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壓力大的孩子,嚴防開學自殺潮】
延後開學,自在安逸的寒假延長了好幾週,莘莘學子又要調整步調,適應快節奏生活。
這兩天,接連看到中學生跳樓事件,真是令人心酸又膽顫。
「開學自殺潮」的陰霾似乎浮現,我想到三年多前寫過的一篇相關文章,翻出來再和爸媽們分享。
……………………………………
【家長做好7件事 開學憂鬱不上身】/ 彭菊仙
我曾留意過一個驚人的社會現象:新學年才開始,就接二連三發生多起中學生墜樓事件。
事實上,大家對於「不明墜樓」的真正意涵都心知肚明,當時我就關切起「開學症候群」易引發「學生自殺潮」的問題。
翻開過去的紀錄,不論中國、香港、日本或韓國,每年在暑假過後,都容易爆發「學生自殺潮」。
特別對於畏懼升學壓力、成績殿後、人際關係差、長期受到霸凌、心理素質與適應力差、或是自我要求嚴苛的學生群,
在經過兩個月的逃避與自我放逐之後,當再次面對如「高壓鍋」的學校生活時,焦慮感又突然上身,
這些孩子思及自己又將過著疲於奔命、度日如年的日子,便緊張焦躁起來,輕則顯出胃腸不舒服、頭痛、全身無力等身心症狀,重則很可能在毫無預警之下,走上絕路。
.
根據「科學人2015年第161期」Jay N. Giedd撰文指出,在青春期,腦區之間的連結不斷增強並因應環境需要而不斷修正調整,
「這種特殊的變動能力,其實是一把雙面刃,它幫助青少年在思考和社交上大步前進,但是不斷改變的本質,也讓青少年容易做出危險行為或發展出精神疾病。」
此外,大腦的「邊緣系統」和情緒有關,在青春期時成熟,但是負責理智判斷和控制衝動的「前額葉皮質」,直到20多時還在不斷變化。
青春期就是「腦區發育不一致」的危險時期,造成青少年敏感多愁而又不知如何理性控制自我,致使常常上演成人眼中可笑而無聊的「為賦新詞強說愁」戲碼。
.
看著這些有憑有據的科學研究,不禁讓我回到自己的青春期。高中時,我因著敏感的個性與對自我高度的要求,不自覺地常常自我挑剔與不滿,因而退縮在群體的角落,將自我隔絕在人群之外。
長此以往,我最終彷若一個無所依歸的邊緣份子,無所適從。我極度痛恨自己在群體中所呈現的孤獨形象,從而相信身旁的人都必定視我為怪咖。
這種在人群中無法適切存在與侷促不安的感覺,讓我天天上學時都感到如泰山壓頂般的痛苦,但又無從逃避起,於是,當時的我真的曾悄悄盤算著如何自我了斷。
人到中年,我坦誠面對自己過去這一段糾結,這才發覺,青少年時期的我,應是一個染上「藍色病毒(憂鬱症)」的生病孩子。
所幸,我的身邊不時環著我最信任的親人,我得以幸運地將苦楚吐露,當時雖能稍減心中的重壓,但我深知直到出了社會多年,因著大腦結構的完整、人生經驗的豐富與豁達,才算逐漸脫離藍色病毒的纏擾。
.
青少年為什麼會放大自己的問題?為什麼會過度在乎別人的眼光?
心理學家Elkind曾提出,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義」有幾個特徵,其中就是在心中有自己「想像的觀眾」(imaginary audience)。
「青少年一直想像自己是演員,而有一群『觀眾』在注意著他們的儀表與行為,他們是觀眾注意的焦點,因此青少年好像是『魚缸』裡的『金魚』。
『想像的觀眾』是由於青少年初期過高的『自我意識』所造成的。」
我想,當時的我應該與大多數染上憂鬱的少年一樣,都無法停止放大自己,無法停止重度關注自己,無法擺脫別人想像的眼光,才把別人看似無謂的小問題擴大成心裡揮之不去的深重陰霾。
但是,這些記憶中的片段提醒了我,當青少年透露出憂鬱的訊號時,絕對不要掉以輕心,
因為在我們看似無謂的小問題,在他們尚未發育完成的大腦結構、侷限的人生智慧、錯誤的認知、孤立無援之下,很可能因過度「自我中心」而放大了問題,絕對需要旁人適當的介入與小心處理。
.
針對前述身心焦慮症的青少年好發群,特別要提前預防與疏導「開學症候群」。
1. 提前調整生活作息:慢慢調整成類似上學時的入睡與起床時間,讓孩子對開學先有生理與心理上的預備。
2. 開學後,以「漸進式」的方式來回歸課業量,並「漸進式」的減少休閒娛樂時間。切莫急速上緊發條,以免適應不良。
3. 和孩子一起回憶學校生活愉快而開心的時刻,引導孩子連結到正面而令人期待的學校生活片段。
4. 和孩子聊聊上學期的學校生活與曾經遇到的難題,一起想想如何能適應得更好?有什麼解決方法?一定要以鼓勵的言詞激發孩子的信心,樂觀以對。
5. 找機會讓孩子提前和可親的同學聯繫或聚首,讓孩子在開學時能有歸屬感,排除孤立感。
6. 新學期開始,和孩子一起設定合理可追求的學習目標。
7. 針對常發生的親子衝突,如手機使用問題、電玩時間、讀書計畫、作息安排、交友問題,親子雙方提前理性溝通,訂好適當的規則,以減少日後爆發衝突。
.
最重要的是,隨時觀察有異樣的孩子,新聞報導常常輕描淡寫地說「該生平常沒有異狀」,
事實上,大多數的自殺者都有持續的憂鬱情緒,特別是青少年,自殺之前大都有跡可循,只是旁人不及細細察覺。
如果青少年常常悶悶不樂,胃口不好、睡眠不安、脾氣大,這些都是憂鬱的可能跡象。
至於孩子時不時談到死亡,並曾透露過「想死」的念頭,那就定要提高警覺,一定要給予陪伴、多傾聽、同理、接納,才可能有機會偵查問題的根源,杜絕悲劇。
【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看懂孩子省話、衝動、敏感背後的祕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3165
全身適應症候群警覺期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關心壓力大的孩子,嚴防開學自殺潮】
延後開學,自在安逸的寒假延長了好幾週,莘莘學子又要調整步調,適應快節奏生活。
這兩天,接連看到中學生跳樓事件,真是令人心酸又膽顫。
「開學自殺潮」的陰霾似乎浮現,我想到三年多前寫過的一篇相關文章,翻出來再和爸媽們分享。
……………………………………
【家長做好7件事 開學憂鬱不上身】/ 彭菊仙
我曾留意過一個驚人的社會現象:新學年才開始,就接二連三發生多起中學生墜樓事件。
事實上,大家對於「不明墜樓」的真正意涵都心知肚明,當時我就關切起「開學症候群」易引發「學生自殺潮」的問題。
翻開過去的紀錄,不論中國、香港、日本或韓國,每年在暑假過後,都容易爆發「學生自殺潮」。
特別對於畏懼升學壓力、成績殿後、人際關係差、長期受到霸凌、心理素質與適應力差、或是自我要求嚴苛的學生群,
在經過兩個月的逃避與自我放逐之後,當再次面對如「高壓鍋」的學校生活時,焦慮感又突然上身,
這些孩子思及自己又將過著疲於奔命、度日如年的日子,便緊張焦躁起來,輕則顯出胃腸不舒服、頭痛、全身無力等身心症狀,重則很可能在毫無預警之下,走上絕路。
.
根據「科學人2015年第161期」Jay N. Giedd撰文指出,在青春期,腦區之間的連結不斷增強並因應環境需要而不斷修正調整,
「這種特殊的變動能力,其實是一把雙面刃,它幫助青少年在思考和社交上大步前進,但是不斷改變的本質,也讓青少年容易做出危險行為或發展出精神疾病。」
此外,大腦的「邊緣系統」和情緒有關,在青春期時成熟,但是負責理智判斷和控制衝動的「前額葉皮質」,直到20多時還在不斷變化。
青春期就是「腦區發育不一致」的危險時期,造成青少年敏感多愁而又不知如何理性控制自我,致使常常上演成人眼中可笑而無聊的「為賦新詞強說愁」戲碼。
.
看著這些有憑有據的科學研究,不禁讓我回到自己的青春期。高中時,我因著敏感的個性與對自我高度的要求,不自覺地常常自我挑剔與不滿,因而退縮在群體的角落,將自我隔絕在人群之外。
長此以往,我最終彷若一個無所依歸的邊緣份子,無所適從。我極度痛恨自己在群體中所呈現的孤獨形象,從而相信身旁的人都必定視我為怪咖。
這種在人群中無法適切存在與侷促不安的感覺,讓我天天上學時都感到如泰山壓頂般的痛苦,但又無從逃避起,於是,當時的我真的曾悄悄盤算著如何自我了斷。
人到中年,我坦誠面對自己過去這一段糾結,這才發覺,青少年時期的我,應是一個染上「藍色病毒(憂鬱症)」的生病孩子。
所幸,我的身邊不時環著我最信任的親人,我得以幸運地將苦楚吐露,當時雖能稍減心中的重壓,但我深知直到出了社會多年,因著大腦結構的完整、人生經驗的豐富與豁達,才算逐漸脫離藍色病毒的纏擾。
.
青少年為什麼會放大自己的問題?為什麼會過度在乎別人的眼光?
心理學家Elkind曾提出,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義」有幾個特徵,其中就是在心中有自己「想像的觀眾」(imaginary audience)。
「青少年一直想像自己是演員,而有一群『觀眾』在注意著他們的儀表與行為,他們是觀眾注意的焦點,因此青少年好像是『魚缸』裡的『金魚』。
『想像的觀眾』是由於青少年初期過高的『自我意識』所造成的。」
我想,當時的我應該與大多數染上憂鬱的少年一樣,都無法停止放大自己,無法停止重度關注自己,無法擺脫別人想像的眼光,才把別人看似無謂的小問題擴大成心裡揮之不去的深重陰霾。
但是,這些記憶中的片段提醒了我,當青少年透露出憂鬱的訊號時,絕對不要掉以輕心,
因為在我們看似無謂的小問題,在他們尚未發育完成的大腦結構、侷限的人生智慧、錯誤的認知、孤立無援之下,很可能因過度「自我中心」而放大了問題,絕對需要旁人適當的介入與小心處理。
.
針對前述身心焦慮症的青少年好發群,特別要提前預防與疏導「開學症候群」。
1. 提前調整生活作息:慢慢調整成類似上學時的入睡與起床時間,讓孩子對開學先有生理與心理上的預備。
2. 開學後,以「漸進式」的方式來回歸課業量,並「漸進式」的減少休閒娛樂時間。切莫急速上緊發條,以免適應不良。
3. 和孩子一起回憶學校生活愉快而開心的時刻,引導孩子連結到正面而令人期待的學校生活片段。
4. 和孩子聊聊上學期的學校生活與曾經遇到的難題,一起想想如何能適應得更好?有什麼解決方法?一定要以鼓勵的言詞激發孩子的信心,樂觀以對。
5. 找機會讓孩子提前和可親的同學聯繫或聚首,讓孩子在開學時能有歸屬感,排除孤立感。
6. 新學期開始,和孩子一起設定合理可追求的學習目標。
7. 針對常發生的親子衝突,如手機使用問題、電玩時間、讀書計畫、作息安排、交友問題,親子雙方提前理性溝通,訂好適當的規則,以減少日後爆發衝突。
.
最重要的是,隨時觀察有異樣的孩子,新聞報導常常輕描淡寫地說「該生平常沒有異狀」,
事實上,大多數的自殺者都有持續的憂鬱情緒,特別是青少年,自殺之前大都有跡可循,只是旁人不及細細察覺。
如果青少年常常悶悶不樂,胃口不好、睡眠不安、脾氣大,這些都是憂鬱的可能跡象。
至於孩子時不時談到死亡,並曾透露過「想死」的念頭,那就定要提高警覺,一定要給予陪伴、多傾聽、同理、接納,才可能有機會偵查問題的根源,杜絕悲劇。
【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看懂孩子省話、衝動、敏感背後的祕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3165
全身適應症候群警覺期 在 米琪蘇貓舍- 好文分享貓得了應激反應怎麼辦? 愛貓 ... - Facebook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就可能在生理上或心理上產生異常,甚至可能發生疾病。 根據塞理的應激學說,全身適應綜合症包括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警覺期,通過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