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泡泡 今天 蘇怡寧醫師愛碎念 貼了那個「換肚」藥的事情,「換肚」應該是現代的說法,古代稱為「轉胎」,更精確地說,是「轉女為男」,李貞德教授的《女人的中國醫療史》中已經明快地總結了唐代以前對於轉胎的態度可分成:方術與藥方兩種,時間都必須在懷孕的前三個月,這點跟現代所謂吃「換肚」藥應該有一樣的理路。
方術大概都是拿一些有男性象徵的東西給孕婦或讓孕婦看,像是在孕婦床下放斧頭、讓孕婦佩戴弓弦宜男花(似乎是金針花?)一類的東西,基本上,就是一種內外感應.....
藥物就是吃金針花、吃蠶大便、喝一堆奇怪的東西......甚至是喝老公衣帶燒成的灰,千金方中有一個方子就是這種轉女成男方:
「丹參 續斷 芍藥 白膠 白术 柏子人各二兩 人參 芎藭 乾薑各三十銖 當歸 橘皮 吳茱萸各一兩十八銖 白芷 冠纓燒灰各一兩 蕪荑十八銖 乾地黃一兩半 甘草二兩 犬卵一具乾 東門上雄雞頭一枚。
右十九味末之。蜜和丸。酒服十丸。日再。稍加至二十丸如梧子大。」
以上是貞德老師的研究,所有對生小孩有興趣的人都應該買一本來看,真的好看,千年傳統到現在還是一堆人很信:
*傳送門: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9086
------
簡單說,轉胎這件事由來已久,古代醫書也一直有記載,大家好像也都很相信,但到底實驗成功有多少還真不好說。
不過,到了元代,滋陰派的大師朱震亨卻開始有點懷疑,他在〈胎感論〉這篇文章中,說以前的人都相信南朝褚氏遺書的說法:
「男女之合,二情交暢,陰血先至,陽精後沖,血開裹精,精入為骨,而男形成矣;陽精先入,陰血後參,精開裹血,血入居本,而女形成矣。」
但朱震亨認為這個說法不大正確,他參考了另一個醫者的說法後,認為不是什麼陰血跟陽精比賽衝鋒,誰先到就決定生男或生女,來自母親的陰血與來自父親的陽精,是一起到子宮之後,陰血形成胎兒的血肉、陽精形成骨頭。
那性別怎麼決定,朱震亨認為這跟受孕的時間點比較有關係,他說經期結束的一兩日內,子宮排掉了舊的經血、新的血還沒匯聚時,這時「精勝於血」,容易生男,再過四五天,新血匯聚,就是「血勝於精」,容易生女。但這裡還要加上受孕的時間是否ok、受孕在左邊的子宮還是右邊的子宮(當時的人認為子宮有左右,但以現在的看法,可能是左邊或右邊的輸卵管),換言之,算日期這件事,朱震亨算的受孕期是正確的,但是在左邊或右邊這就不好說,另外,整個受孕過程中,其實還是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
重要的是,朱震亨在胎感論中排除掉了轉胎的討論,他自己編著的丹溪醫集中,提到的轉女為男也是配戴東西而已,不再服藥,就只是傳抄孫思邈的方法而已。多年後,替他整理文獻的明代醫家虞摶非常讚賞朱的說法,順便巴了那些轉胎藥一巴掌,他說:
「是知男女之分,已定於萬物資始乾元之際,陰陽交姤之時。昧者不悟是理,妄有轉女為男之法,惑矣。」
不知道是不是中醫後來終於認清了轉女為男這件事真的很困難,後代的醫者好像也就放生了,明清之後基本上沒有發明什麼新藥方,大概就是用雄黃或蠶大便之類的東西、配戴東西或者在床下放斧頭之類的事情而已。
我並不是做這個研究的專家,只是簡單看了一下資料,但總結來看,不管是「轉胎」、「轉女為男」或者「換肚」,都已經是千年來屢經實驗但顯然沒有太多進步的傳說,假如哪一個方法有效,肯定有更多的精進跟改良,就因為沒有,也就漸趨保守、無害,像配戴東西或放斧頭,真的不會死人,吃蠶大便,在中醫上也有一些療效。
但有些東西在現代已證明有害,比如雄黃,在古代是讓孕婦配戴之外也服用,但雄黃的毒性會造成砷中毒,在現代中醫給一般人內服都必須謹慎使用,更是孕婦忌用的東西,隨便亂吃是會出人命的。
那些吃來路不明換肚藥的女人,是拿命在賭,賭的不是兒子,是賭對方有沒有良心、有沒有給她們一些無關痛癢的東西、有沒有亂添加了會有害的藥物。
就算我烏鴉嘴好了,吃這些東西能不能生男還未定,但亂吃東西導致孕婦死亡、重病或者生出了雖然有雞雞但有各種問題的孩子,真的比較好?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NTDHealth,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節目表 https://goo.gl/7fN6pB 官網直播 http://www.ntdtv.com.tw/live Youtube直播 http://bit.ly/33BnFgn 或是加入我們的 談古論今話中醫FB粉絲團 https://goo.gl/H3jsDi 得到更多中醫調理的最新資訊。 ...
古代醫書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緩則治其本,急則治其標 | 諺語新知
治標還是治本,這是大家在日常看病時經常會討論的一個問題。大家常說西醫治標、中醫治本。但其實治病標本緩急並非如此簡單二分。李時珍就曾經在收集古代醫書時,用了很長篇幅論證標本緩急。
李時珍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家族是當地名醫世家,祖父、父親都是有名的醫生。治病救人的工作雖然偉大,但社會地位卻不是很高,於是李時珍的父親很希望兒子能夠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李時珍也確實在十四歲時考取秀才,但之後三次參加鄉試失敗,無法成為舉人,於是李時珍就棄儒從醫專心研究醫藥。
要成為偉大的醫生,就必先需要了解前人治病的經驗。但是李時珍發現古代的本草書籍有不少繁雜累贅之處,同一樣藥品可能有兩三種描述,或者誤將幾種物品混為一品。特別是許多毒性藥品,竟被認為可以「久服延年」,遺禍無窮。於是李時珍就開始整理當時的醫書,並且親自去採集各種藥物,測試效果。
而在整理醫書的過程中,李時珍會選出其中有用的觀點,並且加以闡述。例如其中一本就是《標本陰陽》,當中花費了大量篇幅講述治病時的「標本之別」,如當中就有說道:「故百病必先治其本,後治其標。否則邪氣滋甚,其病益蓄。縱先生輕病,後生重病,亦先治其輕,後治其重,則邪氣乃伏」、「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是也」。
李時珍花費27年時間完成《本草綱目》,歷經三次改寫,至萬曆六年(1578年)定本。為了編纂《本草綱目》,李時珍參考800多種書籍。不少人只是知道書中記載了甚多的植物種類,但其實這亦是中醫史上一本集大成之作,不少前人的醫學觀點都能在當中找到,這亦是本書的偉大之處。
#知史 #中國歷史 #諺語 #諺語新知 #本草綱目 #李時珍 #明朝
古代醫書 在 國立故宮博物院 National Palace Museu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真有所謂的「鬼胎」嗎?😱
就字面意義而言,「鬼胎」意指「與鬼有關的胎兒」。此一辭彙看似無稽之談,然在古人醫書中確實存在「鬼胎」症候。中醫典籍較早討論鬼胎者,為隋代太醫博士巢元方(550-630)奉詔撰輯之病理專書─《諸病源侯論》。是書卷四十二〈妊娠鬼胎候〉篇載:
「夫人府臟調和,則血氣充實,風邪鬼魅,不能干之。若損,則精神衰弱,妖魅鬼精,得入於臟,狀如懷娠,故曰鬼﹝胎﹞」。
由此觀之,巢元方認為「鬼胎」之所以生成,原因在於氣血虛損導致精神衰弱,使「妖魅鬼精」得以進入人體,產生「狀如懷娠」的現象。反之,婦女身體若調理良好,則可免於鬼魅侵擾。
關於「鬼胎」的成因,歷來眾說紛紜。明清以前的醫論大都認為「鬼胎」肇因於鬼怪、邪祟侵犯人體。明清醫者則多主張「鬼胎」未必真是與鬼神相交而成胎,而是與婦女血氣虛弱、氣血凝結、月水不調、妊娠異常或情慾失調、欲求不滿等關係密切。「鬼胎」有時甚至成為婦女與人私通後的掩飾藉口,將逾矩行為與無可抗拒的鬼邪相連結,期以減緩可能受到的公眾質疑與道德壓力。
由於古代醫者認為「鬼胎」生成的原因之一在於鬼怪、邪祟侵犯人體,故治療之法有時為帶有宗教、巫術色彩的儀式;不過,仍以破血除瘀的方劑、藥物療法較為常見,如桃仁煎、桃仁丸、茯神散等。
各位看官讀到這裡,是否覺得「鬼胎」一點都不恐怖呢?其實,古代醫書中還有更多與「好兄弟」致病有關的記載,且待下回分曉。
👻👻👻👻👻👻👻👻👻👻👻👻👻👻👻👻👻👻
(隋)巢元方等撰 諸病源候論
日本影鈔宋本
故觀000330
古代醫書 在 NTDHealth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節目表 https://goo.gl/7fN6pB
官網直播 http://www.ntdtv.com.tw/live
Youtube直播 http://bit.ly/33BnFgn
或是加入我們的 談古論今話中醫FB粉絲團 https://goo.gl/H3jsDi 得到更多中醫調理的最新資訊。
----------------------
根據統計,10位女性有9位對身上的「卵巢」功能並不熟悉。卵巢衰退意味著身體開始踏入老年期,「生育、美麗、魅力、性生活、身體健康」開始出現危機!每一位女性都應該認識卵巢,並及早保養,以免未老先衰。
這一集很高興邀請到全昌堂中醫醫院院長徐慧茵中醫師來到現場探討有關卵巢的議題。
本集內容主題如下:
1. 案例分享
2. 什麼是卵巢功能早衰?
3. 卵巢功能早衰有甚麼徵兆?
4. 卵巢功能早衰的原因:
(1) 遺傳
(2) 生活作息不正常
(3) 卵巢受損
(4) 失血過多尤其是雙胞胎
(5) 免疫因素
(6) 有因手術或放療會影響卵巢血循環,而致功能衰退
(7) 過度人工生殖的治療的傷害
5. 古代醫書有這方面的記載嗎?
6. 中醫如何治療卵巢功能早衰?
(1) 肝腎陰虛
(2) 虛火上炎
(3) 血瘀
(4) 陰陽兩虛
7. 卵巢早衰食療
8. 做哪些運動最好?
9. 卵巢早衰預防與調裡
10. 卵巢早衰藥膳:珍珠母枸杞鴨湯
11. 卵巢早衰穴位治療
古代醫書 在 NTDHealth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節目表 https://goo.gl/7fN6pB
官網直播 http://www.ntdtv.com.tw/live
Youtube直播 http://bit.ly/33BnFgn
或是加入我們的 談古論今話中醫FB粉絲團 https://goo.gl/H3jsDi 得到更多中醫調理的最新資訊。
----------------------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長得又高又壯,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於是有「轉骨方」的需求,但不當進補可能會讓孩子過早發育,生長板提早癒合,反而長不高。
這一集很高興邀請到京禾中醫診所院長陳俊如中醫師來到現場探討有關轉骨(長高)的基本觀念。
本集內容主題如下:
1. 在古代醫書中對兒童的發育有甚麼樣的看法?
2. 進補時機?吃對時機效果更佳
3. 全年都可以服用轉骨方嗎?
4. 中醫如何幫助兒童長高?
(1) 男生轉骨方
(2) 女生轉骨方
(3) 強健脾胃機能方面
(4) 促進骨骺板生長
5. 哪些食物有助於長高發育?
6. 長高茶飲
7. 長高穴道:
(1) 足三里
(2) 湧泉穴
(3) 懸鐘穴
8. 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古代醫書 在 NTDHealth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http://www.pcstore.com.tw/ntdtvapshop 想學各類中醫知識(如穴道穴位)、中醫療法、中醫保健與中醫調理治療之法的觀眾朋友,新唐人亞太電視台提供一系列認識中醫專題性的DVD,有興趣者可至我們PC Home 商城訂購
扁桃腺炎常常會引起發高燒,而且燒退了以後又發,不容易退燒,常常要住醫院打點滴。拉肚子是稠稠黏黏表示濕熱很盛,濕熱重也是吐會拉,大便稀可能是寒。
少商穴有一個原則,男左女右,它對小兒的扁桃腺發炎確實有效,這個少商穴在古代醫書叫做雙蛾喉痺特效,對感冒它也是有效,因為這是手太陰肺經的穴道,所以它治療這個扁桃腺發炎是有它的特別功效的。
介紹這個穴道少商穴,除了可以治療小孩子的咽痛發熱,還可以治療小孩子的扁桃腺炎。眞的是花小錢治大病。
http://youtu.be/T-qkgTxwkVQ
本頻道由:新唐人亞太電視台http://ap.ntdtv.com 建立
本則影音新聞出處:新唐人亞太電視台 (NTDHea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