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力量 #我去劍橋找一顆石頭?🤣🤣
雖然我是讀文學的,但卻很少跟大家分享文學作品,因為畢業後才發現原來文學是離一般人的生活很遙遠
然而,文學卻是我每天的糧食。
在我小時候還不知道什麼是文學,就愛上了它。
十幾歲時,常常放著學校課本不看,竟讀一些對考試不加分的課外書:三毛女士筆下的沙漠愛情故事,白先勇先生的台北人,徐志摩在劍橋散文集(後來有機會到劍橋大學,還去找刻著他的《再別康橋》的那顆大石頭😆😆), 席慕容老師的書......
我研究所會去唸英美文學也是因為太愛在文字堆裡醉生夢死😅
美國文學比較好讀,因為美國建國不就是1-2百年間,從18-19世紀讀到20世紀就結束
英國文學就很艱難苦澀,最早可以追溯到8世紀,當英語這個語言開始文字化漸漸成為主流的古英語時期的史詩,經歷過詩詞,小說,戲劇....等,一直讀到20世紀。
全部念完一輪後,我發現我最喜歡的文學類別是戲劇
我好愛看劇。 說到劇,一定少不了大文豪莎士比亞,與他的四大悲劇四大喜劇。 我最愛悲劇是 《哈姆雷特》Halmet, 最愛喜劇是 《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 .
莎翁當時把他的作品搬上當時不入流市民小卒娛樂觀看的舞台,然而因為他的劇寫的實在太好,連當時英國女皇都偽裝到民間來看劇,戲劇才從此發揚光大。
在英國唸書時,因為太喜歡莎士比亞,我跑到他的故鄉,參觀他小時候居住的房子,他出生的房間,他結婚後的住所,他寫作的地方....
他到倫敦時表演的劇院,雖然這個歌劇院已經約有3-4百年的歷史,中間經過世界大戰的摧殘,但修建之後仍保留莎翁時期的樣貌,現在仍然演出著莎翁的作品。
我記得窮學生的我,買了搖滾區的票(就是最便宜最前面的票),很克難地跟櫃檯借了坐墊與毛毯,在寒冷的冬天縮著軀體,坐在露天的歌劇院裡看了3小時的劇,幻想著自己在16世紀跟著莎翁一起觀賞他的巨作。
回台灣開始工作後我就很少看過舞台劇了。朋友知道我很愛看劇,邀請我參加在 #歌劇院 舉辦的 #2021台灣國家藝術節 的 #記者會 。
坐在歌劇院的小劇場廳裡,舞台上表演者賣力地演出,但我眼前彷彿出現十多年前那個很愛藏在被窩裏裡,開著夜燈咬著文字的小女孩
#2D的文字讀到心裡就是3D的意識流
#文字是有溫度的力量
#MartinLutherKing 他的I have a dream 開啟了美國的平等自由與和平
#莉雅老師 #廚房裡的法式優雅 #氣質網美主廚 #巴黎藍帶主廚 #世界冠軍 #暢銷作家 #電視台知名廚藝老師 #英美文學碩士 #美學食光 #歌劇院 #戲劇 #文學 #翻轉烘焙教室 #一鍋烘焙玩到底
每個發文都像是在寫散文,因為我是文學魂🤣。但說文學很無聊對吧?下次還是來說美食好了😆😆
冬天古詩詞 在 吳敦義 Wu, Den-Yih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冬至湯圓
今天是「冬至」,台灣民間習慣稱為「冬節」,也就是冬天開始的日子。
北半球的「冬至」,通常在國曆的12月21~23日之間,是一年之中,黑夜最長、白晝最短的一天,即是古人所說的「夜至長,日至短」。
「冬至」一到,代表酷寒的天氣也就來臨了。
這個「節氣」,提醒人們要注意保暖,傳統民俗要吃湯圓,也有不少人進補,既是團圓之意也是補身之時。
「黃鐘應律好風催,陰伏陽升淑氣回;葵影便移長至日,梅花先趁小寒開。」這是宋朝女詩詞家朱淑真所寫的七言詩《冬至》;讀之,讓人在寒氣中看到了生機與希望。
今晚,
無論身在家中或外地,
無論是否與家人或親友團聚,
且來一碗
熱熱湯圓
暖胃
暖心
冬天古詩詞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倍萬自愛:學蘇東坡 晚年如何加萬倍愛自己》
*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東坡活了66歲,他在朝廷中一共只呆了八年十一個月,之後不停的被貶:甚至一度處於死牢囚犯狀態。
去世前兩個月,人終於回到熟悉的故土,浮雲一別後,流水數十年間已過。他抵達了江蘇鎮江金山寺。
當時蘇東坡的才華已名滿天下,朝廷的迫害鬥爭,抹滅不了千年一遇的詩畫大家。
金山寺和尚拿出一幅他的肖像畫,畫的就是蘇東坡,「這是你的畫像,你現在自己來了,請在上面題首詩」。蘇東坡在上面題了一首六言詩,最後兩句:「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白話文意思是「我這一生平的功業,就是一輩子到了三個地方,黃州、惠州、儋州。」
這三個都是他流放的地方,一輩子被流放三次。這詞當然是豁然開朗後的自嘲,一種回看人生三大逆境的態度。蘇東坡所以成為蘇東坡,恰好和他的人生在這三個逆境中還能發出光芒,息息相關。他知道自己的價值,從未因功名高低否定自己,甚至因此「倍萬自愛」,不必皇上愛了,自己加倍愛自己!於是逆境,反而成了他一生功業的主要原因。
黃州時期是蘇東坡書法藝術長進關鍵時刻,黃州時期也是蘇東坡詩詞突飛猛進的時期。
以前在朝廷風光時期,他的詞反而寫得少,許多傳世作品,大多在黃州一系列創新而成。黃州正是他才華最洋溢的時期:例如《念奴嬌.赤壁賦》正是當時的作品。
眨流至海南島儋州他不以寫詞為滿足,完成三本著作:研究易經,研究論語,研究尚書,共三本學術著作。他後來回到大陸本土時,在廣西碰到了大風雨,抱著一個布包袱,裡面裝著三件書稿。風雨中蘇東坡摸著這個包袱,對自己説:有了這三本稿子,我這一生,沒白過啊!
風雨,歲月,皆無情,他更要「倍萬自愛耳!」
* 初至黃州,他寫了一封信給朋友,朋友寫信安慰他,大意是:你倒了大霉,碰到這麼大冤獄,又貶到黃州:朋友試圖安慰他。
蘇東坡回信:你何必這麼悲悲切切地來安慰我,我們這樣的人本來對自己的道德是充滿自信心的,認定自己在政治上的見解是正義的,是對的,為朝廷出力,為朝廷提意見,這是對的。
所以一個人內心有一種堅定的信念,儘管遭遇不幸了,坎坷,打擊,當你知道自己沒有過錯,本諸忠心時,他的自我肯定不會被官位高低動搖的。
他不是來求名位的,他是一個以蒼生國家為核心價值的歷史人物。他不只是寫詞,寫字畫之人,他的堅挺,他的歷史觀,他的高度,才能寫下千年歌頌的「念奴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蘇東坡晚年被貶到惠州、再接著被貶到海南島儋州的時候,朝廷整他的執政者實際上是嫉妒他的一名老友,那人一心想置他於死地。
北宋時代海南島被當成鬼門關,中原去的人十去八九回不了,他六十二歲高齡才去,朝廷眨他之人,本來就心存希望他死在那裡。沒想三年以後六十五歲,蘇東坡活著回來了,他偏不死。
因為,他被貶愈遠,愈懂得倍萬自愛耳。
掌權者可以摧殘他的肉體,但無法打垮他,他的信念堅靭,他懂得倍萬自愛,於是一次又一次,活了下來。
* 離開了可以報效朝廷的機會,蘇東坡開始熱愛生活,也善於生活。他善於在小日子中,很簡樸的,乃至有點艱苦的生活中找到自處之道。從中發現美感,發現詩意。這種過人的本領,來自於他明白:此刻愛自己,珍惜自己,多麼多麼重要。這樣的自我認同,使他終而成為千年傳奇人物。
*其實蘇東坡出生時過的是富裕童年,他在朝廷命官時也有過錦衣玉食的經歷。
在朝廷裡特別是高太后執政的時候,當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相當於部會秘書長,此外教小皇帝讀書,對領導群講課,那一段日子的他,年紀輕輕,已過得既榮耀,又一帆風順。
時隔不久他被貶到了黃州、又惠州,最後一路至中國最南端的海南島去了。
貶到海南島以後,他哭自己的困苦嗎?在海南島的田野裡,有一天他背著一個大挑走在田野中,六十幾了,還一邊走路一邊唱歌,碰到一個老太太,老太太對他說,「蘇內翰,你當年榮華富貴,現在啊,好像一場春夢」。蘇東坡說你說得太對了,很好,於是為這個老太太起了一個名字叫做「春夢婆」,還寫進他的詩裡:多麼瀟洒!
蘇東坡曾經穿錦衣品玉食,但春夢過了,就過了。簡樸艱困的生活,他仍然也可以在荒山田野,不知家在何方,高歌歡唱,把小日子過得有味道,又很快活。
* 一些在海南島的故事特別有趣。六十好幾了,生活卻每況愈下,更加窮苦,海南島當時很落後,沒有稻米,求一米粥不可得。他的小兒子蘇過孝順地陪著他去海南島過苦日子。蘇過以當地的芋頭做了一道芋頭羹,蘇東坡大讚此乃天下絕味,特此專寫了一首詩讚美。
在海南島東坡先生第一次吃到了蠔,蠔當然現在算上品,好東西。但古代的中原人可不能接受。唐朝的韓愈,貶官到廣州,寫了一首詩,題目叫做《南食》,批評南方的食品,把廣東的好食物全部批糟得一塌糊塗,說人家送來的蠔,送來的蛇太可怕了,這個怎麼能吃,太恐怖了,他一樣都不敢吃。
蘇東坡完全不同。蘇東坡到海南島第一次嘗到蠔,他說這個味道太美了,於是專門寫了一篇短文敍述這個蠔怎麼好吃。小兒子陪著他,一起品嚐生蠔。他告訴蘇過,千萬不要把這個祕密說出去了,蠔這麼好吃一旦說出去了,傳到京城裡,某些人聽到以後,一個個都想像蘇東坡一樣,希望朝廷也把他流貶到海南島來,這樣一來,他們會分了我們的美食。你不要說,以後就我們兩個父子獨享。
* 蘇東坡發明的食物不僅僅是東坡肉,讀《蘇東坡文集》,還有「東坡魚羹」、「東坡菜羹」。魚就是普普通通的鯽魚、鯉魚,不是什麼稀罕的食材。
他所欣賞的東西,食材不是特別珍貴的。
他為什麼發明東坡肉?到了黃州以後,發現黃州的豬肉特別便宜,所以他天天買,天天做。
廣東的荔枝蘇東坡最喜歡,一到嶺南就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誇說每天吃300顆荔枝,長住嶺南,因荔枝,也高興。
他是四川人,再到江蘇生活。江南有河豚魚,河豚魚四川沒有,長江下游才有。
河豚魚有毒,在北宋吃河豚魚當然比現在更危險。
他的好朋友李禪是江南人,李禪從來不吃河豚魚,李禪對蘇東坡說,「忠臣孝子不能吃河豚魚」。
為什麼?
你吃死掉了就做不成忠臣,做不成孝子,要保命,你不要吃。
蘇東坡卻說河豚魚這麼好吃,味道真鮮美。何必呢?
蘇東坡從黃州出來以後有幾個月住在長洲,長洲有戶人家開小飯館,做河豚魚做得很好,聽說大名鼎鼎的蘇東坡就住在城裡,而且知道他喜歡吃河豚魚,專門請蘇東坡到他家來品嘗他家的河豚魚,蘇東坡欣然前往。
封建時代人跟人比有點不平等,這家人是市井人家,開小飯館的。蘇東坡到了以後坐下來先享用一盤河豚魚,主人站在旁邊陪著,主人不好坐下來,因為他是市井小民,站在旁邊陪著。廳堂後面一個屏風,屏風後面躲著一大群人,這家人全都躲在後面,也不敢出來見,為什麼躲在後面?他們想聽,他家的河豚魚做得不錯,聽這個大名鼎鼎的蘇東坡來吃,有沒有說好吃。
沒想到蘇東坡坐下來以後,拿起筷子悶頭大吃,一言不發,屏風後面的人想他怎麼光吃不說,過了一會,蘇東坡一個人把一盤河豚全吃完了,把筷子放下,說了四個字「也值一死」。
死了也值得,因為太好吃了,中毒了,也認了!
* 他的傳世之作是鬱悶的時候賞冬景而得。《後赤壁賦》裡有八個字,那是寒冬的夜裡面,跟兩個朋友到赤壁山下,兩個朋友留在船上,他一個人爬到山頭上。
黃州的赤壁山200多公尺,他上去以後,冬天的夜景,四顧看看,無非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一片簫條的冬景。
此時此刻,站在赤壁賦風頭上的東坡心情悲然,《後赤壁賦》裡說得很清楚,叫做「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四周靜悄悄,有一種悲涼感、孤獨感,肅然而恐,內心還有一種恐懼,因為朝廷還在蒐集他的罪證,還在攻擊他。
他挺過來了。留下曠世巨作。
他挺過來最主要的原因不只是豁達,而是內心自信篤定而生的堅韌,那「倍萬自愛」!
皇上不愛了,國家不愛了,時代不愛了,命運也不愛了,他卻懂得要更加一萬倍愛自己,多一點,多一點,再多一點。
—取材自《衣若芬:陪你去看蘇東坡》及《莫礪鋒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