠比現代日文低,文字受到語音的影響也更低(雖然49年後特別是近年,借音假名字在港式臺式書寫之中稍有增加)。華文絕對不能化約為語音中心的華語,文和言互相影響但文更大程度上帶動著言語。華文文化的語音中心傾向比日文更低,德里達的華文非邏各斯主義觀點仍值得重視,而不是如一些學者說德里達命題也只是一脈不理解中國的西哲的東方主義他者幻想(hallucinating the other)。
2.9近年的實證研究也確立文字對語言的重大影響。托爾欽斯基(Liliana Tolchinsky)研究識字的社會,她發覺不單文與言相互影響,有如回力鏢的效應,但基本上是文字帶動言語,而且識字者比文盲者懂得更多口語。
(題外話:有些作家認為,文盲的農民言語比城市知識份子的言語更豐富。照托爾欽斯基的研究,這是不成立的。我想,文盲農民的言語可以有地方色彩,甚至繞有生趣,但不可能比北京胡同聽相聲唱京劇的旗人老炮,或上過書齋的老廣東口水佬的言語更豐富。)
3為什麼說華文是一種?
3.1, 翻譯家思果曾特別批評過「一種」這兩個字,說是上了英文不定冠詞的當。但若翻看錢穆的《國史大綱》就發現賓四先生曾多次用上「一種」,如一種憑空抽象之理想,一種新通史。
這裏也是明知故犯。「一種」戲仿著流行的不定冠詞用法,如一個中國,還借同文同種之說,表示書同文一體後,華文同屬一個種,此後共生共同進化。
3.2, 華漢文化裏,甲骨文時期已有文,周代(1046-256bc) 有周語周文,但各國文字有差異,才有秦書同文之舉 -- 這是政治力量決定文化的重要案例,也說明文的發展雖不能化約為政治但離不開政治。
3.3, 秦之後,華漢文化覆蓋地區,不論分成多少個政治實體,多少互不明白的地方語與方言,文字的讀音各地不一樣,但書寫文字還是一種。期間有胡言、佛語到漢地、外地文的音譯或意譯入文、各朝正音官話的建構等,還有白話寫作的語錄,話本,最後都融入華文書寫的同一種傳統。
3.4 到現代之前,各地慣用的字或有些不一樣,例如粵語日常語中有些詞,屬生僻古漢字,但都可以在大陸叫古漢語詞典的華文詞典中找得到,還是屬於一種華文,不是另創新字。
3.5, 新創的字,數目上遠不如由舊字組成的新詞多,華文特色之一是多偶數詞特別是雙字詞。
作家韓少功說:「像我這樣的作家寫了十幾本書,也就是掌握三千多字。漢語以舊字組新詞的能力非常強」 。
不是語音中心,不是字母拼音的華文,偶有新字但不容易產生新字,只增新詞。外來字音譯意譯,都是組舊字成新詞,如電腦。
3.6, 上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新文學運動、白話文運動,受了西方語音模式影響,甚至主張拉丁化改華文為拼音字,作為建構民族國家的工程之一。也有主張直譯歐文句法。這些倡導者皆有語音中心的傾向,幸而都未竟全功,沒有改變漢字華文的非語音中心特性 (一些小語種如蒙文以至新疆維族語文則可以徹底被語音化) 。
3.7,用六書造字法的分類,絕大多數漢字是形聲字(不是一般認為的象形字)。華文是一種意音文字、形聲合體字、圖像文字、語標音節文字。
描述華文特性的英文並不劃一,包括:logographic system with characters that are partially morpho-syllabic, graphic characters, syllabary logograph, ideograph, ideogram, graphism。德里達就說語音模式或言語模式(linguistic or speech model)不能處理圖案文字系統(graphical systems)。華文置中國文化在形而上邏各斯主義文化之外。托爾欽斯基在研究文書對言語的影響時,也認為要分辨字母拼音字、閃米特字和華文這種形聲字,不能假設三種字系是同質的。當代拉康派中國學者霍大同甚至認為中國人的無意識如漢字一樣結構。其實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哲學家張東蓀就研究形聲文字、華漢邏輯與華人認知之間的關連。學界可以不同意薩皮爾與沃爾夫的語言決定論假設,但也可想像華文的形標意音合體圖像文字對華文文化有一定的影響。這裏要強調的是華文的特性絕不能與語音中心的文字混為一談。
3.8, 「一種」也有同種之意。我們用的華文是同一種的,表述各異,但沒有兩種華文,只有活躍的華文和被遺忘的華文之分。
華文文詞有太多不活躍的古代漢字詞句,如死火山、死鬼魂一樣,但仍是所有華文使用者所共有的。凡有人活用的前人文字詞句,成活幽靈,飄流過界,在華文世界上空徘徊。華文是一種而且是活的文字,華文文字詞句有共同祖宗、華文書寫有大量等待再魅的共用幽靈。
3.9,今天三地分治是華文一種的三千年未見的大變局嗎?上世紀白話文的普及,沒有結束華文作為一種的存在,49年的變化,會不會讓華文越走越遠,終於結束一種的華文?我認為不會,因為華文是文字中心而不是拼音字,黏性很強,大家用大同小異的意音合體圖像字,雖走向各表,創了較多不同的新詞,甚至有少量不同新字,但主體絕大多數的文字詞句仍是同一種意義共享的漢字華文。
4如何各表?
4.1, 作家王爾德有兩句名言,第一句是「英國和美國是被一種共同的語言所分裂的兩個國家」。第二句更清楚:「我們英國人現在其實一切跟美國人都是共通的,當然,除了語言」。這是對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英文與美文的故意誇張的幽默。
英國英語、美國英語、澳洲英語、加拿大英語,都是「英語」的「方言」,語音、字句有差別,但之間的差別還不如粵語、閩語與普通話。從書面文觀之,各地的華文則如「英文」和「美文」,雖有差異但不至於互看不懂。
4.3, 單從言語而言,華語內部早就雞同鴨講了。
華語包括官話(國語、普通話)、族群地區語(ethnological topolect)、方言 (dialect)三個層次,比一些歐洲語言多了族群地區語這個層次。大陸一般說有七大族群地區語:北方、吳、贛(江西南京)、湘、閩、粵、客家。此外還有更少數的徽語、晉語、平話 (廣西雲南),閩也分閩北閩南,山區的族群地區語不算在內。族群地區語之間有不同程度互聽不懂,不能以一般方言視之,但也不是新語言,不能算是非華語,故必須引入ethnological topolect這個概念。
大陸其他種族的語言當然不算在上述華語之內。
上述這些華語家族的言語是族群地區語,不是方言。山東、陜北、雲貴、四川話都是屬於北方地區語系的,它們是北方話的方言,但吳、贛、湘、閩、粵、客家等語卻不是北方語的方言,也不是相互的方言,而各成一種族群地區語,之下各有自己的方言。
據《漢語方言親疏關係的計量研究》,與普通話對比,粵語的可懂度,在各大族群地區語中可能是最低的,大概只達百分之十八。
各族群地區的言語在語音、用字、句法結構大有不同,聽懂不易。相對而言,各地區的華文寫作差異程度遠沒這麼大,華文的文字特性使然。
歷代中央政府也會挑選提升以一種族群地區語為主而拼湊出官話。正如粵語諺語說:天不怕地不怕,最怕廣東人說官話。這不妨礙很多說不好官話的廣東人學好寫好華文,中狀元、進士及第,因為華文只有一種。
4.4, 說到官話,學者商偉說:官話是後天習得的,沒有誰天生就說官話。
官話的前身又叫共同語。漢代時叫做通語。
宋代之後各朝代都有各種韻書定正音,中古漢語也一直有演變。明初以南京話為官話,遷都北京後,南京話加上北方口音混出大明國官話。17世紀滿人入主北京,明末的官話加上滿人口音成大清國新官話,1728年,雍正皇帝確定這種北京話為官方用語。清國北京新官話受滿族的影響很大。滿族人不能區分尖團音,也不會發入聲,因此,滿洲貴族所說的官話是滿族化了的北京話,也被戲稱為「五音不全」。
到上世紀這種「老國音」經過民國國音京音之爭等多個提案,1920「增修國音字典委員會」「以北平讀法為標準音」,並將這種「新國音」的北京官話改稱國語。現代官話標準國語有22子音,以前的正音有超過30子音,可見變化。至於接近不同時期的中上古漢語原語音的粵語有9聲、閩語7聲、客家語6聲,到了今天的北方語只有4聲,也說明北方語的語音變化頗大。
49年後台灣仍叫國語,但大陸在1955年10月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定立「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的「普通話」,張奚若在大會主題報告中說:「為了突出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了突出我們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經過深入研究,我們決定不採取國語這個叫法。如果叫國語的話,擔心會被誤解為把漢語淩駕於國內其他民族之上。」中國的通語不叫國語而叫普通話是有多民族的考慮的。
有趣的是普通話標準音,現在大有人認為不是在北京城,而是在承德附近的灤平縣,那裏的居民是從北京遷移過來的滿人,他們說話沒兒化音,也不吃字,不像今天北京胡同或近郊住民般說話。
今天叫普通話的官話,接近但不等於今日北京話。今日北京話成了一種北方族群地區語的方言。
不過,這裏要說的重點是,官話是人為建構的。
4.5, 地方上直到今天還不是人人說官話,歷來不說官話是大多數。每個地方都有母語,互不好懂,但華文作為書面文字,卻大同小異。華漢文化可以一體,是因為它是文字中心的。
4.6, 上世紀中國的白話文運動,是一次華文內部的大變動,不過華文仍是一種。
49後華文內部的差異加大,則是秦以降所未見的。政治斷裂與區隔是重要原因之一。
一是國府遷台,納中華入台灣。國府官樣文章並不那麼白話,內含很多文言以及「等因奉此」等慣例套句。然而49年從大陸到臺灣的民國書寫,最終將遭遇到台語(屬於閩語的方言) ,加上外語特別是之前的日語日詞和之後的英語英文。
二是共產黨建政後,大陸有自己的文風如新華體,包括黨八股和後來的文革語,這是本來台灣、香港不熟悉的。
三是香港,因為南北移民湧入,加上殖民地政策和英文的地位,49年後書面語變化也大,下文再說。
總之49年後三地政治、社會與生活取向各異,各走各路,華文書寫因路徑依賴而加大差異。
4.7, 標準書面文、現代華文的現代白話文,出自古代老白話,但現代白話文一開始就不等同口語,只是接近國語,甚至以文影響語,建設了國語語法,卻從來不曾是國語、俗語或地區族群的母語口語的我手寫我口。
白話文可說也是文體文,不是語體文,始初即夾雜著不可或缺的大量翻譯詞句、日本漢字、歐語語式、標點符號、阿拉伯數目字,以至古代典故、語法,始初就是揉雜的寫作。白話文流行前,梁啟超等的清末新文體是近文言文的揉雜體,而現代白話文則是近民國國語的揉雜體。
老白話文和文言文是華漢文化古代兩種書面文,不是絕對對立的,上世紀以前華文本來甚至沒有文言文之說。
白話文運動建構出想像中的現代白話文,對付想像中的文言文,這就是現代中文(華文)標準書面文的揉雜因緣。
4.8, 白話文的推手,受西方語音中心取向的「誤導」,有的開始的時候卻還鼓勵方言入文,如胡適在《吳歌甲集序》說:「今日的國語文學在多少年前都不過是方言的文學…國語的文學從方言的文學裡出來,仍需要向方言的文學去尋他的新材料,新血液,新生命」。可見白話文運動要對抗、要排除的是文言文,反而是歡迎方言成為白話書寫的一部份。這個想法後來大致沒有實現。
之後更有人提倡大眾語,直接寫方言,其中也是有功利和宣傳原因。中共在香港的左翼文學界曾響應華北大眾文藝運動,推動粵語方言寫作,以為這樣的方言書寫可以吸引更多說地方語的普羅讀者,但效果不佳。有論者說當時的純方言小說「不忍卒睹」,反而非純方言的揉雜派作品較為可讀。
4.9, 受西方語音中心思想影響,民國白話文運動主張像早期現代歐洲以各地俗語(vernacular) 書寫替代拉丁文般替代文言文,彷彿想像中的白話書寫將是我手寫我口的,甚至要拉丁化或注音化,以發展國語的文學和文學的國語,文與語合一。
北方官話叫國語,白話文成了「中文」,雖有助催生民族國家,卻陷入語音中心主義的學理誤區,忽略了一體化漢字華文書寫與多樣化華語言語的分野,忽略了漢字與拼音文字的差異。幸好如商偉所說:「五四文人的確這麼說來著,旗幟也亮了出來,但做起來卻是另一回事兒…胡適根本就沒拿語音當真。他白話文觀念仍然是以書寫為核心…這跟但丁、薄伽丘在義大利文的草創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具可比性。」
俗語方言寫作,一直沒有成為白話文運動之降的華文寫作的主流。華語的語音多樣性,並不是推動華文寫作多樣性的主力。
4.10, 漢字華文書寫吸收口語的幅度畢竟有限,許多以地方特色聞名的作品,通常不過是綜合各種手段,營造地方風味,或象徵性地鑲嵌一些標誌性的語詞,如烹飪中放點香菜、孜然、花椒等地域香料。
我曾就此事問過一位著名的新京味作家,說我們「地方」作家在作品中經營「在地感」都要很自律,生怕讀者看不懂,但北京作家把大量在地俚語俗話寫到作品裏,就不怕北京以外的讀者在閱讀上有障礙?那位新京味作家說:從來沒想過這樣的問題!國語出自北方話,白話文被視為國語的我手寫我口,製造出華語之中的布迪厄式的品味位階等級,也讓北京作家在土語入文的時候更自信、更不自覺。
4.11, 當代華文的書面語竟被稱為書面「語」,可見受語音中心思維誤導之深。在本文中,我姑且同義反複的改稱一般所說的「標準書面語」為「標準書面文」。標準書面文是受官方加持的,可以借公權之力,特別是通過中小學教育,遏阻華文過度的變化。華文讀者的閱讀訓練和習慣,是不接受純方言化寫作的。不過,三地想像中的標準書面文的文字書寫,本來也就有頗多差異,只是差異低於民間的媒體和出版書寫。據人民日報91年6月6日社論《認真做好語言文字規範化工作》,標準中文只是「根據約定俗成原則而規定的各項標準」。
4.12, 以香港華文為例,學校標準書面文仍以想像中的白話文為準,輔以古文和用典。香港民間華文變化也不只是粵語地區語方言入文的問題,更揉雜了大量文言文、外語翻譯、新流行詞、大陸新華體政治文字,以至當年南來文人的老民國詞句遺風。另外,近年的大眾媒體和網上書寫,普遍穿插少量的借音字,把漢字當聲符使用,借其音而不管其義,以書寫常用的粵語口語,如把「他」寫成「佢」(而不是古漢字與「他」同義的「渠」) ,並且創造新字,在近音字之旁,加上「口」邊,如:唔、咁、啲。純符號標記如心形入文就暫且不論。
台灣和大陸書寫亦然,各有路徑依賴,三地差異遂越來越大。
4.13, 港式華文揉雜變化可以在學理上統稱為三及第化,實不止三種揉雜的底料。
三及第文體,原是一種香港流行過的小說和散文體。固然,方言入文,半文半白文體,古已有之。三及第是專指一種香港粵語文人的特定寫作,故意揉雜白話文、文言文和粵語三結合。跟左派方言大眾小說不一樣,港式三及第寫作是在想像中的標準書面文即白話文的用詞遣句文法結構下,加上較多的文言文和文言語法,之外添上適量粵語字詞和極少量粵語語句結構,以及外語翻譯詞、本地流行詞語等雜底以成文,但文句結構仍是依賴約定俗成的書面文,以遷就讀者的閱讀習慣 -- 香港民間華文和學校華文教育裏文言文的成份比當時大陸多。
重點是香港的三及第寫作的讀者是識字庶民,是一種「好看」的流行娛樂性讀品,說明它是吻合操粵語的華文讀者的閱讀習慣的。但純方言文學則不是,因為違反華文閱讀習慣,不好讀,所以反而是小眾的。
可以說,近年茅盾獎的《繁花》與暢銷的《龍頭鳳尾》都是三及第文學而不是方言文學。
4.14, 為什麼叫三及第文體?大概跟一種大眾受歡迎的低廉民食「及第粥」有關。及等粥的煲粥配料是豬的三種下水,即內臟,粵人叫豬雜。命名來源方面,坊間有多個版本,附會說某某廣東狀元在微時獲人施捨過豬雜粥,及第後回報,豬雜粥升為及第粥,都頗遷強。更可能的是粵人有湯底之說,豬雜煲粥用的是低廉雜底,也叫雜底粥,粵語雜底與及第音近,後變成及第粥。
相信三及第文體的「及第」兩字是來自以三種豬雜的雜底煲粥的廉價民食及底粥,可見寫作者不無自嘲和自覺。
4.15, 用篇幅說三及第,因為我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文字演變的理論名詞。
文字中心的華文變化,不宜叫克異奧爾化。
克里奧爾是先有語音,後用字母拼音成文字。克里奧爾的各種語言,後來都產生了自已的新的文字、文法、字句結構,在語言學上已不被視為是某種元語言的衍生語言,更不是次等語言了。但克里奧爾化是一個語音中心的概念。
華文變異應依文字中心路數,華文的揉雜不是因為不同語言的語音揉雜,而是因為文體、字詞來源的揉雜,所以不能稱之為克里奧爾化。其實,我們已經有了現成理論性概念名稱:三及第化。
三地華文都在三及第化。推而廣之,所有現代文字書寫也都或多或少在三及第化。三及第化應是當代中外書寫與文學研究都可用的概念。
4.16, 港式書面華文的三及第化在49年後加快成形,其中推動因素包括南來文人的國語文化、殖民地政府的語言教學政策、英文和英文學校在香港的社會地位、回歸前的母語(粵語)教學運動、本土化(粵語化),與回歸後用語大陸化等等。這裏不細說了,有興趣者可參看石定栩、邵敬敏、朱志瑜編著的《港式中文與標準中文的比較》。該書作者說:「港式中文已經積累了數量相當可觀的特有的詞語、短語、句法結構、篇章結構及其相應的用法…」;「辭彙系統、詞義理解、結構組合、句式特點、語言運用等方面跟標準中文有所不同」;「中英夾雜、半文半白、不粵不標…遠離漢語規範的混雜語文」;「兩種漢語書面語沿著不同的方向發展」。
不過,該書作者認為,「現在的港式中文在香港已經流行了幾十年,早已為香港市民大眾所接受,成為香港地區正宗的書面漢語,也就取得了當代語言學意義的合法地位,不可能推倒重來,更不應該加以取締…」
4.17, 與我同代的「嬰兒潮」香港寫作者的最大疑惑是,如何寫好「中文」。一是心虛,不懂普通話是不是寫不好白話書面文?其實當年傅斯年是有這種主張(懂國語才能寫好中文),但胡適也已經反駁過,上文還舉了廣東出狀元的例子。二是疑惑,譬如寫香港現實主義作品,書中大多數港人的對白應是用粵語還是北方語(香港作者往往選擇用北方語)。三是七十年代有些在香港的寫作名家推崇「純正中文」,很多寫作者有了必須符合「純正中文」的焦慮。彼時在香港推純正中文的主張者,卻是反對胡適傅斯年魯迅的立場的,特別抵制方言口語和歐化語句,卻鼓勵雅馴的文言入文,也接受翻譯詞,可見所謂純正中文也者,也只是另一種三及第的文體。
4.18, 現在政治化的香港,出現多個有關華文的議題,包括普通話教中文與母語(粵語)教中文之爭、某些本土主義者的粵語比普通話更優質的吹擂,以及一種認為粵語化字句入華文寫作(因為有較多古字詞句和文言成份)才是雅馴中文的粵語沙文主義。
我不反對華文寫作有好壞之說,更喜歡看到有超級讀者站出來,當文字清道夫的工作。不過,涼茶調濟一下適量喝一點是好的,多喝就傷元氣變虛弱。
若把純正中文作為意識形態規範主張,成為絕對化的標準,甚至提升到華文認識論層面,那我就只能說:不存在純正現代中文!
同樣,說粵式中文雅馴、粵語殊勝也只是偏頗意氣之一面之辭。
4.12, 話說回來, 現在華文一種的各自表述格局已成,三地不同輕重和路徑的三及第化現代華文,差異增多,但仍是以大家看得懂的漢字來寫作,還是離不開同屬一種華文。
5何謂同表?同表的意思是,我們都是用只有一種的華文來表述。華文是全球華文使用者的華文,華文文學是華文寫作世界的文學。
華文確是世界最大的一種語種。固然,文學才份並不是一定與使用者人口成比例的,否則以人口比例配額而言,華人作家每六年就應得一個諾獎。不管怎麼說,華文字詞書寫,千年歷史累積,在文字書寫場域肯定擁有最多文學幽靈在徘徊,這是所有有能力以華文閱讀寫作,願意使用華文者的寶庫。
所謂同者,就是指同以華文字詞書寫閱讀,承認一種華文的一體同源。
這種同不是墨家的同,後者的同意味著千人一面、取消差異的同質性。墨家尚同,儒家恐同,倡和而不同,如音樂的琴瑟共鳴。那是理想狀態。但現代世界不能強求和諧或共譜樂曲,現代常態是眾聲喧嘩,像港粵語歇後語:潮州音樂,自己顧自己。
現代不可能也不應該強求墨家式同質化或儒家式和諧,不過不同、不和諧並不表示不能並存,反而是不能急於同化消滅差異,甚至不應把雜音都和詣掉,強迫大家進入一個大熔爐。差異是必需共存的。同與和,都不足面對當下的多樣性,所以要引進包容多元文化,要互動共濟交流混雜,要有共同進化的「共生」概念。
6何以共生?
6.1, 共生,就是大家都存活,live and let live;共生是複數的,分開就不生,同化也不生,是互濟但卻擁有不同主體的一種狀態。
6.2, 生物學上叫symbiosis,不同生物機體活在一起,或緊或鬆,互動、互利,分開拆散則互損,甚至就是死亡。
6.3, 這裏也用政治理念做比喻。本文其實一直沒有忘記華文的政治面向,讀者應已感覺到兩岸四地華文的狀況與政治狀況有同構性。
政治理念而言,在16世紀下旬的讓﹒布丹的絕對不可分割的主權觀與17世紀中旬霍布斯的國家是利維坦的說法之間,我們可以看到另一種針對絕對主權的政體觀,即約翰內斯﹒阿爾特胡修斯(Althusius) 1603年的聯邦盟契理念,一種由共生體(symbiotes)自願組合、從下而上的遞進自治的盟約式組織形態。
一種華文的現況,何嘗不像是一種文字的共生邦聯!
(語言學科的共生學是指Leiden學派,這裏就不說了。)
6.4, 華文一種,各表而共生。因為政治分治,身份歸屬,文化本土化,加上三地華文內部三及第化路徑,三地文化的差異在拉寬,但如果能持有欣賞參差的美學觀,三地間同中有異的華文文化互相影響雜交補足豐富,多樣文化可比單一文化monoculture更精彩!
三及第化離不開華漢形音文字的同種華文,兩岸三地的華文仍有著很大的共通性,沒有想像中的統一純正,可是也沒有走到另一極端,即全面方言化、部落化至互不理解。
我既存疑文化強制標準化,也反對本土排他。源頭不見得比末流高、中心不見得比邊陲強,純正不一定比混雜好。本土稍有優先但也不是在位階上更高。文字是活的、是變的,華文不能走進大一統鐵屋,但躲在自閉在竹籬巴內也是不行的。
6.5, 現狀是文化統識權(霸權)的分裂,三地互不服氣。更成問題的是,沒有欲望也不愛看別區的華文。
但我們可以看外文看翻譯,為什麼不能看看有點陌生的鄰區華文?
積極做法是:三地需要養成一大批至少是通兩地華文的超級讀者 ,形成有規模的理想讀者的共同體 。我們缺的是這一種多樣性華文的超級讀者、超級文字清道夫,和新一代能駕馭活用差異的書寫者。
興趣與欲望可克服文字大同小異的障礙,三地因為懂得才有可能慈悲。
三地社會和大學人文通識科有必要培養學生閱讀不同華文的能力,加強下代精英熟悉三地華文的表述,參與一場參差美學的華文嘉年華。三地三及第雜底粥做法不同,但都可以是可口美味的粥。過去所有華文幽靈也不斷被選擇性啟動,在跨域。
6.6, 從來就是揉雜和多樣的當代華文,在三地各自想像中的所謂標準書面文框架下,以白話文、文言文、普通話、地區語、方言、外來翻譯語、新本土流行詞,交錯出約定俗成的歷史發展軌跡,並在讀者的認受局限等多種制衡下,各地方、階層、族群、性別、世代、載體以至個別寫作者仍然可以在有限度自由的情況下,自作主張,寫出各自的、真正意義上的「一種華文,各自表述」。
今天三地華文的資源,是前所未有的豐富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禮讚1949,它促成21世紀華文的繁花似錦。
讓分治的缺憾還諸天地,我們肉體上都真的如張愛玲所說「回不去了」,但這不妨礙文化上大家多點往回看,如Beatles的歌詞:“ Once there was a way to go homeward” (Golden Slumber) 。另方面,同樣重要的是,好好觀南望北、左顧右盼,看看你周圍這一代華文新寫作,他者不是地獄而是你的新材料、新血液與新生命。政治上七十年分治帶來的可能是全球的華文使用者,一種華文三千年未遇的一場三及第化的、共生同享的盛世流動華宴。
國文字音字形怎麼讀 在 編笑編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小編非常喜歡這篇(很長,但值得一讀)。
編編大概是去年七月進到目前任職的公司,而在此之前兩個月,我正掙扎著要不要完成我的教育學程,當時,我的學分已經修完,論文也即將口考,實習學校也已經談好,只差一張畢業證書。
一念之間(或經過千萬次捫心自問之後),我放棄了教育實習,投了履歷,成為一名編輯。
在「國文老師」跟「編輯」之間作抉擇,撇除現實考量(例如正式教師很難考、薪資差異等等),最終影響我的決定的主要原因便是:我想成為怎樣的人?
教程期間,我一度感受到教育/教學的熱情,也被誇獎「教得很好」,然而我卻不禁繼續往下問,到底怎樣算是一名「好老師」?五花八門的教學法,難道真能擺脫考試取向?而「國文課」又該是怎麼一回事?
當時的我遍尋不到答案,畢竟當時我尚未真正投身教育,不能真正體會教育工作者的心情,只能藉由揣度與直覺,去設想一名老師可能遇到的難題(及背後的解答)。
厭世哲學家這篇講出了我的心情,把我無法用語言好好表達出來的東西,都道明了。(另一方面我最近也在思考哲學的用途,學好哲學真能讓一個人好好說話)
至於為何選擇當一個編輯,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論壇讀者迴響
厭世哲學家
(體制內國文老師,現在正在感業寺深造進修,但即將回宮。)
◎摘
這就是「國文課 ≠ 課文國」的討論無法引起我太多共鳴的原因。也許來這邊的人,真正想探討的問題是:教材的內容要怎麼調整、要用什麼方法教、要如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要如何培養學生的情意與審美、要如何讓國文課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學科,才不會被社會淘汰⋯⋯等等。但對我來說,這些都是枝微末節的問題,遠遠沒有問到核心。
____________________
【還在翻轉國文課?先翻轉腦袋吧!】
今天要討論的不是哲學問題,而是要暫時回到我的老本行,來談談「國文課的意義在哪裡」。
這篇文章是受「國文課 ≠ 課文國」編輯的邀請而撰寫的。我覺得他們舉辦這個教學論壇,討論國文教育如何改革,雖然是很有意義的,但對我卻沒有太大的共鳴,儘管我是一個體制內的國文教師。
為什麼呢?我身在體制中,應該要深有所感,有很多話想說才對啊!
說實話,最近我正在經歷一個危機狀態。原本對我來說,要把課文上得很精彩,讓學生上課時目不轉睛,覺得好笑又學得到東西,是非常簡單的一件事。你們看我的粉專文章,應該就知道我上課是既有趣又充實的。
我不只是很會講課,而且我的生命歷程很豐富,在闡述一些課文的情意時,我的語言是很有力量、可以打動人心的;此外,我的思辨能力也很強,所以我能挑出學生思維的盲點,引導他們進行高層次思考,甚至對社會現象進行批判性反思。
看到這邊,你心中一定覺得:這個老師也太臭屁了吧!把自己講得這麼厲害,肯定是個目中無人的傢伙!
其實我只是想說──就算國文老師能做到這個程度,那又怎樣?
能把課上得很精彩,能把學生訓練得很有思考能力,能運用很多新奇的教學方法,能讓學生對國文課很有興趣──說實在的,那又怎樣?
我很會教書,我是個好老師,我教出一堆厲害的學生,但這一切到底有什麼意義?當我抓著這一件事刨根究底追問的時候,我回答不出來,我不知道我到底要把學生帶到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去,我不知道當學生被訓練得很有思辨能力、很有批判能力之後,他們在人格方面到底真正成長了多少?他們知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學什麼、在做什麼、在相信什麼?當他們拿著「思考」這把利刃的時候,能不能妥善運用?
縱然我自己可以超脫整個升學體制、以及社會價值觀的束縛(實際上我當然還沒辦法完全做到),但當我在課堂上教學的時候,我又被逼著回到這個體制裡,期許學生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將來在社會上能得到很高的成就。
「君子不器」,孔子說過的話,每個人都學過,每個國文老師都會教,但似乎很少有人知道這是什麼意思。教科書上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不會像器物一樣,只有一種用途」,所以孔子是在鼓勵我們成為全方位的人才嘍?
「器」字非單純指器物,而先是指一種實用性,一種實用價值。孔子是說,人不應把自己當成器物一樣,從精不精美、好不好用、值不值錢等標準來衡量自己,也不應以此來衡量別人。擺脫世俗的實用價值,為自己而活,其實是人類邁向真正成熟的第一步。
很反諷不是嗎?這是課本的內容,但一旦放進課本,在課堂上灌輸給學生,就全變了樣。孔夫子的教誨竟然都成了產品製造過程的一部分材料。
簡單來說,只要我還在體制裡,我就依然是一個生產者,我的責任就是要把學生製作成一個又一個精美的產品,送進「社會」這個百貨專櫃裡,任顧客挑選;要是我的產品銷售得愈好,我就愈能被當成一個「好老師」。
搞什麼!?我還是在灌輸我自己的價值觀啊!我還是在灌輸社會普遍的價值意識啊!簡單來說,就是我還在企圖控制學生。
沒辦法,我沒有能力去承擔任何一個學生逸離軌道之後,他們生命的混亂與真空狀態,那對我來說太沉重了。我能做的,就是把課上好,按照進度一課一課地教學。雖然我也會在課堂上叫學生不要太看重成績,不要被社會的價值觀所束縛,不要成為產品,要勇敢尋找自己,但那都只是上課表演的一部分罷了;身為一個老師,如果我都沒有勇氣把課本拋在一邊,沒有勇氣教真正應該教的東西,學生要怎麼相信我所說的「考試不重要、成績不重要、尋找自我最重要」這些鬼話?
雖然我也不知道究竟「教育」的意義是什麼,但我大概有個模糊的輪廓:教育是要讓人脫離幼稚蒙昧狀態,成長為真正的成人的。但我們社會所理解的教育卻是:由父母把學生送進工廠,經由老師去皮去骨並用心烹調之後,推出來的精美產品。(如果產品本身被送到國外喝過洋墨水,再回來市場,那就更有價值了。)
在這個體制中,人文學科最重要的功能大概就是包裝了吧。一個再好吃的食物,如果沒有精美的外觀,沒有素雅的擺盤,大概也就只是路邊攤等級的小吃,無法登上高級西餐廳。所謂「人文素養」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而已,仍然是為了鞏固體制,並非真的要把學生培養為獨立的「成人」。
—
真的,現在我已經沒辦法回去當一個「好老師」了。
這就是我最近正在經歷的危機狀態。
—
也許你覺得我把事情想得太嚴重了。
「嘿,只是一堂國文課而已,不用想這麼多啦!」
「我們想知道的是國文課應該要教什麼、又要怎麼教。」
「體制的問題太大了,我們暫時也沒辦法去處理。」
如果今天大家是「認真的」要來反思國文課的意義,要來討論國文課怎麼進行改革,那我覺得以上提出來的就是最核心的問題。
甚至應該先思考:國文課到底還有什麼存在的必要?如果國文跟其他學科一樣,終將被異化為一直趕進度,背一堆字音字形、修辭法還有文義解析之類的垃圾課程,甚至成為灌輸大中華意識或資產階級價值觀的工具⋯⋯那也許讓它早點消失,對我們大家都好。
因為在這種體制下,不管用什麼創新的教學法,都是徒勞無功的。以下舉時下最流行的學思達教學為例。(非針對任何人,只因為學思達教學法是我身邊許多老師、包括我曾經實踐過的教學方法。)
學思達教學法最核心的目的,就是把教育的主體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動手找答案,老師本身只在旁邊擔任顧問。然而在我看來,這只不過是將「老師填鴨學生」轉變為「學生自己填鴨自己」而已,此外再也沒有其他新的東西了。
學生是需要被好好地引導的,而不是直接丟一個問題給他們,要他們想破頭,這樣只會造成反效果,讓學生更討厭思考。重點是,學思達講義中列出的問題,依然沒有跳脫考試取向,表面上好像是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找答案的能力,實際上只訓練到「如何讓自己的思考跟課本或老師一致」的「自我規訓」能力。這裡沒有真正的獨立思考,學生依然被困在框架中,他還是沒有看到課本以外的世界。
另外一點,是學生大多只想要學習考試會考的東西,這樣才能得到投資報酬;至於其他課外的問題(與人生真正有關的問題),因為不考,所以他們就沒什麼興趣,隨便思考、隨便回答而已,反正也沒有標準答案。(也有可能是題目設計得太爛了。)
老師自己本身也有問題,他們在實踐學思達教學法的時候,也還是很擔心考試成績,他們不敢真正地冒險,這導致講義最後還是被設計成考試取向,而這些老師們最後也常常自鳴得意:你看,自從用了學思達教學法之後,我的學生思考能力提升了,而且成績也進步了呢!好棒棒!
──夠了,我已經受夠這些人了!
—
怎麼會以為設計了一份新式的講義,就是翻轉教育了?我不懂。
要翻轉的是你的腦袋、家長的腦袋、社會的腦袋,這才是真正的翻轉教育。
應該進行翻轉教育的地點,不是在教室裡,從來不是。
—
如果你問我要怎麼做到「從國文課帶出真正的思考能力」,我會跟你說,我還不知道;但我可以跟你說,我知道大部分的老師們正在努力做的事情,並不是在朝這個方向前進。
停止你現在正在實踐的學思達教學。
停止你現在正在努力補充的課外教材。
停止你現在正在推廣的桌遊融入教學。
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停止就好,因為這一切已經走火入魔到一個不可思議的程度了;因為你唯一會做的,就只是用各種花招,引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就好像要學生學會對腐爛的老鼠肉產生食慾一樣,然後享受著被稱讚為是一個「好老師」的快意。
我們必須先知道,一個十歲的小孩,跟一個三十歲的老師,他們的境界可能沒有相差太多。當然三十歲的人經歷的事情跟讀過的書,比十歲的孩子要多得太多了,但很可能他們所認知的世界並沒有根本的差異,他們一樣充滿欲望、充滿控制欲,極為無知、獨斷、不懂得愛,永遠也不能了解「讓學生是其所是」是什麼意思,還以為控制住學生就是為學生好呢。
老師很有可能也是一個小孩,只不過是一個很有經驗的小孩而已。現在的教育,就是小孩在帶小孩,結果互相折磨,苦不堪言。
如果我們認為「教育」是要把學生培養為一個真正成熟、脫離幼稚蒙昧狀態的人,那老師本身就必須先「清醒」──離開這個體制,到體制外的世界去看一看,讓自己有真正的成長,然後再回來思考該怎麼辦;而不是一群小孩關在房間裡面想破頭,不知要怎麼做得更好。
這就是「國文課 ≠ 課文國」的討論無法引起我太多共鳴的原因。也許來這邊的人,真正想探討的問題是:教材的內容要怎麼調整、要用什麼方法教、要如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要如何培養學生的情意與審美、要如何讓國文課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學科,才不會被社會淘汰⋯⋯等等。但對我來說,這些都是枝微末節的問題,遠遠沒有問到核心。
雖然體制的問題很麻煩,不是能立刻處理的問題,但我比較希望老師自己要有一點自覺,知道自己在參與的「國文課 ≠ 課文國」這個活動不只是要改變課堂的教學方法,而是參與到一個翻轉社會、甚至翻轉自己的長期目標裡面去。教學方法很重要沒錯,但重點並不是教學方法。
不要停止在目前的教學方法中沾沾自喜,不要停止在好老師的名聲中沾沾自喜,而是要拋下這些,然後看得更遠。也許,國文老師真正需要的是一點戰士精神吧。
這篇文章沒有提出什麼建設性的方案,因為我也不知道怎麼做才好。也許有些人看完這篇文章,會感到不舒服,好像被冒犯了,那我也只能說聲抱歉,但這就是我所思考的,這就是我所面臨的真實情況。
謝謝你們!
—
在這邊附帶討論一些相關的問題。
國文課的意義是什麼?如果不用「國文」這個充滿民族國家意識形態的字眼,暫時稱為「文學」課好了,在一堂高中文學課上,我們到底應該學習什麼?
我想,應該是「閱讀」的能力。我所謂閱讀的能力,絕對跟考卷上面的「閱讀測驗」所要測驗的能力是完全不同檔次的東西,而是比較接近於──《如何閱讀一本書》所教導的閱讀書籍的能力。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美國教授莫提默·艾德勒的作品。這本書已經出版了將近八十年。我在二十幾歲第一次讀到它,書中提出的許多問題,就在我心中種下種子,成為我往後的生命中最重要的資產。
閱讀一本書的過程,跟追求真相的過程是一樣的,都需要讀者「主動地閱讀」──把自己完全丟入文本之中,思考思考再思考,直到完全了解這本書到底在說什麼,或者找到問題的答案為止。
在閱讀的過程中,你不斷推翻舊有的自己,然後達到一個更新的高度。讀完一本好書或好文章,應該要感到過去的自己完全被摧毀,你得到了一個新生命,用完全不同的眼睛在看這個世界。如果一個人讀了好幾本書,他還是原本的他自己,思考模式都沒有改變,那就表示他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好好閱讀一本書。
莫提默教授說:
「任何一種超越基礎閱讀的閱讀層次,核心就在你要努力提出問題(然後盡你可能的找出答案)。」(《如何閱讀一本書》新版,頁55。)
「你不該忘了,你的閱讀是別有用心的──也就是說,你是為了要解決自己的問題才閱讀──而不是為了這本書的目的而閱讀。」(頁314。)
學思達教育最失敗的地方,就是講義上的「問題」根本不是學生提出來的,而是老師提出來的。說真的,這些講義上的問題到底跟學生有什麼關係呢?
國文老師最大的作用不是教書,因為你根本沒辦法教學生什麼東西──閱讀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過程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一切外人的幫忙反而都是阻礙──你能做的就是引導,而且要好好地引導,從提出問題、釐清問題開始,教學生應該怎麼問出一個真正的問題,如何精確描述這個問題,證明這個問題確實是一個成立的問題。然後才是指引他們如何動手去找答案。
「憑著你自己的心智活動努力閱讀,從只有粗淺的了解推進到深入的體會,就像是自我的破繭而出。感覺上確實就是如此。」(頁18。)
簡言之,如果一個學生讀了高中三年的國文課本,國文成績都是滿分,但他還是原本的他自己,什麼也沒有改變,那就表示我們的國文教育完全失敗。教什麼不是重點,考試成績也不是重點,真正的重點是成長,然後看得更遠,走得更遠。
「一本好書能教你了解這個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讀得更好,還更懂得生命。你變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識──像只提供訊息的書所形成的那樣。你會成為一位智者,對人類生命中永恆的真理有更深刻的體認。」(頁336。)
只要將這段文字中的「書」替換成「國文老師」,你就知道一位真正好的國文老師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了。
—
厭世哲學家,4/17初稿,4/22補充。
----------
請鎖定每週四【教與學論壇】
活動報名網址:http://0rz.tw/1DgTY
活動懶人包:http://0rz.tw/ZYQkZ#論壇讀者迴響
國文字音字形怎麼讀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簡單的幾句話、一些關注、一段陪伴👩❤️👩
對身邊心情低落的人都可以是種支持
甚至拉回一顆沮喪的心❤️
我想知道 #看聽轉牽走
https://www.facebook.com/ntpchealth/ 新北衛什麼粉絲團
https://ntpc.elearn.hrd.gov.tw/learn/ e等公務園+學習平臺
https://elearning.taipei/mpage/home# 台北E大
你我都是 #幸福捕手 #新北市政府衛生局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s://bit.ly/3eYdLKp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各節重點:
00:00 開頭
04:14 為什麼「讀音」會不同?
05:50 為什麼教育部要公布「統一的讀音」?
08:06 為什麼讀音會改來改去?
09:22 為什麼要學「字音字形」?
11:15 我們的觀點
13:27 提問
13:44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羊羊
|腳本:羊羊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珊珊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國字讀音變變變,到底怎麼唸?:https://bit.ly/3f6Bbie
→【校園冷知識之6】骰子唸「ㄊㄡˊ」子!為什麼孩子的讀音和我學的不一樣? :https://bit.ly/3lNHQjX
→ 【校園冷知識】骰子到底怎麼唸!?為什麼孩子的讀音和我學的不一樣?:https://bit.ly/3kEfg2S
→ 一字多音// 教部正音 牛仔ㄗㄞˇ褲、歌仔ㄗˇ戲:https://bit.ly/2Usb8bI
→ 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wiki:https://bit.ly/3pwGj3I
→ 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https://bit.ly/3lyWvPO
→ 學科能力測驗 國文考科考試說明:https://bit.ly/36DbJgq
→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https://bit.ly/35vGJzw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hey77@simpleinfo.cc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s5WTSXH_C0/hqdefault.jpg)
國文字音字形怎麼讀 在 #重考國文怎麼讀 - B39 留言 | Dcard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我學測那時候是前標每天就是兩篇古文一篇現代搶救一開始是針對字音字形讀+寫之後時間不多於是一個禮拜一單元然後作文一個禮拜一~兩篇考前兩個禮拜把課本讀過還有考前 ... ... <看更多>
國文字音字形怎麼讀 在 鄒老師的十分鐘國文輕鬆讀- Posts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國文 十分鐘,考試都無憂鄒老師的十分鐘國文輕鬆讀,開放給每個人的國文教學影片※請勿用於商業用途,課本教材之版權為書商所有,僅提供學生自學、複習所用。 ... <看更多>
國文字音字形怎麼讀 在 [問題] 關於國文字音字形字義怎麼讀- 看板SENIORHIGH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小弟現在是二年級
老師開始在考參考書的字音字形字義
但是每次考出來總是不太能看
我覺得字音這些真的超難背
比英文單字死板太多了
而且常常看了又忘
還有看到字音的時候也不懂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我該把每個詞的意思都去查清楚嗎?
可是這樣又超花時間
想請問各位是用什麼方法背字音字型字義的!!!
-----
Sent from JPTT on my OPPO R7sf.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217.17.15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ENIORHIGH/M.1473178091.A.BD4.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