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天生軟弱 ◎崔舜華
讓我再一次 和疑問交合
讓我張開羽毛和頭髮
釋放我心裡不孕的母獸
此刻,我非常非常非常渴望地
把自己套入一雙粗糙的短靴
深陷一則不祥的啟示
我卻不情願走
在你喊死以後
從中斷的電影情節目擊
前半生踽踽跋行
地表 最不毛的夜丘
有人天生和愛一國
有的人天生軟弱
無事的光陰中我相信你
無光的夏晝中我相信你
我聽候你,直到滿溢
我兵候你,銀鯨遊行的潮汐大隊
逼近我們居住的
荒涼而卑小的城
不招風的房間
被你觸摸,我成為
地底一朵飽思欲盛放的
滿惡之華
地點富含顏料,水脈多疑
而黑暗豐饒
被你擁抱,我感覺
肺葉流動煙塵和尖叫
這流金歲月──
你不在身旁的日子
我面相如花,全部
全部朝南方開放
尚未回神的暫煨的爐火
颱風前夕逸逸地午寐
一個人滾落一地 礦的預感
山的影子壓過來
門外有木,即將崩壞
轉播鏡頭追逐幸福的現行犯
你看 有人面若春花
有人感情氾濫
有人天生和愛一國
有的人天生軟弱
卑 南 潮汐 在 護台胖犬 劉仕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天下投書 | 在那寂寞的小島,你不孤單 - 我的帛琉回憶】
2015年到2017年,我以二等秘書的身份被派駐至駐帛琉大使館。
出發之前,我對於這國家的認識粗淺有限。只知道,帛琉是我們的友邦,是個很漂亮的太平洋島國,人口不多,物質生活很單純。依稀就是一些模糊的認知。
我從來沒有想過,帛琉的故事會那樣動人,島上居民率真、質樸,用心交陪。那是一個有著獨特魅力的島國。沒造訪過,臉上拂不著太平洋的風,海洋的自信,跟南島民族的樂天之愛。
島上的愛恨情仇、家族政治、生老病死、愛慾糾葛,在小小的島被放至無限大,又在廣大無垠的藍色海洋被瞬間稀釋,隨著海豚背上吐出的水柱,一霎那之間回到自己的家。這樣的魔力,直至今天回憶起,都還胸口澎湃,不知如何寫起。
「Jerry, we are in the Pacific.」一位帛琉的友人曾經這樣告訴我。這句簡單的話,我嘗試用了全身的力氣,去感受。用盡氣力,才發現其實不需用力。
因為海的運行,自有吐納,怎會需要用力呢?
#自然的連結更勝過人工網路
在帛琉的日子裡,我常想起一部國片《等待飛魚》(2005年),那是一部由王宏恩跟Linda主演有關蘭嶼的電影,其中一句暖人心頭的對白是:「當大哥大收不到訊號,愛情才要開始。」
你能想像,在這美麗的海島國家,當烏雲密佈或傾盆大雨,全國就會瞬間失去網路訊號嗎?
因為還沒有海底電纜(在2017年7月我調離帛琉之前都還是),網路訊號仰賴鄰國的衛星訊號,於是乎,烏雲的屏蔽及宣洩的大雨,常常在1分鐘之內將帛琉從全世界密密麻麻的通訊圖瞬間失聯(disconnect)。當你在辦公室萬分焦急,突然間網路訊號悄悄歸位,原來,方才那朵烏雲已經飄走,接近赤道的陽光重新射下。
對於網路重症患者如我,剛抵達帛琉時萬分不能適應。失聯的焦慮,無法打卡的焦慮,找尋資訊的焦慮,總之萬種焦慮在心頭。時間一久,慢慢適應島國的悠緩步調,也開始感受及理解那種緩慢自在的怡然。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陪著國內訪賓會晤帛琉總統雷蒙傑索(Tommy E. Remengesau, Jr.)時,他帶著感嘆地苦笑:「奇怪,現在的小孩出了海,怎麼腦子裡還想著上臉書?」是啊!為什麼呢?帛琉人看潮汐、星星,看浪頭也看烏雲。對於大自然,最好的崇拜就是一直深情注視。倘若一直低頭滑手機,怎能捕捉大自然捎來的訊息呢?
當然,網路已經是全球沛然莫之能禦的能量,即便在這北緯7度到9度的太平洋島國,人民也極度渴望藉由網路與外界聯結。但常常,有了網路,跟全世界連上了,卻失聯了眼前。
有一天,我在海邊的壘球場練球,住在球場旁邊的當地友人(其實就是帛琉財政部長)告訴我:Jerry,快下雨了喔!我當下想拿起手機查天氣,這位部長狐疑地看著我,說:不用查啦!你看那朵雲就知道了!我半信半疑,望著那朵雲從很遠的天邊緩緩飄來,不消一刻鐘,雨水落下。
跟海洋緊密連結的帛琉人,跟大海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們依賴大海,崇敬大海,愛戀大海。他們知道大海迷人,但也知道他的無情。對於大海,他們沒有爛漫地天真,只有虔心地守護,跟被守護。
帛琉的孩子們,從小被丟進海中學習游泳。沒有昂貴名牌的泳衣器具,但彷彿血液基因帶著海水的鹹,帛琉人在海裡總能輕鬆載浮載沉。他們看起來不是在游泳,比較像是在海裡生活,那樣地自在。他們看著平靜的海,告訴你,要小心喔!那底下有一股暗流,別冒險。對於海,誠心虔心地愛著,宛若朝向法相莊嚴的神祇,祂神聖望下,人謙卑而沐。
#氣候變遷與觀光困境
對於大海的崇敬,也反映在他們對於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及海洋保育的重視。
在駐帛琉大使館服務時,我有幸負責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的業務,因此深刻感受帛琉人民對於全球暖化及海平面上升的焦慮。
雷總統公開說:「我知道有人質疑氣候變遷,但我要說,氣候變遷在我家後院日夜發生著,我目睹海平面日漸上升。」
帛琉跟許多太平洋島國相同,有著共同的焦慮。海平面上升,代表著領土面積變小。吐瓦魯、吉里巴斯等島國都面臨著類似的問題。全球暖化也影響海水組成。帛琉最知名景點「水母湖」(Jellyfish Lake)近兩年因為氣候暖化,水母因而絕跡,對全國觀光帶來劇烈衝擊。
每年,這些在氣候變遷最前線的島國領袖,包括帛琉在內,總是在國際會議中疾聲而呼,呼籲全世界的碳排放大國捲起袖子,做出改變。無奈,國際政治的現實,常常叫人嘆息。
台灣,應該在氣候變遷扮演什麼角色?我們在海洋保育,又該肩負何種責任?
帛琉全國90%以上的GDP仰賴觀光業,而今日,超過半數的國際觀光客來自中國。中國遊客在全世界泛濫成災,太平洋島國也不例外。帛琉人民對於中國的觀光又愛又恨,情感兩歧(ambivalence)。
當地報紙上不時出現中國遊客破壞海洋資源及不尊重保育類海洋生物的新聞,例如浮潛的中國遊客踩在保育類珊瑚上、中國釣客違反法令拉起海龜等。提起中國遊客,當地居民搖頭嘆息,義憤填膺。雷總統在2015年就曾公開表示,為了保護帛琉,他下令中國航班減半。
但不可否認的是,龐大的中國觀光客是個難以抵擋的商業誘惑。公開謾罵不齒的雖然大有人在,但暗自張開雙臂歡迎中國遊客的人也不在少數。沒有絕對的對錯,畢竟,哪個人不用養家餬口?
身為駐帛琉大使館的外交人員,心裡其實常常拿著一把尺,暫時、假性地拋開自己的工作,試圖中立中性地觀察發生在這島上,經濟與政治之間的拉扯,個人與國家的角色衝突,這類無解的難題。每個人都有著無奈,人生常常扛著難題,那可能是家族的、健康的、歷史的、尷尬的、金錢的。動輒以邦交之義解讀套用,只能換來表面的點頭致意。以同理心去公平地柔情衡量,有時候才能理解帛琉兄弟姊妹們的人生。那跟你我一樣,複雜艱難的人生。
#分享與共好的世界
Sharing is caring. 分享就是照顧。這是帛琉人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初來乍到時,我還不太理解這句話的涵義。
或者說,我懂這句話表面的意思,中文也常聽到類似的話。But it is not what it sounds like.
你無法理解位於太平洋的小小島國,物資的缺乏所造成對生活的影響。因為稀缺,因為運補不易,所以當你擁有時,人民習慣、勇於分享給所愛的人。
在僅1、2萬人的國家,彼此就像是一個大家庭,無論有無血緣關係。當你幸運地富足,你願意分享。當你處於人生的艱難時刻,旁人遞出珍貴的所有。分享,出於內心。
望著廣大無垠的太平洋,帛琉人民深刻理解唯有彼此照顧,家族才能生存,血脈得以延續。不帶條件地照顧。Unconditional love.
而生存,又談何容易?帛琉人用愛度量生命真諦,盈滿心的能量。當生命來臨,雙臂擁入懷裡疼心守護。有天,緣盡情逝,生命隨著浪花留下最後一抹白,雖然仍然有哀傷的淚,卻也堅強。
在帛琉群島的西南側,是Hatohobei跟Sonsorol,兩個遙遠的州。從這兩個小島,搭乘交通船到帛琉本島科羅,通常是一週的船期。在船上望著海,內心得學著抵抗孤單及恐懼,與世隔絕然後與自己對話其實很難,況且要在船身搖晃的情況下平衡自己逐漸脆弱的身心。
抵達西南群島,瞬間理解對他們而言,科羅島可是遙遠的市區,可比屏東到台北需要搭車北上7個小時那樣的辛勞,要目睹見證繁華,可得花上一星期的船程呢!島上景色原始瑰麗,卻見少數小孩有著因島上人口有限而難以避免的近親基因缺陷。家庭、社會,這類的發展能否達到喜樂,有時很大程度上著實受限那先天的、難以撼動的結構性因素。
母系社會的帛琉社會也重視婚喪喜慶,跟台灣社會一樣,但「婚」卻不是婚禮,而是小孩的滿月禮party。情投意合的愛侶有了愛的結晶,小孩生下滿月時雙方大家庭各自穿著獨特設計T-shirt,有如紅白大賽似分坐兩邊,佐以音樂及舞步。中午時分,雙方家長討論新生兒父母是否應結為連理。不管有無談成婚事,下午party繼續,不抱憾不傷感,父母還是小孩的父母,只是無緣夫妻一場。
#你是帛琉的兄弟
記得離任前,有位與我情同姊弟的當地友人問我願不願意留下後代?
「Jerry,我們喜歡你,也會喜歡你的小孩。不用擔心,你不需要負責任,多年之後,假如你想回來看他/她,非常歡迎,但那之前我們會好好照顧你的小孩。對我們而言,Jerry,你已經是我們帛琉的兄弟了!」
會驚訝嗎?其實不會。在那寂寞的荒島,其實你不孤單,如果有愛。
#天下雜誌 #帛琉 #自然環境 青年外交官 劉仕傑
-
天下雜誌獨立評論:
在那寂寞的小島,你不孤單──我的帛琉回憶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38/article/6659
卑 南 潮汐 在 雙寶娘 (譚惋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支廣告我很喜歡,分享給我家的廣告人,沒想到他說「到底是賣鞋還賣李宗盛?模糊焦點。」倒是!如果腳本真是李宗盛所寫,改天他出書我會考慮買一本。
寫台北的那一段,寫進我的心坎裡,懷念飄著雨冬夜的台北,懷念這個最熟悉的陌生城市。
找來了文字腳本全文,轉貼於下,有興趣的人可以一讀。
--------------------------------------------------------------------------------------------
每當有人誇獎我說
“李宗盛,你那個歌寫得真不錯”的時候
我都想說,那個寫歌的李宗盛
你們其實並不真的,完全認識
我想要跟大家說說過往的日子
也許你們會想要問
原來那麼平淡的日子
竟然就是這些歌的來處
為什麼?
為什麼?
【東京】
因為長期缺乏睡眠
浮腫的牙齦在嘴裡留下了血腥味兒
這竟然讓因為怕付不起居酒屋宵夜錢而託病缺席的說辭,變得有說服力起來
最後一搏的歌手
捉襟見肘的預算
侷促的便宜旅店
遲遲不來的靈感
……
差不多就是早年東京之旅的全部
在面向山手通的書房
我經常徹夜不睡,思想,迎來的人生
寫了幾個大家後來才知道的歌與詞
做了幾個大家後來才知道的決定
這個刀匠始終不知道
我制琴師之外,其他的身份
這讓我感到安適自在
時至今日,每次我搭電車來取刀
走在當年走過的路上,恍若新生
【溫哥華】
因為時差的關係,我連著幾天早起
在濕潤、漆黑、滿地殘枝落葉的林子裡行走
在不遠地方,湖面閃爍的波光,從林間能穿過來
大約過了一個月的時間
臺北的聲光氣味,才肯在我的腦海褪去
風、聲響、潮汐、天光,讓寂寞變得有意義起來
而這,正是我當初決定離開的原因
雖然我是因為急著想逃離原來的身份來到這裡
可是其實我並沒有期待,從這片林子得到什麼啟發
然而當假期結束,收拾行李的時候
我心中浮現的一個念頭,卻決定了我後半生的面貌
那一年,我三十五歲
二十年前,它教我訓我
要我知道自己的渺小,要謙卑安定
二十年後,它依我信我
任我剪裁切削,重新安置
時至今日,每當我身在琴房,總想到林子裡的自己
如今我手中握著它的血肉軀體
心中讚歎著它的紋路肌理
我慶倖,也激動,1994年那一次旅行
讓樹與我,兩個生命,重新展開
【香港】
想我在香港的那些年,唯一練就的本事
也許就是能在精品店裡,佇足良久,似就要掏錢,卻面無愧色,施施然走開
這個城市太快
要是不小心,連感情都可能變得浮光掠影
在這樣一個自豪於效率速度的地方,深刻雋永,是不是更為珍貴呢
如果真的是這樣
那麼那些在九龍塘、對衡道、花圃街、法院道,
那些隱匿在工廠大樓狹窄巷弄當中的錄音室裡面留下的歌,一下子就有了意義
【吉隆坡】
我老愛跟人說,吉隆玻是我音樂的第二故鄉
在這個大華語文化圈裙邊的城市裡的華人,有一種難以言說的質地
有時候讓人惻隱,或者心生敬意
我當音樂總監視察分公司的業務
吉隆玻總是最後最遠,最讓人筋疲力竭,以至於心不在焉的一站
後來我有點明白了,音樂人們真心想要的
是像文學的前輩們那樣,經歷蕉風椰雨洗禮之後,去到一個讓人看得見的地方
作為那個百年前在馬來半島登岸的廣東人、潮州人、臺山人、客家人、海南人…的後代,這裡的音樂人開始奔赴在往陌生的,傳說中的故鄉路上
不過我們也都看見,華語樂壇出類拔萃,迷倒眾生的南洋子弟從未缺席
我偶爾會見到這些年輕的同行,佩服之餘,難免我心裡會想:
好小子,十年前,檳城街邊粿條攤,擦身而過,沒想到十年後你竟然已經站在這裡,恭喜恭喜!
【台北】
這真是個神奇的城市,
不管我離開多久,走得多遠,只要回來
它能自動幫我連上離開的那一天,那一個瞬間
好像,只需要我尋原路回去
我就能夠看見匆匆離開時候
已無心品味的茶,仍有餘溫
我敷衍告別的人,還在那裡,生我的氣
三十二年前的一個秋日下午,在這裡四樓我應徵的差事
對一個總共只有五首創作,剛剛在行業裡邁開步子的年輕人來說,天知道意味著什麼
“人生這個時候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很多滋味的。”
我很快地就適應了音樂人的生活
你知道的,就是那種生活
撇開創作的艱辛不說,我極少失手
可是這也讓我經常憂慮著,接下來的十七年間,我一直期待的,可以讓我脫身的連續幾首歌的失敗並沒有到來
2001年3月5號,我決定,放下一切,離開
無人過問我在北方的遭遇,好像那一切皆是命定的必然
就像故鄉也知道我終將歸來
我現在用來辦公的地方
是我十五歲的時候的臥房
就從這裡,我離開家求學,一無所成,我很羞愧地回來了
當然也在這裡,雖然我終於能夠用熟練了幾個和絃開始寫歌
可是每每我唱的時候
都是因為很缺乏自信,而顯得靦腆
因為我想我不知道這些歌,將會有什麼意義,又要把我帶到哪裡去
今日陰雨,我跟當年那一個一籌莫展的少年,並肩無言
事過境遷終於明白
人一生中每一個經歷過的城市,都是相通的
每一個努力過的腳印,都是相連的
它一步一步帶我到今天,成就今天的我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newbalance 11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