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薩提爾對話方式更了解自己的小孩!
#親子 #溝通方式 #教育 #冰山理論 #家庭關係
-
更多專屬於媽媽的暖心內容
投稿專區 https://niusne.ws/mgvh6
私密社團 @媽媽妞真心話
冰山理論應對方式 在 我們不只是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育兒筆記】169:與孩子朝夕相處,是精進「正向教養」的好時機 (暘斌)
去年育嬰假結束,回去上班後,我有時會被芳瑜虧不夠了解孩子的成長階段,育兒知識也沒進展。孩子和爸爸漸行漸遠,大小事都想找媽媽,只有想玩才找爸爸。
說來無奈,尤其是2020的下半年,每天回家都快力竭,只想趕快把時間快轉到八點半,期待雙寶入睡後,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偏偏孩子又不是機器,偶爾會有情緒不佳、身體不適,或是各種不配合的時候,我就會更急躁,但一急反而事情更糟,往往需要芳瑜出手善後。
仔細想想,「忙、累、急」三者,真的是「正向教養」的大敵,尤其是下班後,常常已經身心俱疲,不免以為用最直觀的方式帶孩子最省力。然而,真的有省到力嗎?
那陣子,芳瑜會等我回家才煮飯,由我陪孩子們玩。有時候Evonne忽然心情不好,開始大哭、尖叫,甚至丟東西,而老爸我只會不停逗弄,一下拿貼紙、一下拿玩具、一下扮鬼臉,使出渾身解數來轉移注意力,想要化解危機。
這些招式,對於嬰兒時期的她還管用,稍微懂事後,被我這樣一刺激(因為我採取了「薩提爾」所謂的應對姿態之一➡️「打岔」),Evonne往往會更生氣、崩潰,想要衝去廚房找媽媽告狀!
有時我被逼到無計可施,情緒不免也來了,就放任她大哭不管,而芳瑜邊炒菜邊聽到女兒在咆哮,只好又趕來幫忙。(不過她自言已經常常忍住不介入,「停頓」,讓我和孩子自己磨合😂)
類似的NG處理方式,到了今年初我成功調整生活節奏後,已大幅好轉,但還是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芳瑜的腦袋比我好,學以致用的能力較強。因此,書上的知識較經她轉化後,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而這方面的育兒功力,我始終沒有什麼長進。
五月中以來,疫情忽然加劇,大家都要宅在家裡,24小時和孩子處在同一個屋簷下。
這既是危機,也是我精進育兒能力的轉機。利用這兩週的空檔,我終於將《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仔細研讀完畢。這本書,我讀得最慢,但成長也最多。
結論先行,我打從心底認同「正向教養」,也願意在此書的基礎上,透過生活事件的磨練和持續的閱讀來增能,不斷提升自己的育兒功力。
實施「正向教養」,我歸納出三大重點與收穫:
1️⃣「#溫和且堅定的對待孩子」
當我們堅持這樣做,孩子會在穩定的環境中顯得越來越自律而自信。更重要的是,身為父母的我們,「育兒的幸福感」會大大提升。
2️⃣「#當孩子出現不當行為, #就表示他渴望被愛。」
這部分和薩提爾的「冰山理論」是相通的。當我們一次又一次看見冰山的底層,連結孩子的渴望,就是一次次增強孩子對家庭的歸屬感和自我的價值感。
3️⃣「#失敗就是最好的學習機會」
不論是孩子的行為失誤,或者父母的情緒失控,大家都無需太自責,因為沒有人想要搞砸一切。當我們具備「終身成長的心態」,每一次失敗,都可視為我們變得更好的養分。
簡.尼爾森的《正向教養》、史蒂芬.柯維的《與成功有約》及樊登的《陪孩子終身成長》的道理是相通的。我們應該依照「放諸四海皆準的原則」來待人處事,而不是依照「自己的心情」來面對世界。準此大方向視之,「自我成長」、「育兒之道」、「關係經營」也都是一樣的道理。
讀完《正向教養》的這幾天來,我發現自己對孩子格外有耐心,也特別聽得懂他們真正想表達什麼、需要什麼。
當Evonne又突然崩潰大哭,最近我會先把她抱起來,一邊拍拍、一邊小聲地問:「姊姊,怎麼啦?」絕大部分的時候,Evonne都會抽抽噎噎地說,因為某件事她一直做不好,所以她很生氣(或難過)。
當我釐清原來是「挫折感」讓她的壞情緒無法排遣,就可以直指核心的問她:「妳想要自己再挑戰一次嗎?還是想要把拔跟妳一起試試看?」因為情緒被正確的理解了,不論最後她選了哪一個,往往都會破涕為笑,而我們的存款帳戶又有了一筆進帳。
自從我也較能掌握「正向教養」的訣竅後,我們一家人的相處越來越有默契。
雙寶足不出戶已經整整半個月,以他們之前天天出門玩的生活習慣,至今也從未鬧過革命。甚至當芳瑜偶爾心煩意亂的時候,我也能適時挺身而出,裝man地說:「我來陪他們,妳去休息吧!」
我想,這次我真的稍有進步了吧!
#2y9m
—————
🔸延伸閱讀🔸
📌親子教育的三根支柱 (暘斌)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193548255520790/?d=n
📌一致性──最理想的應對姿態 (芳瑜)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305911554284459/
📌停頓──讓問題跑一會兒 (芳瑜)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243054520570163/?extid=0&d=n
冰山理論應對方式 在 心靈僻靜花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賦予一件事的意義,決定了我們的感受。
薩提爾的冰山理論中強調「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面對問題才是問題」,因為自我的核心是內在經驗的泉源。
一個人的外顯行為起始於對情境的應對方式,而應對模式則來自於個人感受,這層感受有自己內在建構的意義、信念或觀點,而這些中心思想則有兒時未被滿足的期待,與生為一個人最初的原始渴望。這全部加總形成了一個人由內向外與由外向內的一套固定基模,也就是我們與人相處上的互動模式。
在薩提爾的家族治療模式中提到,要如何不被感官覺察被扭曲之下,太快作出解釋而產生出自動化反應,我們可以向自己提出以下問題:
1)我聽到、看到什麼?
這對於釐清事件與解釋之間是如何共構出來的,是重要的且需要被覺知到的。很多時候看到的與聽到的和真實的真相是有差距的,藉由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在內在區分辨別出來。
2)對我所聽到、看到的,我賦予什麼意義?
人類有強烈的驅力傾向去定義每件經驗的事,去賦予它某層意義,但許多我們對人事物或經驗的意義,都是根據過去的學習、經驗及自身價值感的層次來做當前現實的解釋。因此覺察及區辨出自己是如何賦予所聽所見之意義,是轉化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
3)對我所賦予的意義,我有何感受?
對所賦予的意義所生出的感受是什麼加以釐清,才能夠清楚地覺察到有其它可能存在的意義,以及覺知到在回應前有選擇的機會,與他人核對真實意圖為何。
4)對於這些感受,我又有何感受?
這一層是很多人未覺察到卻很重要的一環,對自己的感受有什麼感受,指出我們對自己的感受的決定和批判。很多時候在不一致(社會我與真實我)的狀態下,我們可能沒有認知到自己在內心否定自己的感受,而決定不去接納或表達。比如我可能憤怒時覺得那股攻擊力很可怕,而決定不讓他人知道我的憤怒,而藉由投射在他人身上,去指責他人的憤怒不應該,去抨擊他人的情緒化。
5)我使用了哪些防衛?
投射,意指把我們的責任丟到別人身上,它可以降低我們的罪惡感(如上述的例子)並捨棄自身的責任;否認,則是否認問題的存在,試圖騙過自己及他人不需去注意或為它負責;忽略,是逃避面對任何改變的一種防衛,有時候除了有意或無意忽略之外,也會以拖延的方式呈現。
6)在給評論時,我使用了哪些規條?
對於角色或感受所定出的規則或中心思想,大多來自原生家庭的影響。比如生氣是不能顯現出來的。
以下的例子來統整說明:
丈夫:為什麼晚餐還沒做好?
妻子:抱歉!唉!我怎麼會這麼笨,再幾分鐘就會弄好了,真抱歉!
當夫問及晚餐時,可能妻聽到的是「批評」 也許是從臉上的表情或音調去解釋為批評、惱怒的,妻回想起小時候被父親責備的情景,她感覺他身體中有一股能量就要爆發,甚至打她了,所以她感到「害怕」。
妻對這情形的理解是:夫在生氣,而她就要慘了。這一切在告訴她她做錯事,她不夠好。她害怕會發生什麼事,對這樣的感受,她感到很「無助」。
妻認為把害怕的感覺講出來是不被接受的,在她成長的家庭裡,求生存的規條之一是:「分享感受是不安全的」,因為她必須假裝這些感受不重要,大部分時間假裝沒事,帶著胃痛上床。
妻所學到的規條是:「不應該表現出任何害怕或生氣」,於是今天妻就忽略或否認她和夫之間所發生的,以道歉作為忽略及否認自己的感受。
而夫這一邊聽到了帶有討好的聲調,看到了一種歉疚及罪惡的表情,但夫其實買好了戲票要帶妻晚上出去,於是夫對他所看到所聽到的解釋是:「她再次要試圖避免和他親密」。夫對此感到失望,而這失望所帶出的感受是覺得自己不值得、沒有希望。
這讓他想起小時候,他來自一個大家庭,他是個長子。小時候身邊並沒有足夠的情感滋潤,他常有被剝奪的感覺。他的求生規條是:「不要去要求所需要或想要的」。因為他人可能會拒絕,所以不去要求,而把拒絕投射到週遭的人身上。因此他學會藉由指責來保護自己,於是與妻的這個事件就以指責來回應。
因此夫妻兩人都否認、忽略並投射他們的感受,他們都沒有講出心中的感受,或是對那些感受的感受,也沒有相互核對對方的意圖或說話的意思。
所以看似妻在討好,而夫在指責,他指責得愈厲害,她討好得愈兇;而她愈是想要道歉,他則就愈可能生氣。最後,兩人都覺得被排拒、被誤解、不被肯定,也沒有人覺得親密。
我們都是從自身所設定好的內外在環境中,選擇所要聽和看的。我們所預期或害怕的,常常就是我們相信是我們所聽到和看到的。
#更多內容歡迎報名靈魂之旅課
#週三週六班登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