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雨注意防蚊】-都是蚊子叮咬、都會發燒…屈公病與登革熱有什麼不同?
■桃園本土登革熱群聚事件再增7例
疾病管制署(7/27)公布桃園市桃園區長安里新增7例本土登革熱病例,為4男3女,年齡介於14至78歲間;疾管署表示,新增個案皆居住於桃園市長安里,與先前公布案2之住家距離100公尺範圍內,其中2名自覺無症狀,另4名陸續於7月5日至11日間發燒就醫,目前皆已無症狀。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7/21)表示,受全球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影響,台灣限制外籍人士入境及邊境嚴管,今年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6例境外移入登革熱病例,較近5年同期為低,境外移入感染國家以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為多,且多為1至3月個案,直到7月才出現首例本土個案。(資料來源:【註1】)
■何謂登革熱
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登革熱是由四個密切相關的病毒,或血清型引起的。登革熱病毒(DENV)為核糖核酸病毒(RNA)病毒,屬於黃病毒科(Flaviviridae)中的黃病毒屬(Flavivirus)。
▶ 埃及斑蚊(A.aegypti)為登革熱主要的傳播媒介。
這些蚊子通常生活在北緯35度到南緯35度海拔1000公尺以下。
他們一般白天叮咬,特別是清晨和傍晚,全年任何時間他們都可以叮咬並傳播病毒。
其它傳播該疾病的斑蚊包括:
▶ 白線斑蚊(A. albopictus)
▶ 玻里尼西亞斑蚊(A. polynesiensis)
▶ 盾板斑蚊(A. scutellaris)。
感染後的患者對同型病毒可獲得終身免疫,但不能防止感染其他血清型,而感染異型病毒使患者得到登革出血熱(DHF)及登革休克綜合徵(DSS)的風險更大。當攜帶登革病毒的蚊子叮咬人,病毒會隨其唾液進入皮膚,與白細胞結合併進入,隨白細胞在全身循環並在其內增殖,白細胞對病毒做出反應,導致於蚊蟲叮咬後4至7天出現的許多臨床症狀。(資料來源:【註2】)
■登革熱、屈公病、2019冠狀病毒疾病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說,登革熱及屈公病和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的潛伏期類似,民眾可能會混淆。
但登革熱及屈公病症狀多是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痠痛、出疹等;屈公病也會有較明顯的關節痛,甚至發生關節炎,與武漢肺炎比較容易出現呼吸道症狀較為不同。(資料來源:【註3】)
■落實「巡、倒、清、刷」
近期國內各地易發生午後雷陣雨,莊人祥提醒,請民眾雨後應加強環境整頓與孳生源清除,落實「巡、倒、清、刷」,以降低病媒蚊密度。
此外,地方政府應注意從東南亞返台的居家檢疫對象,應留意其健康情形,如發現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疑似症狀者,應儘速安排就醫,加強登革熱檢驗。(資料來源:【註1】)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註1】:中央社新聞粉絲團「台灣2020年首例本土登革熱現蹤 桃園男發燒起紅疹」: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7210144.aspx
∎【註2】: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登革熱防治之發展回顧報告書】,Page 13,https://goo.gl/oTFscl
∎【註3】:中央社「移工同染登革熱屈公病 近日多雨注意防蚊」: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006160250.aspx
➤➤照片
∎(苗栗縣政府)「什麼是屈公病?和登革熱有甚麼不同?」:https://www.miaoli.gov.tw/News_Content2.aspx?n=285&s=246179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巡、倒、清、刷」!一起做伙阻擋登革熱: https://bit.ly/30S8KxF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正確防治登革熱 巡倒清刷一起來】: https://bit.ly/39ysslT
▶「巡」:經常巡檢,檢查居家室內陰暗處或是地下室及室內外可能積水的容器,並於降雨過後再次巡檢。
▶「倒」:倒掉積水,不要的器物予以丟棄。
▶「清」:減少容器,使用的器具也都應該澈底清潔,每週清洗一次,清洗時要記得刷洗內壁。
▶「刷」:去除蟲卵,收拾或倒置勿再積水養蚊。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健保署 #中央健康保險署 #五南圖書 #國家書店 #五南網路書店
#登革熱防治之發展回顧報告書 #登革熱 #蚊子叮咬 #發燒 #屈公病 #埃及斑蚊 #白線斑蚊 #玻里尼西亞斑蚊 #盾板斑蚊 #發燒 #頭痛 #後眼窩痛 #肌肉關節痠痛 #出疹 #關節痛 #關節炎 #巡倒清刷
疾病管制署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新版)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是世界最大最長的珊瑚礁群,位於南太平洋的澳洲東北海岸,它縱貫於澳洲東北昆士蘭州外的珊瑚海,北從托雷斯海峽,南到南回歸線以南(約南緯10°至南緯24°),綿延伸展共有2600公里左右,最寬處161公里。約有2900個獨立礁石以及900個大小島嶼,分布...
南緯 研究 報告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登革熱防治之發展回顧報告書】
台灣對抗登革熱已有數十載的歷史,根據環保署資料顯示,在二次大戰前曾有多次的大規模流行,後因政府及民眾共同努力防治,使台灣不再是登革熱的大規模流行區,但近年來由於境外移入,再度爆發流行問題。登革熱案例,在近年來有增加趨勢 1。衛福部疾管署統計,2015年12月31日止,登革熱案例累計43,784案,212人死亡,相較於去年同時期增加了將近三倍的累計案例,這讓我們不得輕忽登革熱對國人健康的威脅。我國處於亞熱帶區,台灣的南部地區氣溫平均可高達25℃,適合蚊蟲生長,恐無法避免登革熱疫情的發生,因此登革熱的對抗防治成為重要議題。由於每年疫情爆發區域不盡相同、病毒型態的改變等因素使得登革熱研究變得複雜,未達成共識的防疫方法也增加政府政策制定上的難度。因此,導致登革熱失控的因素、登革熱的分佈趨勢、及可能的防護措施等仍然是目前的研究焦點;台灣需要更多研究資源的投入以及各界的合作以達成防疫的目標。
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登革熱是由四個密切相關的病毒,或血清型引起的。登革熱病毒(DENV)為核糖核酸病毒(RNA)病毒,屬於黃病毒科(Flaviviridae)中的黃病毒屬(Flavivirus)。埃及斑蚊(A.aegypti)為登革熱主要的傳播媒介。這些蚊子通常生活在北緯35度到南緯35度海拔1,000公尺以下。他們一般白天叮咬,特別是清晨和傍晚,全年任何時間他們都可以叮咬並傳播病毒。其它傳播該疾病的斑蚊包括白線斑蚊(A. albopictus)、玻里尼西亞斑蚊(A. polynesiensis)和盾板斑蚊(A. scutellaris)。感染後的患者對同型病毒可獲得終身免疫,但不能防止感染其他血清型,而感染異型病毒使患者得到登革出血熱(DHF)及登革休克綜合徵(DSS)的風險更大。當攜帶登革病毒的蚊子叮咬人,病毒會隨其唾液進入皮膚,與白細胞結合併進入,隨白細胞在全身循環並在其內增殖,白細胞對病毒做出反應,導致於蚊蟲叮咬後4至7天出現的許多臨床症狀。
Reference:
1. 資料來源: https://goo.gl/oTFscl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購買資訊:
>>國家書店(https://goo.gl/v4ovhX)
>>五南網路書店(https://goo.gl/KTQFr5)
(更多論壇出版品詳--http://book.nhri.org.tw/)
3. 【圖片來源】https://goo.gl/1fhXcW
南緯 研究 報告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更新版)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是世界最大最長的珊瑚礁群,位於南太平洋的澳洲東北海岸,它縱貫於澳洲東北昆士蘭州外的珊瑚海,北從托雷斯海峽,南到南回歸線以南(約南緯10°至南緯24°),綿延伸展共有2600公里左右,最寬處161公里。約有2900個獨立礁石以及900個大小島嶼,分布在約3444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4][5],自然景觀非常特殊。大堡礁的南端離海岸最遠有241公里,北端較靠近,最近處離海岸僅16公里。在落潮時,部分的珊瑚礁露出水面形成珊瑚島。在礁群與海岸之間是一條極方便的交通海路。風平浪靜時,遊船在此間通過,船下聯綿不斷的多彩、多形的珊瑚景色,就成為吸引世界各地遊客來獵奇觀賞的最佳海底奇觀。大堡礁是由數十億隻微小的珊瑚蟲所建構成的,是生物所建造的最大物體,就算從外太空也能看到。因其造就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在198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也曾被CNN選為世界七大自然奇觀。大堡礁大部份區域都在大堡礁海洋公園的保護之下,這減少了人類對此區的影響,像是漁業、觀光業等。但依舊有其他的環境因素影響大堡礁,如因逕流或氣候變化造成的珊瑚白化及棘冠海星週期性增加。對澳大利亞原住民及托雷斯海峽島民來說,從約一萬五千年前以來,他們就與大堡礁共同生活至今,無論是文化或精神都深受其影響。大堡礁支持著多種多樣的生物,其中包括有許多易危和瀕危物種,還有一些是大堡礁的特有種。珊瑚骨本身的顏色常呈白色,也有少量藍色和黑色。寶石級珊瑚為紅色、粉紅色、橙紅色。紅色的珊瑚是由於在其生長過程中要吸收海水中1%左右的氧化鐵,黑色的珊瑚是由於其含有有機質所導致。珊瑚的表面擁有繽紛色彩的能夠調節光線的螢光色素,對珊瑚共生海藻的影響以及對珊瑚適應明暗不同的環境有重要作用。氣候變化、污染、棘冠海星和漁業是對大堡礁生態系統健康危害最大的因素。其它的威脅還有海運事故、油外泄和熱帶氣旋。骨骼侵蝕帶是一種發生在骨狀珊瑚上的由原生動物Halofolliculina corallasia引起的疾病,可以感染31種珊瑚。根據一項美國國家科學院的研究,自從1985年來,大堡礁已經因為上述危害因素損失了超過一半的珊瑚礁,其中三分之二的損失是發生在1998年以後。一份2016年三月的報告顯示,因為海洋暖化引發第三次全球白化事件,導致中北部的珊瑚礁可能全數摧毀,佔據大堡礁整體40%以上。大堡礁也是個相當熱門的觀光景點,特別是在降靈群島(Whitsunday Islands)及凱恩斯地區。觀光業是這裡重要的經濟活動,每年約有十億美元的產值。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3LyLTlLza4/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DrkLimBCUIu3sRH7CNsOvQbJ5gg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