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鳥選讀 #用閱讀讓心靈得飽足
面對年節時入口的美食量,讓人感到稍許罪惡,按下進食暫停鍵,開啟雙眼,以📚書本走覽餐桌,享受視覺上的饗宴,跟著閱讀前行,讓字句滋養你的胃,和心~
#朱立安‧巴吉尼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商周出版
#鄒芷茵 《食字餐桌》 後話文字工作室
#貴田庄 《小津安二郎的餐桌》 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
#楊子葆《味什麼集》 二魚文化 Fish&Fish Co., Ltd.
#陳念萱《香料罐兒》 有鹿文化.閱讀有路
#收心書單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890的網紅誠品eslit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顧瑋大學讀生物系,原本在實驗室做研究,為了找到最好吃的米,決定親自走到鄉間田裡,就從宜蘭開始出發! 顧瑋最後不但把研究心得出版了《米通信》,為了讓大家親口品嘗好米,還開了一家以米為主題的餐廳「泔米食堂」。 從30歲開始連續創業的顧瑋,自嘲每一次創業都是「從什麼都不會」開始,不斷的學習、不斷地解...
吃的美德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朋友說我會吃外食,
但怎麼將近一年多來,
沒有什麼食記紀錄。
—
之前通常都會跟女友踏點,
一些知名店家,甜食店,
打食記一方面是紀錄彼此生活。
—
單身後,雖然也會吃外食,遇到採雷
或覺得還能吃,就秉持以前的習慣,
不在網路批評,因為也不會放到
自己版面,飲食是很主觀的事。
—
不敢說自己是什麼
很厲害的美食品味家
—
但能上我IG即時動態,甚至打文章
稍微介紹一下,就私下會再默默回訪
靜靜吃這樣。
—
開始自學料理,幾乎都不吃,
吃到飽或一些多數人
覺得很好吃的小吃或餐廳,
—
有時進到店家看他們烹飪方式,
或用什麼頂級/ 嚴選小農食材,
但卻無法凸顯它們美味,
或整個擺盤很糟糕。
—
像餐廳料理,湯如果表面
有漂浮的第一道浮沫,
也就是一開始肉沒有過掉血水,
直接烹煮產生的雜質。
—
或蛤蠣整個煮過頭,我會很困惑..
就覺得很基本的料理觀念,
怎麼會犯這種錯誤。
—
學會料理,進而鑽研,好像真的
慢慢了解,難吃,還能吃,與所謂
好吃有一個很遠很遠的距離。
—
結尾,學料理是好事,
但鑽研會讓自己沒有什麼餐廳
可以選擇😂。
—
好喔...最後推薦,三本飲食書
二本舊書,一本現在正在看
—
1.你吃的食物是真的嗎?
2.吃的美德,
3.過度飲食心理學。
—
讓大家吃外食...
也能吃的健康...😂
—
#書籍推薦 #飲食書籍
#新書 #newbook #健康
吃的美德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猛然看到上次封面照居然還有2013年的雜誌整個超過時根本活在民國初丟臉死了這樣我還有臉活嗎~好了這張應該可以再撐個五年吧~
《味之美學》我前夫寺井寫得超仔細超愛~
《金子美明:法式甜點經典配方》Paris S'eveille東京我最愛的甜點店
《Cafe-sweets》甜點人必備日雜可惜變隔月發刊了大概是因為我後來都懶得買改去Boven看的關係 (才不是
《珠寶盒法式點心坊》可以很自豪地介紹說這是台北我最喜歡的甜點店
《風味聖經》餐飲業界誰家廚房沒這本
《西點烘焙專業字典》這本陪我好久喔寫文章前用這本查一下完全顯出專業素養幫助我騙吃騙喝的日子超感恩
《味覺獵人》嚇死人了這本foodie誰敢不買
《烹》火水風土麥可波倫耶都要跪著看了我跟你說
《如何煮狼》什麼叫飲食寫作的經典 這就叫經典 可是我還沒看完
《過度飲食心理學》很恐怖的飲食社會學 精彩絕倫必買
《全心待客:頂級服務體驗的秘訣》這本貓下去阿寬推薦的 整本書完全讓人聯想到TB梅先生那樣的風度翩翩 過去客人與店家的互動方式就是這樣
《侍酒師的表現力》跟我同年代的誰不認識田崎真也
《喫東西集》集學識眼界風度於一身啊楊子葆超帥的
《美食有這麼了不起嗎?拯救誤入歧途的飲食文化》被討厭的foodie
《瞎吃》這類飲食大腦神經連結社會實驗書我買了至少五本以上 這本還是寫得最經典
《歐陸傳奇食材》2003年初版 小寶出生 用這本吃了一堆貝隆吉拉多生蠔伊比利火腿布列斯雞阿爾巴松露鹽之花 敗家之典是你
《吃的美德》四年前出版 當時市面上極少見以邏輯探討餐飲文化
《糖、脂肪、鹽》食品加工業者的秘密
《食物與廚藝:麵食醬料甜點飲料》哈洛德馬基你不認識?還有螢光綠本本跟螢光橘本本 好醜喔可是還是要含著眼淚買下去哈哈哈
《鹽、油、酸、熱》上個月才上市,不放本新書真的是活在過去的老人啊~ 麥可波倫推薦+積木出版=一定要買
《レストラン・パティシエールの働き方》作者中村樹里子還待在Tirpse的時候吃過午餐+全盤飾甜點套餐一次 超感人的用餐經驗
紅色最上面那個其實是偽裝成書的東京目白Aigre Douce常溫蛋糕盒
2004年是開業年
吃的美德 在 誠品eslite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顧瑋大學讀生物系,原本在實驗室做研究,為了找到最好吃的米,決定親自走到鄉間田裡,就從宜蘭開始出發! 顧瑋最後不但把研究心得出版了《米通信》,為了讓大家親口品嘗好米,還開了一家以米為主題的餐廳「泔米食堂」。
從30歲開始連續創業的顧瑋,自嘲每一次創業都是「從什麼都不會」開始,不斷的學習、不斷地解決問題,才能讓自己越來越踏實的走下去。
光影的延伸閱讀《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http://bit.ly/2THsRZG
撰文 採訪編輯:賴柔蒨/數位編輯:莊偉祺
❞ 在你我身邊,有許多人懷抱著美麗的夢想,他們努力耕耘、默默實踐,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誠品30週年,我們以10位築夢者的故事,邀請您與我們一起在「夢與想像之境」,繼續踏實前行。❞
「我不喜歡吃到不好吃的米飯!」顧瑋擁有台大分子醫學研究所碩士的光環,沒有出國深造,反而和幾個朋友以「賣果醬」開始接觸台灣農產品,從創辦知名的「在欉紅」到「土生土長」等品牌,將台灣各地的食材故事透過網路分享給大家。顧瑋生產經銷的經驗包含果醬、果乾、米、茶與可可等相關製品,每件產品背後也都有她如何和農人「交陪」的感動故事。近期呼應《米通信》刊物而創立的「泔米食堂」,更實踐了產地直送餐桌的精神。訪問當天便有一群香港客遠道而來,尋覓至小巷中不起眼的店面,只為品嚐米飯真正好吃的單純味道。
台灣米的品味是什麼,不能一味只說「台灣就是好」
顧瑋實際到台灣東部稻米產地訪查多次,發掘台灣米的樣貌與發展脈絡。「米的品種決定口感七成」,一開始顧瑋試著研究「宜蘭有哪些品種的米?」這看似簡單的問題,竟難以找出明確答案,因此光宜蘭她就去了8次,從生產過程到營銷盡可能地通盤了解。2017年開設以米為主題的餐廳「泔米食堂」,並出版刊物《米通信》,第一期主題便以宜蘭的越光米為食材。顧瑋笑說,關於米一直都是個學習計畫,「只因為這個學習計畫實在太貴,所以一定要長出商業方式,不是純粹營利,只是要把學費賺回來。」在還沒釐清台灣食米的品味之前,她都將持續學習。
顧瑋在農產品這條路上邊實際走訪產地、邊學習,生產經銷從果醬、果乾至油鹽醬醋都有,每樣產品都有背後如何和農人交陪,如何被他們的堅持感動,又如何將其串成生產鏈的動人故事。習慣和農友建立對等關係的顧瑋還透露,「有時候最找麻煩的人,可能是教懂最多知識的對象」。親自到達許多產地的顧瑋坦言,我們在講台灣物產的時候,不能只是一味說「台灣就是好」,要有足夠的內涵去溝通我們相信的價值。
瘋狂掃貨的影癡,大時代裡的小人物「學習者」
當人生遇到挫折的時候,顧瑋最常做的事就是看電影,從小跑遍各大影展的她算是個影癡!曾經把義大利配樂大師顏尼歐・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在《新天堂樂園》、《海上鋼琴師》等作品一度網購掃貨,更拿出車上正在聽的CD唱片分享,可見其熱愛程度。每當生活被逼很緊的時候,顧瑋也喜歡看步調很慢、很安靜的日本電影,最近在飛機上看完的《羊與鋼之森》更是讓她回味再三,當中描述小人物的故事也與她關注產地小農的精神呼應,顧瑋也期許在未來能繼續當個大時代裡的小人物「學習者」。
最感性的理科出身,30歲遇到唯一認定的「老闆」
大學讀的是生物系,顧瑋稱之為「最感性的理科」!從中她關注到生態,看到完整的大自然是如何維持和諧性與多樣性,於是被農友打動,從醫學研究所走入田間。顧瑋虧自己常常一廂情願,每一段創業從「什麼都不會」開始,至今父親仍是忠誠的「反對黨」,認為不管是從事研究,還是考個國家考試當公務員,都遠比現在做的事情穩當。但顧瑋坦言,每個人都會經歷一段不知道該做什麼事的時期,想做的事能力可能不足,能力足夠的事又不一定是夢想。
回想至今人生最大的轉折點,莫過於30歲時離開一手創辦的「在欉紅」,頓失方向的顧瑋幸虧當時出現長輩支持與幫助,從頭開始學如何做伴手禮、做選品實在很辛苦,更稱「現在能分享許多求生技能,都是那時期學會怎麼活下來的!」而那位長輩也是顧瑋至今唯一認定的「老闆」,讓顧瑋提醒自己30歲後更須保持不斷學習的精神。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顧瑋以一個實際到當地「交陪」的學習者角色,發掘許多農業感動人心的故事,不管是探尋台灣米的品味、追求在地農產的分享精神等,都將把台灣食材的故事繼續傳承下去。
更多內容請看► http://bit.ly/2uxiX2X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yHnCsTfJMA/hqdefault.jpg)
吃的美德 在 就是知道怎么活,餐桌背后的深邃理解-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生活-《 吃的美德 》|知道怎么吃,就是知道怎么活,餐桌背后的深邃理解. Watch later. Share. Copy link. Info. Shopping. Tap to unmute. ... <看更多>
吃的美德 在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這是一本非常迷人的食譜書,喔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吃的美德 :餐桌上的哲學思考這是一本非常迷人的食譜書,喔,不,是哲普書! 作者深入飲食傳統和文化,提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哲學思考: 有機就是良心?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