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飛韻余工作室余健強】
提起音響,總會憶起電影《無間道》中的一句對白「高音甜、中音準、低音勁;一句講晒,通透。」都市人營營役役,閒暇以音樂洗滌心靈,一套優質音響,可以「此夜曲中聞折柳」,鉅細無遺還原音樂最好狀態。
「用HiFi(High-Fidelity,即高保真)播放古典音樂,可謂相得益彰。」經營逾四十載的本地音響公司「飛韻余工作室」的余健強(余師傅,綽號「飛韻余」)道。
余師傅從事音響業逾四十載,初入行時加入的公司喚「飛韻音響」 - 想必就是「飛韻余」之出處吧?「當年我主力負責HiFi音響,以及大型音響。HiFi注重微小細節,大型音響要兼顧多方面,工程規模亦較大,更有機會接觸不同層面客戶。由於富挑戰性又多姿多彩,故此雖然接觸HiFi在先,但私心偏愛大型音響多些!初入行時,只專注音響是否夠大聲,但日子久了,留意到日常接觸的音響多是吵耳的,方明白音響師傅必須懂得配合大型音響的機件才行。」上網一查,發現不少文章都稱他是「第一代音響發燒友」!
全文︰http://www.passiontimes.hk/article/08-22-2021/75679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94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飛韻余 #余健強 #音響
請支持PassionPrime:
http://passiontimes.hk/prime/
請支持熱血時報印刷版︰
http://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請支持熱血文青課金計劃:
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aise2
請支持熱血主持育成計劃:
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aise
《熱血時報》 iOS,Android App 歡迎下載:
iPhone
https://apple.co/2IfgPoP
Android
https://bit.ly/2HqB4Q4
--------------------
成功之前,我們絕對不要放棄夢想!
Till our dreams come true, we'll fight on.
余又注音 在 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第七屆後浪賞2020入圍名單公布
每一年的畢業季都是我最期待的期間,因為又可以看到許多有趣的學生作品創意,(當然重複的題目也是不少),但我總是期待那幾千個作品中,會有數十個讓我動心不已的時刻。
.
因疫情關係,雖然少了新一代設計展實體展,有些學校仍在校園舉辦校內展,感謝眾個學校邀請,我去了成大工設、實踐工設、實踐媒傳、銘傳品設,也擔任了放視大賞的平面組產品設計評審。今年後浪賞較慢公布的原因來自於疫情關係取消了新一代設計展實體展,雖然有線上展覽取而代之,但一時之間該如何挑選仍是讓我傷透腦筋。
.
在許多學校與新一代的線上展逛了一陣子,我決定還是跟秉持跟以往相同的原則,「#每一間學校」至少都要走進去晃過一次,也因此新一代設計展線上展的138間學校我全都點開看過,我敢說我應該是看台灣畢業設計作品最認真的設計業界人士之一了。不過4168個作品我沒有全部點開(點完大概手指要先送急診),即便如此評選過程還是比我預計多花了一倍時間,真的不好意思,讓大家久等了。
.
我也深刻感覺在這種線上展覽,你挑什麼主視覺當封面真的超級重要,甚至連橫式、直式照片的呈現都會有不同的影響(說實在以新一代設計展的網站形式來說,#直式照片視覺面積最大,容易吸睛)。有些作品我看封面沒興趣,但反而是在找別的作品資料時不小心看到他大圖才又點開。有些作品則是我在現場看到時覺得還好,但看到他線上呈現的影片時又被深深吸引。
.
社群時代,不管是網路呈現的狀態、或是實際展出的樣子,#都是屬於你畢業製作的一部分。
.
預期明年這種線上展覽的狀態將會有更多有趣的型態出現。希望各位大三同學如果有看到這篇文章,記得明年做畢業製作的時候,#一定要把網路資料準備好。
.
後浪賞就算偶爾遲到,但一定會到。40個入圍作品名單如下,大家也可以點進去作品圖,會有簡單的介紹與連結。
.
—— #以下為第七屆後浪賞2020入圍名單
1. #擴展的時間單位:另一種世界可能的樣貌 / 莊欣儒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設計系
2. #公車鈴拉環 / 王珮珉、 吳宇翔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
3. #尼歐NEO / 黃思瑋 / 實踐大學 媒體傳達設計學系
4. #FLOAT / 王平, 張靖琳, 張靖妤, 洪梓竣, 陳怡暄, 廖振甫 / 嶺東科技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
5. #後進化人類 / 余信誼 / 亞洲大學 時尚設計學系
6. #TEBIKO / 翁涵 / 銘傳大學商品設計系
7. #NEXUS / 李偉婷 / 實踐大學 媒體傳達設計學系
8. 2020|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畢業設計計畫
9. #炊奏 /楊郁葇、鄭婷允、李建承 、方芊文 / 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
10.#便宜行事 / 李承霖 / 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
11. #最後的領地 / 陳法鈞 、 梁曉愉 、王凱薇 / 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
12.#善意催化劑 / 邱芊頻、林祐生 、許皓瑋 / 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
13.#MINHAND / 李羿樟、陳亭方、談德泉 / 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
14.#VOID / 鄭靖非、許宣智、 Claire Hsu / 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
15. #DETOPIA / 吳煥庭 / 實踐大學 工業設計系
16. #FLOAT / 張庭維 / 銘傳大學產品設計學系
17. #注音臺 注音展 / 何苡瑄, 謝佳恩, 曾薏庭, 蕭雅方 / 南臺科技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
18. #路上的字 / 徐瑄鴻, 曾雅靖, 曾駿為, 劉峻瑋, 康茨妍, 林家贊 / 樹德科技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
19. #月下好詩 / 林律衡, 林琬蓉, 盧柏谷 / 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
20. #少年哪 , 你在望遠鏡中看到了什麼? / 蕭宇鈞, 孟可研, 張斯凱, 江偉暢 / 中原大學 商業設計系
21. #島工宣言 / 王柏竣, 劉亦宸, 劉子語, 陳思妤, 王怡婷 / 南臺科技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
22. #日日是好日 / 蔡宜妙 / 實踐大學 服裝設計學系
23. #千禧頻道 / 呂少宇, 李雅紳, 邱冠霖 / 朝陽科技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
24. #幫你 / 梁云慈, 陳悅沂 / 大葉大學 工業設計學系
25. #擁抱的形狀 / 吳函蒨, 楊雅琪 / 臺灣藝術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學系
26. #光的晃影 / 陳品如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工藝設計學系
27. #追聲累波 / 賈子賢, 王薇蓁, 宋郁婕, 林宜蒨, 尹昱翔 / 崑山科技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
28. Daily-Deli #安全外送組 / 黃偉哲, 何杰 / 臺北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
29. MU+ #磁吸式掃把組 / 張維彤, 陳禹諼, 曾翰銘 / 銘傳大學 商品設計學系
30. #寄意所 / 鍾文綺, 楊子萱, 廖乙宣, 林婉婷, 白小瑩 / 亞洲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學系
31. #非工作人員禁止進入 / 李欣庭 / 亞東技術學院 材料與纖維系
32. #無盡邊界 - 宇宙擴張說 / 羅億驊, 李尉彤 / 大葉大學 空間設計學系
33. #路死誰手 / 陳奕安, 許宜安, 李奕璇, 朱家宏 / 銘傳大學 商業設計學系
34. #我,為什麼是我 / 沈佳靚, 莊琬筑 / 臺灣科技大學 設計系
35. #購輕 / 劉照心 /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
36. #失業殺手互助會 / 陳易萱 / 臺灣藝術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學系
37. #Parentship / 廖健澔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設計系
38. #用空間寫一本影像的小說 / 劉宇及, 邱鈺智 / 中原大學 室內設計系
39. #野台奧運會 / 林昱成, 張欣瑜, 邱榆婷, 邢福暘, 林郁芳, 李成源 / 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
40. #212019 / 陳柔穎 / 實踐大學 媒體傳達設計學系
余又注音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鄉仇 ◎#廖啟余
小時候
鄉仇是一本課本的國語
ㄈ在那裡
ㄏㄏ在這裡
長大後
鄉仇是一座工廠的廢氣
魯在這裡
$$在那裡
後來啊
鄉仇是一場抗日的會計
我打那裡
你打我這裡
而現在
鄉仇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共匪在這裡
幹你娘,共匪就在這裡
--
◎詩人簡介
廖啟余,1983年生,高師大附中、政治大學中文系所畢業。作品入選《2007台灣詩選》、《台灣七年級現代詩金典》,出版有詩集《解蔽》。
--
美術設計:宸碩
攝影提供:網路素材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廖啟余這首詩的佈局結構改寫自余光中膾炙人口,也收錄在不少國文課本中的名作〈鄉愁〉,對於一般的讀者而言,可能需要對抄襲、致敬跟顛覆作一個小小的區分,這個粉絲專頁不是學術問題來去的場合,所以阿Ben在這裡僅草草帶過。
在目前看來,如何認定抄襲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但是詩作中若有著字句或創意的直接挪用,那麼就很有可能被認定為抄襲。這裡我想推薦作家朱宥勳所寫的〈文學抄襲的三種類型〉一文(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6%9C%B1%E5%AE%A5%E5%8B%B3/%E6%96%87%E5%AD%B8%E6%8A%84%E8%A5%B2%E7%9A%84%E4%B8%89%E7%A8%AE%E9%A1%9E%E5%9E%8B/629787297062130),雖然對抄襲行為分成三種類型的這個學術分類僅為朱一家之言,但在阿Ben看來他的分類還算是相當公允的。每個人心裡有一把尺,我們在寫作的時候,必須小心避免逾越了界線。
那麼,致敬跟顛覆又是什麼?有的時候寫作者在寫作時會「有意識的」引用(有的人為了表示負責,會把自己的引用用加註的方式說明,以避免別人誤認該句的創意來自自己)或改寫別人的句子、結構等寫作方式。這樣的寫作很可能是為了向某一個文學作品致敬(好比楊牧〈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被改寫了很多次),也有可能是為了消解經典的嚴肅性,來完成其他的目的(像是寫作的實驗、遊戲、嘲諷......理由各有相同或不同者)。廖啟余此作無疑更傾向於後者。
相較於余光中〈鄉愁〉傾訴因為政治環境,而在身體居所與心靈認同上的不同傾向,導致一個鄉愁無所寄的一代人縮影;寫於連戰赴中參與閱兵之際,廖啟余此作無疑是對某一些一代與一代不同腦袋的人的諷刺。
「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的四個階段,從鄉愁到鄉仇,敵人的位置不斷偏移,而在「這裡」跟「那裡」的也逐漸從起初的共同想像中變形,最後帶來了相當多的困惑。從小時候在那裏的「ㄈ」──我以為應該是匪的諧音,理由是在「那裡」。但亦有其他的可能,例如注音符號是國民政府進入台灣後提供做為學習一部分的產物,這或許也暗示了國民政府播遷來台之前的台灣原先住民嘗試在此一過程中學習注音符號和辨認。
而這首詩到最後「共匪就在這裡」,詩人忍不住爆了一句粗。或者有些人會覺得粗俗,但文學作品本來就沒有一定要為優美抒情服務的義務,阿Ben看待作品的方式向來不在他的用語雅俗,而是這個用語放置在文本中帶來的效力。
而在這明顯回應現實荒謬的詩作裡,看你我父執輩時候能以「通匪(共產黨)、匪諜」下人於罪的國民黨門面人物今日卻主動「通匪」,只在台灣兩三代人間的事,態度和立場,卻有了如此巨大的轉變。原先有罪(接觸共產黨)的都無罪了,原先是敵人的都是朋友了,一個滿腔熱血的詩人怎麼能不因為荒謬,卻又無力的只能拋出一句於事無補的髒話?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5/09/20151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