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發現您的孩子,在做哪一件事情的時候,眼睛總是閃閃發亮的呢?🤩
【驚喜 是引發學習動機的原動力】
情緒管理培訓系列札記#06
突然出現驚奇的人事物,都是一種「#外在的驚喜」,而內在召喚則是本身對於某些事物,特別感興趣的「#內在驚喜」!
學習動機+學習潛能+學習習慣=成功學習
引發孩子學習動機的方式有很多種,像是獎勵制度、禮物兌換、發現孩子的優點,共創點子與互動等等,而這些方法的最終目的,就是要產生一個"#驚喜感",幫助孩子提升學習意願👏🏻
曾經有一位媽媽私訊問我:
「是怎麼做的?才讓孩子學習慾望如此強盛?」
看到這個問句的當下,其實我有點疑惑,咦??我們家小孩學習慾望很強嗎?通常媽媽都比較容易忽略孩子好的那一面,所以我並不覺得自家孩子特別喜歡學習⋯⋯
但被這位媽媽一問之下,我開始去回想、去觀察,發現伊森哥哥好像對很多事物充滿 #好奇,也很喜歡追求許多問題的答案,接著我又開始思考,這是為什麼呢?🤔
我想,可能的原因之一是"爸爸的影響力"。
他有一個像"大孩子一般的爸爸",會經常提出課本外的話題,與孩子們用 #玩樂、#想像 的方式討論。
爸爸幾乎每天晚上都會跟創造屬於他們故事,故事背景之多元,有時候是外太空,有時候是雪地,有時候是在山上露營,最近一次的主題是世界大戰。
因為爸爸經常會突發奇想,講的故事也都是原創,孩子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加入故事一起討論,隨時蹦出 #新點子,完成專屬他們的故事👾
或許就是因為這樣,生活中突然的「#驚喜」想法,讓孩子們覺得有趣,從本來不知道什麼是世界大戰,到懂得珍珠港事件及美國空投原子彈轟炸日本的歷史,無形中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及學習動機,讓他們更願意主動探究事物的真相🔍
大人如何引領孩子啟發他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呢?像是充分的遊戲時間、藝術、閱讀、接觸大自然、偶爾的放空…都是很好的方式哦!
雖然孩子樂於學習,但也並不是每一件事,都能引起我們家孩子的喜愛,像音樂這方面他們總是興致缺缺…
不管怎麼努力,想讓他們愛上樂器,甚至帶他們去聽音樂會,就是沒辦法勾起他們的興趣,平時唱唱歌、跳跳舞是很開心的,但要再進一步學習、練習,他們的意願就不太高⋯⋯😮💨
另外,在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內在召喚」,那是一種生命的本質,上天賦予每個人一個寶藏,可能是在不同的面相
總有一件事,是我們特別喜歡做,特別有能力去做,也做得特別好的事情,而這件事就是我們所真心熱愛的,當我們回應自己的內在召喚,也就能夠認真融入眼前事物,全然投入本身就有的喜悅🔥(燃燒吧 熱情
「#多元智能論」是美國心理發展學家加德納於1983年提出的理論,也是目前在台灣教育界和坊間推廣親子活動等團體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 #特長與潛力,按照自己的興趣發展,其中的項目包含了:
1、語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
口語、文字、寫作、文學
2、邏輯數學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數字運算、邏輯思考、推理能力
3、空間智能(Visual/Spatial):
空間位置、形狀、物體知覺、設計、想像、插畫
4、肢體動覺智能(Bodily/Kinesthetic):
製作物品、手作、戶外活動、 烹飪
5、音樂智能(Musical/Rhythmic):
音樂、唱歌、演奏、旋律、節奏
6、人際智能(Inter-personal/Social):
區辨他人表情、情緒、意圖動機、感覺
7、內省智能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了解自己內在想法、自我反省、自律、自我規劃
8、自然智能(Naturalist):
自然科學、生態保育、實驗、農藝、探索動植物
有沒有發現您的孩子,在做哪一件事情的時候,眼睛總是閃閃發亮的呢?那或許就是他內在驚喜所在,也可能是未來可以發展的領域!
當發現孩子,似乎對某些事物特別有興致,我們可以幫助他覺察與抓住這樣的驚喜感,提升學習動機,探索本身的興趣,激發孩子的 #無限潛能哦!
++希望你喜歡今天的文章++
Claire的暖心教養札記,我們下回見!
歡迎底下留言一起交流哦❤️ Bye Bye~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保育人員在東非國家塞席爾的一座島嶼,拍到一隻巨型陸龜一口咬住小鳥、吞下肚子的過程,慢速狩獵的畫面震驚科學家。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1747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台灣 生態保育 學家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倒數七天 #福爾摩沙守護者 #即將獻映
為了歡慶250萬莫德納疫苗來台,2021年的新系列節目也要上映囉😍🎊😁
☝🏻時間就在 #6月27號周日晚間8點 ✍🏻請筆記下來🔖
過去十年,我與編導一松在世界各地紀錄採訪,拍攝場景是地球的大山大海,世界的陰暗角落,2019年中,當我們在非洲拍攝 #消失的王者 時,紀錄著當地的保育學家.科學家們為了守護土地、保育物種無私奉獻,他們的精神讓我們想家了…🥺
於是,我們決定回到台灣,也開始了”福爾摩沙守護者”的企劃與拍攝,紀錄著我們珍愛的家園-一個「山與海的國度」⛰️🌊歷時五百多天,。
未料到,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爆發,病毒起源眾說紛紜,陰謀論不絕,但不管真相如何,不能否定的就是👉🏻這是一個人類傲慢又無止盡的侵犯自然的時代,也正是大自然反撲人類之時。
我們的節目正如同科學家們與保育學者拯救守護環境生態的腳步,已是刻不容緩⏳
☝🏻自六月底開始,將密集推出「海洋」、「山林」與「野性生命」三集節目,請您一定要鎖定!
但今天,我想先介紹片頭題字「福爾摩沙」。
看過我們的節目預告,一定會驚豔於在海蝕平台上那位身著白衣,如同仙人一般,大筆揮毫書寫下四個大字的大師究竟是誰?
他正是台灣水墨書畫名家-謝忠恆教授。
在製作節目時,我一直在思考,台灣是我的家,這個片頭勢必要讓世界驚艷😬
在我最尊敬的師長引薦之下,有幸認識了謝大師,也就大膽提出了這個為節目揮毫題字的要求,沒想到,謝教授竟一口答應! 太感激感動了!🙏🏻
書寫四個筆墨大字,對大師來說,是一塊小蛋糕,但是,我的構想是,要在海蝕平台上揮毫,因為台灣是四面環海的高山島嶼,還有甚麼比山海的絕美景觀更適合詮釋「福爾摩沙」:美麗的島嶼?
但是,要在海邊寫下+空拍教授寫下四個大字,卻不是想像般容易。
✅第一, 我希望是碧海藍天=所以必須是晴天☀️
✅第二, 我希望要有白色浪花波濤🌊夏天天晴日多,但風平浪靜,所以必須是秋冬。
✅第三, 我希望周邊無人=晴空萬里又不希望有人…有點難度😅
✅第四, 大師很忙,要符合以上,又必須等待他有空…😅😅
於是,我們企劃了半年之久,臨時因為天候不佳而改期四次之後..終於,在2021年初的這一天,天時地利人和….哈雷路亞!
冬日驕陽,炙烈不能小覷,這一天,我們頂著會曬傷人的紫外線,頂著白板道具步行至海岸邊..
儘管過程波折,但眼前的碧海藍天、白浪滔滔療癒了一切!❤️
謝教授不但是藝術家,更是海洋大學的助理教授,對於海洋環境生態保育也多有研究,雖然是在海蝕平台上書寫,沒有環保相關問題,但也都向當地政府申請並獲得同意,當天里長還到場襄助,老師為了慎重,也鋪上防水塑膠布在白板下方和周圍,以防有墨汁不慎濺出。
大師就是大師,無需練習,一氣呵成,而攝影編導一松,也有如神助,完美運鏡捕捉了天人合一的畫面....
也要感謝東森最美後製師麗玲🥰她將實體大字輔以電腦動畫絕美呈現👍🏻
我看見了台灣的美麗與美力
我看見了兼具現代與傳統的藝術風格..
我看見了台灣的人文藝術與自然環境的完美結合,
我看見了自然與人類之間的和諧美感
我更看見了生命的靈魂與張力…
再次謝謝謝忠恆大師不辭辛苦,無私無保留的大力襄助!
台灣,很美,但也很脆弱,需要我們小心呵護。
在這個被疫情侵襲,資訊紛亂,人心浮動的黑暗時代,讓我們一起找回對家鄉的愛慕情感,找回對這座美麗的島嶼-福爾摩沙 最深的感動! 💪🏻❤️
#訂閱聚焦全世界頻道 #隨時掌握最新預告
#片頭題字謝忠恆教授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藝文中心主任 /共同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藝術學博士
台灣 生態保育 學家 在 陳儀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雲海國小永安分班大自然課程,點亮石碇山村創生》
一邊滑著手機「拈花惹草」學當「公民科學家」,一邊巡禮閒置校園訴說兒時記憶,新北市石碇區永安里老中青近百位居民5月2日齊聚翡翠水庫湖畔的雲海國小永安分班,為沉寂三十多年的「永安國小」慶祝新生,也宣示要用環境教育開展地方創生事業。
選在五一勞動節連續假期,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與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在台北植物園與嘉義樹木園南北兩地進行「2021城市自然大挑戰」活動,教導志工使用手機軟體「iNaturalist(愛自然)」學當公民科學家建立地方動植物名錄。永安社區發展協會在新北市環保局的經費支持下也主動爭取加入,用青銀共學環境教育的方式,選在翡翠水庫湖畔跨出地方創生的第一步。
「城市自然大挑戰」是始自2016年的全球活動,最早從美國加州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和舊金山的加州科學館兩地拓展,號召全世界的公民科學家、自然觀察者、學生、非政府組織志工,每年使用「iNaturalist(愛自然)」進行為期4日的在地動植物同步調查。農委會林業試驗所今年以「訪花者與牠們的產地」為主題,教導志工找尋植物園內的昆蟲與開花植物,石碇永安則是第一個加入這項活動的地方社區。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植物園組研究員李俊緯指出,石碇永安社區雖因翡翠水庫限制開發而發展受限,卻也保留完整的森林生態,不僅動植物資源豐富,還保存烏來杜鵑、食蛇龜等珍稀物種,非常具有發展森林療癒、環境教育解說、生態旅遊的潛力。在「iNaturalist(愛自然)」開設的「新北石碇永安社區植物誌」就有超過千筆觀察紀錄,辨識的物種超過五百種。
講到石碇永安許多人可能不熟悉,但若介紹這裡以「千島湖」聞名,就知道這是北宜公路上距離台北市區約四十多分鐘車程,位於翡翠水庫集水區的觀光景點。
社區內有一座現為雲海國小永安分班的「永安國小」。身兼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的永安里里長蕭敏玲說,校園因當地人口外流而學童數不足,於民國80年代併入雲海國小成為永安分班,校舍也因學童由校車接送至位於北宜公路上的校本部上課而閒置。後經石碇區公所李浩榕區長與里辦公處合作,由區公所爭取代管永安分班校地轉型環境教育用途,始成為地方創生的契機。
永安分班校園接壤著名景點「失落的村莊」而與下方的翡翠水庫相連,「失落的村莊」落寞述說永安里當年被水庫淹沒前的茶業發展盛況。負責人、現為永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楊武雄就說,「永安國小」是在地居民在宮廟宗教信仰以外社區認同與情感凝聚的重心,因為老一輩的居民不僅參與捐地興建永安國小,中壯年居民的兒時記憶也在此度過。
永安里居民以種茶與製茶為生,是文山包種茶製茶技術傳承重要地區。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楊武雄表示,文山包種茶是石碇先有,之後才傳入坪林,茶農土地被徵收做為翡翠水庫淹沒區前,永安茶葉生產量不只銷往台北,連坪林都到永安買茶,而台灣省政府農林廳辦理製茶競技,也在永安的台灣省茶葉製造示範工廠進行。後來水庫興建淹沒示範工廠,永安國小也遷移到現址,但不敵人口外流而逐漸閒置。
如今,永安茶業盛況故事,除了聽耆老訴說,或是偶遇翡翠水庫水位下降露出製茶工廠遺址可供遙想之外,乘載永安居民記憶的「永安國小」如何活化,成為在地與出外子弟引頸期盼的大事。因此蕭敏玲里長推動農村再生,希望結合農業生產、產業文化、生態保育及閒置空間再利用等多用途功能,活化永安國小作為環境教育場域與振興社區產業的中樞。她的構想不僅獲得雲海國小劉世和校長的支持,在政大第三部門研究中心的引薦下,台北市瑠公農業產銷基金會響應地方創生政策,投入經費修繕永安國小部分閒置教室,不僅為在地居民注入一股強心針,也為永安社區推動地方創生跨出第一步。
在政大第三部門研究中心的協力下,台北市瑠公農業產銷基金會支持修繕永安國小閒置教室,猶如在失落的村莊點亮一盞明燈;新北市環保局支持永安社區居民參與林業試驗所的公民科學家計畫,為永安國小軟體活化跨出第一步。接下來永安社區在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社區林業計畫支持下,將與台北市立動物園合作保育瀕臨絕種的食蛇龜。石碇永安的地方創生行動,正透過各界以「大隊接力」的方式薪火相傳,重新擦亮永安茶鄉的綠色金字招牌,指日可待。
#地方創生
#公民科學培力
#環境教育
#森林療癒
台灣 生態保育 學家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保育人員在東非國家塞席爾的一座島嶼,拍到一隻巨型陸龜一口咬住小鳥、吞下肚子的過程,慢速狩獵的畫面震驚科學家。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1747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AVFRhAQA60/hqdefault.jpg)
台灣 生態保育 學家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由於人類過度開發加上氣候變遷,地球上八百萬種動植物裡,已經有一百萬種面臨瀕危的可能。英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生物銀行網路,蒐集各種動物的肌肉組織和DNA樣本,協助科學家長期研究保育之道。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1567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ijEo2xRCps/hqdefault.jpg)
台灣 生態保育 學家 在 台灣1001個故事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台灣第一個以全球瀕危物種為主題的自然紀實節目「地球的孤兒」,2021年推出全新紀錄片《台灣的精靈》系列,記錄台灣陸域、空域、海域數量最稀少、目擊率最低、拍攝難度最高的瀕危特有種:台灣草鴞、台灣白海豚,以及台灣穿山甲。
《台灣的精靈》系列,參與台灣保育界最艱辛的動物救援任務,以及最權威的科學調查計畫,並呈現台灣最多樣的地景環境以及特有生物,從不同的視角和觀點,從空中救援、海上調查到地底挖骨,全方位記錄台灣陸、海、空特有種的保育與復育。
台灣西南部的惡地丘陵住著一種最神秘的地棲型貓頭鷹,科學家至今無法破解牠的行蹤和行為。製作團隊經過兩年的密集追蹤拍攝,突破萬難,完整記錄草鴞的鳥網救援、追蹤研究、夜間調查,棲地的變化與破壞,帶觀眾走入台灣的精靈最驚心動魄的生命歷程。
標題設計: 黃一峯 李維娜
音樂提供:音韶文化
影像提供:曾翌碩 洪孝宇
特別感謝:
屏東林區管理處
嘉大棲地生態研究室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台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
■台灣1001個故事 說不完的故事
每周日晚間9點,請鎖定東森新聞【台灣1001個故事】唷!
更多精彩內容鎖定《台灣1001個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user/ettvtaiwan1001
#台灣的精靈 #地球的孤兒 #台灣草鴞 #白心儀 #台灣1001個故事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嘉大棲地生態研究室 #台灣雪景 #野生梅花鹿 #自然科學紀實節目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9J5L0sNypI/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