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得成,辦不成......花瓣摘了一片又一片,「大考」香港渣馬,看來還是能如期舉行。
如果你有為此安排課表的話,來到這刻屬於「巔峰期」——就是跑量及強度最高,最難捱的時候。
不誇張的說,每天都要咬緊牙關過。幻想自己能以理想時間衝線,心中又會一熱。就靠這份激動,又吃下一天的課表。
但現實是:我們不是機器,總有很不想跑的時候。
據村上春樹所記,強如瀨古利彥,也會這樣:
像瀨古先生這種水準的跑者,會不會有今天不想跑,好厭煩,真想留在家裡繼續睡覺的時候?瀨古先生睜大眼睛,然後以「什麼笨問題」似的聲音說:「當然,這種事情經常有啊!」
但村上又說:「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這種不問情由的態度,乍聽熱血無比。不過冷靜下來想想,其實不無風險——受傷與熱血,往往是對好兄弟。
那該怎辦?
其實不少馬拉松書,都談過這問題。昨夜,我就在書架翻看過一下:
「打個籃球,讀本書,看場戲,跳跳舞......重新發現生活樂趣,你將跑得更好。」
——Build Your Running Body
「心理上的休息,其實與身體上的休息同等重要。」
——Marathon(Hal Higdon著)
「幾天不跑,人就不安,那時你就更喜歡跑。」
——The Competitive Runner’s Handbook
換了那些恨不得不用跑的人(如我),不跑就不跑,哪須甚麼理由?所以其實有這類問題的,往往都是超級認真的跑者(如某嫂)。一天不跑,甚或一天跑少了幾K,他們會滿帶罪疚感,惶惶不可終日。
有研究過「周期化訓練」的,都會知道課表每隔三四周,都會安排一個「減量周」。因為馬拉松是持久戰,無止境的繃緊,難以笑到最後。
在《市民跑者之王》中,川內優輝的教練津田誠一也說:「狀態愈好的時候愈不要拚命跑。」
就算不談跑步,我看過有本教人培養閱讀習慣的書,其中一個訣竅,就是規定自己一周要有一天不許碰書。
所以,我們要明白能放能收,以退為進的道理。
就像你想一件事人人都知,要怎樣?應該如林振強教誨,要跟人說:「千萬別把消息告訴別人!」
就像你想一對鞋人人都穿,要怎樣?應該煞有介事宣佈:這鞋不准再穿。
就像你想一個選舉人人都談論,要怎樣?應該找來人氣候選者,再把他的資格取消!
比賽像人生?訓練更像人生啊。
各位香港渣馬健兒,想想自己為甚麼堅持到今時今日。是難捱的,但最難捱的也即將過去了,請加油,跑入最後直路!
#私人補給之吹水
#但連結內最後那張相大家看了都會覺得很熱血
👇🏼完整圖文版請到下方連結👇🏼
Search