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了難過 原來也不代表會感到快樂>>
經過了這些年,本以為自己對難過早有抗體,但某些時候也依然會失意心悸;原來習慣了失落,也不代表會快樂。
當快樂在這時代成了奢侈品,太多的問題也不會再問,反正大家也是不快樂的,試問我們何必打開嗓子呼天搶地,又何必相約良朋明知故問?漸漸地,所有情感神經線也變得遲鈍起來,微笑不代表快樂,難過不懂得落淚,無感覺的狀態成為了生活的日常。
以前的自己,是時常快樂只會偶爾難過;
現在的自己,是難過為主卻又甚少快樂。
曾以為把經歷提煉成麻醉藥注射到腦海,所有的負面情緒也會變得麻木,到了那時候,哀傷便不會再見,笑容便會再次重現,但來到今天事過境遷,卻發現一切也沒有改變。
習慣了難過,原來也不代表會感到快樂。
這種感覺,大概就好比身上的傷患,即使你強悍得習慣了痛楚,也不代表表層不會滲血,傷後不會發炎。身體依然誠實,只是你拒絕去面對,再拒絕接受自己的復原。
親愛的,請聽我說:
即使現在的你不快樂,願你不要否定未來可以快樂;
即使暫時的你得不到快樂,願你也不要狠心得放棄快樂。
本以為自己對情緒早已失去知覺,但當不忿激動時仍會心跳加速,當和知己懷念昔日時仍會忽爾感觸,當看到路邊的小花貓伸著懶腰時仍會頓時心軟⋯你便知道,自己仍是有情緒的,你仍是會有快樂的可能。
越刻意尋找只會令我們越漸迷失,相反,把快樂的枷鎖拋諸腦後,我們才可無束縛的讓快樂接近。只因快樂,其實無需刻意;活好你的每天,快樂就會在生活的微小中待你發現,等你看見。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
「只是微小的快樂心得」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只是微小的快樂心得 在 唐啟灃 Kevin To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只是微小的快樂心得 在 畫說有一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只是微小的快樂心得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只是微小的快樂心得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只是微小的快樂心得 在 [心得] 2018 我最喜歡的10本書-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只是微小的快樂心得 在 【讀書心得】《只是微小的快樂:便足以支撐這龐大荒涼的人生 ... 的評價
- 關於只是微小的快樂心得 在 烤松香的評價費用和推薦,FACEBOOK - 教育學習補習資源網 的評價
- 關於只是微小的快樂心得 在 只是微小的快樂,便足以支撐這龐大荒涼的人生- YouTube 的評價
只是微小的快樂心得 在 畫說有一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已然過完第一個月,這之間最愛的一本沒有時效性,非常適合每一年起始都拿出來翻閱,從他一年到頭長年攻佔暢銷排行首位,就不可不知它的影響力,那就是《原子習慣》。
.
.
「你採取最小的行動,來確保自己慢慢成為想要成為的人。我們很少用這種方式看待改變,因為每個人都只在乎最終目標。」
.
看完了《靈魂急轉彎》後,轉頭接著立下年度目標,似乎有那麽點背道而馳?
但其實兩者是有共通點的。開頭引言是否似曾相識?我們彷彿只是不斷追著人生志業、年度目標,其實我們忽略了,許多改變來自當下微小的努力、生活的積累。
.
.
「感覺你的目標都不是目標欸,比較像是待辦事項,你現在就做得到。」這是今年列下目標後姊姊看完對我說的話,這才發現我的目標已經慢慢成為「單一事件」,即便達成,或許也只是短暫的改變,打個勾,接下來我們要做什麼?(Joe 的口吻)
-
📍養成習慣的基礎,就是改變身份認同。
是這本書開頭給我的提點。具體來說,「今年要寫好文章」可以改為「我是一個寫作的人」。一個寫作的人會做到什麼事情,比如閱讀、探究想法到固定產出,都不會感到疲累或勉強。
因為從認知(身份認同)、過程到結果(收穫),都是一致的。
你的每個習慣,都為你這個身份認同默默投下一票,習慣就是通往身份認同轉變的道路。
-
📍建立好習慣
加強要建立這個習慣的提示效果,環境設計是最好設置的。「最有自制力的,通常是最少用到自制力的人。」降低要做這個行為的阻力,才能用最小的努力達成成就。同時運用兩分鐘法則,改善我知道應該要去做,卻依舊沒做的拖延症。
-
📍以往的迷思
迷思1:「年復一年訂目標都沒有用?」
👉建立系統比訂定目標更重要,能持之以恆的微小累積,才能長期進步,也隨時都能感到滿足,而不是把目標當作達成後的未來才能享受的快樂。
迷思2:「養成好習慣限制了我的自由?」
👉其實沒能掌握習慣的人往往需花費太多力氣選擇與決策,這才真正少了自由。人很多時候的習慣是不假思索,靠著習慣堆疊搞定了基本事務,就是讓你騰出更多自由思考的時間與空間。
.
.
人之所以獨特就在於每個人的「不同」。記住「選擇最適合你的習慣,而不是最受歡迎的習慣。」
當你無法靠著更好來贏,可以憑藉「不同」勝出。
想要怎麼做,全憑自己,成就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長久的累積。
適合拿來作為開啟新年度並反覆咀嚼的一本書!今年,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原子習慣》- James Clear
#2021booklist #bookshare #📖 #手繪 #reading #原子習慣 #atomichabits #方智出版 #好書推薦 #自我成長 #2021目標 #閱讀心得 #畫說有一天
只是微小的快樂心得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閱讀是最好的學習」這一句在 閱讀前哨站 首頁顯眼的標題,從部落格成立至今就放到現在。我不曾改變過這句話,卻也是這句話,對我帶來了最大的改變。為了學習「如何閱讀一本書」,我開始對每一本讀過的書寫下讀書筆記,並且將心得整理成部落格文章,透過這樣持之以恆的紀錄,我有了一些不同的體悟。
圖文好讀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2020-favorite-books/
.
1.跨能致勝
2.誰會說故事,誰就是贏家
3.完成
4.最高學習法
5.破框能力
6.財務自由實踐版
7.金錢超思考
8.從內做起
9.僧人思考
10.零規則
.
【為我帶來啟發的書單】
.
我發現,只靠讀書,雖然沒辦法直接改變你的人生,但是,從書本裡你可以找到許多的「啟發」。這些啟發,或多或少會改變你思考事情的方式,讓你想要接觸不同的觀點、學習不同的知識、嘗試不同的行為。接著,就是當你踏出了那一步、往未知的領域前進了那麼一些,這時候,改變才會發生。
2020年,我從讀過的70本書、寫過的56篇讀書心得裡面,挑選出10本我個人最喜歡、最受啟發的書來跟你分享(前兩年的Top 10好書推薦:2019年、2018年)。我挑選的這10本書裡頭,有些帶給我思考上的衝擊、有些帶來特別的靈感、有些則幫我改變了行為和習慣。
以下,我會簡單分享這些書的心得,以及我得到的啟發。每一本書我都會附上完整心得的長文連結,如果你有興趣的話,也可以直點進去閱讀全文。接下來,就讓我們開始吧!
.
1.#跨能致勝:顛覆一萬小時打造天才的迷思,最適用於AI世代的成功法
當初我讀完《跨能致勝》之後,馬上寫道:「這是我2020年至今最喜歡的書,它有故事、有理論、有溫度,用廣闊的視角和獨到的觀點,帶人們領略『在這個越來越需要超級專業化的世界中,如何獲取和培養跨界能力、體驗多樣化、探索跨學科的領域?』」
在這本書尚未推出中文版之前,我就用Audible英文有聲書聽過一次,當下已經非常喜歡,後來推出中文版後又讀了第二次。在年底的時候,當我得知這本書也名列「比爾蓋茨2020年度五本選書」,能跟他有類似的選書品味,心裡真的感覺到非常的開心。
作者從運動界、藝術界、商界、學界,挑選了許多發展過程截然不同的人,說明專才跟通才的差異。不過,這本書的中文版有一些小缺點,因為是四個人聯合翻譯的作品,所以會感覺有一些地方的前後連貫性沒有這麼理想。但是整體來說,作者要傳達的觀念還是非常的有意思的,對我來說算是瑕不掩瑜。
帶給我的啟發:讓我換個角度思考,不一定要執著於「成為特定領域前1%的專家」,而是結合跨領域的專業能力,發揮出截然不同的獨特性,去達成另一種類型的前1%。跨能人才懂得尋找自己在這個社會上的「稀缺性」,提高自己獨特的「價值」。這本書讓我對於即將執行的目標,產生了更多靈感。
.
2.#誰會說故事誰就是贏家:讓你在幾分鐘內感動人心,說服任何人、做成任何事
《誰會說故事,誰就是贏家》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書,作者認為「說故事」的策略可以應用於當今商業的溝通挑戰,協助企業和公司用更親切的方式塑造形象、傳遞訊息、與客戶建立關係。當你想要讓任何人接受你的服務或商品,靠得不只是規格或數據,更多的時候是你說了什麼故事。
作者在書中應用許多生動的案例,說明了為什麼要說故事、如何說故事、該說哪些故事。我認為,這本書除了對各種大小的公司有幫助之外,對於準備職場簡報、經營個人品牌的一般讀者也會有所啟發。你只要把書中的「顧客」換成你要溝通的「對象」,把「公司」換成「你」自己就可以。
因此,無論你是在經營個人品牌、在公司擔任行銷或業務的職位、或是想推廣產品和服務的創業家,這本書都會對你非常的有幫助。書中會用實際的範例和步驟,帶你建立四種必備的故事:價值故事、創辦人故事、使命故事、顧客故事,這本書不只談理論,更有許多的地方會帶著你實作。
帶給我的啟發:以前,我總是覺得自己不是一個說故事的高手,常常用理工人的觀點,覺得如果要做一件生意,就開談規格、要談賣點,要談價格。現在,我被「說故事」的觀念說服,也從許多其他的商業故事認識到這個手法的優點,我開始思考關於自己更深層的故事,這本書是一個很好轉捩點。
.
3.#完成:把不了了之的待辦目標變成已實現的有效練習
面對新的一年,應該有很多人都會興高采烈的寫下自己的「新年新希望」,但是你知道嗎?根據統計,有92%的人會半途而廢。如果你想真正「完成」自己許下的新希望,《完成》這本書是我認為在新的一年,你會最需要的一本書。
作者寫作的方式,會讓你感覺有點像是一個幽默的脫口秀演員,有時調侃、有時鼓勵、有時自嘲。雖然,作者的文字之間充滿了輕鬆風趣,但是他給出的建議卻十分誠懇和執行。例如,把目標砍半、把時間加倍、把目標拆解成微小目標、記得回顧自己的進步。從這本書裡,你也會學到如何克服完美主義的心魔,讓自己「不完美地前進」,贏過九成不能完成目標的人。
帶給我的啟發:原本我一直很猶豫要不要開始錄製 Podcast,總是擔心自己比較內向、無法對麥克風唱獨角戲、感覺自己還不夠格、可能沒人喜歡自己的聲音,因此,遲遲無法完成這個延宕許久的目標。這本書幫我用輕鬆的方式,接受了不完美的自己,終於踏出了第一步。這一步,幫我帶來更多的勇氣和自信。
4.#最高學習法:12個改變你如何思考、學習與記憶的核心關鍵
《最高學習法》這本書讓我超級驚艷,我分兩個面向來講。第一個是這本書的評價非常好,我喜歡在網路上先看別人的評論,做為自己的選書參考,但是我完全找不到這本書的負評。這也是我第一次在幫助讀者選書的〈選書,兩好三壞〉專題文章裡,沒有紀錄任何負評的一本書。
第二個是這本書真的是我以前從來沒有讀過的類型。書的主題是在講人類的大腦是怎麼學習和記憶的,最特別地方就在於,作者竟然把「這本書的本身,當成這本書的範例」。舉個例子來說,其中一個理論是,為了提高我們的記憶力,背誦東西應該首重「更高的複習頻率」,而非「單一長時段的複習時間」。
所以,他在四個不同的章節,放了同一張照片(上面有一些文字)請你看10秒。然後,他又在某一個章節裡,在同一頁上放了四張一樣的照片,請你連續看40秒。在書的尾聲,他請你回憶兩張照片裡面的文字。結果非常鮮明,分散在四個章節的照片,帶給我們的記憶深刻許多。
帶給我的啟發:第一次體驗到「紙本書」的設計和編排方式,可以讓我這麼深刻地體會到,腦袋如何去學習和記憶。這本書必讀紙本書,其他的媒介都沒辦法帶你如此深刻的震撼。我也體會到,學習「如何學習」的另一個好處,會讓我們學到「如何教學、說服和影響」,這是一體兩面的事情。
.
5.#破框能力:全球TOP50管理大師教你突破「專業」陷阱
《破框能力》是帶給我思考衝擊的一本書,作者在談我們常常會陷入一種稱為「能力陷阱」的境地,也就是說:「當你越擅長自己做的事情,就會一直去做。做得越多、越擅長,就越願意去做。這樣的循環讓你獲得大量專業經驗,卻容易讓你受限於專業框架,落入能力陷阱。」
你如果想在職場往上爬,想往管理職邁進,那這種能力陷阱會成為一種很大的障礙,作者認為克服這個陷阱最好的方式就是「先行動後思考」,由外部的行動,改變內在的想法。如果你想要像一個領導者一樣思考,唯一的辦法就是先讓自己像一個領導者一樣行動。
作者強調,當你跟那些「優秀的領導人」做著一樣的行為,你才有可能反過來刺激自己的想法,去思考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發掘背後的原因和技巧,淺移默化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書中也提供具體建議,教你怎麼克服三種陷阱:專業陷阱、人脈陷阱、忠於自我陷阱,很顛覆我想法的一本書。
帶給我的啟發:以往我也曾經落入作者說的一種心態,那就是想要「先想清楚再行動」。結果,往往實際的情形是,想了半天卻滯足不前,永遠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還不夠格。現在,我在職場上的工作規劃,開始加強「行動」的部分,更願意讓自己嘗試以往不熟悉、不習慣的互動方式。
.
6.#財務自由實踐版:打造財務跑道,月光族、小資族也能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財務自由實踐版》的作者是受過認證的財務規劃師,這本書也跟我讀過的其他財務自由理財書,有著滿大的差異和特色。作者不是單純只講財務和投資,他認為邁向財務自由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因此我們如何看待主要的收入來源「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他想透過這本書,提供一份健全的「財務、工作、生活」規劃指南。
如果你以為只靠著股市裡面殺進殺出,就可以提早退休,那是過於美好的幻想。作者除了提供穩健的投資策略之外,也說明了該如何善用自己的職場能力,找到你的使命感和成就感,獲得越來越好的本業收入。這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你必須學會享受這段過程。
關於書中談到稅務、保險和遺產規劃的部份,是財務規劃裡不可或缺的一環,作者以財務規劃師的角度,用平易近人的文字說明了這些規劃的原則和重點。雖然,書中的範例大多以美國人為主,但是觀念可以先學起來,再延伸到台灣的情境。
帶給我的啟發:首先是作者提到的「財務跑道」公式,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計算方式,讓我們知道自己的資產狀態,以及擁有的自由程度(選擇喜歡的工作)。另一個是關於「財務自由」的心態,並非達到終點才叫做自由,這樣反而會帶來「現在都只是在受苦」的假象。當你踏上適合的財務跑道,朝向終點邁進的每一個時刻,都是自由。有了這種認知和喜悅,前進的速度反而更快、更穩健。
.
7.#金錢超思考:《華爾街日報》最受歡迎財經作家,25道創造財富的關鍵思考,教你晉升有錢人!
《金錢超思考》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長年在《華爾街日報》撰寫財經專欄的作家,他透過長年來的觀察,對於人們該「如何思考金錢」有很深刻的洞見。他想告訴我們,如何有智慧地看待金錢、如何運用它,讓它成為一個讓我們生活更美好的工具。
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作者把金錢和「快樂」連結起來的方式,還有關於用錢來「追求物質」和「追求體驗」的差異和比較。另外,作者也說明了金錢和「時間」的關係,時間可以換取金錢,但金錢也能買到時間。當我們認識到金錢跟時間的關係之後,對於「投資」和「儲蓄」就能有更深刻的理解。書的後半段談金錢和「風險」的關係,以及我們該如何處理和面對這些風險。
帶給我的啟發:當我們對一件事情的心態對了,行動才會跟著對,對於「錢」這件事情更是如此。我學到三個重點,第一個是金錢帶來的體驗不分貴賤,追求體驗是很值得的消費;第二個是學會判斷保險的類別,什麼是不值得承擔的保險;第三個是活得太久竟然也是一種風險,需要將長壽風險納入投資理財的規畫當中。
.
8.#從內做起:頂尖領導大師淬鍊25年的10堂課
《從內做起》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所謂的「領導力」,就是你對別人的「影響力」。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把領導力拆分成「領導力五階層」。他認為提升領導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有一些可以遵循的原則和步驟,是可以透過後天的方式培養出來的。
對我來說,這本書跟領導管理的經典書籍《與成功有約》有那麼一絲相似,都是作者本人從自己的故事和例子,延伸出包含人格培養、待人處事、心態建立…等論述,然後旁徵博引其他的書籍與文獻。從同樣身為內向者的作者身上,我被他「領導力不是天生,而是後天養成」的說法感動,他追求「自我成長」展現出的熱情,也讓我為之嚮往。
帶給我的啟發:「領導力的高低」是可以被定義出來的,一個人在不同的群體裡面,也會有著不同程度的「領導力」。重要的是,我們都能透過「領導力五階層」的步驟和方法,來逐步提升自己在群體中的領導力。也不要仗著自己在某個群體裡有著很高的影響力,就想把一樣的態度用在不同的群體上。
.
9.#僧人思考:從道場到職場,訓練你的心,過著平靜而有目標的每一天
《僧人心態》這本書是我今年讀到關於哲學思考方面,最喜歡的一本書。作者在社群媒體上非常火紅,擅長用淺顯易懂的方式,把一些很棒的觀念包裝成激勵人心的短片。直到接觸到這本書我才發現,原來作者曾經從商學院畢業後,前往印度當過三年的僧侶,這件事情引起了我對這本書的興趣。
在這本書裡,作者把他在道場裡面的修練、跟僧侶們的交流互動、體悟到的人生的道理、還有千古流傳的智慧,帶回紛擾的現實世界分享給大眾。作者將道場中學到的普世智慧,巧妙地融合數位科技的推廣,加上他曾經是商學院出身的思維,打造出了一個具有深遠影響力的思想傳播平台。
僧人總是能夠以最平靜的方式,活出充滿意義感的人生。作者認為我們也應該學習這些智慧,用來面對你的內心情緒、處理你的人際關係,提升你在職場上的表現、改善你想要學習和進步的事物。每個章節後面都有許多的「試試看」步驟,讓我們採取具體的行動,來練習這些僧人教我們的事情。
帶給我的啟發:讀完後我得到三個好東西,讓自己更容易找到平靜。第一個是:「放下對於目標的執著,收穫來自於享受學習的過程本身。」第二個是:「練習抽離自己的原始心智,用愛和尊重來對待自己。」第三個是:「學會付出自己的喜悅,對別人的成功抱持祝福,你就可以擁有無限的快樂。」這本書也幫我重拾睡前「冥想」的習慣。
.
10.#零規則:高人才密度x完全透明x最低管控,首度完整直擊Netflix圈粉全球的關鍵祕密
《零規則》這本書在談Netflix創新企業文化背後的管理方式,作者正是創辦人暨執行長本人。特別的是,他邀請一位專門研究各地文化差異的學者跟他共同寫這本書。學者到世界各地訪談幾乎所有層級的Netflix員工,從新人工程師、中階主管、以及高階主管群,都是受訪對象。
這本書獨特的三方對話寫作方式「創辦人—學者—員工」,我讀起來的感覺,就像是親自在公司裡面走一遭,非常有代入感。Netflix特有的「自由與責任」文化,強調給予員工高度的授權、刪除繁瑣的行政流程和規則、重視員工之間高度透明的溝通方式。執行長以循序漸進的方法,顛覆傳統老舊的管理方式,讓整本書讀起來令人耳目一新。
書中許多環節都凸顯出「高人才密度」的好處,執行長把最優秀頂尖的人齊聚一堂,設計一個不會彼此扯後腿的績效機制,這讓員工們集中火力在提升公司的創新和競爭力。對待這些優秀的員工,給予他們自由,不要用規範和流程束縛創意;給予他們責任,讓他們有權決定重要策略、擔起公司進步的重任。
帶給我的啟發:這本書是我今年最喜歡的商管書,相比起我待的高科技製造業使用「規範與控制」來達到製造量產,Netflix看似「零規則」的管理方式則有利於「創新」。我沒有在這類型的公司待過,能夠這麼近距離了解這家公司的運作和理念,對我的領導思維帶來很多衝擊,也讓我重新思考自己的團隊管理和帶人方式。
.
【後記:更多的好書推薦】
.
圖文好讀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2020-favorite-books/
如果你喜歡我分享的讀書心得,歡迎訂閱「閱讀前哨站的電子報」,每週都會寄送最新的文章通知。如果你喜歡用「聽」的方式吸收資訊,也歡迎訂閱我的 Podcast 說書頻道「下一本讀什麼?」,我會用輕鬆的方式說書、聊書,讓你能利用通勤之類的零碎時間,快速吸收我從一本書裡得到的收穫。
最後,提供一些閱讀的資源。想要培養閱讀的習慣?可以參考我的這篇文章〈養成這3個習慣,一年讀50本書改變人生軌跡〉。想要徹底讀懂一本書?這篇文章可以幫上你〈對抗淺碟閱讀的最佳武器〉。想要學習在書中記下重點?這邊文章有多訣竅〈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
.
2021年正式起跑了,你的下一本讀什麼?
.
【博客來.2021 黃金月活動】
文章的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個好康,那就是一年一度的「博客來黃金月活動」。我幫閱讀前哨站的讀者們爭取到了「限量2000份的 $50 優惠券」,需要的朋友趕緊去領取。更棒的是,我請博客來將我的年度書單,做成一個專頁讓你可以快速瀏覽我的好書推薦,千萬別錯過了!
領取粉絲專屬 $50 優惠券 https://bit.ly/2WHAdAr
「下一本讀什麼」年度書單 https://bit.ly/3pB9aDa
黃金月活動主場(全館3折起) https://bit.ly/2L8pTPs
只是微小的快樂心得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今天我們來破解一個迷思。
我相信很多人都想要成功,有些更積極努力的人,甚至於因為太渴望成功,所以會刻意找一些成功學啊、提升自信啊、自我激勵,這樣的課程來上。
這些課程也確實給我們一些乾貨,比如說他們會教你「十二個成功致富的條件」、「邁向成功的五個步驟」… 類似像這樣子的部分喔。
無論是什麼樣的條件和步驟,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起手式,那就是要「設定目標」。
只要稍微有點社會歷練的人,一定就會知道我們做事,一定要有目標,我們才能夠前進的有方向和有規畫,做起事來也才會更起勁、更有動力。
所以廣泛來說,這個觀念很好、也很正確,但你一定不知道,關於「目標激勵」其實有一件很弔詭的事;那就是當你把目標設得越大,你反而越容易掉坑,離你要的成功會越來越遠。
那你一定很好奇,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關於「目標激勵」的方法,最有力的實驗支持,是在1953年,有一個很著名的叫做「耶魯目標研究」。
當年的研究人員,訪問所有耶魯大學即將畢業的大四的學生,問他們有沒有想要達成的人生目標;如果有明確目標的人,研究人員就把他們記錄下來。
過了二十年之後喔,這些研究人員再去調查同一批的受訪者,發現之前有寫下人生目標,那3%的學生,在這二十年來累積的個人財富;會比其他那些沒有寫下目標、沒有目標的97%的另外的學生,他們的總財富會來得多很多。
你聽到這裡,是不是也覺得這樣的結果好激勵、好鼓舞人心啊!
事實上呢,在2007年之前的勵志類的書籍,或者是各種跟「激勵」相關的研討會上面;你都還會經常聽到有老師引用這個案例,來說明「目標設定」的力量。
相信聰明的你,你已經聽出關鍵了,沒有錯啊!這個研究只在2007年之前有效。
這是因為喔,在2007年的時候,《高速企業》這個雜誌的一位作家,叫「羅倫斯・塔巴克」。
他想追蹤《耶魯研究》的始末,所以聯絡了幾位引用過《耶魯研究》的作家;還有呢1953年,當時耶魯大學的秘書,以及想要探討這個研究,是否真實發生過的研究人員,一起來做一個共同調查。
結果啊!不調查沒事,一經刻意的揪團追查之後,卻發現當年參與這個實驗的人,沒有一個人能夠提出任何證據來證明,曾經進行過《耶魯研究》。
所以呢,塔巴克推論,這個激勵人心的研究,事實上是一個毫無根據的傳聞。也就是說喔,塔巴克的調查,結果發現什麼鬼影子都沒有找到。
只證明了一件事,那就是那些勵志大師,只會提出《耶魯研究》來佐證他們的論點;卻沒有人想過要去求證,這個研究是否真正存在。
所以導致長久以來,社會大眾跟商業界,都對於現代心理學,這個「激勵實驗」深信不疑。
那你會不會覺得塔巴克很無聊、很解氣喔,沒事幹嘛戳破大家的美夢,幹嘛管《耶魯研究》是真的還假的,反正只要能夠讓人成功不就好了,不是嗎?
我來說個故事喔,你馬上可能就會意會到我的意思。
你想像有一個彈跳能力非常出色,很嚮往要去打NBA的19歲男孩。他目標設定,立志要成為第二個NBA的球星「柯比.布來恩」。
於是他才參加他們的籃球校隊,就會要求自己,必須跟柯比.布萊恩在19歲的時候一模一樣,一出場就技驚全場。
但是呢,他空有遠大的目標,卻沒想到在基本功不足的狀況底下,一上場就被打趴,落得很挫敗的下場,於是呢,這一輩子因為這樣的挫折感,遠離了球場。
其實這就是「盲信」的結果,只會設定目標,沒有能夠把所有的主、客觀因素,都設想周延,矇著眼睛往前衝,結果讓人直接送死的「目標繆誤」。
如果你聽到這裡喔,有一種背脊發涼,往事歷歷在目,覺得自己的生命在空轉,就是因為掉進「設定目標」然後「不斷失敗」的「目標繆誤」裡。聽到這裡呢,你其實不用太擔心,你還是很有機會翻盤的。
接下來呢,我要提供給你,哈佛大學的艾倫・南格,所做過的一個經典研究。不過我要先聲明喔,像這種明確找得到研究人員、有人掛名負責的實驗,它就跟耶魯研究是不一樣的,這絕對是真實可靠、有指標意義、有據可查的。
艾倫.南格的研究呢,主要的場域是發生在療養機構。他帶了很多那種小盆栽到療養院,發給所有的病友,並且呢,把這些院友一分為二,一組是實驗組,另外一組就是對照組。
其中的差別是,當他們發小盆栽給「實驗組的院友」的時候,這個時候特別叮嚀他們,要「親自」好好的照顧這個盆栽;並且發給「對照組院友」小盆栽的時候,跟他們說「院方」會負責照顧這些(盆栽)你不用管。
就這樣的一個小差別,六個月之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在「對照組」裡面呢,也就是「沒有要照顧盆栽」的這些院友,有30%的人死亡;而「獲淮照顧盆栽」的實驗組,這一組裡面,只有15%的院友過世。
這也就說明了,「照顧盆栽」雖然是一個很微小的掌控感,但是它卻足以讓這些院友,變得比較快樂、健康、活躍,比較不容易死亡。
更讓人振奮的是,當艾倫.南格發表這樣的實驗研究的結果,他也帶動了其他領域,投入類似的實驗。
結果各方研究人員發現,不管在教育、職場、健康、關係、飲食…這些領域,都再次印證了艾倫.南格的結論。
那就是沒有掌控感的人,也會相對的沒有成就感,身心方面會比較不健康,容易死亡。
換句話說喔,即使只有一點點,那怕只有「照顧盆栽」,這樣的小小的掌控感,就能夠讓人更有自信、快樂、活得更好。
那麼,如果我們依著艾倫.南格的實驗結果,我們回頭來看;當你陷入了「目標繆誤」這個死循環的時候,請先讓自己得到一點點的掌控感、成就感,先讓自己好好的活下去,再往下走!
就像前面提到的19歲男孩,如果他一剛開始設定的目標,不是以柯比.布來恩為標準;而是「我只要在這場球賽,投進一球就好!」。
那這樣的期待,相信他就不會被巨大的挫折感打敗,持續能夠在球場上活躍下去。
這也像是我在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裡面提到的,「讓起步只是起步」就好。
無論你的目標再好、再大,要是你在抵達終點之前,你就先掛點;那你想想看,再大、再好的目標都沒有意義,不是嗎?
所以你最應該做的事情,是把所有的目標切小、切碎,讓自己往前走的每一個小碎步,都像呼吸一樣的簡單,就能夠漸漸的找回,讓你活下去的掌控感。
有一句成語我很喜歡,叫做「日拱一卒」。
在東方的象棋裡面,這個「卒」啊,它不像「車」、「馬」這些棋子,一次呢可以走很多步,或者是有特殊的步法。
它一次就只能走一步,而且表面上看起作用還不大,但別忘了,它前進的方向,始終是「前方」。
這也是我一直很喜歡「日拱一卒」,這句成語的主要原因。
你想要「設定目標」,這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但是重點你要像一顆卒子一樣,進步一點點;每天進步一點點,這才是更務實、為你想要的成功買保險的方法。
其實就像「一天聽一點」的精神一樣,每天陪你進步一點點,所以千萬別小看「小目標」跟「一點點」的力量!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對你產生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同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果今天內容提到的【時間駕訓班】;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無論是我們的線上課程,還是實體課程,凱宇都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G6DU2v30QoA/hqdefault.jpg)
只是微小的快樂心得 在 【讀書心得】《只是微小的快樂:便足以支撐這龐大荒涼的人生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讀書心得】《只是微小的快樂:便足以支撐這龐大荒涼的人生》 人生是一場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 ... <看更多>
只是微小的快樂心得 在 只是微小的快樂,便足以支撐這龐大荒涼的人生-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欲望似乎愈來愈少了,對身邊已經擁有的人與事愈來愈珍惜,所有的快樂都在不重要的、微小的瞬間,突然亮起來。 只是微小的快樂 ,便足以支撐這龐大荒涼的 ... ... <看更多>
只是微小的快樂心得 在 [心得] 2018 我最喜歡的10本書- 看板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Medium好讀版:https://goo.gl/BZj43n
《 追逐尖叫》
這些重度上癮的吸毒者,是否有可能在他們發現毒品之前就已經受到嚴重傷害?如果毒品的
發現僅是他們生命中的餘震,而不是地震的主震,那會如何?
這是一本談毒品上癮的書,作者約翰海利用記者的文筆,深入淺出地將所有繁雜的歷史資
料與人物訪談,化作一篇篇引人入勝的故事,有時會覺得自己並非在讀一本研究紀實,而
是一本小說,然而其中的所有情節,都是真實發生在世界每個角落的,每個在這場與毒品
對抗的戰役中犧牲與掙扎的人,每個試圖扭轉世人偏見、為了拯救這些成癮者而努力不懈
的人,他們的悲劇與偉大,都讓人不禁回頭深思,我們對於毒品是否抱持著相當大的誤解
,反而使得社會問題益加嚴重?書中並沒有提供解答,但所提供的資訊卻已足以讓人重新
反思,所謂的「毒品戰爭」究竟是消滅了毒品還是反而助長了惡勢力的形成。
《少年來了》
所以說,人類的本質其實是殘忍的,是嗎?我們的經歷並不稀奇,是嗎?我們只是活在有尊
嚴的錯覺裡,隨時都有可能變成一文不值的東西,變成蟲子、野獸、膿瘡、屍水、肉塊,是
嗎?羞辱、迫害、謀殺,那些都是歷史早已證明的人類本質,對吧?
曾經以《素食者》一書得到國際布克獎的韓國女作家韓江,在這本以數個短篇集合而成的
小說中,透過不同人物與角度的敘述,勾勒出韓國史上最慘烈的政府鎮壓人民事件之一:
光州事件。在第三章裡,韓江以舞台劇形式寫下的這段台詞也頗耐人尋味,「在你死後,
我沒能為你舉辦葬禮,導致我的人生成了一場葬禮。」若是這段血腥的歷史未能受到正視
,死者未能從叛國者平反成罹難者,那麼曾經因為此事件受到傷害牽連的人們,該如何去
過接下來的人生?還有,那些在當時未能了解發生什麼事的其他國民們,該怎麼看待這樣
一場軍隊殘殺人民的悲劇?
而對於經歷過類似歷史的台灣人來說,讀這本書就像看韓國電影《1987》時一樣,能夠從
中反省我們該如何去面對同樣慘痛的歷史,才能讓這樣的慘劇不會再次上演,也讓曾經被
誣衊、被錯待、被壓抑、被掩蓋的一切,都能有重新檢視及還原真相的一天。
《上流兒童》
擁有孩子的人啊,誰可以大聲自清,不曾暗暗地惦量,有招一日,讓孩子推開沉沉的階級大
門,讓自己可以一窺堂奧?誰可以擔保,從沒有在孩子身上,看見自己未盡的夢想?說得更
含蓄一點,生兒育女,難道連『青出於藍,更勝於藍』這點無傷大雅的微小快樂都不能有?
在成名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被改編成同名電視劇之際,吳曉樂出版了這本以上流
社會為舞台、但本質仍不脫探討「母職」的小說。在社會普遍將教養小孩的責任加諸在母
親身上時,從中而生的焦慮及貪欲使得母子關係變得更加緊張,這或許是現代版的「母憑
子貴」,做為人妻、人母的生存價值,全然建築在小孩的成就上,而在這個學歷至上的社
會,校園就成了母親們的競技場。這本小說文字很易讀,劇情節奏相當流暢,作者以冷靜
旁觀的角度敘事,讓這個並不討喜的女主角經歷,除了寫實之處有感同身受的共鳴,同時
也有批判反思的犀利。很期待吳曉樂未來的作品。
《蜜蜂與遠雷》
無論是誰,都在追求「那瞬間」,一旦嘗過「那瞬間」的滋味,便無法逃離那股歡愉。因為
「那瞬間」如此完美,只能用至高無上的體驗來形容。無論是像這樣一直坐著、心思不知神
遊到哪裡去,或是比賽結束後佐著美酒,口沫橫飛批判業界現況的我們;還是不惜砸下勞力
與金錢,一個接一個出現在臺上的年輕人,大家都是為了追求「那瞬間」,才會如此焦慮、
渴望。
這本小說讓我久違地感受到「手不釋卷」的魅力,雖然厚達六百多頁,但我用不到兩天的
時間就看完,並且深深為恩田陸於書中所勾勒的音樂世界而著迷。在另一本我也很喜歡的
恩田陸小說《夜間遠足》中,她將高中生面對生活的各種瑣碎煩惱透過與旁人或自己內心
的對話,描繪得引人入勝,這次她則更進一步,成功將古典樂的美轉譯成文字,當我對照
著書中曲目聆聽時,更加感嘆她對於那些樂曲氛圍描繪之精準,還有比喻之巧妙。也難怪
這部小說能在去年史無前例的同時獲得日本直木賞與本屋大賞殊榮。唯一讓我覺得比較可
惜的是我最喜歡的角色,在後半段中戲分驟減為配角,但恩田陸對於每個角色的刻劃仍然
十分細膩,除了主角尖間的互動、對比與影響拿捏得恰到好處外,配角的選擇與視角也毫
不馬虎,她的確相當擅長於這種群像小說。
《82年生的金智英》
自從成為全職主婦以後,金智英最深刻的體悟是:人們對「持家」的雙重定義。有時持家會
被看作是「整天在家裡閒著沒事做」,充滿著貶義和歧視;有時則被看作是「養活一家老小
的事」,把妳捧得高高在上,卻又不會用金錢來換算這件事,因為一旦有了定價,勢必就得
有人支付。
記得2016年讀《素食者》的時候,我還在感嘆台灣的韓國文學翻譯本太少,但在去年終於
有蓬勃起來的態勢,且越來越跟得上韓國出版潮流,讓台灣對韓國文化的認識不僅僅停留
在戲劇與追星上,而有了另一種不那麼夢幻唯美的切入角度。這本在韓國掀起討論風潮的
「女性主義小說」,放在台灣社會的框架下閱讀也並不突兀,雖然台灣的性別意識優於韓
國,但書中描寫的男女不平等現象在台灣現況也依然存在,細微從身分證字號的開頭男生
是1、女生是2,再到職場與家庭中對於女性種種不合理待遇的情形,都令人深感共鳴。這
雖然是一本虛構小說,但是裡面所呈現的人生,對於某些人來說都是再日常不過的現實。
《殺人者的記憶法》
我曾經看著鏡子練習表情,悲傷的、愉快的、擔憂的、沮喪的,然後熟悉了簡單的要領:模
仿我面前的人的表情。別人皺眉頭的時候,我就皺眉頭;別人笑的時候,我也笑。以前的人
相信鏡子裡有惡魔存在,他們在鏡子裡看見的惡魔,大概就是我。
自從看了韓國知識型綜藝《懂也沒用的神秘學辭典》以後,就一直很想讀金英夏作家的書
,而終於在去年台灣開始陸續引進了他的小說。《殺人者的記憶法》在2017年翻拍成同名
電影,看完小說後我一點也不意外,因為他的戲劇與衝突性非常足夠,設定也十分有意思
,講的是一個殺人犯晚年罹患阿茲海默症後,想保護女兒遠離另一個變態的故事。書中全
以主角金炳秀的日記呈現,即使在一開頭就已經警告讀者這是一個記憶力逐漸流失的「不
可靠敘事者」,但我們仍然會沉浸於他所描述的故事裡,陷入作家所埋下的敘事性詭計中
而不自覺,最後被結局給反咬一口。除了情節的曲折性,書中針對生存與死亡等哲學性議
題,也有相當巧妙的論述,那些遊走於倫理界限的探索,讓這個故事充滿了令人反思的餘
韻。
《從邊緣到大師》
小說為你展示不同的世界,帶你前往從未踏足之處。一旦你見識過其他世界──例如能吞下
仙果的地方,你就再也不會滿足於自己成長的世界。不滿足是好的:人不滿足,才會修正、
改進自己的世界
不論你是不是尼爾蓋曼的書迷,只要你是熱愛小說與閱讀的人,一定都會對這本書中談及
各種類型小說及讀書之樂的文章,深感共鳴。裡面收錄的文章,有他受邀到各種場合的演
說講稿,有他為同輩作家寫的推薦序,當然也有他提及自己作品的文章,甚至還有些難以
歸類、談及生活瑣碎的雜文。
我最喜歡的章節自然是第一章〈我相信的二三事〉,在裡面尼爾蓋曼提及他從小到大的閱
讀經歷,喜歡的書店以及圖書館,他對於類型小說、童書、漫畫等非傳統文學的種種看法
。或許因為從小影響他最深、而他後來也創作的書,往往被分類至「類型小說」的關係,
所以他對於世俗習於輕視這類型故事的感受特別深刻,我很喜歡他對於類型的定義:「類
型,對我來說似乎是一套假設,是創作者與觀眾之間草擬的一紙合約。」而類型作家的使
命,就是創造一個讓讀者不會感到受騙的故事。
《 問題是,你打算當少女到幾歲》
在單身生活所感到的輕鬆愉快,應該可以克服那偶爾襲來的寂寥吧?自我中心的人生,不管
以何種形式呈現,都很難放手。如果有些快樂是『不結婚就不能體會』,那應該也有快樂是
「結婚之後就無法明白」。
一開始是因為書名而看的,看了與書同名的第一篇後就欲罷不能的接著看了下去,作者犀
利卻又不失溫暖的文筆,以半自嘲的方式描繪自己與周遭未婚女性的處境與心情,生動有
趣之餘也令人自我反思,相當推薦給30歲以上的女性閱讀。(想了解30歲以上還不結婚的
女生心裡在想什麼的人,也很適合找來讀讀看XD)
《摺紙動物園》
一塊塊孤立的感知在冰冷深沉的宇宙真空中閃耀發光,如同廣闊深海裡的泡沫。跌跌撞撞、
千變萬化,融合交會,分崩離析,留下螺旋狀的磷光足跡。當他們向前推進,在看不見的表
面升起時,每一道磷光都是獨特的署名。
每個人都成為書。
如果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那麼好看的科幻小說我總認為是要奠基在人類過往的歷史上
,劉宇昆顯然跟我有一樣想法,雖然寫的是短篇小說,但集結成冊以後卻讓人彷彿看見一
花一世界的廣闊。在我讀了第一篇〈書的形狀〉就驚喜於作者文筆之優美,在科幻小說家
中實屬難得,即使他的某些小說設定並不創新,然而在那些似曾相識的故事裡,卻深刻寫
出了人性在科技試煉下的卑劣與偉大,情節發展與也偶有令人驚喜的轉折。身為華裔美國
人,他的幾個作品取材自中國的民間傳奇(如〈狩獵順利〉中的狐狸精)及歷史傳說(如〈
所有滋味〉中把關公放入美國西部),與現代/科幻元素融合得相當有意思。我個人最喜歡
的是〈物哀〉與〈形變〉這兩篇,尤其〈物哀〉把日本文化描繪得十分傳神。書中的主角
們大多不是什麼能力非凡或位高權重的大人物,然而就像〈物哀〉裡說的, 「單一顆棋
子不是英雄,但所有棋子在一起就成了英雄。」因為歷史上無數個平凡英雄的犧牲與付出
,才得以讓某些文明與價值流傳保護下來。
《 寫作課: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就對了》
因為對我們當中的某些人來說,書籍幾乎跟世上的一切同等重要。這些小小的、扁平的、堅
硬的方形紙紙品,竟能在我們眼前展開一個又一個的天地,陪伴、撫慰、平靜、激勵我們的
心,實在不可思議。
過去兩、三年看了不少寫作相關的書,一致共同的結論就是只有多寫沒有其他方法,也讓
我下定決心在完成我的寫作之前不要再讀相關書籍,但在書店翻閱這本書後還是被吸引了
。雖然本書作者沒有顯赫的豐功偉業,比起職涯的領航員,她更像是助跑員,在你追尋夢
想的路上想放棄之際,在身旁為你加油吶喊,以自身經驗伴你走過低潮。寫作也許無法成
名或者變得富可敵國,但熱愛書籍的我們都知道,背後那支撐著我們繼續下去的動力是什
麼。
--
*孤讀者的航行*
部落格:https://glenna1106.blogspot.tw/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lonelyreader/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1.57.1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46688052.A.776.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