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孩子時不可或缺的五個要點】
昨日提到關於可控感能建立腦中的希望迴路
在《正念療癒力》中也有類似的研究
克蒂絲.羅汀(Judith Rodin)與艾倫.蘭格(Ellen Langer)兩位優秀的心理學家多年前曾共同進行老人研究。
在護理之家的協助下,羅汀與蘭格博士將研究餐與者分成兩組,其年齡、性別、疾病嚴重程度與疾病種類都是一樣的。不同的是,甲組的老人被鼓勵自己多做決策,例如在哪裡接見訪客、何時看電影等。乙組的老人則被鼓勵多讓護理之家的工作人員協助做類似的決策。
工作人員在每位老人的房間裡放了盆栽,這是實驗的一部分,不過工作人員給老人盆栽時所說的話不一樣的。
工作人員對鼓勵老人多做決策的甲組說:「這個盆栽可以讓你的房間更有朝氣喔! 現在它是你的了,你可以自行決定要讓它茁壯,還是讓它枯萎,也可以自行決定是不是要澆水,或者你覺得怎麼做對它最好?」
工作人員對乙組則說:「這盆栽可以讓你的房間更有朝氣喔! 不過別擔心,你不需要澆水或照顧它,護理之家的工作人員會幫你處理好的。」
一年半後,許多老人陸續過世,這在護理之家是預期中的事。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兩組老人在相同期間內的過世數量卻差異很大。讓工作人員協助做生活決策與照顧盆栽的乙組,其死亡率與護理之家的正常死亡率是一樣的。然而,多自行做決策與自己照顧盆栽的甲組,其死亡率是護理之家死亡率的二分之一。
這項研究發現顯示:護理之家的老人若能在生活中擁有更多掌控權,即便只是做些小小的決策如幾點澆花,某種程度而言確實是可以預防他們提早死亡。同時那些被告知需要好好照料植物的老人家會與植物產生某種連結,因而產生被需要的感覺,即便只是小小的被需要,老人家可能認為植物的存活需要仰賴他們。相較於不鼓勵做決策的乙組老人,甲組老人對護理之家會有更高的歸屬感。
(以上內容取自《正念療癒力》)
我想到剛加入親子團
那時家長每周都要交出兩篇家庭紀錄
(你沒寫的話,老師會面帶微笑地問你: 有遇到什麼困難嗎?)
💡家庭紀錄的其中四個題目為:
1. 我讓孩子感受無條件的愛
2. 我創造孩子貢獻的價值
3. 我提供孩子作主的權利
4. 我賦予孩子成長的能力
那時只當成交功課在寫,每天想破頭
光寫個紀錄可以花上一個多小時
(但為了要留在親子團又不得不)
現在想起來才明白老師用心良苦
這四個題目,都是孩子所需要的
又或者說生而為人內心所渴求的
有人愛👉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因而擁有歸屬感
有貢獻👉 孩子產生價值的時刻,因而擁有價值感
有權力👉 孩子能自己作主決定,因而擁有可控感
有能力👉 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因而擁有良好的自我觀感
因著要記錄(交功課)
於是會在生活中特別去留意有做到哪幾點
也因著兩年來不間斷的刻意練習
這四點儼然成為一種與孩子相處的態度
雖然還有需要微調的地方
不過大致上就算不刻意執行
也能將四點落實在生活當中
因為如此親子關係也改善許多
(感恩親子團,讚嘆親子團)
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成人要能先與自己連結
所以家庭紀錄中有一項題目為:
「我自己做得很棒的事或鼓勵自己的一句話」
坦白說,一開始真的想不到自己哪裡棒或哪裡做得好
每天都不斷地在反省跟自責
想到又情緒失控了、又不由自主說出威脅的話
就覺得自己實在是糟透了
也是透過紀錄的過程
慢慢練習將結果導向轉為過程導向
去看見自己的努力與盡力
「雖然還是情緒失控了,但事後有好好跟小孩和好」
「今天好累所以沒煮晚餐,請老公再買回來,放過自己」
「孩子的狀況讓我很挫折想哭,但還是告訴自己不要放棄」
學習欣賞自己,也學習愛自己
並且看見自己有做到、有貢獻、有努力的部分
✏️本日金句:
「建立彼此腦中希望的迴路
也建立親子之間愛的迴路」
#正念育兒 #正向教養 #意識父母
同時也有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66的網紅陳麗娜,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林蒲遷村,代理也要繼續向前行 【沒遷村計畫就列遷村經費,誰放心?】 行政院去(108)年10月通過了「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計畫」,但遷村計畫書要到110年才會出來。沒有遷村計畫書,就沒有確定的遷村基準日、遷村範圍、補償資格,但行政院卻已先算出遷村費為589億。沒遷村計畫就訂589億,這讓居民很不放...
作主的權利 在 我們不只是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育兒筆記】112:有時候,「給予」也是一種「剝奪」 (芳瑜)
雙寶一歲半的時候,我曾經在〈雙胞胎的基礎照顧心得3──自主進食〉寫過他們當時「常常可以在15分鐘內,自己用湯匙吃完整碗飯」。
共餐時,雖然稱不上愜意,畢竟那時他們還不太能等待,也還無法吃得很乾淨,但至少讓我們有了一些吃飯的空檔。
然而2歲前後,似乎進入了另一個關卡。
他們更會表達溝通,也吃得越來越順手俐落,遇到特別愛吃的,一樣很快完食。BUT,遇到吃膩的、沒那麼愛吃的、食慾普普的時候,就變身為兩隻小麻煩!
有時候是拖拖拉拉,說要吃又不吃,進而開始玩飯;有時候是不斷請我們幫忙整理,將飯再次攪勻;更有時候剩下一些飯菜,讓我們餵食才吃得完。
剛開始,我們確實想說孩子還小,而且他們口頭上也說還要吃,那麼等待、幫忙一下倒是無可厚非。但許多事情的發展都是這樣的,起初,我們不以為意,最後卻形成了壞習慣或惡性循環。
當以下事情一一發生時,我才猛然意識到:一切都不對勁了,這不是我理想中的用餐情況啊!
👉從半小時的正餐時間,最長曾拉到將近一個小時。
👉一碗飯,從整理一兩次到毫無意義的整理十幾次。
👉從餵食最後幾口,到最多餵食了三分之一的份量。
👉試著改變餐點型態,但用餐的情形沒有穩定改善。
👉本來吃完會問是否還有別的,卻從餐前就開始問。
搞得每一次用餐前都好似要賭今天有沒有走運,能不能讓我們好好吃飯。仔細一想,根本沒道理呀,他們早就是有能力自己吃飯的孩子,為什麼變成這樣呢?
我重新檢視〈雙胞胎的基礎照顧心得3──自主進食〉裡,自己列出的十點原則,便似乎找出原因所在了。
大致上原則都有掌握住,但第七點就是漏洞: 7️⃣正餐吃得好,才有水果或點心(偶爾才有點心,且只給大概2片米餅的量)。
雖然我們仍堅持吃完飯才給水果及點心(優格、牛奶、豆漿、燕麥、米餅兩片),但隨著他們食量越來越大以及越來越懂吃(?),常常會備好足量甚至過量的飯後水果與點心。
久而久之,他們上餐桌所期待的便不是正餐,而是其他;我們的心態也開始與第六點產生衝突( 6️⃣我決定吃什麼,但孩子有權決定吃多少,重複確認吃飽了便收餐),開始過度期待他們能夠吃完,以享受飯後的點心時光。
我終於想通了,由於大人與孩子在餐桌上的錯誤期待,才衍生這些麻煩:用餐超時、不知飽足、過度依賴。
想通之後,我便開始運用「口罩之亂」所提到的觀念:
#大人要決定自己的行為──我決定將吃飯的責任交還給他們,在他們有能力的前提之下,不再整理與餵食。
此後每一次用餐,無論在家或外食,當他們又遇到吃膩的、沒那麼愛吃的、食慾普普的時候,將碗推到我面前並請求整理或餵食,我都溫和堅定的將碗還給他,然後說:「你是會自己吃飯的小朋友了唷!媽媽相信你可以做到。」
如果重複兩三次,我會秉持第六點原則,並引導他自己說出:「我吃飽了,我不用再吃了。」然後溫和堅定地幫他收餐(收餐不是懲罰,是他為自己所做的決定)。
原本他們都不願意收餐,會哭鬧抗議,因為總是想著,怎樣都要吃完正餐然後再吃其他的,但他們現在已可以正視自己的嫌膩感或飽足感,主動說出「我不用吃了」、「我飽了」,然後停止進食,也放棄水果點心。
除此之外,我不得不說,這一個月來絕大部分的用餐時間都變得比以往更加輕鬆!
餐點給他們之後,幾乎可以不用再費心、不用再勸吃、不用再被找碴,我終於可以好好地享用自己的餐點。甚至一打二和朋友聚餐時,做夢也沒想過竟然能暢所欲言,不被身旁兩隻小人無止盡的索求給綁架。
有時候,#給予也是一種剝奪。
👉當我給予了過量的飯後水果與點心,就剝奪了孩子對於正餐的珍惜與享受。
👉當我給予了非必要的協助(整理與餵食),就剝奪了孩子早已擁有的自主進食的能力。
👉當我給予了錯誤的期待(吃完最好),就剝奪了孩子吃飯時該為自己所負的責任,也剝奪了孩子覺察飽足感的能力。
而很奇妙的,當我收回了這些給予,孩子們便漸漸地找回自己的責任、能力、成就感,我想,這些才是真正所謂的「得到」吧!
許多事皆然,畢竟為人父母,難免陷入幫與不幫、給與不給的掙扎之間。我會繼續努力地提醒自己:
相愛的人本會互相依賴,但 #依賴並不是相愛的唯一證明。
我知道你們愛我,但不是當我被依賴到必須忽視自己的需求的時候,我才感受到那份愛。我很愛你們,但不是透過滿足你們的所有需求時,才能證明這份愛。
我準備好營養均衡的餐點、守護你們自己作主的權利、培養你們的責任與能力,就是我愛你們的方式。
#歡迎分享
#2y3m
─────
🔸延伸閱讀🔸
📌〈雙胞胎的基礎照顧心得3──自主進食〉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127449292130687/?d=n
📌〈口罩之亂──大人要決定自己的行為〉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215615886647360/?extid=0&d=n
📌〈「自律與負責」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https://www.facebook.com/111489460393337/posts/144575067084776/?d=n
作主的權利 在 口羊太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當你感覺很火時,有可能落入與孩子爭奪權力的戰場中】
#親子間的權力鬥爭這6點有解
昨天出門共學前,孩子們換好衣服吃完早餐
準備要出門時
不小心被孩子們看到晾在洗衣間
那件奶奶新買給他們的公主洋裝
兩個孩子開始吵著要穿
礙於要出門了加上那件洋裝頗厚(今天熱爆)
於是我直接拒絕了孩子的請求
「回來後再穿吧!」
語畢我就匆匆去準備出門的東西
在整理包包時瞄到喬伊躺在桌子下面
看到她拿了一隻紅色的彩色筆在畫桌子的底部
我走過去告訴她,畫在那邊會擦不掉
請她想想看畫在哪裡比較適合
但她似乎沒有要停下來的意思
我開始感覺胸口脹脹的,有點不悅
同時也在思考這個行為是在爭取關注
還是在跟我爭奪權力
看到她繼續畫,我告訴她
「我沒辦法接受畫在桌子底部,請你畫在合適的地方」
「那我去房間畫」
說完她就跑進遊戲間(遊戲間的牆壁有開放讓孩子們塗鴉)
後面我整理的差不多,也到了出門的時間
走到房門口提醒她要出門了
意外看到她給我畫在地板上
雖然是木頭地板也擦的掉 #但心中莫名一把火
同時,我身後的唯可突然說:
「我要帶這個包包出門!」
轉頭看他拿了一個超小的側背包
而昨晚整理好的後背包被丟在一旁
那一瞬間我明白了
他們在爭取 #作主的權利
進而在跟我權力鬥爭
而這一切的起頭就是因為:
我拒絕讓他們穿公主裝出門
知道原因,但情緒尚未平復,加上時間有點趕
只好先說服唯可還是帶他整理好的後背包出門
路上我一邊讓自己平靜下來
也一邊思考如何終結這場權力鬥爭之戰
在進捷運站前,我先開了口
「孩子們抱歉,媽媽剛剛有點情緒,我知道你們很想穿公主裝出門,對嗎?」
兩個孩子用力點頭,果然這是這場戰爭的開端
「我感覺得出來你們真的很喜歡那件洋裝,抱歉我第一時間沒有先接納你們的想法,也沒說清楚就拒絕,因為今天真的蠻熱的,想說穿那件洋裝可能會太熱,你們覺得呢?」
「可是我真的很想穿嘛」喬伊皺著眉頭說著
「我理解,可以想想看什麼天氣比較適合,今天比較熱,但過幾天好像會變冷,說不定就有機會讓他出場」
我停頓了一下繼續說
「或者如果你們能承擔穿得太厚太熱這樣的結果,下次媽媽也會尊重你們的決定」
喬伊點點頭,接著說:「那我們回家後可以穿嗎?」
「當然可以呀!你想什麼時候穿就什麼時候穿吧」
就這樣,這場權力之戰就此落幕
孩子們又恢復平常的狀態
-
有沒有類似的經驗
孩子因為一件事不開心,後面開始處處找麻煩
讓成人感覺「被挑釁、被威脅、被找碴」
心中那把火也在不知不覺越燒越旺
這種情況多半是落入親子間爭奪權力的這場戰爭
#當你感覺很火很每送時就是了
關於權力的戰爭
就好比漣漪,從一件小事開始逐漸擴大
雙方各秉持著「不能輸」、「你要聽我的」等信念
成人可能用威權、威脅、打罵、懲罰等方式讓孩子服從
孩子則是用哭鬧、作對、找碴、消極等方式來回擊
親子雙方在每回合比武較勁,一次又一次
最後結果就是 #兩敗俱傷
成人與孩子都感到挫敗和受傷
需要有人先喊停才能終結這場戰爭
#這個重責大任就由成人來擔待吧
💡當你發現與孩子落入爭奪權力的狀態時,可以嘗試這樣做:
1️⃣提供選擇而非命令
之前有分享過命令句很容易引發孩子反感
進而產生對抗及反叛
提供選擇,以及用問句取代命令句
都能降低親子衝突的頻率喔
2️⃣友善的視線接觸
好吧,我承認這點我自己也很難做的到😅
不過試著想想,當我們很火大時通常也不會有好臉色
不是惡狠狠地瞪著孩子,就是眉頭深鎖版著一張臉
孩子都都善於觀察,但不善於解讀
當孩子感受到的氣氛是緊繃的、不友善的
自然也會進入備戰狀態
下次可以試著提醒自己,將臉部表情放鬆一點
#關於表情管理的練習 #父母難當阿
3️⃣不要跟孩子拔河,迴避權力的競爭
我們很常落入「對或錯」、「要或不要」
以及「可以或不可以」等拔河系統
將目標放在贏得孩子,而非贏過孩子
4️⃣不對抗也不讓步
很多人以為不對抗就是妥協的意思
那其實就變成溺愛與放縱
這件事如果是你的界線
沒有彈性也沒得談(通常跟生命安全有關)
好比不要坐汽座、過馬路不牽手等等
就以溫和的態度(不對抗)
加上堅定的行動(不讓步)來處理
5️⃣透過討論與對話來解決問題
如果這件事是常規,有彈性可討論
透過對話或是家庭會議來取得彼此共識
#等雙方都處於平靜時再來對話與討論
像是吃飯要吃多久?要穿什麼衣服?幾點看電視要看多久?
重點在於 #要事先講好溝通好
父母能接受,孩子也能理解
雙方都同意,就一起來執行
而取得共識的常規一樣溫和堅定的執行
找到彼此的平衡點,慢慢就能培養出親子間的默契
6️⃣賦予孩子作主的權力
讓孩子參與決策,讓孩子練習做主
💡分享我們家讓孩子作主的事
✓自己思考每餐吃什麼吃多少
✓自己決定搭捷運要站著還坐著
✓自己搭配衣著鞋子
✓自己選擇要帶什麼出門
✓自己挑選衣服與物品的款式
✓自己決定零用錢要怎麼使用
✓自己決定要不要喝水、上廁所
✓有限選擇要買的點心(依據成分與添加物)
✓有限選擇要看的節目(依照電視分級制度)
💡以及我們家讓孩子參與決策的事
✓姊妹倆每日刷牙、看電視以及睡前禱告的順序
✓全家人車上聽故事與聽音樂的順序
✓收玩具的時間以及收多久
✓家庭日要去哪裡、做什麼
✓吃飯吃多久,點心飲料什麼時候吃
✓自己洗澡洗多久以及每週的玩水日
✓建立各種暗號,像是牽手暗號、生氣了的暗號、和好暗號
透過讓孩子參與和作主增加孩子的歸屬感
同時也讓孩子學習自主與負責 #成為自己的主人
「孩子都用自己的方式在說,我們聽懂了嗎?」
願我們能看懂孩子行為背後所要傳遞的訊息
願我們能聽懂孩子的弦外之音
也願每個家庭能享有平等與共好的親子關係♡
#阿德勒正向教養
作主的權利 在 陳麗娜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大林蒲遷村,代理也要繼續向前行
【沒遷村計畫就列遷村經費,誰放心?】
行政院去(108)年10月通過了「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計畫」,但遷村計畫書要到110年才會出來。沒有遷村計畫書,就沒有確定的遷村基準日、遷村範圍、補償資格,但行政院卻已先算出遷村費為589億。沒遷村計畫就訂589億,這讓居民很不放心。
原本經濟部長沈榮津在6月21日要與大林蒲鄉親面對面,說明遷村計畫內容,最後卻延到9月中舉行。之所以如此,也是因為鄉親認為遷村計畫書應該先準備好草案,不然座談會還是說明會,該辦的都辦了,百姓該說的都說了,辦再多場都沒有意義。所以居民希望中央準備好再來,也希望9月份時,新市長能夠給鄉親合理的解決方案。
中央政府遲遲無法給出明確的遷村條件。甚至有里長說,先前自己在座談會曾提出的問題,沒有被紀錄下來,像是土地一坪換一坪沒有法律根據,到時恐變成協議價購,如果屆時大林蒲被劃為國家重大建設區域,就只能等著被徵收,希望中央能展現誠意。
【五大訴求無法落實?】
遷村陷入冰點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居民曾提出的五大訴求,沒有獲得行政院具體答復。行政院去年10月核定時,當時市府專案辦公室即邀請經濟部、工業局及小港區沿海6里里長及轄區議員,召開「經濟部委託高雄市政府代辦大林蒲遷村工作」先期協商說明會,聽取地方居民意見。
居民要的很簡單,也都沒什麼變動,主要提出5大主要訴求,包括:
(一)應以優於徵收之條件,補償居民財產損失,保證居民不因遷村而負債。
(二)「全部私有土地」都應一坪換一坪,不能僅侷限住商土地。
(三)小面積土地換地後,無法單獨興建住宅,政府應以成本價開放購地。
(四)以造鎮方式,興建透天厝供居民入住,不接受集合住宅。
(五)鳳鳴里17鄰(山邊路)住戶,一併納入本案遷村範圍。
這些都關乎到居民的生存權與財產權,現在的看守市府的確無法作主,但居民也想知道,自從宣布延會到新市長後,期間中央有沒有對上述主張有所鬆動採納?
大林蒲居民要的很簡單,要搬可以,團進團出,該有的權利一個都不能少,也不會讓權利損失的人落單,如果行政院做不到,大林蒲人恐怕也不會輕言低頭。行政院如果真的有心要解決問題,希望在九月多的會議能給出符合居民需求的答案,讓大林蒲人心中堆了數十年的石頭能夠早日放下。
雖然是代理期間,我們還是希望代理市長能把地方心聲帶到中央去。
作主的權利 在 柯文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這是我給台灣民眾的心內話。
台灣重開機不是選舉口號,而是改變台灣政治文化的社會運動。
我是柯文哲、柯P、柯醫師、柯市長、柯阿北,也是台灣民眾黨的黨主席。
這些日子很多網軍攻擊說,我變了,我變得不像2014年的柯文哲。
但其實我都沒有變。
從過去到現在,我的身份或許不同,但對台灣的熱情,對信念的堅持,從我脫下醫師袍,離開台大醫院那一刻到現在,我都沒有改變。
要改變台灣,就必須讓台灣的國家治理走在對的道路上,這是我的堅持。
如果沒有我們的堅持,那些老舊的傳統市場,包括環南市場、大龍市場、成功市場、南門市場等等,永遠都不會改建。
如果沒有我們的堅持,台北市的社會住宅,還在紙上作業。
如果沒有我們的堅持,東區門戶計畫、西區門戶計畫不會成功,軸線翻轉也永遠是一個選舉口號。
如果沒有我們的堅持,公共化幼稚園還在討論的階段,「我們的孩子、我們一起養」也還是選舉口號。
如果沒有我們的堅持,公開透明不會實現,BOT案永遠疑雲重重,永遠謠言滿天飛,公務機關的行政效率也不會提高。
如果沒有我們的堅持,財政紀律不會建立,台北市政府也沒辦法在五年內
還債570億,政府會繼續債留子孫。
只是,當台北進步了,那台灣呢?
台灣人民給過國民黨機會,給過民進黨機會,但這兩個政黨完全執政,卻完全不負責,只看到統獨爭論不休,政治分贓,國會亂成一團。
藍綠兩黨無所不用其極的操作統獨對立,甚至黨同伐異,把不同意見的人貼上「台獨份子」、 「共匪同路人」的標籤,開始分誰是「台灣派」,誰是「中國派」。努力的在自己的國民裡面製造虛擬的敵人,卻不花時間實際的面對問題 。
每次選舉台灣人民只能在統獨之間,繼續含淚投票、含恨投票,結果是藍綠繼續執政,而台灣也繼續停留在藍綠的泥潦之中。
於是我們成立台灣民眾黨,以台灣為名、以民眾為本,要把立法院還給人民 ,給大家一個真正討論政策的空間,讓理性務實專業的討論,要從立法院開始,慢慢的影響全台灣各地。
台灣不能只是高喊發大財,更不能只是高喊芒果乾,而是要解決問題。
我們重視居住正義,所以藍綠兩黨長年來不敢碰的稅制問題、實價登錄,就讓民眾黨來做。
我們堅持公開透明,所以打破藍綠兩黨的密室政治、還政於民,讓18歲的青年享有參政權利,就讓台灣民眾黨來做。
我們守護勞動權益,所以法令跟不上科技跟時代的進步,勞工不能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不能獲得保障,那就讓台灣民眾黨來做。
更重要的我們嚴守財政紀律,為人民看守每一分血汗錢,要終結大撒幣政策 ,讓台北經驗可以在中央實現,讓台灣可以永續發展、不會債留子孫,那就讓台灣民眾黨來做。
台灣主權要彰顯,不是靠嘴巴講,而是要動手做,台灣需要的不是義和團,而是明治維新。認真務實,是台灣民眾黨守護台灣這塊土地的核心價值,這才是真正的台灣價值。
整天文青體、喊口號,不是台灣價值。
民眾黨向天下徵才,透過海選讓多元專業的聲音可以進入國會,我們沒有五府千歲,沒有派系分贓,沒有和主流民意脫節的人,我們只有專業、熱情,和台灣人民的支持。
選戰已經進入倒數階段,藍綠兩黨激化統獨對立大打泥巴戰,
但,我希望你們理性思考、冷靜的思考。
從過去到現在,二十幾年間,幾次的藍綠政黨輪替,台灣沒有進步,甚至這些政黨本身也沒有進步,只是帶給台灣人民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所以,超越藍綠、台灣重開機是這次選戰最大的目標,台灣重開機,需要大家一起幫忙,超越藍綠不是消滅藍綠,而是讓不同的政黨,讓不同的聲音,都可以在台灣社會和諧共存。
請支持台灣民眾黨,讓台灣走出藍綠惡鬥。
請支持台灣民眾黨,讓理性務實清廉勤政,成為台灣的主流價值。
請支持台灣民眾黨,終結政黨派系分贓。
請支持台灣民眾黨,一起消滅國會亂象。
請支持台灣民眾黨,讓台灣重開機,給台灣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我是柯文哲,2020請支持台灣民眾黨。
台灣重開機、政治大革新,
區域立委、政黨票,請唯一支持 ⑮台灣民眾黨。
#台灣民眾黨 #柯文哲 #票投15民眾作主
-
誠實的市長在臉書:https://facebook.com/DoctorKoWJ
真實的柯P在IG:https://instagram.com/doctorkowj
認真的阿北在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lMvuz1DIPIoqNnur7_Pig
一起幫我揪Line友:https://line.me/R/ti/p/@kpteam
Follow KP on Twitter:https://twitter.com/KP_Taipei
微博上面也能找到偶:https://www.weibo.com/u/7068501418
作主的權利 在 夾腳拖劇團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主辦:國家人權博物館
執行:夾腳拖劇團
11月20日為「世界兒童人權日」,此節日創立源於1989年聯合國大會於該日通過《兒童權利公約》,確立兒童和所有人一樣需要被尊重和保障並享有人權,而其中包含了「社會參與及表意權」,小朋友們也可以自由參加集會活動、討論想做的事或交換表達自己的意見,這就是「社會參與及表意權」,大人們不可以認為小朋友什麼都不懂,因而不尊重小朋友的意見,甚至認為可以不顧小朋友的意願而任意自作主張的主宰小朋友的生命、財產及其他生活中的相關權益。
2019年的今年適逢《兒童權利公約》30週年,國家人權博物館與夾腳拖劇團將在11月15至17日演出人權主題兒童劇,藉由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 - 陳欽生先生的生命故事,帶領孩子們了解民主故事,認識自由的可貴。
大手牽小手,讓我們一起帶著孩子們走進曾經的受難之地 -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一起貼近台灣的歷史傷痕,一起推動轉型正義的齒輪。
作主的權利 在 病人自主權利法|我的生命我做主-三分鐘病主法- YouTube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創作才子李建軒和病人自主研究中心執行長楊玉欣一起和大家講解病人自主 權利 法喔!還不了解病人自主 權利 法朋友們除了看完影片外還可以點擊以下懶人 ... ... <看更多>
作主的權利 在 抉擇那一刻,我要替自己作主-「病人自主權利法」懶人包 的美食出口停車場
病人自主權利法已經在昨天(108/1/6) 上路, 核心概念以病人為主體,確保病人有知情、選擇、決策的權利,並將善終權利擴及非末期病人。 對於病主法,很多人應該都會有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