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時候才知道一切都不尋常
前兩天我還和朋友打趣:「也許最近老天爺缺天使,才緊急招攬了那麼多人上去。」
前面一年時間,我家三位非常令人尊敬的親戚往生了。一位是我的外婆,她對促進婦女獨立思想在地方上很有建樹。一位是我的老姨丈,他是地方上德藝雙馨的國畫畫家、書法家。還有一位是我的姑丈,他是非常愛幫助人、忠於職守的公務員。他們都是健康積極的人,他們是在我生下來就已經存在的前輩,他們好像應該不會(至少是現在不會)離開我。他們的突然的往生,而且是沒有負擔的往生,一次一次推動我從不同角度去再次審視「生命」。
就像最近大前輩龍劭華往生,或者去年小鬼、劉真、Kobe、志村健、皮爾卡登等各位受大家喜歡和推崇的公眾人物往生,推動我再一次問曾經幾次離死亡很近的自己:「什麼是生命?什麼是人生?」
大家常說的是:「失去的時候才知道珍惜」。這確實是一個不能繞過的反思。不過,我相信不管大家做的夠不夠完美,多多少少我們都做到了,尤其是常常來我這邊看我、看文的心粉們❤️
我想要提出的另一個想法是:失去的時候才知道一切都不尋常。
當一個生命離我們而去,他就不會再回來了。這個時候才會發現,他離去之後,沒有人可以代替他、沒有人可以複製他。這跟在公司和社會上那句毒雞湯:「這個世界沒了你照樣轉動」的價值觀完全相反。
你、我、他,大家都是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個體。 悲傷的時候以為別人比自己過的好。挫折的時候以為別人比自己幸運。一個又一個生命的離去提醒我們:靈魂、智慧的成長固然很重要,但也不要過於苛責自己、苛責身邊的人。#你很重要! #你身邊的人也很重要!更要善待周圍給我們正能量的人事物。
大家都很辛苦,只是大部分人選擇 #默默地崩潰、 #默默地長大 罷了。
你與生活裡面的什麼糾纏,你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也許這個世界,物質科技的發展需要理性和競爭的推動,沒有誰離不開誰。但,精神的、內在的發展和幸福感需要感性、覺察和知恩的滋養。就算最重要的人離開了,他也可以活在在我們的心裡,為我們帶來靈魂的啟發、成為探索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明燈。
#人生就是既珍惜著也失去著。曾經以為自己撐不過去,事過境遷之後才體悟到,其實自己比誰都堅強。
每個人的存在都不尋常。讓我們踏上靈魂嚮往的路,且走且珍惜!👬👭
造型攝影: Amy•Muah
髮妝師: 楚宜
攝影棚:妞新聞
#祈禱自在安息
#生命真諦
#幸福靈魂
#白瑜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謝稀如 Michelle Ts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社會運動讓很多香港人都被情緒淹沒,充滿著憤怒、恐懼、悲傷與無助感,有見及此,我渴望跟大家分享一行禪師的一本書《好公民:打造覺悟的社會》,一行禪師經歷過越戰,親身經歷過炸彈掉在眼前、同伴受傷、死亡或自焚,國人都陷入困境,內心都充滿痛苦。因著一行禪師的這些經歷,我覺得他談如何在亂世中找回平安變得很有說服...
「內在生活的真諦」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內在生活的真諦 在 白瑜 心星占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內在生活的真諦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內在生活的真諦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內在生活的真諦 在 謝稀如 Michelle Ts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內在生活的真諦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內在生活的真諦 在 謝稀如 Michelle Ts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內在生活的真諦 在 【追求神信息】2019.7.19 內在生活的真諦~方秀美牧師 ... 的評價
- 關於內在生活的真諦 在 《內在生活操練的五個層次》 國度復興報... - 禾場教會Harvest ... 的評價
內在生活的真諦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和諧:讓孩子保有自己該有的樣子】
前情提要,續前文:
爸爸幫弟弟洗杯子,姊姊明明看到爸爸正在忙,不但沒有體諒,還要求爸爸讓她先洗杯子,這對於任何人而言,就是不尊重以及不體貼的行徑,所以爸爸當然會生氣。
而姊姊,因為覺得自己洗一下杯子會很快,她想趕快洗好就可以喝一口水,所以當她看見爸爸還在洗東西時,基於信任和禮貌,很自然的問了句「我能先洗嗎」,對她而言,這就是她的體貼,她都已經體貼到這個份上了,還被爸爸罵了,她當然覺得非常委屈。
面對同一天兩件事,父女兩的對話,彼此想溝通卻無法溝通,困境究竟在哪兒?
★★★
這是兩週前我寫的家中一件小事,今天我終於記得將後續的處理寫下來,分享給大家學習。
這件小事,若放在很久以前,我應該會視為大事,因為家裡有吵鬧、有爭執,我都會覺得心煩,也會慌亂,畢竟我心中有個理想目標「和諧」。
然而學習的越久,越明白所謂的「和諧」,並不僅僅只是「表面的相安無事」,而是來自自己的開闊且寬廣的接納了。
如果我對許多事物都接納了,如:接納鳥兒會飛,於是我不會想將自由的鳥兒囚禁。如果我接納蟲兒需要冬眠,於是我不會將深藏在泥地裡的蟲兒挖掘出土只為了確認一眼他是否還活著。如果我接納魚兒只能活在水裡,那麼我不會訓練魚兒要在陸地生活。如果我接納孩子是個自由的個體,那麼我不會阻止他成長過程一切會發生的紛亂之事,因為那是生命該給他的課題與學習。
所以,和諧於我而言,不是表面的平靜,而是看待萬事萬物的眼光,都能理解每件事物的發生都是有所原因,而能平和看待。
我坐在客廳,看著他們父女兩相互解釋彼此生氣的理由,看著他們交換著自己的觀點,聽他們情緒數度湧上後卻又各自壓抑。
對我而言,他們至少沒有放棄溝通,雖然溝通無果,但在溝通的過程中,彼此都有所壓抑,沒有想著要去傷害對方,儘管各自都有著自己的委屈,但至少彼此是有連結的。
種種細節,對我來說,都值得我欣賞。
看著父女兩相互生氣,我因為沒有涉入其中,所以我能看到的圖像比父女兩更多一些,當然,也看見他們彼此各自都有著委屈。
這是一個家庭裡,常見的溝通狀況,家人彼此之間是有溝通的,只是這份溝通會在情緒的作用下,慢慢脫離溝通的本質,演變為以指責的成分居多。
從什麼地方開始出現指責的呢?
是孩子表達上的不尊重?還是從爸爸早上在店裡的一盤麵包抱怨姊姊太小氣?
事實上,指責的時間點,原比表面上我們看到的還要更早出現。
有多早?
早在任何一個人在心裡,感覺到「不公平」,感覺到「委屈」,只要有這個感受出現,我們就會開始出現「不一致的表達」。
不一致的表達,在家庭中,許多時候都是以指責的形式表現。
當三三一早看見爸爸想吃盤子裡的麵包時,她說:「這盤應該是我們的吧!」
在這句話的背後,或多或少,已經有了指責,指責爸爸怎麼可以跨越界線,吃起不是他自己的麵包?
當爸爸覺得自己被指責時,自然而然的會以情緒對抗,於是爸爸的反應就是「不吃就不吃」,而說出口的話卻是「我出的錢我不能吃,只有你能吃。」以及「你最小氣」。
白天的爭執沒有得到處理,才會蔓延至晚上「爸爸幫一一洗杯子,三三提問想先洗可以讓她先洗嗎?」引來更猛烈的爭執。
要怎麼調整,才能讓他們往前邁一步,走向彼此?我的功用又是什麼?
我在《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P94裡有提及,當一人或多人溝通時,可以運用「一鏡多橋」的概念,因此第三者要介入家人間的溝通時,可以運用「橋」這個概念,幫助兩人彼此相連結,將兩人的話語,做一定度的轉化並傳達,如此一來便可以讓兩人真正的表達自己內在的意思,而不是受情緒影響後的語言。
該怎麼運用「一鏡多橋」的溝通方式,明天我們繼續,今天先讓大家將維持家庭和諧的重點,有所理解:尊重並接納生命該有的原始樣貌,這才是真正的和諧真諦。
★ ★ ★
☞粉專心運動,多說點什麼:
如果死亡將至,你有什麼遺憾嗎?
生命的盡頭來臨時,你還有想什麼想做卻來不及做的事嗎?
如果將每天的生活,都當成最後一天來面對,如:這是我最後一次和父親母親說話、這是最後一次與相愛的人說話、這是最後一次我在孩子面前說話的時光……,你會有什麼不一樣嗎?
如果因為這是最後一天,我會跟我的父親母親說:你們撫養我辛苦了,我非常愛你們。
如果這是最後一次我在孩子面前說話,我會告訴她們:你們做得夠好了,我非常引你們為榮,我愛你們。
如果這是最後一次與相愛的人說話,我會說:謝謝你長期的扶持,我很愛你。
如果這些對白不是最後一天才說,而是你日常中的話語,將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來面對,那麼我們都能時時刻刻的連結你所在乎的人,於是我時時刻刻都活在當下了。那便是「正念」了。
現在,讓我們即刻練習正念,看完文章屬於你的美好一天即將展開,而文章書寫的意義也從你的一個小舉動而開始。
我的美好一天,由書寫開始,而你由閱讀開始,我們彼此都是幸福的,為了讓彼此的幸福能在當下擁有更多的連結,讓我知道你來過,對我而言很重要,所以如果你可以,我希望你:
1.看過的文章,你能順手按「讚」,代表你來過,而且看過,這樣我就知道有多少人看過文章了
2.如果文章是你喜歡的,請按「♥」,這樣我就能明白這樣類別的文章是大家喜愛或想要關注的。
3.如果文章有觸動到你的地方,歡迎你直接留言,這樣我能以最直接的方式看見你想表達的內容。
4.如果你很想給我鼓勵,卻又不知道該說什麼,更不知道該怎麼開口,歡迎你留言「我喜歡這篇文章,讓我學習很多」,你的一句表達,讓會讓路過的人柔軟起來,讓心情飛揚。
─────
📚親子教養書籍:
1.《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shorturl.at/hpABT
2.《薩提爾的親子對話》shorturl.at/puK08
3.《孩子永遠是對的》shorturl.at/ty067
📣音頻資訊分享:
1.敬請期待9月底的《薩提爾的親子對話》有聲書。
一號課堂:https://classone.cwgv.com.tw/
2. 劉軒X李儀婷X許榮哲podcast:https://apple.co/3tsK3G3
♬教養工作坊:
🔥 2021年9月台北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1gGbAX
🔥 2021年11月高雄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WEgL6Z
🔥 2021年12月台中親子教養工作坊:https://reurl.cc/e9g8rb
內在生活的真諦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身為女人,你想要甚麼樣的人生?
#無須花力氣去管住別人的嘴
#把時間花在創造你想要過的人生
回來前,抓緊時間帶著三個孩子小約會,po文底下有位粉絲朋友留言:「看到這篇文章後,有想哭的感覺。到底放手哪一邊?如果在台灣早就被說三道四,第一個被罵就是媽媽不負責任,放著小孩老公在另一邊生活,自己回台快活……」。
這樣的擔心,過去也常壓得我喘不過氣。弔詭的是,這樣糾結的心境,很常只發生在女人身上。男人追求夢想、投身工作,就算拋妻棄子也可以名正言順。似乎不只這個社會給女人設下框架,連女人自己也為自己套上緊箍咒,想逃又掙脫不了時,就只能無奈地認為這是身為女人的宿命,然後暗自希望下輩子別再當女人。
靜心之後,把更多的注意力回到自己,透過觀照也看到,滿足別人的期待或做到符合閒雜人等的標準,並不會讓我的人生更美好喜樂。反而是聽見自己內在的聲音,真實地去支持自己的需要,才可能獲得踏實安定的滿足。於是我輕描淡寫地回應這位粉絲:「別人的嘴你永遠管不住。他們不會幫你照顧小孩也不會幫你看顧父母。你跟小孩一起,他們會說你不孝順放老人家不管。你跟父母一起,他們又說你不負責任放著小孩不顧。這些只出一張嘴的人,既不懂你真實生活的狀況,在你面臨人生中任何兩難的抉擇時,也不會支持或幫助到你。所以其實只要清楚自己想要照顧的、問心無愧就好了」。
所以,與其要花力氣管住別人的嘴,不如好好花時間和精力去創造你想要的人生。
把自己過好,是一種示範,也是給孩子的禮物
#為自己而活是斷絕情緒勒索最好的方式
#斷捨離掉媽媽病重新做回自己
前幾天看到俗女2的預告片段,嘉玲媽語帶抱怨地說嫁進陳家後省吃儉用,自己也沒過過好日子,就為了幫兩個孩子存錢,結果換來陳嘉玲冷冷的一句:「又沒人叫你生啊!」,很寫實、很殘酷,但卻又是很多子女被情緒勒索時,最想大聲喊出的心聲。
以前其實不太理解證嚴法師所說「歡喜做,甘願受」這句話的真諦。現在我體悟到,原來這句話,是個提醒。提醒自己在給的時候要先對準自己,到底,我是不是真心想做?還是只是頭腦覺得我應該做?
而我做的時候自己享不享受?開不開心?是不是為自己而做?
如果答案都是「是」,我相信,就算累就算苦,也會甘之如飴
沒有委屈、沒有退讓,哪來的情緒勒索?
昨天直播,有粉絲開玩笑說,小志跟孩子們看我隔離過的這麼爽,會不會不是滋味?想著也好笑,他們要真心愛我,難不成會希望我隔離的這些時間過得苦哈哈?又或是,讓他們看到我在台灣照顧阿公阿嬤到身心俱疲,或是過的不開心,才能解他們相思之苦?既然我們都是「看到你快樂,我也會開心」,那我何必要上演一齣苦情劇?
而很多人都覺得要隔離被關14天很痛苦,像在蹲苦牢。去年回台被隔離的他們也是這麼覺得。我倒是希望藉由這個機會,讓他們看見,只要我們願意,不管在甚麼惡劣或是不喜歡的情況下,都能把自己過好,依舊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這對孩子來說,是種正向的示範,也是一種祝福。而成為一個身心健康、快樂滿足的媽媽,讓孩子之後不用掛心,我們彼此間的交流互動能舒服有質地,是我想給他們最好的禮物。
唯有我先解放自己意識上的框架,綺綺跟小羽,才能自在地活出更美更好的女人樣貌。
#圖文不合之今天下午茶在看的書
#靜心分享
#蘿瑞娜女人心事
內在生活的真諦 在 謝稀如 Michelle Ts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社會運動讓很多香港人都被情緒淹沒,充滿著憤怒、恐懼、悲傷與無助感,有見及此,我渴望跟大家分享一行禪師的一本書《好公民:打造覺悟的社會》,一行禪師經歷過越戰,親身經歷過炸彈掉在眼前、同伴受傷、死亡或自焚,國人都陷入困境,內心都充滿痛苦。因著一行禪師的這些經歷,我覺得他談如何在亂世中找回平安變得很有說服力,他也會教導我們在社會運動中如何自處,及如何帶領其他人也找回平安。
❤️讀書會將會在我的FB Page:www.facebook.com/NowMichelle 直播,歡迎 Like & Follow!到時見!歡迎分享給親友!??
《當下的力量》有聲書免費收聽:http://bit.ly/tpoNow
_________________
《好公民:打造覺悟的社會》簡介:
生存艱困的時代,「苦」無所不在,道德基礎崩壞,沒有公與義,只有私與利;失去信仰的時代,「惑」無所不在,古老的教誨被揚棄,信仰的真諦遭質疑,我們該何去何從?一行禪師教導我們:苦雖然存在,我們卻可以「有所作為」。即使是苦惱的事物,苦中也有樂。認清這個世界真正的痛苦,認識自己的緊張與痛楚,識得它的根源,將之釋放出去,就能獲得更大的自由,讓幸福升起。
越戰時期,「入世佛教」(Engaged Buddhism)一詞誕生。入世佛教是滲透進入生活的佛教,在回應周遭的苦難時,能夠維持自身的修行,同時將自己獻身於眾生的幸福。這便是一行禪師一直以來所推動的入世修行,透過「正念、專注與洞察」這三種能量,引導我們走向祥和與快樂、轉化與療癒之路。
本書是一行禪師對佛教之於全球倫理的詮釋,從宏觀角度闡釋這個時代全球性的苦,以共同的事實為基礎提出一項願景,向所有的信仰、文化與政治信念發出呼籲。禪師以佛教的四聖諦(苦、集、滅、道)為基礎,揭示苦的成因到轉化,並修習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引領我們走向洞察與開悟之道,在面對苦時能夠有所作為。
禪師指出,修持正念,並不只為了自己,而是要紓解一切眾生的苦難,紓解這個地球的苦難。貧窮與社會不公必須消除,全球暖化與經濟衰退的問題必須處理,但我們必須從自己內在痛苦的感受著手。社會不公、貧窮與飢餓,佛陀當然關心,但他最先開示的卻不是這些。我們缺乏平安的身心才是他的起點。處理苦,要腳踏實地,從根源做起。當我們照顧好自己,就是朝著照顧世界踏出了第一步。獨自一人改變世界,非常困難,但一群人的正念與專注,卻可匯成一股強大的集體力量,真正的幸福,取決於心態和對事物的看法。
網址:www.hypnohealinghk.com
Facebook Page: www.facebook.com/nowmichelle
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MichelleTse
Facebook 群組: www.facebook.com/groups/NowhereNowHere
內在生活的真諦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人人必讀的七本書:《論語》、《孟子》辛老師的私房經典課(1)」介紹
訪問作者:辛意雲
內容簡介:
論語──給我們安心、安身、立命。
孟子──給我們性善民本的處世哲思。
孔孟之道以「人與人性」為主體,
自我覺醒以及生命覺醒,
進而享有來自生命的悅樂,開展智慧。
儒家思想是一種代代更新的思想,
為現實人生尋求最適當、最廣闊的生命位置。
我們要如何了解傳統經典,從中汲取智慧?
閱讀這門技藝,讓我們可以穿越時空,思索解讀。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不只可落實於現代或當下,
亦可見其在時間脈絡中不朽的刻痕。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提出人生中七本重要必讀之書,因傳統思想從中貫穿,可以認識中國文化與學術,極為重要,但一般大眾又該怎麼讀?
辛老師的私房經典課,由熱愛閱讀的辛意雲老師親自為讀者大眾解惑,特以三冊,獻給讀者作為人生必讀的案頭書。
作者承接錢穆先生提出人人必讀的七本書,包含:《論語》、《孟子》、《莊子》、《老子》、《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將這七本經典深入剖析,供讀者作為人生的閱讀參照。作者曾受邀講述此系列課程,深入剖析,如今因應廣大讀者的期盼親自重新編寫增訂,十分精闢而珍貴,期望能為讀者解惑之外,更可讓大眾理解傳統文化的奧祕,並落實於現代生活。
此系列共約五十萬字,預計分為三冊出版,第一冊為《論語》、《孟子》,第二冊為《莊子》、《老子》,第三冊為《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讀者可依序閱讀,貫串七書之思維邏輯。傳統經典以新眼光新視界展讀與理解,更可見其雋永及現代性。
「人人必讀的七本書」共三冊:
《人人必讀的七本書:論語、孟子》——辛老師的私房經典課(1)
2020年新書預告
《人人必讀的七本書:莊子、老子》——辛老師的私房經典課(2)
《人人必讀的七本書: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辛老師的私房經典課(3)
第一冊:《論語》、《孟子》建立了「人學」。
第二冊:《莊子》、《老子》看見生命自由的真諦。
第三冊:《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了解宇宙與生命的內在秩序。
作者簡介:辛意雲
師承錢穆先生,現任教於台北藝術大學,長期宣講儒學及其精神、中華文化,希望能讓大眾的日常生活,享有傳統國學之美,體驗古人所展現的生命情調。曾參與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製作。2008年接受台積電文教基金會、新竹IC之音廣播電台的共同邀請,開設《論語辛說》節目,以深入淺說的方式詮釋孔子語錄,頗受各界好評。2010年獲得第十四屆台北文化獎,爾後陸續推出《論語辛說》、《莊子辛說》、《墨子辛說》、《老子辛說》系列有聲作品。
長期在台北藝術大學授課,也長年指導建國中學國學社達四十餘載,講說國學經典,致力開啟學生的心智與潛能,讓學生在生活節奏快速的現代,仍能體會傳統文化的底蘊,開展智慧。著有《辛老師的私房國文課:從經典中學習生活智慧》、《辛老師的私房美學課》等。
出版社粉絲頁: 臺灣商務印書館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內在生活的真諦 在 謝稀如 Michelle Tse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社會運動讓很多香港人都被情緒淹沒,充滿著憤怒、恐懼、悲傷與無助感,有見及此,我渴望跟大家分享一行禪師的一本書《好公民:打造覺悟的社會》,一行禪師經歷過越戰,親身經歷過炸彈掉在眼前、同伴受傷、死亡或自焚,國人都陷入困境,內心都充滿痛苦。因著一行禪師的這些經歷,我覺得他談如何在亂世中找回平安變得很有說服力,他也會教導我們在社會運動中如何自處,及如何帶領其他人也找回平安。
❤️讀書會將會在我的FB Page:www.facebook.com/NowMichelle 直播,歡迎 Like & Follow!到時見!歡迎分享給親友!??
《當下的力量》有聲書免費收聽:http://bit.ly/tpoNow
_________________
《好公民:打造覺悟的社會》簡介:
生存艱困的時代,「苦」無所不在,道德基礎崩壞,沒有公與義,只有私與利;失去信仰的時代,「惑」無所不在,古老的教誨被揚棄,信仰的真諦遭質疑,我們該何去何從?一行禪師教導我們:苦雖然存在,我們卻可以「有所作為」。即使是苦惱的事物,苦中也有樂。認清這個世界真正的痛苦,認識自己的緊張與痛楚,識得它的根源,將之釋放出去,就能獲得更大的自由,讓幸福升起。
越戰時期,「入世佛教」(Engaged Buddhism)一詞誕生。入世佛教是滲透進入生活的佛教,在回應周遭的苦難時,能夠維持自身的修行,同時將自己獻身於眾生的幸福。這便是一行禪師一直以來所推動的入世修行,透過「正念、專注與洞察」這三種能量,引導我們走向祥和與快樂、轉化與療癒之路。
本書是一行禪師對佛教之於全球倫理的詮釋,從宏觀角度闡釋這個時代全球性的苦,以共同的事實為基礎提出一項願景,向所有的信仰、文化與政治信念發出呼籲。禪師以佛教的四聖諦(苦、集、滅、道)為基礎,揭示苦的成因到轉化,並修習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引領我們走向洞察與開悟之道,在面對苦時能夠有所作為。
禪師指出,修持正念,並不只為了自己,而是要紓解一切眾生的苦難,紓解這個地球的苦難。貧窮與社會不公必須消除,全球暖化與經濟衰退的問題必須處理,但我們必須從自己內在痛苦的感受著手。社會不公、貧窮與飢餓,佛陀當然關心,但他最先開示的卻不是這些。我們缺乏平安的身心才是他的起點。處理苦,要腳踏實地,從根源做起。當我們照顧好自己,就是朝著照顧世界踏出了第一步。獨自一人改變世界,非常困難,但一群人的正念與專注,卻可匯成一股強大的集體力量,真正的幸福,取決於心態和對事物的看法。
網址:www.hypnohealinghk.com
Facebook Page: www.facebook.com/nowmichelle
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MichelleTse
Facebook 群組: www.facebook.com/groups/NowhereNowHere
內在生活的真諦 在 《內在生活操練的五個層次》 國度復興報... - 禾場教會Harvest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 生活」能幫助我們活出神國子民該有生命的一種生活形態,透過等候神,讚美,操練品格等,照著神的律成長,活出耶穌基督的樣式。 第一層次:內在生活的真諦 ... ... <看更多>
內在生活的真諦 在 【追求神信息】2019.7.19 內在生活的真諦~方秀美牧師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靈修專欄】 內在生活的真諦 〔主題經文〕 「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嗎?這聖靈是從神而來,住在你們裡頭的;並且你們不是自己的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