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第一次上下公車被阿嬤扶(有點歹勢)
謝謝阿嬤~>//<
---
這是一篇感謝文
最近呢就是jio jio不爭氣
總之就是行動不便
學長姐&同事們幫了非常非常多的忙
除了很不好意思
心裡的感動跟感謝都裝不下了
活到這個歲數才深刻體會陳之藩為什麼要謝天
因為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
真的很幸運在一個很棒的單位工作
謝謝大家,所有人的好我會一直記在心底
新年新希望,希望jio jio趕快好
完了之後祝所有的RT們咖骨&手骨勇健
出之於己者太少意思 在 行銷表達技術專家 解世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早安,努力是最好的報答~
記得某部電影的情節「當知道飛機要撞上雙子星,機上沒有一通是仇恨、復仇的簡訊,它們全都是愛的訊息。」
我猜每個人,經歷最莫名其妙的庚子屬,迎接未知的辛丑牛,也是心懷感恩感謝的。
連賈伯斯也曾說:「我們所吃的東西大部分都不是自己種的。」他的意思是說,我們一直以來都在接收別人給我們的禮物🎁
就連我們自己以為努力拼出的,
還不是都因為別人願意給機會。
回想這一年,
得於人者太多,
出之於己者太少,
說謝天顯得太客套,
努力是最誠意的報答。
出之於己者太少意思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開始明白,一個人要學著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那些一直把原生家庭當做不肯成長不願意改變自己的藉口,很多時候都會惡性循環。
生而為人,我們的人生裡總是會遇上不同的挫折與難處,如果說青春期以前的我們沒有辦法改變自己因為出身而造就的性格,那麼當我們成人以後就應該有責任為自己的性格負責,與其一直叨嘮著自己是個不被愛不幸福的受害者,不如換一個角度嘗試著去改變什麼。
很多時候,抱持著受害者的心理,最大的受害者其實是我們自己,你總覺得這個世界是欠你的,但是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沒有反應過來。
取自《我們生來就不是為了取悅別人》
*********************************
各位朋友,早安:
會拿這位作者的文章來討論,是因為討論原生家庭,有朋友的立場是,有人「一直把原生家庭當做不肯成長不願意改變自己的藉口」。「藉口」確實是一個語氣比較重的文字使用方式,但這確實代表某些朋友對原生家庭議題的立場。
其實,就摘文舉的例子來看,我們還是看得到,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那是很難被忽略的。
即使是長大成人,不少人還是跟原生家庭緊密相連,抽拔不開。尤其房價很高,為了節省開支,成年子女、單親家庭,還是可能跟原生家庭同住一個屋簷下。
「過去原生家庭的事情我沒有辦法也不需要去負責,但是從現在開始,我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要為自己負責……」
從這一段作者的文字,大概可以知道,在態度上的某些差別。相對來說,有朋友是認為,自己要為原生家庭負責,這也是原生家庭的力量依然強大的原因之一。
我因為跟不少家庭相處,也確實知道經濟獨立、情感獨立,並不容易。有些人因為身體病弱,有些人依然仰賴原生家庭的資源過活,但有人靠自己就過得不錯,這難以一概而論。
如果人要充分為自己負責,能經濟獨立、情感獨立是一種重要的階段,但我猜,也不一定是唯一的方式。
我個人常藉著不同的文章,去拉大我的視野,試著涵容,並且接納不同人與事的存在。祝願您,能為自己負責,並且走出受害者角色!
.
在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兩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
你總以為自己是受害者
【文/ 達達令】
1
先說一個面試的故事。
M先生經營一家遊戲公司,有一天面試了一個行銷部門的女生,各方面條件都不錯,最後他提問了她的興趣愛好,照理說到了這個地步也算是心裡認定這個人了,這時候女生慢條斯理的回答說,我最大的興趣就是養生,喜歡研究美容延緩衰老偏方,每天晚上九點就要休息,所以我希望找一份不需要加班的工作,因為我下班要回家自己做養生晚餐了。
面試結束後M先生就把女生送了出去,也沒有再安排人資的同事聯繫她。
一個星期後這個女生發了一封內容很長的郵件到M先生的公司官方郵箱,大概意思就是希望能夠給她這個機會,如果是因為之前說不願意加班的關係,她願意妥協,M先生看到人資轉發過來的郵件之後,禮貌的回覆了這個女生,但還是拒絕給她這個機會。
事後我問 M先生為什麼,M先生說,公司需要一個行銷的人,在這場面試的對話中,即使這個女生各方面的經驗都不錯,但是回歸到她的性格來看,一個在二十五歲還不到就開始集中精力於養生的人,那她心裡的節奏與狀態肯定是慢的,這種慢會造就她性格上的一種慢,但是行銷部門主要就是活躍氣氛的,所以我希望有其他更好的人選。
我繼續問,如果她性格上跟職場狀態上不一樣,比如說像我性格比較慢熱,但是在工作環境裡就會切換成活潑外向的角色,這樣就下定論會不會對她不太公平呢?
M先生回答,找工作本來就沒有什麼公平可言的,而且這個女生的郵件裡還告訴他其他事情,大意是女生從小父母就離婚了,因為父母是老少配,母親的年紀比父親大,所以從小到大在她的意識裡,一直覺得是因為父親嫌棄母親不夠年輕貌美,所以拋棄了她們母女,以至於女生在如今心裡惦記的事情就是害怕老去。
M先生補充了一句,你說聽到這個故事後,我又怎麼敢讓她進來公司呢?聽完這一番話我覺得很感慨,一是覺得這個女生太過於掏心掏肺把自己的隱私告訴了一個陌生人,更何況是找工作這件事,更沒有必要拿出來作為獲取一份工作機會的籌碼,因為但凡有一點經驗的人都知道,職場是個講情更是講理的地方,以一份工作能夠提供的薪水及成長收穫而言,萬萬還沒有到要把自己的家庭故事往事經歷拿出來交換的程度。
第二點讓我覺得感慨的是,我身邊很多這樣因為原生家庭因素而造就的「受害者」,這樣的成長環境造就了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認為自己是被逼的。
***
2
我有個關係還算不錯的小學同學,雖然後來因為讀書工作分開很久,但還是經常聯絡,從小到大她就是一個很膽戰心驚的女孩,班上有任何同學欺負她也不敢反抗,因為每次回到家裡她告訴自己的母親說在學校受欺負了,母親的第一反應就是,肯定是你做錯事情在先,然後母親會接著嘮叨,我們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不要輕易跟別人起衝突,安安全全把日子過好就可以了。
時間久了,這個女同學就再也沒有跟母親抱怨過受欺負的事情了。
大學畢業之後,女同學沒工作多久就結婚了,在家當全職太太,她的原話是:「我自己的童年得到的愛太少了,所以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也變成這樣另一個可憐的我。」於是後來的日子我會偶爾陪她聊天來消遣她的寂寞。
有一天她在通訊軟體上告訴我,說自己孩子的性格越來越暴躁了,怎麼管教也不聽,因為這樣她的先生也很生氣,認為她全職在家都沒有把孩子帶好,婆婆也說要把孩子接回老家去,不再讓她照顧孩子了。
一般遇到這種難解的家事,我是不敢也不會輕易開口給建議的,我還沒有結婚但是我的哥哥有家庭有孩子也跟我的爸媽住在一起,我身邊也有關係好的同事偶爾跟我抱怨一下家裡的各種矛盾,所以我知道每個家庭都有難念的經。
我沒有馬上給答案,只是慢慢看著她打字過來,看看能不能整理出一點想法來,果然,在一個小時的滿滿文字之後,我發現了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她跟先生以及婆婆對於孩子教育態度的不同。
比如說孩子在公園裡跟其他的小朋友玩耍,大人們就會在旁邊聊天,每當女同學的孩子跑過來告訴媽媽,說被別人推倒了或者搶東西了,女同學總是第一時間安慰自己的孩子,說寶寶這不是你的錯,你沒有做錯事情,媽媽會幫你討回公道的......
這樣一來時間久了,孩子的性格越來越蠻橫,對身邊的孩子的舉動也越來越放肆。我小心翼翼的詢問她,孩子每次被人欺負了你都喊著要替他討回公道,你的想法是什麼呢?
女同學告訴我,一是覺得自己身為一個母親,要表現出是孩子的大樹是靠山的角色,這樣孩子知道我是永遠會在背後保護他的;二是每次說討回公道是想灌輸他一種觀念,就是這個世界還是有正義在的,不希望他這麼小就對這個世界失望了;第三點就是因為我小時候一直沒有得到過我母親的肯定,所以我發誓我一定不會對我的孩子這樣,我要時時刻刻都保護著他。
我再小心翼翼的說了一句,可是你不覺得有可能會物極必反嗎?
女同學發來一個很震驚的表情,然後說,你的意思是我不會管教孩子囉?
這一刻我覺得氣氛不對了,於是說或許因為我還沒有結婚生子,我還沒有經驗也沒有資格跟你探討養育孩子的事情,所以可能有些地方說的不對,希望你能諒解。
在火山可爆發能造成友情決裂以前,我轉移話題並且趕緊結束了這場對話。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女同學有天半夜私訊我,說她的先生堅決把孩子帶回老家,交給婆婆照顧了,她的先生也很長時間不願意跟她說話了,她覺得生活要走到盡頭了。
我爬起來陪她說話,從小時候說起,女同學告訴我小時候被班上同學欺負的情節,有很多場景我都歷歷在目,如今我們長大了,那些欺負過她的同學可能都不記得她這個人了,但是這些記憶卻給她留下了很深的傷痕,這種傷痕更多的是來自於她母親一直以來對她的不理解不認可。
女同學告訴我,在後來的日子裡她也試著去理解自己的母親,因為家境不好,母親工作辛苦,父親很早因為生病就離世了,母親一個人兢兢業業小心翼翼的把她養大,盡量讓日子不要出太多的是非,她知道自己的母親很辛苦,所以她也不會恨自己的母親。
但是女同學又告訴我,她已經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了,她一直很缺愛,所以希望給自己的孩子全部的愛,難道這樣也有錯嗎?
我不敢告訴她的是,任何一個家庭的結合不光只是兩個人的外在跟性格的磨合,更多的是兩個家庭的價值觀磨合,女同學的先生從小到大家庭環境算是和諧開心,也是因為這樣她很羨慕先生的成長環境,所以希望能夠讓自己的孩子在這樣好的條件下成長。
可是女同學沒有明白的是,她身為每天二十四小時陪著孩子的人,很多時候她的性格跟價值觀會在無形之中影響孩子,那些她以為自己所沒有得到過的愛護,現在要加倍給自己的孩子,這對孩子而言,不也是一種過度的保護,跟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灌輸嗎?
就好比我們有些父母小時候很窮,後來經濟條件變好了,就一個勁的要把最好的一切都給自己的孩子,美其名說是愛,但是這種愛其實只是一種物質上的補償,對精神意義上的傳承一點都沒有,而且對孩子而言他們根本沒有被補償的概念,因為一出生他們的世界就是大人們給予的世界,他們又怎麼會知道因為我的父母以前過的很窮,所以我現在吃好喝好就是應該的呢?
我給女同學幾個建議,一是就讓先生安排把孩子接回去給婆婆帶一段時間,這些年她也很辛苦,就當給自己放一個假吧;二是我讓女同學也回自己的老家一趟,看看自己的母親,要她跟自己的母親攤開來聊一聊,畢竟她現在已經是個身心健全的大人了,不會一味聽信母親以前的那種灌輸了。
女同學聽了我的話,回老家待了一個月,陪母親買菜做飯,去小時候的學校跟那些老房子看看,也買了好多禮物給鄰居,麻煩他們如果可以盡量多多照顧自己的母親。
女同學回來後找我吃飯,告訴我有天夜裡她跟母親睡在一起,母親突然跟她道歉,說小時候從來沒有愛護過她,總是把所有的責任推在她身上而不會去責怪其他家的小孩,母親告訴她,撫養她很艱難,「也是第一次做媽媽,不懂得怎麼開導自己的孩子......希望你能原諒我這個不合格的媽媽吧!」
女同學告訴我,那一夜她什麼也沒說,就是任憑眼淚在枕頭上流過,然後不停的拿被子擦眼淚。
「那一夜過後,我覺得我跟我自己的母親和解了,我也放過我自己了。」
如今的日子裡,女同學開了一家花店,每天打理著各種自己喜歡的花,遇到那些買花給女朋友的男生,她總是不忘叮嚀一句,「有時間記得向爸媽彙報一下你的戀愛情況啊,他們也很孤單,希望你能陪他們聊聊天的啦!」
後來漸漸的,婆婆也把孩子帶回來了,女同學就跟婆婆兩個人輪流照顧孩子,但是盡量不會跟孩子全天待在一起,她會創造機會讓孩子接收一下先生那邊家人的關照跟相處。
有天女同學找我吃飯,說要謝謝我幫她開導了這個難題,我說跟我沒有任何關係,最重要的是你聽進去我的建議而且去實踐了,而且做得很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也算是拯救了你自己,順便拯救了你的家庭而已。
聚餐過後我們各自回家,我看到女同學在社群網站上發了一則狀態:我曾是個受害者,也是個加害者,還好我告別了那樣的我。
這一次我可以確定,這個女同學終於理解了這個家庭問題的根本邏輯。
***
3
這樣的例子,我身邊的人還有很多,從工作到戀愛,我的朋友給我的大部分回饋就是,因為我跟他的條件不一樣的,我家跟他家的環境不一樣,所以我覺得跟我的同事或者是伴侶有時候溝通起來很難......
這些現象談及背後,都會回歸到原生家庭。
因為我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所以我們對事情的要求也有不同的規則,比如一對新婚夫妻,妻子堅持牙膏要從底部開始擠,丈夫卻從中間一捏,就把牙膏擠出來了,妻子會說牙膏本來就該從底部擠,丈夫會說:「你的本來和我的本來,本來就不一樣。」
那些我聽過的夫妻不和的故事裡,大部分聽起來都是芝麻粒的小事,快遞的包裝應該慢慢用剪刀劃一個口還是直接用手用力撕開,曬衣服的時候是對折還是直接用衣架掛著,家裡的鞋架要一雙雙擺放整齊還是堆著放就好,一家人吃飯喜歡說話熱熱鬧鬧還是食不言寢不語......這些習慣看似不是問題,其實背後都是一個人的價值觀對這個生活的反射,那些說「我們很相愛,但是就是過不下去了」的話我以前覺得就是瞎扯,但是我現在卻越來越相信了。
我不是個喜歡當心理醫生的人,只是我身邊的朋友願意跟我吐露這些心事的時候,我覺得這也是對我的一種信任,一開始我很難整理這些情緒,因為他們給我的都是負能量的資訊,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其實這也是對我自己的一種反思。
我開始明白,一個人要學著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那些一直把原生家庭當做不肯成長不願意改變自己的藉口,很多時候都會惡性循環。
在我的職場工作裡,有同事經常跟我說,「我這個人說話比較直,你不要介意啊......」每次開會起衝突的時候大家各不順眼,我都會安慰自己說大家都是對事不對人,沒關係的,這就是職場本身。
在我身邊的認識的一些朋友中,也會有人跟我抱怨昨天去相親的那個男人就是個極品,吃飯的時候小氣得要死居然提出要 A A制,這樣的人我打死也不要。
我沒有告訴她,其實我跟我男朋友的第一次約會吃飯就是 A A制,回到宿舍的時候我身邊的姐妹都說這個人小氣,但是我後來才知道,男朋友的媽媽是老師,從小就告訴他要尊重女孩子,所以事後他告訴我他本來是想付錢的,但是又怕我覺得他太大男人主義了。
你看看,就吃這麼一頓飯,彼此的心裡就有各種揣摩跟添油加醋的旁白了,就更別說涉及到更大的事情比如說選擇一個行業一份工作,或者找一個可以結婚的人組成家庭變成親人而不是單純的戀愛。
生而為人,我們的人生裡總是會遇上不同的挫折與難處,如果說青春期以前的我們沒有辦法改變自己因為出身而造就的性格,那麼當我們成人以後就應該有責任為自己的性格負責,與其一直叨嘮著自己是個不被愛不幸福的受害者,不如換一個角度嘗試著去改變什麼。
很多時候,抱持著受害者的心理,最大的受害者其實是我們自己,你總覺得這個世界是欠你的,但是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沒有反應過來。
美國有一句諺語,
When life gives you lemons, make lemonade 。
如果生活給了你一顆酸檸檬,那就榨杯檸檬汁吧!
我不能保證這個建議有用,但是我能明白的一件事情是,過去原生家庭的事情我沒有辦法也不需要去負責,但是從現在開始,我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要為自己負責,傳承是一個很神聖的事情,而前提是你願意把自己過好了,否則之於你的父母,之於你的後代,之於你身邊的人,他們都是跟著你的原則心態而成為更好的人,或者是更糟糕的人。
一念之間,不過如此。
.
以上部分文字取自
我們生來就不是為了取悅別人(隨書附贈達達令╳知名插畫家DebbyW∞療癒手寫筆記本)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3973
優 ‧ 悅讀
.
改為線上直播_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24 基隆免費公益講座_創作我的幸福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4369237288959/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出之於己者太少意思 在 出之於己者太少。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多了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無論是什麼事,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多了,就感謝天吧---- 永遠的哲學家皇帝「陳之藩」. 僅以此篇來追憶. ... <看更多>
出之於己者太少意思 在 [值日] 取之於人,用之於人- 看板CS_TEAC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謝謝L版大的介紹,其實看了都會覺很不好意思,因為自己並沒有像L版大說
的那樣呀,這種感覺就有點像是 我只是一般的妹,但經過L大的”易容術”之後,成
為名列無名百大正妹,單日人氣上萬的妹一樣…XD
回應蕾老師的話,我會盡量多發些專業、清新健康的文章的…囧…不過我可以
推不專業、不清新健康的推文…:P
另外,如果我有出書的話,我一定會請白大幫我寫序的…
+++++ “醍醐灌頂 “ (澆) 的日誌文 +++++
記得在我小時候,約莫是13、14歲,有一次跟家人去菲律賓玩,在行程之中有
一天,我們去參觀某個景點,在有些地方某些人的生活不是那麼好,母親從包包裡
拿了一塊”我的”麵包,想說我過了兩、三天都沒吃,就要把”我的”蛋糕給當地
的小朋友,在拿出去之前,母親問了我還要不要吃,不然就要給別人了,其實我是
不想吃的,但在當下,我卻說我要吃,並把那塊蛋糕拿回,後來我還是硬著頭皮把
蛋糕吃完了,這件事情我記得很清楚,後來也影響我很多。
有時候不論是看雜誌、新聞,或是別人轉寄的文章,都會看過落後國家的環境,
或是一些勸世的文章,我深深覺得,生活在台灣的我們,真的很幸福。一塊蛋糕,
當下,我是那麼堅持是屬於”我的”東西,而不願去分享,而且是我不怎麼需要的東
西,對我而言,是一塊毫不起眼,隨時想吃就有的東西,但對他們而言,可能是佳
餚,可遇不可求的禮物,可能是一個月,甚至更久才能吃到的食物,相較之下,對
於我的”捨”,跟他們的”得”比起來微不足道,在這樣的條件下,”我的”已經沒有什
麼好堅持的了,我,還有什麼好失去的呢!!
國中時有一篇文章我非常喜歡,就是<<陳之藩.謝天>> 「得之於人者太多、
出之於己者太少,要感謝的人太多了,所以我們只好謝天」,每次看到那種自以為是
的人,擺出不可一世的姿態,居功為先,都為之感到汗顏,除了本能,沒有什麼事
是不仰賴他人的,對我來說,取之於人,用之於人,杯水之恩,當泉湧以報,這個
報,並不一定是回報施恩的人,而是將所接受的恩惠,倍以回饋社會或他人。這就
是我為什麼將金錢看的這麼淡,錢,再賺就有了,愛,是要分享才會有的,物質生
活,夠用就好,仔細想想,我們需要的是不是真的那麼多,需要基本生活的人更多。
這種謝天的情懷很難用文字教導給學生,只能用分享,並期待他們有一天能夠
感受,現在很多小朋友衣食不缺,物質生活豐富,但卻缺少同理心,跟憐憫的心,
太過以自我為中心,沒辦法去體會弱勢的困難。
「施比受更有福」前人已將這樣的精神化成文字流傳給我們,我,真的沒什麼,
因為我們都是來自於別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29.163.19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