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長久而絢爛的一生,在漸凍症史上同樣是科學奇蹟】
➜「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
享譽國際的已故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是全世界最有名的漸凍人。其實他早在牛津大學念書時就開始察覺自己會莫名其妙摔倒,而且肢體動作變得遲緩。而後是霍金的父親發現他有異常,在21歲的那年帶他就醫,確診為罹患俗稱漸凍人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而據台灣漸凍人協會統計,目前全台罹病人數約1000人,而每年新增病患至少460人。
➜天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於2018年3月14日去逝,享壽76歲。
霍金死於肌萎縮側索硬化,或稱之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是一種神經與肌肉會隨著時間而退化的神經退化型疾病。他第一次被診斷出罹患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是在五十幾年之前,也就是在他21歲時,被告知只剩五年的壽命。他的長久而絢爛的一生,和他的發現及提出的理論同樣被視為科學奇蹟。
➜什麼是「漸凍人」嗎?
「漸凍人」其實是「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的俗稱,顧名思義,就是指病患脊髓、腦幹或大腦運動皮質區的運動神經元出現漸化性退化,引起全身肌肉萎縮和無力,疾病末期甚至會導致全身癱瘓、呼吸衰竭和死亡。
「漸凍人協會」(原名「中華民國運動神經元疾病病友協會)的理事沈心蕙表示,15年前成立協會時,為了讓更多民眾認識「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將此病取名為「漸凍人」,不過協會於今年3月間做了一項全國性的電話問卷調查,發現僅有3%民眾認識「漸凍人」疾病。
根據調查,社會大眾對於「漸凍人」一詞的認識甚低,平均每100人,僅有3人知道,加上患者肢體感覺異常、四肢無力,常被誤解為肌肉萎縮、脊髓損傷或小腦萎縮症等病症。
➜什麼是「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
根據漸凍人協會(ALS Association)表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也稱之為「盧.賈里格症」(Lou Gehrig’s disease),是一種漸進式神經衰退型疾病,使運動神經元,也就是腦和脊髓中細胞控制肌肉功能的細胞退化,讓人出現行走困難、說話障礙、吞嚥困難和呼吸困難等症狀。
根據梅奥醫院(Mayo Clinic)表示,漸凍人的初始症狀包含言語不清或肌肉無力、抽搐,並且會隨著時間惡化。漸凍人協會說明,每位患者惡化速度可能有所差別,但平均存活時間為確診後三年。
雖然漸凍人症無法根治,但可以透過藥物、物理治療、職能治療和言語治療緩和病情,有些病患也需要呼吸器輔助。
➜身體就像逐漸被冰凍的「漸凍症」
俗稱「漸凍症」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也稱為「運動神經元疾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因病患大腦、腦幹和脊髓內部的運動神經細胞受到侵襲,使肌肉逐漸萎縮和無力運動,而開始產生癱瘓的現象。患者身體的運動功能會逐漸喪失,就像東西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漸漸被冰凍住了,所以患者也被稱為「漸凍人」。
➜漸凍症的症狀
通常罹患漸凍症的患者,會最先出現手不對稱性肌無力的狀況,也就是使用鑰匙開門、扣鈕扣或穿針這些動作不靈活,也常有握不住東西的狀況,之後手部的肌肉會開始萎縮,並逐漸發展至前臂、上臂、肩胛帶肌群等部位,出現上肢無力的症狀,而肌肉萎縮的區域會有肌肉跳動感。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華人健康網) 「什麼是「漸凍人」?調查:僅3%知道」: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6290
∎(Heho健康)「連天才霍金都無法抵抗的漸凍症」: https://heho.com.tw/archives/38236
∎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霍金長久而絢爛的一生,在漸凍症史上同樣是科學奇蹟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timefortune/92211
➤➤照片
∎(蘋果仁) : https://applealmond.com/posts/28319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 http://forum.nhri.org.tw/forum/book/
∎(博幼基金會)「漸凍人症」?「小腦萎縮症」?傻傻分不清楚!: http://bit.ly/2X7ovOq
3.【購買資訊】
∎國家衛生研究院 (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 (http://book.nhri.org.tw )
∎國家書店(https://goo.gl/jweQNK )
∎五南圖書 教育/傳播網 (https://goo.gl/NCt2n5 )
(更多論壇出版品詳-- http://book.nhri.org.tw/ )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霍金 #Stephen #Hawking #漸凍症 #科學奇蹟
#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盧.賈里格症」Lou Gehrig’s disease
#運動神經元疾病 Motor Neuron Disease MND
#漸凍人 #漸凍人協會 #中華民國運動神經元疾病病友協會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中華民國運動神經元疾病病友協會(漸凍人協會)
梅奥醫院
Clínica Mayo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5的網紅黃昭順,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社會角落需要你我的愛~手拉手做公益~】 肌萎縮脊髓側索硬化症(ALS),是一種因運動神經功能受損、造成進行性肌肉萎縮的罕見疾病。台灣每年新增病患至少460人,整個罹病人數可能在1,500人上下。雖然病友數量常常不比其他病症的病友而被社會忽略,但聽見病友形容自己是「望著天花板的人」、甚至看到臥床...
台灣漸凍人人數 在 罕病歌手Seven-向麻煩say"YE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誠品董座吳清友病逝
他生前低調鮮少提及的馬凡氏症
重新被媒體當作話題
很遺憾是在他辭世後
另類的為馬凡發聲
馬凡氏症在國外早被列為罕見疾病
但台灣的國健局卻以發病在5000-10000分之一而拒絕馬凡列入公告
事實上台灣根本沒有馬凡氏症病友的確切發病統計人數
這實在是很荒謬的事
馬凡病友爭取了多年
一直沒有辦法得到回應
這期間
有多少病友因馬凡氏氏症離世
漸凍人發病也在5000分之一卻也被列入公告了
國建署的審議委員認為馬凡氏症的病人多數可以如常生活
影響不太
卻不考量馬凡氏症的心臟問題致死率比其它罕病都還高
我們無法用馬凡氏症申請重大傷病卡
於是在治療過程中
得不到應有的醫療補助
有的病友更換心臟支架
一支要自費40萬
不是每個病友
都有足夠的財力可以給付醫療費
我的重大傷病卡
是以心臟問題申請短期的
每次申請更換
一定會被退件
承辦人員搞不懂什麼是馬凡氏症
它是不會痊癒的病症
每回都要勞動我爸爸奔波
怒嗆拍桌 才能幫我再換得一張短期的重大傷病卡
我爸今年七十歲了
他還能替我再爭取幾年呢?
我會繼續為馬凡氏症宣導發聲
如果不幸
在我離世之前
馬凡氏症還沒有被列入罕病公告
但願我的故事
也能有媒體願意給幾個篇幅
讓世人認識馬凡氏症
但願有權力作決定的人
可以別再枉顧這麼多受苦人的心聲
發慈心通過馬凡氏症趕快列入罕病公告吧!
這是我此生最大的期望!
請用力分享文章
不知道誰能聽見我們的呼求
但真的企盼這不能選擇的罕病
能因著社會的了解 政府的協助
可以減輕一些生活及心靈的負擔
https://tw.youcard.yahoo.com/cardstack/3a4adc80-6c69-11e7-97ea-33da61b32d55/%E8%AA%A0%E5%93%81%E4%B9%8B%E7%88%B6%E5%90%B3%E6%B8%85%E5%8F%8B%E7%97%85%E9%80%9D%203%E5%88%86%E9%90%98%E8%AA%8D%E8%AD%98%E3%80%8C%E9%A6%AC%E5%87%A1%E6%B0%8F%E7%97%87%E5%80%99%E7%BE%A4%E3%80%8D
台灣漸凍人人數 在 Veronica Lin 林小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很多人把冰桶挑戰活動當成是一場同樂會,我其實不喜歡那種嘻笑的氣氛。不過想一想能把一個議題炒得這麼熱,如果是一般的行銷,我們會多希望獲取這樣的成功呢?
社福機構的資源有限,能夠在這場活動裡成功的獲取這麼大的媒體關注,我想正面價值就大過於負面觀感了。
加油。 :)
最近冰水挑戰風潮很熱,媒體不斷重播,導致反感與批評聲浪開始出現。但身為漸凍人女兒的我,有些心路歷程想跟大家分享,如果可以,希望大家耐心地看完我的有感而發,謝謝:)
最早得知漸凍人(英文簡稱 ALS),是因為看鄉土劇陳昭榮演的八點檔;戲中被宣告罹患漸凍症的主角有如五雷轟頂,配上鏗鏘有力的音樂,大大引發戲劇高潮。而我們家也經歷了這高潮迭起,然後二十出頭的我明白一件事: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一年前,陪著爸爸去榮總看診的時候,醫生很模糊的表示,報告出來即可知道是不是「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聽完後我還回家 Google,才知道原來那就是俗稱的漸凍人。陪爸爸回診看檢驗報告的時候,醫生說:「報告已經出來,四肢有三肢開始萎縮,那接下來我們就開始…治療。」我完全還沒有反應過來,因為醫生完全沒說是什麼病啊!醫生看到我們臉上的困惑,才突然轉頭說,「就是俗稱的漸凍人。」那時,我以為我會像電視演的一樣,眼前一片黑或是跪倒哭天搶地,但,我發現,比起那些,我有更多的疑惑;因此開始連珠砲地問醫生許多問題,然後才發現我們對這種罕見疾病了解的太少,生活中也太少有機會關注,或是有管道讓我們接觸跟了解。
新聞可能播報漸凍人多可憐,但沒提到為何會得到這種疾病?病程如何?要如何醫治?所以我們與其說是害怕這個疾病,但更恐懼的是我們根本不知道這疾病是什麼? 而且不止我們,許多醫生可能也不是很了解漸凍人,因為漸凍人有其他疾病需要而送醫時,往往可能誤判症狀或造成醫療上的危險,這對漸凍人來說也是一大恐懼!
回顧爸爸被確診之後的這一年,我們家整個面臨大翻轉,起初只有我們一家人自己奮戰,所有問題只能自己上網找答案,醫生說的資訊對我們來說總是太不夠,所有心中疑惑只能自己尋求解答,而這個疾病一天一天過去,會有不一樣的病程改變。從手指頭無力,無法拿筆拿東西;到手舉不起來,喝水吃飯需要人餵;腳無力,站起來需要人抱;身體無力,睡覺翻身需要叫親人起床幫翻一下;還有肌肉一直萎縮,都無法好好睡覺,總是會在半夜聽到爸爸大叫的聲音,因為腳抽筋了!而我們也養成在熟睡中立刻迅速跳起,趕快幫他拉腳舒緩疼痛的習慣,這個狀況一晚總會發生好幾次,「一覺安穩到天明」是離漸凍人還有家屬很遙遠的一個夢想。
漸凍人病患還會不時腿軟,看著爸爸跌坐在地,我們三個人卻怎麼也扶不起他,因為他不是腳傷或虛弱的病患而已,他是全身癱軟無力,因此我們無法依靠稍微攙扶讓他站直,而是需要像抱小孩、嬰兒那樣抱住他的全身,你得給他全部站直的力量才能讓他站好。當時看著癱坐在地的無助爸爸,與昔日威風豪氣一家之王的樣子,形成強烈對比,當下我覺得好無力好生氣好難過好想大哭!我有滿腔的怒氣與埋怨,但我不知道要罵誰,因為這病就如同樂透隨機挑選一般,無從得知得病的原因,為什麼是你得到這個病?沒有人知道!(只能說你衰?那這世界真是太不公平!)
然後我發現,如果我都這麼的無助無力、滿腔怒氣,那罹患漸凍症的病人呢?他們又該有多無力多絕望!因為這個病就是世紀五大絕症之一,完全沒藥醫!目前只有一種藥「銳立得」可以延緩他們惡化,減緩病患快速萎縮,但台灣的健保卻在病人氣切後不再給藥,跟國外的做法大不相同,好似間接判病人死刑。而因為他們罕見,得病人數之少,所以能得到的資源或醫療關注相對更是少,更不用說那些只想賺錢的藥廠,根本不會想花大錢研究這疾病。很多病友因為尋求密醫或神醫傾家蕩產,他們真的很努力只想要活下去!
爸爸的病程目前算很初期,有更多的漸凍人已經面臨氣切(需要呼吸器,停電可能就會有生命危險),胃造瘻(身體開一個洞,直接灌食),抽痰機(不及時抽痰,就可能窒息而死)還有更多對於我們家屬現在來說不太了解,也害怕去面對的事。漸凍人比植物人還可怕很多,漸凍人的靈魂被關在身體裡,他有思考跟意識,可是他沒辦法跟你溝通,他們正在承受非人般地痛苦!而且意識清醒地看著自己不斷地一步一步往死神邁去。
中間有一度我們全家陷入絕望,剛出社會的小孩們發現人生再沒有所謂夢想、抱負或打拼事業這些目標;媽媽突然一肩扛起家中所有重擔及經濟壓力,還得花心力照顧枕邊人,好不容易覺得人生已走入中年可以開始享福,殊不知未來卻好像沒有任何喘氣的曙光;爸爸覺得自己得絕症,不想讓眾人知道,也不想再踏出家門。我們全家好似集體得了憂鬱症,全家人都快被這病帶來龐大的壓力,壓到喘不過氣,彼此情緒火爆!整個家再也沒有什麼愛或溫暖或體諒包容,只有互相怨懟,這就是再現實不過的人生。
這時我才發現,我們真的必須求助,因此跟漸凍人協會聯繫(坦白說,之前雖然看到很多資訊,但我真的不知道原來協會能提供的幫助是這麼大!這可能也是一般社會的印象,就像我們也遇到很多病友起初因為無力負擔會員費用,而因此不加入會員)協會立刻派志工來家庭訪視,還有協會理事林伯伯,也立刻來探望我們,給予我們莫大的協助。包含增加我們對於疾病的了解,病程進度的掌握(病程走到什麼階段,應事先準備什麼!像是無障礙空間或輪椅/氣墊床/抽痰機/呼吸器…等等,以免措手不及,而造成病人其他傷害,也降低了我們的恐懼。)然後才知道,我們未來還有很遠的路要走,經濟負擔也隨著病程會越來越重,甚至到後期家屬都要具有足夠的醫療專業知識,才能安全照護病患,因為漸凍人沒有辦法像一般病患送入安養中心或療養院,所以病友們不是選擇較高收費的長期住院,不然就都是申請外勞在家儘量苦撐著,但外勞時不時自己就會逃跑,而逃跑後政府又規定要三個月後才能再次申請,中間空窗期常常造成家屬很大的負擔、病人很大的危險,病程後期許多病友甚至需要兩個外勞照護,所以沒有外勞輔助幫忙,實在是很大的問題。因此很希望政府能夠重視外勞脫逃的問題,並設置「漸凍人長期照護中心」,同時與醫療體系結合,解決家屬長期經濟負擔,病人也能得到專業又安全的妥善照護。我們知道協會資源取得不易,因為我們人數不多,因此 政府好像都聽不見,這病真的是弱勢中的弱勢!希望社會大眾可以幫忙!
最後對於冰桶挑戰,我只想說無論捐款多少,光是這活動不斷的被炒熱,能夠讓社會大眾關注到漸凍人,對於漸凍人家屬、尤其漸凍人病友,就是很大的鼓舞,也讓我們更有了信心,更重要的是,有了「希望」!雖然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有新藥、有醫治的方式,但知道社會上有非常多的人開始關注這議題,並且出錢出力!對正在辛苦奮戰偶爾感到絕望的漸凍人病友,就是一線生機與很大的希望,至少我知道我爸爸這陣子每天都很開心,很有目標!等著看明天誰被點名了?誰又響應活動淋冰水了?覺得好像又充滿了能量,可以繼續充滿希望的「期待每一個明天!」
所以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大家,都可以勇於接受挑戰,把愛、溫暖、希望傳給所有漸凍人!並且也同時向您的親友或偶像發出挑戰,希望這活動能夠延續下去,使得更多的人認識它,讓大家共同來消滅這個疾病。
歡迎大家捐款「漸凍人家庭守護天使勸募計畫」
捐款網址:http://ecbank.npois.com.tw/mnda/ecpay.asp
你被點名參加冰桶挑戰了嗎?多留意以下幾件事情,你會做得更好
http://npost.tw/archives/9921
歡迎大家多多轉貼此文,多多益善!感激不盡
-----------------------------------------分隔線------------------------------------
以下,此文轉帖自同為漸凍人病友的林伯伯 林詠沂 發文,讓大家更了解漸凍人心聲。
『"漸凍人"的生活處境,絕對可以用 "活在第十九層地獄" 來形容,病程變化不一,終至要面臨心肺衰竭,而選擇插管,氣切,管胃,至此面臨生死懸崖邊,需要高度專業的,有耐心有愛心的照顧。然而今天的病患,在等待死亡前夕,還需面臨外籍照護半夜的脫逃,面臨未及時抽痰而窒息的威脅,對藥物的的給予-營養素,延緩劑皆無,我們的衛福和勞動只有放任,畢竟我們是弱勢中的弱勢,我們目前只能為吞下那口氣求生。同是雙腳走路的人類,竟然不受人道的待遇,"冰桶挑戰" 不是一般性活動,它是公益性的,喚醒大疾病的認識,同時獻出一點心力。
成立 "漸凍人之家",是我們努力的目標,我們希望藉由我們的努力,喚醒官員的良知,畢竟要照顧一位病患所需人物力,已經是超越一般人所能承擔,這後發性疾病往往因工業污染,傷及人類免疫系統,政府有責任為它們妥善照顧。
大有為的政府請拿出具體的政策與行動,對弱勢族群真該盡心,這是會讓歷史歌頌的。』
-------------------------------------------------------------------------------------------
台灣漸凍人人數 在 黃昭順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社會角落需要你我的愛~手拉手做公益~】
肌萎縮脊髓側索硬化症(ALS),是一種因運動神經功能受損、造成進行性肌肉萎縮的罕見疾病。台灣每年新增病患至少460人,整個罹病人數可能在1,500人上下。雖然病友數量常常不比其他病症的病友而被社會忽略,但聽見病友形容自己是「望著天花板的人」、甚至看到臥床且無法言語的病友用眼控電腦寫下「螞蟻在全身攀爬而整夜無法入睡」時,內心真的相當難過、不捨!
所以今天我要感謝高雄市電腦公會的黃水成理事長及莊連豪執行長的大力邀請,讓我有機會投入這場盛事,透過活動為病友們貢獻一份心力,也期盼能透過這樣充滿意義的「冰桶挑戰」吸引社會目光,讓大家更認識漸凍人、理解漸凍人,進而關心、照顧漸凍人。
其中我很敬佩的呼吸英雄張守德也來共襄盛舉。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守德是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的患者,但是守德仍舊不放棄人生,不僅讓自己活得精彩,同時也成立守德關懷希望協會幫助其他的病友走出自己的人生。
今天我不只會進行冰桶挑戰及捐款來支持ALS漸凍人協會,我們也一併支持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的朋友們。歡迎各位好朋友一起來做公益,讓社會每一天都能充滿愛與歡笑!
而剛剛接受冰凍挑戰後,接下來我要請自救會長陳冠榮醫生,白冰冰,王崇儀副署長來延續這份愛心,讓更多人瞭解、關心罕見疾病!
http://www.chao-shun.org.tw/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2-VmY9azv4k/hqdefault.jpg)
台灣漸凍人人數 在 "漸凍症"台灣治療費高家屬遠赴中國完成治療 -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漸凍 症#治療費#健保給付俗稱 漸凍 症的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目前全台,大約有4百多人,而治療的新型藥物,在 台灣 ,單劑價格高達230多萬元,符合健保給付的 ... ... <看更多>
台灣漸凍人人數 在 中華民國運動神經元疾病病友協會(漸凍人協會)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中華民國運動神經元疾病病友協會(漸凍人協會). 23069 likes · 284 talking about this · 33 were here. 成立於1997年,陪伴無數漸凍家庭走過徬徨無助,勇敢面對生命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