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dioNio精緻可愛的藍芽耳機體驗文
先說一件搞笑的事───
這是一付瑞典品牌藍芽耳機的體驗文,廠商送我兩份產品,我和小弟真實體驗幾天之後,我原本打算把產品退回給廠商,但包裝都拆掉了,該怎麼退呢?
小弟鼓勵我:「姐,既然收音效果不好,就不要為難自己說好聽話,就把產品退給他們吧。」我說好。
深夜,正在我困擾怎麼寫信告知廠商時,我突然發現耳機下端一條橘紅色的線,咦,竟然是透明貼紙?封住了麥克風。
天啊,我兩只耳機的貼紙都沒拆,就這樣測試了幾天,不僅聽音樂,還和好幾個朋友講電話。😅
隔天,立刻使用這付藍芽耳機打電話問小弟:「你,有拆耳機的貼紙嗎?」
我弟檢查一下,他也沒有拆,他說:「啊,我以為是設計呢。」
哈哈哈哈,笑翻😁,我也以為是設計,因為這款耳機質感極好、設計精緻,真的會誤會。
於是,我和小弟又重新測試這付耳機,再也沒有雜音、環境音,說聽都很清楚,不像前幾天彷彿從遙遠地方傳來的聲音。
當我寫信告知廠商這件事,對方回信:「那個貼紙真的是很多人都會忘了撕,不好意思忘了提醒您!😅」
#這篇是藍芽耳機體驗文
#若有興趣
#看到最後有優惠事項
坦白說,我沒有使用耳機的習慣,竟然要推薦耳機,哈哈哈哈。
20多年來,我曾主持過電台節目、也常接受電台訪問;在錄音間,連傳統大耳帽的耳機,我都很少戴、主持人通常也隨便我,只要收音清楚就好。
本人一直對身外之物──凡能輕就不願重,包包、衣服和鞋子,都以此為標準(以為這樣可以飛,笑)。
當Sudio Nio的廠商找我寫體驗文,我上網飛速研究了一小時,決定答應,因為它們的產品的設計感都好美喔,無論是耳機或小音響,超級可愛。
我很少答應寫產品體驗文的,比如:海苔或甜食,我不敢吃海苔,我也少吃甜食;我也不寫勵志書推薦,因為我不太看勵志書籍;某些產品很奇怪,比如通乳丸(收到信,我差點笑翻在電腦桌下);還有亂槍打鳥、連邀請作者名都不寫的,直接刪除。
某些沒答應的原因,萬一產品很糟怎麼辦?我都使用了,怎麼連包裝退回去給對方?這就是這次體驗過程,發生的意外狀況。
Sudio Nio───首先,真的很可愛;第二是輕巧,只有45g;第三,我現在剛好需要。
說穿了,願意使用藍芽耳機的我,就為了做一點運動,黃昏去公園快走;音樂,當然是走路最佳良伴。
因此,我把擱置在抽屜的iphone附贈有線耳機拿出來使用,卻一路散步都綁手綁腳,無法放鬆雙手擺動方式。
我才發現,自己確實需要一副藍芽耳機,本來想買iphone藍芽,還在猶豫中,Sudio Nio就送上門了───具備 IPX4 防水機能,而且可連續使用5.5小時,連充電器可使用20小時,這些功能都很吸引我。
收到產品時,更驚艷,來自包裝的細膩度,我覺得一個公司願意花那麼多精神在包裝設計的,應該也不會太吝於花時間在產品功能上。
瑞典品牌,我們最熟悉的是平價又實用的IKEA,Sudio Nio大概類似這樣等級。若需要更高規格的,Sudio官網有更高價位耳機產品可選擇喔。
#以下是看完這篇文章的你的優惠
1) Sudio 官網結帳輸入折扣碼 「whale2021」,Nio只要NT.2193,全館85折,還可半價選購Nio耳機套,隨單附贈冰島風情托特包+質感卡片夾,送完為止。
https://www.sudio.com/tw/
2) 加入 Sudio Sphere 會員,購買後註冊商品,全系列耳機音響產品皆享有長達三年的保固期。
3) 全球免運,30天免費退換貨。
@sudio #sudionio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
「勵志書籍」的推薦目錄:
- 關於勵志書籍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勵志書籍 在 書閣&生活隨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勵志書籍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勵志書籍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勵志書籍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勵志書籍 在 鄭匡宇激勵達人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勵志書籍 在 [討論] 對於心理勵志書籍的看法- 看板WomenTalk 的評價
- 關於勵志書籍 在 勵志書籍 的評價
- 關於勵志書籍 在 心理勵志書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勵志書籍 在 雞湯書真的爛透了嗎?ll 心理勵志書好壞差在哪裡 ... - YouTube 的評價
勵志書籍 在 書閣&生活隨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來點成長吧
🐶歡迎收藏或分享,推廣閱讀需要您。🐶
書名/ #人生雖苦但還是值得活下去
作者/ #岸見一朗
出版/ 感謝 #皇冠出版 #平安文化
今日介紹8月新書,是《被討厭的勇氣》作家的全新力作,近期收到的邀約裡我最期待此書了。讀完令我心情平靜,對生老病死與未知的未來不再那麼恐懼,書中也多次提到阿德勒心理學,此學派的思想果真能好好運用在生活之中呢!
此書分為八章,探討在人生中如何面對必將歷經的生、老、病、死、與人際關係,以及人生為何總是那麼苦?又該如何積極面對當下?作者也不時加入自己的人生經歷,配合許多阿德勒心理學的金句,細細解說,來改善你心底最深層的恐懼。
摘錄我的劃線段落(「」內為摘要):
📌關於〔人生很苦〕:「生病成為一個契機,讓人開始覺得過去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其實一文不值,那是因為『破壞性的大浪』也就是死亡逐漸逼近,人終於知道人生是有限的。」
→我也是如此,在大病一場之後,人生真正的價值與該做的事才慢慢浮上檯面。如同作者所說的「挫折反而比成功更能學到東西。」
📌關於〔生病〕:「家人生病的時候會放大家人之間的關係。」
→不只有正面的幫助,也可能摩擦增加而造成不愉快。
「不要把未來跟希望連結在一起,與其說不要,應該是說未來無法和希望連結,因為未來並不存在。」
→隨著年紀增長,愈來愈能體會「未來並不會來」這件事,只有「當下」才是永恆不變,我們永遠活在「當下」,有什麼想做的就要當下去做。
📌關於〔老〕:「只要活在『當下』、『此時此地』就不會老也不會死。衰老和死亡,沒有所謂的好或壞。」
「人不是因為衰老才無法增長智慧,而是因為怠於學習才會衰老。」
→將近30的我也開始對於年齡感到恐慌,路上背著書包的女學生們是那麼青春洋溢,而我只能駝著身子帶著黑眼圈上班去,仿佛是為襯托她們而活著…。唉,我想多了,是吧?
📌關於〔沒有意義的實用性〕:「即使不是因為生病,也有可能為了照顧孩子或雙親而無法在外工作。這種時候,人也不會因為無法工作而失去自己的價值。」
→有不可逆的因素而無法工作時,真的很讓人懷疑自己在這世界的實用性啊!或許也需要厚臉皮一點,讓自己好好休息,總會進入到新階段的。
📌關於〔忘了死亡也無所謂〕:「活著本身就有價值,活著就是對家人的貢獻,這一點從平常就要傳達給父母知道才對。」
此書心理學的觀點不會太難懂,能讓自己在這充滿競爭的世界裡找到一方平靜之地;讓對萬事萬物皆充滿刻板印象的現代人,有轉換思考的機會。像是給人心理諮商般,那些你所煩惱的事或許是多慮了,一同與作者來場心靈對話吧!
畢竟,「人生雖苦,但還是值得活下去!」
說不定,盛開的花叢就在下個轉角等著你。
-
-
-
-
#心理學#阿德勒#阿德勒心理學#日本文學#好書#好書推薦 #好書分享 #閱讀 #閱讀日常 #閱讀心得 #閱讀筆記 #書蟲#書單#心靈勵志#勵志#勵志書籍
勵志書籍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女力】
「即便沒有人欣賞你,你也要懂得欣賞自己,可能你的不同,正是這世界缺少的一部分。」正因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更要懂得接受、擁抱「#獨特性」。
連結: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25396
【真實週年.時代講堂|D&I 擁抱不同❤️】
不一樣也可以很自在,一起來探索 #多元共融 的美好!
👉 https://womany.net/s/yxr7203
勵志書籍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
勵志書籍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嗨 大家好 我回來了
什麼是脆弱呢?這是一個開放式問題,有些人認為承認弱點是脆弱,有些人認為容易被人傷害是脆弱,但作者認為,展現脆弱,正式展現勇氣的方式。
在職場上有多少次我們不願意直面內心,或是向同事訴說自己的真實感受,招致後來更多不必要的麻煩,這本召喚勇氣正是為了解決職場上展現脆弱的觀點上給予更多實際案例與解釋,若你曾在職場上遭遇不順遂,或是目前就正陷於這種狀況,這本《召喚勇氣》絕對值得拜讀
#脆弱的力量 #召喚勇氣
我的部落格:
https://vincentreading.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我會定期每個禮拜上傳一部影片,若你有任何建議或是想聽到我說哪本書,歡迎可以寫信給我,或在Instagram上傳訊息給我也可以。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我的Bilibili:
https://space.bilibili.com/475005918
勵志書籍 在 鄭匡宇激勵達人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腦科學與心理學研究證實
你平時所說的話,正在塑造你的人生
日本傳奇斜槓創業家不藏私親授
近40萬人見證正向語言翻轉人生的力量
工作不順、情場失意、家庭關係出問題……
這種時候,你會對自己說「凡事往好處想」嗎?
這麼想並沒有錯,但不夠!
因為腦科學與心理學研究證實──
正向思考若能化為正向語言說出來,更能加速心想事成!
大家知道我一直在提倡正向思考
自己本身也是一個非常正向思考的人
那這麼正向的一本書我怎麼可能不推薦給大家呢!!!
這本書告訴我們正向語言的力量
也許一時之間很難真的正向思考
但是照著書上說的
把正向的話語說出來
慢慢的
你會發現不可思議的變化喔!
並且大家可以看到封面那長長一串推薦名單
那麼多人推薦
好書,不買嗎?
#非讀不可
#正向語言的力量
#鄭匡宇
---------------------------------------------------------------------
一樣在fb有抽書活動喔!
歡迎大家踴躍參加~
---------------------------------------------------------------------
勵志書籍 在 勵志書籍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佛說:沒口德的人,下場會很悽慘! 每個人都有著與生俱來的福報, 會因此決定一些先天的條件。 而這些福報, 是前世修來與今生不斷積累的福德資糧。 ... <看更多>
勵志書籍 在 心理勵志書 | Dcard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覺得最近吹起一股勵志書的風潮,不管是在網路書店還是書局,架上擺的清一色都是心理勵志書,然後你會在ig看到各大網美人手一本,引用 ... ... <看更多>
勵志書籍 在 [討論] 對於心理勵志書籍的看法- 看板WomenTal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現代人生活壓力確實很大
每隔幾年就會有心理勵志的暢銷書
譬如已經變成此類書籍代名詞的《心靈雞湯》
耳熟能詳的《秘密》系列、《被討厭的勇氣》系列
或是近來以社群平台竄紅的加里 維納查克
但可能我對於這種看似充滿正能量的東西很抵觸
閱讀時多半感受到的不是療癒內心的效果
反而像直銷大會虛情假意的口號
最後成就的根本只有書籍作者的荷包
偏偏當我和父母、朋友分享工作生活的不愉快時
都換來叫我多看幾本勵志書的說法
說是可以轉換視野和角度
但對我來說效果實在趨近零
請問女版版友們對於這類書籍的看法是什麼?
真的有憂鬱的版友被某些書影響後改善生活狀態的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2.101.7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omenTalk/M.1563933795.A.E02.html
※ 編輯: f77928 (111.242.101.74 臺灣), 07/24/2019 10:03:49
謝謝c大推薦的兩本書,我會去找來看看!
對我來說宗教和心理勵志書籍類似,可能對我無效。但能撫慰一部分人,也是有其存在意
義吧。
我相信他們出自善意,但這類書太像是單純的商品,看完有種有看跟沒看一樣的感覺。
暢銷的反而是超譯版本,或許比較容易閱讀。
心理勵志書有不同的角度,有些希望你擁抱自己的缺點不要自我懷疑,有些教你重新檢討
自己,我是傾向兩者都有其意義,但對於我的效果有限。
怎麼說呢...光是聽名稱就讓我超害怕XD
i大當時辛苦了
要自己去蕪存菁才能把握整本書的幾句話,但除了大方向細節仍然讓人茫然。
我不能同意更多。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