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俗女養成記》第一季結束後,令我納悶的,是第二季還能拍些什麼?小嘉玲過完了人生最無憂無慮的一段時光,陳嘉玲塵埃落定選擇回歸台南生活,故事再說下去,就太多難以避免的無奈現實了。沒想到,《#俗女養成記2》集集仍是這麼精彩,就如真實的成長經歷,漸漸不在同一個屋簷下,反而更能見到一個家蛻變之後的模樣。
⠀⠀⠀⠀⠀
▍播映平台:https://bit.ly/2UyTwhT
⠀⠀⠀⠀⠀
回歸故鄉的陳嘉玲,仍是渴望在各方面證明自己的現代女性,但這個看似堅毅、好強的性格有許多裂隙,那是年輕女性說不出口的內在矛盾、叛逆,也讓人又愛又恨卻深感共鳴之處。成長過程,大部分的女孩子被父母師長要求必須乖巧聽話、文靜溫柔,因此,這份叛逆時常來得很晚,晚到我們有經濟能力、有社會歷練後才得以意識,絕大多數的無形框架本質上是極其荒謬,且毫無道理可言的。但老大不小才開始展現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表明自己有說不、有個人喜好、也有做決定的權利時,理所當然會被視為難搞難相處,喜怒無常,猶如女性的中年危機。
⠀⠀⠀⠀⠀
危機是什麼?危機是,我們面對人生、事業、家庭、生活是如此認真,卻沒有一次的結果盡如人意;危機是,好不容易努力讓所有事情上了軌道,卻總會出現某個不受控的因子便毀了一切;危機是,即使我們養活自己、感情穩定、力爭上游,仍可能無意間傷害到他人,仍可能因未能結婚生子,因黑眼圈、魚尾紋、身材走樣,甚至太有企圖心,而失去所有價值,成為失敗的女兒,失敗的女友,失敗的妻子,失敗的女性。
⠀⠀⠀⠀⠀
矛盾又在於,我們的種種價值觀是由社會與家庭長期建立起來的,渴望結婚生子的人,是真的以此為人生目標,或自幼被灌輸這種觀念所導致的呢。更何況,沒有人願意成為周遭人眼裡的失敗品,這個自我裡有多少真正的自我根本不得而之,又該怎麼反抗這些,來自於親朋好友或伴侶期許的無形枷鎖?在說與不說之間,在質疑與曲解之中,我們看見了難以跨越的隔閡,同時也看見了很深很深的情感,源自於愛與擔憂,中年陳嘉玲的迷惘大概莫過於此。
⠀⠀⠀⠀⠀
整體而言,《俗女養成記》最正確的思考方向,就是一個孩子最終長成了什麼樣態,關乎於整個家庭,同儕,小鎮,以及整體社會氛圍。在這些當下,我們會放大種種得不到與不完美,選擇性忽視理所當然的日常風景,直至回首過往的時候,開始覺得,原來有太多太多動人的瞬間 —— 是弟弟在人生少數的重要時刻,把姐姐當成最好的朋友;是爸爸終於不再遮掩閃躲,流露出自己脆弱、老去的落寞神情;是無助的媽媽愈縮愈小宛若當年的小女孩,瞬間意識到自己已經有另一雙肩膀可以倚靠;是在你發現無堅不摧的家似乎面臨分崩離析時,一個真誠的擁抱,就足以讓我們帶著一切繼續撐下去,繼續往前走。
⠀⠀⠀⠀⠀
親情、愛情等,每條感情路注定刮痕滿布,往往各有各的苦衷和顧慮,有時因太過熟悉而難以啟齒,有時一廂情願到忘了情侶或夫妻始終都是兩個個體,換了一個環境,舊的問題以新的方式存在,還是得勉強自己去做這些不喜歡的事。縱使再親近,也不會有任何一個人能真正了解另一個人的人生,不會有任何一個人理解四十一歲的陳嘉玲剛辭掉一份五年六個月的鳥工作,結束一段四年三個月又二十三天的感情,一事無成的回到家鄉,再花了六個月又十七天重新唸書,參加九十八個小時的職前訓練,才踉踉蹌蹌抵達了仍顧此失彼的今天會是何等感受。
⠀⠀⠀⠀⠀
到頭來終歸一句:人生真的好難。
⠀⠀⠀⠀⠀
但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爭執、摩擦都是一時的,稱之為磨合,結褵無數年的夫妻仍需要磨合與自省,實則無關對錯,而是將心比心。我想,這也是《俗女養成記 2》希望告訴觀眾的,人們方能察覺太多事其實可以一笑置之,因為有那些深厚、凝練的愛當作根基,由共同回憶點點滴滴、紮紮實實交織而成,因此甘願多委屈一點,多忍耐一些,咬牙牽好彼此的手,朝著我們的家一直走,一直走。
同一屋簷下第一季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張文環創辦〈台灣文學〉時的居住地略考》
僅在台北居住過極短的時間的張文環,自1938年協同日籍妻子定兼波子返台到1943年12月25日《台灣文學》停刊,因收入減少無法維持生計,離開台北轉往台中生活。進一步探討張文環在台北的期間,前後大約只有五年,據聞他定居於太平町,約略是今日延平北路二段的範圍。
不過根據與呂泉生熟識的大稻埕耆老莊永明說法,張文環曾經與呂泉生共同賃租於靜修女中隔壁棟二樓,現址為寧夏路55號的四海豆漿大王,比對舊日地圖,日據時代地址應為蓬萊町221號。
那麼張文環與呂泉生究竟是什麼時候一起住在蓬萊町的呢?
在主編的《臺灣文學》停刊以後,張文環於1944年移居臺中霧峰,並林獻堂推薦擔任臺中州霧峰街役場主事(今臺中縣霧峰鄉公所)。同年出任台中州大里莊長、1946年當選第一屆台中縣參議員,而後又於1947年代理能高區署長。隸屬臺中州的能高郡地幅寬廣,範圍大約包括今日南投縣埔里鎮、國姓鄉、仁愛鄉與魚池鄉,總面積共一千多平方公里。
因1947年228事件,張文環開始對政治感到失望,進而封筆不再創作。傳聞張文環於二二八期間藏匿山區,由於張文環的嘉義梅山正位於山區,部分猜測是回熟悉的老家躲避。
隨後張文環得到鹿港辜家的協助,於日月潭觀光大飯店(今雲品溫泉酒店日月潭)擔任經理一職。並於1970年6月第三屆亞洲作家會議結束後,透過黃得時引薦與川端康城於日月潭觀光大飯店會面。
或許是好友的鼓勵加上遇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激勵,封筆23年的張文環於1970年再度提筆創作。最後的作品《滾地郎》(地に這うもの》耗時三年並且以日文書寫,於1975年在日本透過現代文化社發行。原先預計接續《滾地郎》創作戰前戰後三部曲的後二部,在完成第二部《地平線的燈火》初稿以後,遺憾地在1978年2月12日因為心臟病離世。
回到張文環居住於台北的時間點,呂泉生於1942年因父親離世由日返台,初時暫居於山水亭王井泉老闆住處,考量1944年張文環轉往台中發展,兩人作為室友僅有可能是1942年與1943年兩年。
無論張文環與呂泉生實際在同一屋簷下的時間有多長,自1938年~1943年張文環居住台北的五年期間,他都選擇了台北城外的大稻埕範圍——彼時的太平町是城外最熱鬧的地方,相鄰太平町的蓬萊町則是鬧中取靜,徒步至太平町也僅僅需要幾分鐘。
值得一提的是,1943年7月31日的《台灣文學》第3號秋季特輯號收錄了呂泉生《丟丟銅仔》的樂譜,這首改編自台灣民謠的歌曲,恰巧是張文環創造台灣戲劇巔峰《閹雞》的配樂——這部在1943年9月3日由厚生演劇研究會在大稻埕永樂座演出的作品,甚至因為現場太民心激盪一度被日本警方臨檢禁演呢。
延伸閱讀:
《呂泉生與張文環舊居》
https://reurl.cc/gzk3Wb
同一屋簷下第一季 在 米苔目哥哥-黃韋翔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寶貝Fun學習 居家夏令營🔰 星期二:#家政課 🧹
大家住在同一個屋簷下
打掃可不是只有爸爸媽媽要做唷!
小朋友也該幫幫忙
#家事小達人
https://reurl.cc/6am3MO
今天要來幫忙
#拖地板
│分享你的學習吧│🤓
今天有跟爸爸媽媽一起做家事的小朋友
請在下方拍照留言告訴我喔~
或是分享一個 fighting 💪💪💪給我唷
代表你今天也做到了!
│ 今日課程目標 │🔰
每集哥哥姐姐都會到一位小朋友家拜訪,教小朋友做一件家事,讓小朋友從觀察、模仿、體驗,了解家長做家事的辛勞,培養同理心、責任感,讓小朋友們從做家事開始了解自己、肯定自己、體貼家人。每集都還有教大家聰明做家事的小妙招,讓大家都能做個厲害的「家事小達人」!
.
.
.
週三課表預告: #體育課
-
【這個暑假】 #葛格陪爸媽疫起顧小孩 #居家夏令營
以葛格的10年錄製過的經典教育節目
幫寶貝們安排了一個暑假「學習打卡套餐」
#每天早上10點
鎖定米苔目哥哥粉絲頁頻道
用最輕鬆的方式養成暑假好作息
與我一起Fun學習🧑🏫
📺 米苔目哥哥學習課表如下 📺 (爸媽放風時間如下)
🤞週一:#生活課 禮貌小寶貝/安全小寶貝
✌️週二:#家政課 寶貝愛做菜/家事小達人
👌週三:#體育課 一起學跳舞/就是愛運動
🖖週四:#國語課 一起學成語/學國字/哈婆婆故事屋
👋週五:#手作課 紙箱作玩具 (週末就可以玩很久了)
🤙週六:#戶外課 快樂小農夫/露營小玩家
-
#米苔目哥哥
#讓寶貝們暑假在家不停學 #不煩你
#暑假學習打卡套餐 💪
#打掃髒污自己來 #共同維護整潔 #哥哥陪你做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