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新北市政府分別在士林與北投舉辦了兩場說明會,向在地居民說明 #淡北道路 目前的規畫,以及最重要的,淡北道路對台北端造成的交通衝擊要如何因應。
其實就在一年前,新北市政府已經在北投辦了好幾次說明會,然而,當時完全解決不了在地居民的擔憂,後來更引起北投區 #超過八成里長連署反對 現行淡北道路規畫。
一年後的現在,新北市政府有辦法讓北投居民安心了嗎?我想是完全沒辦法的,因為就在昨天的說明會, #北投區的里長們 在聽完新北市政府的說明後, #直接離席抗議、表達對淡北道路的反對。
.
在說明會上,我也提出三點質疑:
1️⃣
依照目前的規畫,淡北道路在匯入大度路時,會由兩線道縮減成「一線道」。只要有開車經驗的人就可以想見,這樣的規畫非常容易造成 #車流堵塞。
另外,目前大度路最內側車道是左轉專用道,未來淡北道路興建後車流擬匯入大度路最內側車道,但是之後大度路仍然有左轉的需求,雙北組成的淡北道路交通專案小組討論後提出來的解方是,讓淡北道路車流匯入大度路最內側、然後左轉專用道往外側移。
這將造成一個問題:大度路路幅沒變,但 #要消化的車流量卻大增,結果就是難以避免的大塞特塞。
從淡北道路出口、接到洲美快速道路,還有兩公里距離,依照現在淡北道路的規劃,不是要民眾塞在淡北道路上、就是要民眾塞在大度路上,不管怎樣都是塞。
2️⃣
新北市政府在說明會現場簡報中提出數據說,有了淡北道路後,私人運具旅次會下降、大眾運輸旅次會上升。
新闢一條給汽車通行的路,反而會讓私家車減少,這個數據不僅違背了一般人的常識, #也與新北市政府先前提出的環評報告書內容有所矛盾。在環評書中很明確的指出,在有淡北道路的情況下,未來私人運具旅次會增加、大眾運輸旅次會減少,到底為什麼環評書的內容跟今天報告的內容會有完全不同的數據呢?
這種前後矛盾、不清不楚的數據,我做為台北市議員是不可能接受的;我也要另外請問北市府交通局,站在為台北市交通把關的立場,可以接受嗎?還是說新北市怎麼做交通影響評估、拿什麼數據、怎麼做模擬,台北市就照單全收?台北市政府交通局 #不應該這樣任人宰割。
3️⃣
面對淡北道路將對士林北投造成的交通衝擊,新北市政府每次都只會說,未來會進行「交通調控」去控制車流。
交通調控有沒有效,大家去看看北宜高速公路、 #看看宜蘭塞不塞就知道了,就算有了交通調控,各匝道出入口的車流一樣回堵到市區道路、影響市區交通,這是不爭的事實。
一再用「會做交通調控」來回應北投在地居民對塞車的疑慮,根本沒辦法讓居民安心。
.
淡北道路的議題爭議二十餘年,扁馬郝時代的六位前交通局長都反對淡北道路的興建,北投區里長也有超過八成反對現行的規畫;昨天吳思瑤委員、許多士林北投在地議員與民眾也都在說明會上提出對現行規畫的質疑。
大家都想解決交通問題,但大家之所以反對現行的淡北道路規畫,都是出於一個最簡單的原因:淡北道路,不是一條能解決問題的路。
士林北投與淡水的確是生命共同體,但我們要的是雙贏、而非雙輸。
淡北道路就是一條給了淡水民眾希望、認為可以解決塞車問題,實際上卻只會轉移塞車點的道路,在淡水端不塞、在淡北道路上一樣得塞、 #在北投端一樣得塞,無論是對士林北投或是淡水居民來說,淡北道路絕對不是雙贏的方案。
我除了希望新北市政府可以真正為自己的居民著想,不要給淡水市民另一條也會塞車的道路之外,我也希望台北市政府交通局, #展現為台北人把關的態度,用最嚴謹的角度去檢視淡北道路對台北市的交通衝擊,不要為了別人的政績、別人的房價高漲,反而讓北投陷入更嚴重的塞車惡夢。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洄瀾光影油畫展 #温宛菁專訪 對外婆的追憶猶如對光影的迷戀,循著童年的記憶,以油畫創作訴說東部淨土簡單美感的生命印象 左手拿解剖刀,右手執畫筆 藝術家温宛菁,大學念的是生命科學,研究所專研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原想步踵達文西描繪人體的精...
台北人 議題 討論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藝術中的建築專題 #中華商場 #天橋上的魔術師
因復原度極高的中華商場造景,而引起討論的公視戲劇《天橋上的魔術師》,在播出之後於網路上引起了廣大的迴響,在懷舊之餘,意外引發了攸關白色恐怖歷史詮釋的網路輿論戰。而觀覽此劇改編參照的 #吳明益 同名小說,即可看出整齣戲劇並非忠於原著,而是在其提供的框架與符號之上,以中華商場的再現奇觀,重新置入自身所欲探討的歷史議題。我們便可明確地看到整齣連續劇,包括從導演到整個編劇團隊,如何操作中華商場這個做為 #台北人共同記憶 的明確標的。從場景的復原開始勾起了大眾的過往經驗之後,在這個以逝去建築為框架或者說記憶模組之下,重新填充他們認為當代台灣社會仍須正視且持續討論的議題。
閱讀全文>> https://bit.ly/2XTDjoN
🔸【專題】藝術中的建築:流轉的空間寓言,專題連載中>> https://bit.ly/2Wv1EAQ
台北人 議題 討論 在 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三個整天線上課程真的很不容易,有點要腦中風的感覺,但怕大家分心,所以就一直搞的大家很忙,忙了兩個整天,很多討論跟挑戰⋯⋯
明天輕鬆點😂
今天讓大家快速設計blooket 議題來跑,超好玩的,覺得很有內容,以後如果還有其他家扶釣竿我也要來玩👋🏻
家扶基金會
花蓮家扶中心
#釣竿
#線上課好潮
#花蓮害怕台北人
#線上比實體累人
#blooket
台北人 議題 討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洄瀾光影油畫展 #温宛菁專訪
對外婆的追憶猶如對光影的迷戀,循著童年的記憶,以油畫創作訴說東部淨土簡單美感的生命印象
左手拿解剖刀,右手執畫筆
藝術家温宛菁,大學念的是生命科學,研究所專研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原想步踵達文西描繪人體的精微結構,但直至研究所畢業,卻未畫出任何一張人體素描。之後,一直窩在冰冷的實驗室裡,手持解剖刀,在螢光顯微鏡下解析細胞的生命奧祕。某日,偶然重拾幼時的塗鴉興趣,後師承旅法畫家沈辯教授,運用彩筆試圖紀錄肉眼所見的生命,而成為左手拿解剖刀、右手拿畫筆,兼具理性與感性的「藝術玩人」。近年,又因關注東部發展與原住民生態智慧,而常回到母親的故鄉 —花蓮,追逐燦爛的陽光,留意尋常的美景;更恣意揮灑畫布,企盼記錄一些感動的痕跡。
對於外婆的依戀.對於光影的迷戀
温宛菁,台北人,但從小就和台灣東部有著不解之緣,對於光和影一直都有一種深刻的迷戀。記憶中,艷陽下,東部外婆家的樹木與光線交織而成瞬息萬變的投射,總能讓她蹲在樹蔭下癡迷許久;而對於外婆的依戀猶如對光影的迷戀,外婆過世後,院子裡的草木就成為一種對人的追憶,宅院裡斑駁牆面上的海棠花在光與影、虛和實之間搖曳,彷彿是外婆的一生,即便身處困境仍然保持著生命中的彈性。
外婆是道地的傳統客家婦女,十九歲時隨著外公從西部到後山打拼,大半輩子就這麼在花蓮的鳳林小鎮上落地生根。宛菁印象中的外婆慈祥婉約,寡言多能,喜歡蒔花養草;外婆和外公好像比賽似的在前後院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時常跟著任教職的母親回鳳林的宛菁,在那兒度過了無數個寒暑假,就連小時候得了腸病毒,也是回到這個小鎮上休養。於是在這幢日式宅院綿生的記憶裡,外公的蘭花、外婆的海棠花,孕育出宛菁的第一件與第二件感人的作品。
不引人注目但保有獨特的美感與生命歷程
在油畫作品中,藝術家想要表現的不是壯麗遼闊的東部風景,而是平凡生活中的一小片光影。記憶中的花蓮生活,是從吃完中餐開始,趁著外公睡午覺的當兒,鄰家玩伴會聚集在蘭花架下玩沙泥。宛菁卻愛一個人踩著腳踏車,跑出小鎮亂晃,有時來到中央山脈山腳下,蹲在一棵棵不同姿態的大樹底下觀察光影,享受著光影交織的虛實心境。
藉由對於童年的回憶以及對於外婆的思念,宛菁循著外婆行走過的足跡,畫出當下心情的悸動。她說:「庭院裡牆頭上的那一株海棠花隨風飄逸,很像外婆的人生,不名貴不顯眼,但卻堅忍不拔,我的畫作中那種寧靜其實是在訴說外婆給我的安心感。」十二年前外婆過世時,宛菁感覺頓時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心靈支柱;直到如今,每次回到日式老宅院中,就彷若看見那位安靜的坐在屋子裡,將世界隔絕在外,專注踩踏著縫紉機的外婆。對於宛菁來說,這是生命中很重要的光影。
從理性科學到感性美學
溫宛菁從小就喜歡塗鴉,小學到高中,常常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得獎,但由於家族親人的期待而念了第三類組。從中興大學的生命科學系到台大研究所的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再到中央研究院的基礎醫學研究,事事要求完美的個性總是讓她非常忙碌,幾乎鎮日窩在實驗室裡埋首做研究。直到幾年前的某個假日,媽媽請她陪著一位學生去「拉丁區畫室」學畫,沒想到啟動了她學習油畫的興趣,因此而遇見了油畫啟蒙老師—沈辯。相距這件事之前,宛菁最後一次拿畫筆是在大學時的國畫社揮毫,無疑的,油畫媒材對她而言是全新的接觸。只要周末得空,她就會趕到畫室習畫。沈老師指導的不只是繪畫創作上的技巧,還有對於美的感受和認知,還常下書單讓宛菁多方面接觸藝術領域。拿起油畫筆的那一刻,生命中最重要的光影—日式宅院、外婆的身影油然而生,於是就這樣陸陸續續畫出了記憶中的依戀。第一件作品「外婆的海棠花」讓她在畫中揣摩了許久許久,終至感動到落淚;第二件作品「外公的蘭花」也是她在忙碌的實驗室生活之暇緩慢地完成的。
30歲那年的低潮與轉機
實驗工作有段時間非常忙碌,以至於很久沒去畫室習畫。某天,沈老師捎來一個令宛菁驚喜的消息,沒料到擱置在老師家的畫作居然被某位畫廊經紀人欣賞,並問是否有意願辦個展。温宛菁和母親聽到這個消息時,只是一笑置之,但時隔半年後,因為夜以繼日的實驗工作和心理的壓力,讓宛菁的身體不堪負荷而造成胃出血,正好此時也被教授告知在中研院努力多時的實驗失敗。頓時,宛菁的心情跌入幽谷,原以為自己會一直順遂的走這條喜歡的路,沒想到在這時候遇到了瓶頸!人生的低潮讓宛菁有些喪志失意,此刻半年前的一笑置之湧上心頭,她開始認真思考是否要讓30歲的自己做點不一樣的事情,於是便規劃了自己嶄新的人生方向——先畫出心中的感動吧!
與東部的機緣,被踢離原本的軌道
在研究所灰心喪志的那段時日,宛菁心中的鬱卒難解,於是常跑去她最熟悉的東部海邊沉潛,蒙受燦爛陽光的撫慰。沒想到因此慢慢地與東部的原住民部落有了連結,而開始認識了令她著迷的原民文化,起初是受人之託寫了東部的部落故事,後來因為東部發展條例的討論而變成義務志工。有一段日子,白天她在中研院趕實驗,晚上則是趕去參加「東部議題」校園巡迴的分享講座;而在NGO組織裡認識的老師也邀請她一起做宜花東的能源研究。諸多的機緣讓溫宛菁被踢離原本的軌道,嘗試了許多新的可能性;但她認為自己並沒有放棄生物醫學研究,只是單純的希望透過展覽,將這些年對於東部的光影、親情的追憶呈現出來,將這份美好分享給更多人知道。(文:金車文藝中心)
温宛菁簡歷:
大學念的是生命科學,原想步踵達文西描繪人體的精微結構,但直至臺大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畢業,卻未畫出一張人體素描。之後,一直窩在冰冷的實驗室裡,用螢光顯微鏡試圖解析肉眼看不見的生命奧祕。某日,重拾幼時的塗鴉興趣,師承旅法畫家沈辯教授,試圖紀錄肉眼所見的生命,成為左手拿解剖刀、右手拿畫筆,兼具理性與感性的「玩人」。
近年,又因關注東部發展與原民生態智慧,常在東部追逐燦爛的陽光,留意身邊的尋常之美,而恣意揮灑在畫布上。企盼記錄一些感動的痕跡,與一起生活的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