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奶與月經
文/air young
2008/10/14
文/air young
郵政醫院藥劑科主任
月經是女人一生中又愛又敬的長期盟友,她的出現�存在�告假和缺席都一樣讓人很難忽視。關於哺乳、月經與懷孕的疑惑,或許\您不知從何問起又充滿問號,讓我們為您釋疑!
哺乳期會有月經嗎?
哺乳,延後月經的恢復與排卵,這是大自然保障下一代生長的自然機制。寶寶吸吮乳頭,刺激訊號傳到腦部,促進腦下垂體分泌泌乳激素和催產素,在兩種荷爾蒙的相互作用下,母乳順利分泌。哺乳期泌乳激素的提高會抑制雌激素的分泌,月經與排卵達成自動延遲。雖說如此,月經何時恢復仍然是個讓人好奇的有趣問題,事實上並沒有標準答案,月經的恢復會隨著寶寶吸吮的頻率、密度、個人體質而有相當程度的差異。有些母親在產後2個月恢復生理週期,有些母親在孩子6個月左右恢復月經,有些卻在哺乳兩年多之後才恢復月經,但也有些媽媽即使在寶寶一歲大左右恢復月經但也隨著寶寶吸吮頻率的突然增加或大減而暫停或恢復月經。
給新手爸爸的悄悄話---關於產後性生活
懷孕與生產是女性身體與心理的面臨的重大事件,不同於產後許\多先生的「躍躍欲試」,母親身心與注意力的轉換需要更多時間調適,積極地協助家務與參與照顧新生兒會讓妻子有更多意願早日跟您「重溫舊夢」。一杯茶、一個擁抱、一句鼓勵以及專注聆聽,可以讓妻子體會您的關愛。 產後性生活通常在產後4-8周後可以恢復,除了遵行醫屬外,切記尊重妻子的意願!
哺乳時雌激素的分泌受抑制,陰道因分泌物較少而乾澀,除了更多愛撫外,可以考慮使用水溶性潤滑液(K-Y JELLY)!同時,性愛進行時,有時會因為興奮而有噴乳或漏奶的情況發生,如果介意可以在進行性行為前先哺乳,或是有噴乳反射時壓按住乳房抑制噴乳反射,如果接受自然的生理反應、享受其中當然是最好不過了!
*K-Y JELLY 不會油膩,屬非處方藥,於藥妝店或開架式藥局都可方便購得。
沒有月經也會懷孕?
母乳哺育能延遲排卵和恢復月經來潮,因此能幫助懷孕間隔自然延長。研究資料顯示,在產後6個月內、母親完全或接近完全哺餵母乳(不使用奶瓶奶嘴,寶寶透過吸吮乳房得到所有滿足,每次哺乳間隔小於4小時)同時母親月經尚未恢復,在這三種條件同時存在的情形下,懷孕的機率低於2%(也就是有98%以上避孕的可能),但不建議單純以月經中斷法來避孕。因為不少情況是在來第一次月經來潮前,身體就已經準備好已經開始排卵。
如果媽媽的月經已經恢復,或寶寶已超過 6 個月大,或是已經開始添加副食品,或是寶寶哺乳間隔超過4小時,配合嘗試使用其他方式避孕方式很重要,特別在您尚未準備好迎接下一個寶寶時!使用保險套、殺精藥劑等非賀爾蒙方法是很經濟、方便又安全的選擇。
如果一定必須選擇避孕藥,單純只含黃體素成分的荷爾蒙是比較安全的選擇,迷你避孕丸(mini pill),注射性避孕藥 (Depo-provera),不會減少乳汁分泌反而有增加的效果,是相對好的選擇,但國內目前並無進口或生產此種避孕藥,其他合併動情激素的避孕藥,或新式一個月注射一次的避孕藥會影響乳汁分泌,不建議 哺乳的媽媽使用。
月經期間的奶水不營養嗎?經期奶量減少怎麼辦?
小紅的出現不代表哺乳期的結束,坊間有些以訛傳訛的說法:經期中的母奶較不營養、經期中的母奶容易腐壞,或是您可能聽過更荒謬的說法,像是經期中的女人不潔淨、媽媽月經時哺乳嬰兒以後的月經會提早來或是寶寶會賀爾蒙不平衡等等,事實上您可以對這些說法一笑置之、無須困擾!不過,經期前賀爾蒙的波動,造成體內血鈣濃度的轉變,有些媽媽會有經期頭幾天奶量減少的困擾,必須擠奶出來瓶餵的媽媽可能感覺比較深刻,媽媽們可能需要增加擠奶次數才能得到需要的量;有些直接哺乳的媽媽可能會感覺寶寶在那段時間索乳較頻繁,不過幾天後賀爾蒙分泌平衡,奶水量又恢復正常。
催產素作用機制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對人際關係的追求協助我們存活,也可能促使我們採取對自己無益的行為、決策與情感。下列幾項建議有助於改善你的人生!
#聚焦在相似點
我們都希望能夠融入、喜好與他人一樣的事物。甚至在外貌上追求同質性。如果我們與他人相似,這意謂著我們和他們是同一國的,這將形成一種歸屬感。屬於群體的一份子,代表我們生存的可能性將會提高。假如我們瞭解自己確實有這樣的需求,我們會比較勇於嘗試、奮力一搏。我的建議是:聚焦在能夠反映你們之間相同點的談話主題、看法與活動。
#表達讚賞之意
我們聽到別人喜歡自己時,反應是很強烈的。許多研究指出:我們高度渴望受到他人的喜愛,以及他們所給予的正面評價—一句「幹得好」或拍拍肩膀。除此之外,這種獎勵的作用似乎比金錢還要強烈。直接指向我們、充滿正面情感的訊息會啟動我們大腦的一部分區域(也正是在受到其他形式獎勵時會被刺激的區域)。就算是我們不打算往來的陌生人告訴我們說喜歡我們,我們大腦中的獎勵機制中心仍然會被啟動。所以,請開口告訴其他人,他們表現很好,或者提及你很欣賞某人。
#調節自己的孤獨
人類的存活策略就是團體生活,因此,我們對孤獨的反應相當強烈。假如我們對此有所自覺,就能夠比較輕鬆地處理孤獨感。同時也必須理解,不管我們怎麼做,和別人共處時的總體感受就是會比較好。假如你在日常生活中獨處的時間過多,不妨試著插入一點具有社交性質的活動。
#致力經營為數不多卻深入的關係
研究人員已經得出結論:影響我們健康的,是我們與他人關係的品質,而非數量。
#給予擁抱
一個擁抱、按摩或性行為都能提升催產素。這會讓我們的行動變得較仁慈,也較有同理心。就連動物、人群和「數位化的人際關係」都能誘使我們的身體分泌催產素。在真實的人際關係中,受到背叛的風險總是存在的—但動物不會背棄我們。
#信任對方
當你展現出對某人的信任時,她/他體內的催產素濃度將會升高。當事人會因此而更有可能敞開心胸,你們將能建構出更優質的關係。在和同事們開會前,或和子女發生衝突時,請注意這一點。當然,你得確保自己是個可靠的人。
#處理棘手的關係
我們就是跟某些人處不來,但我們可以自己想辦法,將這些人際關係帶往一個較好的方向。先從簡短的眼神接觸開始。第二天,你可以評論天氣。第三天時,你可以提到某個在新聞上聽到的消息,同時面帶微笑。在這段人際關係感覺「OK」以前,需要時間培養。但如果你們之間保持中性的聯繫,不向彼此發洩怒氣,也不急著談論涉及私事的話題,你們的關係在數星期後想必就會添加新的模式。保持耐性,穩紮穩打。
#丟棄毀滅性的關係
停留在一段惡劣的關係中會導致極度的不快樂與健康狀態的下滑。假如你意識到自己理應獲得更好的對待,而且孩子們(假如你們有子女的話)需要在一個正面的環境中成長,你將會發現:人生中還有其他許多值得追求、更有意義的事情,而且比試圖改變一個不受教的人來得有趣。
.
本文摘自《#為什麼我們這樣想_那樣做?》
從動機、抉擇到改變,瑞典最受歡迎講師帶你邁向理想生活,擁抱快樂與平靜!
作者:安潔拉.雅赫拉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我們大部分煩惱跟關係有關,而我們從小缺乏系統性地被教導,如何認識自己、如何溝通、如何經營關係……
不過,現在開始也不遲。像是我們透過這本書,再一次知道,人際關係的品質比數量更重要,「把時間精力放在值得的人身上」,原來可以從這個角度理解。
有時候回頭看直播裡的留言,不少朋友都願意給出真誠的感謝,這便是一種自利利人的舉動。這本書的精神,各位朋友正在實踐,只是我們看不看得見自己的努力,願不願意欣賞我們自己而已。
祝願您,能看見自己的價值,這是給人價值感的重要開始!
.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連結請見留言處
催產素作用機制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依附關係 #依戀關係 #不可思議的機制
#安全堡壘 #回應性 #感受性
.
依附機制其實與我們人類健康及生存息息相關且不可或缺,這點在上世紀末已經闡明,近年更加受到矚目。
.
依附機制一方面與男女交往成家、生育子女有關,一方面則與遠離壓力,順利融入社會有關。換句話說,最近社會上急速增加的虐待問題,以及與憂鬱、壓力相關的障礙問題, 這些都和依附脫離不了關係。
.
第一個注意到依附現象並將其理論化的,是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他剛當上心理醫生不久時,參與了一項針對不良少年實施的臨床研究,調查四十四名犯下竊盜案的少年,結果發現這四十四名少年都有缺乏母愛的問題,於是,鮑比開始將注意力放在個案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英國遭納粹德國空襲,為避難產生大量「疏散兒童」,鮑比又注意到這些與家人分離的孩子身上出現各種身心問題。大戰結束後,世界衛生組織委託他著手調查戰爭中失去父母的兒童狀況,證實失去母親會對兒童身心造成嚴重傷害。
.
當時的主流精神分析理論更重視子女與父親的關係,認為兒童與母親之間只有哺育照護等功利性的關係,甚至流行一股強調兒童與母親關係過於濃密將有害兒童身心發展的風潮。
.
相較之下,鮑比秉持自己的研究成果,認為與母親之間的連結會對兒童產生更重要的作用。起初他使用「母愛剝奪」(maternal deprivation)一詞,強調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連結遭到破壞時會造成負面影響,之後轉而著眼於此一連結帶來的正向效果。他將母親與孩子之間的連結稱為依附(attachment),認為依附機制不只人類,在哺乳類身上也可看見,是一種生物學上的機制。由於重視生物學的一面,依附療法成為與精神分析等心理療法有決定性差異的理論。
.
一九七〇年代前後,鮑伯和他的共同研究者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幾乎確立了今日為人熟知的依附理論架構。
.
根據他們的依附理論,年幼的孩童與特別關愛這個孩童的養育者(通常是母親)之間,會產生一種名為依附的特殊連結。在此一連結的作用下,幼子產生跟隨在養育者身邊的欲望,養育者也會在與幼子分離時感到不安與警戒,藉此防禦外敵加害幼子。
.
依附機制的作用還不只如此,唯有從安全穩定的依附關係中產生依附連結,孩子才會開始關心外在世界,展開探索行為,進而促進社會性與知性的發展。相反的,沒有安全穩定的依附關係,就會出現在父母的疏忽下分離,必須自己守護自己的孩子,或者孩子反過來無法脫離父母,對探索行為造成妨礙的狀況。
.
除了先進國家,愛因斯沃斯也在烏干達等發展中國家觀察母親與子女的關係。結果,她在建立了安全穩定依附關係的親子身上發現「安全堡壘」的機能,認為孩子是否能獲得安全的依附,取決於母親的反應。
.
依附可大致分為安全型與不安全型兩種。不安全型又可再分成反抗/矛盾型與逃避型、紊亂型。母親與孩子之間的依附屬於哪種類型,明顯表現在母親將孩子一人留下時孩子的反應,以及母親回來後的反應上。
.
◼️擁有安全型依附的孩子,就算母親不在身邊,也只會呈現少許不安,等母親回來後,孩子亦能坦然表達喜悅。
.
◼️相對的,反抗/矛盾型的孩子一看到母親不在就會展現過度不安,母親回來時更無法坦然撒嬌,而是呈現出生氣或拒絕母親擁抱的反應。逃避型的孩子則是無論母親離開或回來都不在乎,注意力只放在自己的遊戲上。
.
◼️至於紊亂型則沒有固定反應,孩子對母親的表情態度非常敏感,配合母親的態度做出反應,不同狀況下甚至可能出現完全相反的反應。有些孩子只要母親一靠近,身體還會瞬間僵硬。這種類型的特徵,是孩子臉上會同時出現渴望關愛與驚慌恐懼的扭曲表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受虐兒或長期籠罩在父母陰晴不定支配下的孩子。
.
幼兒期的依附類型具有持續性,有七成的人成年後仍維持一歲時的依附穩定性。青年期前確立的依附類型稱為依附形式。成人的依附形式多半可區分為焦慮型(受困型)、逃避型(輕視依附型)、恐懼.逃避型、未解決型等等。焦慮型與逃避型分別相當於幼兒期的反抗/矛盾型及逃避型。恐懼.逃避型則同時具備焦慮型與逃避型的傾向,未解決型則是與父母之間存在依附問題未解決所造成的傷害,也可以說與紊亂型相當接近。
.
另外還有一項重要發現,當他們在追究母親的哪種特性造成依附安全或不安全的差異時,發現答案就在上述愛因斯沃斯提及的「安全堡壘」中。當母親成為孩子稱職的安全堡壘,孩子身上就能培養出安全的依附。
.
更進一步來說,安全堡壘有兩項重要條件,那就是「回應性」與「感受性」。
▫️回應性指的是針對孩子的不同反應做出確實回應,
▫️感受性則是確實感受、讀取孩子的情緒與需求。
▫️可想而知,必須先具備高感受性才有可能達到高回應性。
.
這些發現對精神療法或心理療法的思考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當時卻很少被納入治療第一線,鮑比和愛因斯沃斯也沒能建立一套新的治療理論。他們雖然理解到依附現象真正的重要性,之後又花了很長一段時間,依附理論才實際運用於臨床診斷。
.
「重視與幼兒的互動」這一點,或許很容易和重視幼兒期的精神分析理論混淆。像「三歲兒神話」(譯註:兒童三歲前母親必須專注於育兒,否則會對成長發展有不良影響的說法)至今仍有負面批判,被視為不符科學想像。
.
之所以產生這類誤解,是因為提倡依附理論的,原本都是信奉精神分析的人。因為反對依靠任意解釋,沒有客觀證據理論的精神分析,時代潮流開始轉向基於實證的科學式心理學及精神醫學。帶領這股潮流的,正是行為心理學及精神藥理學。依附理論是立足於生物學基礎上的理論,與精神分析有本質上的差異,即使如此,依附理論依然被視為精神分析的旁枝,曾有一段時期,依附理論隨著精神分析學的衰退遭世人遺忘。
.
#依附理論之復權及推廣展望
.
不過,社會上虐待事件的增加及受虐兒身上明顯可見的依附障礙狀態又逐漸改變了狀況。依附障礙開始被視為一種心理障礙,過去鮑比在戰爭孤兒及疏散兒童身上發現的狀態,也出現在一般家庭之中。
.
比起發展中國家,受虐兒及孤兒身上看見的不安全型依附於近代都市出現的比例更是高得異常。最初發現這一點的就是愛因斯沃斯,她在烏干達研究時只發現極少數例外的逃避型依附個案(這種依附形式的孩子對母親不感興趣或不追求親密感),但研究據點轉移到波士頓後,這種依附形式的個案卻佔了極高比例。這個結果使她感到非常驚訝。
.
此外,根據緬因等人的研究,證實母親的依附類型以極高比例與孩子的依附類型相符。此後,依附不再被視為個人問題,我們開始明白,這是一個橫跨不同世代的連鎖問題。
.
無法從父母身上獲得安全穩定的愛,或是對父母出現不安全型依附的人,往往也無法對自己的小孩產生安全穩定的依附,連帶的,這個小孩也將擁有不安全的依附,這已是經過許多研究證實的事實。
.
依附理論另一個更大的進展是從生物學機制的角度分析依附到分子等級。二十世紀初期,人們發現名為「催產素」的荷爾蒙與授乳及分娩有關。事實上,現在我們知道催產素也支持著親子或夫妻之間的情感連結。
.
此外,進入本世紀後,又發現催產素有著更驚人的作用。包括融入社會、與他人目光相對、產生親密情感、勇於親切助人、寬容原諒、減輕壓力、消除焦慮、鎮定心情、冷靜沉著⋯⋯這些都與催產素的作用相關。催產素從前只被視為與懷孕生產有關的原始荷爾蒙,現在才知道原來還擁有這些促進社會化及共鳴的作用,甚至能發揮抗憂鬱的效果。因此,催產素也被冠上了「#幸福荷爾蒙」、「#愛情荷爾蒙」等稱號。
.
也有報告指出,人們會受幼年時的環境影響,使腦內催產素接收器分佈密度產生變化,導致成年後催產素的作用出現很大差異。這種說法正是從生物學的角度證明了養育環境對人格的影響。
.
如上所述,曾經受到輕視的依附機制,其實是支撐我們生命的根幹,其重要性如今也已再度受到重視。
.
伴隨而來的是嘗試運用依附理論的治療,以英美為中心已逐漸擴展。不過,現狀是多數人仍不明白依附的重要。一如本書即將展開的論述,發揮依附作用的療法將可能超越以往的醫學理論,催生出一個新的治療典範。
.
--
.
📖 https://reurl.cc/3aa3dV
.
本文摘自《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感,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作者岡田尊司,日本精神科醫師、作家。京都大學醫學院學士、醫學博士。著有多本心理、精神醫學之大眾書籍。
.
人們的幸福與不幸、成功與失敗、身心健康與否,其實都與「依戀」有關。當醫療觀點束手無策時,站在依戀觀點思考,往往能找到有效改善的做法,尤其對於子女問題、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等牽涉到親密依附的部分,特別能發揮獨一無二的力量,緩和壓力與創傷的影響,幫助當事者及家人修復僵化的病況與關係,走出傷痛,重建自我。
.
・增加對話、接觸與彼此往來頻率
・開始訴說內心話,願意提及受傷害的心情
・逐漸自省,面對問題,採取改變自我的行動
・從微不足道的成功經驗中,找回自我肯定感
・開始對別人懷抱體貼與感謝之情
・內心建立穩固的安全堡壘
.
知名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援引古今,並透過諸多案例探討依戀療法,無論是自身願意透過諮商與練習解決困難,或是想為孩子、親友提供支持,這本書都能給予有力的指引,幫助你超越醫學診斷標籤,積極尋求自救。
催產素作用機制 在 心禾診所- 【自我照護系列 啟動內建減壓器】 拜請孤狗 ...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麥高尼格進一步提到,催產素不僅在大腦層次作用,也在身體層次運作,其中一項功能即是保護心血管避免壓力所帶來的傷害,它是天然的抗炎劑,幫助血管在應對壓力時保持放鬆。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