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好像早兩週大家都在聊少子化的問題?
我個人覺得,增加家庭的(金錢上的)福利是可以鼓勵生育(就像德國,每名兒童都可每月領兒童金,直至十八歲)。但最最最重要的還是,要在社會及職場上製造家庭友善的環境。
雖然我從沒在台灣生活過,但從網絡上看來,台灣的職場跟香港大概差不多,都是不鼓勵生育的。女生去應聘工作,面試官會旁敲側擊問你婚姻狀況、生育計劃(在香港不能直接問);女員工萬一懷孕,受到同事或公司留難、揶揄並不罕見;產假後回歸職場,孩子卻只有不到兩三個月大;萬一無後援又請不到家傭,要做全職媽媽,之後想要重返職場又被質疑「這麼久沒工作,跟社會脫節了吧?」
所以我真的好幸運,可以這樣無後援無保姆邊育兒邊工作,現在還可以請育兒假在家照顧妹妹。不過當然,有得必有失,福利社會的弊處就是稅金重。但這是值得的。
全職媽媽 回歸職場 在 親子天下‧寶寶生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全職媽媽重回職場前可以做哪些準備?】
當妻子、媽媽不再專屬於家庭,必須重新回歸職場身身分時,有些人是引頸期盼,有些人卻是焦慮萬分。
這份焦慮,可能來自於尚未摸清孩子習性、也可能是還沒找出最佳的生活與工作平衡模式,當回歸時間逐漸逼近時,該如何提前做足準備呢?
安定自身的四大要點:https://cplink.co/KyXgPMh7
全職媽媽 回歸職場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一則「台灣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的新聞,引起許多人的討論。
去年,台灣出生率與死亡率首次達到 #黃金交叉,也就是死亡人數超過出生人數,2021 年第一季新生兒出生人數不到3萬5千人,同比減少 13.6 %,數字再度探低。
面對 #少子化 的問題,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經歷,擁有 4 個孩子的我,應該算貢獻了不少生育率。
雖然小時候我們家只有我和哥哥,但因為住的離親戚近,因此有許多玩伴陪著我,讓我擁有美好的童年,因此,在婚後我便和先生計畫好要生 4 個孩子!
過去在苗栗生活時,我和先生各自有工作,孩子常得託親友幫忙帶;搬到台北之後,因為少了家人的托育支持,便深刻體會到,目前的 #托育系統 對家長來說,真的不是這麼友善。
「沒抽到公幼,私幼又好貴,我得找個薪資夠好的工作才行!」
「但工作又不好找,還是我在家帶小孩,好像還比較省?」
「不過整天面對小孩,我可以嗎?會不會被小孩搞到情緒失控?那還是去上班好了!」
「如果不能準時下班接小孩,那小孩怎麼辦?好像還是自己帶簡單一點?」
「可是如果一直帶小孩,等到他們上學之後,這麼久沒工作,我會不會就找不到工作了?」
這樣子的反覆煩惱,我相信很多家長都曾有過。
我也相信,光是想像,可能就讓許多新婚夫婦卻步了。
造成台灣少子化的原因真的太多了,長期以來,台灣處於 #高房價、#高工時、#高物價、#低薪資 的狀態,要養活自己都不容易了,更遑論養小孩。
在 CIA 的報告中更提到,「在台灣,許多女性必須外出白天工作,晚上回家還需要操持家務及照顧兒童,這也是低生育率的原因之一。」
不友善的托育環境,讓父母們不得不面臨「工作」及「家庭」的單選題。
而在台灣,女性更往往只能放棄工作,選擇家庭。
去年選舉期間,我就曾針對各政黨的 #育兒津貼加碼 政策作出評論,作為父母,補助增加當然好,但在育兒這條漫長的路上,這只是杯水車薪,政府的責任,絕對也不能只是多發一些錢而已。
我常舉瑞典的育兒政策為例。和台灣相同,瑞典的家庭與幼兒照顧工作多以女性為重,因此,瑞典在思考托育政策時,是用性別平等的角度出發,希望能幫忙減輕女性負擔家務,其目標之一,便是「促進性別平等」,以讓兩性皆享有獨立自主的經濟能力。
瑞典擁有足夠數量的公共化托育,並且搭配津貼補助,讓母親得以選擇,要回歸職場或擔任全職媽媽,也讓母親在公幼與私幼之間,有所選擇。
面對少子化問題,政府表達高度重視,並且聲稱是 #國安問題,也成立了 #少子化辦公室。
不過,大家有感受到生兒育女的重擔減輕了嗎?
甚至更直接地問,目前的政策,足夠讓你願意生孩子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