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麻醉專科醫師 #不要叫我麻醉師
✅什麼是麻醉?(之三)
因為醫美事故頻傳,所以後來衛福部公布了『特管法』,限定某些手術一定要有麻醉醫師在場,當然啦,那個ㄍ ㄋㄋ的精美罰則「重罰」兩萬,讓很多利慾薰心的人覺得違法的成本還比較低廉,這又是另外的故事了。#人間鬼話
在政治角力大於專業的情形下,有些人會告訴你「#我們診所的醫師也有麻醉證書」,他們說的「麻醉證書」到底是什麼?其實他們指的是『#特管法輕度中度鎮靜訓練證書』,#繳6000元報名費,#花8個小時上了一場研習,#所拿到的證明書。
比起麻醉科住院醫師要訓練四年,在麻醉專科醫師監督下麻醉過幾千個病例,才能考取的麻醉專科,這張證書的含金量如何,大家心裡有數。
那我參加過整外醫師主辦的「醫學生縫合訓練營」,是不是也叫做受過整形外科訓練呢?(大笑)
✅輕度和中度的鎮靜,通常不影響自發性呼吸,也不影響心血管功能。
中度到重度鎮靜,就會對呼吸功能造成影響,可能會有呼吸抑制的情形,也有可能會因為心跳慢血壓低,而需要給予進一步即時的處置。
偏偏,這不是在實驗室做實驗,更不是在跑程式,並非給予固定的劑量就會得到固定的麻醉深度,甚至在同一個人身上,麻醉的深度也是隨時在變動的。
藥物劑量 - 疼痛刺激 = 所需的麻醉深度
整個手術的疼痛刺激是隨時在變動的,切開皮膚的痛,剝除眼袋組織的痛,隨著手術部位的不同,或是手術醫師的粗魯與否,所得到的疼痛刺激與所需要的麻醉藥物劑量每次都不一樣,這不是如同外行人所看到的,麻醉醫師只打了一針就解決了。
秋名山車神,也不會全程用四檔跑山路啊~不然拓海就要去填海了。
隔行如隔山,對非麻醉專科醫師來說,我不責怪他們不懂麻醉,但個人私以為,不懂的事不要誤導民眾為宜,更不要因為利益去淡化麻醉伴隨的風險。
✅最常被粉專讀友私訊詢問的問題,除了把我當驗孕棒或是心靈導師的問題除外『可以幫我看一下驗孕棒,這樣是兩條線嗎?』,一直以來,被問到最多次的問題當屬 #全身麻醉危險嗎?
其實危險的程度其實是在於 #誰麻,而不是在於 #怎麼麻。
事實上,全身麻醉因為通常都會放置氣管內管,所以發生呼吸道併發症的風險反而低。
而上了新聞死掉的那些假『麻藥過敏』,反而幾乎都是所謂的『舒眠麻醉』。
因為『中度鎮靜』可能隨時會變成『重度鎮靜』,甚至變成全身麻醉。而幫你麻醉的人如果是所謂的密醫麻醉屍,或者是正在開刀的醫師,他有可能沒有第一時間發現妳沒有呼吸反應了,也有可能她沒有能力緊急處理,把妳從沒有呼吸反應的狀態拉回來。
麻醉就好比是一條線,線的兩邊就是生與死的距離。
#我是麻醉專科醫師,我的工作就是確保當妳不小心跨線的時候,我會把妳拉回來。
舒眠麻醉,朦朧麻醉,睡美人麻醉,聽起來好像很美很夢幻?
其實說穿了,那通通都是【靜脈麻醉】。
看完系列文,還有人會被騙嗎?
那我們再來看一下老婆的愛心便當!
#燉煮上選鮮嫩牛腱時蔬百匯
#清煮地中海春菊附珍珠玉米筍
#東方口味嚴選手工麵
聽起來一客可以賣你999對不對?
。
。
。
那如果我菜單寫:
#滷牛腱,
#川燙玉米筍和山茼蒿
#烏龍麵
是不是感覺剩下99元的價值了?
這樣舉例懂了嗎?
跟你說這台手術要全身麻醉喔!
妳:『哎唷~好恐怖喔!會不會死掉啊?全身麻醉一聽就很嚴重啊!這樣沒有麻醉醫師可以嗎?』
沒關係,我們換個說法:這台手術只需要讓妳 #睡一下,#放鬆一下~ 不用全身麻醉唷,我們用『舒眠麻醉』就可以!我們也有專業的『麻醉師』喲~
怎麼樣?是不是失去戒心了?
『舒眠』耶!是不是給妳一種甜美夢幻的感覺?聽起來特別的高大上!
是不是還以為自己變身奧羅拉公主?
睡醒會有菲利普王子親妳一下?
《註:奧羅拉公主,睡美人的名字,林北特別去跟我小女兒問來的!》
麻醉是一門藝術,麻醉劑量更是要精準的拿捏。
麻醉意外事件的處理,更是仰賴麻醉醫師第一時間的立即診斷發現,還有當機立斷的正確處置。
--
我講了這麼多,如果你還是覺得搞不清楚,那你就記住一句話好了
『不要在沒有麻醉醫師的場合讓人把你放倒,包含林森北』
『如果你注意安全,只要會睡著沒有意識,就是全身麻醉,就需要麻醉醫師。』
--
(避免篇幅太長,這個主題我分寫成三篇)
🔥什麼是麻醉,之一:
https://www.facebook.com/100969585218803/posts/242320597750367/?d=n
🔥什麼是麻醉,之二:
https://www.facebook.com/100969585218803/posts/242346941081066/?d=n
🔥什麼是麻醉,之三:
https://www.facebook.com/100969585218803/posts/242361204412973/?d=n
住院證明書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聽說,2021最顯老的一句話。
「我打完AZ,但是都沒有任何不舒服。」(暗喻:AZ疫苗認證的老人)
我覺得背部中箭......
\
我是七月中臨時接到電話,當天龔少不在家,我叫了計程車就衝去打疫苗的,雙圓被洗腦一聽到我要去打AZ就緊張的不得了,叫我不要去,要打默德納才能去。
像我這種「種田身材、黛玉體質的人」,住院還被通報疾病管制局兩次的人,有排到疫苗打就不錯了,所以登記的時候根本沒有選疫苗,也早有打AZ的準備,也很擔心自己可能AZ副作用很大。
但,還是不顧兩個小孩吱吱聒聒的阻止,叫他們兩個自己顧家一下,媽媽很快就回來,揮揮衣袖不留下一片雲彩。
到院後,登記、看診、接種的過程很快,護士說休息15分鐘之後再離開,然後我就在候診處開始刷手機看小說,突然覺得有點嘔心感,一瞬間頭暈,膝蓋骨有抽痛一下,15分鐘後沒事我就坐計程車離開了,接著帶雙圓去看牙醫,由於當時太臨時打疫苗,再加上MC來,我爸叫我打完要多喝水,補充維他命C,我通通都沒有,也沒多喝水(不想一直上洗手間)
當天晚上睡覺的時候覺得很奇怪,怎麼都沒有感覺,我還問龔少說:「我怎麼都沒事?!」
聽說打完10小時之後才會開始,然後我就開始無病呻吟,作態跟龔少撒嬌說:「哀啊~我可能快要發燒了~可能快要痛了....」
龔少聽的都翻白眼,他說:「你是老人體質....」
隔天我還打電話給我阿嬤請教,問她說:「打AZ什麼時候才不舒服的?」
她說是隔天兩天都有點夯夯的感覺,要發燒的酸痛感....
於是當天晚上我又開始等....................
因為我不相信我不會沒事啊!!!!!!
隔天我弟妹還特別打電話給我,問我身體怎樣?
在媽媽社團看到副作用好像很嚴重,什麼有舉不起來,比生小孩還痛....之類的,問我說怎麼都沒有聽到我在說。
我說:「因為我完全沒事,所以我不知道要說什麼,那支針一點都不痛,比起HPV疫苗跟消炎針一點都不算什麼,說這個的人是不是沒有住過院打過消炎針....敗血症比這更痛......」,更別提說比生小孩還痛了,自然產壓肚子簡直就是在鬼門關前走一趟啊!!!!
弟妹說:「這有什麼好驕傲的嗎?...........」
我說:「身經百戰啊..........」
然後,直到這幾天,身邊親友人陸續接種,刷FB我才知道原來真的會很痛的樣子。
什麼發高燒、痛到肋骨斷了、手抬不起來、打針的地方腫起來....等等形容都有~
這兩天我妹也打了,發燒躺了兩天,打針的地方也腫起來一片。
我妹婿今天也打AZ。
我們夫妻就開始拿出柯南的推理精神,因為我吃精神科的藥,副作用反應超敏感的,怎麼會打AZ沒事?!
龔少說:「會不會這疫苗在你身上完全沒有起到作用.........」
我說:「不會吧......」
龔少說:「你當初打A肝還不是得A肝,沒有抗體。」
我說:「我現在有抗體啦!」
龔少說:「哪邊有?」
我攤開雙手,翻了個白眼。
龔少說:「喔....因為你得過.........」
(小知識:A肝痊癒之後,沒有傳染力,而且人體會產生抗體。)
我又猜:「難道真的是因為我身經百戰?」,接著又道:「會不會是我第二劑反應比較大?」
反正就是亂猜一堆..........怎麼有副作用也煩惱,沒副作用也煩惱啊.....
這邊有跟我一樣打完後,完全沒事的同學嗎?
求盟友。
龔少排到下星期打AZ,希望一切順利。
我們打完兩劑後,還要去申請英文版施打疫苗證明書,不過也不需要這麼快申請,到時候看情況再說,短時間內也不會出國。
住院證明書 在 黃捷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托嬰中心保母收托指引公布
#民俗調理業指引公布
#疫苗涵蓋率達26%繼續拚
今日新增24例本土病例(其中12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1例境外移入,2例死亡。本土病例為19例男性、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19日至7月23日。
個案分布以新北市9例為最多,其次為臺北市7例、桃園市3例、彰化縣2例,臺中市、苗栗縣及基隆市各1例;其中17例為已知感染源, 4例關聯不明、3例疫調中。
今日新增2例死亡個案中,案8642為70多歲男性,具慢性病史,無相關接觸史,5月30日出現咳嗽、呼吸喘等症狀,同日採檢陽性後收治住院,於6月1日確診,7月20日死亡。案13781為70多歲男性,有慢性病及其他個案接觸史,6月16日採檢陽性,17日收治住院,18日確診。7月22日死亡。
目前疫苗涵蓋率達26.05%,劑次人口比達27.02%,請大家踴躍施打,繼續衝高涵蓋率!
#托嬰中心及保母收托防疫管理指引如下
➡️托嬰中心恢復收托前,應依指引完成「托嬰中心因應COVID-19防疫管理查檢表」之事項,報地方政府備查。
➡️應有80%以上工作人員完成疫苗第一劑接種,如接種未滿14天或未接種者,首次提供服務前,應自費提供3日內抗原快篩(含居家快篩試劑)或PCR檢驗陰性證明,並配合於疫情警戒第二級(含)以上期間,每週進行1次自費抗原快篩或PCR檢驗。
➡️托嬰中心恢復收托後,應訂定工作人員健康監測計畫,並有異常追蹤處理機制,送托嬰幼兒每日至少測量體溫2次,管制訪客人數。
➡️應建立分艙分流照顧機制,建議服務降載,並採1名托育人員照顧4名嬰幼兒,以5人1組分層、分室或分區規劃,確保每1組服務過程可保持室內1.5公尺之社交距離;空間不足時,可用隔板等防護措施替代。
➡️托嬰中心如有發生疑似或確診病例,應通報社會局(處),並配合後續應變處置。
➡️出現確診病例時應至少停托3日,進行環境清消作業,且經地方社(衛)政主管機關同意後方可恢復服務;機構內1班有1人確診,該班停托14日;機構內2人以上確診,機構停托14日。
➡️居家保母依法每人至多收托4名兒童,群聚風險相較托嬰中心為低,為讓居家保母提供服務時強化防疫作為,已研擬完成「居家式托育服務(保母) 因應COVID-19防疫作為建議注意事項」,參考托嬰中心防疫指引內容,擬具適用於居家保母的自主防疫管理措施、環境衛生空間規劃、疑似及確診病例應變處置等注意事項,提供居家保母防疫參據。
#民俗調理業指引如下
➡️具有下列證明文件者,懸掛於營業場所,供消費者查詢;未具者,尚不限制其營運。
(一) 民俗調理業技術士證。
(二) 民俗調理產業人才法規教育訓練合格證明書。
➡️營業場所人員管理
(一) 工作人員健康管理:
1. 工作人員造冊、訂定分流上班機制,並指派專責人員落實工作人員每日量體溫及健康狀況監測。
2. 行政人員應全程配戴口罩;操作人員於服務期間應全程配戴口罩、面罩及手套等個人防護裝備,服務後應更換手套,穿戴前及脫除後應確實落實手部清潔。
3. 工作人員用餐環境應通風,人員應維持1.5公尺以上距離;若同桌用餐應採梅花座或使用隔板。
4. 工作人員若有疑似COVID-19症狀、類流感症狀或最近14日曾接觸或疑似接觸確診者,應主動向專責人員報告,並儘速就醫。
(二) 消費者服務管理:
1. 實施簡訊或紙本實聯制。
2. 應詢問消費者及其陪同者之TOCC,若有COVID-19感染風險、上呼吸道症狀或發燒者,禁止進入。
3. 營業場所除必要水分補充外,禁止飲食。
4. 服務應採預約制,簡化或縮短操作服務流程,於提供下為消費者服務之間應至少間隔15分鐘。
5. 儘量使用行動支付或其他非直接與消費者接觸之收款方式。
➡️營業場所環境管理:
(一) 營業場所應保持空氣流通,並訂定環境清潔消毒計畫,每日應至少進行2次環境清潔消毒。
(二) 禁止提供個人密閉包廂室服務,每張躺床及座位應至少間隔2公尺,躺床及座位應放置隔板、屏風或布簾等阻隔物,操作結束後阻隔物應消毒。
(三) 視顧客使用情形提升廁所清消頻率;加強水龍頭開關、馬桶沖水開關及洗手乳壓取開關等之清潔消毒。
➡️發現COVID-19疑似病例或確診病例之應變措施:
(一) 發現疑似病例,應於24小時內通報地方主管機關。
(二) 應將相關人員進行造冊,並就已知資訊與其聯繫,請其配合疫調。
(三) 民俗調理場所經衛生主管機關公布為有確診者之足跡所涉及之高風險區域之處置:應先暫停營業,進行場所環境清潔消毒,配合衛生主管機關指示辦理。
若有症狀請撥打電話給以下單位:
高雄市衛生局:(07)7230250、(07)713-4000
疾管署:1922
資料來源: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高雄市疫情指揮中心 2021/7/24新聞稿
住院證明書 在 請問如何申請診斷證明書,需要帶什麼證件?如果已申請過, ... 的相關結果
病人身分證正本(未成年者得提供戶口名簿正本或戶籍謄本正本) · 法定代理人身分證正本 · 與病人關係證明文件(戶口名簿、戶籍謄本或法院裁定書等正本). ... <看更多>
住院證明書 在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診斷、證明書申請 的相關結果
本國人如申請各式英文診斷證明書,需出示英文姓名之證件如護照。 ... 住院或急診病友,若出院/離院當時未申請,日後需補開診斷證明書時請掛號門診,由「原就醫科別」 ... ... <看更多>
住院證明書 在 常見問題:病歷及證明書申請 的相關結果
1.門診病人:先掛號經醫師診斷後才可申請。 · 2.住院病人:出院前向病房護理站提出申請。 · 3. 申請人須出示身分證(大人)、戶口名簿(小孩)或護照(外籍人士)等,以憑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